《疾病的希望》书评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2年6月
ISBN:9789868024847
作者: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呂迪格·達爾可

如果疾病会说话

在阅读《疾病的希望》时,我时常问自己现在敏感的鼻子,究竟想表达什么?每次看到的,都是一个小女孩儿背靠墙坐在角落里,画地为牢,不许任何人靠近。任何一点边界的改变,都会激起她的不安。“疾病是走向疗愈的道路”。书中一开始就向我们指明,疾病是人的本质。通过疾病,我们可以走向完整。在习惯二元判断的今天,我们区隔出善与恶、好与坏,再选择展现或者掩埋。那些藏在暗处的,始终若隐若现。最后用剩下的时间,与其对抗。这些年坚持背后的僵硬,孤傲背后的逃避,都在身体的各个层面展开。过敏、肠道、干鲜、成瘾,偶尔的失眠。都是恐惧。

疾病是人类最诚实的朋友

疾病是人类最诚实的朋友野兽爱智慧1999年9月春风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疾病的希望》(托•德特勒夫森 / 吕•达尔克著,贾维德等译),该书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了,但据说译笔不佳。而中文繁体版《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疗癒力量》 (The Healing Power of Illness : the meaning of symptoms and how to interpret them)2002年6月由心灵工坊出品,译者易之新,他如同胡因梦,译著质量让人信服,他也是胡因梦的好友。我曾有意在内地重出该书,但联系时发现该书版权已由一家内地出版机构购买,祝愿此书早日问世,如采用已有的易之新译本就更好了。   这是一本针对疾病意义提出全新解读观点的书。有别于正统医学的症状处理,以及自然医学的健身预防之道,作者强调疾病乃是生命无可逃避的本质,是二元对立冲突的人类心识阴影,在生理层面上的对应呈现。因此,说我们染患疾病的描述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本身便是疾病。虽然这绝不是一个容易为人接受的观点,但的确是迈向灵性完整觉知路上发人省思、令人动容的诤言。老子曾言:「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在现代高龄化与高度医疗化的社会脉络中,对抗疾病与养身健体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这样的氛围下,疾病成为人类不受欢迎的敌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另一方面,当我们投注庞大的医疗资源与心力在对抗疾病的同时,可曾有过这样的人文反省:「如同死亡的不可必避免一般,疾病也是人类无所遁逃的宿命。」当我们殫精竭虑、不计一切地想要摆脱疾病的同时,个别的疾病症状或许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或暂时的治癒,但是整体而言,疾病并未随著医疗技术的进步而消灭或减少,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罢了,而且每个人最终也将被疾病(狭义的或广义的)击倒。这个宏观的真实图象强化了我们内在的深层焦虑,也使我们在精神上因承担无比的重荷,而付出惨痛的代价。荣格(C. G. Jung) 形容现代人的恐癌症候群,犹如原初部落族群惧怕精灵鬼魅附身一般,所暴露的正是人们在心灵层次面对疾病时束手无策的窘境。    作者要我们反转心念,把疾病看成是人类最诚实的朋友,以及心灵启示的导师。这令人联想到阐扬大乘佛教观点最淋漓尽致的《维摩詰经》中,有关维摩詰大士「示疾」的那段故事。佛陀遣弟子舍利佛前往维摩詰居处「问疾」。从寻常人的修行观点看来,由于维摩詰居士修行境地极高,为何会身染疾病,舍利佛亦颇为不解,故而问之。维摩詰的回应是「因为众生有病」。但「你维摩詰的修行难道不能超越常人的疾病侵扰吗?」「如果不能,则修行何益?」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但是,从大乘佛教「空有不二」的立场而言,这个看法本身因为制造了「健康─疾病」、「世俗─超越」、「众生─佛陀」等二元对立的冲突,本身就是「病态的」,也是世间一切疾病的根源。换言之,正因为我们人类做为必朽的有限存在,无明地希冀成就无限的超越境界,于是乎使自己系缚在心理投射出的「健康」、「永恒」等虚妄影象上,而没有看到在当下追求的一念中所造成的心识分裂状态,才是人类真正需要克服的疾病。疗癒之道在于彻底接纳对立面、阴影面的疾病,迈向心灵的统整合一,此所以维摩詰「示疾」而无病,众生意图「去病」而仍百病丛生。    书中第一部份的论理基本上就在解析上述的另类疾病观点,第二部份则是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巨细靡遗地描绘常见疾病症状的可能象征意义,引领读者经由整合个人心识阴影的疗癒修练,踏入生命存在的灵性升华场域。作者通篇论述的精义似在于:(1)呈现疾病症状的意义(meaning);(2)疾病意义的把握关键在于象征解读(symbolic reading)能力的培养;(3)疾病象征意义的领略即是灵性转化(spiritual transformation)的具体实现。  在人类生命经验的构成中,有客观事实与主观意义这两个层面的区分。疾病做为人类生命经验的一环,自然也不例外。疾病(disease)客观呈现的生理症状与个人主观的生病(illness)体验意义,其实是同时并存的。突显疾病的意义不在于否定生理症状的事实,也不是要众人漠视医疗与养生的功能,而是为了唤醒常人「洞观」生理症状背后的心灵意义层面,以及两者之间平行对应的关联。然而,肯定疾病意义的探索与观照,终究只是起步而已。在疾病意义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亟需学习开拓诠释与象征解读的能力。这种对各类疾病所做的象征解读,乃是全书的精要所在,也是最值得读者反思学习之处。但是象征解读的能力,毕竟需要针对认识惯性做根本的调整,长期涵养之余,方期有成。用作者的解释方式来说,这个过程从习惯于理性、抽象、分类的左脑思考模式,转换到擅以图像、类比与象征整体把握经验的右脑思考模式,并进一步统合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使之并存无碍。或者用深层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意识与潜意识进行无尽整合的历程。其实,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中,无论是梦境意义的体悟、生活原型角色的调适、叙事的隐喻解读,以及神话世界的意义赋予,都涉及到象征理解的深度。该书的创意在于,生理层次的病症,亦有其象征层次的意含,且关涉到心灵的成长与疾病的疗癒。    在疾病疗癒的过程中,往往伴随出现的心灵成长或灵性转化现象,《疾病的希望》虽然奠定了若干讨论的基础,但并未成为深入探究的焦点。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往往与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灵性再生(spiritual rebirth)或复活、神圣空间(sacred space)的创造、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的遭逢等宗教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绝症病患的临终情境中,此一灵性转化的挑战更是明显。针对这点,作者所欲表达的是,倘若我们能够解读出疾病症状的象征意义来,则灵性的转化必然发生。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个人唯有在寻求灵性转化的前提下,疾病的象征意义也才有被彰显的可能。    在实务层面发生的事件,本身是永远不会有任何意义的。事件只在经过詮释后才有意义,只有詮释才能使我们体验到事件的丰富意义,打个比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上升,这件事本身是绝对没有任何意义的,只在我们把它詮释成温度变化的表现时,这个过程才有了意义。当人停止詮释世上的事件,以及个人自身命运的变化时,他们的存在就陷入没有意义与目的的情景。可是,我们需要参考架构来詮释事件,不论我们试图詮释的是什麼,这个参考架构不能和所要詮释的东西处于同一层面。因此,物质世界(有形世界)的事件和过程,都只能透过某种形而上的参考系统来詮释。只有在可见的有形世界成为歌德所说的「好像寓言一样」时,才能得到意义,就好像字母和数字是以形式来表现观念的工具,所以每一件可见的、具体的、实用的事情,都只是一项观念的表达,是不可见事物的中介。我们可以把这两种范畴称为「形式」和「内容」,内容要透过形式才能表达出来,如此,形式才有意义。不能传达观念和意义的符号和文字,对我们来说是空洞而无意义的,即使以最仔细的方法来分析它们,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当人的身体表现出症状时,或多或少会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常常扰乱了原有的生活规律。症状是个信号,使我们的觉察力、注意力和精力都去关注症状,并搅乱平常生活。不管我们愿意或不愿意,症状都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会把这种「外在」的扰乱视為困扰,所以通常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排除困扰。人讨厌受到困扰,於是揭开对抗症状的战争,而即使是一场战争,也隐含有关切和注意,所以症状总是能确保我们的关心。    正统医学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能力走出这一步:形形色色的症状太迷人了,于是把症状等同于疾病,换句话说,医学无法区分形式和内容的差别,于是不断把大量资源和技术用在器官或某一部分身体的治疗,却不曾治疗真正生病的人。医学追逐的目标是有朝一日能去除所有的症状,却没有花一点时间深入去看这个观念是否合理而可行。令人吃惊的是,这样清楚的事实却无法使狂热的追求变得脚踏实地。自从所谓现代医学出现以来,并没有使病人的数目减少一分一毫。病人和过去一样多,只是症状发生变化,却有人努力以部分症状的统计数字来掩盖这个严重的事实,骄傲地宣称在传染性疾病上得到胜利,却只字不提其他症状越来越严重而频繁的情形。    除非开始从疾病的角度,而不是从症状的角度来观察,否则无法得到真实的结论。疾病从来就没有减少过,现在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疾病就像死亡一样,是深植在人性中的特质,无法以一些公式化的花招就将之连根拔除。如果我们能体会到疾病和死亡令人敬畏的伟大力量,就必然在这体会之光中,了解以我们的力量来对抗疾病和死亡是多么可笑。   疾病是一种人类的状况,指明病人在意识层面失去了次序或和谐。内在平衡的丧失会以症状在身体层面表现出来,由于症状的出现会搅乱我们习以為常的生活,迫使我们注意症状,所以症状既是讯息的信号,也是传递讯息的工具。症状会提醒我们面对自己是病人或是生病灵魂的事实,也就是说,我们已丧失内在的精神平衡。症状告诉我们某种东西被遗漏了,以前的人会问生病的人:「失去(amiss)了什麼?」,不过,病人还是会回答:「我有(get)头痛。」现在我们都直接问病人:「你得(get)了什么病?」仔细思量这两种完全相反的问话│「失去了什么」和「得了什么」│,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一旦领会疾病和症状的差异,就能一举转变人面对疾病时的基本态度和方式,不再把症状看成敌人(面对敌人的终极目标就是抵抗、毁灭对方);相反的,会发现症状是能帮助他们的伙伴,以探索自己缺乏什么,进而克服当前的疾病。从这个角度来看,症状变成某种老师,帮助我们為自己意识的发展和成长负起责任,虽然,在我们无法尊重最崇高的法则时,这个老师会显得非常严厉。疾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使我们变得完整。    探索症状的过程,会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自己到底缺乏什么,前提是我们能了解症状所用的语言。这本书的目标就是要重新学习症状的语言,这里说「重新学习」,是因为这个语言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现在不问哦人所知,所以要重新发现。这种语言是身心合一的语言,它完全了解身体和心理的连结。如果我们能再度学习这种双重语言,倾听其隐密的意义,就能很快听见症状要说什么,并学会了解症状。症状要述说的比朋友能说的更多、也更重要,因为症状是更亲密的伙伴,独独适用于我们自己,也是唯一能从内在真实了解我们的朋友。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16:56,野兽爱智慧居


 疾病的希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