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古兵器图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亚洲古兵器图说

出版社:中国友谊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505725454
作者:周纬
页数:325页

刀剑如梦

刀剑如梦——读周纬《亚洲古兵器图说》直到15世纪初之前,欧洲的战场上还是英格兰大弓的天下,在250码内万箭齐发的威力,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令对手望风披靡。火药的传入和普遍使用改变了这一切。善写英国史和战争的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哀鸣,“人们不该把制造火药的硝石从善良的大地的腹中发掘出来,使无数大好的健儿因之都遭到暗算,一命呜呼”。隆隆的炮声也炸毁了欧洲基督教君主们500年的基业,冷兵器时代从此叹息着退出了世界历史的舞台。中国的冷兵器时代格外漫长。华夏大地自古征伐不断,金戈铁马之声踏碎了多少君王的残梦,也造就了辉煌的兵器文化。干将、莫邪的造剑故事,龙泉、太阿等上古名刃,至今为人传诵。人们大都知道火药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却鲜有人知道中国的兵器传播史。以花纹刃为代表的中国兵器铸造术,始自远古,盛于春秋战国,衰于秦汉。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一批善铸兵器的能工巧匠被坑杀,侥幸逃脱的远渡他乡,东至东瀛,西逾中亚,南抵马来。从此,花纹刃的铸造技艺在中土失传,而大马士革花纹刀、马来人的糙面焊接花纹刃、日本的暗光花纹刃开始名播天下。一段文明在本土衰亡,而在异域结下他乡的果实,读来不知是悲是喜。周纬博士1884年生于安徽,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却以《亚洲古兵器图说》一书传世,被称为“亚洲古兵器收藏研究第一人”,也是收之桑榆的趣事。他在书中记载的这段亚洲刀剑族谱,让我们开始了解一个湮灭已久,却犹在匣中铮铮作响的兵器文明。兵器自有性格,刀与剑不同,枪与棍亦有别,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兵器,自有投契之处。如果关公弃青龙偃月刀不用,改用柳叶刀,豪侠之气恐怕会大为减损。民族也是一样,不同的亚洲民族各自发展出一套自有个性的兵器文化,有其必然之处。我曾经问一位研究土耳其史的朋友,为什么土耳其人爱用弯刀?这位博学的老兄思考了半晌,未得其解。我试着给出自己的解释:土耳其人是游牧民族,善于马上作战,又因多山地的缘故喜欢短兵相接,故对敌冲锋,兵器贵在顺势迎割,弯刀与人颈的接触面要远胜直刃,马过处头颅落地。他听了觉得有道理。后来我在《亚洲古兵器图说》里读到周纬先生对土耳其兵器的讲解,亦提到这一点。如果我们把战争看做是另一种文化交流形式的话,那么印度兵器上也有着鲜明的民族交流痕迹。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印度的兵器很早就为英国的学者注意到了,他们以印度古锤为例,推测其应源自波斯。周纬先生提出,中国古战场用锤的历史很早,宋朝时就大量出现,他推测,或许元朝时蒙军入印,将中国战锤输入印度亦未可知。印度兵器中也不难辨认出土耳其兵器的影子,这是因为当年英军入侵印度时,土耳其骑兵因为伊斯兰教的关系,联合莫卧儿皇帝参与了印度战争,在印度盘桓良久,留下了独特的兵器风格。近代以来,西人以亚洲传入的火药,轰开了亚洲的大门,亚洲各国的兵器精品连同各类珍贵文物一起,流入欧洲的博物馆和私室。周纬先生壮年后巡游欧洲,穷搜远采,遍寻失散各地的亚洲名刃,共收集了几百件古兵器珍品和近万幅资料图片,以国别或地域为章节,辑成此书。如他所说,研究亚洲兵器,不但可以明了文化之源流,更可以知道亚洲各民族之间常有不可磨灭之相互关系存在,远古已然。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落幕,刀剑已经从征伐天下的利器,降格为古董店橱窗里的观赏品。刀剑冰冷锋芒之上闪耀的文化魂魄,在当代已凝成琥珀。翻阅《亚洲古兵器图说》一书,就像是凝视这颗琥珀,并想像那只小虫最初的梦想。

适合阅读,更适合收藏

很精美的书。内容丰富,图片清晰,厚厚的一本在手,很踏实很温暖的感觉。整本书的设计给人一种硬气、力量的感觉,估计男性更喜欢看。尤其是喜欢军事、武器、历史的人,买了一定会有相见恨晚之感。买了一本给某男性朋友,作为生日礼物。他收到后很惊讶也很感动。我知道,我拿着原本打算给他买根领带的钱,在决定付款前一刻改变主意换成这本书,是正确的。作为一个读了三十几年书的人,遇到一本能让自己念念不忘的书,是缘分,也是机遇。所以,我愿意将它推荐给所有的读者。真心真意的。

《亚洲古兵器图说》,沉寂20年重现江湖

汗青/文现在中国的古兵器研究及爱好者们,我想几乎没有人会不知道周纬这个名字。其原因,就在于一九九三出版的《亚洲地区古兵器图说》一书。对此道爱好且经常去逛孔夫子书店或者一些古兵器收藏论坛,大约都知道这个九三年的版本目前价格至少在两百元以上,甚至复印本都要这个价格。这种情况,是因当年印刷数量相当少又价格不菲,因此有此书着为数甚少,是以造成了当前欲求一书而难得的状况。不过所幸的是,今日此书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再度出版,且对其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均做了相当的修整,且依然是精装硬面本,而价格却未比九三年版的有多大出入,实为古兵器爱好者及研究者们的一大幸事。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古兵器进行完整而成系统研究的著作相当少,更别说国外古兵器的研究了。而周纬先生此书,涵盖的地理范围却从东亚的朝鲜、日本,及中国部分地区,至南亚的马来群岛和印度,包括缅甸、泰国、越南等国,还有西亚古波斯地区,如阿富汗等地乃至土耳其,北方直抵高加索地区。时间跨度从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中世纪以后甚至近代,整部著作跨越的地域之大、时间段之长,堪称古兵器研究著作中的翘楚,以笔者浅陋之见,似迄今尚未有能超越者。更值得一提的是,是此书实际上并非一部书稿,而是由两部书稿组成,周先生完成的古兵器著作合计三部,其中的两部一为《亚洲各民族古兵器考》,一为《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在十多年前因各种原因合二为一,更名为《亚洲地区古兵器图说》出版,所以其著作内容其实远大于书名,绝非仅仅是图说而已。我国古玩收藏界,与海外收藏界的价值取向以及判断标准一向有所不同。我国收藏古物大多极讲究包浆,包浆的完美与否甚至可对物品本身的价值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均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审美等因素长期形成的,有其独特之处。但反过来在古兵器研究上,这种状况却也导致了一些不足,譬如在建国前我国少有人能以系统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去对古兵器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周纬先生此书,尤其是其中《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一稿,却显然都跨出了这个巢臼。如《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中周先生介绍了德国科学家乔克对欧洲一位著名古兵器收藏家捐献的古兵器性能测试及各种数据的分析报告,其数据之全面、详细,之罕见,均堪称珍贵无比,几乎无法超越。因为这份测试报告的代价,是彻底破坏了那位收藏家捐献的七件可斩金削铁保存极其完整的珍贵古兵器。说到周纬先生慧眼独具的学术造诣,则不能不提及他的经历。据周先生子周南先生所撰之文介绍,周纬先生字传经、仰庚,号星槎,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及长,被江西省保送北京译学馆(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修学,不久,后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作为官费生派往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巴黎桥路河海工程大学工程师学位,并在法国一工厂任总工程师。期间周纬先生被英国皇家学会接纳为名誉会员。一战爆发后,周先生回国就任于当时政府外交部,同时在大学任教。1919年,周先父以中国政府代表团秘书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后即任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团秘书长,留驻日内瓦。1926年,周先生归国任职于当时政府的外交部、立法院,同时在中央大学担任教授。1949年,周先生因病于南京逝世,时年六十五岁。周纬先生是极少数在我国帝制时期就得以出国留学的学者,在欧洲的留学经历,使得他能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体系的熏陶,而后更法国的工厂里担任过工程师一职,因此他对古金属器古兵器的研究,除我国传统研究方法外,更有相当部分是以西方现代科学体系的方法论进行的,这是当时国内学者及收藏者们极其缺乏的素养,因此尤显珍贵。另外,周先生的留学经历以及后来的外交生涯,对其研究还有着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他由此精通外语,并得以结交各国古兵器收藏家,籍此获得了大量一手文字和实物资料,这也是我国当时古兵器收藏者和研究者们相当缺乏的自身及外部条件。书中周先生引用了大量国外史料,以及在各国收藏家们手中的珍贵藏品图片,对世界三大名刃——日本刀、大马士革花纹钢刀剑、马来克力士刀剑的发展、起源、制造工艺等等,都做了详细介绍和研究考据,并以现代科学体系进行分析,其资料性、学术性之高不言而喻。有关周先生研究古兵器始末,其于1937年为“上海市博物馆丛书”所写的《亚洲古兵器与文化艺术之关系》一书自序中,曾这样说道:余童年即喜把玩家藏之周剑,以劈厨刀,厨刀辄缺其口,深异二千数百年前之朽物,铜绿满身,何以尚能犀利坚固若此,是必古人之文化艺术,有非今人之所能及者。稍长喜读侠义之书,窃慕削铁如泥之宝刀名剑,而以未能见及为憾。壮年治学,遂未遑注意及此。迨至再度游欧,绾理外交,获与波斯、土耳其、印度、日本诸国名士贵族及收藏家,时相过从,见其厅间壁上,所悬古刀良剑,珍若拱璧,怦然心动,请解绶出鞘一观,则凛若寒霜,灿如日星,皆余数十年欲见而未获见之斩钉截铁刀剑也。乃知周秦而后,亚洲其他民族,真有此等宝物,童时读书,并未受绐。乃发奋穷其究竟,走读欧洲各国图书馆,遍求其藏书之底蕴,遍览各国各地博物院,研究其实物之体质,并觅访各国藏兵专家而虚心请益,至诚受教,如是岩十年,学乃大进。而余本人之剑庐藏器,亦获增至二百五十余件,其中亚洲各民族之古刀名剑,大都系斩钉截铁之佳品焉。民国十五年归国以后,一方面致力于吾国古兵器,自石兵铜兵顺代而下,以迄清代兵器,为有系统之研究。 周先生前10年致力于游历观摩欧美古兵器藏品,之后后10年则收集相关资料。再花费近10年始成《中国兵器史》、《亚洲各民族古兵器考》及《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三部著作初稿。此三部著作,其实均如其子周男先生在谈及时《中国兵器史稿》所云:“虽然出土材料渐丰、研究渐深,但它在我国兵器史研究上荜路蓝缕的功绩,仍是学界公认的”,均为我国近现代古兵器研究的奠基开山之作,其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时至今日,依然是极其珍贵而重要的。

新旧版对比

【说明】正文因为重新经过排版,可能会有错字,但是由于我只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所以并没有全面对比全文,只能观其大略。1、新版删去了周纬先生的照片。2、新版“导言”和图注改用于正文字体有所区别的仿宋体,更符合当下的书籍印刷体例。3、新版正文字号加大。4、新版正文印刷更清晰。5、新版图片和图版中将旧版中手写的字母标记和数字标号改为印刷体。6、有些图片移动了位置,旧版图15改为新版图18,图36、37在新旧版中位置互换,正文亦相应调整。以上调整均更合理。7、新版中的图片和图版似乎都经过处理,可能是提高了锐度,看上去比旧版舒服。8、新版正文未作修订。旧版中确实有些明显错误:旧版第二页“二、枪”第二段中,“可以近刺亦可远掷(图3之第3、9、15等号)”显然应该是“图3之第3、10号”,第9、15号已经归入上文“大叶型茅枪”类;“五为……叉鱼之鱼枪之变体(图3之第4……等号)”也有同样的问题。新版均未做修正。这不是缺点,体现了新版保持旧版原貌的谨慎认真态度。9、图62、67、73、74、90,旧版排印为折页的形式,幅面大于A4,旧版改小,印刷在单页上。10、图60号之后,许多图或多或少在新版中被改小。11、新版中的一个错误:图20左上“八幡座”(旧版正确)在新版34页中误做“作幡座”。12、一个重要问题:新旧版图片质量对比。上7已经说明,新版的图片提高了锐度,看上去舒服,但是实际上清晰度并没有增加。从新版图111可以看出,新版中的图应该是从旧版书上扫描而来,旧版的版型可能已经不在了。因为新版中的图111可以清楚地看到图片中的三条白线,这些白线是旧版印刷时因为纸张受热收缩造成褶皱形成的。我手中的旧版不同页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类似褶皱。只有扫描才可能将旧版中纸张的褶皱表现为新版图片中的白线。扫描制版可以胜任正文中随文插入的图片,但是对于书后的照片图版,就有些力不从心。对比图版3,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新版左下角(8、9、10)照片的细节纹理已失。其他图版,如果纹理细密,或多或少也有类似问题。不过,如果不是吹毛求疵,新版的图片完全可以满足最挑剔读者的观赏需要,再说我有旧版,我怕什么。

值得收藏

大16的精装书,质量不错。里面的插图很精美。 与93年上海古籍的旧版相比,做工用纸方面更精细了。很高兴完整保留了旧版的内容。 在收藏界,此书复印本都要200多元。真是值得收藏了。 作者周纬先生是古代兵器研究之先驱。曾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此后除在中央政府外交部、立法院任职外,还曾担任中央大学教授。他广泛接触兵器研究者和收藏家,遍访图书馆与博物馆,搜集研读各种语言之研究著述,更出资收集了几百件古兵珍品和近万幅资料图片。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他对亚洲历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制作工艺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周纬先生可称亚洲古兵收藏研究第一人。


 亚洲古兵器图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