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贝父子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
ISBN:9787805671772
作者:查尔斯.狄更斯
页数:1021页

作者简介

本书根据英国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年版本译出


 董贝父子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用上他最亲切的笔墨,仿佛是在叫喊:在这样的世界里做一个天真的人是可以的!你信上帝吗?上帝保佑你!
    喜欢这一句。
  •     喜欢大团圆结局,所以也喜欢读C.S.刘易斯和狄更斯的故事,特别是故事中总带有童话味道的前者。
  •     传教?
  •     很久不读书了,谢谢你亲爱的姐妹,帮助我安静。。。。
  •     基督徒的生命,本来就是happy ending.,
    如果仅仅只是happy ending,各人可否无怨无悔?
  •     喜欢这篇:)
  •       董贝是《董贝父子》的主人公,这个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是风光一时的董贝父子公司的老板,据说是“19世纪企业精神”的象征。
      说到企业,先得比规模,在董贝眼中,“世界是为了董贝父子经商而创造的,太阳和月亮是为了给他们光亮而创造的。河川和海洋是为了让他们航船而构成的;虹霓使他们有逢到好天气的希望;风的顺逆影响他们实业的成败……”,他的公司称霸四海,以至于董贝自认是世界的中心。看这气势,怎么着也不比“真功夫”之类的中国家族企业小。而这个1840年代领全球资本主义发展之先的企业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为他的家族企业寻找继承人。为了生个堪当大任的儿子,董贝精心购买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而这正是他事业与人生崩溃的开始。
      网络、风投,这些今天中国富豪们嘴里的名词,董贝听都没听过的。但人们为之困扰的问题,其实最彻底地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状况。从家族企业内部对财富继承与财富分配的纠结与冲突来看,2010年代的中国商人仍然在为董贝在170年前所痛苦的事情寻求解决。解决得不好,夫妻反目或者兄弟阋墙的例子不在少数。而整本《董贝父子》,与其说在讲述富翁的商海风云,不如说在告诉我们,把商业逻辑引入家庭所导致的不幸。
      如恩格斯所说,董贝是一个“除了快快发财以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快乐”的人,当他的贸易帝国土崩瓦解、失去了唯一的快乐来源之后,董贝企图举刀自杀。女儿却用爱感化了他,他最终认识到自己是有罪的,“需要得到宽恕”,随之步入幸福的晚年。
      乍听起来,今天的中国富商或许该羡慕英国前辈重获幸福的运气,但必须负责任地追问一句,董贝的幸福如何可能?原本已经与资本“人剑合一”的董贝,怎么可能好象换了一个人一样?
      这个提问并不苛刻,早就有人认为,董贝的转变毁了一本出色的小说,董贝的幸福是浅薄无力的,因为他根本没有解决家族企业面临的核心矛盾。换个角度说,他们不相信董贝在失去公司、失去财富之后还有可能幸福,他们也不相信那种唤醒董贝的爱,他们认为让爱出场显得很蹩脚,还不如设计成——董贝中了彩票,解决了债务危机,公司于是免于破产,他又娶了一房和自己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娇妻——更有说服力。
      决定人们想象力边界的是他的价值观。董贝在最窘迫的时候,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其实我们常常都会被带到一个环境里,显出我们最深刻的内心需要,显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让我们无可推委,“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恰恰是改变的机会。我们不求离开世界,只求不被世界的冰冷所制。当然,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或者任凭败坏的部分在我们生命里扩散,或者像董贝一样,承认自己的过犯,把生命的锚挂在他原先生存的平面之外的点上,因着这种联合,他得以更新生命,幸福因此成为可能。
      而对于依然俯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来说,平面之外的任何事物,几乎都是不可理解的。这个世界不是明明服在金钱支配之下吗?服在物质的规律之下吗?服在市场的法则之下吗?无论小学大学,还是EMBA总裁班,都在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这些,恨不得用混凝土把我们的心砌成一座空坟,生怕我们对于灵魂产生一丁点想象力。几乎所有与幸福有关的细节,都被不约而同地省略了。最终,一个人拥有了不受环境不受金钱影响的幸福的可能,竟然彻底成为一件不可理解之事,好象他不可思议、无可救药地堕落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最大的神迹是生命的改变。让我们到历史里寻找另外一个“不可能”的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董贝的可能。
      与董贝同时代的沙夫茨伯里伯爵,通过六十年的努力,推动国会先后通过煤矿法令——禁止妇女和女孩在井下工作、精神病法令——确保精神病人获得人道对待、十小时工厂法令——管制妇女儿童的工作时间、公共宿舍法令——改善穷苦阶层的住宿条件,他还创立收容所、救济院、“贫民免费学校联盟”,被公认为改变了整个英国的社会状况。
      1885年他去世的时候,万人空巷,人们举着布条,上面写着“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这是《圣经•马太福音》里耶稣对门徒说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这是关于爱的教训,无数英国人受益于沙夫茨伯里伯爵对爱的信心,尽管这爱、这信心,无法用理性证明,无法用股权分割,无法委托交易转让。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将近一百年里,发生在英国的宗教大复兴,裨补了工业革命的弊端,大大唤醒了人们的良知,带来废除奴隶制度、监狱改革、抑制赌博和决斗的改变,使英国不至在积累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因为尖锐的阶级对立而掀起类似法国大革命的血腥灾难。这为大时代里的个人幸福,提供了一种更广泛的社会可能性,董贝的重获幸福正在这种可能性之下。
      当董贝沉浸在资产负债表里,浑然不知自己可能拥有另外一种活法。所幸当他主动或被迫从自己的营营役役里抬起头时,被这样的时代氛围所提醒,逃出了资本理性、经济原理对心灵的辖制。
      幸福并不需要对金钱弃之如粪土,在家庭关系里也不必耻于言利,人类正常健康的感情并非如此脆弱敏感。只是我们的环境里实在缺少一个合适的声音,既遥远又近切,值得我们信赖的声音,远得仿佛来自永恒,近得仿佛体贴入微,在遭遇纷争、血气乍涌的时候轻声提醒我们。
      
  •       在读托尔金,C.S.刘易斯和狄更斯的小说前,我很少思想关于大团圆结局的事。而这三位作家是毫不掩饰自己热爱大团圆结局的,他们都是英国人。我不知道英国文学里是否有这一种传承,我读的很少;不过我相信,在信仰上他们确实是一脉相承。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和《裸颜》是基督教寓言小说,当他有更多更清晰直白的见解时,他就放下寓言,转而将它们变为论述或演讲。托尔金不太赞成他的好朋友那样赤裸裸地谈论信仰,他自己的魔戒系列和精灵宝钻是另一种类型的寓言体,不过依然深深渗透了基督教思想——只要把它们放在圣经面前,就会很容易识别出托尔金的信念是从哪里寻得依傍。他极其喜爱公式化的“从此以后他过着幸福的生活”,狄更斯也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我所读过的《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圣诞颂歌》和《董贝父子》中,狄更斯不管形势有多严峻,某些人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可能性是多么微小——依然坚持到结尾时把他们全部聚拢在一起,使他们苦尽甘来,平平安安,欢欢乐乐,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有时候我不由猜想,他是不是想要实现某种人间天国,但很快便打消了这念头。不如说大团圆在他笔下之所以成为可能、那样牢固,正是由他对这个世界以外有天国怀有真切的盼望。他随时描写那看不见的天国,随时使他的故事与人物浸透在那种光芒中。我没见过比他更天真的作家,天真到令人感动的地步,就像他钟爱自己笔下各种各样的“憨人”,不惜亲自出马保护他们,尽管他们傻气,不谙世事,偶尔会因自己的轻信挨近危险边缘——但他们绝不会有真正的危险,真正危险的是那种因聪明而自负的人。狄更斯以他叫人眼花缭乱的幽默手法描写这些傻乎乎的人,用上他最亲切的笔墨,仿佛是在叫喊:在这样的世界里做一个天真的人是可以的!你信上帝吗?上帝保佑你!——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马太福音19:26)从同一个思路出发,因此他也毫不为自己的故事有一个美好结局而感到羞赧或犹疑。
      
      我从娱乐作品中见过同样被称作“团圆”的结局,但它们不是同一种,和狄更斯的作品比起来,那不是真团圆。香港晚间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几乎都有譬如真相大白,破镜重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好有好报坏有坏报等等情节,也时常可见“从此以后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类似的结尾也出现在给小学生改写的童话里。一本叫《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的书谈到,《小红帽》的最初版本是极其血腥的,在几个世纪间,类似的民间传说大多是为了告诫年轻人这个世界的残酷,要想活下去(甚至不是为了能活得多么好)你就得留神。因此,真团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在一个残酷世界中得到幸福怎么可能。这其实是个严肃的问题,通常电视剧不负有探讨的责任,言情小说也没有,改写的童话同样不予理会。于是我们不得不遭遇断裂:小时候事情是一个版本,等到我们长大后——它们就无情地改变了。
      
      真团圆必须得迎难而上,否则它就不过是娱乐,演和看的人同样不信。狄更斯信,而且似乎不需要论证。和他相比,雨果不但是个雄辩家,而且简直是个没多大信心的人,他在自己的小说里长篇累牍地辩论,甚至给我一种印象,如果他在每一章的开头不把事情为什么可以那样进行说清楚,事情就真的没法儿那样进行了。而且,即便它如期进行,却充满了暴力的痕迹。就像雨果本人对法国大革命十分推崇,认为人类要想有大团圆结局便无法绕道。他把暴力写得那样激昂,那样美。和他比起来狄更斯真是毫不进取,缺乏光荣,也一点都不浪漫。他只是温和却严肃地看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也看着他的读者,仿佛是说:你应当舍己去爱。为什么?——你信上帝吗?愿上帝保佑你!
      
      不过,即使对狄更斯而言,真团圆的难题也是不容易解决的,因为疑虑多半来自生活中确实没有那么多的幸福美满——果真如此吗?我想起那几本书的结尾,是否有人死亡或奄奄一息呢,是的,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误入歧途的人,无论他们之前多么坏,此时潘然悔悟,迎接他们的是“当一个忏悔的罪人夹在九十九个正直人中间进入天堂时,天使们的脸上可能出现的就是这种狂喜的神情”。他们离开这个绊倒人和叫人悲伤的世界,去往那真正使人安息的国度。这种结局,是从福音书耶稣基督的口里得来的。另一种情况是悲剧。作恶的人直到最后都不承认自己做了可怕的事,伤害了爱他的人和无辜的人,心里没有半点怜悯和恻隐,而只有无尽的骄傲、欲望和唯我独尊的念头——狄更斯描写这种人也是不遗余力。于是,最后他们被从“好人”中放逐出去,就像狼被从羊群中赶走,免得羊群的苦楚没有尽头。在《董贝父子》里,唯一的悲剧是那个人掉到火车的铁轨中央,狂乱中被火车撞死。然而,最可怕还不在于这种死,而是狄更斯相信有另一种永恒的死如同有永恒的活一样,两者同样出自福音书。狄更斯是节制的。小说里有不少糟糕的人物,只有这一个被“处以死刑”,不是由于他罪孽深重,而是由于他不肯回转。那个人心里有那么多肮脏的欲望和自私自利的念头,几乎等于是自己跳入到死亡之中。
      
      狄更斯坦然书写这两种结局,对他来说那是确切无疑的,他就是那样相信的。通过他的故事,我对真团圆多了一层领悟。原来,疾病不能伤害真团圆,死也不能;贫穷和破产不能伤害真团圆,爱能填补它的空缺,它却不能填补爱的空缺;辛劳、付出得不到回报、爱一个人却眼看她与别人成婚、忍耐、默默承担,以及盼望非常遥远的事情——这一切都不能伤害真团圆,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平常所害怕、以为一旦挨着就再也无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东西吗?那么狄更斯以为真团圆是什么呢?
      
      “她念那永恒的书,那是给世上所有疲累的、心情沉重的人,和所有可怜的、堕落的、被忽视的人的书。她念那神圣的历史。失明的、跛腿的、瘫痪的乞丐、罪犯、蒙受耻辱的女人,我们所有正人君子避开的人,都在这历史中占一个部分。在这个世界继续存在的所有纪元里,没有任何人类的骄傲、冷淡或者诡辩能把这个部分除掉,或者减少千分之一格令。她念上帝的恩典,祂对整个人生,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年的一切希望和不幸都怀有亲切的同情,对人生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痛苦和悲哀,都很关心。”以及——
      
      “海浪里的声音总是以它们那不停的喃喃声向弗洛伦斯悄悄谈论爱。那爱是永恒的,无限的,并不被今世和末日所局限,而是扩展开去,越过大海,越过天空,一直到远处那个看不见的地方!”(引自《董贝父子》)
      
      于是,狄更斯在他的故事的结尾,把所有曾经痛苦、误入歧途和懊悔的人聚集在一起,使他们最远不会离开彼此一条街。我曾经疑惑,为什么这些人总是会相聚、相识,相爱,在现实生活中这可能吗?然而,是可能的!因为他们最后总会成为某种相像的人,总是随时乐于给予而将自己的益处置之度外。经过种种磨难后,他们终于在一起,因为信仰,盼望和爱而联合了。这就是作者所相信的大团圆,它们是如此沉甸甸,因为不是不付出代价的。如果疾病,患难,贫穷,痛苦,伤害——这个残酷世界所具有的一切武器——都不能使他们仇恨彼此,不信上帝的恩慈,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使他们无法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呢?
      
      于是这永恒的大团圆结局仿佛是在说:选择过幸福的生活吧,亲爱的朋友!愿上帝祝福你!
  •     吴辉译。围绕着董贝先生为自己,也是为公司,寻找继承人的故事展开。狄更斯的伟大在于:把握时代,幽默批判现实的同时又给予人最温暖的爱。1840年代,英国工业发展迅速,航海仪器商时代几乎完结,以卡特尔和吉尔斯为代表的航海总是生意暗淡船长寂寞;而以董贝公司的皮货生意繁忙如织蒸蒸日上;老气的小保罗本该有童年,却过早拒绝资本化而死,他对人真挚生活的渴慕多少带有狄更斯的缅怀;董贝第二任妻子伊迪丝高傲,拒人千里却独爱没有父爱的弗洛伦斯;背叛董贝的卡克出于不正当的爱私奔却被抛弃,死于象征意义上的火车;对比董贝等周围冷若冰霜,弗洛伦斯等周围聚集了善良的人们;董贝结尾是个回归,远离傲慢被资产化,享受人本身的欢乐。董贝父子最终解释为董贝父女,这无疑是一个讽刺。狄更斯的书就似冬天里的热气腾腾,充满友爱与欢乐的篝火晚会
  •     以前和一个朋友讨论,他说,基督徒的生命,本来就是happy ending. 虽然,常常的,忘记了这一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