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哲学与人生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542627957
作者:傅佩荣
页数:320 页页

一本书的味道

诗人常用饱含热情的诗歌慨叹生命,哲人则用充满理性的语言阐释人生。故事家善于用一个个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故事讲述生活,哲学家试图以一套套抽象奥妙、体大思精的理论揭示真谛。生命是有限的,对人生的思考却从未终止。无论使用何种方式,人都不断地追问似乎永远也回答不完的有关人生的问题。《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用哲学研究常用的澄清概念、进行推理、建构体系的方法阐释人生,语言并不艰涩玄奥,能让人在已有阅历的基础上更深层地体悟人生。读《哲学与人生》会感受到一种温和的理性、温暖的感情在滋润自己的心灵世界,也时常会感到一丝顿悟、一阵觉醒。掩卷冥思,自己对一系列曾思索不清的终极问题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精神仿佛脱离了身体,在空中自由飞翔。人性的问题是一切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最基础的问题。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是就人的现状而言,基督教认为人是有神性和原罪的以及我们中国古代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就人的起源而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柏格森的创化论则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回答。中国古代儒家“人性向善论”对这三方面的问题有了一个统一的解释,人性本善或本恶有两大盲点:经验上缺乏佐证,我们无法证明一个人幼年时的善恶;逻辑上无法证明,善与恶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价值的呈现,皆以“自由选择”为前提,而人在年幼阶段没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当人有了自由选择能力后,一定会选择善的方向,那么择善也就成为一个过程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和这一观点相似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他说存在先于本质,人只有先存在,继而才能有自由,即选择成为自己,最终获得选择的内容。克尔凯郭尔提出的人生三绝望颇有意趣: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我认为自我指自己“是”什么而不是自己“有”什么,是being而不是having,自我是自身强大精神力量的内聚,而不是一个人有多少金钱、名誉、朋友和各种外在的羁绊,正如书中所说,“有”的越多,“是”的越少。不知道有自我是盲目地生活,不愿意有自我是扭曲的生活,不能够有自我是尴尬的生活。这三种状态充斥着现代社会,因此人时不时会感到绝望。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身体、心理和灵魂。身体和心理都属于生理的范畴,灵魂则处于人更高的层次。柏拉图把人的灵魂比喻成勇士拉着的马车,一匹黑马,一匹白马。勇士象征着理性,黑马是欲望,白马是精神,人的理性驾驭着欲望与精神前进。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灵魂的质量则需要不断地磨炼和升华。灵魂马车的飞跃往往会带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一起腾飞。曾经人们有一种设想,当人类发展到更高阶段,人的精神会摆脱肉体而独立存在,那么我们常常费心的肉体的种种需求就不会烦扰人类了,那时人会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活动。当下,我们无力对那遥远的未来抑或是现在宇宙中其他空间的存在有所希冀,但是我们可以品味哲学与人生,品味戴尔菲神殿上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今天在看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刚到二十页.

今天在看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刚到二十页.他说到整体观点,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更加圆融。圆融并不是没有个性,不过人生很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方面来考虑,才不至于钻牛角尖。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当然太多事都是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加才逐渐凸显的。勉励下

大杂烩

第一次听说傅佩荣是在高中的时候,他来我们学校做讲座,可能是遗憾当时没能去现场听,后来买了一本《国学的天空》。那时候傅佩荣很火,但是我一直不太明白这位矮矮胖胖的人物为何能如此红火。买来的《国学的天空》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可能是我那时并不是读这种书的年龄,但这书的确给我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如今四年过去了,因缘巧合又读了这本《哲学与人生》,也许是心境和年龄不同了吧,感觉这本书与《国学的天空》相比,至少不会是平淡无奇的感觉。书里面确有一些让我深深共鸣的东西。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傅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几个what。   1.what did it say?   2.what would it say?   3.what could it say?   4.what should it say?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怎样阅读一本书》,相信着本书对于读书方法的阐述会比傅的更详细清楚。至于《神话与悲剧》,或许是我之前已经看过bbc【西方神话传说】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源泉。http://www.tudou.com/albumcover/T1jLEx62oto.html当初第一看时,对于神话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还是感到十分震撼与新奇的,在《神话与悲剧》中再次看到这种联系更多的是共鸣和联想吧。至于悲剧,真心忍不住点个赞。“希腊悲剧最大的特色在于: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韩国那些纯爱电影不都是这个套路么!男女主角好好的,女猪脚不是突然得了莫名的不可知治愈的疾病,就是男猪脚突然莫名的失踪,最后再来个悲催的悬念大曝光。还记得“致我们逝去的青春”阮莞结婚前还跑去找前男友,最后神奇地被车撞飞了。最后不得不让感叹一句,这就是命啊!可惜与功利深厚的希腊作家相比,现在这些编剧们还是相形见绌,艺术感染力有限。总的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最后这几章第十一章 艺术与审美第十二章 宗教与永恒第十三章 教育与自我第十四章 文化的视野虽然少却十分有意思,比起前面历史般纵向描述,这四章算是横向融合了。以下是觉得有意思的句子“道家所谓的道,正是展现整体和谐圆满的象征,它代表万物之始源与归宿。”“念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这是因为内心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即使为它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相反的,如果要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地活着,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价值取向的真义。”“希腊悲剧最大的特色在于: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尼采说得好:“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换言之,只要了解人生的整体构图,知道自己为何有此一生,以及最终将要完成的目标,那么眼前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选择不成为自己,另一种是选择成为自己。第一种选择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伪装自己,遮蔽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扮演别人所期待的角色就可以做到。第二种选择则比较难做到。因为为自己而活,选择成为自己是一个艰难而绝望的过程。选择成为自我也就是一个自我选择的动态过程。可我们并不知道自我将走向何方,我的未来在哪里,我下一步该怎么走呢?如果没有处理好,或者不作出选择,人生就会感到茫然。这就如同我们置身于悬崖边,前面是漫天迷雾,完全看不清。这个时候必须自己决定是否要跳跃过去。前方有可能是一个对岸,能够让人继续前进,也可能什么都没有,跳过去就粉身碎骨。 都是些平淡的词语,但是怎么就那么合我心呢

剔除偏见外尚佳的一作。

当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知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如果不能找到一个能使我自己满足的合理解释,就会像一个超负荷的单进程CPU一样,卡在那里无力前进,更无法从中解脱。这样的恶习在我的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若一本书出于种种原因未能读完,即便是已经开始了新书的阅读,心里会一直有一个区域在自顾自地处理着原来那本的内容,尚未进化到足以一心多用境界的我,会在两种思想的交混下开始混乱,终究导致彼此都要耽搁。在很多方面上亦是如此。就好比电脑死机了就要重启一般,人脑也亦无甚不同。每当我发现自己钻了牛角尖的时候,就会给自己一个shut down的命令,但无论重来多少次,问题总是在那里,不来不去。不知何时起我开始产生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会在类似这样的时候选择遁世,逃避现世不停推送来的种种“现实流”,一点点的来考虑当下的处境和问题。这样的机遇是奢侈的,代价是无限错过的机遇以及消逝的大好时光,我并不是一个锱铢必较的人,但我也会为这期间流逝的一切感到遗憾。其中更是给许多人带来不便,在此一并诚挚致歉。当我们遇见问题的时候,要去考虑这个问题于我们的相对意义:它是因为什么而产生,是我们在世一定要解决的么,如果置之不理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人生有太多的问题会产生,所谓的问题大抵不外乎三种,一种是我们在自由人生中对于选择的迷茫,一种是情感中各个方面上对于自我支配的不定性,另一种是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思考而产生的对于事物的疑问。前者影响到我们现世的物质生活,代表着我们实体的一面;次者决定着我们在生活中的情感探究,代表着我们心智的一面;而最后者则超脱了我们所在的现实生活,上升到一个备受争议的未知领域,便是关于灵与魂的境界。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观察自我的世界,这如人被赋予了上帝般的权力,从而能部分超越人得某种自然局限,达到一种真正的超我境界。人的一生有太多等待你处理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是非要解决不可的,人生本来便是一个没有必然的过程,所谓的“必然”以及“常情”大都是这个世界的期许所附加给我们的,这种状况利用了我们尚幼时期的屈从性,而这种屈从性只有在达到自我独立后才会慢慢的消解,而尚未产生自我独立意识的人们结集起来,就会导致人类群体的一种受限意识,以至于产生我们认作是“理所当然”的“世界结构”,无论是低级的自我反思“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出人头地又意味着什么”,还是高级的超我反思“人一生来去几十年的意义何在”“人类在超有(代表一切,包括所谓的世界、宇宙、以及宇宙之外全部的所在)中究竟会有着怎样的存在价值”等探究,都是人类意识到自我的渺小与虚无后,试图考量群体局限性甚至打破群体局限性的可贵举动。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我这次蛰伏阶段最意外也是最惊喜的收获之一,它让我第一次懂得同时让我第一次愿意主动接受原本认为“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哲学,让我第一次看清了“爱智”的真正形态,只有源自内心的渴望智慧、渴望探求存在的本源的求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智。作为一本近似于哲普性质的读物,在我这个个体上它完美地完成了其使命,以一种轻松而富有跳跃性的方式传导了近百年来人类在求知领域上点滴积累而成的智慧结晶,简明的内容中扩展了无数的支链以供需要更多细节的求知者参考。尤其难得可贵的是,这本书没有故作高深地引经据典,用专业的词语和难懂的长难句来彰显其学术庄严,而是用极为朴素的语言将这座宝库中的精华娓娓道来,若是说之前我接触过的哲学入门著作有如一座神殿,门前有这高长的石阶,两旁伫立着神情严肃纹丝不动的护道卫兵,高耸的神殿大门上镌刻着难以捉摸的古旧天意与诫语的话,这本书就犹如夜间收容疲惫旅者的一户民家,坐在炉火旁的老者轻声向你讲述古老传说一般亲近。当然,众人习惯接受知识的方式不一,真正容纳我入门这个宝贵殿堂也许正是冥冥注定机缘巧合,但无疑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哲学入门之作。由于个人原因,只读了关于西哲部分的讲传,故以上仅应用于西哲部分,望喜好中哲的阅者切莫见怪。

头重脚轻

站在书店里翻前几页的时候,被开篇的小故事吸引了。虽然书名让人望而生畏,但是预计这是本有意思的哲学书,就借回家看了。但是可能是我对此书期望太高,也可能是确实才疏学浅,看到后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愧对付先生了。尤其是中国哲学那部分,之乎者也,看得实在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过记住了如下几个事情1.人本性是追求知识的2.人是身体和灵魂的二合一,要不断向内追求。

读《哲学与人生》(1)我们应该如何阅读

如果一个铁杆球迷说他的偶像是贝克汉姆,人们就会怀疑他是否真的热爱足球;同样一个哲学系的毕业生如果看于单和傅佩荣这种学术超男超女,连他自己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平时对这些书都不屑一顾,那时候很多人批于丹,骂她曲解孔子,其实人家只是通俗讲孔子,就像妈妈给学前的儿童讲故事一样,那些认真的人大多是在哲学的书堆里无人问津又闷得发慌,难得有个机会蜀犬吠日自然咬定青山不放松,什么《十博士批于丹》只要想想书名我就想笑,于丹老师何许人也,一百个博士也未必能批得了他一条,如果真的能批一条又何须十博士。但是这种书我是从来不读的,就像中文系的学生不看名著删减版,自己有能力吃饭,何必要别人喂饭?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就看到了这本《哲学与人生》。狐狸的悲哀怀特海说,一定要等到你课本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读哲学之前,我一直都以为读完哲学我就什么都可以想明白了,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我义无反顾的转入了哲学系,从柏拉图一直读到海德格尔,从孔子一直读到王阳明。后来我被哲学系清理门户的时候当滥竽充数的赶出了校门,我发现世上依然有那么多的事情我无法理解,人生各种选择我总是犹豫不前,甚至读哲学前的勇气、冲劲也在“他人就是地狱”、“物自体”等等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判断下消磨得一干二净,只有畏首畏尾,鼠目寸光,甚至我失去了生活的激情,“那有什么爱情,压根就是生殖冲动”,“一代过去了,一代又来,唯一不变的是大地”……毕业的时候,我把所有的哲学书都锁在一个箱子里,全部封存起来,狠狠的说,你们去死,我以后都不要你们了。这一年来,虽然也杂七杂八的看了很多书,经济、文学、历史、人类学,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也有一种“美则美矣,但不尽善”的感觉,终于我喜欢的还是哲学。然而,这个时候当我再回想自己大学学了什么的时候突然觉得以前种种信誓旦旦的东西突然像露水一样蒸发掉了,哲学史上一条条线索、一个个命题、一道道论证,一堆堆系统都那么陌生,我只剩下几个路人皆知的概念。这就是我学到的?伯林有一个很有名的关于学者的寓言: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只知道一件。读书的时候我就一直是一只狐狸,我不停的收集各种理论,记忆在脑中,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种种的理论究竟是为何而产生这一件事。所以我什么都没学到,当课本丢掉,笔记烧掉,狐狸一无所有,只有刺猬,他学到了一件事,他收集所有资料都是为了这一件事。真正做学问的方法应当先做一只刺猬,然后进化成狐狸,最后进化为一只新的刺猬,我的悲哀在于,我一直都在做狐狸,却忘记了做狐狸的意义是什么。以前做狐狸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弄清楚作者的意思,然后记住,所以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举步维艰,有时候简直到了邯郸学步的困境,这是因为文本的作者与自己有着文化、语言、思维、经历等等种种差异,而且文本甚至也未必能够讲清楚作者所要讲的,所谓言不达意之谓也,因此一味追求作者原意注定是失败的,读者与作者之间永远有着康德的那种绝对的隔阂。读傅先生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它未必是一本让人阅读的真理,书中很多论点我读的时候都是从鼻子里发出声音,但是它生动的讲述了学问是如何做的,它产生于一个信念,与其说信念不如说是胡塞尔笔下的本质直观——它不是产生于逻辑的推理,它不需要证据,需要证据的是知识不是信念。当你产生了这个信念之后,就要用行动甚至是生命来证明。说得有点玄,本来应该举个例子但是我还是罢了。傅先生讲西方哲学的时候我感觉基本就是以中学为体,讲的全部是知行合一;讲中国哲学的时候却又全是西哲的气味,讲的是概念、体系,但是他又头头是道。==============================================全书可以分为四部分,一是意义,学习哲学的意义;二是方法,哲学思考的方法;三是,人生在西方哲学中的意义,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和存在主义;四是,人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意义,主要讲儒家和道家;或者还可以归纳出令一部分,讲的是艺术、神话、悲剧、宗教,这些是人生完美的途径。这本书可以讲的东西太多了,今晚先写方法,我们如何阅读。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杯具史,讲的就是哲学如何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丧地割城,从开始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学科一直发展到只能讲方法论的,关于思的思的学科当然还有一点伦理学。这个道理我早就知道,但是也是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才真正明晰起来,现代哲学的现象学、诠释学它们的目标很重要是建立一种思考的规则,我以前一直把它们当做知识来阅读,不曾想过它们居然可以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武器-。-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傅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几个what。1.what did it say?2.what would it say?3.what could it say?4.what should it say?一直觉得台湾人写书都有分类随意的毛病,高明也傅先生也逃不出这个窠臼,当然可能我是理解不了他的高明。但是前面说过,做学术先要有一个信念,然后才是论证。关于如何阅读,我的信念就是:1.what did it say?2.what would it say?3.what should it say?what did it say要求我们能够说出书里究竟讲了什么,这也是我们从小学一直接受的归纳段意的训练。这种方法曾经备受诟病,我曾经也加入讨伐队伍之中,但是事实证明我当时太年轻,目前人类还没有发明出比这个更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果一个人读书时,你问他读了什么,这个人大概是答不上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迷失在文字的海洋之中,如果一个人能够读一段就归纳一下段意,能够观察一下作者写作的逻辑——是总分,还是分总?——那么他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感觉会大大不同,更加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如果能把这种段意写出来,做成一个提纲就更加完美了,因为脑中的东西大多空中楼阁,不经过写作把它构造出来很快就会倒塌。what would it say?这个要求就更高了,你要透过字里行间阅读作者真正想讲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作者都很少会直白的表现出来,他们将他们的思想小心翼翼的收藏着,仅友邻可见。如何解读作者的思想就要借用诠释学的成果。我对诠释学认识不多,这里讲的也是从傅先生牙慧里捡来的。对文本的诠释有三种路径1.传统;2。个人;3.文本。我们应尽量从文本的角度来阅读,也就是用作者的观点来解释作者,听起来很无聊的一句话,但是意思就是说,你解释孔子的时候只能从孔子其他的话来解释孔子,你不能用弗洛伊德、用xx哲学的观点来解释,这就是所谓文本路径;另外除了文本之外,还可以从传统、个人的方向来解释,于丹读孔子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的。是不是用文本来解释文本就一定牛x了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就是1.文本被作者创作出来,就不属于作者,文本有自己的生命,所有读者都是作者,进行第二次创作;第二,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是想做作者的忠实fans还是要用作者的观点使自己完满,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价值。what should it say?也就是作出价值判断,中国人一直中庸,写东西各打五十大板,但是我们阅读东西的时候就要偏激一点,只有肯定或是否定。我们的思想可以中庸,但是关于某个理论要有明确的态度,赞成还是反对。这些阅读是如何达到的呢?书中提供了很多方法:逻辑、文字表述、现象学方法……我看来只有阅读,写读书笔记,除此别无他途。我们要怎样的读书笔记?首先它要有严格的逻辑。如果你满篇都是由特称判断然后推出一个全称判断,这样逻辑上就有困难,结论根本不成立;文字表述,书中讲得很模糊,其实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就是对于文字的最恰当表达:我们要放弃那些模棱两可的表达,我们的文字必须是可感、可操作的;现象学方法,不要说什么描述法、自由想象法、地平线法,简单点就是加减法,一个东西要减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为它是另外一种东西了呢?一个元素加到什么程度才是我所要的东西?现象学的方法根本就是本质直观,克服了逻辑上的不足,使得我们有另一种方法到达真理。总结来说,读书笔记就是要做到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体系。只有这个我们才能够充分吸收书中的养分。===========================================这本书要说的太多了,好困,今天到此为止

读哲学也可以很快乐

原先读哲学很枯燥,很费解。但是傅先生的作品好象一位老朋友坐在你的对面,将哲学与人生相关的知识娓娓道来,令人有一种往下读的冲动。

常读常想,常想常新。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凡事脱离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只是追随别人的步伐,听从别人的选择,匆匆忙忙浑浑噩噩过完这一生,与行尸走肉毫无区别。没有思想的肉体就犹如禽兽,人类之所以高于动物,在于会思考,有人性而不是单纯的种性。读过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感慨良多。一本好书,是能让你有共鸣,读时频频点头。读时不免会心一笑,读后思考又发现自己不过也是书中的一个路人之一,如果没有让我们有什么改变,不也还是一个不会思考的肉体吗?傅先生的书解释哲学用的都是常见的概念,语言简明而又不会让人读了生涩。无论从友情,亲情方面都有详明的阐释,解释了人生中存在的哲学。字字珠玑真不为过,常读常想,常想又常新。对于人生,生命的长度我还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生命的密度也是一点点。我想当我再经历过更多的事,经过时间的洗涤再来读这本书,会有更多的收获。人生的意义在于哪里。在于名利,财富,还是什么。走向生命的终结点时,回顾这一生,是感觉后悔莫及,还是能放手微笑离开?如果我们从不曾思考过人生的意义,那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哲学存在哪里,从图书馆来说,它总是排在第一列。原因是在于世界上一切学科的基础都离不开哲学,离不开思考。从我们生活来说,在做不同事情的时候总有不同感受,有时一瞬我们突然领悟到什么,感觉一切豁然开朗。这就是所谓的悟,生活中悟也存在着哲学。我们读书时会思考,面临高考后的志愿抉择会思考。这时是父母抉择还是我们自己抉择,自己如果没有参与过抉择听从安排之后再来埋怨父母的意义何在。当初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啊。如果自己选择,好歹也可以说抱怨自己的年少无知。但是,这是自己的人生,又能埋怨谁呢?人的一生,是在练习死亡的过程。这区别于庄子的思想,我们的目的地都会是死亡,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碌碌无为。而是我们要减轻身体的惰性对心灵的负担,让心灵走得更远。身体会腐烂,但思想可以跨越时间和死亡永存。如果我终其一生只是在别人的路上走着,那倒不如现在就终结了罢。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不知为何而死。是奢侈淫逸只图自己快活一生,还是以己之力来帮助他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一个人拥有的越多,越没用时间做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该做着自己的抉择,走着自己的人生。书太好,读的时候感觉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写出来。又决定读完在写,最后再写时本想对书中说的概念以及这本书好好做些阐述。不知不觉竟打了这么多感想。学识尚浅,读过的书也只是皮毛,写的不好。随便看看吧。

我觉得,于丹和这本书,都不错

有人说傅佩荣是于丹有人说这是亵渎了哲学我觉得,于丹和这本书,都不错对于这简单的一个我来说

哲学,使人智慧——《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二

是在2010年3月12日深圳机场买的这本书。因为小小的不如意,下午提前到了机场。在书店里发现了傅佩荣先生的这本书,原价买下,算起来这本书刚刚买了不到一个星期。 忍不住一口气把书读完,放下的时候,突然对自己有“士别三日”的感觉。不是为了夸奖自己的进步,而是惊讶于哲学有着这样神奇的力量,好书真是人生的良师益友! 人的本质在于心灵,身体只是心灵的承载物,身体会不可逆转地老化,而心灵却可以永远年经地拥有自由翱翔的天空。但只有理性反省的力量,才能够使心灵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自由。所以,人的天性就有哲学的倾向,因为人的天性就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只有哲学才能帮助人们实现终极自由的愿望。 哲学一词的希腊原文意思是“爱智”,智慧的本质就是一种理性的“根本”和“完整”,她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以理性审视自己的内心,追求和探索真理并知行合一。 书中说,哲学的用意,在于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也在于旁通统贯,把宇宙与人生连接为一个整体,由此界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人生的哲学

近期读过的一本好书帮助我度过一个工作关口读书的时候炎炎夏日,洗完澡,开着电扇,微风徐徐伴着书香,身体与心灵一起变得清凉烦躁的心情,压抑的工作慢慢梳理清楚

非常好的哲学书

这是第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哲学书。作者用灵动的语言、严谨的逻辑,展现了哲学的大概框架,介绍了不同学派的代表思想,注释也非常清晰,让读者在阅读中进行思辨。强烈推荐给入门的朋友们!


 哲学与人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