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天地有大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563361601
作者:蒋勋
页数:198页

天地有大美

很久之前,听别人介绍了蒋勋的细说红楼梦,听了很长的有声小说。然后就深深迷恋上了红楼梦,和这个声音温和略带磁性的大叔的声音。今年又通过宇奥读书会认识了专门讲美学的读书群,群主是蒋勋的铁粉,因为他,又看了这本《天地有大美》。我想我并不是吃货,但在蒋勋老师的这本书里,提到的关于食的时候,讲到了两道菜,实在是印象过于深刻。其中一道(苦瓜料理)看完真的很想煮点粥,配点料理。另一道叫(蝴蝶扑泉),光看看他的文字,就觉得美不胜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

美,一切语言都显苍白

书名太美,结果被名字吸引。我知道作者要表达的心情,只是语言过于繁琐。一件事物反反复复的说个2、3遍。读此书也是放慢脚步的过程,对我来说效果达到了。书名的魅力大于内容。其实,美要用心悟,只是我这种不懂,或者忽略了美的人要靠别人的语言指引。佛家有语“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还是感谢作者,做了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生活态度

蒋勋的大名,耳闻已久;他的书籍,渴望读完一本也很久了。记得第一本接触的是一本帖子的解读吧,台湾故宫博物馆的书帖影响美仑美奂,文字的解说相得益彰。只是似乎电子书总不能解这种带图像书的纸质感受,所以一直视为未曾读毕。而《天地有大美》则是我的意义上的读完的第一本他的书。对于书本身,诚如某些豆友说的,有些啰嗦,这并不是文字,只是形成文字的讲话。而所谈的内容,说是美学,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本来嘛,衣食住行,这样样都是生活的根本。你可以说生存在这儿,所以你并不享受它,你厌恶着这份为了生存的工作努力带来的束缚。可以说,这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里最低的一层。蒋勋说,人,不能停留在这儿。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改善了。那么,我们就要提高生活品质了。衣食住行,依然是生存品质的根本。蒋勋说,我们要的是一种讲究的生活态度,他说这是美。我特别欣赏他的一个观点,不,是他引用的一个观点,区分美感与快感。快感是我觉得爽,跟刺激有关;美感呢,是一种选择与取舍,一种从容的态度在其中,你感受到的是一种舒服。你走路时,子弹一样的飞奔,很爽,停下来后,哎,无聊,或者挺累。你走路时,感受你的脚踏着地面材质的软硬,感受地面的起伏与温度,你的身体摆动中感受到空气的流动,耳畔是各种声音,眼睛所见是鲜明的景象,这时你觉得跟平时不一样了,你觉得新奇,你觉得舒服。或许,这样两种就是快感与美感不同的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拆解“忙”和“闲”

你甚至不一定要离开家,不一定每天去赶音乐会、赶画廊的展览、赶艺术表演,“艺术并不等于美”,却可以给自己一个悠闲的可能,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感受到生命与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对话。如果我们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觉无所不在的美,三天两头跑到剧院、音乐厅、画廊,也只是鄙俗的附庸风雅吧!我们不只是要保护古迹,其实还要保护古迹周遭空间里,可能两百到三百米之间所有“天空线”的干净。如果这个天空线被破坏了,这个空间被破坏了,等于是这个古迹被淹没掉,也被挤压死掉了。----------------2006年9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天地有大美》。此书源于蒋勋在新竹IC之音“美的沉思”节目的讲稿,他怀修行坐禅之心,从衣食住行诸方面诠释了生活美学。大约是为数次广播节目准备的原故,重复的观点和论述颇多,读来不如他之前的书,惊艳处甚少。在我看来,蒋勋在书中不过拆解了两个字:“忙”和“闲”。“忙”即“心亡”,而“所有的美通常产生在悠闲文化中”。书中收录了不少摄于蒋勋家的照片,唉,心向往之啊。

我的生活过得真糙

我并不了解蒋勋,我对美学也只是有个入门级别的概念,印象中的美学大师是朱光潜和李泽厚先生,竟然也没有找到机会读他们的书。就当这本书是做铺垫吧。女生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有思想有品位的人,即便不能穿着一线大牌的衣服,出入高档会所,成为高雅的女人,也要穿着让人看着舒服的衣服,喝杯咖啡捧着本书,成为清新淡雅的女人。发自内心想这样生活最好,如若不然,那不过是包围住你的一种幻象,败絮其中。衣我的衣服总是更新换代的很快,每次看到上一年的衣服,都不禁埋怨自己眼光如此之差,这样的衣服也会买来。我妈问有不穿的衣服就收拾了,我答道这个,这个,还有那些都不要了。我妈一脸的无奈。H&M和Zara之类的更新换代太快,标榜自己每周都有新货上架,绝对紧跟时尚潮流。时尚的变化我总也赶不上,钱也不够,精力也不够。只好每次买些基本款的衣服,纯色,偶尔有花,不要太明显有当季的印迹。久而久之,这些基本款倒是能陪伴我至少三年,还博了个简单大方的名头。我妈喜欢穿棉麻的衣服,岂料现在的商场多是化纤,粘纤的料子。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反正都是衣服,有差别么?我妈说棉的穿的舒服,真丝的除了贵点其他都好。直到有一天我买了第一件真丝睡裙,才知道不同的材质会打造不一样的人。天然的材质总能衬出人本来的样子,穿上这样的衣服,自己也突然也没有了追逐花红酒绿的欲望。喜欢名牌倒是一直没有变,不过还是知道要买适合自己的样子和风格。食我不是个标准的吃货,更多的时候为了减肥不怎么吃饭。生平一大爱好就是在微博上看各种美食菜谱和好店推荐,一边感叹,一边说好像吃,却也总因为各种原因吃不到。我爸做饭时会把各种调料多多少少都加一点,不像我除了放盐,别的也知道放什么。我爸会说凉调个黄瓜吧,然后在上面撒点白芝麻。口感不一定有多好,但是看到不一样的搭配还是会欣喜。我爸会说我家小丫头回来了,给你好好做顿饭,我就配合的吃两碗米饭。记得小时候每到五月,姥姥就会上菜市场买槐花,说公园里好多人都在摘呢,然后裹着面蒸,最后搭配蒜汁。姥姥去世之后,我就再没回过老家,不想看到记忆中的美好一点点被现实抹去,宁愿一直生活在记忆里。榆钱宜辣椒,槐花配蒜汁。长久以来形成的搭配是历经一代一代人检验最合适的口味。姥姥做饭是她的妈妈教的,我妈做的没有姥姥做的好吃,我到现在也不会做饭,因为,有微波炉啊,有7-11啊,有外卖啊。饿不死倒是真的,吃的没有乐趣也是真的。住我妈说我们一共搬了7次家。房子越换越大,东西越来越多,我就把床省了,还能腾出点空间。装修的问题一直最困扰人,因为没有专业知识,审美也一般,最喜欢买成套的家具,总不至于风格不搭配。家里的小饰物一概没有,墙还是白的,柜门还是空的。想起小时候在镜子的两边贴的美少女,花仙子,还能顺便和姐姐比个子,看看有没有到贴的最高的水冰月那里。邻居一概不认识,大概因为我极少回家。也不在是和小区里的孩子一起玩玩闹闹的年纪了。每天在家里懒得换衣服,就懒得出门,竟然也不闷。小时候都要憋死了吧。行能走路的时候,就不坐车。街边的风景不过是一排排杂七杂八的商店,看到高大建筑,隐约透出里面的富丽堂皇,我还被震慑住了不敢进去。去西藏最好的方式就是做火车吧。效率重要还是欣赏美重要。我也说不好。我常常会想花这样多的时间做这件事值得么?如果有更快的方法为什么我不用呢?后来想想这世上的许多事并不是做到极致才是最好的,做到了100分的事情,总会在其他方面牺牲掉50分,不如做到60分,在另一方面也能获得60分,两全其美,不好么?但是又想,这样的结果不就是两件事都做成了半吊子,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事无成啊。于是我就无比嫉妒那些这也好,那也好的人,仿佛什么都干了,什么也都成了。我妈说,承认你的心。现在心里想的并不是真正想去做的。没有完全的意愿去做事,就没有完全的勇气与决心,自然做不好。追什么,赶什么,既然喜欢,就会享受过程,既然喜欢,就会坦然接受结果。

太大的名头,太平常的概念

买这本书原先以为是讲述生活中的美学----原来生活中的美学只不过是如何享受慢生活之道。个人觉得现在的书籍太过于炒作:陈列于书店畅销书一隅或是列在某杂志某周刊书评一角或是冠以大名,往往买回家一读原本不是那么回事。不过再看名字---也对!生活美学么,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务,懂得放慢节奏品位生活,也是一种美。只是这个名字太大,提倡的概念太平常而已。

美是一种选择

从生活的角度,即日常衣食住行四方面来切入。忙是心亡。因为忙,选择将三餐将就;借助机器来完成日常家务;争相住在市中心。殊不知,美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忙之中消逝。美,就是让生活慢下来。美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放弃。然而我总觉得,美是一种丰富,也是一种适可而止。是看尽繁花似锦之后,仍觉得厅前的那杯茶温暖。一个人,没有一种察觉美的能力,是一种悲凉。对美,可以拥有不同的标准,但那是一种,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温暖的能力。对食物,不必过于饱腹,反而消化也是一种负担。所以自助餐什么的,就是给自己找罪啊·····对穿着,不必强求品牌,选择质感好的,适合自己气质的。偶尔,选择手洗。对住房,不必把距离看的太过重要,选择环境好的郊区也可以作为一种尝试。虽然我是很不同意这一点的。当然作者在文章中也谈到了建筑之美。但鉴于各个没法将它上升到意识方面的总结,我选择性的忽略。对于出行,这一部分是在是和前面的交错太多了,感觉就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一直在套用作者巴黎,京都的经历。过于啰嗦。这本书完全就没有展示蒋勋的水平。只能是当鸡汤文阅读。但是,依旧截些许片段。感受看这本书的美。美是一个自我选择。美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生活不仅只有苟活,也有诗和远方。”

那些细节的美

蒋勋在大众美学上走了很远,作为一个艺术大家,他积极普及美学的理念,《天地有大美》说的就是衣食住行里的美。悠闲从容自在的生活里,就有了美存在的空间。一道为朋友精心准备的茶水,一件自己穿了很久的白衬衫,一个下了班就愿意回去的房子和一段慢慢欣赏的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给自己慢下来的机会,体会小事情带来的欣喜和快乐。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说现在很多有钱人买了车之后,发现走路的机会少了,不利于健康,于是每年花十几万办高尔夫球会员,结果一年也打不了五次。蒋勋的书告诉我们不要被物质捆绑,从名牌和潮流中解脱出来,不一定都要买好车追求速度、买奢侈品装饰自己,对生活形成自己的思考,选择适合的方式。衣着推荐朴素端庄,住房强调空间,食物贵在用心,行走悠闲舒适。美是一种选择,我们倡导一种少而精的生活。人生是随时停下来欣赏风景的旅程。

读完让人慢下来的书

简单好读,有时间几个小时应该就能读完。同时在读一本学术著作,感觉有这本调节真是太好了。整本书都在讲,‘忙“字就是心的死亡,要我们周末给自己休闲的时间,慢下来,享受周围的美。衣食住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吃亲手烹饪的事物,住在精心布置的温馨小屋,用双脚丈量大地……读完有种想布置一个温馨舒适的家的冲动……

美是选择

还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在qq空间上看到别人转发的文章,类似女孩子要生活的精致,而这本书就是在教你如何在食,衣,住,行四方面生活得精致,这里的精致跟鸡汤文里的精致又有点不一样。它是一种生活美学,是一种选择,可以多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少,可以昂贵的时候可能会选择便宜,可以近的时候可能会选择远,可以快的可能会选择慢;它是一种情感的注入,专注地做一份腌制苦瓜,精心呵护着那年夏天朋友送的纯棉白T恤,用心布置家里的一切,让家充满温暖;是一种怡然的心境,选择和居住环境较远却舒适的住屋,等渡轮时悠闲的看着书,坐渡轮回家时和船夫聊聊天,在交通拥堵工作忙碌的时候也不焦躁不烦闷,依旧可以坦然面对。全书最喜欢的就是关于食的文字,作者简直就是一个美食家。以前听他讲红楼梦的时候,他就可以很细致地分析红楼梦里出现的美食,现在更是把一些美食的做法写入书中,让人跃跃欲试。他教你怎么做意大利海鲜汤,告诉你怎么吃生鱼片和握寿司,还教你如何在春节做一道腌制苦瓜笼络人心。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试试了。对食而言,美更多的是一种专注。不管是制作食物的过程,还是慢慢享受食物的时刻。制作者的专注让人觉得美,成型后的食物也美,细细咀嚼着享受美食亦是美。日本的寿司之神一生都专注于寿司,做出让世人惊讶的寿司。很多美食都是经过好多年的积累,代代相传,从而融入了情感上的牵挂。对于以前住过的地方,吃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回忆,尤其是小吃,想起以前在厦门的时候,家附近有一家小小的虾仔面馆,店面很小,味道却很棒,生意很好,老板说虾仔面的精华在于汤,而那个汤是用虾的壳熬出来的。想起以前在广州大学城,经常去光顾一家牛肉丸摊位,那里牛肉丸的嚼劲之后在哪里都找不到。日后若回到曾经呆过的地方,这两个小店必然是要去光顾的。在穿方面,我把美理解为个性。这种个性,建立在对自己的了解之上,知道自己的身材比例五官肤色,从而在衣服的选择上,挑选适合自己的材质,款式和色彩,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穿着也会有感情的注入,因为特别喜爱某件白衬衫,洗的时候会不舍得用洗衣机洗,而是选用上等的洗衣液浸泡一晚上,再用手揉搓袖口和领口的位置,也不舍得挂着晒干,而是平铺着晾干,再用蒸汽轻轻熨烫起皱的地方,这种细心呵护也是美。住的美美在和谐。房间里往外眺,是钢筋水泥,还是青山绿水,这是住所与环境的和谐。家里的气氛是紧张剑拔弩张的,还是温暖充满关怀的,这是相处的和谐。家里的一切都是精挑细选的产物,都有感情的倾注,在外工作忙劳累的人自然会憧憬着回家。若有妈妈可口的饭菜和有趣的故事陪伴,对于小孩来说,一定是成长过程中难得的美丽。行,更多的是一种选择或者心境。尤其是现在需要挤着公交车上下班的人儿,难免会因此引起内心的烦躁和不适,但如果选择另一种出行方式,换成走路或者骑车甚至踩轮,心态是不是也会变得坦然一点。整本书谈的是美,实际上更多的是讲心,作者反复提到忙,是心亡,提醒我们慢下来去体会生活,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生活中的小物质中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学。

天地有大美

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爸爸对我说:从此之后,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意思我明白,“好好生活”又是什么呢?当我成为早高峰通勤大军中的一员,急匆匆的追赶着时间的时候;当我成为方便食品爱好者,打发早餐或者晚餐的时候;当我成为挑灯夜战的夜猫族,下午困倦萎靡的时候……我常常想问自己这样的日子算是“好好生活”吗?理查德•加纳罗曾说:艺术让人成为人。台湾艺术家、美学家蒋勋告诉我们,美让生活成为生活。在《品味四讲》中,蒋勋老师以庄子的“天地有大美”引题,以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和长者谆谆教导的口吻,娓娓道来,铺展出一幅人间烟火的画卷,既接地气又不失风雅韵味,带我们拨开生活的迷惘,擦亮能够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之美源自于平衡。“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矛盾是衣食住行里很多东西是大量量产而来,工厂里量产的东西很少是‘人关心的’在里面,因为它太快速了。” 现在的人吃饭快、走路快、看书快……做什么都想按快进键。因为太快了,所以总是来不及。为了追逐“快”,我们总是很“忙”。忙得心无旁骛,忙得生活只剩下忙而已。这样的忙,就是“心”、“亡”。蒋勋老师告诉我们,“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永远准备减速,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有平衡才会从容、悠然之心。就像有句广告词说的那样:行动,心不动。无论怎么忙碌,心灵不能变得慌张。不慌张,才能有时间欣赏生活、感受美。生活之美源自于珍惜。清代理学家朱伯庐曾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代社会“仓廪实”、“衣食足”,在很多人眼中“一粥一饭”、“半丝半缕”变得十分微不足道。但是,微不足道并不等于无足重轻。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我们依然离不开“一粥一饭”的滋养,“半丝半缕”的保护。这些才是生活的起点,更是美的起点。正如蒋勋老师所说,美不需要太昂贵的价格,美可能不在美术馆、剧院、音乐厅……美就在人间烟火之中。再忙也要用一颗从容、犹然的心去关心生活。关心盘中餐,动手为自己准备一些家常便饭来代替方便食品;关心身上衣,尽量去选择让身体舒服的衣服来代替笔挺华服;关心头上瓦,通过整理清洁让自己拥有舒畅的天地;关心足下路,偶尔选择慢一点的出行方式,让自己有时间欣赏一下街景和人群……让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因“关心”而形成自己的生命风格,活出独特的“范儿”。不仅仅像流水线上的合格产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生活之美就油然而生了。生活之美来源于专注。谈到专注,蒋勋老师最为推崇的榜样就是《庄子•养生主》篇中的庖丁。“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血淋淋又繁琐复杂的解牛过程怎么会变成美?秘诀就在于两个字——专注。庖丁把“解牛”看成一门学问去钻研,十九年如一日的勤奋练习,把这门繁琐费力的工作化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的行为艺术,甚至能够和桑林、经首这样的古典舞蹈相比。让人叹为观止的不仅是其解牛过程的本身美感,更是源于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无论是西方人引以为傲的“工匠人精神”,还是中国人尊崇的“鲁班精神”,都将“专注”作为对职业标准的最高要求。专注是劳动者的哲学体现,是踏实苦干的汗水浇灌。作为劳动者的一员,专注于本职工作,力求接近“庖丁解牛”的境界,也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审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犹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我们需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从一茶一饭中品出滋味,从一针一线中体现风韵,从一砖一瓦中看出积淀,从一走一停中得出从容……更需要拥有创造美的智慧和勤劳。我想,这样生活才算“好好生活”吧。

忙就是心亡吗?

最近在读蒋勋的《天地有大美》。因为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三毛在书里提过他。老人家年纪大了,人品心地境界无可挑剔,就是文字有点罗嗦,有点说车轱辘话。就像一个慈祥的老爷爷在阳光下面拉着你的手,盛情难却。他在文章中提倡的生活理论,在很多台湾文人中都能找到痕迹:比如穿纯棉,比如食精致,比如慢下来。一种和佛教有关系的生活方式:强调不那么物质,但其实很昂贵……昂贵都不足以形容,应该是奢侈。我坐在我们家的马桶上看这些日常生活美学书籍,盖上书,一只蟑螂从我面前爬过,胡美丽见到一个活物兴奋不已前去追逐……罢了,罢了。比如他说:忙,就是心亡,一旦忙起来,心就死掉了。我知道,是一个物质很丰富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提倡的理论,在一个充裕后开始反思,可以允许慢下来的生活。日本最近什么东西里面也老说到这种:比如《SLOW DANCE》,把这个说得很清楚,慢慢的吃,慢慢的走,慢慢的去爱,慢慢跳舞。在眼下的中国,我们是发展中,在一种癫狂的快速中旋转,一种盲目的变形的追逐,在眼下的中国,什么都可能发生,我们身处魔幻之城,生活就像黑色电影,有心亡来形容都是好听的。很忙,必须忙,除了祈祷精力旺盛之外,就是祈祷尽量我那颗破破烂烂的心,不至于亡掉吧。


 天地有大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