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导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040252446
作者:谭君强
页数:262页

章节摘录

  第二节 时序在对叙事文本时间的研究中,最易观察到的关系是时序(order)关系:叙事文本中的叙述时间(话语时间或文本时间)的顺序永远不可能与被叙述时间(故事时间)的顺序完全平行,其中必然存在“前”与“后”之间的错置关系。这种相互错置或倒置的现象可以归之于我们所提到的两种时间性质的不同:话语时间是线性的,而故事时间则是多维的。研究特定的叙事文本的时序,就需要将叙事话语中的事件或时间段落安排的顺序与故事中这些事件或时间段落的先后顺序加以对照,而后者只能在叙事文本身明确地指示出来或者由我们根据某个间接的迹象有可能推论出来的条件下才能得出。在传统的叙事作品中,通常叙事话语总是在有所交代的情况下才对故事顺序加以干预。因而,恢复故事时况的本来面目大都不难做到。当某个叙述段在开头指出:“一年以前……”这时,我们就注意到,这个情景在叙事文本中后来出现,而它在故事的实际时况中被认为是先前出现的。在有些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叙述者叙说出的确切时间。比如,在巴尔扎克的一些作品中,人们往往可以见到确定的年月,时间的先后安排一清二楚。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叙述者清楚地告诉我们,主人公葛朗台先生“在一七八九年上是一个很富裕的箍桶匠,识得字,能写能算。共和政府在索漠地区标卖教会产业的时候,他正好四十岁,才娶了一个有钱的木板商的女儿”。后来,在拿破仑执政的时代,他做了区长。以后又被免职,“免职的事发生在一八零六年。那时葛朗台五十七岁,他的女人三十六,他们的独养女儿才十岁”。但是,在许多叙事作品中,时间的显示则未必能如此清晰。因而,重构故事时况的本来面目并不总能实现。在许多现代小说中,尤其是先锋派的作品中,可以发现,时间的参照被有意识地扭曲。

内容概要

先后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比较文学系,获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以来,先后从事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任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人,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科学研究中,先后主持或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研究》、《鲁迅研究月刊》、《江西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50篇,其中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出版的主要著、译有:《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叙述的力量:鲁迅小说叙事研究》(专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005年,“叙事学”研究生课程被列为“云南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为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向全国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之一。
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多次获奖。
主要研究成果:
著作(包括译著)
《叙述的力量:鲁迅小说叙事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2003年第二版;
《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作为一门学科的叙事学第二节 叙事学与相关的理论关联第三节 叙事学研究的对象第二章 叙事框架第一节 叙事与事件第二节 故事与事件第三节 叙事功能与序列第四节 事件的结合原则第三章 叙述交流第一节 叙述交流过程第二节 叙述交流层次第三节 故事层次第四章 叙述声音第一节 叙述声音与叙述者第二节 叙述者的类别第三节 叙述者的功能第四节 叙述者干预第五章 叙述聚焦第一节 聚焦与聚焦者、聚焦对象第二节 叙述聚焦类型第三节 叙述聚焦类型分析第四节 聚焦者与聚焦对象间的动态关系第五节 叙述聚焦变化第六章 叙述时间第一节 关于叙事文本的时间第二节 时序第三节 时长第四节 不同时长间的动态关系第五节 频率第七章 人物结构模式与人物描绘第一节 人物与行动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节 人物(行为者)结构分类模式第三节 人物描绘第八章 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渊源与叙事学的发展第二节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叙事理论第三节 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第九章 文本与语境:叙事分析第一节 叙事作品中的“视点”与意识形态第二节 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干预与意识形态第三节 叙事作品中的讲述与展示第四节 叙述者的可靠与不可靠性及其可逆性第五节 叙述者与作品叙事结构分析第六节 叙事作品中的作者自我虚构第七节 后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叙事学导论》对叙事学基本理论作了系统的探讨,完整地描述出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对涉及叙事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叙事框架的构建、叙述交流过程、叙述声音、叙述聚焦、叙述时间、人物结构模式与人物描绘等,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阐述,以提供切入叙事学的基本途径,并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实践分析。

作者简介

《叙事学导论》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之一。叙事学理论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形成以来,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迄今仍受到国内外学界、高校与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关注,成为十分活跃的理论之一。《叙事学导论》致力于对叙事学基本理论作系统的探讨,力图较为完整地描述出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对涉及叙事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叙事框架的构建、叙述交流过程、叙述声音、叙述聚焦、叙述时间、人物结构模式与人物描绘等,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力图作出合理的阐述,以提供切入叙事学的基本途径,并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实践分析。同时,《叙事学导论》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叙事学的发展作动态的描述,在以经典叙事学的探讨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对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拓展以及后经典叙事学语境下的研究均作了必要的说明,而且在关注文本与语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系列不同作品的具体分析,对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作进一步的补充。


 叙事学导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一项能力与冲动是与生俱来而又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叙述。离开了叙述,人类将无法表意,无法交流,甚至人类的历史也将无法留存。可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叙述活动,但叙述本身被看作一门学科,还只是近50年的事情。叙述学是随着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俄国形式主义及英美新批判慢慢浮现,借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浪潮而正式诞生。从各个方面来说,叙述学还都只能算是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就更是如此。不得不承认,比起其他学科,它相对年轻而又“不成熟”,但正是因为这种相对的“不成熟”,决定了它的大有可为;而年轻,又让它注定充满活力。不论是它的实用性、重要性、可开拓性以及某些层面上相对的易懂性,都吸引了国内的大批追随者和学习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90年代开始,叙述学慢慢渗入国内的几乎所有人文社科领域,被引入到了大量其他的文化研究方法之中(当然,这也是从经典叙述学、小说分析转向后经典叙述学,狭义叙述学转向广义叙述学的标志),并如火如荼地发展。不论是学者还是学生,都对叙述学理论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学术研究毕竟不能仅凭借热情,学术理论的发展毕竟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活力,大有可为也毕竟只是未兑现的空头支票。对于刚入门或正要入门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那么这时,就需要一本合适的既具普及性而又具专业性的教学用书。在现有书籍当中,谭君强先生的《叙事学导论》便是较为合适的一本。谭先生的《叙事学导论》,副标题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其重点在前者上。全书九章中的二至七章,都是在讨论经典叙述学。而从书中所举案例来看,也基本全部为小说(大多为中国近现代小说,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但这并非无法理解,毕竟“经典叙述学”是整个叙述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从事叙述学研究的基础。而小说研究,作为整个叙述学理论体系中最为成熟的一部分,同样是作为叙述学研究的根基之一而存在,也可谓是叙述学“经典中的经典”。对此,谭先生自己在书中也花了大量笔墨强调:“实际上,无论后经典叙事学试图扩大原先的研究范围也好,调整其研究重点也好,都从来没有脱离叙事学理论(经典叙事学)数十年来发展的轨迹……由经典叙事学所形成的理论模式与要素,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依然在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一方面,所谓的后经典叙述学的概念,从被提出(1997年)[1]至今,不足二十年时间,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在理论构架和理论术语方面,大部分都直接取自经典叙述学,如果没有经典叙述学作为基础,自身恐怕难以为继。综上所述,作为一本研究生教学用书,也是教育部推荐的我国第一部叙述学研究生教材,《叙事学导论》将重点放在作为研究基础的经典叙述学上,确实是合理的。而本书对于篇幅的分配,也基本等同于叙述学诞生之后所谓的经典叙述学与后经典叙述学所占时间的比例。谈完篇幅分配问题,再来具体看一下各章的内容。本书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叙述学是如何发展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的,包括了对叙述学产生背景、相关理论的介绍,并且讨论了叙述学的研究对象。而如上文所说,接下来的六章都在论述经典叙述学的各种理论。从较为抽象的叙述框架一直谈到具体的叙述话语。其中包括叙述交流、叙述声音、叙述聚焦、叙述时间等经典叙述学问题。本书的后两章则讨论了经典叙述学到后经典叙述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一些外国的经典及后经典叙述学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文本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第八章主要是讲述经典叙述学是如何向后经典叙述学转向的。而在我看来,最后一章(第九章)所讨论的语境问题,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众所周知,对语境的重视正是后经典叙述学与经典叙述学的最大区别之一。而作为一本中国的叙述学研究生教科书,最大的重点以及难点,大概就是西方的叙述学理论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被叙述。本书可以说是用最后一章同时解决了这两大问题:一方面延续上文介绍了经典叙述学与后经典叙述学的差别,具体阐述了后经典叙述学理论;另一方面又让读者们关注具体的语境问题,使前文介绍的大量“飘渺的”西方理论在中国语境下得以软着落(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小说作为案例来探讨文本与语境问题,当然,这也是全书的特色之一)。我相信谭先生花最后一章来讨论语境问题,绝非是巧合,而是谭先生多年从事叙述学所培养出的敏感驱使下有意为之的点睛之笔。谭先生是国内叙述学的权威之一,又有在西方深造的背景,所以在对西方结构主义叙述学理论的论述上,的确是全面而又透彻。再加上其多年研究中国小说的经典,故而对中国小说的文本叙述分析有其独到之处。唯一遗憾的是,在叙述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上,谭先生并未给出自己的意见。我想,可能是因为本书是作为普及性的叙述学入门教材,所以并太不适合发表过多的个人对学术理论走向的预测,从而限制初学者自己的想法。而谭先生关于叙述学未来发展的构想,主要在其之后出版的另外一本著作——《审美文化叙事学:理论与实践》之上阐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一下。总之,本书作为一本抛砖引玉式的叙述学入门教材,在各个方面都做得可以称之为恰当。[1] 后经典叙述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戴维·赫尔曼(David Herman)发表的一篇题为《脚本、序列、故事:后经典叙事学的构成要素》(Scripts, Sequences, and Stories: Elements of a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而后经典叙事学这一概念真正为学界所熟知和认同,是在1999年赫尔曼主编的《作为复数的叙事学:叙事分析新视野》(Narratologies: 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1999)一书出版时。本文首发于符号学论坛:www.semiotics.net.cn/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叙事学入门必备 比较全面。
  •     比申丹翻译的那些好看多了
  •     没什么特色,千篇一律。
  •     还算比较容易理解吧
  •     叙事学学习的第一步,经典部分还行,post部分 就没有主题了
  •     还不错的薄薄的叙事学入门书籍。一些经典叙事学当中的概念性东西讲的很清楚,例句也很充分。启发不甚大,多是刚刚点到就戛然而止了。作为抛砖引玉的教材来说很恰当。。最近对叙事学超级上瘾呐~
  •     叙事学挺深奥的
  •     导师说这本书很适合入门读,但是我自己读着没有怎么兴奋,个人感觉一般吧,耐读性不强。但也可能是我目前对于其中提及的理论不是很敏感。
  •     还行吧- -
  •     参考意义不大。根本原因可能真的是他书里的排版搞得我没有心情看呢。
  •     叙事学入门,各种术语如天花乱坠,但终究是在文本的螺蛳壳中做道场,格局有限。
  •     去看胡亚敏的啦……
  •     叙事学教材,梳理讲解全面细致。
  •     MLGB的你们这些二道贩子翻译请统一译名谢谢。
  •     我大學唯一驕傲的事就是這位對我來說偉岸的系主任幫我寫了留學推薦信并在畢業前贈予其著作于我麼麼噠~
  •     对于叙事的分类和叙事学的定义让我很顺心,正是想要在找的。是叙事学理论很合适的入门读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