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摆夷风土记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222035614
作者:姚荷生
页数:276页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部 征程记
1 离别了美丽的山城――昆明
2 滇越道上
3 摇篮车中
4 文教昌明的石屏
5 开始马背上的生活
……
第二部 十二版纳见闻录
1 十二版纳
2 车里一瞥
3 边地的英雄――柯树勋
4 车里的教会
……
附录一 一百个夷语单字和五十个短句
附录二 夷文的五十六个字母
附录三 一本书的封面画

作者简介

摆夷,清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对傣族的他称。傣族历来自称“傣”,新中国建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民国年间俗称的“水摆夷”,多指依水而居的傣族;“汉摆夷”,也有写为“旱摆夷”的,前者,是从她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对往内地靠,并与汉文化有更多近似之处而论,后者之“早”,是相对“水摆夷”之“水”而言,多指居于半山坡与溪谷地带的傣族。


 水摆夷风土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是初次去云南前,想先了解下那边,发现了这本书,读了后觉得很有意思,随后就去了西双版纳。现在的西双版纳肯定已经不是书里描写的那个样子,汉语都很流利,不算和我们完全一样但至少很熟悉我们是什么样子,但从服饰,居家,言谈还是感受到不同。傣人言谈热情,平和,很容易看的出,值得交朋友。老人和中年以下很不一样,老人大多不通汉语,无法交流,老年男人还有刺青,年轻人都没有了,老人吃饭似乎仍是随意无定时,而年轻人都是一日三餐,只是男女关系上似乎还有些痕迹,在一个小镇周边瞎逛时偶遇两对大龄青年在卿卿我我,估计在傣族算中年的,都是男子安坐似乎含羞带嗔,女子或对面站立挽手,或坐于侧而大动其手足,都是女的在动手动脚。
  •       近几年来,日本的学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得出一个惊奇的结论:他们的祖先竟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因为无论从文化习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从而在日本掀起一股到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寻根热。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教授多田狷介还将我市姚荷生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著的《水摆夷风土记》全译成日文出版,成了日本畅销的读物。  姚荷生先生是我解放后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个领导。他当时是江苏医学院的副教授,还身兼镇江市政务和社会多项要职以及《大众日报》社社长。我们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形同师友、过往密切。他的不少文字工作交我代办,不少重要活动要我随行采访和报道。后来,他去宁任南京医学院副院长,我们联系不断,每有著作问世,都让我先睹为快。《镇江日报》一复刊,他就寄来《镇江人物故事》,在周末版上陆续发表。古稀之年虽身患癌症,姚荷生先生还持续四年,独自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写游记,都先给《镇江日报》刊登,然后结集出版。1998年因癌症复发去世,享年83岁。  姚荷生先生1915年出生在丹徒姚桥镇一破落地主家庭,一家七口,生活清苦,他自幼聪明好学,但小学以后就辍学。校长和老师都觉得他不继续升学读书非常可惜,一再劝他父亲让儿子投考中学。父亲只好典当衣物或向亲友借贷,结果姚荷生以第五名的成绩为镇江中学录取,成为姚桥镇姚氏家族中第一个省立中学的学生。由于他记忆力和领悟力较强,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所以还可抽出课余时间阅读小说和历史类书籍。从初中到高中六年中,学校更替了三任校长——薛德火育、任中敏、曹刍,他们都对姚荷生十分器重,姚荷生对这三位校长特别敬仰,立志将来也当个好教师。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姚荷生满怀爱国抗日激情,和同学们到西门大街(今大西路)查封日货,还参加全市中学生大队,与上海市的大中学生队伍同日到达南京,向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全民抗日。1934年姚荷生高中毕业,自知无力升入大学,就接受了家乡姚家桥小学的聘书。可是,这年是全省第二届高中毕业会考,会考成绩公布,姚荷生竟名列全省第二。当时,教育厅规定,凡毕业会考成绩在前六名,考入国立大学者,每年给予奖学金300元,直到毕业。于是,他有了升大学的希望。在好友、即后来的爱人王悦家庭的帮助下,先后投考了清华大学电机系、武汉大学机械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都被录取,最后决定到清华大学,先读工程系,后转生物系。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清华大学从北平迁往长沙,南京陷落后,迁往昆明,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姚荷生毕业后,由于系主任李继侗的垂青,将他安排到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工作。  1938年冬,华侨巨商胡文虎建议云南省政府开发云南边疆,他愿提供资金。云南省建设厅组织了一个边疆实业考察组到西双版纳进行调查。云南省政府要求在滇的中央有关研究单位派人参加,清华大学农研所就派姚荷生参加。调查组在西双版纳的车里(今景洪)、佛海(今勐海)、南峤三县等地作了两个月的调查就匆匆回到昆明。而姚荷生却对这里淳朴好客的傣族(原称水摆夷)人民着了迷,决定一人独自留下,继续做些调查,作了详细的笔记,拍了很多照片,直到1939年深秋才回到昆明。后来,他接受教育部办的大学先修班主任、原镇江中学校长曹刍之聘,前往四川江津县白沙镇任教。他利用空暇,便把在西双版纳搜集的资料、笔记、照片整理写成《水摆夷风土记》一书。当时无法出版,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回到家乡,才于1948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发行。此书一面世,就得到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的重视,并赞誉姚荷生先生是当今进行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特别是对傣族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人。初版印数较少,199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把此书收入“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丛书”再版。200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又把此书收入“旧版书系”重新排印。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指出:“这是一部详述西双版纳风土人情的游记体著作,作者以自然客观、清丽洒脱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本世纪30年代的傣家的风情画。它有较强的资料性,提供了民俗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水摆夷风土记》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该书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社会组织、语言文字以及民间文学等。通过深入、广泛、全面的调查,作者像眷恋故乡似的眷恋西双版纳,这里的清新空气、充足的阳光、使他损坏了的健康有个恢复的机会。蓬勃的生意、宁静的环境,使他因都市的烦嚣而困倦的心神得到安息。看到那些蓊郁的森林,苍茫的青山,浩淼的大江,使他被城市圈囚的胸襟逐渐开展了,扩大了。这里有趣的生活,也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尤其是这里温柔天真的傣族同胞,用纯真、坦白来对待一切外来的客人。他们之间人性的美随处可见,因而姚荷生情不自禁地写诗两首以表示自己的情结。其一:“山光水色都相亲,异木奇花结比邻。遥望云南归来得,天涯且作太平人。”其二:“蝶舞莺飞又一春,子规声里渡归津。此身惭愧无仙骨,终作红尘紫陌人。”  最近,我接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王国祥教授的来信告知:他已将《水摆夷风土记》作了注释,书前对作者作了介绍,并将姚荷生先生1985年在《镇江日报》副刊上连载的《西双版纳探秘》附在书后,交云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彩色精印,不久即可问世。  ■ 徐 舒http://www.jsw.com.cn/site2/zjrb/html/2006-09/11/content_778117.htm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很流畅的一本书,文笔很好,可以做白话文教材
  •     很接近
  •     老版書有五十五幅圖,新版沒了:(
  •     好书啊
  •     难得的对80年前的西双版纳的记载
  •     真性情之作!
  •     读罢,有意沿着作者的路线,从昆明到版纳,看看今昔的变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