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評小說》章节试读

出版社:爾雅
出版日期:1985年6月
ISBN:9789579159760
作者:龍應台
页数:236頁页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第150页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海上之舟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對作者來說是一次“加持”,對讀者來說又何嘗不是呢?多少個血淋淋的歷史事實,多少個痛苦萬分的時刻,多少次悲痛欲絕的生死離別,多少道永不癒合的傷口,多少個無法自己的個人命運,多少次無言難表的沉默……面對已經過去將近這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面對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血跡斑斑傷痕累累的故事,我先是驚訝,從最初的不敢相信到最後的勇敢接受,時不時為某一個看似最平凡的情節深深感動,好幾次眼淚欲奪眶而出,這是一個“加持”的過程,給予我柔軟的心更多的勇氣和力量,來面對個人永遠無法與之抗衡的殘酷的命運。記得書裡最震撼我的是台灣籍集中營監視員描述他曾經的日常工作——焚尸,做的多了竟也成了專家,只憑氣味就能分辨出燃燒的是身體的哪一部份,其中心最難燒,需要澆上汽油,才能徹底燒乾淨。跳動的心臟,要在熊熊烈火中必須停止它曾經動人的旋律,可是它卻是最後堅定的部份,是人面對命運的捉弄最後一次頑強的抗爭,儘管到最後總是只剩下灰飛煙滅、灰燼殘餘……人永遠只能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片小舟,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地,任憑海和風無盡的擺佈,不能自己,無法逃脫,在海天之間搖晃,在風雨之中暈眩,不管是亂世還是太平盛世,只是前者是狂風暴雨、海嘯天虐,後者是大風大浪、風雨飄搖!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第五章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第五章

烈士还是叛徒,荣耀还是耻辱,往往看城里最高建筑上插的是什么旗子。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追火车的小孩 - 追火车的小孩

美君的火车在清晨到了衡阳不走了。前面到衡山的铁轨被爆破,断了。火车里的人,心急如焚。,面临抉择:是坐在车里等,还是下车走路?那个时代,每个小小的、看起来毫不重要的片刻的决定,都可能是一辈子命运的转折点。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行道树 - 行道树

我实在受宠若惊。这世界上怎么会有十九岁的人对自己的父母感兴趣呢?我自己十九岁的时候,父母之于我,大概就像城市里的行道树一样吧?这些树,种在道路两旁,疾驶过去的车轮溅出的脏水喷在树干上,天空漂浮着蒙蒙细灰,静悄悄地下来,蒙住每一片向上张开的叶。行道树用脚,往下守着道路,却用脸,朝上接住整个城市的落尘。如果这些树还长果子,他们的果子要不就被风刮落、在马路上被车轮碾过,要不就是在扫街人的咒骂声中被拨进垃圾桶。谁,会停下脚步来问他们是什么树?等到我惊醒过来,想去追问我的父母究竟是什么来历的时候,对不起,父亲,已经走了;母亲,眼睛看着你,似曾相识的眼神仿佛还带着你熟悉的温情,但是,你错了,她的记忆,像失事飞机的黑盒子沉入深海一样,纵入茫然——她连最亲爱的你,都不认得了。行道树不会把一生的灰尘回倒在你身上,但是他们会以石头般的沉默和冷淡的失忆来对付你。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追火车的小孩 - 追火车的小孩

灯灭掉的那一刻,整个世界就没入铁轮轰轰隆隆的节奏里。行驶中的夜行火车永远是浪漫的,车厢像个秘密的、无人打扰的摇篮,晃着你疲倦的身体;韵律匀匀的机械声,像一顶温柔的蚊帐,把你密密实实地罩在摇篮里。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美君回家 - 美君回家

美君在台湾一住就是六十年,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也爱上了亚热带的生活,异乡已经变成了故乡。那新安江畔的故乡嘛,一九五九年建水坝,整个古城沉入千岛湖底。她这才相信,原来朝代可以起灭、家国可以兴亡,连城,都可以从地球上抹掉,不留一点痕迹。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追火车的小孩 - 追火车的小孩

每次火车从衡山站里开出来,经过龙家院速度都还很慢,我老远就从屋子里冲出去,拼命往铁轨那边跑,往火车跑去,我去追火车,一路追一路喊妈妈妈妈妈妈……我看到任何一个短头发烫得卷卷的女人,都以为那是我妈——可是我妈永远在一辆开动的火车里,我永远追不上……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第65页 - 夏天等我回来

“这世上所有的暂别,如果碰到乱世,就是永别“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序 - 序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他们曾经意气风发、年华正茂;有的人被国家感动、被理想激励,有的人被贫穷所迫、被境遇所压,他们被带往战场,冻馁于荒野,曝尸于沟壑。时代的铁轮,碾过他们的身躯。那烽火幸存的,一生动荡,万里飘零。也正因为,他们那一代承受了,战争的重压,忍下了离乱的内伤;正因为,他们在跌倒流血的地方,重新低头播种,我们这一代,得以在和平中,天真而开阔地长大。如果说,有人说他们是战争的『失败者』,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战争,有『胜利者』吗?我,以身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躲躲雨 - 躲躲雨

如果你站在码头上望向海面,用想象力变魔术“咻”地一声倒退一百米,仿佛电影默片,你看见那水面上,全是挣扎的人头,忽沉忽浮,浮起时你看见每一双眼睛都充满惊怖,每一张嘴都张得很大,但是你听不见那发自肺腑的垂死的呼喊。历史往往没有声音。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第50页

《大江大海 1949》
链接上空空白白的,查了isbn,却说不收录。 那我胡乱填一个好了。
——献给美君、怀生。以及 向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过的人 致敬。
这是一张两党都没交过的答卷。今天这里,且听它讲述两党历史里那些包含着依赖着却没人看得见的自传,唏嘘一下动乱中的人、人情、人命,领一份死寂百年情,但不谈政治,如何。
不管是失败者的痛还是胜利者的痛,该浮出的浮出,该放下的放下,如何。
“那个时代,片刻决定都可能是一辈子命运的转折点” 那是个动乱的时代,往往一个念想还没成型,背后就已然背负了几条人命,何况这人命的数字,动辄就数以千计百计。战乱之所以可怕,不仅仅在于夺取他人的性命,更是夺走了每一个人生活的权利。 子弹横飞的年代,多少亲情能完存,多少梦想可不破。 在书中,我看到一张黑白相片,一个女人蹲踞在车上,身下高高的杂物包裹像一座小山,车子被一个脚夫模样的人拉着,前后是仓皇的人群,路边是仓皇的士兵。那女人衣着高压却狼狈不堪,一张风尘仆仆的脸上瑟瑟发抖的神情。我知道那代表了美君以及和美君一样的人——国军将领的女眷,如今衣着光鲜的逃难人。那个年代,她们是失败者的附属品,自然也成为了失败的附属品。 远离家乡,告别父母,凭着一个旧时女人的操持点起大小包袱,这就踏上了一条未知的不归路。
“在这里,我松开了你的手。”
读龙应台的书,“母亲”并不陌生,在《目送》里我见过老人的照片。那是一位朴素安详的老人——眼神迷离,时空飘忽。我才想起,原来她就是美君。一下子,那些年的历史好像都活了过来,关于一个女人怎么拉扯着儿女背井离乡,在本该年轻貌美时用粗糙的坚强对抗路上的困难坎坷,终于到达目的地又为安身讨生活操劳了一辈子的时间记印记,一下子活了过来,那些仿若只能在老照片中找寻的人与事,活动着僵硬的四肢躯体,再次开始言语,人影纷乱重叠,时间斑驳扭曲。任谁都不会去想象,那一张张平凡的脸经历有怎样不平凡的一生。因为他们在历史中太渺小,渺小到存在与否都是随着世界的命数而变化,也是因为时局造就了太多不凡,垒在一起便堪比灰尘不值得一提。 我们是否曾遇见这样的老人,如果他们自己不说,你会为他们一世传奇无法被书写纪念感到可惜,可他们的脸上却从没有自豪,提起往事也不会感动,有的只是一丝怀着侥幸的安之若命。 那便是时代留给他们无法磨灭的钝痛了。
这样的故事,每一本自传,不去发掘就永远不会浮现。
——找到我。
还有不得不说的就是淳安——美君的故乡。 在某一期的国家地理上我看过那么一篇讲述千岛湖水底古城和它背后历史的文章。若干年后美君回到家乡,发现曾经的街坊楼牌、故城旧里变成了一片汪洋。上直街九十六号,我第二次看到这张手绘淳安城复原图,不过这次特意留意找寻这样一个地址。
——带着一点不甘心和不服气,七十多岁的余年春费了五年的时间,把千岛湖水底的淳安城一笔一笔画了出来。故乡的每一个祠堂、寺庙、学校、政府建筑,每一块空地、每一条沟渠、每一条街和巷弄,以及街上的每一户人家和店铺(哪件店主人姓甚名谁、店铺名号、巨细无遗,一点不漏),用工笔,细细的还原了被夺走的故乡风貌。
我问,您知道美君的家住哪里吗?
知道,上直街九十六号。
时光慢慢摇,摇回到五六十年前,那是美君小时候生长的地方,那里有美君和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一家人分散前的回忆。如今就像那些老故事,被原模原样的沉在了湖底,上面是沉重的湖水,吞下了曾经发生的一切,却始终无法消化掉这比它沉重千百倍的历史。
——在阿尔卑斯的冰湖,在莱茵河的源头,在多瑙河的蓝色河畔,美君满意的发出赞美:欧洲太漂亮了。然而走出去没几步,她就要轻轻的叹一口气。我故意不回头,等着,果然,她说:可是这水啊,跟我们新安江不能比……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第50页 - 追火车的小孩

「大江大海1949」在大时代面前,我们都如此渺小,一个决定就是生死契阔,岸水相隔。那年火车上的一松手,便是六十年的等待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第1页 - 《大江大海 1949》

大约每三页就有一次摔书的冲动,我要努力。
文不文,史不史,有立场有态度有意见还偏爱用第三人称以示客观?
直接写个伪历史小说不是更好,既满足了自己的创作欲,也不辜负搜集了那么些没头没尾的材料。
该庆幸搞历史的是她儿子么,文化部长神马的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龍應台評小說》的笔记-百叶小学 - 百叶小学

在客厅里,爸爸把我们叫到她跟前,手里拿着那双布鞋底,走过大江大海大离乱,布的颜色,已经是一种苍凉的黄色。


 龍應台評小說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