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承诺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9787506022361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Huntington)
页数:355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以美国为背景对政治观念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问题作答。本书是一本扩展式的论文,这意味着本书是启示性的而非结论性的。它旨在设定一条考察美国政治的路径,凸显那些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提供一个研究视角,从某个角度解释美国何以既有如此之广的政治共识又有如此之大的政治冲突。


 失衡的承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如果让你评价一下美国政治体制,或许你会说,自由 民主 平等 ,但是事实上这种评价是片面的。因为你说的是美国的政治理想或者说是信念,但是这个错误不能怪你,因为美国人是虚伪的。虚伪其实也是美国文化的一种特征。美国人需要相信,他们的自由民主理想就反映在他们的体制之中,并且这种信念经常表白给外国人,尽管他们热衷于暴露虚伪,但人们还是喜欢公众人物的高风亮节,政治宣言崇高,一旦领导不在虚伪,他们就会陷入不安。所以美国人喜欢用虚伪的宣言来重申他们的信念,掩盖他们体制与理想的裂痕(至少在外国人面前)。然而对这种裂痕并不是每个时代每个美国人都能意识到,当然有时他们会选择忽视和冷漠这种裂痕,只有当某一时期信念激情出现时,美国人的这种政治热情才会被点燃,他们很快会去重视这种裂痕,无一例外的跳进这个洪流之中,即使之前对之多么冷淡。因为似乎这是每个美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有必要在此时举起旗帜挥着拳头,喊出美国人的信念,就像亨廷顿说的,这份信念谁该去坚守、答案是 美国人,美国人是谁,答案是 坚守这份信念的人。或许我们一直理解的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和中国人成为中国人一样,但事实是美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定义过自己,每个坚守美国信念的人都是美国人,并没有国籍那么狭隘。在美国历史上我们可以明显找到四个信念激情时期,革命时代、杰克逊时代(1830)、进步党时代(1890)、以及1960年到1970充斥着抗议的时代。1969年,哈佛校园中“请让我们去实现你们夸夸其谈的那些价值观吧”的呼声中,我们不难听到美国青年对真理的呼唤和对老一辈遗弃理想的指责。的确,在美国政治中,政治理想和政治现实的裂痕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而其他国家并非如此,原因就在美国政治理想的特征。首先是这份信念存在广泛的共识,我们一直认为价值观的共识可以转化为对体制的支持。人们也在不断去找证据来说明民主的稳定尤其依赖于民主价值的广泛共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过度的分歧会造成不稳定一样,过度的共识也会带来不稳定。但恰恰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没有严重的阶级斗争和分歧,他们的核心利益掌握在人数最多的中产阶级手中,同时他们也没有亚洲(主要指中日)森严的等级制和正统的儒家礼仪,提倡敬重权威 各就其位,所以中产阶级的共识为这种信念的共识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其次是理想的实质,自由民主平等在本质上是反政府反权威的,不像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和儒道佛这些正统赋予既成统治者权威和体制合法性。第三是信仰的强度,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这种信念激情会在某一时期爆发,某一时期消沉。透过这种裂痕我们可以这样评价美国信念,说轻了是爱国主义的幻想,说重了是虚伪而已(其实他们的文化中已有这种特性)。美国人想通过实现美国理想来促使有共识的利益集团的壮大(当然也包括一些个人),然而重要的是梦想不是实现了,而是没有实现,并且从来没有完全或者邻人满意的实现过。这种承诺与现实之间的裂痕造就了美国社会的内在失衡,并且时隐时显。前面我们提到美国的广泛共识源于没有严重的阶级斗争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正因为没有等级的优次之分,这种意识形态会内在冲突,一旦有某种价值观凌驾于另一种价值观之上,冲突便立刻爆发,而在等级制的社会中,意识形态肯定会赋予某种价值以优于地位,以补充和巩固这种制度,所以说美国的价值是共存共荣的,尽管实践上处处冲突,但是美国人对这些价值都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并不受拘于外在体制和环境。从裂痕的特征中我们就可以断定美国政府是弱势的,至少在他们的民众面前(当然除去信念消沉时期)。可能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并不能读到这一点(或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强势),我想这正因为美国的信念是强势的。政府的弱势是因为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产生过要有一个强势政府的需求,他们没有需要被推翻的封建主义和需要巩固的阶级主义。他们没有经历民主革命便达到了民主状态,他们生而平等,而不是变的平等。这种建立强势政府的意念的缺失,就形成了自由民主的共识。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审美意识时,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被早一批思想家(巫师)所利用,他们在宗教的衣装下,为其本阶级的利益考虑未来,出谋划策,通过神秘的巫术编造自身的幻想。这种宗教活动越来越成为维护氏族贵族统治集团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以至于推而广之,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请示上帝和鬼神来决定行为的吉凶可否。还有后来兴于汉的儒家、兴于唐的佛家,这些意识形态无一例外的合法化了当时的政治体制,对“为何服从,如何服从”的问题提供了不由不信、不可置疑的答案。所以每当王朝衰落时,等级制所对应的意识形态开始消弱和消灭,产生了百家蜂起、诸子争鸣的思想风潮。这和美国政治信念激情时期出现裂痕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是高度共识)。但是在美国,美国信念却是制约统治和限制政府的根源所在。美国人是不是时刻都遭受着来自本土意识形态的挑战呢?其实不然,也只有在激情时期这种共识才会显现,裂痕才会被放大,而更多的时候美国人和我们一样都处于自满心理当中。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过防患信念被侵蚀,信念被自身的认识改变以便符合行动,以期缓解失调。所以在虚伪的高喊信念宣言的同时他们很注重教育。初等教育中他们缩小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以小学生对于政府的评价很高。接受中等教育的人会发现眼前暴露了诸多不好的政治时事,但是他们很多表现的玩世不恭。但是在高等教育中,他们会有意放大这种差距,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信念激情的雏形,并且是洪流中的核心力量。就如亨廷顿对之的鼓励,青年应献身于理想而不是体制。最后我们再来重述一下亨廷顿对美国信念和体制裂痕的概括,就不难理解了。“美国人如果不信奉美国信念就不成其自己,如何信奉美国信念就必定反对自己”。
  •     这本书是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体制的关系如何? 这是解释政治的一个视角,不同于其他用社会结构解释政治的范型,如强调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进步主义(联邦党人思想家)、强调中产阶级的基本共识理论(奉托克维尔为圭臬)和关注利益集团之间竞争的多元主义范型(麦迪逊),亨廷顿认为理解美国政治至关重要的是它的政治理想和激情。美国的问题在于,其政治理想和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太大的裂痕。美国建立于一种政治信念和激情,对美国人许下了美好的承诺(谁是美国人?坚信这些真理的人!),然而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落空和改革与反动的不断循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美国构成了一个失衡的社会。  所谓[美国信念],包含了自由、民主、平等、个人主义和宪政下的法治这几个核心价值观。它们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渊源,诸如中世纪的自然法思想、十七世纪的新教、十八世纪的洛克思想和启蒙观念等,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恒定不变。  不同于大多数[民族国家],美国的国民认同并不是来自于民族的长期的历史演化。它的民族主义是政治性的而不是机体性的。作为一个多种族国家,美国的种族性和民族性却是分离的。一个移民可以通过完全同化于Anglo-Saxon新教白人社区及其文化变成美国人,可以通过通婚和文化互渗(Melting pot process)成为美国人,也只要接受并认同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体制和价值而成为美国人。而最后者是最常见的。移民从来无须为自己的[国民认同]而放弃种族认同。  美国政治理想的特殊处在于,它认同的广度极其大(以致于被称之为“美国信念”)实质是反政府和反权威(力)的(这体现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点是美国人对权威人士存有敌意——“对老板、政治家、教师、大腕的评价不高,是因为他们的优越地位意味着权威。电影明星和棒球明星被评价痕高,是因为她们的卓越表现与权威无涉”)以及强度在不同时期有变化(所谓的[信念激情期])  美国人投身于自己的信念,也已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其国民认知失调的问题。亨廷顿将美国各集团信奉美国政治理想的强度和美国人认知裂痕存在的清晰度作为两个变量,从而衍生出四种主要的回应模式:道德情怀(Moralism,高/高),世故心理( Cynicism,低/高),自满心理( Complacency,低/低), 以及虚伪心态(Hypocrisy,高/低),并以之为线索分析了美国历史上的[信念激情期](尤以六七十年代为代表)。  对于美国的未来,亨廷顿认为理想与体制的裂痕还将是美国政治的主要特征,而从前的回应模式一如继往的可能性将最大。但假若各种回应动荡不定,则理想和体制都会遭到毁灭的威胁。亨廷顿同样敏锐地意识到了美国这一理想和体制的裂痕和它对外政策的关系。显然,美国人企图让对外政治实践也符合美国的价值,然而这却给看到了它国内裂痕的人提供了批评的利器。但是,亨廷顿为支持和反对按照美国人的价值去缩小他国的体制和美国价值之间裂痕的合法性各提供了4个理由,由此他指出,美国在世界角色上出现的矛盾毋宁说是限制美国政府权力以提升国内自由与扩张这种权力而促进海外自由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一裂痕和困境?亨廷顿在结尾所提的药方看起来不痛不痒,倒不如补上他在开始论证不久后比较日本价值所提到的,日本的差别、等级和不平等观念在“现代化的利害关系中发挥着的积极而非消极的作用。但亨廷顿并没有理解儒家思想中“秩序”(仁)的意义,它显然并不仅仅是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和现代化的工具。在中国,真诚也绝不是像他说的“仅是一个普遍的外部标准”。仁发乎本心而合乎礼,学问生活交往尽在其中矣。
  •     不打算说亨氏的观点。只想感慨一下他的文风。英语课上学习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时候,老师提了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问题,亨廷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文章结构?我给了个最简单的回答:亨廷顿风格(Huntington's style),老师居然认为是正解。不过回想一下,从文明的冲突,到第三波,还有失衡的承诺,哪一本书不是引人入胜。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几十多年后,我可能会忘记失衡的承诺,但不会忘记开篇哈佛学生的那篇宏论,正是有了这样的开篇,才会让我更专注于后面的论述。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连美国都没法实现普世价值,别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实现普世价值呢?
  •     有些观点非常有意思。印象最深的是霍布斯和国父们、卢梭和十九世纪民主党人的那段和关于阴谋论的那部分。
  •        不打算说亨氏的观点。只想感慨一下他的文风。
       英语课上学习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时候,老师提了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问题,亨廷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文章结构?我给了个最简单的回答:亨廷顿风格(Huntington's style),老师居然认为是正解。
       不过回想一下,从文明的冲突,到第三波,还有失衡的承诺,哪一本书不是引人入胜。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几十多年后,我可能会忘记失衡的承诺,但不会忘记开篇哈佛学生的那篇宏论,正是有了这样的开篇,才会让我更专注于后面的论述。
  •     用Festinger的理论来分析美国的政治思想和现实的政治行为。
  •     只是简单翻翻 不错 对于理解国际政治建构有一定帮助
  •     ……2.5
  •     觉得不如我们是谁和文明冲突写的好,不过也是值得一读
  •     透过现实和理想的裂痕看美国。亨廷顿的辩护和告诫。
  •     国人又知道多少祖国呢?
  •     理想与体制
  •       如果让你评价一下美国政治体制,或许你会说,自由 民主 平等 ,但是事实上这种评价是片面的。因为你说的是美国的政治理想或者说是信念,但是这个错误不能怪你,因为美国人是虚伪的。虚伪其实也是美国文化的一种特征。美国人需要相信,他们的自由民主理想就反映在他们的体制之中,并且这种信念经常表白给外国人,尽管他们热衷于暴露虚伪,但人们还是喜欢公众人物的高风亮节,政治宣言崇高,一旦领导不在虚伪,他们就会陷入不安。所以美国人喜欢用虚伪的宣言来重申他们的信念,掩盖他们体制与理想的裂痕(至少在外国人面前)。然而对这种裂痕并不是每个时代每个美国人都能意识到,当然有时他们会选择忽视和冷漠这种裂痕,只有当某一时期信念激情出现时,美国人的这种政治热情才会被点燃,他们很快会去重视这种裂痕,无一例外的跳进这个洪流之中,即使之前对之多么冷淡。因为似乎这是每个美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有必要在此时举起旗帜挥着拳头,喊出美国人的信念,就像亨廷顿说的,这份信念谁该去坚守、答案是 美国人,美国人是谁,答案是 坚守这份信念的人。或许我们一直理解的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和中国人成为中国人一样,但事实是美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定义过自己,每个坚守美国信念的人都是美国人,并没有国籍那么狭隘。
      在美国历史上我们可以明显找到四个信念激情时期,革命时代、杰克逊时代(1830)、进步党时代(1890)、以及1960年到1970充斥着抗议的时代。1969年,哈佛校园中“请让我们去实现你们夸夸其谈的那些价值观吧”的呼声中,我们不难听到美国青年对真理的呼唤和对老一辈遗弃理想的指责。的确,在美国政治中,政治理想和政治现实的裂痕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而其他国家并非如此,原因就在美国政治理想的特征。首先是这份信念存在广泛的共识,我们一直认为价值观的共识可以转化为对体制的支持。人们也在不断去找证据来说明民主的稳定尤其依赖于民主价值的广泛共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过度的分歧会造成不稳定一样,过度的共识也会带来不稳定。但恰恰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没有严重的阶级斗争和分歧,他们的核心利益掌握在人数最多的中产阶级手中,同时他们也没有亚洲(主要指中日)森严的等级制和正统的儒家礼仪,提倡敬重权威 各就其位,所以中产阶级的共识为这种信念的共识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其次是理想的实质,自由民主平等在本质上是反政府反权威的,不像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和儒道佛这些正统赋予既成统治者权威和体制合法性。第三是信仰的强度,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这种信念激情会在某一时期爆发,某一时期消沉。透过这种裂痕我们可以这样评价美国信念,说轻了是爱国主义的幻想,说重了是虚伪而已(其实他们的文化中已有这种特性)。美国人想通过实现美国理想来促使有共识的利益集团的壮大(当然也包括一些个人),然而重要的是梦想不是实现了,而是没有实现,并且从来没有完全或者邻人满意的实现过。这种承诺与现实之间的裂痕造就了美国社会的内在失衡,并且时隐时显。
      前面我们提到美国的广泛共识源于没有严重的阶级斗争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正因为没有等级的优次之分,这种意识形态会内在冲突,一旦有某种价值观凌驾于另一种价值观之上,冲突便立刻爆发,而在等级制的社会中,意识形态肯定会赋予某种价值以优于地位,以补充和巩固这种制度,所以说美国的价值是共存共荣的,尽管实践上处处冲突,但是美国人对这些价值都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并不受拘于外在体制和环境。
      从裂痕的特征中我们就可以断定美国政府是弱势的,至少在他们的民众面前(当然除去信念消沉时期)。可能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并不能读到这一点(或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强势),我想这正因为美国的信念是强势的。政府的弱势是因为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产生过要有一个强势政府的需求,他们没有需要被推翻的封建主义和需要巩固的阶级主义。他们没有经历民主革命便达到了民主状态,他们生而平等,而不是变的平等。这种建立强势政府的意念的缺失,就形成了自由民主的共识。
      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审美意识时,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被早一批思想家(巫师)所利用,他们在宗教的衣装下,为其本阶级的利益考虑未来,出谋划策,通过神秘的巫术编造自身的幻想。这种宗教活动越来越成为维护氏族贵族统治集团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以至于推而广之,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请示上帝和鬼神来决定行为的吉凶可否。还有后来兴于汉的儒家、兴于唐的佛家,这些意识形态无一例外的合法化了当时的政治体制,对“为何服从,如何服从”的问题提供了不由不信、不可置疑的答案。所以每当王朝衰落时,等级制所对应的意识形态开始消弱和消灭,产生了百家蜂起、诸子争鸣的思想风潮。这和美国政治信念激情时期出现裂痕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是高度共识)。但是在美国,美国信念却是制约统治和限制政府的根源所在。
      美国人是不是时刻都遭受着来自本土意识形态的挑战呢?其实不然,也只有在激情时期这种共识才会显现,裂痕才会被放大,而更多的时候美国人和我们一样都处于自满心理当中。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过防患信念被侵蚀,信念被自身的认识改变以便符合行动,以期缓解失调。所以在虚伪的高喊信念宣言的同时他们很注重教育。初等教育中他们缩小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以小学生对于政府的评价很高。接受中等教育的人会发现眼前暴露了诸多不好的政治时事,但是他们很多表现的玩世不恭。但是在高等教育中,他们会有意放大这种差距,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信念激情的雏形,并且是洪流中的核心力量。就如亨廷顿对之的鼓励,青年应献身于理想而不是体制。
      最后我们再来重述一下亨廷顿对美国信念和体制裂痕的概括,就不难理解了。“美国人如果不信奉美国信念就不成其自己,如何信奉美国信念就必定反对自己”。
      
  •     亨氏的书,可读性都很强
  •     关于权力悖论的美国赞歌
  •     开头四章非常吸引人,中间略微欠缺,后面又比较好。亨廷顿的书的风格我很喜欢。
  •     昨晚突然想起来这本大三时读的书。用一个比喻来概括亨廷顿的意思就是,每一场美国社会运动都是人们在拿着建国之父的理念支票向现行体制要债。这样的社会运动才不会发展成对体制的彻底颠覆性革命。然而,建国之父们没有考虑过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马克思倒是想到了:资本主义的全球联合才是工人阶级全球联合得以实现的唯一社会条件。反自由主义的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诡异地消除了阻碍工人阶级全球联合的“集体行动困境”。
  •     亨氏的著作可读性极强,相当喜欢他的文字。
  •       美国的自由与民主向来受世人所推崇,我也不例外。深知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享受自由的畅快。盎格鲁-美利坚民族自建国以降就是启蒙运动在美洲典型的范例。而我们国人又知道多少“美国”呢?
      不禁感叹,期待祖国!
  •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悖论问题
  •        这本书是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体制的关系如何?
       
       这是解释政治的一个视角,不同于其他用社会结构解释政治的范型,如强调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进步主义(联邦党人思想家)、强调中产阶级的基本共识理论(奉托克维尔为圭臬)和关注利益集团之间竞争的多元主义范型(麦迪逊),亨廷顿认为理解美国政治至关重要的是它的政治理想和激情。美国的问题在于,其政治理想和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太大的裂痕。美国建立于一种政治信念和激情,对美国人许下了美好的承诺(谁是美国人?坚信这些真理的人!),然而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落空和改革与反动的不断循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美国构成了一个失衡的社会。
      
        所谓[美国信念],包含了自由、民主、平等、个人主义和宪政下的法治这几个核心价值观。它们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渊源,诸如中世纪的自然法思想、十七世纪的新教、十八世纪的洛克思想和启蒙观念等,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恒定不变。
      
        不同于大多数[民族国家],美国的国民认同并不是来自于民族的长期的历史演化。它的民族主义是政治性的而不是机体性的。作为一个多种族国家,美国的种族性和民族性却是分离的。一个移民可以通过完全同化于Anglo-Saxon新教白人社区及其文化变成美国人,可以通过通婚和文化互渗(Melting pot process)成为美国人,也只要接受并认同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体制和价值而成为美国人。而最后者是最常见的。移民从来无须为自己的[国民认同]而放弃种族认同。
      
        美国政治理想的特殊处在于,它认同的广度极其大(以致于被称之为“美国信念”)实质是反政府和反权威(力)的(这体现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点是美国人对权威人士存有敌意——“对老板、政治家、教师、大腕的评价不高,是因为他们的优越地位意味着权威。电影明星和棒球明星被评价痕高,是因为她们的卓越表现与权威无涉”)以及强度在不同时期有变化(所谓的[信念激情期])
      
        美国人投身于自己的信念,也已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其国民认知失调的问题。亨廷顿将美国各集团信奉美国政治理想的强度和美国人认知裂痕存在的清晰度作为两个变量,从而衍生出四种主要的回应模式:道德情怀(Moralism,高/高),世故心理( Cynicism,低/高),自满心理( Complacency,低/低), 以及虚伪心态(Hypocrisy,高/低),并以之为线索分析了美国历史上的[信念激情期](尤以六七十年代为代表)。
      
        对于美国的未来,亨廷顿认为理想与体制的裂痕还将是美国政治的主要特征,而从前的回应模式一如继往的可能性将最大。但假若各种回应动荡不定,则理想和体制都会遭到毁灭的威胁。亨廷顿同样敏锐地意识到了美国这一理想和体制的裂痕和它对外政策的关系。显然,美国人企图让对外政治实践也符合美国的价值,然而这却给看到了它国内裂痕的人提供了批评的利器。但是,亨廷顿为支持和反对按照美国人的价值去缩小他国的体制和美国价值之间裂痕的合法性各提供了4个理由,由此他指出,美国在世界角色上出现的矛盾毋宁说是限制美国政府权力以提升国内自由与扩张这种权力而促进海外自由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一裂痕和困境?亨廷顿在结尾所提的药方看起来不痛不痒,倒不如补上他在开始论证不久后比较日本价值所提到的,日本的差别、等级和不平等观念在“现代化的利害关系中发挥着的积极而非消极的作用。但亨廷顿并没有理解儒家思想中“秩序”(仁)的意义,它显然并不仅仅是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和现代化的工具。在中国,真诚也绝不是像他说的“仅是一个普遍的外部标准”。仁发乎本心而合乎礼,学问生活交往尽在其中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