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机械设计师手册 下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04
ISBN:9787111041825

书籍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8篇 轴承、润滑和密封
第1章 滑动轴承
1滑动轴承的特点和分类
2非液体摩擦轴承
2・1 径向轴承
2・1・1轴承结构型式的选用
2・1・2轴颈与轴瓦的配合
2・1・3轴承的验算
2・1・4润滑方法的选择
2・2平面止推轴承
2・2・1 平面止推轴承常用结构型式
2・2・2轴承的验算
2・3常用滑动轴承材料的性能和许用值
3 液体动压轴承
3・1 径向轴承
3・1・1性能计算
3・1・2参数选择
3・2 止推轴承
3・2・1固定瓦止推轴承
3・2・2可倾瓦止推轴承
4液体静压轴承
4・1 概述
4・2液体静压轴承的结构设计
4・2・1径向静压轴承
4・2・2止推静压轴承
4・2・3液体静压轴承材料
4・2・4节流器的结构设计
4・3 液体静压轴承的设计计算
4・3・1小孔节流静压轴承
4・3・2毛细管节流静压轴承
4・3・3滑阀反馈节流静压轴承
4・3・4双面薄膜反馈节流静压轴承
4・3・5静压轴承的功耗及温升
4・3・6润滑油品种及供油压力的选择
5多孔质金属轴承
5・1成分与性能
5・2 粉末冶金含油轴承规格
5・2・1粉末冶金筒形滑动轴承
5・2・2粉末冶金带挡边筒形滑动轴承
5・2・3粉末冶金球形滑动轴承
5・3粉末冶金轴承的润滑
5・3・1润滑方式的选择
5・3・2 润滑油的选取
5・3・3 重新浸油时间
6轴瓦结构
6・1整体式轴瓦
6・1・1卷制轴套
6・1・2整体轴套
6・1・3 轴套的连接
6・2对开式轴瓦
6・2・1厚轴瓦
6・2・2 薄轴瓦
6・3润滑孔和润滑槽
6・3・1 润滑孔
6・3・2 润滑槽
7滑动轴承轴承座
7・1整体有衬正滑动轴承座
7・2对开式二螺柱正滑动轴承座
7・3 对开式四螺柱正滑动轴承座
7・4对开式四螺柱斜滑动轴承座
8滑动轴承产品
8・1YD型四油楔液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
系列
8・2KT型止推可倾瓦轴承系列
8・3油环式径向滑动轴承系列
8・4可调球型径向滑动轴承系列
8・5水润滑橡胶轴承系列
第2章 滚动轴承
1滚动轴承的分类、代号
1・1滚动轴承的分类
1・2滚动轴承代号构成
1・2・1基本代号
1・2・2滚针轴承基本代号
1・2・3基本代号编制规则
1・2・4常用轴承类型、结构及轴承代号对照
1・2・5前置、后置代号
2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
2・1滚动轴承的选择
2・1・1 滚动轴承类型选择
2・1・2滚动轴承公差等级选择
2・1・3 滚动轴承游隙选择
2・2滚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2・2・1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2・2・2 滚动轴承的静负荷计算
2・2・3 滚动轴承的极限转速
2・2・4推力轴承和推力角接触轴承的
最小轴向负荷
2・2・5例题
3滚动轴承主要尺寸和性能表
3・3・1深沟球轴承
3・2调心球轴承
3・3圆柱滚子轴承
3・4调心滚子轴承
3・5滚针轴承
3・6角接触球轴承
3・7圆锥滚子轴承
3・8推力轴承
3・9滚动轴承附件
4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4・1支承结构的基本型式
4・2滚动轴承的配合
4・3滚动轴承的轴向紧固
4・4滚动轴承的游隙选择
4・4・1径向游隙的选用
4・4・2轴向游隙的调整
4・5 轴承的预紧
4・5・1定位预紧
4・5・2定压预紧
4・5・3径向预紧
4・6滚动轴承的润滑
4・6・1润滑脂选择
4・6・2润滑油选择
4・6・3固体润滑
4・7滚动轴承的密封
4・8滚动轴承的装拆
4・9滚动轴承组合的典型结构
5滚动轴承座
第3章 润滑和润滑装置
1摩擦
1・1摩擦的种类
1・1・1按摩擦副运动形式分类
1・1・2按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
2磨损
2・1磨损的类型
2・2提高耐磨损的措施
2・2・1提高抗粘着磨损的措施
2・2・2提高抗磨粒磨损的措施
2・2・3 提高抗疲劳磨损的措施
2・2・4提高抗腐蚀磨损的措施
3润滑状态
3・1流体动压润滑
3・2流体静压润滑
3・3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3・4边界润滑
3・5混合润滑
4润滑剂
4・1润滑剂的主要质量指标
4・2润滑油
4・2・1L―AN全损耗系统用油
4・2・2液压油
4・2・3齿轮油
4・2・4内燃机油
4・3润滑脂
4・3・1钙基润滑脂
4・3・2钠基润滑脂
4・3・3通用锂基润滑脂
4・3・4复合钙基润滑脂
4・3・5复合铝基润滑脂
4・3・6复合锂基润滑脂
4・3・7二硫化钼极压锂基润滑脂
4・3・87014―1号高温润滑脂
4・3・9低温润滑脂
4・4固体润滑剂
5通用零部件的润滑
5・1滑动轴承的润滑
5・2滚动轴承的润滑
5・3齿轮传动的润滑
5・4蜗杆传动的润滑
5・5链传动的润滑
5・6导轨的润滑
6机械设备换油、脂指标
7润滑方法
7・1润滑方法分类
7・2润滑方式
7・2・1手工给油润滑
7・2・2滴油润滑
7・2・3油环或油链润滑
7・2・4飞溅(油池)润滑
7・2・5压力循环润滑
7・2・6集中润滑
7・2・7油雾润滑
7・2・8覆盖膜润滑
8润滑装置
9国内外润滑油 脂对照表
第4章 密 封
1概述
1・1密封的分类
1・2密封的选型
1・3密封用材料
1・4密封的工艺
1・5密封的润滑
2垫密封
2・1垫密封的泄漏
2・2密封垫的选用
3胶密封
3・1聚硫橡胶密封胶
3・2硅橡胶密封胶
3・3非硫化型密封胶
3・4液态密封胶
3・5厌氧胶
4编结填料密封
4・1填料密封的种类
4・2填料腔的结构设计
5密封件
5・1密封件的类型
5・2O形橡胶密封圈
5・3旋转轴唇形密封圈
5・4单向往复运动密封圈
5・5双向往复运动密封圈
5・6防尘密封圈
5・7毡圈油封
6真空动密封
6・1旋转轴密封圈
6・1・1J型真空用橡胶密封圈
6・1・2JO型真空用橡胶密封圈
6・1・3骨架型真空用橡胶密封圈
6・2往复运动真空用O形橡胶密封圈
7活塞环
8迷宫油封
第9篇 起重及搬运零件
第1章 起重零件
1机构的工作类型
2钢丝绳
2・1 分类、特点与用途
2・1・1按结构分类
2・1・2 按捻向分类
2・1・3按钢丝在股中相互接触状态
分类
2・2钢丝绳的标记方法
2・3选择计算
2・4钢丝绳的类型和规格
3绳具
3・1钢丝绳夹
3・2钢索索节
3・3钢丝绳用普通套环
3・4钢丝绳用楔形接头
3・4・1楔套
3・4・2楔
4卷筒
4・1卷筒的类型
4・2卷筒几何尺寸
4・3卷筒技术条件
4・4钢丝绳在卷筒上的固定
4・5卷筒毂
4・6齿轮联接盘
4・7齿轮联接盘配合尺寸
4・8齿轮联接盘卷筒组尺寸
4・9周边大齿轮卷筒组
4・10卷筒和滑轮最小直径的计算
4・11钢丝绳允许偏角
4・12卷筒强度计算
5滑轮和滑轮组
5・1 滑轮
5・1・1滑轮结构和材料
5・1・2滑轮的主要尺寸
5・1・3滑轮直径与钢丝绳直径匹配
关系
5・1・4滑轮型式
5・1・5A型滑轮轴套和隔环
5・1・6A型滑轮挡盖
5・1・7B型滑轮隔套和隔环
5・1・8B型滑轮挡盖
5・1・9滑轮技术条件
5・1・10滑轮强度计算
5・2滑轮组
5・2・1滑轮组的设计与计算
5・2・2起重机滑轮组
5・3通用起重滑车
6起重链条和链轮
6・1起重链条的选择
6・2起重链的规格
6・3 链轮
7吊钩
7・1吊钩的分类
7・2吊钩的力学性能
7・3吊钩的起重量
7・4吊钩毛坯
7・5吊钩毛坯制造允许公差
7・6吊钩的尺寸
7・7吊钩材料
7・8吊钩的应力计算
7・9吊钩附件
7・10吊耳
8车轮和轨道
8・1车轮踏面接触应力计算
8・2许用轮压
8・3车轮及车轮组
8・4轨道
第2章 搬运零件
1带式输送机主要构件
1・1输送带
1・1・1输送带的强度计算
1・1・2输送带接头长度的计算
1・2 滚筒
1・3托辊
1・3・1托辊参数
1・3・2辊子
2悬挂输送机主要构件
2・1牵引构件
2・2滑架
2・3轨道
第3章 制 动 器
1概述
2制动器的选择与设计
2・1选择制动器类型应考虑的条件
2・2常用制动器性能比较
2・3制动器的设计
2・4计算制动转矩T的确定
3外抱块式制动器
3・1外抱块式制动器的特点和应用
3・2外抱块式制动器的性能参数及主要
尺寸
4内涨蹄式制动器
4・1种类与结构型式
4・2设计的一般原则
4・3各类内涨双蹄式制动器的比较
4・4制动器的设计
4・4・1内涨双蹄式制动器的主要参数选择
4・4・2内涨双蹄式制动器制动转矩的计算
4・4・3软管多蹄式制动器制动转矩的计算
4・4・4摩擦衬片(衬块)磨损特性的计算
4・4・5计算实例
5带式制动器
5・1结构型式及特点
5・2设计计算
6盘式制动器
6・1结构型式
6・1・1钳盘式制动器
6・1・2全盘式制动器
6・1・3锥盘式制动器
6・1・4载荷自制盘式制动器
6・2设计计算
7制动器的发热验算
8制动器的驱动装置
8・1制动电磁铁
8・2电磁液压推动器
8・3电力液压推动器
8・4离心推动器
8・5滚动螺旋推动器
8・6气力驱动装置
8・7人力操纵机构
8・7・1杠杆系操纵机构
8・7・2静压操纵机构
8・7・3综合操纵机构
9摩擦材料
9・1对摩擦材料的基本要求
9・2摩擦材料的种类
9・2・1金属摩擦材料
9・2・2非金属摩擦材料
9・3摩擦副计算用数据
10停止器
10・1棘轮停止器
10・1・1棘轮齿的强度计算
10・1・2棘爪的强度计算
10・1・3棘爪轴的强度计算
10・1・4棘轮齿形与棘爪端的外形尺寸及画法
10・2滚柱停止器
10・2・1结构与工作特点
10・2・2设计计算
10・2・3NF型停止器
10・3带式停止器
第10篇 液压 气压传动及管路附件
第1章 常用图形符号
1管路、管路连接口和接头
2控制机构和控制方法
3能量转换和贮存
3・1液压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缸
3・2能量贮存器
4能量控制与调节
4・1压力控制阀
4・2流量控制阀
4・3方向控制阀
5流体的贮存和调节
5・1油箱
5・2流体调节器件
6辅助元器件
6・1检测器或指示器
6・2其他辅助元器件
第2章 液压及气动回路
1常用液压基本回路
1・1压力控制回路
1・2速度控制回路
1・3多缸控制回路
2常用气动基本回路
2・1压力控制回路
2・2速度控制回路
2・3位置控制回路
第3章 缸 体
1液压缸 气缸基本参数
1・1液压缸、气缸内径和活塞杆外径尺寸系列
1・1・1液压缸、气缸缸筒内径尺寸系列
1・1・2液压缸、气缸活塞杆外径尺寸系列
1・1・3单活塞杆液压缸两腔面积比
1・2液压缸、气缸行程参数系列
1・3液压缸、气缸活塞杆螺纹型式和尺寸系列
1・3・1液压缸、气缸活塞杆螺纹型式
1・3・2液压缸、气缸活塞杆螺纹尺寸系列
1・4液压气动系统和元件―油(气)口联接、螺纹系列
1・5液压缸、气缸公称压力系列
1・6液压和气动缸筒用精密内径无缝钢管的优先选用尺寸系列
2液压缸、气缸标准系列
2・1液压缸标准系列
2・1・1工程液压缸系列
2・1・2 冶金液压缸系列
2・2气缸标准系列
2・2・1普通型气缸
2・2・2 不供油润滑气缸
3液压缸、气缸主要零件的结构 材料及技术要求
3・1液压缸主要零件结构、材料及技术要求
3・1・1 缸体
3・1・2缸盖
3・1・3活塞
3・1・4活塞杆
3・1・5导向套、密封和防尘
3・1・6液压缸的排气装置
3・2气缸主要零件的结构、材料及技术要求
3・2・1缸体
3・2・2缸盖
3・2・3活塞
3・2・4活塞杆
4液压缸、气缸的设计计算
4・1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4・1・1液压缸的设计计算步骤
4・1・2液压缸性能参数的计算
4・1・3液压缸主要几何尺寸的计算
4・1・4液压缸结构参数的确定
4・1・5液压缸的联接计算
4・1・6活塞杆稳定性验算
4・1・7液压缸的缓冲计算
4・2气缸的设计计算
4・2・1气缸的设计计算步骤
4・2・2气缸性能参数的计算
4・2・3气缸壁厚的计算
4・2・4气缸缓冲计算
4・3冲击气缸的设计计算
4・3・1冲击气缸的性能指标
4・3・2普通型冲击气缸的设计计算
4・3・3快排型冲击气缸的设计计算
第4章 液压及气动系统设计计算
1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
1・1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
1・2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
1・2・1明确设计要求
1・2・2液压系统工况分析
1・3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1・3・1确定系统压力
1・3・2选择液压回路
1・3・3液压回路的合成
1・4液压元件的计算和选择
1・4・1液压执行元件的设计计算
1・4・2液压泵的计算与选择
1・4・3液压阀的选择
1・4・4辅助元件的计算与选择
1・5液压系统性能验算
1・5・1液压系统压力损失的验算
1・5・2液压系统发热温升计算
1・6设计液压装置、编制技术文件
1・6・1液压装置的结构形式
1・6・2液压阀的配置形式
1・6・3编制技术文件
2气动系统的设计计算
2・1气动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2・2 明确气动系统的设计依据和要求
2・3气动回路的设计
2・4选择、设计气动元件
2・4・1气动执行元件的选择与设计
2・4・2控制阀的选择
2・4・3气动辅件的选择
2・4・4气罐容积计算
2・5气动系统压降验算
2・5・1管道计算
2・5・2压降验算
2・6空压机的选择和计算
3液压元件产品
3・1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3・1・1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概览
3・1・2 齿轮泵和齿轮马达
3・1・3 叶片泵和叶片马达
3・1・4柱塞泵和柱塞马达
3・2液压控制阀
3・2・1 液压控制阀概览
3・2・2压力控制阀
3・2・3流量控制阀
3・2・4方向控制阀
3・3液压辅件
3・3・1 液压辅件概览
3・3・2 滤油器
3・3・3 蓄能器
3・3・4空气滤清器
3・3・5液位油温计
3・3・6液位控制继电器
3・3・7冷却器
3・3・8加热器
3・3・9压力表
3・3・10 温度计
4气动元件产品
4・1气马达
4・1・1气马达概览
4・1・2叶片式气马达
4・1・3活塞式气马达
4・2气动控制阀
4・2・1气动控制阀概览
4・2・2压力控制阀
4・2・3 流量控制阀
4・2・4 方向控制阀
4・3气动逻辑元件
4・3・1高压截止式逻辑元件
4・3・2高压膜片式逻辑元件
4・3・3射流元件
4・4气源装置及气动辅助元件
4・4・1容积式压缩机
4・4・2空气过滤器
4・4・3分水滤气器
4・4・4油雾器
4・4・5三联件
4・4・6消声器
5液压系统设计计算实例――250g塑料注射机液压系统设计计算
5・1250g塑料注射机液压系统设计要求及有关设计参数
5・2制定系统方案和拟定液压系统图
5・3液压执行元件载荷力和载荷转矩的计算
5・4液压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5・5液压元件的选择
5・6液压系统性能验算
第5章 管路附件
1管接头
1・1液压、气动用管接头及其附件公称压力系列
1・2管接头的类型及特点
1・3管接头规格
1・3・1焊接式管接头规格
1・3・2卡套式管接头规格
1・3・3扣压式胶管接头规格
2螺塞
2・1外螺塞规格
2・2内螺塞规格
2・3螺塞用密封垫规格
3法兰
3・1整体钢制管法兰规格
3・2对焊钢制管法兰规格
3・3其他法兰规格
3・3・1直角法兰规格
3・3・2直通法兰规格
3・3・3中间法兰规格
3・3・4高压法兰规格
3・4法兰盖规格
3・4・1平面钢制管法兰盖规格
3・4・2环联接面钢制管法兰盖规格
4管夹
4・1金属管夹规格
4・2塑料管夹规格
4・3螺孔垫板规格
4・4支架规格
第6章 压力容器
1压力容器的基本参数
1・1压力容器的公称直径
1・2公称压力
1・3压力容器的有关术语
2圆筒形内压容器的设计计算
2・1圆筒设计计算
2・1・1 内压圆筒厚度
2・1・2圆筒筒壁应力校核
2・1・3单层圆筒热应力
2・1・4圆筒内外壁的组合应力
2・2封头设计计算
2・2・1受内压椭圆形封头的计算
2・2・2碟形封头的计算
2・3平盖
2・3・1平盖结构
2・3・2平盖厚度计算
2・4 支座设计
2・4・1卧式支座
2・4・2鞍式支座
2・4・3直立式支座
2・4・4裙式支座
3球形容器的设计计算
3・1球形容器的基本参数
3・1・1基本参数
3・1・2球形容器结构
3・1・3球形容器适用范围
3・2球壳设计计算
3・2・1 球壳计算
3・2・2 支柱和拉杆计算
3・2・3支柱与球壳联接最低处a点的应力验算
3・2・4支柱与球壳联接焊缝强度验算
第11篇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
第1章 常用电动机选择
1电气传动用交流电动机
1・1异步电动机的类型及用途
1・2异步电动机基本系列产品及其用途
1・3异步电动机派生系列产品及其用途
1・3・1防爆异步电动机
1・3・2起重及冶金用异步电动机
1・3・3辊道异步电动机
1・3・4深井泵用异步电动机
1・3・5潜水异步电动机
1・3・6井用潜油异步电动机
1・3・7屏蔽异步电动机
1・3・8高转差率异步电动机
1・3・9三相力矩异步电动机
1・3・10电磁调速异步电动机
1・3・11变极多速异步电动机
1・3・12机械减速异步电动机
1・3・13自制动异步电动机
1・4异步电动机产品及其技术数据
1・4・1Y系列(IP44)封闭式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2Y系列(IP44)封闭式三相异步电动机安装型式
1・4・3Y系列(IP23)防护式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4YX系列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5YR系列(IP23)防护式绕线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6YR系列(IP44)封闭式绕线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7YH系列高转差率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8YEJ系列电磁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9AO2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10BO2、CO2、DO2系列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11G系列微型单相交流串励电动机技术数据
1・4・12YA系列防爆安全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13 YB系列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14 YZR、YZ系列冶金、起重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15YQSY系列充油式潜水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16 YLJ系列力矩电动机技术数据
1・4・17YD系列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4・18YCJ系列齿轮减速电动机技术数据
1・5同步电动机的类型和用途
1・6 同步电动机的起动
1・7TD系列同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2 电气传动用直流电动机
2・1直流电动机的用途和分类
2・2直流电动机主要技术参数
2・3直流电动机结构型式
2・4直流电机派生产品及其用途
2・5直流电动机产品及其技术数据
2・5・1Z2系列小型直流电动机技术数据
2・5・2Z3系列小型直流电动机技术数据
2・5・3ZZY系列起重及冶金用直流电动机技术数据
2・5・4ZD系列大型直流电动机技术数据
3 电气传动用控制微电机
3・1自整角机
3・2 测速发电机
3・2・1交流测速发电机
3・2・2CK系列空心杯转子异步测速发电机技术数据
3・2・3直流测速发电机
3・2・490CY型永磁式直流测速发电机技术数据
3・3直流伺服电动机及机组
3・3・1SZ系列直流伺服电动机技术数据
3・3・2160ZS-C01型直流伺服一测速机组
3・4交流伺服电动机及机组
3・4・1SL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
3・4・2SL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技术数据
3・4・3SA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技术数据
3・4・4SC系列交流伺服―测速机组技术数据
3・5 步进电动机
3・5・1BF系列步进电动机技术数据
3・5・2SB系列步进电动机技术数据
3・5・343BY4-7・5型步进电动机技术数据
3・5・443BYG/J450型步进电动机技术数据
4 电气传动系统动力学计算
4・1生产机械依传动型式分类
4・2单轴电气传动系统运动方程式
4・2・1电气传动系统电动机的机械
特性
4・2・2电气传动系统生产机械的负载转矩特性
4・2・3电气传动系统的飞轮力矩
4・3 多轴电气传动系统运动方程式
4・3・1多轴旋转系统折算成等效的单轴旋转系统
4・3・2平移运动系统与旋转系统相互折算方法
5电动机的选择
5・1电动机类型选择
5・1・1根据电动机工作环境选择电动机类型
5・1・2 根据生产机械负载性质选择电动机类型
5・1・3电动机的电压及转速选择
5・2电动机容量选择
5・2・1常用生产机械电动机功率计算
5・2・2生产机械负载图及电动机负载图
5・2・3电动机容量发热校验
5・2・4带冲击负载时电动机容量选择
5・2・5用统计法与类比法确定电动机容量
5・2・6电动机过载校验与平均起动转矩
5・2・7电动机容量选择举例
第2章 开环控制及其元器件选择
1开环控制起动方法、特性和参数计算
1・1笼型异步电动机起动
1・1・1直接起动
1・1・2降压起动
1・2绕线异步电动机起动
1・2・1转子串电阻起动
1・2・2转子串频敏变阻器起动
1・3直流电动机起动
1・3・1直流他励电动机起动电阻计算
1・3・2直流他励电动机起动电阻计算举例
2开环控制制动方法和特性参数计算
2・1电动机能耗制动
2・1・1直流电动机能耗制动
2・1・2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
2・2电动机反接制动
2・2・1直流电动机反接制动
2・2・2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反接制动
2・3电动机的再生发电制动
2・3・1直流他励电动机再生发电制动
2・3・2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再生发电制动
3开环控制调速方法与特性、参数计算
3・1生产机械对调速的要求及调速性能指标
3・2 直流电动机调速方法
3・2・1改变电枢串电阻调速
3・2・2改变电枢供电电压调速
3・2・3改变电动机主极磁通φ的调速
3・2・4直流电动机各种调速方法比较
3・3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
3・3・1异步机转子串电阻调速方法
3・3・2异步机改变定子电压调速
3・3・3异步机改变定子绕组极对数调速
3・3・4异步机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
3・3・5异步机各种调速方法比较
4开环控制线路与控制屏选择
4・1常用电气元件图形符号
4・2常用继电接触控制线路
4・2・1几种典型控制线路
4・2・2 电动机的保护
4・2・3继电接触控制线路通用
控制屏
5常用低压电器控制元件选择
5・1低压供电电器
5・1・1空气断路器(空气自动开关)
5・1・2低压断路器
5・2接触器
5・2・1交流接触器
5・2・2直流接触器
5・3起动器
5・3・1星―三角起动器
5・3・2 磁力起动器
5・3・3手动起动器
5・4 继电器
5・4・1中间继电器
5・4・2 时间继电器
5・4・3热继电器
5・4・4 计数器与计数继电器
5・4・5 其他继电器
5・5 电磁铁
5・5・1牵引电磁铁
5・5・2阀用电磁铁
5・6微型电磁离合器
5・7 行程开关
5・7・1微动开关
5・7・2行程开关
5・7・3接近开关
5・8手动开关
5・8・1主令开关
5・8・2 十字开关
5・8・3 按钮开关
5・8・4组合开关
5・9变压器
5・9・1控制变压器
5・9・2照明变压器
5・9・3 电源装置
5・10其他电器元件
5・10・1 电阻片
5・10・2电抗器
5・10・3 熔断器
5・10・4 信号灯
5・10・5 插 销
5・10・6接线端子板及端子
5・11频敏变阻器
6可编程序控制器 (PC)
6・1概述
6・1・1PC 的功能
6・1・2PC的主要特点
6・2PC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6・2・1PC的硬件结构
6・2・2PC 的工作原理
6・3PC的编程语言
6・3・1STEP-5编程语言概述
6・3・2STEP-5编程语言的操作指令
6・3・3STEP-5编程语言程序
6・3・4STEP-5语言程序的CRT图形表示
6・4STEP-5编程语言的基本操作功能
6・4・1二进制逻辑操作功能
6・4・2存储(记忆)操作功能
6・4・3计时操作功能
6・4・4计数操作功能
6・4・5装入和传送操作功能
6・4・6转移操作功能
6・4・7比较操作功能
6・4・8二进制数值计算操作功能
6・5 用户程序
6・5・1用户程序结构
6・5・2 用户程序执行
6・5・3程序模块PB
6・5・4功能模块FB
6・5・5 步进模块
6・5・6组织模块
6・5・7数据模块
6・6 应用举例
6・6・1继电接触控制线路
6・6・2采用PC控制
6・7PC的分类和选择
6・7・1PC 的分类
6・7・2PC 的选择
6・7・3PC选型示例
6・7・4PC工程整体框图
6・8PC产品技术数据
第3章 直流闭环控制及
其控制单元选择
1直流传动恒速系统
1・1典型晶闸管供电不可逆双环控制系统
1・2典型晶闸管供电调压、调磁控制系统
2直流传动可逆调速系统
2・1典型晶闸管供电切换开关可逆双环控制系统
2・2磁场反向的晶闸管供电可逆控制系统
2・3两组晶闸管整流器供电可逆双环有环流系统
2・4两组晶闸管供电可逆无环流控制系统
3晶闸管整流器供电直流传动装置随动系统
4晶闸管整流器供电计算机设定值控制系统
5晶闸管供电状态反馈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6直流电气传动闭环系统主电路元器件计算与选择
6・1晶闸管整流及逆变电路的基本参数计算
6・1・1晶闸管整流电路及有关常用系数
6・1・2重叠角u计算
6・1・3换相电抗压降△Ux
6・1・4最小超前角βmin和最小滞后角αmin
6・2 整流变压器的选择
6・3阳极电抗器选择
6・4晶闸管整流元件选择
6・4・1晶闸管额定电压的选择
6・4・2晶闸管元件额定电流
6・5直流电路电抗器选择
6・5・1 限制电流脉动的电感
6・5・2电流连续的电感
6・5・3限环流的电感值
6・6晶闸管整流电路的保护装置
6・6・1交流侧阻容式保护
6・6・2交流侧整流式阻容保护
6・6・3交流侧压敏电阻保护
6・6・4晶闸管元件换向过电压保护
6・6・5 直流侧过电压保护
6・6・6桥臂电感参数选择
6・6・7过电流保护
6・7快速熔断器的选择
7直流电气传动闭环控制系统控制元器件选择
7・1触发器
7・1・1单结晶体管触发器
7・1・2带小功率晶闸管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7・1・3 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晶体管触发电路
7・2传感器
7・2・1主电路电流测量单元
7・2・2直流电压测量单元
7・2・3转速测量单元
7・2・4角位移测量单元
7・3调节器
8直流电气传动闭环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8・1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8・2二阶典型系统
8・2・1系统放大倍数K与响应特性关系
8・2・2二阶工程最佳参数与最佳响应曲线指标
8・2・3 二阶典型系统扰动响应曲线
8・2・4二阶典型系统调节器参数选择举例
8・3 三阶典型系统
8・3・1对称三阶典型系统的最佳参数与动态响应
8・3・2对称三阶典型系统扰动响应曲线
8・3・3对称三阶典型系统调节器参数
选择举例
8・4 工程设计的近似处理
8・4・1高频段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
8・4・2低频段大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
8・4・3将非单位反馈系统近似处理为单位反馈系统
8・4・4调速系统的调节器选择和参数计算
8・5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串联校正
8・5・1 双环系统电流环的设计
8・5・2双环系统转速环的设计
8・6双环系统设计举例
8・6・1电流环的设计
8・6・2转速环的设计
9电气传动最优控制规律
9・1时间最小最优控制规律
9・1・1电枢电流受限、转速不受限时间最小最优控制规律
9・1・2 电枢电流及角速度受限条件下时间最小最优控制规律
9・2平稳快速最优控制规律
9・2・1 电枢电流和角速度均不受限,平稳快速最优控制规律
9・2・2电枢电流和角速度均受限时,平稳快速最优控制规律
9・3能耗最小最优控制规律
9・3・1电枢电流和转速均不受限时,能耗最小最优控制规律
9・3・2 电枢电流单独受限时能耗最小最优控制规律
9・3・3 正、反向电流均受限而速度不受限时能耗最小最优控制规律
9・3・4速度单独受限能耗最小最优控制规律
9・3・5 正向电流及角速度受限 能耗最小最优控制规律
第4章 交流闭环控制及其控制单元选择
1交流电气传动闭环控制分类及特点
2晶闸管串级调速控制系统
2・1晶闸管串级调速主电路方案及选择
2・1・1转速低于同步转速的主电路
2・1・2 转速超同步转速的主电路
2・2串级调速控制系统
2・3设计串级调速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2・3・1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
2・3・2串级调速装置的效率
2・3・3串级调速起动方式
2・3・4系统保护
2・3・5逆变变压器
2・3・6关于抗干扰问题
3交流电气传动系统变频调速
3・1变频调速系统中变频器选择
3・2PWM(脉宽调制)变频器
3・2・1功率晶体管PWM变频器
3・2・2可关断晶闸管(GTo)PWM变频器
3・3异步电动机变频控制系统
3・3・1变频控制方式分类与特点
3・3.2压频比恒定U/f=const控制系统
3・3・3转差频率(电流)控制变频调速系统
3・4异步电动机PWM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3・4・1晶闸管整流器调压的变幅脉宽调制PWM变频调速系统
3・4・2晶闸管供电恒幅脉宽调制PWM变频调速系统
3・5矢量变换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3・5・1 磁场定向式矢量变换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3・5・2交-交变频器矢量变换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3・5・3滑差频率矢量变换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4无换向器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
4・1交-直-交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
4・2交-交电流型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
4・3 无换向器电动机适用范围
5富士电机FRENIC5000G7/P7系列逆变器技术数据
5・1基本技术数据
5・1・1FRENIC5000G7系列
5・1・2FRENIC5000P7系列
5・2运行特性及参数 数据
第12篇 现代机械设计
第1章 现代机械设计总论
1机械设计的发展
1・1新形势
1・2从常规设计到现代设计
1・3计算机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1・3・1CAD系统
1・3・2 机电仪一体化
2新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
3机械产品设计的价值工程
3・1 产品质量和成本
3・2 产品的技术评价
3・3产品的经济评价
3・4 产品的研制
3・5价值工程举例
4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4・1CAD系统的组成
4・1・1CAD硬件
4・1・2CAD软件
4・1・3CAD系统配置
4・2 计算机辅助绘图
4・2・1图形支撑系统
4・2・2参数化绘图
4・2・3图素拼合绘图
4・3机械设计工程数据库
4・4设计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
5 设计方法学
5・1机械设计流程
5・1・1抽象
5・1・2系统化
5・1・3黑箱法
5・1・4功能分析
5・1・5物理效应和解法
5・1・6功能综合
5・1・7设计原理方案
5・1・8构形
5・2评价和决策
第2章 机械强度设计基础
1断裂力学
1・1线弹性断裂力学
1・1・1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与位移场
1・1・2应力强度因子
1・1・3小范围屈服修正
1・1・4断裂判据
1・1・5复合型断裂判据
1・2弹塑性断裂力学
1・2・1裂纹张开位移(COD)
1・2・2COD判据的应用
1・3 J积分
1・3・1应变能释放率
1・3・2张量约写记号
1・3・3J积分的表达式及其守恒性
1・3・4在线弹性状态下J与K和G的关系
2有限元法
2・1有限元法的位移法基本原理
2・1・1矩阵代数基础
2・1・2关于应变
2・1・3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2・1・4单元的结点载荷
2・1・5引进刚度矩阵
2・1・6三角形单元的刚度矩阵
2・1・7总刚度矩阵
2・1・8求得各单元的位移、应力和应变
2・2 常用单元介绍
2・3有限元法的结构分析软件
2・4结构有限元分析
2・4・1边界条件的处理
2・4・2节省计算时间的措施
第3章 机械振动
1线性系统的振动
1・1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1・1弹性模拟
1・1・2质量和转动惯量的模拟
1・1・3摩擦和阻尼模拟
1・2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
1・2・1纵向振动
1・2・2横向振动
1・2・3扭转振动
1・3多自由度的振动
1・3・1二自由度的振动系统
1・3・2多自由度的振动系统
1・4机械系统的受迫振动
1・5构件刚度计算
1・6机械振动系统的阻尼系数
2轴系的临界转速
2・1计算模型的建立
2・1・1支座形式
2・1・2滚动轴承及其支承的刚度
2・1・3支承的阻尼
2・2临界转速的常用计算公式
2・2・1 两支承等直径轴的临界转速
2・2・2阶梯轴的临界转速
2・2・3两支承单盘轴的临界转速
2・3临界转速的计算方法
2・4转子的平衡
2・4・1转子的静平衡
2・4・2转子的动平衡
3弹性体的振动
3・1结构振动的微分方程式
3・2李兹法
3・3子空间迭代法
4随机振动
4・1周期振动和随机振动
4・2傅氏积分和傅氏变换
4・3平均值的计算
4・4相关函数
4・2・5谱密度
4・6窄带和宽带过程
4・7互谱密度
第4章 机械故障诊断
1信号采集
1・1振动信号的采集
1・1・1确定诊断对象
1・1・2选择测量点
1・1・3确定测量参数
1・1・4振动传感器的选择
1・1・5 传感器的安装
1・2磨损残留物的采集
1・2・1润滑油样分析方法
1・2・2铁谱分析仪器和残留物形态
1・3声信号的采集
1・3・1声和噪声的信号的采集
1・3・2超声波信号的采集
1・3・3声发射信号的采集
1・4 温度信号的采集
1・4・1一般温度检测技术
1・4・2红外信号的采集
2仪器的选择和系统配置
2・1振动测试系统
2・1・1信号发生器
2・1・2功率放大器
2・1・3激振器
2・1・4传感器
2・1・5前置放大器
2・1・6有源滤波器
2・1・7信号分析仪
3信号处理
3・1时域分析方法
3・1・1概率密度函数分析方法
3・1・2自相关函数分析方法
3・1・3互相关函数分析方法
3・2频域分析方法
3・3传递函数分析方法
3・4时间序列分析
3・4・1时间序列模型的概率特性
3・4・2模型识别
3・4・3参数估计
3・4・4时间序列模型诊断技术
第5章 疲劳强度设计
1常规疲劳强度设计和疲劳强度的现
代设计
1・1循环应力与循环应变
1・1・1 循环应力
1・1・2循环应变
1・2无限寿命设计与有限寿命设计
1・3疲劳的分类
2疲劳图和疲劳数据表
2・1 S―N曲线
2・2疲劳极限
3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3・1应力集中的影响
3・1・1应力的集中与梯度
3・1・2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3・1・3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3・1・4用相对应力梯度求有效应力集
中系数
3・2尺寸的影响
3・3表面状态的影响
3・3・1加工情况
3・3・2腐蚀情况
3・3・3 表面强化
3・4频率影响
3・5平均应力的影响
4高周疲劳
4・1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4・2 安全系数
4・3 无限寿命设计
4・3・1单向应力时无限寿命设计
4・3・2 多向应力时无限寿命设计
4・4有限寿命设计
4・4・1安全系数计算公式
4・4・2寿命估算
5低周疲劳
5・1低周疲劳的S-N曲线
5・2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5・2・1 滞后回线
5・2・2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
5・2・3循环应力-应变曲线求法
5・3应变-寿命曲线
5・3・1曼森-科芬方程
5・3・2四点法求应变-寿命曲线
5・3・3通用斜率法
6腐蚀疲劳
6・1腐蚀疲劳强度
6・1・1 腐蚀疲劳术语
6・1・2腐蚀疲劳特性
6・1・3 腐蚀疲劳极限
6・1・4腐蚀疲劳的S-N曲线
6・2 影响腐蚀疲劳的因素
6・3腐蚀疲劳的寿命估算
7裂纹形成寿命估算――局部应力-应
变法
7・1预备知识
7・1・1真实应力与真实应变
7・1・2玛辛特性
7・1・3材料的记忆特性
7・1・4载荷顺序效应
7・2局部应力-应变分析
7・2・1滞后回线方程式
7・2・2诺伯法
7・3裂纹形成寿命估算方法
7・3・1损伤计算
7・3・2估算裂纹形成寿命的步骤
7・4 算例
8裂纹扩展寿命估算
8・1脆断与裂纹扩展的判别
8・2疲劳裂纹扩展速度
8・3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估算方法
第6章 可靠性设计
1随机变量
1・1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1・1期望(均值)
1・1・2方差和标准离差
1・1・3 变异系数
1・2母体、个体和子样
1・3 常用的概率分布
1・3・1正态分布
1・3・2对数正态分布
1・3・3 威布尔分布
1・4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字特征的近似计算方法
1・4・1泰勒展开法
1・4・2变异系数法
2材料的概率统计数据
2・1常用材料的疲劳极限
2・2常用材料的PS-N曲线
2・3P-S-N曲线通用方程式中的常数ap和bp
3疲劳强度分布的修正
3・1应力集中敏性系数的统计参数
3・2钢件的尺寸系数的统计参数
3・3钢件的表面加工系数的统计参数
4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4・1函数f(x)和g(y)都是正态分布求可靠度
4・1・1正态分布的代数运算
4・1・2数值积分法求可靠度
4・2图解法求可靠度
4・3蒙特卡罗法求可靠度
5可靠度与安全系数
6可靠度的置信度和置信区间
6・1置信度
6・2单侧置信区间下限和最低可靠度
7系统的可靠性
7・1 可靠性模型
7・1・1 串联系统
7・1・2 并联系统
7・2系统的可靠性特征量
7・3 可靠性预测
7・3・1数学模型法
7・3・2 上下限法
7・4可靠性分配
7・4・1等分配法
7・4・2 比例分配法
7・4・3动态规划分配法
第7章 机械优化设计
1机械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1・1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1・1・1设计变量和设计空间
1・1・2 目标函数
1・1・3约束条件
1・1・4数学模型
1・2 设计空间中的可行域和目标函数的等值线
1・2・1设计空间中的可行域
1・2・2目标函数的等值线
1・3优化设计算法的基本思想
1・4尺度变换,多目标优化和离散型变量
1・4・1尺度变换
1・4・2 多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
1・4・3混有离散型设计变量的优化设计问题
2最优化设计方法
2・1一维搜索法
2・1・1搜索区间的确定
2・1・2黄金分割法(又称0.618法)
2・1・3二次插值法
2・2无约束问题的优化方法
2・3约束问题的优化方法
2・3・1外点法
2・3・2内点法
2・3・3混合罚函数法
3常用机构的优化设计
3・1平面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3・1・1运动学的优化设计
3・1・2动力学的优化设计
3・2凸轮机构的优化设计
3・2・1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优化设计
3・2・2直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
3・2・3摆动滚子从动件凸轮机构的
设计
4零部件的优化设计
4・1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传动的优化设计
4・1・1圆柱齿轮的优化设计
4・1・2圆锥齿轮的优化设计
4・1・3 实例
4・2径向滑动轴承的优化设计
4・2・1径向动压滑动轴承的主要参数
4・2・2动压轴承优化的数学模型及实例
5结构的优化设计
5・1桥式起重机箱形主梁的优化设计
5・1・1主梁的结构和受力分析
5・1・2桥式起重机桥架主梁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和设计变量
5・1・3 桥架主梁的约束函数
5・1・4优化步骤
5・2轧钢机机架的优化设计
5・2・1 框架的强度计算
5・2・2框架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和设计变量
5・2・3框架优化设计的约束函数
第8章 摩擦学设计
1概述
2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应用
2・1润滑状态区域图及应用
2・2齿轮传动弹性流体动压润滑设计
2・3滚动轴承弹性流体动压润滑设计
2・4凸轮机构弹性流体动压润滑设计
3磨损计算
3・11BM磨损计算方法
3・2组合磨损计算方法
3・3粘着磨损计算
3・4磨粒磨损计算
3・5 滚动轴承的磨损寿命
4机车车轮与导轨之间的摩擦
第9章 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
1造型设计
1・1机械产品的外形
1・1・1外形的比例
1・1・2外形的均衡与稳定
1・1・3外形的风格
1・2机器形体的构成方法
1・2・1形体组合
1・2・2形体的过渡
1・3机械产品的色彩
1・3・1色彩的性质与要素
1・3・2色彩的知觉感
1・3・3机械产品的配色
1・4机械产品的装饰
2人机工程
2・1人体尺度
2・1・1人体尺度数据
2・1・2用身高确定设备高度和工作高度
2・2视野
2・3作用力
2・4工作环境安全设计
2・4・1工作环境安全设计要求
2・4・2控制系统和操纵器
2・4・3工作环境
2・4・4事故预防
2・4・5信号和显示器
参考文献


 新编机械设计师手册 下册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