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之邦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年6月
ISBN:9789573255307
作者:麥克.克萊頓
页数:705頁页

内容概要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1942年生於芝加哥,17歲首度投稿至《紐約時報》就被採用,一心嚮往文學之路,於是進入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來轉念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進入醫學院繼續深造,並曾在著名的沙克生物研究室做研究。1968年以Jeffery Hudson為筆名發表的第一部小說《死亡手術室》就獲得年度最佳懸疑小說艾倫坡獎,其後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共寫出包括《奈米獵殺》、《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桃色機密》、《火車大劫案》、《剛果驚魂》、《旭日東昇》、《地動天驚》、《時間線》等雄踞排行榜的14部暢銷小說,以及《五位病人》、《旅行開麥拉》、《電子生活》等4本非小說著作和2部電影劇本。由於小說中融合了最新的科技知識與豐富想像,筆法驚悚而震懾人心,故有「科技驚悚小說之父」美名。
克萊頓才華洋溢,膾炙人口的作品風行全球,被翻譯成30種語言,其中12本更改編躍登大銀幕,屢屢刷新票房賣座紀錄。他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勝軍,也是知名的導演,作品有《火車大劫案》、《西方世界》、《桃色機密》等,其所擔綱編劇的熱門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更在艾美獎等獎項中大放異彩,榮獲多項殊榮。
《恐懼之邦》綜合了奇情詭譎的情節、先進的科技以及卓越的調查研究,充滿讓人坐立難安的懸疑以及引發爭論的想法:在現代這個世界,知識是如何地被操控而不為人知。本書是克萊頓範圍最廣的懸疑小說,它使你透不過氣來,同時卻使你深思。

作者简介

在巴黎,一位物理學家在替一位美麗的造訪者表演一個實驗室的實驗後,神秘死亡。
在馬來西亞的叢林,一個神秘的買主買了致命的泡沫粉碎技術,他留下詳細的規格打造這些儀器。
從這裡,麥克.克萊頓開始了他精彩扣人心弦的高科技緊張刺激小說《恐懼之邦》(State of Fear)。只有克萊頓獨特的能力能將科學事實與血脈賁張的小說結合在一起,最後帶到令人心臟停止跳動的結局高潮。

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克‧克萊頓繼《侏羅紀公園》、《奈米獵殺》之後,《恐懼之邦》綜合了奇情詭譎的情節、先進的科技以及卓越的調查研究,充滿讓人坐立難安的懸疑以及引發爭論的想法:在現代這個世界,知識是如何地被操控而不為所知的。本書是克萊頓範圍最廣的懸疑小說,將讀者從冰島的冰原帶到南極的火山,從亞利桑那的沙漠帶到索羅門群島的熱帶叢林,從巴黎的街上到洛杉磯的海灘,好像帶著你坐摩天輪,高潮迭起,使你的大腦一直在換更高的檔。它使你透不過氣來,同時卻使你深思。

「科學原要帶我們遠離人類原始無知的恐懼,但科學卻常常被用來製造對未來仍然無知的恐懼;什麼才能真正讓我們脫離恐懼,科學嗎?」……這本小說絕對可用來做為學習科學方法最有效的補充教材。它一再提醒我們科學是不完整的,而不完整的知識體系,太容易被斷章取義,用來製造恐懼。最可怕的是,科學知識雖然不完整,但因為它們總是被包裝得次序井然,就比較不會有人去注意到測量的準確性等問題。
克萊頓的每一本小說都點出了科技知識在某一個領域的展現,他的能耐就是把複雜的概念,用生動的故事表現在現代人的生活情境中。這些知識的巨大能量常常會令讀者感受到震撼的心情,但緊跟在震撼之後,就是一股不由自主的不安。這個不安非常真實,常常在小說看完之後,仍然在腦海中盤旋,總覺得書中所提的科學預測,即將發生在現實世界中。而最令人感到驚奇的就是,克萊頓小說中所描繪的場景,竟然真的就在現實世界中一一呈現。」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曾志朗

■作者簡介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1942年生於芝加哥,17歲首度投稿至《紐約時報》就被採用,一心嚮往文學之路,於是進入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來轉念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進入醫學院繼續深造,並曾在著名的沙克生物研究室做研究。

1968年以Jeffery Hudson為筆名發表的第一部小說《死亡手術室》就獲得年度最佳懸疑小說艾倫坡獎,其後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共寫出包括《奈米獵殺》、《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桃色機密》、《火車大劫案》、《剛果驚魂》、《旭日東昇》、《地動天驚》、《時間線》等雄踞排行榜的14部暢銷小說,以及《五位病人》、《旅行開麥拉》、《電子生活》等4本非小說著作和2部電影劇本。由於小說中融合了最新的科技知識與豐富想像,筆法驚悚而震懾人心,故有「科技驚悚小說之父」美名。

克萊頓才華洋溢,膾炙人口的作品風行全球,被翻譯成30種語言,其中12本更改編躍登大銀幕,屢屢刷新票房賣座紀錄。他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勝軍,也是知名的導演,作品有《火車大劫案》、《西方世界》、《桃色機密》等,其所擔綱編劇的熱門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更在艾美獎等獎項中大放異彩,榮獲多項殊榮。

《恐懼之邦》綜合了奇情詭譎的情節、先進的科技以及卓越的調查研究,充滿讓人坐立難安的懸疑以及引發爭論的想法:在現代這個世界,知識是如何地被操控而不為人知。本書是克萊頓範圍最廣的懸疑小說,它使你透不過氣來,同時卻使你深思。

■譯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並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先後任教於中正大學、陽明大學和中央大學。除積極投身科學生及閱讀推廣工作,近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著有《講理就好》《打開科學書》《知書達理》(遠流)等書,並翻譯包括《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大腦的祕密檔案》《腦內乾坤》《改變》《奈米獵殺》(遠流)《語言本能》《教養的迷思》(商周)和《愛與生存》(天下)等二十餘本書。

二○○四年十二月底,遠流的王榮文董事長把這本書拿來給我看,看適不適合台灣的讀者。我被這本書的故事所吸引,兩天之內,犧牲睡眠時間把它看完。書還給他時,我說:「故事很好看,但是會有人知道什麼叫海嘯嗎?」三天後,南亞發生大海嘯,死了二十幾萬人。王榮文打電話給我說:「我們現在知道海嘯的厲害了!」──洪蘭譯序
(摘自誠品網路書店)


 恐懼之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近來看了一本小說,名為State of Fear,作者為Michael Crichton(中譯為「恐懼之邦」,麥克.克萊頓著(或譯米高基里頓),洪蘭譯,台北遠流出版)。Michael Crichton是筆者頗喜歡的一個作者,他的小說以科技為藍本(此與他是醫學院畢業有關),而且往往就人類利用科技干預大自然作出反思,有暮鼓晨鐘之效(此亦可能與其考古人類學訓練有關係)。Crichton的故事特式在於其情節的描述,作者擅故事分為不同的段落,就似是電影中不同的章節,而在描述的過程中作者就化身為旁邊的攝錄機,將主角的行動、週遭的反應及身處的環境一一仔細地描繪。閱讀其小說,腦海裏不其然就會將故事情節幻想成一幕幕電影影像(當然,作者的設定必然是西方白人,加上耳濡目染下,腦海中出現的會是湯告魯斯、尼古拉斯基治等人,要幻想成李連杰、梁朝偉、成龍總覺不是味兒)。Crichton並非一個擅於進行人物性格素描的作者,所以其故事角色會較為平面,而故事的張力亦並非沿於主角的性格或與其他角色的衝突。Crichton最擅長的是以科技變異所帶來的不穩定性及懸疑性,如他的上一部作者奈米獵殺(Prey)中,他便利用一系列殺人事件作為序幕,透過抽絲剝繭的過程,最終以納米變異成為殺人工具而吸引讀者追看。Critchton另一常見的技倆便是為故事設下時間界限,主角必須在指定時間內闖過難關,完成任務(以上兩部作品為例,一級空難(Air Frame)是在有限時間內查找空難原因,而時間線(Timeline)則以有限時間找回時空穿梭裝置,返回現代),以增加其故事的緊湊性。這點亦與達文西密碼作者Dan Brown相似,Brown所寫的三本書,都是以時間限制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核心:達文西密碼主角要與時間競賽尋找兇手、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則要在新教宗選出前,找出“光照派”(信奉科學的激進組織)、而他的第一本著作數碼城堡(Digital Fortress)則是雙重時間限制,既要在有限時間破解密碼,以防止黑客入侵美國國家安全局的超級電腦,主角亦同時要查出一名科學家之遺物所在。由於Crichton之作品電影感強烈,故事緊湊,所以他有很多部作品均已被改編成電影,茲列出如下(按小說出版年份排序):The Andromeda Strain(1969) (港譯「天外細菌」,1971年,環球出品)The Terminal Man(1972)(未知有否在港上映,1974年,華納出品,Mike Hodges導演)The Great Train Robbery(1975)(港譯「火車大劫案」,1979年,United Artists出品,辛康納利主演,Michael Crichton導演)Eaters of the Dead (1976) (電影The 13th Warriors,港譯「殺戰風雲」,1999年,Touch Stones Picture出品,安東尼奧班達拉斯(Antonio Banderas)主演Congo(1980)(港譯「剛果驚魂」,1995年,派拉蒙出品)Sphere(1987)(港譯「深海圓疑」,1998年,Baltimore Pictures and Michael Crichton出品,德斯江荷Jurassic Park(1990)(港譯「侏儸紀公園」,1993年,環球出品,史提芬史匹堡導演)Rising Sun(1992)(港譯「旭日追兇」,1993年,廿世紀霍士出品,辛康納利主演,Philip Kaufman導演)Disclosure(1993)(港譯「叛逆性騷擾」,1994年,華納出品,米高德格拉斯、狄美摩亞主演,Barry Levinson導演)Lost World(1995)(港譯「迷失世界」,1997年,環球出品,史提芬史匹堡導演)夫曼、沙朗史東、森美積遜主演,Barry Levinson導演)Timeline(1999)(中譯「時間線」,2003年,派拉蒙出品,Richard Donner導演)用了這麼長篇幅介紹Crichton著作後,要回到關於本書「恐懼之邦」的感想。Crichton這本小說與之前小說不同之處,乃在於他在這本小說中所呈現的濃厚政治批判立場。小說慣常地以一宗美豔殺手在巴黎海洋實驗室殺死一名研究生,然後取走及刪除了電腦內關於波浪運動的資料作為開端(一個典型美國電影的開場,不知Crichton腦內是否同時想像了該女殺手的主演人選)。然後在一連串陰謀、謀殺、冒險的過程後,作者在解開種種謎團的同時,亦帶出了一個訊息:「溫室效應」只是一個電腦模擬的預測,並非全然是科學推論的結果,箇中存在了很多假設、過度的推斷、訊息建構過程中的排斥和偏聽。而故事中的歹角,便是希望利用炸藥於一國際環保會議期間引發一場直捲美國的海嘯,以能為「溫室效應」討論升溫。Crichton作品最令人欣賞的其中一點,就是他往往會為其小說背景進行大量資料搜集及文獻回顧,其前作侏儸紀公園便是建基於混沌理論之上,同樣地,在本書中,他亦引用了大量的資料及數據,指出所謂「溫室效應」,乃是近廿多年盛起的字眼,早在十多年前,科學界對於大自然氣候變化分成兩派,一派指出地球正進入了新的冰河時期,而另一派則指出地球氣溫會漸漸提高。Crichton在小說中引用了很多的資料,指出現時地球上有些地方的冰川及冰塊,仍然是逐年增加,而所謂溫室效應所以能排眾而出,形成獨大的論調,實在是權力的結果,是政治──法律──媒體複合體下的產物。(Crichton更借用書中一名教授角色,將「危機」的出現及普及,與冷戰的結束掛勾,指出危機是政府用以取代共產主義、核戰爭的名詞,讓人民繼續服膺於政府控乮之下。Crichton籍小說希望提出,不單是對「溫室效應」的質疑及批判,他的野心更大──對現代社會各方面的質疑:(一)科學的超真實—Crichton在小說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們,所謂電腦模擬氣候變化,只是一個電腦模擬「遊戲」,用數據來建立其真實性,用「估算」、「評估」取代猜測。歸根究底數字所呈現的,只是或然率、統計數值,修過統計的人都知道所有統計都建基於大量假設,而且是有偏差。但現代科學卻以數字建築起一個新的真實,一個比真實更真實的超真實,當然參與其中的,還有媒體的推波助瀾。(二)權力的產生:「軍隊-工業複合體已不再是社會主要的驅動力,在真實的世界,過去的十五年,我們已經完全被新的複合體所控制,它比以前那個更強、更有滲透力,我叫它政治──法律──媒體複合體。它玫力於倡導人民的恐懼,用提升安全這個假面具在進行恐懼統治。」「政治家需要恐懼來控制人民,律師需要危險來興訟、賺錢,媒體需要可怕的故事來吸引觀眾。」「這是現代社會運作的方式,用不斷製造恐懼的方式使人們就範。」(528頁)(這是傅柯式的權力分式)為令讀者明白他的苦心,作者還破天荒地在故事完結後,附錄了「作者的訊息」,茲節錄部份如下: 我們對環境每一方面的了解都出奇的少,從它過去的歷史,到它現在的狀態,到如何保存及保護它。在每一次的辯論中,所有人都過度引用現有知識及過度跨張它的可靠性。 自一八五○年以來(筆者按:工業化及都市化開始),地球溫度就在上升,因為我們從四百年的「小冰河時期」走了出來。 我們不能評估未來,我們只能預測,這些只是粉太平的好聽話,我們真的只能猜,有資訊做背景的猜還是猜。 目前這種幾乎歇斯底里的擔憂安全──食物的安全、居住的安全──所有的心思都被安全佔據,這是資源的浪費、人類精神的壓迫,更糟的是它會導致極權主義。教育民眾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我認為所有的環境「原則」(如永續發展、預防原則)都是為了保存西方的經濟利益,所以對開發中國家有現代帝國主義的成分在內。它是「我已經有我的了,我不要你去拿你的,因為你會引起太多污染」這句話的冠冕堂皇的說法。 我認為人都是善意的,但是我對偏見、系統化的扭曲思想、合理化的能力、自我利益的偽裝柔非故意行為的不可避免後果等的腐蝕效力,心存敬畏,因為它們的破壞力很大。 我確定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確定。
  •     海棠渐渐远离台湾,接连落下的豪雨反而造成更大的灾情。面对自然巨大无比而且极难理解的力量,不禁想起昨天在风雨中开车的经验。阵阵强风夹杂豪雨倾盆而下,心中的惊惧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可怖。是该要恐惧的,那也是面对大自然所展现的巨大力量唯一能有的情绪。对台风的形成或许有些粗浅的概念,终究都不是专家,听到专家煞有介事的说明台风行进的各种可能及相关知识,似乎所面对的是个庞大纷杂的知识体系,其中所归结的理论架构是前人设法了解相关大气科学长期搜集资料研究的结果,对于一般人而言,凡是过于专业的知识全是过份的负担。于是有了这群专家帮忙研究分析各种可能性,以最简单可解的方式让人了解台风,并设法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这是专业知识落实到生活层面的例证,却也让人有机会去思索专业知识可不可能是个有组织的欺瞒?这是麦克.克莱顿厚如砖头般的新作《恐惧之邦》要说的:可不可能专业知识的误用成了攫取利益的工具?诸如此类的反思让人在阅读过程不断想起长期在台湾社会所引发有关核能发电的争议,到底专家们告诉了我们什么?或是换个方法问:专家们到底没告诉我们什么?庞杂的知识体系容易被误用,容易制造恐惧,迫使人们不得不采行某种方式以规避恐惧,以求得心安。结果究竟是助长了姑息的气焰?还是限制自己的行为?没有人能说得准。关于这些克莱顿似乎了然于胸,他广泛阅读了有关环境议题的研究报告,把一部单纯的好莱坞电影般情节包装以大量的知识外表,重点是要让人们在那一场场陷害及暗杀中更亲近我们自以为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学术报告。如果说阅读学术研究报告也能轻松自在,克莱顿在《恐惧之邦》里似乎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读完这一大册小说之后,我几乎很快就把情节忘完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最后所留下如灵光般的讯息。一条条如警句般的叙述正透露着同样对知识体系仍有的存疑,随便摘引几条,似乎都是难以回答的真理:「没有人知道目前的暖化趋势有多少是人为的」、「目前这种几乎歇斯底里的担忧安全──食物的安全、居住的安全──所有的心思都被安全占据,这是资源的浪费、人类精神的压迫,更糟的是它会导致极权主义。教育民众的需要已迫在眉睫」。突然想起每天在电子媒体上所接受到有关食物安全的讯息,真正威胁我们的恐怕是那些被制造出来的不安气氛:担心孩子的安危,因为绑票案件频传(但是从来没有可靠的资料告诉我们绑票发生的比率比起之前增加了多了,而是不断报导之后然后透过民意调查告诉我们民众有多害怕治安败坏)。当然像克莱顿这样的理解会引来科学界或知识界更多的挑战,不过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想到核电争议所引发专家暴力的问题。也许就因为我们知识的少,所以就算被骗了也没能感知到,当有人从中攫取可观的利益后再回过头来告诉我们要乖要听话,恐怕仍只能照办。祸延子孙的恐惧,始终挥之不去。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翻译的比较浅白,不太符合中文的习惯... 内容本身不错
  •     感觉书写的比较乱,虽然有一些标新立异的看法,但是,这可看起来可不是科幻小说啊
  •     认识到有政治支持的科学是危险的~不要想当然的认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