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王》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年12月1日
ISBN:SH10188-304
作者:[苏]维·阿斯塔菲耶夫
页数:589页

《鱼王》:道

不可抗拒和违背的是自然的力量还有内心的道德律。学会慢慢驾驭两者,达到一种平衡,才能够好好地适应生存的命运,如果不尊重自然的运转和道,会被自然以某种诡异的方式反过来报复,如果没有遵从内心的道德律,那么即使能忍受肉体的剧痛,心灵也仍然是沉重的。所以小说最后,哥哥放手,鱼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同时他也对着死神发出了请求初恋原谅的悲鸣:请原谅我。不管一个人伪装的有多好,有一天这些冗杂起来的命运总会降临到他头上,这就是道。

他的文字美得让人心颤

《鱼王》是一本适合静下心来慢慢阅读的书。作者极善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他的文字美得让人心颤。如下面这段话,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丝丝入扣的笔触读来令人十分感动。“月亮象一条银鳞斑斓的鱼在树梢头闪耀了一下,轻轻触及云杉的尖顶,就落向沿河的林带深处,再也没有跃起来。天上的星星隐下去了,河色变暗了,曾在月光下摇曳着的树影又消失了。”(P80)读到此处,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随着作者的精魂来到了那片古老神秘的原始森林,森林象版画一样浮现出来,似乎是寂静无声,辽阔无垠,却充满了纤毫毕现的敏锐感觉和坚强不屈的生命活力,这是作者心中无限热爱的俄罗斯。

Winter Daydreams

“……雪地,空旷,寒风,暴风雪——不论你在这里生活多久,你永远也不会对它们习惯。能使人感到温暖的,只有对春日和夏天的梦想。恶劣的天气越冥顽,严冬和寒风越肆虐,对明朗的晴天,阳光和温暖就会有越热切,越强烈的期待。”——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一直以来就对那个冰天雪地的俄罗斯怀着无限的梦想,而《鱼王》是我床头始终摆着的一本书。说起来,这本书是妈妈在90年代初,苏联刚解体的时候,从一个旧书店意外淘来的处理书籍——记得打折后这本书的售价是1毛钱。没想到多年后,几乎成绝版了。我也庆幸当年妈妈淘来了这本质朴,平淡,亲切,也感人至深的小说。10多年前,还是初中时,一次病卧在床读了这本小说之后,《鱼王》就成了我心中永远的梦。当我疲惫时,当我感到孤独时,或是只是单纯想散散心时,都会捧起这本小说随便找来一篇细细品味。阿斯塔菲耶夫的文字,永远是那么朴实,细腻,充满悲悯,触人心扉。一下子写不出太长的评论,汗。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写吧……

自由与有限性

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是体现作者自身创作个性最充分的作品,它完全抛弃了小说艺术情节构思的方法,是由十二篇异彩纷呈的故事组成,作家用自白的叙事、抒情散文风格和道德人性准则将之演绎。由于看的是译本,我们看不到此书成型的过程以及作者的修改之处。可在阿斯塔菲耶夫斯基的随笔中我们发现此书的写作过程和问世都是那么的步履维坚。当《鱼王》第一部在杂志连载时,许多段落消失了,由于创作的劳顿,作家病倒进了医院。这时仍有编辑不断打来电话,和他协调要删去的内容,作者则在病床上违心地照着形势的需要,做报告般口述着补写的部分。作者很清楚编辑朋友们的苦衷,如果那期杂志出了问题,不能顺利出刊,或被抓住把柄,丢了饭碗,让他们丧失一切福利,那可是不得了。 比这于阿斯塔菲耶夫诗人米沃什描述的更令人凄惶:“每台打开的电视,每张拿在手中的报纸,都引起了怜悯和恐怖,但都是可笑的怜悯,可笑的恐怖。我也不例外:例如我听说某个极权国家的警察逮捕了一大串人,却装扮成医生和护士,还把他们的警车漆上红十字,好看起来像救护车,这时我虽然同情恐怖的牺牲者,却忍不住让讽刺的痉挛扭歪我的脸。那些被逮捕者给打得昏死过去,然后被“护士”的担架抬走。正如屡见不鲜的情况,现实的梦魇般的不合理已经剥夺了讽刺家们最大胆的幻想。” 米沃什流亡巴黎后到美国一直用波兰语写作,他从来不刻意讨西方欢心,保持自己的话语方式,他一直关注的是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拒绝遗忘真理,见证历史,拯救时间,这样的主题贯穿了他的诗歌。他认为“诗歌即使其题材与叙述口吻与周围现实完全分离,要是一样能够顽强存在,那是令我激赏的诗歌。有力度的诗,或是一首抒情诗,其自身的完美就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一种现实。” 米氏的诗歌风格就是:坚忍、硬朗、朴素、沉郁。正如陶渊明的那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也是我一直追崇的风格:不要过分的渲染和铺陈,把所有的激情和思考压缩在简约化的生活罐头中,始终保持一种随时释放的张力而又极力控制它的冲动,那种淡淡的味道持久而深沉地震撼你的灵魂而非单纯的视觉。 他用诗歌给近一个世纪写了注脚,那些充满正义的句子至今掷地有声。 恰达耶夫是俄罗斯民族觉醒最早的思想家之一,他想解决的是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也就是民族精神自觉的问题。读者看到他的文章,把他斥为民族的“敌人”和“叛徒”,这个大多数晓得,但是很少人了解此后很长时间他采用一种密写的方法创作,写后手稿藏于自己图书室各个不同书页里,沙皇宪兵没有发觉这些带有炸药性的文字。恰达耶夫死去了,他的图书室没人动过,上世纪20年代这些手稿被发现,30年代沙霍夫斯基整理完毕想出版,可他就在这当口被捕入狱,现在这些手稿秘密地存放于“普希金之家”,恰达耶夫创造了一个作家作品被扼杀的记录,逝世110年,作品还未发表,至此为止,写了就写了。索尔仁尼琴欣赏恰达耶夫这样的作家,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给杂志投稿批评巴乌斯托夫斯基了,他谴责那些目睹巨大黑暗年代的作家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只是说些鸡零狗碎,用舒缓的油膏粘住我们的眼睛,我们今后也看不到真理。本人研读过巴氏不少后期作品,严格地说是“抒情散文”或“诗味小说”,他描写的人物写善多写恶少,小说避免写重大的冲突,即使是小的冲突也予以缓解,他追求一种平淡和素朴。他的《卡拉—博加兹海湾》真实可感,含味隽永,用游记的形式写成起起落落的故事。后来他在创作谈《金蔷薇》里写了创作此篇小说的幕后背景,他想去里海却没有钱,找到数家出版社寻求赞助,还有个社长取笑他,说傻子才会支持他。后来他费了很大力气弄到一笔钱,可到阿斯特拉罕,川资用光被困在那里,他为了继续走不得不给三十天杂志和阿斯特拉罕的报纸写几篇随笔。巴氏用自己方式寻求创作的可能,他在社会夹缝中创造属于内心的文字,他在《文学肖像》里写亚历山大•格林经历的流浪、牢狱、病痛、饥饿、凌辱等种种不幸,写离经叛道的王尔德到晚年遭遇牢狱之灾才意识到,美只有在与平等以及善良结合的时候,人才有意义。巴乌斯托夫斯基还为布尔加科夫、巴别尔这样受争议的作家正言,说布尔加科夫是个真诚从未背叛自我度过并不轻松一生的人,他对巴别尔则充满敬仰,这个具有巨大天赋的作家是他步入生活的通行证。诚然巴氏的文章没有索尔仁尼琴那种对社会敲骨击髓式的揭露,他采取克制隐晦的方式。索尔仁尼琴在晚年他的文章坦然笃定,远没有早期的激烈情绪,他写闪电劈开一半树干,另一半还站立着,我们也是这样:当良心惩罚的打击来临,穿透整个肌体,且伴随一生,有的人在这以后还能挺住,有的人却不能。诚然在那个时代,比如曼德尔施塔姆这些诗人几乎必须以全部精力和生命承受前所未有的迫害、恐怖和血腥。而现在我们的时代却到了“没有文学”的境况,或者说“不是这个时代”,阿斯塔菲耶夫和米沃什还有索尔仁尼琴抒写的时代离我们那么久远,我们被商业资本冲击得没有功夫停下来思考,作家也没谁关注这个时代,有些人则致力于歪曲历史,恶搞先贤。被肉体和金钱蛊惑的人们也懒得用自己的头脑留心他人,而作家呢?谁去记录下这个社会躁动的现实,谁则开创了一个时代。在这个幽暗的隧道你穿行的越远,冲出隧道时你越会感受到光的强烈。

关于一本书的回忆

关于这本书,我还能记起些什么呢,七、八年的时间,连我曾爱恋过的面孔都已经在头脑中模糊不清了,对于一本书,我又能记起些什么呢?整个上午,我都在试图想起些什么,最开始浮现出来的,是鲜活的鱼,银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动;墨绿色的原始森林,从其间蜿蜒穿过的是静静的冰冷的大河,还有那在河岸上不知疲倦奔跑的猎狗,远处起伏的群山……而我却不记得其中的名字,男人的,女人的,那条狗的。时间太久了,通常我是会记得的,只不过在忘记那些名字的时候连着那书里的一切也都给忘掉了,所以并不会感到遗憾。像这样,记得那片广袤的大地,记得冬天里白茫茫的雪原,当然还有我们的主角---那条谜一般的大鱼,就好像我也去过那里,也曾同他们一起在支起的锅边,喝着鱼汤。我苦苦挣扎着想记起那些该死的名字,近乎自虐,却始终一无所获,心中满是无法填补的空白,就像是想进家门却发现丢了钥匙。有些书是值得这样怀念的,对它们的回忆可以伴随我多年,或许我应该再读一次,但却像害怕拿起昔日的情书一般,不敢翻开那一页页,怕扯破在心头一直弥漫的朦胧,怕惊醒这关于它的颇有偏差的回忆。

太好看了~~~~~~

哇,俄罗斯,冻土带,烈酒,大河,狗...还有那白色群山的梦,真tmd太好看了,今年一头一尾看了两本好书:<大师和玛格丽特>还有《鱼王》,俄罗斯!伟哉,彼得的大城!

从20岁到40多岁里读过多遍的书

我最爱的前苏联文学作品之一。从我二十岁到四十多岁的这些年里读过很多遍,其他能有这份殊荣的好书,只有金庸武侠(用来放松头脑)和《静静的顿河》,很多公众眼里更好的书随着年龄和心境的变化却不那么容易激发出重读欲望。和时下流行的文风比,不矫情、不煽情。文字给你的感觉是淡淡的悠长。包含了前苏联文学或者俄罗斯文学的许多基本关键词:下层人民和悲苦、远山大河、原始森林、酒和醉鬼、生存和恶劣天气、西伯利亚和淡淡忧伤。翻译得很好,中国出版的外国文学,越早的翻译版本,翻译得越好,这是文学面对金钱时的卑躬屈漆,是悲哀。有一本极想重读却由于翻译太差而不能重读的书是《日瓦戈医生》,不知何时才能重现过去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当年买这本书是因为打折,很大的折扣,翻了翻文字感觉很好就买了。回家看了几页后放下了,因为情节并不紧凑,很难吸引人不释手的读下去。然后在某日的阳光灿烂中,在慵懒的茶香中,重新翻开。。。从此在二十多年里读了很多遍。常常想,有时候好书并不需要叫嚣自己如何好,如何拉了名人来说好,也不需要什么排行榜来证明。就像有个人对我说的:静静的就在那里,读或者不读,都在于你。(PS 我的版本,书的封面主色是黄色,不同于豆瓣上的任何版本,应该比这个版本出版时间更早)

阅读笔记

我们的土地是完整的、统一的。大自然的平衡态,在于它有自己的判断。即便人生无常,一切都在变化,大自然它在那里,就在那里,和人类一切创造着。结实的文字,宏大的意象,力与美的结合,厚重却不乏灵动,一本让人想一读再读的好书。——他梦见白色的群山,他仿佛向群山走去,走着走着,却怎么也走不到,他觉得自己朦朦胧胧在思念着什么,而且不明根由的动情了,他惬意地舒了一口气。感到遗忘的一切烦恼,以及对哪一种令人激动的难以说明的东西的幻想,即对于另一种生活、对于爱的幻想,如果不能在这里,在着白色的群山之间得到实现。那么多少也会有个明细的结果。他将变得内心宁静,也不会在浪迹大地,终于找到他内心的,也可能是人生的归宿。全书收录了12个相对独立的短篇,它们似乎各自讲述一个故事,但无疑都在探讨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种种关系。《白色群山梦》是12篇章里个人最喜欢的,字里行间弥散着原始的野性美,细腻至极,极具画面感。大自然的壮美和内心无法言说的情愫在个人与群山、个人与梦想的原始深处碰撞。原始森林里与顾念艾丽雅的生死经历。之前似乎就在阿基姆的预感中。抛开阿基姆的理想。与艾丽雅机场的分道扬镳:——我们为什么这样孤独,这样老!.......茫茫的冻土带患难与共的哥们儿,经历过命悬一线、彼此把对方当成自己孩子来照顾的曾经陌路、曾经的恋人,今后呢?今后不灭的回忆?机舱里,艾丽雅不停用眼睛搜寻地面的阿基姆——一个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又短暂出现,在寒风中缩着身子、穿着短皮上衣、把脸藏在领子里的孤独身形,终于被弥漫在群上之间昏黄的暮色吞噬。艾丽雅哭着,伴着内心一声声的呼喊——阿基姆......而这个人或许也只是迎面而来的一个幻影。这样的离别,对流浪惯了的人来说,也许只是一段小插曲。可竟也让人如此动容。余生,拿什么来填满?——据说,一个人的灵魂。只要在这个人世间还有怀念它和爱它的人存在,它就会存活下去,不会灭亡。苏联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卡洛夫曾写道:“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是关于我们生活的沉思,是关于人在大地上和社会上的使命以及人的道德标准的沉思,是关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沉思。”森林、灌木丛、草丛、树叶、露水、阳光、小花儿、茫茫的悄无声息的冻土带再见,马纳河,再见吧!人要活着,一生得做多少事啊!


 鱼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