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次女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1
ISBN:9787801081018
作者:林太乙
页数:233页

内容概要

林语堂先生之女。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龙溪。本名林玉如(后改名无双,再改为太乙)。
一九三六年(10岁)全家赴美,居于纽约。少年时常跟随父亲往返欧洲、美国与中国之间。
一九三九年(13岁)姊妹三人合著《Our Family》,在美国出版;有多种中文版本,书名《吾家》。
一九四一年(15岁)与姊妹合著《Dawn Over Chungking》,在美国出版。
一九四三年(17岁)出版第一部用英文写作的小说《战潮》。
一九四四年(18岁)以优异成绩从美国陶尔顿中学毕业。获得耶鲁大学的中文教职。
一九四六年(20岁)著《The Golden Coin》,在美国出版。
一九五二年(26岁)四月,林语堂在纽约创办《天风》月刊,担任社长,由林太乙及夫婿黎明主编。内容类似《西风》,邀请旅美、英、港之华人作家撰稿。
一九五八年(32岁)著《The Eavesdropper》,在美国出版。
一九六○年(34岁)著《The Lilacs Overgrow》,在美国出版。中文本《丁香遍野》于一九七六年出版。
一九六二年(36岁)与家人迁居香港。
一九六 四年(38岁)著《Kampoon Street》,在美国出版。中文本《金盘街》于一九七九年出版。《金盘街》及《丁香遍野》等三本小说,均被译成八种其他文字出版。
一九六五年(39岁)应聘出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
受联合国文教组委托,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译成英文,在美国、英国出版。
一九七六年(50岁)出版长篇小说《丁香遍野》(台北,远景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53岁)将长篇小说《金盘街》以中文改写后出版(台北,纯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61岁)获台湾行政院新闻局颁发国际传播奖。
与先生黎明共同编纂《最新林语堂汉英词典》(香港,大盛出版社)出版。同年,与先生黎明定居美国华府近郊。
一九八八年(62岁)从《读者文摘》提前退休,共担任总编辑二十三年。
一九八九年(63岁)出版《林语堂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获得台湾最高文艺奖。
一九九一年(65岁)出版长篇小说《春雷春雨》(改写自英文创作《The Lilacs Overgrow》)(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一九九二年(66岁)出版长篇小说《明月几时有》(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一九九四年(68岁)编纂《语堂文选》上下册及《语堂幽默文选》上下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一九九六年(70岁)出版自传《林家次女》(台北,九歌出版社),获中山文艺奖、台北文学奖等。为父亲整理畅销作品《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新出版。
一九九七年(71岁)《金盘街》新版上市(台北,九歌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72岁)出版短篇小说集《好度有度》,并自绘插画(台北,九歌出版社)。
二○○一年(75岁)出版长篇小说《萧邦,你好》(台北,九歌出版社)。
二○○三年(77岁)七月五日,因胰脏癌病逝于美国。
二○○三年十二月,遗作散文集《女王与我》出版(台北,九歌出版社)。

作者简介

《林家次女》由林太乙编写。《林家次女》是林语堂次女林太乙的自传,描述了作者充满快乐,又好玩又好笑的童年和成长的过程,以及父亲给予作者的不平凡的教育。《林家次女》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林家次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受《女王与我》的影响,一直在找这本书,找到了,读了,却不喜欢。太琐碎的吁吁叨叨。说实话,不见什么才华。而且很骄傲。倘若假使,不是一个名人,写一些回忆自己过去的小时光,回忆很真切,大概也就达到文字的目的了。只是,遇到一个报着寻宝心态去阅读的读者,免不了就有些失望。
  •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满心欢喜。不仅是太乙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想,也从中看到了林语堂和家人给她的家庭教育,看到了林语堂对于读书的看法以及种种。我一直觉得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更多的是教你为人处事。(看的时候,遇到比较有趣或有意义的句子,我都把页码折起来,所以这篇只是我自己的记录而已)“我和表姊们在那里摘三叶草,每人把茎撕得只留一丝,设法钩住对方的三叶草然后一拉,谁的叶子被拉下就输”看到这得时候笑了,我小时候也这样做过。”林语堂<论读书>中读书有四不可,” 一、学校所读非书。因为教科书不是真正的书。读小说概论不如读《三国》、《水浒》,读历史简编不如读《左传》、《史记》。二、学校无书可读。因为图书馆存书不多,可读的有限。三、学校不许读书。因为在教室看书,有犯校规,例所不许。四、在学校里书读不好。因为学校所教皆为记问之学,书上怎样说,你便怎样答,不许错一字。倘是你能猜中教员心中要你如何回答,你便能得一百分。于是沾沾自喜,自以为西洋历史你知道一百分,其实西洋历史你何尝知道百分之一?而记问之学于学问无补,你们的教员,也都记不得。”当然第二三点不像当初那样了。其余都戳中要害。 去美国时,林语堂告诉她“外国人的文化和我们的不同,你可以学她们的长处,但绝对不要因为他们笑你与他们不同而觉得自卑......无论如何,在外国人面前,有话直说,这样他们才会尊敬你。””严格来说什么是中国人呢?我们珍惜怀念的是一种品质,对人对事的态度,是家庭观念。“除了林语堂不断地灌注中国历史文化,甚至填鸭式的要林太乙攻读中文,母亲的家教更是让她受用一辈子,“妈妈教我们烧菜做饭,刮鱼鳞,洗猪肚,我们什么都来,我们不是弱不禁风的大家闺秀。妈妈叫我们剪衣料做旗袍,打结做纽扣。她说女孩子头发要梳得整齐,内衣要经常换,坐要有坐相,吃要有吃相。”三姐妹,姐姐没有正式入大学,因为林语堂认为在图书馆里什么都可以学到,不用上大学,林太乙也没上大学,在耶鲁大学教中文,妹妹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得博士学位。她因为念理科,所以林语堂没有坚持她不念大学。”妈妈有许多朋友说,“把你么老二给我做媳妇好吗?“我一点兴趣都没有,我一心要做作家。“哈哈哈~什么才叫真正的读书呢?这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读,这才叫真正的读书,这才不失读书之本意。--《读书的艺术》我今天就是这样看下来,因为有趣。书中也有些是用闽南语描述,每次读到我都会读下,有的也读不出来。多次描述做肉松的情景,以至于我就在想是不是只用厦门人才会做肉松,才做的好吃。无论写什么东西,最紧要是个真字。
  •     大约在念高中的时候,读林语堂是比较fashionable的,坊间甚至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的原文版,虽然看得下去的人不是很多。看九歌文库出版的《林家次女》,林太乙写的童年回忆,刊了很多照片,她的爸爸真的是儒雅的好才子,这样的人,现在是肯定没有了。林太乙的童年回忆超出我的期望。原来想,大约就是一批有各种名人嵌入的故事。但是文字的干净,令人动容,尤其想到是她中年以后回望四十几年之前的生活,更难得了。当然,也不是没有big name。1941年,轰炸重庆最剧烈的时候,一家人从美国回来,蒋氏夫妻请林家吃饭,声明小孩子也一并邀请。描写蒋夫人把自己的狗牵出来给她们三个看,“大概她以为我们是美国长大的小孩,喜欢狗”。后来另外一篇写宋美龄欧战之后去纽约,在参众两院演讲,也在百货公司同蔼龄一起挑选衣料,刚好太乙撞见:“看到她们兴奋得彼此询问,‘这块花头好勿好’,寻常的画面感人至深。”写寻常人,写寻常事,用的一样的笔墨和心思,这才是最难得的。重庆的房子有老鼠,夜里搬运太乙的围棋棋子,“非常有秩序,排队搬运”;后来炸弹落在对街,老鼠窝震落,“我又有了一副完整的棋子”。写轰炸的飞机听说价值十五万美元。“如果牺牲我的生命,换得一架日本飞机坠毁,是不是值得?”她转念一想,又接着写,“我想我的生命大约不值得十五万美元。然而我顶希望继续在这个世上活着。所幸我不需要做这样的选择。”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句是我最喜欢的。也许我也怀着同样的小人情怀。喜欢她的回忆录,也许还因为没有其他同时期那些喜欢写“欧游杂记”,“留美散记”的作品所散发的文以载道的气味。最好的回忆录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爸爸怎么带她们三个姑娘看世界而已。杨绛说一生诗书,那点可怜的学识,只够照见自身的愚鲁而已,更显得周围的黑暗。但不能够为了这,就弃卷一走了之,一个人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其实在出生的时候已经注定,仿佛没有更改的必要和可能了。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小时候觉得真好看
  •     生動的描寫,好玩的一家人,讀這本書的時候沒想到後面我會去讀了xmu
  •     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冷眼旁观。
  •     行文真挚,通过林太乙的笔,看到了许多关于林语堂的影像。
  •     儿时的回忆
  •     完胜《城南旧事》 百看不厌
  •     因为有了网络奇缘的关系,从azz那里知道了《林家次女》,有缘一见,买回家拜读。可是延宕至今日。终于读完了,也由此关注林语堂。
  •     怎么没写她姐姐的事儿呢- - 【←八卦脸
  •     早看的。最早是听阿紫紫广播里念过几段,觉得有趣,买来看的。易读的小书。无关啥林语堂的教育观,纯粹是窗边小豆豆那种级别的解闷佳作。
  •     我觉得这本书不亚于城南旧事,很怀疑这些作家的记忆力怎么会这么好
  •     很棒的一本书~!!从小学开始看的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写得很通俗好玩又不乏有深度的讨论,林太乙的童年真是太不平凡了!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又有靠“祖宗”吃饭的感觉 有些词句不是很确切通顺
  •     刚想着肉松了...
  •     旧书摊上淘来的,小册子一样,但内容温馨。
  •     教女遗规,文致,虞初新志,朱子治家格言,吕新吾 好人歌,五种遗规,白居易 燕诗示刘叟,读书分年日程,过林黄中食柑子有感
  •     当时看的时候对里面能见到秀兰·邓波儿表示羡慕不已~
  •     小学时候看的
  •     想起林太乙,林语堂女儿,她回忆录里的一段,她说小学时,班里有个高大女生,木讷呆滞,但和她是好朋友,别人跟她说,这女的是傻子,蹲班好几级,但林仍和她是好朋友。体育课,这女的跑步,男生旁边窃笑喊:奶子甩哦。有次上课,一男教师骂林太乙,谁知,这高大女生冲上前,一拳打倒老师,说,不许你欺负我的朋友。男老师立刻离开,不久,这智障女生被勒令退学了。林太乙,写在了自己的回忆录里。
  •     深入简出,一口气读完,除林语堂这个加分标签外,作者功力也了得。回不去的故乡大概是作者最遗憾的年少回忆吧
  •     非常流畅两天干掉.行文得父亲教诲吧,不做作很有趣.也没什么深度.作者貌似就是心里不装事的人.当个轻松读物不错,看看当时那种家族的状态.侧面读出林语堂跟大陆微妙的羁绊.结尾一章的上海很无语.感情基调大翻转.有空读读京华烟云里的三姐妹.
  •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的童年、少年回忆录。
  •      我姐 中意 林语堂 而我却中意 他的女儿
  •     很好看,可最后一章写道她的桐姊舜姊的境遇,又难过了半天。
  •     独特教育下的独特的人
  •     少女逐渐长大,文字逐渐成熟,故事也逐渐脱离幼稚好玩的境地= =但少女时的轻松与紧张,欢乐与忧愁还是引人入胜。
  •     印象比较深的是林语堂强调读大学要读社会大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