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的瘟疫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214041104
作者:斯拉沃热·齐泽克
页数:300页

章节摘录

  在西方,齐泽克可能是继福柯之后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他的勤于著述,几乎无人能出其右,有人惊呼这位“卢布尔雅那巨人”(GiantofLjubljana)造就了“齐泽克产业”(Zizekindustry)。他也从来不知道“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从不放过任何一展才华的大好时机,说起谢林、康德、黑格尔、拉康来,犹如决堤之河,滔滔不绝。他总是不由自主地讲笑话、说轶闻、谈趣事,漫不经心、深入浅出地探究其逻辑,揭示其秘密。眼前的这本《幻象的瘟疫》(The Plague of Fantasies)就是如此。(需要说明的,此书中译本的标题是《幻想的瘟疫》,鉴于“幻想”一词词性丰富,为避免误解,我还是想称之为《幻象的瘟疫》。)  “幻象的瘟疫”一词出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之口。在彼特拉克那里,幻象之所以酿成了瘟疫,是因为幻象作为意象,能够麻痹我们清晰的推理能力。那么,在精神分析中,“幻象”何所指?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要理解此书的要义,就必须回答这个基本问题。  幻象(fantasy,phantasy)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核心概念,指在无意识欲望的驱动下形成的场景。弗洛伊德在1897年发现,精神病患者有关“性诱惑”的记忆常常与事实无关,它是幻象。幻象和记忆难解难分,但它们都是靠不住的,因为都是在欲望的驱使下,改写了历史。幻象与现实相反,它是臆想的产物,现实则是客观的存在。现在看来,把幻象与现实对立起来,显然是天真之举,因为现实也是由话语建构起来的,难免“臆想性”。  因而拉康不再关注幻象与现实的对立,而是关注幻象与符号秩序的关系。他曾经在1966年的研讨班中专门探讨“幻象的逻辑”。拉康精神分析中的幻象类似于电影中的静态影像(frozen image):前者的功能在于回避随后而来的创伤性场面,后者的功能在于遮蔽主体由于接受符号性阉割而造成的创伤,在于遮蔽符号秩序中的匮乏,在于使主体免于面对创伤性记忆。符号秩序之所以存在着匮乏,是因为主体要进入符指领域(signification),就必须走出快感的实在界(Real of jouissance);而走出快感的实在界,意味着被阉割,成为“被禁主体”(barred subject)。主体“被禁”了什么?主体被禁止再把自己的肉体视为快感的源泉。当然,把快感排除后,符号秩序也是被阉割了的符号秩序。因为被阉割,它也要围绕着“快感的匮乏”结构自己。  可以肯定的是,无孔不入的幻象使我们生活在幻象的海洋里,特别是在这个拟像与仿真无所不在的时代。从便盆到网交,从知识分子如何看待波斯尼亚战争到罗伯特·舒曼的音乐,莫不如此。苏东波的出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地缘政治力量急剧萎缩,也使西方国家失去了唯一的竞争性的现代化模型。从此之后,西方国家必须直面诸多“前现代”团体的挑战。形形色色的原教旨主义、国族主义、部落主义、恐怖主义团体和运动开始发威,构成了所谓的“意识形态区域”。巴尔干的军事冲突为西方人提供了极佳的部落幻象。相形之下,进步的、理性的西方国家则构成了“非意识形态区域”或“后意识形态区域”。当然,在齐泽克看来,这种划分就是意识形态性的。  作为“自发的意识形态空间”,赛伯空间不仅是幻象的藏身之所,而且为幻象的极端泛滥提供适宜的温室。齐泽克认为,在赛伯空间中,主体以抛弃肉体为代价,进入了纯粹的精神领域。赛伯空间的出现使得符号秩序(即意识形态)开始深入主体最隐秘之处。这时,作为“幻象之屏”的“界面”成了关键词,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审视齐泽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分野。现代主义认为,屏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屏幕之后的世界,而屏幕几乎是透明的;后现代主义认为,我们在线时的“自我”与下线时的“自我”毫无关系,屏幕之后一无所有。齐泽克认为现代主义的看法固然天真,后现代主义也失之任意,因为屏幕是靠数字世界支撑的。数字世界不是指主板、CPU、硬盘、内存、显卡之类的一堆硬件,而是指隐藏在屏幕之后以数字化形态呈现出来的实在界。比如,我们在用微软的字处理软件写稿子时,总是觉得在Word这个界面的背后,还“挂”着之类的其他界面。  齐泽克宣称,他要在本书中,运用拉康的观点,“系统”地探究幻象的瘟疫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但这个目标对他而言,似乎高不可攀,因为他最不具有的学术精神,就是“系统性”。他之所以可爱,也在于其“系统性的匮乏”。他总是喜欢信马由缰,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他早期的著作即露此端倪,但表现得相当克制;后来愈演愈烈,并从机械的拼贴变成了彩色的万花筒。《幻象的瘟疫》更是如此,他的论证曲曲折折,他的叙述断断续续,读者即使有信心和能力阅读下去,最好还是要准备一点晕车药,以备不时之需。要对齐泽克的观点做任何合乎逻辑、精确一致的概括,似乎都是缺乏自知之明之举。  齐泽克还总是那么口无遮拦,常涉一些“崇高的客体”,想常人所未想,议常人不敢议,有时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他开篇即大谈法国、德国、英美各自便盆的差异,把便盆视为三种文化的隐喻,并以此判断三者间的高低。他说德国的便盆,下水孔在前面,这样人就会看到粪便的颜色,闻到粪便的味道,还可以从中判断是否有生病的迹象。法国的便盆,下水孔在后面,粪便在脱离人体后会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英美面盆介乎两者之间,里面放些水,这样粪便就会浮在上面,有时艳若桃花。粪便虽然看得见,但无法由此获取健康方面的消息。美国文化一百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德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之间,唯一不变之处就是:面对大便,它一边兴趣盎然,一边敬而远之,只远观而不近闻。  至于其他的有趣见解,可谓俯拾即是。比如,他证明,拉康绝对是一位反叙事主义者,因为拉康进行精神分析,其目标不是把主体的创伤置于一个头尾连贯、栩栩如生的故事之中。齐泽克,也只有齐泽克,才能看到拉康这一常人看不到的“维度”。最后我要说的是,阅读齐泽克,总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内容概要

斯拉沃热·齐泽克,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和哲学高级研究员,拉康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他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耀眼的国际学术明星之一,被一些学者称为黑格尔式的思想家。他曾任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知名高等院校的访问教授、活跃于各种哲学、精神分析和文化批评国际学术讨论会,所到之处儿乎都引起广泛的注意。詹姆逊说他“发出了一种不平常的声音,我们将在今后数年内反复聆听”。伊格尔顿评价他是欧洲近十年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书籍目录

介绍
第一章 幻想的七具假面
真相就在那里
1:幻想的先验图示
2:主体间性
3:冲突在叙述中闭合
4:堕落之后
5:不可能的凝视
6:内在违越
7:空洞的姿态
冲动之“永远回归到相同”
知识、欲望和冲动
欲望中的真理,幻想中的知识
第二章 爱你的邻居?不,谢谢!
傻瓜和无赖
为什么快感是非历史的
邪恶中的平庸?
种族清洗之诗
去美化的邻居
邻居的丑恶声音
青蛙和一瓶啤酒
意识形态失真
作为否定量的物体
第三章 拜物及其兴衰
移动的雕像,冻结的躯体
过于关注!
阐释的暴力
从宗教到商品的宇宙
拜物的幽灵化
结构和人道主义之间的拜物
应当有信仰的主体
原初的替换
互消性
应当享受的主体
性差异
“客观的主观性”
第四章 赛博空间,或者存在难以忍受的禁锢
症状是什么?
作为真实的虚拟
被威胁的前线
身份、想象和符号
“去中心化的主体”在哪里?
幻影超文本
主人的悬置
对信息的厌食
拯救表象
气象学教会我们关于种族主义的什么事情?
附录I 从崇高到荒谬:电影中的性场面
附录Ⅱ 罗伯特·舒曼:浪漫的反人文主义者
附录Ⅲ 无意识的法则:论一种超越善的伦理

作者简介

本书中,齐泽克提出,当前的时代正遭受着一场幻想的瘟疫。我们的生活的日益抽象化——从数码化到市场关系均如此——和我们周围的伪具体形象的泛滥之间,冲突正逐级增强。传统批评倾向于在抽象概念和具体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联系,而齐泽克的看法却是,今天,正确的程序乃是从伪具体的形象中推导出抽象。他在书中举出遍及方方面面的例子,从各国对洗手间的不同设计到网络性爱,从波斯尼亚战争到罗伯特·舒曼的音乐,从中探完幻想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既促成快感又保证后者不至于过量的手段、拜物概念和幻想的引诱之间的联系,以及数码化和赛博空间对主体性地位的影响。在这些讨论中,齐泽克充分展现了他雄辩、博学、幽默又精辟的大师风范。
本书从拉康的视角,系统地分析“幻想的瘟疫”这一假设。第一章(《幻想的七具假面》)讨论了心理分析中的幻想概念的轮廓,还特别考虑了意识形态对某些幻想背景的依赖。第二章(《爱你的邻居?不,谢谢!》)讨论的是幻想和快感之间的模糊关系:幻想驱动和构筑快感,同时又像面保护盾一样防止快感过量。第三章(《拜物及其兴衰》)集中讨论了作为幻想诱惑的范例的拜物概念(从它的宗教起源到它的后现代剧变)的僵局。最后一章(《赛博空间,或者存在难以忍受的禁锢》)直接触及了作为“幻想的瘟疫”的最新版本的赛博空间话题,并试图探讨持续不断的数码化会如何影响主体性的地位。四个章节之后附加三篇附录,分析了作为“幻想的瘟疫”的内在实质的真实界的难以呈现性的三个例子:在电影中试图表现性行为时的失败(《从崇高到荒谬:电影中的性场面》);音乐旋律线的逐渐消失表现出的主体性(《罗伯特·舒曼:浪漫的反人文主义者》);以及现代(康德)伦理中对道德法则的排斥(《无意识的法则:论一种超越善的伦理》)。

图书封面


 幻想的瘟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Déjà vu”,法国人读作“德夏禹”,美国人念作“德夏乌”,只因后者发不出“禹”音。但是两者对于“Déjà vu”的推介却功不可没。生于上上个世纪的法国先哲艾米丽·波拉克(Émile Boirac)在《精神科学的未来》(L'Avenir des sciences psychiques)一书中首创了该词汇,意为“不可名状的认同感”。高卢人现在常把这话挂在口边,一旦谈起什么相熟的话题,便随意优雅得嚅动双唇,迸出一句“Déjà vu”作为回应,它透出的惬意令人动容,却又包含足够多的意味:看过/听过/去过/尝过/玩过/读过等等等等。似乎可以囊括一切观感。而常居于日落大道的人们对于打着法兰西标识的语汇表现出更明确的兴趣,硬是整出一部电影来探讨“似曾相识”的感受。于是由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执导、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担纲的《Déjà vu》将于2006年11月22日上映。若是这部影片达到导演的旧作《壮志凌云》(Top Gun)的一半票房,那么我们绝对可以相信今年的圣诞节“德夏乌”将会横扫北美,成为美利坚本年度的文化关键词。正如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1]中引用的实例:孩童在面对镜子时呈现出类似于“啊哈,真奇妙!”(Aha-Erlehnis)的表情,对于文字与影像的体验者而言,“Déjà vu”所表达的也是同样的心声:嘘!妙不可言。这是美法在独立战争后的又一次胜利。两百多年前,他们通力合作,赶走了英国人;两百年后,他们不约而同地燃烧起阐释“Déjà vu”的欲望。浸淫于拉康哲学与好莱坞电影的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从天而降,成为了“Déjà vu”最完美的欲望催化剂。詹姆士·米勒(James Miller)曾将赴美做客座教授时的齐泽克誉为“美国学界的第欧根尼(Diogenes)”。在左翼信念扎根的英美文学系,齐泽克大有宾至如归之感。然而这位“虎背熊腰的美髯公”在许多人眼里更像是活跃于古希腊城邦的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秉持着“人是万物尺度”的理念,将烂熟于胸的晦涩理论与普罗大众的通俗文化诉诸文字、课堂,为世界呈现出纷繁多元的“齐氏奇观”。谁也没想到这位来自于蕞尔小国的哲学家竟然能成为风靡欧美乃至全世界的学界领袖,但是只要稍微回顾一下齐泽克的履历,我们便能发现他的成功是再必然不过的。前南地区的自治社会主义环境为他赢得相对自由的空气,齐泽克涉猎极广,电影、流行文化和西方理论都成为其构建自己思想大厦的寸砖片瓦。1981年足以让齐泽克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他在卢布尔雅那(Ljubljana)获得平生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而是现代最伟大的萨满教巫师雅克·拉康于该年病逝,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位能言善辩之士死前正患有失语症。齐泽克看似就要与拉康擦肩而过,幸而拉康生前已指定了唯一继承人——他的女婿雅克·阿兰·米勒(Jacques Alain Miller)。米勒被拉康视为真正了解自己及其文本解读方法的人。1981年的拉康学派已经分崩离析,法国媒体诸如《世界报》(Le Monde)对于米勒为首的“佛洛伊德主义事业”大加嘲讽,对手们充满羡慕却又不怀好意地写道:“拉康的女儿朱迪特、女婿米勒等整个家族所体现的合法性成了维护拉康遗产的保证。”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齐泽克义无反顾地选择拜米勒为师,在4年中完成了自己的专著,对于黑格尔、马克思和克里普克(Kripke)进行了拉康式解读。籍此亦完成他向拉康主义者的蜕变。艰深异常的拉康理论成就了齐泽克的多维视角。当众人在拉康的文字中如坠云雾时,齐泽克却已然拨开迷雾,用拉康主义来剖析世间。在齐泽克阅读拉康的过程中,“Déjà vu”油然而生,他势必会意识到他者对于我之“侵凌”,就在出生之后,在我们存有意识之后,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成为了“外围”之物。我们被他者的意识形态,被他者的文化理念,被他者的认同所包围,所塑造,所侵袭,最终被复制成又一个他者。拉康的消极与恐怖总是在其“巴罗克式”(海德格尔语)的文字间被无以复加地凸现放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生活、存在从来不是一种真实的有,而是一场确实的无。一旦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按照自我的意愿而活,那将成为拉康式恐怖主义的原初场景。齐泽克所要做的就是还原这一原初场景。尽管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已做出此种努力,他在《景观社会》(La Societe du Spectacle)中写道:“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他提纲式的猜想性写作的确为我们揭示出物化了的世界观,然而作者也急于提出景观社会的本源命题、行文间的逻辑跳转就略显唐突了。而在《幻想的瘟疫》(The Plague of Fantasies)一书中,齐泽克将拉康对于主体的批判运用至整个社会,他不再满足于让一个又一个精神病患者躺在拉康的躺椅上接受治疗,而是要将使人类沉迷其中的幻象当作“瘟疫”加以驱除。德波说:“这个世界已经被拍摄”。齐泽克则称:“这个时代正在被幻想所瘟疫化”。他在书中详尽揭露了幻想的七具假面,将幻想的运作方式暴露在读者面前。他认为正是“幻想构成了我们的欲望,为欲望提供坐标系”,幻想构筑起人类心目中的幻象和期待,“教会我们如何欲望”。齐泽克将幻想类比于康德所说的“先验图示”,在一定意义上这恰恰成为了“Déjà vu”的变体——“不可名状的似曾相识”正是对于先前体验的二度认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正日益“抽象化”,伪具象亦将我们紧紧包围。齐泽克将此归结为两个来源:资本市场和数码技术的泛滥。于是,在《拜物及其兴衰》中我们看到了拜物被幽灵化的过程。齐泽克结合拉康的“凝视观”,让主体处于客体位置之上进行思考,遍行于世的“潜规则”进一步造成主体的困扰,使我们不得不以特有的伪装的来强化对于客体的“凝视”。《赛博空间,或者存在难以忍受的禁锢》如同《黑客帝国》(The Matrix)的文字版,齐泽克将普遍原则中始终存在的“理性本身固有的非理性”简称为“症状”(symptom):这是正常肌体的“例外”。正如基努·李维斯(Keanu Reeves)饰演的尼奥抗击那个符码化的世界一样,“当我们确信‘理性统治世界’时,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确信,偶然性永远会出现,阻止我们的目标的直接实现。”数码化的虚拟空间再一次验证主体的本真性,机械的自动化使得人类被“技术殖民化”了。如果我们能够考察一下自己的生活常态,就不得不认可齐泽克的论述。接触自然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求,与人面对面的交谈被冷冰冰的电脑屏幕所取代,我们无法紧握对方的双手,感受你我的体温,只有在对鼠标的点击和键盘的敲打中“享受”所谓远程多人互动的愉悦。福柯(Michel Foucault)在阅读拉康时曾抱怨说:“在这个隐晦的语言中完全没法找出个头绪来”,我们不用担心在阅读齐泽克时会有同样的感觉。相比他的前辈,齐泽克更善于把握我们身边的各种元素:从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娈童案到德法英的厕所比较;从波斯尼亚战争到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音乐;从爱森斯坦(Eisenstein)的蒙太奇理论到库斯图里卡(Kusturica)的《地下》(Underground)……齐泽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因而他的文字总显得幽默风趣而不失精辟犀利、博学浩繁又不致拖沓冗余,扎实的理论功底足以彰显他的大师风范!英国曾有调查表明,7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体验到一次“Déjà vu”。这个统计数字对于齐泽克的读者而言肯定是“理性本身固有的非理性”,因为单就《幻想的瘟疫》一书来考量,“Déjà vu”就远远不止一生一次。[1] 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 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 Ecrits: A Selection. Tr. Alan Sheridan. New York: Norton, 1977.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时隔5年,虽然我还是对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一无所知,但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     期待
  •     : B555.4/0234
  •     读完后像没读过一样,或许是因为它不断地试图给阅读者洗脑。
  •     十分之一
  •     译本错别字很多
  •     没读懂
  •     前面比后面好玩
  •     读不下去了……完全忘记了……
  •     书是好书,但翻译不行。
  •     我买过最装13的书没有之一!!!
  •     拉康入门
  •     齐泽克版本的性史。
  •     不得不说,读有关哲学的书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齐泽克在书中用众多隐晦或者有些淫秽的例子(虽然在研究哲学或者心理学的人眼中这些根本就算不得什么淫秽),将幻想,快感,希望和追求等东西自在地徐徐道来,总能让人在研究的将困未困之际醒来。不过,译者的翻译水平实在是不太敢恭维,以后可以去看下原版,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
  •     o
  •     我们总会找一个恋物来替代内心不肯做的事,以此来骗过自己,骗过别人,以此来摆脱过往,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     好难读
  •     幻想的七具假面
  •     前面有很多启发,但我不懂拉康,后面一部分理解的不是很好。
  •     快感是主体所在,是主体质问自己是否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主体已发生原初偏离。无法承受、无法融合的创伤性实物快感,在日常符号的循环中,因为隐射的朦胧特质而易被混淆。欲望的实在界,依存于现实还是虚构空间;社会现实的因为实在界的入侵而具备土崩瓦解的可能。各种理论和提法都太勾人了,看的时候各种想法不断闪回迸出星火,但现在拈笔忘荃了。我果真是外行总不能理解透彻其观点之十一,“拜物”一章的后段各种雾霭之中。
  •     一星是送给翻译的
  •     齐泽克关于很多现代现象的分析很有独到的见解,但我是来看影评的
  •     百分之八十看不太懂,百分之六十十看不懂,其余的还得消化。
  •     告訴你,什麽是幻想。
  •     跳 阅
  •     斯拉沃热齐泽克过着理论化的生活。他将生活里的一切理论化,从而将生活实质虚无化。尽管如此,这本里对于赛博空间和色情电影的分析还是非常可读的。老流氓齐泽克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黄段子。
  •     第一次读齐泽克,就感觉到他必有套路,而我读就是想接近这种分析套路,其中一些例子和路线不太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就可以理解。扣一分是因为其中尖刻的讽刺与利益相关的冲突。我对幻想的理解部分由他具象化和分析,并且贴合度挺高。
  •     能否想象齐泽克荡秋千,在绳子可能承重而断的情况下?作为不大合格的读者,读齐泽克更像读恋爱小说或侦探小说,他用给抽象名词赋予大量情感的拟人手法重新创造了世界,从这个角度讲,我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评论“齐泽克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尽管这个世界是他一边看电视一边从冰激凌的甘美中体味出的。
  •     大开眼戒!!!
  •     冰的书 一个关于赛博的章节
  •     有很多“原来如此”的感慨
  •     读齐泽克,向无心得。。。
  •     三个附录稍微有点重复之嫌。《无意识法则》那章因为保守而显得挺宽容的。。
  •     齐泽克太牛了 一开始有点阅读困难 后来只在失眠的时候慢慢看 终于给看完了
  •     翻译真的很烂很烂。
  •     他很有才,但是很能思奔!喜欢讲故事。得挑着看。
  •     终于发现,我不吃齐泽克那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