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舍小品

出版社: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9575228620
作者:馮翊綱
页数:171页

章节摘录

  民國六十年,那一年是豬年。  我的父親排行老四,民國三十八年隨軍隊來台灣,從此斷了與陜西家鄉的訊息。幸虧他的二哥,就是我的二伯父,也隨軍來台,兄弟每年農曆除夕聚一聚,也就成了必然的事。  二伯父、二伯母和我的堂哥,一家三口定居內門鄉的山裡,在產業道路邊開著一間雜貨店。而爸、媽、弟弟和我這一家,則是要從左營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在除夕當天趕去團聚。  才上了半年小學,我其實很喜歡去二伯父家,雖然當時市區的空氣也很好,眷村的家也是瓦片平房,而山裡畢竟是更加純淨的大自然,除了花草樹木……還是花草樹木!尤其各戶人家並不緊密相連,享有特別寬闊的空間,連圍牆都沒有,這對城市小孩來說,是個解放拘束的好機會。  當時我的弟弟三歲多,賴在媽媽身上。而我不滿七歲,卻是登梯子爬高,水裡來火裡去,過去幾年,已經跌了一臉的傷疤,這樣並沒有阻卻我冒險犯難的天性,反而愈挫愈勇,到了任何新鮮環境,總要探險一番。剛吃完中飯,大人們聊天,我趁隙從後門溜了出去,很自然的就逛到了鄰家的後院。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這句話對我這一代的城市兒童來說,卻正巧相反!我們隨時吃得到豬肉,卻未必見過真正的豬。當我站在一堵紅磚矮牆外面,看著躺在兩公尺見方裡的那頭巨獸……我驚奇地呆住了!豬欸……活的豬欸……  那是一頭黑毛豬,真的很大,當然,距離「神豬」的標準還差得遠。豬正在睡覺,大肚子緩慢起伏,水水的鼻子一翹一翹的,真的很好笑哩!我對著牠輕輕喊了一聲:「豬!」  顯然那不是牠的名字。我也沒耐性去請教主人:「你們家的豬叫甚麼名字啊?」當時我只是真心誠意地,想見識一下豬走起路來是甚麼樣子?  智商不低的我,撿起一顆比沙子大一點點的碎石頭,我的目的是叫醒牠,決不要弄痛了牠。我丟石頭,同步又喊了一聲:「豬!」石頭在牠的大耳朵上彈開,就看那耳朵忽搧忽搧!搧了幾下,卻完全沒有醒來的意思。我急了,又撿了一顆比剛才稍微大一點點的石子,又丟,喊道:「豬!」這次丟到了牠的後腿,富有彈性的皮肉將石頭蹦開,好像一隻蟋蟀不小心落錯了腳,趕忙跳走那樣。  豬還是沒醒,但後腿的肥肉反射地抽動了幾下,電波在牠黑油油的毛皮上抖出了波浪。  我去別處折了一根長長的芒草,回來搔牠癢,非把牠弄起來不可!不好……不夠長……從這頭搔不到。我沿著矮牆,慢慢蹭到另一邊,那豬擠在牆根,我也必須擠到圍牆外的角落來。地上一塊黑忽忽地板子,顯然底下蓋著甚麼,但那也是我為了要搔到豬所必須走的最後一步,一腳踩上去,覺得那板子似乎不夠硬,第二腳剛沾上去……「垮」地一聲!我直直向下戳進坑裡。  幸虧那不是個空坑,是滿的,黑黃綠白錯綜複雜的顏色,粘稠膠著,像流沙一般把我往下吸,淹到胸口,我兩手扒在坑邊,大喊:「啊…………」  ……豬糞坑。  還好鄉下安靜,一個六歲小孩的呼喚可以傳得很遠,不過話又說回來,要不是天生鐵嗓鋼喉如我,換作旁人,恐怕慘遭滅頂。唸高中的堂哥把我像巧克力火鍋般的拎出來,十幾度的氣溫,我頸部以下,夾克、毛衣、衛生衣、褲子、鞋襪……都吸得飽飽的……很重……  二伯母是質樸的客家人,娘家在美濃。我還記得她漲紅著臉,僵著笑,在石板上沖著一盆又一盆的熱水,用木槌敲著黃黃的毛衣,大過年的,企圖拯救那一坨後來沒救了的衣服……  豬年玩豬,跌進豬糞坑,這樣的童年絕無僅有!我認定這是個吉兆,怪不得接下來四十年,我稱得上是「豬」事順遂呀!

前言

  拉開紗門即是庭院,正對著一株攔腰鋸斷的鐵樹,發出了新的芽葉。我那主意很多的老舅說:「以後你每天出來,就往這鐵樹上端跨跳,樹慢慢長,你不經意地跳,樹長高了,你的輕功也就成了。」  北方人管老么叫「老疙瘩」,所以我的「老」舅,就是「小舅舅」,我媽最小的弟弟,只比我大九歲。以上關於輕功的見解,是十六歲的老舅,分析給七歲的我聽的。  跳樹頭?太慢!殊不知我腰腿靈便,雙臂通天,已能避開尖刺,攀著九重葛,登上房頂了。  老舅聽了我的敘述,知道我的輕功已有初步的成就,便給了另一番指示,他強調:步伐最重要!每一步都要踩在瓦片的接縫處,瓦片隆起的地方,強度夠,耐得住腳踩,瓦片平整的地方,太薄,耐不住腳踩。我將此訣竅,默默記在心中。  自助新村位於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門外,是軍官級的眷舍,品質優良,然而即使如此,到了民國六十年,也已是二十年屋齡,瓦片頂著風雨日曬,誰也不知道它的強韌薄脆,是個什麼程度?一根大房樑,形成長條狀的屋頂,底下隔間成十家,像是一個橫向的大櫥櫃,有著十個抽屜,我媽說是「火柴盒」。  第一家九十三號之前姓陸,後來姓毛;我家第二,九十四號。九十五姓楊,後來姓孫、九十六號是疼我的劉婆婆、九十七好巧也姓劉!九十八姓彭、九十九姓崔、一百號姓王;我喜歡一百零一號胡家的小盈;最後一家姓黃,一百零二號。  某日,老媽午後出門,我練功的時候也就到了。要知道,九重葛軟藤的部分雖然有刺,但木質無刺的軀幹卻也特別有彈性,我借力一彈,輕輕巧巧地攀上的遮雨棚。著了螺釘的位置就是骨架,可以踩,這個不用人教我也知道,三步,就到了屋瓦邊,上!彎身屈腿,保持平衡,腳踏接縫……一、二、三、四、五步!哇!好大的風呀!已經來到屋脊……哇!看得好清楚呀!原來,練成輕功的感覺就是這樣的呀!  距離屋脊最邊端的「鬼頭」只有幾步,我索性走過去,意外發現,屋脊上的瓦片特別硬實牢靠,一旦掌握好自己身體平衡,根本不需要去操心瓦片會破。我站在九十三號這頭,掉轉身來,對準一百零二號那端的屋脊鬼頭,哇!好長好直的房樑啊!衝!  到了那頭,風更大!呼嚕呼嚕……咦?那個剛轉進巷口的小紅摩托車?是老媽!怎麼那麼快就回來了!  一時間,忘了自己是從「堅固的」屋脊跑過來的,更無暇去顧慮是否踩在瓦片的「接縫處」,把一切的祕笈口訣都拋諸腦後,只求快點下來……斜斜穿越了七八家的屋瓦,我彷彿聽見幾聲「劈哧」、「叭岔」的碎裂聲……不至於!我有輕功!不要嚇自己!  一個七歲小孩兒,上房跳瓦,還能有什麼其他結果?  體諒鄰居們的觀感,後來,輕功測試的活動改到城牆上。左營,從前就是鳳山縣城,更早叫「興隆莊」,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垣,可惜保留不完整,大部分的城牆已經傾頹,西門「奠海」消失在歷史中,後來更被自助新村和崇實新村交界住戶們的延伸加蓋而掩埋;北門「拱辰」坐落在蓮池潭風景區;南門「啟文」面向通往高雄鬧區的主要幹道,是象徵左營的精神堡壘。  曾有幾十年的光陰,東門「鳳儀」以及銜接著的左右城牆,側身在荒煙漫草之中,不知情的人們,甚至沒發現我們差點兒把一座秀麗的城門遺忘在「反攻復國」的情緒之外。我是「永清國小」的學生,後來才知道,我們學校後牆,就是城牆,通往果貿三村的後門,就是鳳儀門邊的破口,那條沿牆而流的爛泥水溝,就是護城河!  輕功向上飛,是無稽之談!所謂「飛簷走壁」,是說身體靈巧,可以很輕易地利用地形、牆縫,登上高處遊走。輕功向下跳,才是真功夫!我十歲以前,對此深信不疑,在學校沿著榕樹垂鬚登上鳳儀門,再一躍而下……直到輪流跌壞自己一雙腳踝,終於知道了厲害。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是在舞台劇《寶島一村》開演之前,以上有關眷村,卻無關劇情的描述,是我個人身在「頑童階段」的生命軌跡。

内容概要

馮翊綱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藝術碩士,【相聲瓦舍】創辦人、團長暨藝術總監,當代傑出的專業舞台劇及相聲演員,編演的作品呈現幽默獨特的創意風格。近年回歸大型劇院,主演豪華巨著《寶島一村》。
著作包括藝術研究文集、文藝作品集、劇本集、有聲書、圖文書等十多部,以及影音光碟數十種。因在劇場藝術創作、展演、出版、教學的貢獻,獲頒國軍文藝金像獎、文建會舞台劇本創作獎、中國文藝獎章、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俠隱鳳儀門
第一樁屋裡的大事兒
豬事一則
年獸來過了
姥爺
像爸爸
小毛驢
超自然婚禮
菲傭禁買三秒膠
成就感
虎口虎哥
衛星導航
暗戀木瓜源
第二樁窗外的小事兒
髒話也可專利
趣味與品味
揉揉您的熊貓眼
土豆與土豆
代言人
實話謊
不在乎文化
M型幻覺
失落者聖殿
冷峻眉頭下的溫柔
第三樁院中的閒事兒
笑神離席
暖身
祖師爺賞飯
不絕之學
封不住的戲箱
羌笛何須怨楊柳
閻羅若能歸我做
代演
戲在魔鬼蔓延時
兩張照片
陪我演戲的人
三日記
《寶島一村》的人、地、物、數
【後語】獨家一則
【絮語】旅行遊樂園
【贅語】陌生人的慈悲

作者简介

本書揭露許多不為人知的大事兒、小事兒,原來馮翊綱泡過豬糞坑、有著熊貓眼、參加了超自然婚禮,同時也關心文化、觀照人生,既有趣味又有品味。
馮翊綱行文一如說相聲,可愛幽默、逸趣橫生外,也具備令人省思的豐富意涵,搭配上馮翊綱親繪的精美插圖,非常?得讀者細細品嘗、小心珍藏。


 瓦舍小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赖声川曾为2002年春晚度身定做了一个《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的片断式精华版《谁怕贝勒爷》,由金士杰、倪敏然、赵自强、李建常出演,让更多人见识到了相声艺术在台湾的传承。2006年朱德刚搭档刘增锴表演《新说绕口令》,2009年朱德刚和樊光耀等人表演《团团圆圆》都曾在央视春晚向大家拜年。除了这几位,当下还在台湾地区创作相声以及表演相声剧的杰出代表,就是冯翊纲、宋少卿为代表的相声瓦舍。  一般说起台湾相声可以追溯到魏龙豪和吴兆南,而主要听众也是以眷村为主的外省人。1985年赖声川主导的表演工作坊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李立群、李国修主演)在台湾地区引起轰动,随后又推出《这一夜,谁来说相声?》(李立群、金士杰、陈立华主演),1991年推出《台湾怪谭》(李立群单口相声)等,赖声川和表演工作坊使得相声重新回到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不过赖声川的主要方向还是在戏剧方面,对于相声本身并未有太多的挖掘。   作为表演工作坊的骨干,冯翊纲出于对相声的爱好,联合学弟宋少卿成立相声瓦舍,加上后加入的黄士伟,开启了舞台剧融合相声的创作表演,打破传统相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在说相声,那你说的就是相声”,通过“借古讽今”和戏剧化处理,结合流行话题、社会时事、政治议题、族群文化,让相声更好听也更好看。在流行音乐占尽风骚的台湾音像市场,相声瓦舍的作品《东厂仅一位》曾打入排行榜前四名。2007年央视元宵晚会的小品《踏雪寻梅》几乎照搬了瓦舍相声剧《大唐马屁精》中的第二幕《踏雪寻梅》。  作为核心演员冯翊纲、宋少卿和黄士伟都毕业于台湾最负声望的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他们的作品既有传统相声的余韵,又有与现代人紧密相连的活泼和讽刺,从台湾眷村出来的创作者,又带有鲜明的“寻根性”。他们的故事都有一个大背景,比如反映眷村生活的《战国厕》;他们的段子也影射,更直接和有穿透力,比如《李先生列传》和《阿里山论贱》;相比较当下大陆相声的歌功颂德或者直接在网络上抄袭,他们有着高出很多身位的原创性。  2002年,冯翊纲和宋少卿正式拜常宝华为师,还曾一起合作演出《笑神来了》。2009年冯翊纲、宋少卿以及黄士伟作为话剧《宝岛一村》的主要演员来祖国大陆巡演。在台湾他们每年固定推出至少一出全新创作的相声剧,2010的新作品包括《又一村》和《2011》。
  •     这回纯属存目1964年出生的冯掰掰,还是要尊称1954年出生的赖声川一声老师,《宝岛一村》在新加坡上演,面对观众对赖老师的指责,早过不惑之年的冯掰掰还要竖起麦克风差点闹将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大概是四十多岁的年纪帮了我的忙,反应不如小时候快,一时没找着适切的骂辞儿,侧眼瞧了瞧赖声川和王伟忠,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悲悯。这两位哥哥,二十年前把我拉拔上台,一个把手教我技艺、一个推我向大众媒体,而今,两人须发斑白,在这异乡的场域,在南洋的午夜,在体能透支却不得眠的情境下,受这劳什子鸟气!我这无名之火,显得愈发无名、无端、无意义了”。相反长了十岁并且擅长“太极拳”和“无相明王掌”的赖声川还是老成持重了些,才压住了冯掰掰的唇枪舌剑。其实当时对赖声川的指责,也不过是“下半场的部分场次切得太碎,暗场太多了,音符太多了”等,赖老师有赖老师的辛苦,但《宝岛一村》也不是不能批评,冯掰掰可能是站在赖老师的角度眼里容不得沙子,也可能是干脆生自己的气,因为他的相声瓦舍,肯定也受过相同的指责和批评吧。冯掰掰自己很清楚,“没有赖声川,就没有冯翊纲,没有相声瓦舍……严格来说,台湾的相声剧是由赖声川开创的,他有6个可以直接称为相声剧的作品,比如经典的《这一夜》、《那一夜》,我模仿赖声川,我就走在他的后面。”1949年是台湾相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此时台湾才出现了相声。当时台湾的“萤桥”茶社有一个“乐园书场”,很多解放初期来台湾的外省籍的青壮年经常聚到那里思乡聊天,用自己的方言谈话。其中有一些有演艺才华的人开始组织演出活动,他们中以魏隆豪和吴兆南最为出众,两人都是北京人,表演的都是北京的一些相声段子。也正是魏隆豪和吴兆南,台湾才有了相声。上世纪50年代后,魏和吴已经成为台湾相声界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人物。他们曾是内地“启明茶社”的茶客和相声票友。1967年,魏和吴第一次出版唱片,总共59个段子,包括《满汉全席》、《捉放曹》、《歪批三国》等,因为轻松幽默的谈吐方式,使得这些段子的传播十分惊人。然而由于台湾当局致力军经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因而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台湾相声仍旧是魏和吴曾录制的那些,没有再出新人新作。  1985年,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教授赖声川制作了一部《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他将相声通过戏剧的形式串联起来,并且加入了一定的故事情节,被称作相声剧。从此濒于灭绝的台湾相声起死回生,形成了一种可以存活的新的方式。1986年,赖声川的光盘是台湾全年度有声出版品的销售冠军。此后的20年来,整个台湾都以赖声川以及他的戏剧团体——表演工作坊为一个标杆,出现了很多相声专业或非专业团体,比如“相声瓦舍”。进入90年代,台湾又出现了台北曲艺团,这也是台湾唯一一个国立相声团体。1995年,相声被编入了台湾的初中教育课本。  “相声瓦舍”是台湾第一个专业的相声艺术表演团体,创办于1988年,可以说,我整个是在模仿赖声川创办一个剧团。当时我是大四的学生,而且开始时“相声瓦舍”不是一个剧团,是我和搭档宋少卿做表演的一个外号,瓦舍的意思是剧场,因为当时大家喜欢听光盘的相声,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到剧场来看相声,因为相声要看见,相就是看的意思,它有一种宣传的意味。“相声瓦舍”不是台湾最早做相声的团体,可以说,没有赖声川,就没有冯翊纲,没有“相声瓦舍”。赖声川是我们的大学老师,我最初不是跟随他做相声,而是戏剧,只是因为我们同是相声迷,所以,我会模仿赖声川制作相声的方式来制作相声。严格来说,台湾的相声剧是由赖声川开创的,他有6个可以直接称为相声剧的作品,比如经典的《这一夜》、《那一夜》,我模仿赖声川,我就走在他的后面。  在相声和戏剧上,台湾和内地的理解完全不同。在台湾,没有观众会去区别相声和相声剧,因为它们是一回事。在内地,相声叫曲艺,而不是戏剧。这个分类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有的,它是故意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别,是因为人的区别才分裂开来,而不是剧种本身应有的区别。我们用比较宽广的眼光来看,比如音乐,如果因为帕瓦罗蒂是唱歌剧的,就要把他从音乐家范畴切割出去;莎士比亚是戏剧家,汤显祖是戏剧家,梅兰芳也是戏剧家,他们三个难道一定要区别开来吗?所以,我认为,相声是戏剧的一个形式,而且是可以用很少的布景道具,穿很简单的服装,以演员为核心,不以舞台美术为核心的一个剧种,一个纯喜剧形式。  相声剧其实是为相声多找了一个称谓,它不是专业术语,既不是赖声川讲的,也不是我讲的,是台湾的报纸编的,因为在台湾说到相声,大家就会想到魏隆豪和吴兆南,认为是听老先生说北京话,会听不懂。相声在台湾有一种高度的文化含义。所以,当赖声川1985年的首部相声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上演时,媒体为了便于报道,就介绍为台湾当代的戏剧家用相声的形式来演绎戏剧,这样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相声剧名词随之诞生。内地相声剧的出现比台湾早了很多,我们曾做过研究,常宝 先生的相声确实属于相声剧的范畴,但是在当时,他使用的名词叫“化装相声”,老舍曾在他的著作里提过这点。但“相声剧”这个词还是兴起于台湾。  “相声瓦舍”是以做相声剧为主。我们的作品实际上根本就是相声剧,只是有些段子,看起来很像传统相声,但是,换了衣服就不再是那个样子了,比如,我们先穿传统马褂,但一转眼我们又会穿上古装衣或是日本和服。我们会活用各种元素,有灯光音乐等,也可以用很多形式来表现。这都会让观众觉得不只是新鲜,也很自然。但我们之间也有捧哏逗哏的说法,这种逻辑性的东西还是不能乱的,否则我们就不叫相声了。现在台湾的相声团体,并不都是以做相声剧为主的,比如,台北曲艺团,早先他们不太注重新作品的创作,坚持表演原汁原味的相声,因为他们认为相声不是戏剧而是说唱曲艺。我们目前平均一年两个作品,从1997年开始算起来应该20个左右吧。我因为教书,所以认为这是对一个过去受过完整训练的人继续得到训练的好方式。为了给学生讲课,我需要温习所有学过的东西,于是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就是我灵感的来源。并不是因为某一个点子而去找资料,而是平时就和资料成为了很熟悉的朋友。这样,创作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瓶颈。我们每年要演100场,平均4天就有一场。现在有一个作品正在巡回演出,叫《拆伙》。意思是冯翊纲和宋少卿要拆开,说单口相声,在这个演出中,我们按照日本相声的演法(日本的相声叫做落语)表演,题材选自日本的《罗生门》和《竹林》。戏开演的第一个段子是对口的,我们的一个学生演逗哏,宋少卿演捧哏,两个人穿着大褂,下去以后我穿着和服跪坐在台中间的蒲团上演落语,中场休息后,宋少卿穿着一身美国牛仔,演一段美国相声,最后冯翊纲再陪着这个学生上来,穿着大褂,再说一段相声收尾。  我们的收入大部分依靠演出,现在我们演出的情况很好,每场票都能卖完,演出的收入足以让我们享受生活了。比如,除去自己应付的账单和孝敬老人的钱,每年的年薪也可以出国旅游两次。我们是会员制,现在大概几万名会员,一个演出开演之前我们就会通知会员,他们可以先来买票。这些会员是年年累积下来的。包括全台湾的,我们以台北为主,有些会员不能到台北的,我们也可以过去给他们演出。台北一年售票的情况是在40场左右,全台湾的演出在50场或60场,所以总共会有100场演出。演出票价最便宜的是300元台币,折合成人民币应该是几十块钱,最高票价1200元台币,也就200多元人民币。“相声瓦舍”是一个股份制的职业团体,所以我们不允许亏本,而且我们在经营上有一个非常专业的行政小组。在台湾,85%的相声团体都聚集在台北,而达到“相声瓦舍”规模的有七八家,但是,不一定都在台北。  我和宋少卿曾拜内地的常宝华为师,要是台湾也有门派门第之分就糟了,我一个派别,宋少卿一个派别,“相声瓦舍”就要分两派了。实际上对我影响深的人,除了赖声川,还有李立群和金世杰。当时我二十多岁,赖声川让我跟在李立群的身边,和他搭档表演,有时还和金世杰搭档演出。在台湾,如果说我们的相声演得好,是因为受到交叉影响,台湾没有门第之分,只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看你有没有专业创造能力,而不只是拿这个当作工作在做。2002年,我和宋少卿拜常宝华为师,这本身就是门第观念,但是我认为我们和常老师投缘,我们在他那里主要学习口述历史。常老师能够把常家从常连安创办“启明茶社”以来,尤其包括小蘑菇他们的艺德、言行等讲给我们听,也会和我们讲当初他和侯宝林的一些经历。因为我们都是学校出身,没有走过江湖,没有得到过亲授段子。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拜相声师父为师就一定学的是段子,在我们看来,相声的层次角度太多了。  常老师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教给我们的,是关于相声行业的专业思考和它的一些历史,比如,他常和我们说他和过去的搭档侯宝林切磋相声的过程,以及一些侯宝林的趣事。比如,80年代的时候,他和侯宝林坐飞机来台湾演出,有人说:“侯老师,您来台湾两次了。”侯宝林却说:“不是我来台湾两次,我来两次是你们看见的我上台表演了两次。”结果周围听到的人都笑了。还有一次是转机,飞机从香港过台湾,然后去美国,但是当时台湾在戒严,演员都不准下飞机,常老师和侯老师就隔着飞机的窗户向外看,他们说:“这是台湾啊,一会国民党的匪军会不会上来,那样就不用去美国了。” 虽然没有和常宝华学段子,我觉得他对我的艺术创作还是很有启示的。任何大师风范都是有用的,就像前几天我还在看梅兰芳的专辑,这些人在艺术创作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对我都有启示。  我很早就知道郭德纲了。内地的”主流相声“认为,相声应该具有教育或警示的意义,但是,郭德纲的言论完全与此相悖。郭德纲是以恢复老段子为主,没有特别强调相声的教育意义,或发扬某些精神,我认为他的思考模式并没有错。因为我们是说相声、做创作的人,我们凭什么认为我们可以站在教育的立场上。比如,我现在是个老师,我可以站在课堂上教学生,但是我不能站在舞台上教观众。我是站在一个和观众平等的位置上提出我的创作观点,观众能够感动多少,感受多少,那是观众的选择。相声瓦舍之四:少卿,你的创意一向比较直接相声瓦舍之五:政治隐喻相声瓦舍之六:相声何为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比想像的薄多了
  •     很适合时不时随手拿起来读一两篇,不知不觉也就读完了。从《也是路上的风景》,《猫道上的骇客》到《瓦舍说相声》到这本,冯掰掰是大才子。
  •     在大陆,本就比较难以买到台版图书,双十一竟然五折,抢到一本,难得难得……
  •     P91 一九九八年的夏天,我和宋少卿在舞台上高举右手,大声报出“魏龙豪、吴兆南”的名号,观众席间,有人起立鼓掌!两位古稀老人,从停滞的时间洪流中走出来。P125.赖声川家的两张照片“时间似乎不存在,好像昨天才来过。” P132 《红色的天空》一九九九年重演日记。P136 李立群说不要不停地做,没事不要编出事来,没事你就听,专心听,归零;执行听的时候,什么都有了。P140 所谓演技,似乎在暗示“方法”。看冯翊纲的文字,他其实特任性,什么都任着自己性子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