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井

出版社:人智-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1-4-14
ISBN:9789866135200
作者:蔣曉雲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蔣曉雲,出生於台北,祖籍湖南岳陽。現旅居美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系博士班。
曾任《民生報》兒童版、《王子》雜誌主編。
學生時期即開始寫作;一九七五年發表處女作〈隨緣〉,一九七六年起連續以短篇〈掉傘天〉、〈樂山行〉、中篇〈姻緣路〉,三度榮獲聯合報小說獎,以媲美張愛玲的驚人才華而飲譽文壇。作品後來結集成《隨緣》、《姻緣路》出版。
一九八○年後結婚去國,匿跡文壇三十年。
二○一○年發表〈桃花井〉宣告執筆復出。
現正計畫撰寫「民國素人誌」系列故事。

书籍目录

【代序】都是因為王偉忠
去鄉
回家
桃花井
探親
兄弟
歸去來兮
【跋】洞中方一日

作者简介

今年春天文學出版界的最大收穫
一部讓人等了三十年的小說作品
王偉忠、王德威、朱天文、林俊穎、陳芳明、蘇偉貞、劉梓潔(真情推薦)

蔣曉雲驚喜復出,寫小說來紀念他們的時代
——浪漫的地名,叫桃花井,推演著兩岸共同架設的悲歡家庭劇場——
「外省族群的故事,並不全然發生在眷村內。籬笆外有春夏秋冬,也有喜怒哀樂;其中的離亂身世與時代悲憤,都蜿蜒在蔣曉雲的故事血脈深處。舊世紀的記憶,新世紀的光影,令人心酸。」——陳芳明
「蔣曉雲回過神來這麼一望,宛如長鏡頭般的人生畫面,舒緩而有戲,告訴了我們,她筆下的世界是永不過時的。」——蘇偉貞

鄉親背後叫「台灣老頭」的李謹洲老先生,歷經大半生離亂顛沛,幸好活得夠久,等到了兩岸開放探親後,在家鄉尋回失散的長子,更進一步找了個桃花井的寡婦董婆續弦,打算在大陸老家重新組建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兩岸的隔閡、城鄉的差距、父子的代溝、個性的衝突、私利的擠壓等問題交相沖激上演;且看老人如何智慧布局,在命運荒謬卻又見真情的人生過程中,遂其所願落葉歸根。
《桃花井》系列故事承接自作者的少作〈去鄉〉發展。每篇情節雖各自獨立,但人物血脈相連,劇情環環相扣,可謂作者跨時三十年成就了一秩長篇,詼諧演繹了外省第一、二、三代人不同心境的返鄉之路。
以往這類題材書寫,往往夾纏血淚交織的苦難記憶。然而蔣曉雲的小說有張愛玲式的冷靜旁觀,詼諧幽默,把人生的體會和感動熱熱鬧鬧編進故事中。她不跟文字搏鬥而與之和諧相處,沒有苦悶頹廢虛無等等,字裡行間,一種練達、一種世故,在當代小說書寫中呈現少有的清朗風格。
讀她的小說,我們跟著回到最初,那美好的、愉悅地聆聽故事的年代。


 桃花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去鄉〉〈回家〉這組短篇與其後《桃花井》四篇講的都是四九年前後流離來臺之人,事隔數十年之後,歷盡人世變遷,老來返鄉的故事。蔣曉雲講故事的功力極高。敘述行雲流水,看似全不費勁,其實暗潮洶湧。「楊敬遠」一生坎坷之內斂淒婉,「李謹洲」人世百態的狡黠睿智,都充滿張力。故事綿延半個多世紀,縱深開闊;細節落到一眼一聲,有血有肉,煞是好看。此前發在《印刻》上的那篇〈獨夢〉也很有韵致。講述二十世紀中國命運的文字中,流離顛沛的主題其實久有佳作,但要講這些為洪流拖拽淹沒無影的細碎人生,因為時間地點的數度錯落,其實往往難以做到貼心切實。近年來,在台灣政治民主化之後,「外省人」作為台灣人的命運漸入文字。而經歷如蔣曉雲者,更是有意識地自外於簡單化的政治話語立場,讀來頗見精神。
  •     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的《桃花井》,化不开的浓浓乡愁,无论是杨敬远也好,李谨洲也好,都曾有过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可老了还不是一样糟老头子一个,空空荡荡,想要落叶归根。喜欢看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不喜年老时那种说不出的辛酸。人还是要在年轻时努力一点,多积累点资本,这样老了才不至太遭人嫌弃。像李谨洲这样大风大浪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到老了,莫名其妙娶了个乡下小老太太续弦,又被小老太太的精明的媳妇算计骗走钱财,气到中风瘫痪话讲不出,实在觉得辛酸苦楚。只记得讲李谨洲瘫痪在医院病床上,儿子慎行来看望,想帮老父擦身,小老太太董婆等慎行擦完病人的背和手,打了热毛巾就不递回去了,说:“剩下的我来!”董婆解开尿布替老头子擦下身,做儿子的下意识转开了视线,心里突然感悟:哪怕是半路夫妻,有些事上夫妻就是比父子来得亲。所以这就是人为什么要有个伴的某一部分解读吧。慕名而读的畅销书,带着愁思,是写给那些流亡异乡没有根的人吧,3.5颗星。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自从我高中第一次读蒋晓云的《无情世代》就对她念念不忘,终于在二十年后发现她重新提笔写作。正如作者所说,她根本不象张爱玲。这是作者三十年生活经验积累的进步,我喜欢。讲述的故事牵涉到两岸的历史,惊叹于作者居然能够这样透彻地了解,甚至具体到小人物的内心。不过读的时候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个蒋晓云已经不再是三十年前那一个了:有了更深刻的视角和更开阔的视野,题材也非常不一样。倒着实让我见证了人的成长,而并非一个传奇,我喜欢。
  •     大时代下的家庭
  •     开篇抛出了杨敬远,满足了读者对游子离乡故事的浪漫期待。然而笔锋一转推出了李谨洲,这才是作者功力所在。蒋晓云哪里像张爱玲,分明是吴敬梓。
  •     《去鄉》令我忽然想到和從前讀過坂口ネ零子一篇《燈火》很像。但是坂口寫的要好一點。
  •      每个岳阳人身边都有一个王小红 残酷时代 炎凉世态 故事和感情都很真实 很多关于老岳阳的掌故大陆人都不记得了 语言更是土的掉渣的地道岳阳话
  •     故事是还可以。不过跟《巨流河》连起来读,高下立判。与后者的全写实相比,它的合理想象和个人感情色彩比较明显。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台版书,不仅是繁体,而且是竖版,很有趣的体验。
  •       〈去鄉〉〈回家〉這組短篇與其後《桃花井》四篇講的都是四九年前後流離來臺之人,事隔數十年之後,歷盡人世變遷,老來返鄉的故事。
      蔣曉雲講故事的功力極高。敘述行雲流水,看似全不費勁,其實暗潮洶湧。「楊敬遠」一生坎坷之內斂淒婉,「李謹洲」人世百態的狡黠睿智,都充滿張力。故事綿延半個多世紀,縱深開闊;細節落到一眼一聲,有血有肉,煞是好看。此前發在《印刻》上的那篇〈獨夢〉也很有韵致。
      講述二十世紀中國命運的文字中,流離顛沛的主題其實久有佳作,但要講這些為洪流拖拽淹沒無影的細碎人生,因為時間地點的數度錯落,其實往往難以做到貼心切實。近年來,在台灣政治民主化之後,「外省人」作為台灣人的命運漸入文字。而經歷如蔣曉雲者,更是有意識地自外於簡單化的政治話語立場,讀來頗見精神。
  •     被时代、人性碾压的小人物们的逆旅人生
  •     开篇有张范儿
  •     1、原以为是作者是男的,因为有些情节是残酷的 2、每一个离别的场面都令人不甚唏嘘 3、时光碾压下的小人物的悲苦(?)人生
  •     朋友到办公室偶然推荐了此书,顺手翻看,因为全文分成了五六篇,所以看得也有些散乱。初始只觉得文笔甚美,读到后来几篇却越发悚然心惊,只觉得突然间似乎理解了父亲的人生。父亲一生经历略类李氏次子,虽不至于两岸相隔,但数千里距离和城乡差距,与家乡亲人及兄弟间种种隔阂,与书中描述大抵相似。去乡多年,禁不住思乡之情,每每率家小兴师动众祭祖扫墓,却又无法适应早已成为异乡的故乡生活。到祖母故去后,其实是已经完完全全的失去精神上的依傍。蒋晓云的文字精到,冷峻。非常值得一看!
  •     這本書超越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 細微動人處更勝張愛玲. 是那個渾蛋讓蔣曉雲中斷創作30年? 真是深重的歷史罪孽啊! 我快去買10本送人.......................
  •     独立于简单的政治话语之外,夹杂三代人的故事,很有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蒋晓云确实有写作的天分啊
  •     图书馆只有台版,去年看不下去,今年看下去了,但也真没那么好,看不下去是自然的。
  •     好看
  •     很推荐,我很喜欢这个作家,因为能把故事写得“动人”。有一点我很佩服,故事是插叙的,但正顺着阅读习惯,并不让人感觉混乱。繁体竖排实在看着太心累了,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个月,觉得繁体字水平大有提高,但着实拖累了整个阅读进度。
  •     很難看
  •     她才晓得,原来人不是受欺辱不过才会想死。 人都是简单且复杂,无论如何都不能简单随意的评价定义一个人。
  •     从此我就成了蒋晓云的迷妹。
  •     历史遗留问题留给普通民众的是割裂与重生,与不可知的未来
  •     接下来我们小组专题会讨论的一篇。我其实不很能审美这类小说的,但读到董金花的死真是被狠狠击中。她不懂什么是殉情,只知道时间近了,所以做了个近乎本能的选择:在污浊的世上干干净净地去死。就是这么乌七八糟的一团世事里面,写出了人的尊严和那个干净。是厉害的。
  •     看了个开头
  •     此灾何必深追究
  •     蒋晓云女士三十年后复出的第一部作品,以多个短篇串联组合起的一本长篇,写“没有眷村庇护的外省人”,落脚台湾又重回大陆寻根,他们因为没有一个可概括性的标签而更易湮没无闻,作者说“不忍心让王伟忠的成功把他们一整个时代都搬进眷村”,所以才要讲出这些故事。文辞上可能不如后来的民国素人誌那么考究,但蕴藏了更深沉的历史悲剧的哀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