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心经

出版社:海南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44323567
作者:海云继梦
页数:470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看“心”?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心经》。  《心经》通常被直翻为Heart Sutra,心里的经,其实“心经”的意思是精华,是指般若波罗蜜的精华。精华若要讲清楚,那就得讲到非精华。当然精华有其特色,但它是从整体性淬炼出来的,若不能了解整体性,精华就绝对体会不到,今天既然要探讨这个主题,那么前提性就必须讲清楚。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名字很单纯,跟《金刚经》不一样,《金刚经》的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表示像金刚那么硬的烦恼,都能断。我们的烦恼像金刚那么坚固,要破烦恼不容易,但可以用“般若波罗蜜”来断如金刚一般坚固的烦恼,重点在这里。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烦恼,我倒是有很多烦恼,烦恼一群弟子!有的不会跟我吵架,有些很会吵,不吵的反而比会吵的还厉害。会吵的是软软地吵,不吵的就硬邦邦的,弄得我不知该如何处理,这就是我的烦恼。各位没有弟子,大概体会不到,而我这个烦恼比金刚还硬,所以非得用般若波罗蜜不可。  《心经》本身就是讲“般若波罗蜜”,不是讲“能断金刚”。讲能断金刚的部分,重点在于“作用”上。很多人问:“师父,要如何断烦恼?”去读《金刚经》,照着《金刚经》做,就能断了。至于他是不是真的懂,那就不知道了,很多人只是随便问问嘛!断烦恼哪那么简单啊?你问一句,我答两句,烦恼就会断吗?果真这么简单,你也用不着来问我了。所以,断烦恼的宝贵,自己要能去体会。  一个人若无烦恼的侵袭跟逼迫,便很难了解“断烦恼”有多么可贵。就像不曾生病的人,很难体会健康的重要,天天吃喝玩乐、糟蹋健康。而一个病过的人,会告诉你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时间到了就该睡觉,紧张得要命,因为他病过,所以他体会到健康的重要。不生病的人,健康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他大吃大喝把胃撑破了也不打紧,以为明天换个胃就好!这是因为他没经历过病苦,所以不知道。  “般若波罗蜜”有两个作用:第一,不要等到它发生时,才觉得没有烦恼或身体健康的重要,不必等到生病或有烦恼后才来觉悟,这叫做“根本智”;第二,它会起作用,亦即能断金刚的部分。  “般若波罗蜜”的重点,一是“般若”,一是“波罗蜜”。这个我们要先了解,假如不了解,你就不晓得它在讲什么。“般若”是智慧,用《华严经》的术语来讲,“般若”二字全部展开便是佛境界、智慧的境界,而“波罗蜜”则是指到达这个境界的方法。  这里必须再次提醒大家,人类一旦运用大脑推理,不管它是宗教、哲学,或是近代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都会倾向去找到那个最终极的目标。于是,宗教界出现所谓的上帝、造物主等等;中国有盘古开天,盘古不开天,天地无从产生;西方宗教则描述上帝有一天“秀逗了”,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天地、宇宙一切万物及人类,到第七天他实在累坏了,干脆休息,我们礼拜天放假,就是这个原因,幸好上帝会累,不然我们就没得休息了。  没有人知道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万物,为何盘古要开天。不管东方或西方,都不准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一讨论,就超越了上帝。我们会以为这是宗教权威使然,事实上不是,这是人类智慧的盲点,宗教如此,哲学更甚。它要追求第一因、究竟因,但最后的答案还是没有因,它不知道从哪里来。像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思想则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产生六十四卦,代表一切万法。太极从哪里来?它说太极是“相”,无极是“本体”,所以无极而太极——体、相这样延伸下来。无极是什么?本体是什么?无法讨论,但至少它已经触及本体论了。  哲学如此,科学亦同。现代天文学说,宇宙是黑洞大爆炸来的,但黑洞为何会爆炸,不得而知。又说现在的宇宙是爆炸后的一种现象,至于经过了多久?将来会怎么样?还是不知道!  量子学的探讨,从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最后到量子,到量子就无法再研究下去,于是就称为场理论。很多修行人也跟人家“场”起来,讲这个磁场、那个磁场,“你摸摸这个水晶,磁场怎么样?”那根本是搞不清嘛!有没有“场”呢?确实有,但不是你讲的那一种。  为何会讲到场理论?就是追求最终极的那一个部分。人类的大脑用到现在已达极致,它渴望找到宇宙最原始的点,而从那个点开始推衍下来。请记得,从最原始的那个点,不管上帝、道、无极、场理论或者黑子大爆炸,都是从那个理论开始推衍一切万法,这个理论是大脑所能用的极限,于是也产生了一个问题:现在这些森罗万象的一切万法,该如何回到它的本原呢?这下麻烦了,人类无法处理这个事。  从那个原点所演变下来的理论,各家学说杂然纷呈,极为壮观,盘古开天、上帝创造……不管理论是什么,大概都有共通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一切万法产生了,它该如何回到那个原点呢?这没人讲了。宗教本身有很笼统的讲法:“信我就对了!只要信我,死后就会回到我身边。”注意喔!回到我“身边”来。瑶池金母收圆也一样,你只要先缴二百元,便可天堂挂号、地狱除名。很多宗教有这种情况,他只要求你信,而且是绝对的信、不容置疑的信,你就能回到“原点附近”,但不是变成原点喔!要注意这一点。  原来的理论是从这原点创造一切,那你现在就应该回到原点,但你回不去,只是回到原点的附近,只是到了上帝的国度,而不是上帝。你原来是上帝创造的,现在应该要变回上帝才对,可是你没有办法。道家讲“归真返璞”,怎么归真返璞?反正人生最后就“驾鹤归去”,去哪里?死后也没人去求证。你是倒头栽、还是飞上去,都没人知道。  所有的宗教归纳到最后,几乎都是讲死后的事。天文学讲得深入些,毕竟天文学是大脑运用最有系统的一门学问,它说,宇宙大爆炸的这些星星,将来会回到黑洞里面去。这些星星只要有现在太阳的五倍大,就会造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的一切原子通通吸进去,而且会一直吸一直吸,将来整个宇宙全吸在一起时,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到了某一个因缘,又会产生大爆炸。至于是什么因缘,现今的天文学也讲不出来。  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人类思考的一种标准模式,这种模式的思考,叫做“业力”,亦即“宿命”,它一定要找到那一个逻辑——怎么来的?怎么去的?但它始终无法解决,无法让我们回复本原。我从那里来,现在我要回到那里、变回那个东西,却回不去。  针对这个部分,华严的思想便呈现了最大的特色,它告诉你本原是什么,为你揭示成佛之道。它先讲佛境界,然后再让你依循那一条轨迹成佛。  我们要跟各位讲的是,这个生命的思维模式,除了佛法以外,其他没有。佛法中不只华严这样讲,任何宗派都一样,包括小乘,只要讲到修行就一定有个轨迹,不管称为“成佛之道”、“证阿罗汉的菩提道”,或者“出离道”,只要是那个“道”,都是指返原、恢复本来面目。  这套思维模式是“佛教不共外道”的思维模式,各家各派所讲不同,当然对我而言,华严是最好的。人人必然会讲他最好,这是信心使然,否则也不必弘扬这个法了。所以我们听人家讲经,他说他的最好,这绝对没错,不要怀疑,假如他对自己所弘扬的法都无法肯定,他去学别人的就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门,经过一番淬炼与奋斗以后,一定会肯定自己的法好,这是生命的本然现象。就像每种动物站出来都说它自己最漂亮,谁会说自己丑?孙悟空自称“美猴王”,绝不嫌自己难看。猪八戒也说自己比猴子漂亮、聪明,它只是装脏卖傻,好逃避被吃掉的命运。  要留意,生命要恢复它的本原、本来面目,有一条轨迹可以走,这唯有靠佛法才能找到。  “波罗蜜”是印度话,即指回到本来面目的那一条道路。我这样懈释,可能和别人不同,我讲的不一定要跟别人一样,语言不见得会一样,但意义跟价值是相同的。你说“波罗蜜”是到彼岸、圆满究竟成就,那“圆满究竟成就”,不就是恢复本来面目、回到生命的故乡吗?不就是证阿罗汉,或者成佛吗?所以,如何回到生命故乡的那条路,就叫做“波罗蜜”。你用跳的、用爬的都好,只要能够回到生命的故乡,能够澈见本来面目,能够觅得本地风光,那就对了,那条路就叫“波罗蜜”。  知道那条路是什么以后,我们再来看看“本来面目”是什么?  “般若”二字就是智慧,可是向来祖师们为何不直接翻成“智慧”就好?“般若”不翻译,这是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为何不了解?此“智慧”不是俗称的“智慧”,搞到后来我们就很糊涂了。这个“智慧”不像世俗所讲的“智慧”,可是又叫“智慧”,那它是什么?所以只好把世间的智慧叫做“聪明才智”或“世智聪辩”,而我们的“智慧”又另外去定义,弄到最后大家搞不清楚“智慧”跟“聪明”有什么不同。

前言

  《心经》的行者层次相当高,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  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  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内容概要

海云继梦法师,1951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俗姓陈,名鹤山。法名昌一,号继梦。矢志宏扬华严精神,故取“海云”以为自勉。

书籍目录

总序  用生命的方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看“心”?
概念、观念都是心,连生命的真相也叫心,从注意力到生命真相之间,这个心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整个修行过程都看心,但不是用眼睛看,那要怎么“看”?
第二章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大悲咒》以利益众生为主,境界很广;《心经》以开自身智慧为主,境界非常高;至于“十六字洪名”则无远弗届……何者为高?彼此彼此,只是性相有所不同。
第三章 观自在菩萨?
没修行的人把“观自在菩萨”拟人化,所以也把《心经》当成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观”是什么?“自在”又如何解?菩萨又指什么?……你能否感觉自己在破除惯性的读经方式?来!这里会有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答案……
第四章 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
“观自”以后,就能解除意识形态的束缚,进入菩萨的境界里,行菩萨道、菩萨行。当行到很深时,即是一种生命的深化,也就是开始饶益众生之时。
第五章 般若的“行”与“照”
“观自”、“行深”、“照见”当中,每个都有一个转化,这个转化是一种情境的转移,我喜欢用“象限转移”来形容,各位是否能体会到?
第六章 修到产生惯性,敢不敢破?怎么破?
修行人遇到瓶颈,最好放松自己,去唱歌跳舞、看电影,三个月后回来接下去修,马上便突破了。但是假如立刻换另外一个法门,那完蛋了……
第七章 解空第一的特色在“无诤”上
真正的无诤是不与人辩,别人讲的时候,他都对!对!对!等到适当时机他才:“不过……”像打高尔夫球一样,把球引到洞口,轻轻一拨,丢!让你掉进空性去……
第八章 你打哪儿来?
禅师问某学僧打哪儿来?连问三次,学僧却湘阳、金陵、汉口,答了三个地方。禅师问的是本体,而不是相,是问你“心”在哪里?如果你是个高明的行者,又该如何作答?
第九章 草绳与蛇
诸法空相?一切法都是三有性,将其转成三无性,即是转成空相。走路忽然看见一条蛇,吓一大跳!那条蛇是“情有”,这个情有的当下,在理上是无的(理无)。等定睛一看,原来是草绳!草绳是“假有”,是因缘和合所生,而……
第十章 智慧从这里发生……
生命有四个层次:第一是十二有支缘起,通常指声闻;第二是业感缘起,指缘觉;第三,真如缘起,是菩萨生命;第四,无碍法界无尽缘起,即华严所讲的法身大士。整个般若系统所讲的智慧,主要都依此四者,若从修行立场言,还得加入苦集灭道。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用识?用根?
我们知道用六识是不对的,但不用六识而用六根,事实上也没有一个六根可用。要知道“六根”是相对于解释“六识”时才存在的,实际生活境界里并无所谓“六根”。难道你看东西时是“把眼识拿掉,换眼根”?又不是换眼镜!
第二章 捕捉心念
六识与六根的运作转换,禅修,是最稳当的方法。六识接触六尘,心念就产生了。修行是在第二念与第一念之间,禅修、观心在此!当尘境来时,心念产生的那一刹那,你捕捉得到吗?
第三章 三轮体空?
三轮体空,从佛法的基本理论来讲即蕴、处、界;识性的作用有很多因缘,而五蕴的存在也有很多因缘,除了它们个别的因缘观外,蕴、处、界三者和合,又有另一重因缘观,这因缘是不是重重无尽?……三轮体空的理论若懂了,那么开始打坐,怎么坐到三轮体空?
第四章 四心合一,空性现前
能观心、所观心、要证的心、以及“用心去看以上三心的心”四心合一,即是生命。你若能进入此一领域,空性便现前,生命的本质就会起作用……
第五章 智慧广大无边际
修行的重点,即在穿透蕴、处、界、缘起,这四者能穿透,再接上苦集灭道之后,马上参破、证阿罗汉!关键不在于功课多寡,而在于心的定位,安住否?你能安住在蕴、处、界、缘起、四圣谛当中,那便是“智慧广大无边际”啊!
第六章 挫折?从内因找起
通常不如意的境界发生时,你比较会反省,但找的都是外因。当你开始找内因时,就会超越、沉着、内敛、笃定,会从这十二因缘去看……
第七章 从计算题到应用题
十二因缘中,前面四因缘属计算题阶段,五因缘以上则属应用题了,这时正当开启智慧之门,你的整个理论架构会开始产生变动。前面若没架设起来,就很难进入后面阶段;而一旦进入后面阶段,从五因缘、六因缘,甚至到十二因缘、十八因缘,都是深化的过程。是行者实践过程中,自我兑现和超越的特质。
第八章 十二因缘如何转化
十二因缘是如何转化的?例如,在顺缘观中,经文也提到: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而“缘”到这里,就说:“名色增长为六处。”
第九章 顺缘观与逆缘观——双回向
逆、顺因缘观,这两种思维模式同时运作,华严学称“双回向”。这种思维运作求的是:那个顺的状况是生死轮回的,而我用逆的方法,也就是借此如何破除生死轮回……
第十章 破无明!
体上破无明以后,相上及用上要破无明,就没那么快了,多生累劫啊!这地方破无明后,一次相一次感觉,而六处到触的那个地方,那感觉就等于一直在强化又强化,那个感觉啊,若能在多生累劫中一再地训练、体验、感受……菩萨道真正修行及训练的,便是在此壮大,它会森罗万象。
第三部分
第一章 救心
《心经》很简短,结构却很完整,其力量也由此发挥,人人都能运用却不自知。它就像某种心脏病药叫“救心”,很小很细,但成分具足,药效神速。各位多半都是在享受其福报,而未得其智慧。它的成分为何?如何得其智慧呢?
第二章 像盖房子一样……
顺因缘观是知道旧房子的状况,当你把它全盘弄清后,就逆因缘观一直破了,拆除旧屋、土地整平,开挖地基、架梁柱……有没有成就?有啊!房子已经盖好,只是尚未启用。得般若波罗蜜多时就像盖好房子,但要等乔迁入主后,才开始发挥作用,这时才称“深般若波罗蜜多”。
第三章 小循环:体、相、用具足
自“舍利子色不异空……无智亦无得”止,指的是本体;“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则是相;至于“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属用的部分。体、相、用都具足了,这只是一个小循环……说到相,心无挂碍,大家比较有兴趣,讲本体则兴趣缺缺了。修行人到底看什么呢?
第四章 大循环:三身
“色不异空”到“诸法空相”,一直到“无智亦无得”,这段讲正行的经文,是正法轮身;而“无智亦无得”以后,无挂碍→无有恐怖→无有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则属教令轮身,全是破的部分;至于自性轮身,即是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五章 心经里的密法
经文首先看到“五蕴皆空”,其实它代表的是破五蕴、破六根、破六尘、破六识、破十二因缘、破四圣谛,最后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得是所,能所再破),一共四十一个。经典最末已经在讲密法了,这密法怎么修呢?
第六章 四圣
这里指出了四圣的阶次:大神咒指声闻,能灭苦集灭道;大明咒指缘觉,能灭无明乃至无明尽、老死乃至老死尽;无上咒指菩萨,菩萨无智亦无得;诸佛,则连无智亦无得的“无”也扫尽,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无等等咒。
第七章 本体借由“相”起作用
修行是依本体而修,证得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境界了,那要干吗?坐在上面给人家拜?当年王羲之看到一位老婆婆一把扇子三毛钱都卖不出去,于是在上面题些字,结果人家三十两抢着要……成就后要能起作用,便可帮助人。本体的成就必须借由“相”表达、起作用,而作用很广大……
第八章 菩提萨埵的生命观
玄奘大师为何不把菩提萨埵译成菩萨?菩萨是一种性德、一种生命品质、生命情操啊!不要一直拟人化了。佛教之所以由正法走到相法乃至末法,就是最后都看不到佛菩萨,只看到人。菩萨体、相、用的人生是什么?生命观又如何?
第九章 从这个相来起作用,叫心量
生命依本体而产生相,依相而起作用。同一个相,所起作用不同。从这个相来起作用,叫心量。由此心量,可见到慈悲或大慈大悲的分野。由慈悲喜舍变成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量,这是四无量心的训练,也是一种禅定,是佛法“共外道禅”的部分,而佛法通常由智慧门下手……
第十章 破四十一分无明
说五蕴、六尘、六识、十二因缘是无明还说得通,但六根与四圣谛怎么也算?你看,因为你连这个也会执着,所以叫无明。四十一分无明怎么破?关键在于顺因缘观与逆因缘观。譬如你从顺因缘观里,先从十二有支的某一支、从根尘相接触的某一阶段切入,这时一破,会连破好几个。观世音菩萨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处一听〈大悲咒〉,即从初地直超越至八地,便是如此,而我们也可以……
第四部分
第一章 时空善巧
以无所得故,事实上谈的是“以无所得,而转入第二生命的境界”。从第一生命转入第二生命,应如何转进去?这当中转换联结的桥梁,其实即《华严经•净行品》中所提到的时空善巧,也就是所谓的象限转移……
第二章 远离颠倒梦想即是究竟涅槃
依心无挂碍相,故起无有恐怖之作用,而后即远离颠倒梦想,即是成就,所以究竟涅槃也不用提了,这三者便是相、用、体。远离颠倒梦想即究竟涅槃,就负面来说,叫远离颠倒梦想,正面则是究竟涅槃,两者其实是同一个。
第三章 所依相同,能依不同
为何菩提萨埵是心无挂碍到究竟涅槃,三世诸佛却直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原来,这是所依相同而能依不同,其所得的果自然不同。
第四章 依般若波罗蜜所显现的自受用与他受用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所显现的是自受用,但在运作时,其实仍是无边妙用,具有对众生利益的那个部分,如何利益不管,能否利益到众生,也不一定,他只是尽力去做。这当中,菩萨行与诸佛差别在哪?在后得智、他受用的部分。
第五章 菩萨行果与诸佛行果的差异
从诸佛行果来讲,念念都有佛成正觉,佛没有对立,可是菩萨还有。所以菩萨懂得教化,因为他知道怎么样把不对的转为对的,这是菩萨行果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第六章 答问释疑(一)
常听说要放下,可是好像愈慈悲愈放不下?菩萨行万行,慈悯众生,那佛呢?快速持咒时注意力会变成在音声上,此时该如何?头脑里有时会出现一些道理或别人的信息,这是心念吗?如何对治?……
第七章 生命不作预设
没有假设的前提,直接去接触的,那才叫作如实了知。人一脱离记忆和假设,恐怕就不知所措了,因为无法进行合理的推理。记忆、假设即是我执,而合理的推理便是法执。它们造成虚幻的境界,形成所欲追求的人生目标。
第八章 答问释疑(二)
身、口、意三业中,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意根的造业真有那么严重吗?意业如何成立?五蕴和因缘中的“行”与“识”,其定义有何不同?一个修行人应如何看待因缘果报?……
第九章 显密圆融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四句是谈修法,“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则是鼓励大家修这个法。经文至“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理论已很完备,为何再添最后这一段呢?其实,从架构上看,这是显密圆融……
第十章 答问释疑(三)
听经、当义工、助念与众生相处,因缘至便参与,至于世间法上班,充电,家庭孩子样样都努力,却都不尽理想,一头雾水,想舍,又好像都很重要,怎么办?诵经或写经,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契入经藏?华严讲十波罗蜜,从托事显法来谈如何起观、切入,使得波罗蜜圆融?……
附录一
附录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附录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五《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作者简介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
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
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图书封面


 非常心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多年前就想持诵《心经》,然力有不逮,均搁浅了。一日上班无聊,打印下《心经》,晚上无事趴在床上又开始试着背诵,竟然一气呵成!然后就在图书馆发现了被束之高阁的《非常心经》。初读感觉震撼:怎么有人能把这样短短几行文字解成如此洋洋洒洒一大部书呢?然后买书回家复读。然后不再满足于此,一头扎人佛法的大海里,不能自拔……至今,至今……
  •     学员有想深入学佛的,建议多多接触海云法师的著作和视频。算是当前佛教界的重量级人物。系统、深度、全面。目前在大众中流行的几位名师,不作过多推荐。有两位台湾名师,相比海云法师,所言或浅显或片面。有某位内地名师,相比海云法师,所言大谈功夫近外道。以上纯属个人看法,本人并非佛教徒,此观点仅供参考。强烈推荐海云法师的著作和讲法。不过偷懒的人可能不喜欢,因为资料太多,认真看完听完太麻烦。喜欢YY神奇玄异的人可能也不喜欢,因为系统严格,妄想的泡泡会被戳破。(如不愿意参考佛教理论,可以不看。只是推荐下,学员随缘。)原文::http://www.dandao.net/viewthread.php?tid=18221&extra=page%3D1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5日捐赠
  •     跟书名泛泛不相同的是内容的精深。两百六十一字的心经也可以阐释到这种程度。
  •     观自~行深~照见~度尽…听海云和上娓娓道来,独具匠心,明心见性,甘之如饴…
  •     大部头啊,需要慢慢啃。
  •     心经 海云继梦 解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