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书话·纪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020053063
作者:王元化
页数:362页页

章节摘录

书摘记满涛    现在我把这件不幸的事简单向你报告。你离沪去武汉不久,满涛病情即日趋恶化。我们心中毫无准备,医生说病危,但又说倘支持一星期左右,仍有好转希望。这期间我们轮流去医院值班。(从这时起到今天我一直未再去看老林[淡秋]了,他已住院,眼睛开了刀,情况良好,这是别人告我的。打算过几天去看他。)十七日晚,我的孩子去医院守夜,十八日一清早,我尚未醒,即被他的痛哭声惊醒(他是很爱他的大舅的),匆忙赶到医院,发现满涛晚间病情恶化,已切开气管输氧气,床前挤满了医生护士正在抢救。我知道已到最后时刻,没有让可去医院,同时把建侯打发走了,因他俩都血压高,建侯还有心脏病。我陪津苹守在旁边,不久清姊也起来了。满涛身上好几处插了管子,呼吸急促,大口喘气,全身痉挛,在向死亡作最后的挣扎。看到这种痛苦的样子,我感到自己的心都紧缩起来……    他在上午十时,停止了心脏的跳动。医生为他按摩心脏,做人工呼吸,继续了半个多钟头,毫无转机。最后把我叫到一旁,说抢救无效,问我是不是再要抢救。是我同意不再抢救的。这时,津苹扑在满涛遗体上,一边痛哭,一边叫着“可怜的满涛,可怜的满涛……”我帮助她为满涛擦身、换衣。他身上仍有体温,我握着他的手,感到那上面的温暖。这印象是这样深,我觉得自己手上的温暖感觉恐怕永远不会消退了。我们随同医院护工一起把他的遗体送至太平间。    我和满涛不仅是亲戚,而且是三十年的挚友、知己,一旦人天两隔,我就失去了心上最宝贵的那一部分。我有负疚之感。这两年来,我对他体恤照顾不够。他受到“四人帮”迫害,晚年在性格上起了很大变化。我懂得这时为什么他的自尊心特别强,常常会怀疑别人对他歧视,甚至连亲人挚友也不免。这是许多人在遭到政治迫害后往往容易产生的心理状态。但是当他对某些我认为绝对不会对他歧视的人也有疑心的时候,我们发生了争执。我责怪他不像从前那样听我的劝告,因而在一些看法上有了分歧和隔阂。现在我失去了他,再想起这些事,就感到痛苦了。这几天晚间醒来,我不禁想到自己身上不是也同样存在着因自尊心受伤而产生的那种多疑的不正常心理状态么?我也有的,有时甚至比他还厉害。我们都是“人”啊!我们不能超凡入圣。自然也有少数人,胸襟开豁,智虑明达,堪为我们的楷式。但是不从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去看待满涛晚年的性格变化,是不公正的。为此我深深地感到负疚。这确实是一个悲剧。许多事往往在事后才会使人变得聪明一些。但是太晚了。他已经无从知道我此刻的心情。我失去了一个兄长,一个友人,一面可以照出我的灵魂,使我不敢妄为、促我上征的镜子。这损失是太大了,这是无可弥补的啊。    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他没有实现他的抱负。这并不是什么宏图大业,却是一种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为文艺、为人生的严肃工作。虽然他在晚年所能做的只是译事工作,但他锲而不舍,只要活一天就要做一天,决不肯苟且敷衍,贪图舒适享受。可惜他未能完成愿望就赍志而殁了,连他在生前以为可以完稿的《死魂灵》,也仅仅译出了三分之一强。现在他的书桌上还放着他在译稿上写下的最后一个字。当我在十八号那天在医院安置好他的遗体后,陪津苹回到裕和坊时,看到翻开的《死魂灵》原著和他用颤抖的手写下的那些字时,我抑制不住流下了眼泪。命运太不公平!如果他再活五年把五卷《果戈理全集》和六卷《别林斯基选集》译竣,他的一生也算有了交代。他留下的工作,我干不了,我想别人恐怕也不能像他那样卓越地去完成它们!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你对他的评价,说出了我的心声。你是深深懂得他的,你的评价是公正的。我不得不说到译文社。满涛生前原拟译好《果戈理全集》、《别林斯基选集》后,再着手译司各脱。他很赞赏马、恩对司各脱的评价。可是他向出版社提出后,他们婉言拒绝了他,说已经有人翻译了。这使他很气愤。我同情他的气愤,因为我知道出版社约了一个无论在原文、母语、文学修养各方面都远远不及他的人去翻译司各脱。出版社连珍珠和豌豆的区别也不能辨别。尽管主持者也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我不知道他们对翻译事业怀着怎样的心理,甚至怀疑他们究竟考虑的是“人事”,还是“事业”?现在满涛已故,在我们的悲痛里也包括为我国文化事业所感到的损失。但有些人也许不是这样,他们感到去掉了妨碍他们成名成家的一块绊脚石。但这些话现在已经晚了……                   一九七八年            P7-P9

书籍目录

人物  记达君  记满涛  记熊十力  再记熊十力  记韦卓民  记顾准  记王瑶  记林毓生  谈汤用彤  谈鲁迅与太炎  谈鲁迅思想的曲折历程  谈杨遇夫  记张中晓  谈胡适自传唐注  谈胡适之学  记郭绍虞  记冯契  记若水  记谭其骧  记辛劳  记孙冶方  记冯定  记郑桐荪  记林淡秋  记钱钢  记任铭善  致吴步鼎的七封信书话  《约翰·克利斯朵夫》  卓别林(第一篇、第二篇)  果戈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契诃夫  泰纳论莎士比亚  威廉·席勒格翻译莎剧  兰姆论莎剧不能上演  史密斯《莎士比亚评论集序》  撒缪尔·约翰逊的“褒贬格”  歌德论《哈姆雷特》  柯勒律治论《理查二世》  《死海卷》  《早点前》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与黑格尔  《太虚法师年谱》  贺麟《文化与人生》  陆丹林《革命史谭》  《胡适的日记》  纪念与超越  刘师培与《衡报》  郭嵩焘与湖南新政  陈澧《东塾读书记》  评弹汉学  高阳论张之洞  王国维谈翻译  王国维读《资本论》  释“原壤夷俟”  说掌故  《九尾龟》  《青松红杏图》  《幻洲》记略  谈《四代篇》  续谈“怪虎豹”纪事  沈蓋之死  曾国藩说“挺经”  曾国藩与宦术  吴汝纶论中西医优劣  李鸿章办外交  周汉其人  屈大均葬衣冠  跪拜礼  刚毅识杨金龙  祀天敬孔  伪造合影  甲午缉奸  水晶灯笼  司官护法  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来源  “五四”并没有反封建口号  “五四”反儒不反法  谈“改造人性”  大独与大群  说无政府主义  再说无政府主义  挽风气贬流俗  高调与低调  毛泽东为国家定制  圈去“小资产阶级”的“小”  和而不同  群而不党  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  “学术中心何处寻?”  教育折腾  把屁股移过来  不要产生太多的文化泡沫  我和胡风二三事  为周扬起草文章始末  韩非论  龚自珍论

编辑推荐

《人物书话纪事》:85岁高龄的当代中国学界泰斗王元化先生的这本书是作者亲自从人、书、事三个方面编选60年来的重要随笔文章,其中包括近年来的新作。《人物书话纪事》既是一个人的历史,又是一部生动深刻的中国近代史。在《人物书话纪事》中,你可以看到他对鲁迅、胡适、杨遇夫的谈论,也有对《死海卷》、《胡适的日记》、果戈理等的评述,还有对曾国藩用宦术、李鸿章办外交、甲午缉奸等事的独到见解。

作者简介

85岁高龄的当代中国学界泰斗王元化先生的这本书是作者亲自从人、书、事三个方面编选60年来的重要随笔文章,其中包括近年来的新作。该书既是一个人的历史,又是一部生动深刻的中国近代史。    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他对鲁迅、胡适、杨遇夫的谈论,也有对《死海卷》、《胡适的日记》、果戈理等的评述,还有对曾国藩用宦术、李鸿章办外交、甲午缉奸等事的独到见解……


 人物·书话·纪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其实不是不失望。但因为是跟叶兆言的《陈旧人物》前后脚读的,所以立即见了高下。几个感想:1、王元化周围的人,几乎都是学者、学家,却不拘泥于一个或几个领域,而是各行各业。2、他掀起了90年代顾准热,竟然是由一个文学家去为一个经济学家正身。3、他承认自己的懦弱。4、我很俗,是因为初中看了陈丹燕的《才女张可》,才对王元化另眼相看。5、清园文丛不涉及他的学问,只是一些闲谈。但是文笔风采,并不走才子路线,所以我一厢情愿有些失望。over
  •     (一)再次翻开这本《人物·书话·纪事》,涌入眼帘的是王元化先生刚毅峻朗的面庞和温厚静深的目光——他仿佛在望着我,静静地望着我那求知乞思的目光;他仿佛在对我讲,慢慢地讲他那八十八年(1920-2008)人生风雨的沧桑;他仿佛在听着我,默默地听着我那汩汩流淌的心殇。而当我接着读完胡晓明先生的《王元化画传》后,我好像又穿过了漫漫长夜的时空隧道,从1921年秋天北平清华园南院十二宅,到七八年前上海衡山路58弄的庆余别墅,面对一位从这里走出来,终究又回到这里的向着真实、从爱出发的“中国文化托命之人”(许纪霖语)——王元化。在上篇书评的最后,我曾这样讲道:“我愿带着这份“相与之情”和“向上之心”,继续追随王元化先生的学术和思想……我会顺着元化先生的思路及其弟子们的笔触,继续阅读先生其他思想类、文化类著作以及其他前辈从不同角度对元化先生学术思想和道德文章的诠释、解读与再现……” 而当我在往来南汇与市区的长途旅程上反复品读勾画这本《人物·书话·纪事》和在医院小楼里细细体悟这本《王元化画传》数日之后,我想,似乎已经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这本《人物·书话·纪事》是届年85岁高龄的王元化先生亲自从人、书、事三个方面编选60年来的重要随笔文章,其中包括近年来的新作。该书既是一个人的历史,又是一部生动深刻的中国近代史。在本书中,既有他对鲁迅、胡适、杨遇夫的谈论,也有对《死海卷》、《胡适的日记》、果戈理等的评述,还有对曾国藩用宦术、李鸿章办外交、甲午缉奸等事的独到见解。而《王元化画传》则介绍王元化从传主幼儿时的拍照开始,家居环境、求学经历、革命活动、文稿书影,乃至双亲遗容、夫人玉照、零零总总、七股八杂,一网打尽……在此,基于我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历程,我试图将《人物·书话·纪事》全书97篇随笔文章按照谈论对象和所涉领域分为现代史人物、思想史人物、文学史人物、思想类话题和现实类话题等共五大主题,向大家展现元化先生凝结在这本书中的对于历史与现实,文学与思想,个人与时代的观感和思考。同时,我也将结合《王元化画传》(以下简称《画传》)一书中对于元化先生生平与思想的追述,和大家一起缅怀这位以思想为生的中国现代知识人在一个世纪之中艰难跋涉的执著。(二)首先,就现代史人物而言,这里主要是指因病患或意外而英年早逝、在中共历次政治运动中惨遭罹难的元化先生的朋友们。有大加责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虚伪”的达君,受“胡风案”牵连、曾两次致信作者希望其能给予援手、仍相信未来和知识的力量且在《无梦楼随笔》中针砭时弊的张中晓,“一不改志、二不改行、三不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上海地下党文委出身的孙冶方先生以及在反胡风斗争中仍以兄弟般的感情对元化先生的不幸表示关怀、对张可表示慰问的林淡秋先生。回顾元化先生的一生,果然是与中国百年近现代历史丝扣相连而休戚与共的。特别是在元化先生的青年时期,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他由一个天真负气的学生和养尊处优的公子变成了一个知耻、慷慨的热血青年,接受了“强国必先穷己”的现实,并以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年纪自觉将自己思想的刀锋磨尖磨利,随时警惕着那些心灵不能忍受的虚妄与污杂、琐屑与平庸、暧昧与冷漠。以及到后来的在上海地下党文委与孙冶方、顾准等革命前辈结下的有血有肉的深厚情谊,在之后反胡风斗争等历次政治运动中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张中晓、林淡秋等生死之交以及在其平反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郭绍虞先生、韦卓民先生和熊十力先生……正是这些现代史人物伴随着他从理想走向现实,从天真走向“顽固”,度过了一次次“精神危机”。其次,就思想史人物而言,这里主要是指对元化先生的思想和学术产生重大影响的良师益友或精神之交。有“性格狂放,意气自雄”之气和“近乎魏晋风骨、清新洒脱、机应自然”的文风、宗主唯识和心理主义(“哲学从心理学出发”)并主张“沈潜往复、从容含玩”的读书方法以及“分析与综合、踏实与凌空四者兼顾而不可偏废” 的读书要诠的一代儒释大师熊十力,受清代学者的濡染以及严复、章太炎的影响并兼具庄周的“随便”与韩非的“峻急”且直到逝世前才开始超脱左的思潮而表现了精神上新的升华的鲁迅先生,具有突破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化领袖意义并一生贯彻自由主义立场和信念、性情温和却有坚定的操守而“不降志、不辱身”的胡适先生,曾将认识分为三层(“以我观之的意见、以物观之的知识、以道观之的智慧”)的、极其淳朴、温静、谦和的冯契先生以及倍遭磨难且在临危之际心中之关心中国和思想、面临“异化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人的解放(“个人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前提条件”(《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家类型的知识分子王若水先生。谈到这里,不能不提元化先生幼年寓居的清华园南院以及这里的民国大师们对他的感召和影响——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元化先生在晚年常常提到这些名字,而作为“清华懿弟子”,他与住在南院的这些导师们也产生了某种精神和人格上的亲近和感应并因而由此认同清华,认同清华园南院所代表的价值源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当元化先生因反胡风斗争而被隔离审查的20个多月的幽闭黑暗里,他却因祸得福地拥有了一生中最全神贯注的读书时期——两次精读的黑格尔的《小逻辑》并积下了厚厚的几叠利用香烟盒做的读书笔记,成为他隔离结束回家后生活中最重要的享受的《莎士比亚全集》以及马恩列毛的作品,都让他与人类伟大精神展开了深刻的对话与奇妙的契合。然后,就文学史人物而言,这里主要是指基于元化先生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工作而在若干年间记述、积累的心得。有以“自由、荣耀、祖国、艺术”为基础的理想主义的罗曼·罗兰先生笔下的普罗米修斯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因“含泪微笑”而有讽刺价值并诠释了“胡子表示骄傲,破靴表示世界的烦恼”的卓别林,将喜剧性和悲剧性有机结合并写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专制社会的不可医治的病症的契诃夫,以“自然派”的名称概括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并依靠友人的转述去理解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别林斯基以及在《法治的类型》一文中将法治氛围申韩式的法治(功利主义)、诸葛式的法治(道德至上)和近代民主式的法治(源于学术)并主张“仁惠的干涉或开明的专制”的贺麟先生。正如《画传》中所讲,元化先生之所以走上文学研究的道路,源自于其自小对于文学的喜爱,而这一是源于母亲的熏陶,一是受三姨的影响。元化先生的母亲桂月华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能背诵许多古代诗词以及清代闺阁诗人所作的弹词,还能助丈夫润色中文函牍,与他诗词唱和;而三姨桂德华更是酷爱文学,曾赴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求学,回国后任圣约翰大学校等校教授,讲授外国文学,对元化先生的文学爱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对元化先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文学作品,无疑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作者罗曼·罗兰处贫而不求达、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不屈服于虚伪的意志,及时地给了元化先生多少生活的勇气啊!而这本书也成了青年王元化的人生教科书,以至爱不释手,其阅读过程屡屡幻化为追随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同他一起去翻越崎岖的艰苦的人生的山脉……”(夏中义:《王元化襟怀解读》)1945年11月,当元化先生听闻罗曼·罗兰逝世的消息后,他曾在《关于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我相信,克里斯朵夫不但给予了我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信心,别的青年人得到他那巨人似的手臂的援助,才不致沉沦下去的一定还有很多。凡读了这本书的人就永远不能把克里斯朵夫的影子从心里抹去。当你在真诚和虚伪之间动摇的时候,当你对人生、对艺术的信仰的火焰快要熄灭的时候,当你四面碰壁、心灰意懒、准备向世俗的谎言妥协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克里斯朵夫,他的影子在你的心理也就显得更光辉、更清楚、更生动。接着,就思想类/历史类话题而言,这里主要是指元化先生8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对于思想和历史的理解与思考。有对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来源(中国传统、苏联理论和苏联理论家阐释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以及从苏联理论界传入的有关法国大革命雅各宾专政时期对卢梭理论的诠释和实践)的追寻,对“五四”反“四旧”还是反封建以及为什么反儒不反法的考究,卢梭意义下“将自然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的由立法者负有的改造人性的任务以及对其《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大独必须大群,无大群即无大独”的辨析,对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根源(最早传入我国的西方革命理论和中国历代的农民造反运动)的探究,《顾准文集》中对于“高调民主论”和“低调民主论”的讨论以及毛泽东对于国家定制的人民主义和对于农民与知识分子的阶级划分。从1975年开始,元化先生在他的小小的求真知的朋友圈子里,开始了对韩非和龚自珍思想的研究,断定韩非与法家的不同以及龚自珍作为一个“歌泣无端字字真”的率情率性之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一种让人震颤的力量,并于1979年十月将其写于1961年、完稿于1966年、积多年之心血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除了《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外,80年代初期,元化先生还发表了数十种不仅仅限于古代文论范围的专论和专著,并从1985年起正式招收了首届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理论不仅是求知,学问不仅是博闻,更重要的是人格力量,燃烧自己,让学问融化到思想中去,让生命放出光来,这才是求学的真谛。”这不仅是他反复和学生们强调的治学之道,也是他一生在文学理论、思想史和历史学研究中行胜于言的真实写照——“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以及,就现实类话题而言,这里主要是指元化先生自90年代以来对于当下中国在社会转型与“千年之变”的变局中的观察与判断。反对学术思想领域的仇恨而应“和而不同”或“群而不党”,反对在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认识社会结构的多层性和丰富性而做到“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关注觉得学术中心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反对高校合并的教育折腾,强调意识形态化基于的意图伦理并主张“把屁股移过来”,对十九世纪人文精神的怀念和对当下大众文化所充斥的排除个性与创造力的商品拜物教特征并产生同质、平面的社会主体的文化泡沫的忧虑以及主张认识过程中从感性到理性之间还有不同于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的、形而上学意义下的知性阶段的认识论的重要观点。在这个意义上,元化先生不仅在其文学理论研究中直承王国维以来自西方文学与哲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运用于中国旧学问旧材料的做法二大胆采撷西方古典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名论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互相阐释证明,还“将自己也当做思想材料”,展开对“规律观念”、黑格尔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关系、“五四”以来“高调民主”与苏格兰启蒙思想和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中“低端民主”的区别以及卢梭意义下的“公意”概念、马克思主义下的“人民”概念与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国家学说”的探究与思考。特别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中国和世界所共同面临的复杂变化和深刻挑战,特别是处在三重转型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元化先生又对如何独立于政治权力和大众市场而坚持自由理念、如何在科技文明和功利主导的时代主题中克服肤浅、同质与平面而走向深刻、个性与立体以及如何重新反思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所经历的苦厄与悲痛,得出了“以西学为参照,不以西学为标准”和“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等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深刻洞见。(三)最后,在这本文集和角落和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还想做冗叙几段关于元化先生和他的妻子、知音、伴侣张可女士从相识相恋到相伴相别的整整六十年的爱情故事,以表达我对其美好爱情、幸福婚姻和珍贵情谊的赞美、艳羡与感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幸福的婚姻总是建立在心灵的相契、平凡细微的互相扶持之上。出身世家、气志高雅且才情非凡的张可与刚毅峻朗、温厚静深而不改情志的王元化自从满涛所译之契诃夫的《樱桃园》结缘之后,他们的心灵相通,并将彼此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而当张可因受元化先生第二次隔离审查的牵连而于1979年6月突然中风昏迷不醒时,元化先生在医院里像一个小孩子那样嚎啕大哭,毕竟在元化先生心中,张可心里似乎从来不懂得恨,“总是那样温良、谦和、宽厚”,忍受了因元化先生的坎坷命运而给她带来的无穷的伤害……“墨翟有感哭歧路,老聃无意出函关。”正如元化先生在文革前送别友人彭柏山、也是他一生中唯一所作的七律古诗《送柏山上路》中所言那样,这番阮籍哭于穷途,墨翟哭于歧路,敢问路在何方的怅枉,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迷惘。而与此同时,“向着真实”,这也恐怕正是元化先生终其一生不可摧毁的人生信仰,说真诚话、做实在人,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是元化先生在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治学准则,也是其奉其一生并矢志不渝的人生信条。“在非人的境遇中得以合乎人性的成长”,这句话不仅精辟地说明了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也是对元化先生“向着真实”的人生信仰背后更为深层的人性光芒。有时候,我总是在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可以支撑他们在那“地上天国”的癫狂年代中顽固不化且能坚韧不倒;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可以接续这跨越百年的情愫,让他的思想走近在这“小时代”里绻缱度日但仍守时待机的我们——向着真实,从爱出发。(完)张熙2016年2月2日 于浦东图书馆 初稿 2016年2月3日、6日 于上海家中 修改、补充2016年3月8、9日凌晨 于上海家中 定稿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陕西省图
  •     从文艺理论到哲学研究,再到社会政治经济,又且兼明古今中外,所及何其广矣!除“书话”部分半数涉及外国文艺作品,可共鸣处略少,其余大多有所启发。尤其“纪事”中讲清末历史与五四思潮,文皆短小,却每有卓识。更常为所追忆的“人物”扼腕,其铮铮铁骨,其耕读不辍,个个称得上“有思想的德性,有德性的思想”啊!元化先生如此重之悼之,亦见本人秉性。末两篇长文论韩非、论龚自珍,想来亦不无寄托。余言不尽,是为一记。
  •     重读
  •     不想元化先生遽归道山,惜乎!
  •     这本书要静下心来看...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没能看出味道,现在才知道我错了
  •     写得好,有思想。
  •     减一星给排版,太浪费纸张了。
  •     现在的我们很难理解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
  •     写人物动人
  •     有点意思 意思不大 更感兴趣他和张可的爱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