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革命与改良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1-05
ISBN:9787542615169
作者:马勇
页数:177页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激进与保守 第二章
革命与改良 第三章
共和与帝制 第四章
超越革命与改良

作者简介

《三联评论》的任务是将学界精英及中青学人的成果推向学界和公众社会。《三联评论》丛书所追求的,是学术的原创性和多样化,鼓励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价值的学理知识,充分显示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理性,在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所规范的秩序下,倡导学术文化的自由。


 超越革命与改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图书馆埋头读了整整一天半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11万字三联评论系列的小册子--《超越革命与改良》。下午从图书馆步行回宿舍,一路想着该怎么写这篇博客,到了宿舍楼下的时候突然听到一楼窗里传来的叫声“斧王!斧王!快过来!...”。莞尔一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能在第一时间从题目里看出这书的内容。其实所谓“超越革命与改良”也只是全书四个部分中一个部分。该书分四章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和五四运动的成因背景及其历史意义。要说此类文章我已看过不少,但是如此书一般的详尽的论述和独特的见地却不多见。更重要的作者通过自己的文章试图告诉读者及历史研究者的关于如何从多元角度看待历史事件的观点,让我受益良多。《超越'》中评论渗透着强烈的辩证思想,让人觉得自己不是在看一家之言,而是在看几个辩论高手引经据典、针锋相对的辩论。书中大量并且成段的引用当时名人诸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胡适、甚至光绪、西太后慈禧的原话原文,试图让读者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当时各种势力斡旋的复杂形式。而作者写作评论的原则与根本目的,正是要告诉读者,历史事件并非独立的清晰的单一事件,其发生的背景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复杂程度不是用一两句、单一的观点可以概括清楚,也不是用简单的二元分析法能分析明了的。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变革,更客观地评价事件的历史意义,我们需要更开放,更多元的分析方法和看待问题的心态。在写博客之前我特意去看了看豆瓣上关于该书的评论,不禁有些失望,且不说看过此书的不过十人,就连仅有的一篇书评也是给了坏评的,让我很是不解。细看之下,这篇书评虽然洋洋洒洒千余字,但是其中不乏谬误,那我不妨也从这些方面谈谈我的看法。首先书评的作者(下简称评者)认为“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建构一种新的历史观,而仍然囿于传统的史观之中,但又因为力图突破而使自己陷入一种矛盾之中...”。然而实际上历史观指的是人们对历史规律的认知,是基于连贯历史的一种历史眼光,例如黄仁宇倡导的“大历史观”,就是其中的一种。作者根本没想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历史观,作者所提倡的是一种新的历史评论观,或者用书前言中的原话来说是一种“价值评估体系”。这种体系的目的在于在事件发生的特定时间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从不同人群、阶级的利益出发,就历史事件或者变革提出相对客观与全面的看法。其针对的是传统的二元对立分析法,这点书里其实已经很明确的写出了。而评者提出的“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在书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我想说的是这恰恰是作者写作的依据所在。作者在探讨近代中国几次革命及运动的历史意义时,所主要参考的标准就是领导该次变革的团体的主观愿望与当时中国具体国情及国内主流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否匹配。因此说这种提法是重复甚至矛盾的似乎是不准确的。只要对整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就会明白这实际上是全书的探讨历史事件成败原有的一条线索。其次评者指责作者“一味指责辛亥革命的失败”,这就实在让我不解了。作者在书中的表述陈恳而且谦虚,曾经很多次的对革命的积极意义给予肯定。所谓的指责估计是说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辛亥革命领导人领导革命的初衷与革命完成后国内混乱的结果有很大的反差,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领导者本身就太天真的认为只要推翻的清政府,中国的大地上就能建立气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但是“他们显然不明白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他们真诚地追求完美,历史却无情地给他们开了个玩笑”。关于这部分书中是由大量理由和推导的,而作者如此强调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醒读者,不要犯了同样的理想主义的错误。“我们除了要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更要学会宽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和不完美性...”。一次性大扫除式的革命理想固然美好,但是若其错误地估计了国内的基本形式,现实依然将是残酷的。最后想说的是评者提到“作者曾批评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在指责旧传统的过程中仍然犯了不够宽容以及独占真理的旧毛病,但其实作者本人在“民主正解”一节中也不知不觉的透漏出自己的这种同样的倾向,一个“正”字说明了这种自知正确的倾向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习惯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关于作者用“民主正解”为题确是不可否认是事实,但是至于所谓“同样的倾向”以至于看出该观念在知识分子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说法我却实在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了。我认为作者在最后评论“五四运动”的时候观念是很新颖的,作者的主要论点也不是在于学生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控制性,而是在于对“五四运动”所代表的启蒙思想的反思。作者指出“...启蒙思想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使中国... 但是启蒙者无意识地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唯我独尊’‘真理只在我手’的思想串通,缺乏现代社会更加需要的容忍精神,因而气负面效应绝不应低估”。“...期望中国知识分子适当淡化启蒙心态...既敢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成就,也敢正视西方文化的弱点;既敢批评中国旧文化与现实生活不和谐的消极成分,也勇于几成、利用中国旧文化中合理性的因素和要素”。我相信仅仅由这摘抄的两句就能看出作者的看法是客观辩证的了吧。我在看最后一章讲到“五四运动”的时候还是很激动的,毕竟被一种观念束缚得太久了,突然看见书中提到了一些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看法和思路,不免有些兴奋。特意查了一下书的出版时间--2001年,想想要是这书放在今天出版,搞不好就被和谐了。我想,这本书应该很适合于以下几类人:对近代史感兴趣的人;对主流事件评论产生过怀疑的人;对辩论感兴趣的人;想看看历史事件逻辑推理的人。 2009.5.24晚于北理宿舍 原文载于http://hechuan890118.yo2.cn/
  •     马勇著。三联评论的系列丛书,在旧书店淘得。书还很新,整本书没有任何笔划的痕迹,丝毫不像旧书,大概原书主未曾读过,更可能原书主也是如我一般的惜书之人,看书时非常的小心。书原价是十元,旧书价格只有三元,真是捡了个大便宜。从革命与改良这个名字,就可知大概是讲述近代中国的事情,之所谓超越革命与改良,从作者言,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极其复杂,绝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就可以说得清,所以要超越革命与改良这个层面来说话。书分四章,分别从戊戌、辛亥、洪宪、五四说来。书中观点可谓正中我心,在很久以前,我就以为,中国人做事情每每失败,大概就是因为急于求成,可也只是胡乱猜想,没有多少凭据说话。这本书,非常准确的分析了在戊戌、辛亥、洪宪、五四这四个历史时期,国人操之过急的浮躁态度,以及具体操作上表现的简单粗暴。马克思说过,落后国家搞革命,往往第一次是悲剧,以后就是闹剧。中国的变革从什么时期算起,大概要从洋务运动算起。洋务运动几十年,为中国积累起的财富本可确立中国在亚洲的大国地位。偏偏中日甲午一战,中国落败。以当时中国的国力,确实说中国有战胜的很大机会,但是偏偏败了,于是历史的钟摆迅速的摆向另一个极端。甲午之败,压缩了清王朝在政治上腾挪的空间,被迫进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被否定。戊戌变法的极端所为,过多的侵害当权者的利益,超出了当权者的承受底限,于是失败。但是变法失败并不等于变革的停止,因为大清的当权者也深知,不变不行,但是戊戌的失败导致另一种极端势力的出现。民族主义的抬头,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偏偏慈禧又选中了一个不成事的载沣作为接班人,让矛盾迅速的激化,辛亥革命就在革命者不曾预料的时刻迅速的成功了。辛亥的先驱们良好的愿望是,要参照美国模式在中国建立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坚决的反对落后的君主立宪制度,可惜良好的愿望总是与残酷的现实相伴而生,这一超越国情的所为又带来洪宪时代的混乱。北洋政府时期的混乱,已经活脱的一场闹剧了。社会状况竟不如大清,整个社会的失序,中国人精神的迷茫,这些都是五四的诱因。本来胡适欲改变国人的国民性,准备二十年不谈政治,结果五四的激进让文化改良让位于政治运动,不能不说是胡适们的遗憾。纵观中国近代几十年,像极了一群学生的所为。每一届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接着上一届的工作向下做,都会说,太烂了,于是怀揣伟大的理想,将前任的工作推倒重来,然后在毕业时交出一份垃圾般的答卷,等在下一任来实践曾经的同样的伟大理想。我们的先驱们其实比这学生真的好不了多少。诚如作者所言,现代化进程是一个艰巨而长久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社会各领域高度配合的系统工程。一切历史研究都会指向当下,作者虽然只论述了近代的四个时期,但是作者真正要说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     这学期选的课竟然都喜欢布置那么多作业,真让人无奈,“中国现代政治专题”课老师布置写一篇关于清末新政的小论文,五千字,于是就得找书来读,不过该看的基本上被同学借走了,我就先找点别的看看,可以找了一本写的挺差的书,要不是看在“三联评论”这个“品牌”的面子上,我应该也不会看,可惜已经看了。这本书的名字叫《超越革命与改良》,从名字上看应该属于比较有思想的,作者也有这方面打算,但可惜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还是有点差别的。本书内容包括四章,分别是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和五四运动的叙述和评价,作者力图超越原有的历史定论,来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价。可惜的是,重新反思需要建基于历史观的更新以及对历史事实的准确而翔实的把握,做不到这一点恐怕难以达到反思的目的,更不会产生更准确或者更恰当的评价。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建构一种新的历史观,而仍然囿于传统的史观之中,但又因为力图突破而使自己陷入一种矛盾之中,这就导致了本书的很多内容出现前后重复或者矛盾之处。比如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都在本书交错出现,诚然这两大关系都不可偏废,但本书作者显然没有处理好这两大关系,总是游走在对一方面的强调而忽视另一方面,或者相反的路径中。在对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的看法中,作者指出民族主义情绪在导致政变和变法失败中的作用,应该说是有新意的,但这相对于其他原因,比如守旧派的利益保护以及高层权力斗争之类,这个原因显得就不那么重要了。另外,作者指出慈禧太后曾经默许或者支持变法,应该说也有一定依据,但将这个问题无限发挥,并作为后人理解慈禧、体谅慈禧的理由,恐怕就有点牵强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或她所做出的决策都或多或少要涉及到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根据他(她)的决策本身难以较为全面的判断政治人物的好坏,因为遗漏了太多诸如动机、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影响因素。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作者好似跟多的提及它的负面作用,诚然现在有很多对革命的反思,很多人在质疑革命是否必要,但想想具体的历史场景,就知道有时候革命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但如果革命可以成功,那就说明它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在百年前的中国,改革和革命都是可以选择的道路,那时候的中国人其实找不到一条绝对正确的解决方案,“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至今仍然是很多人在追问的问题,甚至说是无解的问题。但不管中国选择何种道路,它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更需要关注的其实应该是如何将已经选择的道路更好的走下去,尽量减少损失。正因为如此,即便说革命存在诸多问题,既然革命道路已经选择了,那就不应该再后退,而应该思考如何在革命道路上实现原先的目标。尽管可以说还有很多的现实条件不具备,那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既定道路上创造这些条件,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至于说洪宪帝制,作者力图超越原有对政治人物的简单指责,而是指出袁世凯帝制自为的一些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这些论述显得有些简单化,比如袁世凯利用古德诺等人的学术研究来为自己恢复帝制寻找依据,这并非是他没有做到学术与政治的区分,而是利用学术来为政治谋利益,这应该是两码事。或者说,如何做好学术脱离于政治,实际上需要两方面共同努力,而如何避免政治利用学术,则完全是政治家的选择问题。另外,在针对五四运动的评论中,作者也在传统观点与超越的意图之间挣扎,一方面作者不想否定传统的看法,即高度评价学术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这种激情的激烈批评,认为学生和知识分子都难以真正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并且容易被激情所感染而做出不恰当的事,甚至产生相反的后果。诚然,这种理性反思是有意义的,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学生运动乃至群众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演变为暴力行为的问题,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因为不能解决就拒绝这些人的参与,毕竟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得益于这些人的热情。当然,如果使这种热情既能推动历史发展,又不至于造成悲剧,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困扰无数人的问题,也是如何摆脱对这类运动的矛盾态度的关键。另外,需要补充一点批评,作者曾批评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在指责旧传统的过程中仍然犯了不够宽容以及独占真理的旧毛病,但其实作者本人在“民主正解”一节中也不知不觉的透漏出自己的这种同样的倾向,一个“正”字说明了这种自知正确的倾向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习惯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当然,作者在最后一章所强调的建立新的政治文化或者民主意识,首先应该建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启蒙,而是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为思想的革新创造条件,这种观点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只做好了启蒙,使得人们的期望值升高,而现实条件还不具备,只会产生理想模式与现实状况的巨大落差,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进而破坏社会秩序,这是大多数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也不能说因为经济还不发达,就一点儿也不管思想启蒙的工作,这也是不恰当的,作者所说的“适当”虽然说没什么可操作性,但作为一种态度仍不失为比较理性。《超越革命与改良》作者:马勇目录:引言第一章 激进与保守:估戊戌 清政府的改革极限 民族主义的双刀剑 西太后对维新的否定与认同第二章 革命与改良:平辛亥  革命家的高调与政治家的低调 革命与改良的二重变奏 历史永远有遗憾第三章 共和与帝制:衡洪宪 无法超越的大峡谷 谁来专制:议会,抑总统? [君宪不负明公,明公实负君宪]第四章 超越革命与改良:论五四 五四的选择 爱国情结的文化透视 化解启蒙心态 民主正解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5月第一版 110千字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本书中,作者着重探讨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起源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20世纪末中国思想界的革命与改良、激进与保守的二元对立观念作了学术史上的回应。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就能够给予圆满的解释,救亡有时确实压倒了启蒙,保守主义有时确实比激进主义、政治浪漫主义更可爱。然而由于近代中国毕竟是被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近代国人的心理调适,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都使得当时的中国无法从容地选择任何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因此,从百年后历史眼光看,我们现在反观百年前的历史,似乎应该摒弃那些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似乎应该超越革命与改良、激进与保守这些传统的价值评估体系了。
  •     可以看看,对中国上个世纪的四次大事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总是觉得缺少点整体的战略眼光。
  •     不赞同作者的很多观点,但的确值得一读
  •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对这本书的评价绝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辩证的矛盾
  •      有深度的一本书,作者从近代民族主义的嬗变重新审视了从洋务到五四的革命与改良,说明了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指出革命不一定比改良优越,一旦革命超出社会承受范围,可能造成更大的反动、混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