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书评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508034003
作者:高阳
页数:400页

重在尾声

高阳最有研究的是清史,但他清代的历史小说却是最不好看的,因为史实罗列过多,体制描述过细,反而像是考据文字。所以我偏爱他清代以前的小说,故事整体性较强,人物也多性情中人。荆轲是中国人再熟稔不过的人物,故事从司马迁的一篇列传、冯梦龙的两章演义,敷衍成厚厚一本,的确可见小说功力。故事大致符合史实,高阳只是在人物对话和心理方面下了大量功夫,设身处地地为主角患得患失,似乎亲历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传奇。荆轲与燕公主的恋情是很落俗套的,不管是否真有其事。徐夫人在他笔下变成了女人,这也让我大惑不解。不过,高阳的高明处是阐明了荆轲刺秦王的意义,让他败犹不败。就像陶渊明所咏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最后张良等人的尾声大有不尽的余味。如无此尾声,本书大可不写。

关于爱情的读物

很简单的原因去读这本书,因为我心爱的女孩在读。高阳的书大学的时候看过不少,能看但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她说“为什么他不能成功啊,为什么啊?”

论荆轲刺秦为何失败

高阳所作《荆轲》 实在是不忍心看下去了。 几乎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荆轲走向秦王,走上死路。他是必死无疑的,这点我们早就知道了,但是他又是必败无疑的,这点是非常在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的。他明明筹划的那么万无一失,滴水不漏,如果他真的刺杀成功,也许历史就会改写,至少,统一中国的将不会是那个暴虐的秦王嬴政。 小时候就看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当时觉得那个在易水之滨高唱的侠士真是慷慨悲壮得一塌糊涂,很奇怪他刺秦为何会失败----图穷匕首见,那样近的距离,应该是万无一失了才对,而且他那把匕首还是淬毒的,只要能割破一点点皮肤,必死无疑。刺秦失败后他说:“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你,得到归还侵占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感觉也很牵强,另外那个秦舞阳实在是让人怄火,来到咸阳宫居然吓得尿裤子,对他强烈表示不满,很奇怪燕太子丹为什么要派这么个家伙跟他来,现在才知道,燕太子丹其实才是刺秦失败的罪魁祸首。 首先,荆轲其实只是一个谋士,而不是剑客,他不善用剑,他所擅长的是养气、舌辨。不是每一个侠士都应该以剑服人的,但是他却得到了铸剑名师徐夫人的垂青,可见他养气、舌辨的才能是不言而喻的,可惜燕太子用错了地方,荆轲提出了三策,可是太子却选择了下策,因为他就为了要报当初在秦国做人质时所受到的侮辱之恨,完全不为整个燕国着想,想想看,刺秦失败会是怎样一个结果,荆轲又不是没有跟他说过,奇怪的是这样的人居然有那么一个行为见识都比他强几百倍的妹妹。而且荆轲已经表示下策太垃圾,自己“只愿为其谋,不愿成其事”,但他还是逼着荆轲这个从未动过刀剑的人去做这件事了。 接着,所有的人都反对秦舞阳做副使出秦,只有他,提到刺秦的人选时能在第一个想到那个在闹市杀人的小P孩,这小P孩有什么好的?闹事杀人,已经显示出目无见地,行为冲动,只因为他是正宗的燕国本地人,就相信他超过相信来自楚地的盖聂,燕太子识人的本事也太差了,而且也太能疑人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是他偏偏又要“用人”,又要“疑人”。他疑人的本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田光为燕国谋划多年,不在庙堂而为天下计,他居然从来没有前去拜见过,还自诩位比“战国四公子”,真是天大的笑话!好不容易屈尊下访一次,又还怀疑别人会泄露国家机密,临走时巴巴地加一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弄得人家老人家没办法,为了国家能任用贤能,为了能让太子信任完全荆轲,只好以死示之。偏偏荆轲是个重情之人,田光对他有知遇之恩,为了举荐他而弄得自杀,荆轲的心理上不得不背负上沉重的包袱,实在是可怜得很! 再次,是燕太子有些白痴,对于收留樊於期,就是一种想要报复秦国的心理,要知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越王勾践还能卧薪尝胆十年,他却想明里暗里都反抗!明知道收留樊於期无用,如果真要刺秦则樊必死无疑,可他却动了妇人之仁,不肯下手,其实老樊这会子巴不得舍身就义,宁愿以死让荆轲接近秦王,所以这还是他“自顾私事”“不顾国怨”的体现,太傅鞠武就说他:“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其实我觉得他是在假装当好人,自己不做坏事,逼着荆轲去当逼死老樊的坏人,实在是老奸巨猾,虚伪冷酷。他喜欢秦舞阳也是,最后自己也觉得秦舞阳不足用,却还是派他跟荆轲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了,太子为何这么喜欢秦舞阳,急于送他跟荆轲上前线,我们已不得而知,舍友说难道是恋童癖?我笑死----如果是恋,就更不应该送他去死啊!倒是秦舞阳闹市杀人,据说是为了他姐姐,不知道燕太子和秦家姐姐是不是又有什么瓜葛。 至于催促荆轲动身就更要命了,刺秦这样的大事,不愿仔细谋划,只会天天上赶着催促,如果副使是盖聂,刺秦是一定能成功的,他就是不愿等,《战国策·燕策三》里荆轲就“怒,叱太子白:‘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也不知道他急个什么劲儿,为了报仇?结果只能加速燕国的灭亡,还早早被父王杀了作为向秦祈和的祭祀。 而荆轲自己也有错,他太重感情,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田光的死,已经对他造成很重的打击,使他报效燕国的愿望加倍强烈,接下来燕太子的推心置腹,尽心供奉,又让他更加倍地着急,再后来,樊於期、夷姞的殉国更是……好可怜,就这样一步步进逼,这个世界上没有对他造成逼迫的,大概只有任姜一个人了,如果他先遇到张良,也不会这样,可惜……这世界没有如果。秦舞阳这个祸根,也是他太过于迁就于燕太子的缘故,其实他完全可以拒绝的,毕竟这么点大的小孩,出使副使,虽然可以用甘罗之事来敷衍,但以荆轲的才情,何必用在撒这点子小谎的上面,可是他最总不忍拒绝,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迂”! 谁都知道刺秦会死,但是谁都没去,最后是荆轲去了,虽然他为的也不是什么民族大义,说白了还是为了燕太子丹与秦王的个人恩怨,而荆轲自己,也不是死在秦王手下,而是死在各方面压迫他去刺秦的力量中的。 可是荆轲还是堪称天下第一刺客!没有人能苛责这一点! 什么是勇士?不是那些以武力,铁血称颂的人,而是那种明知道走下去会死,也决不退缩的精神。 不要说什么螳臂当车之类的话,试问像荆轲这样去挡的人又有几个? 书里描写了几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夷姞和任姜就不必多说了,夷姞贵为公主,见识高远,有勇有谋,谋是宫闱斗争中的优良遗传,不过勇是养在深宫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让荆轲毫无顾忌地上路,她不惜自尽以断后路,并且她选择了服毒自尽,用的就是荆轲准备刺秦后自裁的毒药,顺便还为他试出了毒药的时效和毒性,真是智慧与勇气兼并的美女;任姜的勇是天性,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但是欣赏自己好人,她可以舍弃失散多年的爱子苦苦追随,但她比夷姞更理智,因为她的谋是在残暴的社会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并且这些经验换来的特殊身份无意中给荆轲帮了一个大忙,如果不是秦舞阳,荆轲必胜!这两个女人对荆轲的帮助和影响是最大的,缺一不可。徐夫人出场不多,有一种熟于世故的温柔。季子、夏姒都很可爱,只有太子妃显得忠厚到了愚钝的地步,各有特色,栩栩如生。 读到夷姞服毒送行殉情那一段,眼泪就开始忍不住了,高阳写得真是好,整个故事结构入情入理、铺排得当。易水送行,秦宫行刺这两个高潮,都写得十分传神、步步紧扣,不愧是写历史小说的一大宗师。 可是我还是不明白,历史上的荆轲死前为何会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也许像高阳推测的,是为了后继有人?也许另有深意,而且他拿的是淬毒的匕首,他没追上秦王,也该拿在手上,最后那一掷,明显不会掷中,我最不解的就是他丢掉匕首这一点了,所以说他甚至是----其实不想杀秦王,他宁愿天下归一?太难解释了,我还是一个小孩子,不懂这些政治风云-_-///

游侠荆轲,侠骨柔情

我想古今传颂最多的刺客故事就是荆轲刺秦王了吧,的确,史记上有记载,民间有传颂,有人透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杜撰些什么,高阳这本书就是如此吧,可是却穷尽了荆轲的侠骨柔情,谁说刺客不该有感情,彼时彼刻,身不由己吧。其实先秦的刺客不少,荆轲只是其中之一,所以著名,是因为历史的渲染吧,如此的事迹别人其实也不逊于他,网上就有好事的网友总结了一番,权当乐和:先秦著名刺客作者:自我风流@tianyaclub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刺客最为活跃的时期,在历史上留下累累侠名。这些刺客大多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或武艺。他们与某些权贵倾心相交,为博取功名或报知遇之恩而出生人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博取他人性命,虽殒身而不恤。 吴见思在《史记论文·刺客列传》中称刺客为“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     1,鉏鸒刺赵盾   鉏鸒,春秋晋国人,(?--前607年)   一些人不认为鉏鸒是刺客,因为他根本没有行刺,用现在的话说是犯罪终止。但鉏鸒的历史身份的确是刺客,且我个人认为鉏鸒还具备更多的义士品质。由于他主动放弃行刺,所未成大名,但在《左传》里却有精彩的记载.   当时晋国君晋灵公,荒淫暴虐,厚敛于民,广兴土木,晋国民怨沸腾。宰相赵盾屡屡进谏劝灵公改正,灵公全然不听,反有厌恶之意。   前607年,灵公宠任的一位大夫屠岸贾献计加害赵盾,曰:“臣有客鉏鸒者,家贫,臣常接济之, 其感臣之惠,愿效死力,可使行刺相国!”   是夜,灵公和屠岸贾密召鉏鸒,赐酒食,告以“赵盾专权欺主,今使汝往刺,不可误事。”   鉏鸒领命后潜伏赵府左右。五更,见重门洞开,鉏鸒进中门,看到堂上灯光影影,赵盾朝衣朝冠,垂绅正笏, 端然于堂上坐以待旦上朝。鉏鸒大惊,退出门外,叹曰:“恭敬如此,忠义之臣也!刺杀忠臣,则为不义;受君命而弃之,则为不信。不信不义,何以立于天地之间哉?”乃呼于门曰:“我,鉏鸒也,宁违君命,不忍杀忠臣,我今自杀!恐有后来者,相国谨防之!” 言罢,向门前一株大槐一头触去,脑浆迸裂而死。时惊动了守门人,报知赵盾,赵盾叹息不已,吩咐暂将鉏鸒浅埋于槐树之侧。   评价:可能是史书上记载的先秦最鲜为人知的刺客。就其事件本身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刺杀。但是,这一自我放弃过程却成就了鉏鸒的人格魅力。做为一个都吃不饱饭的底层人物,他已经远远超出了刺客的境界。我们可称他为“义士”。       2,豫让刺无恤   豫让,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晋国人。   当时晋国内乱,晋侯已经成为傀儡。晋敬公五年(前447年),知瑶(智伯)胁迫韩虎、魏驹两家,起兵困赵襄子无恤在晋阳孤城。但韩、魏二人暗中与赵襄子合谋,里应外合内外夹击知瑶,知瑶兵败,被无恤斩杀于晋阳城下。无恤用他的颅骨做了喝酒的饮器,还灭了知瑶全族。但知瑶的家臣豫让侥幸逃脱,誓要为知瑶复仇。   第一次豫让刺杀无恤是混在奴仆之中,进宫修整茅厕,藏于其内准备行刺。然而,就在赵无恤如厕之时突然感受到了逼人的杀气,急使属下搜厕所,搜出带利刃的豫让。豫让直言不讳说是为智瑶复仇,赵无恤感叹到:“智瑶死,智氏族灭无后,豫让却为其复仇,真义士也,杀士不祥!”于是释放豫让,但豫让当时明确表示还要复仇。无恤不好反悔,只是吩咐属下小心提防。   暴露后行刺更加困难,豫让剃光胡须和眉毛,漆身使身上长满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哑。毁容之后回晋阳行乞,连豫让的妻子都认不出他了。不过一个朋友还是认出豫让来了。   朋友说:“凭你之才,去侍奉赵无恤,必得重用,取得他信任后寻机行刺,唾手可成,何苦用这种自残的办法呢。”   豫让正色答道:“委身侍奉别人,又要图谋人家的性命,岂不是怀着二心服侍君主。岂不败坏了天下人臣之义,这和贼寇有什么区别呢?我现在漆身吞碳,为智伯报仇,就是要使臣子怀二心者,听闻我这样而惭愧!”   第二次豫让在一座石桥(赤桥)下诈死准备刺杀赵无恤,无恤车队到后,马突然受惊,无恤命左右搜得一死人,他判断必是豫让诈死行刺!豫让又一次被擒获,   赵无恤质问:“你曾侍奉范氏,智瑶灭范氏,你不替范氏复仇,反侍奉智瑶,为什么我灭智瑶后你如此坚决地为他复仇?”   豫让说:“我事奉范氏时,他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故我就象普通人一样报答他,而智瑶却当我为国士、知己,蒙其解衣推食,我以国士那样来报答他,事情岂可一例而观!”   赵无恤长叹:“我已经宽恕过你,不能再放了你了。”解剑令豫让自裁。   豫让说:“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臣子的忠义,臣子为了忠义而不惜牺牲生命。上次你已宽赦我,天下无人不称赞你的贤明。今我自当受死,但我希望能在你的衣服上刺几剑,以实现我复仇的心愿,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   无恤怜其志,脱下锦袍以成全豫让。豫让拔出配剑跳起来大喊着连刺数下,“我可以报答智瑶于九泉之下了!”说完后便自刎于赤桥。   评价:我最推崇和欣赏的刺客,虽然是一个失败的刺客,但是,行刺过程却成就了豫让的伟大人格,完美的人性。豫让不象其他刺客是政治斗争的棋子,没人找他让他刺杀赵襄子,豫让刺杀赵襄子,是在一场政治斗争已结束,胜败都尘埃落定的时刻。他的主人并未安排他这么做,他可以不这么做,没人责怪他,可是他选择这么做,这样的选择,格外耐人寻味。我们应明白,豫让如此坚决地为智瑶复仇,与其说是为主公复仇,倒不说是为知已、朋友复仇。智瑶给了豫让尊严,豫让用生命捍卫智瑶的尊严。与其他刺客相比,他孤独是的,也就是说,他不象曹沫、专诸、要离、聂政、荆轲甚至鉏鸒那样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做后盾支持,他孤身一人,去挑战一个国家最初的开创者,一个庞大政治集团的领袖。我之所以推崇豫让,最大的理由是他的精神里充满具有平等的价值意识,骨子里毫无奴性。“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他的光辉人性衬托了现在中国人普遍奴性的委琐形象!         3,聂政刺侠累   聂政(?—前397年), 轵邑深进里(今济源轵城南)人.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在市场做市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赠黄金百镒与聂母为礼。聂政坚辞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   不久,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无一切后顾之忧后,聂政到严仲子府问得其仇家具体情况,并谢绝严仲子为他提供的敢死队相助的要求,只身去韩国为严仲子报仇。   侠累府宅护卫森严。方时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聂政以白虹贯日之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   聂政死后,韩王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者。聂政姐聂荣闻听消息,即刻与人言:“此必聂政,昔蒙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政必报其知遇之恩,我当往认之。”遂动身赴韩,至市,果认出尸乃聂政。聂荣抱尸恸哭,大声道:“此轵地深井里人吾弟聂政啊!”   道有往来人,好心劝止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王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荣回答:“我知道!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认识吾弟聂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聂政的英名埋没!”   话说完,聂荣长呼三声 “天!” 然后自杀于聂政的尸体旁。   有市人感其姐弟侠义,收其尸厚殓之。   评论:最有武力的刺客,一个人仗剑冲如戒备森严的相府刺杀成功竟然又仗长剑击杀数十甲士,后又以剑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厉害! 聂政所求,是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聂政能名扬后世,是其姐姐聂荣甘愿赴死以传其名的结果。聂荣虽无惊人的武艺,却具有无畏的精神,为了信仰、亲人的名声,不惜牺牲生命,其性格刚烈坚强,行事果决,重义轻生,堪称侠女!        4,专诸刺王僚   专诸,(?—前514),吴国堂邑人,今无锡鸿声乡鸿山西走马港人。   屠户出身。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 一次,专诸与一大汉厮打,众人力劝不止,其母一唤,他便束手而回。伍子胥恰巧路过此地,见之深为敬佩,随结为八拜之交。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杀吴王僚,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姬光。   这里说说公子姬光为何想杀吴王僚 :   公子姬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札。诸樊知道三弟季札贤,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想最后把国家传到季札手里。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传夷。夷死,当传给季札;但季札不肯受国,隐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为吴王。   王僚违背了兄位弟嗣、弟终长侄继位的祖规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继位的公子姬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机夺位。    公子姬光相当厚待专诸,并敬其母。专诸感其恩,以死相许。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犹豫不决。其母知道事情后为成全专诸成名、成大事自缢而死。专诸葬母后,便一心一意与公子姬光谋划刺僚之事,并献计说王僚爱吃“鱼炙”(烤鱼),藏利剑于鱼肚,伺机刺杀。为此,专诸特往太湖学烧鱼之术,三个月练得一手炙鱼的好手艺。   时机已成熟,公子姬光入见王僚,说:“有庖人从太湖来,善炙鱼,味甚鲜美,请王辱临下舍尝之。”    王僚欣然允诺,答应来日便去。姬光连夜预伏甲士于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约死士百人,在外接应。   王僚虽答应, 但恐公子姬光有阴谋,赴宴时戒备森严,从王室到姬光家厅堂内外布满甲士,操长戟,带利刀,王僚身穿三重盔甲,亲信更是不离左右。    酒过数巡,姬光托言脚痛难忍需用帛裹紧,便躲入地下密屋。过了一会儿,专诸进献鱼炙,手托菜盘,两列武士夹专诸赤膊跪地用膝盖前行,专诸已将锋利的“鱼肠”剑暗藏于烧好的鱼肚之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王僚,力大透过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王僚大叫一声,立即死亡。旁边卫士一拥而上,刀戟齐下,将专诸砍为肉酱。   公子姬光知事成,即令伏兵齐出,将王僚卫士尽数剿灭。    公子姬光既杀王僚,便自立为吴王,即名噪历史的吴王阖闾。后封专诸之子专毅为上卿。   评论:专诸毅然允诺公子姬光刺杀吴王僚,因为公子姬光十分尊重他的人格,以礼相待,且数年如一日地照顾他家庭生活。专诸并不考虑公子姬光的事业是否正义,在专诸这位民间武士的头脑里,没有君王神圣的敬畏观念,也无以下犯上、形同作乱的等级思想,“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专诸只认一理:知恩图报,并且以死相报!       5,要离刺庆忌    要离,吴国人。   阖闾登王位后,得悉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此人有万夫莫当之勇,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现在卫国艾城招兵买马,结连邻邦,伺机报杀父之仇,便成为阖闾的心头之患。    一日,阖闾与伍子胥计议,寻找勇土谋刺庆忌。子胥便推荐要离前往。要离以打渔为业。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但智术非凡,胆识过人,善击剑。    要离见阖闾后,阖闾看要离身材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很是失望。但要离献苦肉之计,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卫国找庆忌去了。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并且焚尸于市,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修治舟舰,常在左右,同谋举事。   三月之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顺流而下,庆忌坐在船头,要离手持短矛侍立其后,突然刮起一阵江风,要离便借风势独臂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将死,但还倒提要离,沉溺水中三次,然后将要离放在膝上,笑着说:“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于刺我!”左右卫兵举刀朝欲杀要离,庆忌摇着手说:“这是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杀两个天下勇士呢?”又说:“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   庆忌死后,左右欲释放要离。要离不肯行,对左右说:“吾有三宗罪不容于世。”众问曰:“何谓三宗罪?”要离说:“为给国君做事而牺牲我的妻子,不仁;为新国君而杀故国君之子,不义;为了成别人之事,而使我残身灭家,不智。有此三罪,何面目立于世哉!”言讫,遂投身于江。舟人捞救出水,要离说:“捞我何意?”舟人说:“你回国后,必有爵禄,何不欣然接受?”要离大笑说:“吾不爱室家性命,何况爵禄?你等带我的尸体归国,可取重赏。”于是夺从人佩剑,自断其足,复刎喉而死。   评论:高傲,对名声追求欲望最强烈的刺客。不惜自残、牺牲妻子求得一刺。当他发现庆忌也为当世大英雄时,本有机会逃脱享受荣华富贵的他再次从容赴死。要离堪称是一个狂热近乎变态的名声追求者!       6,曹沫刺桓公   曹沫,春秋鲁国人。    当时齐国欲称霸中原,连年征战,鲁国接连被齐国打败,不得已屈服了齐国。   周厘王元年, 桓公以周王命布告宋、鲁、陈、 蔡、卫、郑、曹、邾诸国,约以三月朔日,会盟于柯(今山东东阿西南)地。   鲁庄公前往会盟时问:“谁愿和我同去?”   将军曹沫请往。   庄公说:“你三次都败给齐军,不怕齐人笑话?”   曹沫说:“我去自会雪耻。”   庄公说:“如何雪耻?”   曹沫说:“君当其君,臣当其臣。”   庄公说:“寡人越境求盟,犹如再败了一次。若能雪耻,我听你的!”就和曹沫同行。   这次会盟隆重庄严。盟坛高筑,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会盟宾相告诉曹沫只能在坛下等候,曹沫瞪大眼睛怒目而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正准备歃血为盟,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被吓的目瞪口呆。管仲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问:   “将军要干什么?”   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你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请考虑怎么办?”   齐桓公见形势不妙,急忙说:“大夫且慢,你说怎样就怎样!”   曹沫说:“要求归还被侵略的城池!”   齐桓公连忙答应 ,说:“寡人马上与你立誓。”并向天指日发誓决不反悔,也不追究曹沫劫盟之罪。曹沫收剑,微笑自如,遂签定盟和约。   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许多臣愤愤不乐,都要桓公毁约,桓公曰:“寡人已许曹沫矣!匹夫约言,尚不失信,况君乎?”   管仲也不赞同毁约 ,说:“毁约,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   评论:不知为何司马将他作为《史记.刺客列传》的首篇人物,我个人认为他不象一个刺客,倒是个政治冒险家。在先秦刺客历史中,曹沫是比较幸运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保住了名声,更重要的是保住了祖国的领土主权。 有人认为,曹沫是将军,在战场上屡屡失败,就用劫持诸侯索还土地的行为来挽救和弥补自己的失败。劫持行动可换取国家一时的平安,但对医治国家的患痈却毫无益处。若不肯采用贤能、励精图治,推行全面改革,增强自己的国力,齐强鲁弱的力量就永远得不到改变。曹沫的劫持行动体现出了他的短见。但我认为,作为武将的曹沫,就劫盟本身而言是很有大无畏精神的。他当时到底是为自己雪耻想的多些还是为国家利益想的多些,我们无从知晓。但他大无畏的尚武精神难道不能为我们所敬仰吗? 如今国风靡靡不振,我们正呼唤的是这种精神。       7,荆轲刺秦王   中国人都知道,我也省省力气,不写了!   评论:自古到今,对荆轲的评论褒贬不一,我不敢自称见解高于别人,可拿出来供探讨。   浅看荆轲的壮举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厚遇,反抗秦的侵略。实质上,作为侠客的荆柯是在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正是在这件伟业完成的过程中,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和证实。理解这些,我们才能明白刺客、侠客轻生忘死、舍生取义行为的内驱力。对他们来说,追求具有超越意义的“名高于世”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一个人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在于他的选择。但最难的一种是生死的选择。在生死之间,有许多人选择了死,这说明世界上必然会有比生命更宝贵、更值得珍惜的东西。也许,在今天看来,荆轲不太聪明,被太子丹利用,计划不周密,武力不够强,且逆天而行。但他不避危难的这种精神,却应该看作是对人的主体性力量的张扬,是对所谓宿命的抗争。   荆轲刺秦王,那种从容赴死的行为,不论成败,难免一死,我们都应佩服。   侠义精神流传数千年,可惜现在的人已经失去侠义精神了,反倒是恃权横行者,恃武欺人者受羡慕。见义勇为者、反抗暴虐者遭嘲笑。悲哀呀!      武力 智慧 危险性 魅力 疯狂度   豫让 3 4 4 5 5    鉏鸒 2 3 3 4 3   聂政 5 2 5 3 5   曹沫 3 3 3 2 3   专诸 4 4 5 3 5   要离 4 4 4 2 5   荆轲 3 3 5 3 4我嘛就是就书论事!

荆轲刺秦失败的必然性

本来一直以为荆轲是个高手剑客,读完居然发现他首先是个政治家。对他来说,上策是“纵和”各国抗秦,下策才是刺杀。可惜燕太子目光短浅,迫不及待要嬴政死。如果按荆轲所计划,和真正的高手盖聂一起刺杀,多半也能成功。也是因为燕太子等不及,换上秦舞阳,导致刺杀失败。可怜荆轲终于也没有能报答太子,田光,还有殉情的公主。他无所谓生死,因为早就服了毒药,成败都是个死,而行动失败后临死前还想的是说什么话来鼓励后人。对于这个失败,高阳分析的很清楚,并不是偶然。因为燕太子必须报仇,因为荆轲必须报恩。

感念荆轲

“图穷匕现”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人格的凝缩与升华。 不畏强权。不为形势所左右,使我想起了千古西风下不息着的易水。那个仗剑高亢的人儿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吗?雪白的芦花还萧瑟着随风点最出一些秋意,便不由看见了秦王赢政狗一样地环着柱子爬行。 所欺骗的毕竟还能够欺骗罢,直到如今还没有人能够将那个帝国丑陋的躯壳呈现在地上,风一样卷过的秦王朝,只有项羽还面对着八百里焦土作久久的叹息。 高渐离飞筑砸向秦王的同时也重闯了他自己,赵军被坑杀的四十万降翥在地底下蜿蜒如树一样支撑着庞大的根系时,齐王却在宽敞而又明亮的大房子里做着甜甜怪怪的梦。 不知自己怎么一下子便喜上了鲜血淋漓下荆轲箕踞笑骂的样子,徐夫人浸满剧毒的短匕还在铜柱上颤颤地透出丝丝浸骨的寒意。


 荆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