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221012258
作者:卡伦・霍妮
页数:169页

章节摘录

  人际关系之外的感情压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我们在讨论自立与自强时已暗示到了这种原因。任何有可能使孤立者产生依赖性的欲望、兴趣或快乐,都被他看成对自己的背叛,因而加以压制。在患者看来,似乎在允许感情流露之前,需要小心地分析局势,以防可能损失宝贵的自由。任何对独立的威胁都只促使他把感情的大门关得更紧,但当他发现局势无害于他的自由时,便会欣然投入其中。梭罗著的《瓦尔登》①就很好地说明了在这些状况下可能产生的深刻的感情体验。患者心中既害怕耽于欢乐,又怕因此而使自由受限,所以有时几乎变成了禁欲主义者。但这是一种特殊的禁欲主义,其目的不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折磨。我们还是称之为自我限制更好;我们如果承认它的理论前提,那么它并非缺乏明智。  自发的感情体验应该在我们身上有它的位置,这对保持心理的平衡有极重要的作用。比如,创造性才可能是一种拯救手段。假如这种才能先受到了压抑而不能表现,然后通过分析治疗或别的体验而被解放出来,那么对患者将产生极良好的影响,甚至使人觉得治疗中发生了奇迹。但在估计这种治疗效果时却需要谨慎。首先。如果把产生的疗效普遍化,则是错误的;它对一个自我孤立型患者不一定有好处。⑦甚至就是对那个患者本人而言,如果从是否改变了他的神经症的基本因素看,那么严格地说这种效果还不能称作治愈。它只提供给他一种更满意、失调程度更轻一些的生活方式。  感情愈是被克制,患者就愈有可能强调理性的重要。他的希望便是一切事情都能够只凭理智思维的力量便得到解决,好像只要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就足以治疗自己的毛病了;或者好像单靠理性就能解决世上的一切麻烦了。  在讨论了自我孤立者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这些情况以后,有一点就很清楚了:任何亲密持久的关系都必然威胁他的自我孤立,因而可以产生很坏的后果;当然,如果与他交往的人也同样自我孤立,自愿尊重他对保持距离的要求,或者他的伙伴为某些理由能够且愿意顺应他的孤立需求,那么又当别论。一片痴情耐心等待培尔.金特归来的索尔维格①就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伙伴。索尔维格并不对他有任何要求,她对他如有什么要求,那将吓坏他,正像他如果失去对自己感情的控制也会给吓坏一样。可以说他不知道他自己给予别人的是多么少,而他却以为自己已经献出了未表达出口、未体验过的感情,把自己珍贵无比的东西已给予了她。只要感情距离得到足够的保障,他就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持久的忠贞。他也许可以卷入与他人的短暂的交往的关系,时隐时现,但这些短期关系是脆弱的,任何微弱的力量都会使他马上退缩。  与异性的关系之对于他,完全有如一张桥牌之对于别人。只要这种关系是短暂的,不干预他的生活,他就欣赏;而且,这种关系还必须严格限制在专门为之划出的时间、地点、范围以内。另一方面,他可能对这种关系极端冷漠,根本不愿哪个异性进入自己守护的“领地”。这时,他自然用完全是想象出来的关系来取代真实的关系。  我们所描述的这一切特殊表现,都出现于分析过程之中。自然,自我孤立者对医生的分析大为不快,因为那的确可说是对他私生活的最大侵犯。但他也有兴趣对自己作一番观察,医生的分析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看到自己内心的复杂的斗争,因此,他对此又感到神往。他可能对自己所做的梦的生动性感到好奇,或对自己偶然的联想的恰当性感到迷惑。在找到能证实自己的臆断的材料时,他就像科学家找到了证明那样快活。他感谢医生的努力,希望医生在某些地方给他以指点,但若是医生“强迫”或催促他走向自己未曾料到的方向,则会引起他的反感。他老是担心分析中的暗示会带来危险,而实际上对于他这种类型的人来说,危险性远远小于对于其他两种类型的人,因为他早就“全副武装”来防范外来影响了。本来,合理的自卫方法,乃是去证实分析医生的暗示是否正确,他却不这样做;相反,他的做法是:凡医生所说的若不符合他对自己的看法或对生活的总的看法,他都必然盲目地加以拒斥,尽管表面上他做到了礼貌周全,不直接反对。他尤其感到可憎的是医生居然要他来个改变。当然他希望摆脱扰乱他的那些东西,但不能触及他的人格。他一方面欣然观察自己,另一方面又无意识地坚决不改。他对外来影响的藐视只是对他态度的一种解释而已,而且这还不是最透辟的解释。我们以后将讨论另外那些解释。所以,他自然在自己与分析医生之间划出了很长的一段距离。在很长的时间以内,分析医生对他只是传过来的一个声音。在他的梦中,他与医生的关系可以表现为这样一种梦境:两个记者从相隔遥远的不同家相互打长途电话。乍一看来,这种梦似乎表现r他对医生及其分析工作的疏远感,但这只是清楚地再现于他意识中的态度。梦绝不仅是对现存感受的描绘,而且是寻求解决冲突的一种努力,所以,这样的梦自有其更深的含义。它表现了患者想让自己不与医生及其分析工作沾边的动机——不让这种分析触及自己。  最后,我们还可以在分析过程中以及过程以外观察到一种特点,那就是患者在面对医生的进攻时死命防卫自己的孤立。这种现象当然也见诸所有神经症,但这一类型的患者所进行的抗拒似乎更持久,几乎成了生死搏斗。患者想出一切办法来对付干预。事实上,早在自我孤立真正受到威胁以前,这种反抗就已经暗暗地但带有破坏性地进行着了。拒不让医生的分析来干预自己,只是患者意图的一个方面。如果分析医生试图使患者相信他与医生有关,他心中有冲突在发生,那么患者的抗拒便更巧妙、更委婉一些。患者至多会对分析医生表现一点通情达理的看法,假如患者的无意识产生出自发的感情反应,他也绝不会任其进一步发展。总之,患者常常对人际关系分析持有根深蒂固的对抗。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一般都非常含糊暖昧,医生常难以得出清晰的印象。患者的这种抵制是可以理解的。他一直与他人保持着一个安全的距离,医生谈起他的问题只会使他震惊、不安。医生如果多次提说这些问题,患者便公开怀疑医生有什么动机。这个分析医生是不是要使我合群?这种方法只会引起患者的蔑视。如果后来医生成功地使患者知道离群索居的缺陷,患者便惊恐不安、烦躁易怒。他可能意欲离开医生。在分析过程以外,他的反应更强烈。平常本来是沉静温和、通情达理的人,可能会因恼怒而变得僵硬冷漠,或出言不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孤傲与自由受到了威胁。患者一想到加入什么活动或专业团体,一想到别人需要他的是参与行动而不仅仅是交纳一笔会费,便真正恐慌起来。即使他不慎卷入了进去,他也会不顾一切使自己脱身出来。比起一个生命受到威胁的人,这种患者更有本事发现逃避的办法。正如一个患者曾经说过的,假如是在爱情与自我孤立二者之中进行必居其一的选择,他会毫不迟疑地选择自我孤立。这又带出了另一个特点。他不仅用一切能够用上的方法来防卫自己的孤立,还觉得为了,孤立任何牺牲也值得。他把外在的好处和内心的价值抛弃了;在意识上,他把任何可能干涉自我孤立的欲望都清除掉;在无意识中,他便自动地实行了对欲望的压抑。  任何受到如此激烈捍卫的东西…定有一种巨大的主观价值。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译者序  美国心理学专家卡伦·霍妮的这本论著,在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以及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卡伦·霍妮(1885~1952)生于德国汉堡,就读于柏林,于191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从1914年到1918年,她在柏林一朗克维兹研究精神病学,并在1918~1932年期间任教于柏林精神分析研究院。为逃避纳粹迫害,霍妮于1932年赴美并在其后两年中担任了芝加哥市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1934.年她来到纽约,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院任教一直到1941年。该年,在她的发起下,精神分析促进会和全美精神分析研究院成立,她担任院长直至逝世。除了积极从事教学与精神治疗的研究和实践以外,她还是美国最权威的精神分析杂志的编辑、全美精神病学学会的成员;她经常为该学会撰写论文。霍妮的著述甚丰,主要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的新途径》、〈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等。  由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在近代和现代西方思想中具有突出的、独特的重要地位;但自从这一思想运动深入发展之时起,便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持不同见解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对弗氏的正统精神分析学或偏离,或背叛,这样,不仅开拓了精神分析的新领域,也从不同的、  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弗洛伊德思想固有的矛盾和缺陷。其中,卡伦·霍妮作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言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弗氏的学说作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这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氏的生物决定论。比如,人的内心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症状一直是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但在霍妮之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少有人以科学的态度对之进行严密、细致的分析。有的心理学家即使触及到这一类问题,也未能作出较为中肯的、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比,书洛伊德就认为人的内心冲突是压抑与被压抑这两种力量之争,而强迫性内驱力则具有本能的性质,追求的是满足;总之,冲突的根源来自生物的、生理的因素。而本书作者认为,冲突发自于困扰人的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这些倾向的产生不仅可以归因于偶然的个人体验,更主要应归咎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后者归根结底决定着前者的特殊形式;这些冲突的出现表明一个人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发生了紊乱和失调,也就是说,冲突的根源在于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状态,与他的社会性——而不是生物性或动物性——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作者使人重新回到他本来就生存于其中的社会这个背景之中,而不是把人孤立出他所属的社会文化环境,无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把人局限在像弗洛伊德的本能说那样一个极带片面性的狭小范围内。又比如,与弗氏的带有严重主观色彩的“里比多”理论不同,作者认为被弗氏看作“里比多”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只是处于神经症冲突中的人对温情与友爱的渴求,其诱因是焦虑而不是性欲,其目的是在与人相处时得到安全感而不是性欲的满足。诚然,作者并不否认个人以往的体验所具有的意义,但她认为精神分析重心不应该是处处沿用的经验来解释现在的困扰,而应该是立足于当前在人的内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帮助受困扰的人认识并改善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建设性指导而不是像弗洛伊德的那种悲观主义的决定论。  所以,这本论著不仅比它以前和同时代其他带主观唯心史观心主义局限的精神分析文工团献更明显的表现出客观的、唯心史观物主义的倾向,而且,较之于作者早期的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证人格〉)也更具实践的意义,更明晰、更系统,更有说服力。  ……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 神经症的冲突和解决的尝试
第1章 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第2章 基本的冲突
第3章 亲近人
第4章 对抗人
第5章 回避人
第6章 理想化意象
第7章 外化作用
第8章 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第二部 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
第9章 恐惧
第10章 人格衰竭
第11章 绝望
第12章 虐待狂趋势
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作者简介

《我们内心的冲突》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度。
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因此,即使读者已经从作者早期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初步接触了她的理论,但要真正认识、全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的学说,则只有在进一步细读她后期的成熟之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才能实现。

图书封面


 我们内心的冲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0条)

  •     回忆你小的时候是怎样的?那时候很多的表露才是真实的自我。实际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差距,有时候大的让你无敢相信。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作真实的自我,真正快乐的生活。
  •     无法组织出完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赞。没有遇到会遗憾的书。我猜它对我以后的生活会发生巨大的影响。无法组织出完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赞。没有遇到会遗憾的书。我猜它对我以后的生活会发生巨大的影响。
  •     非常好的一本书,如果读书的时间不是很多也要找时间去读一下,喜欢卡伦·霍尼,我觉得简直每句都是我该读的和想读的。基本上一直以来我都是觉得自己是一个活得很累的人,但是我从来都没觉得有什么,因为自己对自己要求高罢了,人生苦短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努力之类的,却不知道其实大部分的精力却是被自己内心的各种冲突消耗掉了。从前在公司觉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已经在公司内耗掉了,真正用来做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很少,三分之一有没有?而就连这三分之一的些时间和精力还要经历协调内心的各种冲突,其实能发出来的能量真的很少,所以我常常觉得累。解决内心的各种冲突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少点内耗。从前一直觉得完美主义是个褒义词,现在并不这么觉得,反倒凡事苛求完美是很多痛苦之源。书中有个词叫做“理想化意境”,根本有很多自认为的自我只不过是经过自己理想化之后的,跟实际的自我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个当然有好处,可以让自己看到自己的各种潜能,理想和努力,但是如果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却是大错特错,反倒是自添烦恼。不管发生什么不符合预期的结果的,第一的反应就是谴责自己,自己不够努力,自己不够好,自己准备得不够周到,自己的方案不够完美。前面爱上了一个根本不值得爱的人,感觉甚至不是痛苦,而是很深的自责,我怎么会犯这种错误?我给自己找理由是因为当时我在最痛苦最孤独的时候也是最迷茫的时候,然后因为我希望自己是坚强的,我又对自己的软弱非常的愤怒,我希望自己是客观理性的,但是怎么会对看人和看事情出现了如此大的偏差,所以很愤怒,这种愤怒持续了很久,像颗毒瘤一样尖刺一样的折磨着我,甚至这种愤怒最后转化成对自己的否定和轻视。如果说我对生活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幸福和成长,那我就必须放弃围绕着理想化意境建立起来的各种防御和自我保护系统这种像城堡一样把自己层层包围的东西。这两年我好像非常刻意的在追求“内心的平和”,最后反倒又像一个业绩目标一样了。就算现在平和了很多,那也只不过是我协调了各种冲突得到的一个表象,就像在火山表面糊了一层报纸一样,看着和谐有个外因却随时可能爆发。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我对自己不厚道,我也早就决定跟自己和解。只是和解也需要能力和知识,我也并不认为这是个容易的事情,克里希那穆提写了那么多书,其主题也只不过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超越自己。”有人说人是不可能真的自己了解自己的,我却认为人唯一能过真正了解的大概只有自己了。看着卡伦的书,我成了自己的心理病人,我知道其实这样很危险,但是我却忍不住也停不下来。世界从来都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如果碰到自己不理解的,面对它,接受它,放下它。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比《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分析又进一步。认识到内心的冲突,也认识到冲突是可以被解决的。而解决的目的是获得更完整的人格,让自己不带有任何虚饰的假象,完全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和融入生活。
  •     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却还是一事无成吗?
  •     买了电子书,不知道在哪里能看,嘤嘤,找半天不见,找了自己主页的书单也不见,资深豆友出来说一下
  •     这两天基本上都在睡觉TAT,索性大概把这本书看完了。医学生综合症竟然没有发挥作用……(噗,想说理解不是很够)书的最后说到“爱既不应是寄生般的依附,也不是虐待式的支配,而是像马克莫雷所说的'一种这样的关系,它本身就是目的;我们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因为对人来说与他人分享体验是再自然不过的;我们相互理解,在共同生活中发现快乐与满足,向对方表现和敞开我们自已的心扉”。#今天还把《分手再说我爱你》看完了,相比于陈晓,superjunior,exo,各种小鲜肉吗(原谅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我真得超爱方力申,不管饰演什么角色,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大男孩形象,痞气或花心的外表下有一颗柔软的真挚的心
  •     解决内心的冲突,意味着不耗费精力在纠结和矛盾上,推荐。
  •     高中大学时的宝典,找到txt看到一半就再不舍得看,就差裱上相框将之挂起来。现在再看早就过了年少时的热情,但是,经典还是经典,自己受到的最大启发是:凡事都不要绝望啊,任何事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专家说的话都不算,那都不是事儿,不要悲观要乐观!!!
  •     读这本书好痛苦
  •     最好看的是序,译者序和作者序都不错。
  •     直面真实的自己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     没有什么理论基础,读起来比较费劲,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因,还是译者的原因,感觉逻辑性不强,很多地方都理解的较为模糊。不过倒是知道了自己是回避人。
  •     卡伦.霍尼的书,对那么多陷入神经症而苦苦挣扎的患者来说,莫不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这本书从神经症产生的社会和家庭根源破开,对整个神经症结构的演化有身临其境的分析,透过它,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理解自我,理解那些痛苦的,令人绝望的冲突和烦恼,如果能够和她的另一本著作《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起结合阅读,我想,或许就是一种自我治疗之路。
  •     人格产生始于人际关系。基本冲突是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三者之间的冲突。正常的人可以选择,而神经症则服从于这些强迫性的需要,以满足利己的本能,理想化意象产生,导致自恋。 本书在论述时与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理论进行了比较,梳理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
  •     很受启发
  •     没看完,可能心静不下来,兴趣不大。
  •     卡伦霍尔奈的书感觉更为公正地看待许多事。我喜欢。
  •     神经症就是一种情绪的极端 很有借鉴意义 有些地方略显生涩 我也找到了我内心的一些自我矛盾 我痛苦的一些源头 让我得以更加平和对待世界
  •     浩大的感动。在此之前,我笃信自己走进了死胡同,更糟糕的是,我对自己的问题毫无头绪、束手无策。心理学零基础的人可以顺利读完这本书,并且至少能够了解自己何以困顿,究竟被什么东西袭击。感激不已。
  •     容易走火入魔,把自己给读坏了,脑子疼。读第二遍的时候受不了了,弃了。
  •     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三种强迫倾向,总有一款适合你...天哪到底怎样的才是心理健全者?!对施虐受虐组合的分析也很扼要。可是写了这么多病解决篇只有短短一章,只觉得膝盖大量中箭、能够认识到冲突还是没有卵用- -
  •     我是神经病!但我已经接受我有病这个事实了。不放弃治疗,自强不息
  •     很好的一本书,翻译得也8错!
  •     清楚的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且需要练习的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病灶,非诚恳面对不可治疗~Know yourself Face yourself Guide yourself
  •     每个人都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人是灰色的。
  •     有一类书,越早读越好。2016-4-29
  •     读完我是矛盾的,霍妮将神经质冲突归结为亲近人,对抗人和逃避人三类,如果把我自己套用到任何一种神经症冲突里面,好像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点匹配的因素,然后合上书反刍的时候,豁然记起一句话,每个人内心都有冲突,然而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他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于是我知道我是一个正常人~~然而让我混乱的地方譬如亲近人里面的一些特征在回避人的第二类外显表示的时候似乎是表象一致而仅仅是解释不同而已。很喜欢里面举的小例子,譬如一个声称爱孩子的母亲,忘记自己孩子生日的事实,其实有可能是她仅仅在乎好母亲的这个称号,想起绝望的主妇第一季里面bree,外人都说她是好妻子好母亲,然而她丈夫要和她离婚,俩娃都是问题儿童,她丈夫指责她so fucking perfect,她躲到洗手间哭的鼻涕眼泪一把,然后又是衣着光鲜的出来~
  •     不可否认是本好书可是理论性和代入感太强 在怀疑是不是我有病
  •     你见过被绝望击溃的人吗?我常常在精神科里看到神色阴郁或者迟钝的人,有人痛苦的嚎叫,有人愤怒地撕碎诊断书,有人默默地哭,我站在那里,感觉到生命的无助。
  •     现在还在宿舍的书柜,特地从家里带来学校准备看第二遍,第一遍是几年前高中读的。
  •     可能是有声书没有讲完?罗列了很多符合的症状,然并卵
  •     比《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讲得更透彻。各种内心活动都对上了···
  •     看完大概知道了自己内心的冲突,但还不能很好地分析。过段时间再回过头再看一遍。
  •     内心的矛盾是造成神经症的根本原因。他们缺乏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行为处事的准则,盲目地以得到爱认可或者避免失望等为目的被迫屈从、竞争、逃避,最终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中不自知或不承认。做一个纯粹的人,始终如一,人格就不会分裂。哪怕你坚持的东西是错的。所以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原则!
  •     霍妮以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 从亲近人 对抗人 回避人三个角度看待内心的冲突 语言直接 但又细腻
  •     心理学保健品
  •     Finally, I know who I am. But I still don't know what to do right.
  •     完完全全的回避人就是我,每一句都戳中
  •     特殊人格的分析偏向很难产生类似《分裂的自我》的伟大共鸣,最后对医生的建议大概能起到一些实践指导吧。
  •     人各有病。
  •     爱是这样一种关系,它本身就是目的,我们相互理解,向对方表现和敞开我们的心扉。没有虚饰的假象,感情真诚,把自己的整个心融入生活与工作之中,既不藐视他人的信念与观点,也不盲从,这是人格的整体性和内心的独立。我们不能变成毫无瑕疵的人,只能让心灵更加强大,而如果不明白这其中的真正含义,只会让理想化意象不断重生。
  •     我,有病
  •     写的是我。
  •     了解自己
  •     不错,不过我没有完全读完只读了64%。
  •     8.7知乎推荐
  •     喜欢
  •     有些作者在书里说:你丫有病!有些作者在书里说:你有病,不过没事,这年头不承认自己有点病都不好意思活着。有些作者在书里说:你有病,不过没关系你可以战胜它,放心吧么么哒~。这书属于后者。
  •     一开始读还有挺对的,各种打自己的脸,但是越读越怀疑,有一种类似星座解释的感觉,怎么样都有道理,怎么样都是胡说八道,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难道每个人都有神经症吗。
  •     能够在体验冲突时又意识到冲突,尽管这可能叫人痛苦,却可以说正是一种宝贵的才能。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感谢霍妮!
  •     读不下去系列..
  •     过于抽象,缺少实例,实在难以理解。
  •     很棒,于是买了实体书
  •     比去看心理医生便宜
  •     1、有人戏言,没读这本书之前还好好的,读了以后才发现自己是神经症患者。是的,在亚健康的最大国家,每个兲%朝子民都是不同程度的神经症患者。2、此书成于60多年前,虽然有些内容已有变化(如缺少了偏执型人格),但基本范氏仍难动摇,仍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著作。3、作者是女性心理学家中的翘楚,也曾经有过不幸的童年及严重抑郁症经历,写成此书可谓感同身受,且对佛洛依德的悲观论进行了批判,结尾部分是对人性向善的自信和温暖。4、全书讲述了三种基本冲突及其人格(顺从型、对抗性和疏离型),以及患者自身解决冲突的尝试(包括理想化意向、外化作用和虚假和谐的其他辅助手段),接着讨论了未解决冲突的后果(包括陷入恐惧甚至绝望,人格衰竭乃至丧失,以及施虐和倒错现象),层次分明,逻辑缜密,读起来一气呵成,欲罢不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