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
ISBN:9787224076363
作者:郑磊
页数:243页

内容概要

郑磊,网名郑无极。1978年生,成都人。现于成都高速公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从事办公室工作。自幼酷爱古典小说,特别是《红楼梦》。多年来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红楼梦》研究,撰写有《钗黛合一的真谛》、《曹雪芹的爱情观与妇女观》、《关于宝玉出家的误读》、《小议贾宝玉的“情极之毒”》、“钗黛合一的再思考”等中长篇论文数十万字,在网上广有影响。

书籍目录

弁言
“理想”与“世俗”:钗黛性格的B面
“倩影”新说:钗黛的另一对影子
“困镜”与“救赎”:钗黛合一的真谛
“远中近”与“近中远”:宝玉情感的B面
总结
附注
附录一 作者与红楼网友的对话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跳出传统红学的窠臼,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红楼梦》及当代红学研究的专门著作。
作者从剖析《红楼梦》两位主要人物形象薛宝钗与林黛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即“钗黛形象的B面”)入手,注意批驳和澄清传统红学在钗、黛等问题上留下的诸多误读和曲解,重新界定了红楼人物在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并由此引领读者超越旧式的“拥林”、“拥薛”之争,去体察和领会包蕴在《红楼梦》中的“好”、“了”、“色”、“空”等宗教、哲学的主题。同时,文章还对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流行于世的“反封建”、“阶级斗争”等政治观念图解《红楼梦》的做法,提出了正面的质疑和批判。
本书的观点新颖,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论红佳作,对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开创红学新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观点并非全部一致,但我还是力荐。书后总结的14条,至少有5条不能让我信服;但是全书给出了大量文本依据否定了很多传统红学的观点,这是我比较赞同的。我直接引出书中几处:为论证黛玉的所谓“叛逆性”,“拥林派”评红家最常举证的一个例子,就是黛玉弃掷北静王鹡鸰香串一事。按小说第16回所叙,黛玉从苏州返回贾府,“宝玉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一些论者乃据此断言,黛玉连北静王也一并骂作“臭男人”,足见其思想是何等“叛逆”、“革命”,作者“反皇权”的态度是何等坚决云云。(见季新即汪精卫《红楼梦新评》等书。)然,此等说法却存在着一个极大的漏洞:小说固然写了黛玉的孤傲、目下无尘,但从其行文来看,宝玉却并没有把这鹡鸰香串的来历讲与黛玉。换句话说,黛玉其实根本就不知道她所丢弃的是北静王的东西!联系到宝玉经常同公子哥儿、戏子名伶们交换表赠的习惯,黛玉倒很有理由把她所看到的这串香珠,同这些“不三不四”的人物联系起来。那么,所谓“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这里面究竟有多少“叛逆性”可言呢?这就很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无独有偶,第28回,作者又写了宝玉把蒋玉菡所赠茜香罗,偷系到袭人身上的情节。那袭人又是如何反应的呢?袭人说道:“我不希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过后,宝玉出去,“终久解下来掷在个空箱子里,自己又换了一条系着”。按小说交代,这条大红汗巾子本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为北静王所得。亦由北静王转赠与蒋玉菡。依同样的逻辑,袭人是不是也很有“叛逆”、“革命”、“反皇权”的思想呢?宝钗教宝玉将“绿玉”二字,换作“绿蜡”一典。论者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此是刻划了宝钗“精于逢迎的性格”(见《红楼梦鉴赏辞典》“典故引文”部分/朱淡文/文)。但实际上,在笔者看来,作者这么写,倒恰恰是进一步表现了宝钗其人,虽懂得迎合之术,却不屑于迎合之举的思想品格!何也?请注意,宝钗这里是教宝玉改诗,以免他同元春的意思相“争驰”,却并不是她自己要在元春面前挣表现、图风光,更没有黛玉那种“压倒众人”,以“独邀恩宠”的想法!当时,宝钗的举动是“趁众人都不理论”,回身“悄”推宝玉。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要尽量避免为人所见。试想,如果宝钗真的意在讨好元春,又岂有拍了领导的马屁,还不想让领导看见、知道之理?有哪个“精于逢迎”之人,肯作这种无名的“傻事”?宝钗《临江仙•柳絮辞》全辞如下:“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第70回)其中,最后一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常常被“拥林派”论者抓出来,作为宝钗“醉心于功名富贵”,甚至“野心勃勃”的证据。实大谬也!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说,至少有四个不能自圆其说的大漏洞。其一,“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一句该怎么解释?如果说宝钗一心要夺“宝二奶奶”之位,她正应该随着形势的盛衰消长、人事的离合衍变,而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才对,为何反说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其二,“韶华休笑本无根”,这“本无根”又该作何解释?按世俗功利的眼光,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如此豪富,又与其他三家联络有亲,正是根基深厚的表现,如何反谓之“本无根”?难道薛家的势力也如同那柳絮一样“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其三,如果宝钗词表现的就是如此粗俗不堪的主题,大观园群芳又为何俱为之“拍案叫绝”,表示应以此作为尊?难道大观园群芳也都是一群势利小人不成?其四,小说接下来就写了群芳放风筝的场景,那风筝也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之物,这是否又说明喜爱风筝的曹雪芹本人,也是“醉心于功名富贵”的“野心家”?其实,这里的“青云”二字,根本就不是什么“高官显爵”、“功名富贵”的意思,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于凡俗的高旷豁达的精神境界!唐•杜甫有“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北征》),王勃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李渤有“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喜弟淑再至为长歌》)。民国•蔡东潘《清史演义》写史可法殉国:“可怜柱石忠臣,已成碧血,从此精诚浩气,直上青云。”梁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扬陶渊明其人其文:“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清•王国维评论辛弃疾词,也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这里,杜甫、王勃、李渤、史可法、陶渊明、辛弃疾等人,难道也可以说成是什么“野心勃勃”之人?据四川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查得“青云”条,至少有四层解释:①青色的云。②高空。③比喻高官显爵。④比喻清高或远大。这里的“青云”、“上青云”、“青云直上”,都显然应该取第④种含义。宝钗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亦复如此。整首词抒发的恰恰是一种对超越凡庸的理想精神境界的向往之情!“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是一种自信,一种勉励,她把别人眼中摧花折柳的“东风”、足以引发愁怅的伤心地“白玉堂”,反过来看成战胜苦难、磨练意志的机缘。故湘云特别赞其云:“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是劝人在纷乱的世事面前,不必自暴自弃。“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是言其志坚也。不论盛衰离合,我都不会改变我的“出世”理想。如脂砚斋所说:“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韶华”,春光也。这里指代春光里的世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世人呵,请不要嘲笑我的理想轻薄无根、不切实际;大观园冉冉上升的青春活力,将把我送到一片高旷豁达的境界中去!正因为宝钗词表达了理想追求者的高瞻远瞩,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风骨与气节,所以众人方为之“拍案叫绝”,并奉此为尊。“拥林派”论者抱定肮脏的想法,以小人之心揣度英雄之志,只能使对原著的理解,变得粗浅无力。又,在这一点上,清道光年间的护花主人王希廉,其见识倒超过了之后的所有“拥林派”评家。他说:“‘青云’二字本指仙家而言,自岑嘉州‘青云羡鸟飞’句,后人遂以讹承讹,作为功名字面。宝钗词内‘青云’二字应仍指仙家言,则与宝玉出家更相映照。”(《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这应该是比较接近曹雪芹本意的说法。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比起刘心武那些关于红楼系列热销解析书,这个作者至少诚意十足,内容丰富,不会把一章的内容拖拖拉拉成一整本书来赚钱
  •     人人都说红楼,这位引用了一下老子庄子就自以为读透红楼。
  •     20120823 凯迪论坛上看过他们二人的钗黛论战,为宝钗的辩论令人耳目一新。找来书读完全文却发现未免太过拔高宝钗而中伤黛玉,所谓宝玉出家是与林黛玉性格矛盾云云,令人无法信服。
  •     09年借过的书。
  •     刷个五分 蛮有诚意 但还是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
  •     当时惊叹很久。
  •     传统红学不讲逻辑,断章取义地忽视与自己观点不符的原文,其自相矛盾的解释必将被取而代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