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的孤儿》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
ISBN:SH10019-3947
作者:吴浊流
页数:251页

梦中的故乡

日本人关注这本书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作者就已经表现出了台湾的独立性,但我更认同陈映真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原名《胡志明》,虽然出版社改的名字为它增色不少,却也改变了作者的最初写作方向,太明在大陆并没有多受排挤,相反他的好工作和家庭的建立显然是他已经融入大陆社会的证明。如今让台湾回归更多的是大陆的一厢情愿,与大陆仍血脉相连的一代人已经像太明那样永远被封存在历史书中了。

亚细亚的孤儿

在台湾这件事情上,大陆也不是一朵白莲花,至少曾经它也抛弃过台湾。一直想去台湾看看,想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还有孤儿的感觉,想看看另一个中国。珍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时间吧。总是与《四世同堂》对比着看,同样被侵略下的大陆和台湾,同样的悲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亚细亚的孤儿》有感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气魄和自信,一句“谁主沉浮”仿佛暗含着自己即将获取胜利的那种轻狂和自在。但在时代的大潮中,浪淘尽的风流人物毕竟只有区区那么几位,大多数的我们,可能只能是这社会汪洋的一页扁舟,循着命运的轨迹一沉一浮。而这正是我读完《亚细亚的孤儿》后的感受。说来也巧,在看完《亚细亚的孤儿》之前正好读完了路遥的《人生》。两本书虽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产物,但却同样描写了青年人在时代和命运左右后的无奈与迷茫。不管是《亚细亚的孤儿》中描写的抗战年代的台湾,还是《人生》中展现的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虽然与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一定的距离,但书中主人公的那种心态却格外的让人熟悉与感同身受——那是在面对无形规范和约束后的一种迷惘,一种疑惑。在没有了战火的今天,我们似乎依旧被束缚的很紧,踌躇满志的我们依旧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与多年前的青年才俊,似乎相差无几。 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描写了日据台湾时期,主人公胡太明这个知识分子曲折蜿蜒的一生。他早年依照爷爷的意思,接受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骨子里就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仰和尊重。但好景不长,日本所谓的“国民教育”逼迫着他不得不半路放弃他对传统的追随,进而进入日办学校进行奴化教育。成年后,这种文化认同的模糊感,让胡太明更加无法找到自己的方向。他跑去日本,但日本人并没有把他作为族人接纳;他跑去大陆,但大陆人却惶惶然要遣送他回台,生怕他是日本的间谍。两边都没有的得到认同的太明只能悻悻地回到台湾。但千辛万苦回到台湾之后,太明却越发认不清台湾的面目了——腐朽的政府,悲惨的人民,破坏的环境让太明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他才发现,原来自己就是那个没人要的孤儿。终于,在历经亲人相继离去的太明,最终疯了,或许只有在紊乱的精神世界中,他才能解脱自我。 看罢《亚细亚的孤儿》,我总觉得太明跟自己很像。一样的理想主义,一样的热爱自由,一样的温顺随性。面对历史滚滚的洪流,我们不敢揭竿而起,不敢慷慨赴死;面对社会种种的不公,我们只能暗自反抗,只能忍气吞声;面对种种天灾人祸,我们习惯了默默接受,自己吞下那难咽的苦果。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顾虑和负担,在一次次的绝望后,我们能做的,终究还是隐忍。我想,或许我们中国人的宿命就是这样,至少大多数是这样罢。在经历了五千年风和雨的洗礼后,我们早已没有了棱角分明的轮廓,早已学会了强权下的屈服。在一次次的抗争中,其实我们努力守卫的东西实在是少的可怜——无非是自己那一片小天地的安然与自在。不管是哪个时期,中国人民都称得上的是最忠诚的“良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中华儿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物质层面的范畴,已经深深浸染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中。我非常爱用“和稀泥”这个词来形容我们自己——只要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我们常采用一种极近中庸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温和,谦逊是我们一贯的态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我们一贯的做法;不伤和气、和谐发展是我们一贯的目的。哪怕是遇到极其荒诞可怕的事,只要没让我们活不下去,我们依旧习惯于自嘲式的笑笑,然后还是像和稀泥一样,忍一忍就这么“和”过去了。当然,中国不乏充满激情、义愤填膺之人,他们往往是时代的弄潮儿,敢于挑战世俗的一切。但不得不承认,我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习惯随着命运的安排,重复着自己人生的起起落落。但让人难过的是,我们的这种温顺往往又有点极致的让人心疼——多少妇女在男权主义的价值体系中丧失了自己最起码的独立和尊严,在绝对服从丈夫的观念下竟连失去了自我都毫不自知;多少农民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随着社会的舆论和别有用心之人的招摇拐骗而随风飘摇;多少人民被历史一次次的抛弃与践踏,在历经了灭顶之灾之后只能独自躲在屋里添着那流血的伤口,硬生生的吞下本不属于他的恶果。当自己的一切都被剥夺殆尽,一无所有的我们这时才会揭竿而起,才会不怕流血牺牲,才会争夺自己的权利。当一个如此温和的民族都忍无可忍之时,这将不仅仅是国家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但很多时候,我又着实很迷茫。我常常思考,作为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面对我们的国民,抑或是我们自己,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如果我们处在战争年代,我们中的大多数是否也像太明那样,既不能超然于战争之外,又不能完全立足于现实,在自我的矛盾中,失去了那种奋不顾身、慷慨赴死的决心,失去了那种不问世事、淡然一切的洒脱。人的命,天注定,每当听到这种宿命感极强的话语时,我的自身却总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反感与排斥——我们的命运不应该早早的被钉死,或许我们要做的事情并没有那么难,或许我们只是需要一点点的改变。当我们明知自身的努力不能改变时代的步伐时,稍稍偏向一下我们心中的天平,一切好像都不那么困惑了。前进一步,我们在洪流中努力释放自己的能量,尽可能的感化唤醒更多的人,尽可能的打开人们心灵的枷锁。后退一步,我们在烟雨中退避三舍,找到自己心灵的依托,努力经营自己的世界、找到万物的真谛,同样的海阔天空。当我们不再纠结于眼前的现状,不再纠结于繁琐世俗的约束之后,你会找到心的方向。哪怕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头破血流,我想,我们亦是无悔的了罢。 人生苦短,与其碌碌无为一生,何不让你的生命在那一刹那绽放出只属于你自己的独特光芒呢?碌碌有为,敢进敢退,能攻能守,或许,这才是我们该有的人生态度。

孤儿能走多远?

一个堆砌着各种教育、看起来知识渊博、聪明无比又善良明智的人,你以为他会大有作为,甚至改变历史,然而却一步一步地被逼,看起来有很多选择,在不同的时候可以进不同的学校,学最难学的物理,去日本留学、去大陆教书,可是每一次的选择又是伴随打击的。表白被“民族不同”这个理由无情地拒绝了;“台湾人”的身份被无情地打压了;自己和妻女被无情地分开了;最最珍惜的亲人被日本人压迫死了……教育给他的是清醒的头脑,但这清醒的头脑让他看不惯肤浅的兄嫂、妻子。爷爷那一辈的“传统”在他心中得到延续,却让他痛苦地拒绝新世界的同化。有反抗的心,却无力回天。这是怎样的苍白啊!他对大陆的向往是模糊的、盲目的,四书五经、陶渊明、老庄没有告诉他太明自己的祖先是谁,他只相信他的爷爷。爷爷对于他,不仅仅是有心事的时候倾诉的对象,也是自己的根。但是他只有这么一个“根”的概念,随着爷爷的去世,他不知道自己该向何方走,冥冥中向往大陆,可是真的去了,又只能实现文人所能做的——教书。让他去军营里他病倒了。他所有的博学和文雅只能送他走到这么远。他所缺乏的一些眼光和能力,让他在拥有明晰头脑的同时,注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为命运所累。他是 “孤儿”,就在于他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父母是谁。日据台湾可能充满了“孤儿”,而他的可悲可叹之处就在于意识到了自己是孤儿,而又不知道该去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亚细亚的孤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