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世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44707640
作者:迈克尔·克莱顿
页数:464页

章节摘录

  圣菲研究院坐落在坎宁街上。它的那些房子原本属于一个修道院。举行这次研讨会的地方原先是个小教堂。伊恩·马尔科姆站在讲台上,一束阳光照在他身上。此刻他没有继续往下讲,而是戏剧性地作了个停顿。马尔科姆今年四十岁,在研究院里是个无人不知的人物。他是研究混沌理论的先驱者之一。可是,由于去哥斯达黎加时受了重伤,他那大有前途的事业曾一度中断。实际上,有好几家新闻媒体都曾报道说马尔科姆已经遇难。“遗憾的是,我中断了在全国各个数学系的庆祝活动,”他后来说道,“不过我只是轻微的死亡。外科医生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他们会最先把这件事告诉你们。现在我又回来了——你们也可以说我又复活了。”马尔科姆穿了一身黑衣裳,拿着一根手杖,给人以质朴无华的感觉。在研究院里,他以分析不落俗套和看问题有悲观倾向而闻名。他当年8月的一次题为“混沌边缘的生命”的报告最典型地反映了他的思想。他在报告中提出了自己对混沌理论在进化论中的运用所做的分析。使他非常满意的是,他的听众都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圣菲研究院是80年代中期由一批对混沌理论的含义非常感兴趣的科学家组建起来的。这些科学家来自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他们都相信在世界的复杂性背后有一个内在的秩序,这个秩序曾一度使科学家感到困惑。但它将被混沌理论,即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复杂性理论所揭示。一言以蔽之,复杂性理论就是“21世纪的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探究了许多复杂系统的行为——市场上的公司、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单个细胞中的酶栅、迁徙鸟群的行为方式——这些系统异常复杂,在电脑产生之前,要想对它们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这项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其研究结果令人惊讶不已。科学家们很快就注意到,复杂系统表现出某些共同的行为。他们逐步认为,这些行为是所有复杂系统的特点。他们意识到,这些行为无法用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方式来解释。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简化还原法——把手表拆开,看它是如何运行的——在复杂系统研究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因为一些有趣的行为似乎是从各组成部分间自发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这种行为不是事先安排的,也不受外因引导,它是自发产生的。所以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组织的”。“在研究进化问题时,”伊恩·马尔科姆说道,“我们对两种自我组织行为特别感兴趣。一种是适应问题。这是随处可见的。公司适应市场,脑细胞适应信号传递,免疫系统适应感染,动物适应给它们的食物。我们逐步认识到适应能力是复杂系统的特点——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进化会导致更为复杂的有机体的产生。”他在讲台上变换了一下姿势,把身体的重心移到手杖上。“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他说道,“是复杂系统在需要秩序和必须变化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方式。复杂系统往往使其自身处于我们称之为‘混沌边缘’的地方。我们可以认为,在混沌边缘有足以使生命系统产生震荡的新生事物,同时又有足以使它不至于陷入无序状态的稳定因素。这是一个冲突区,它充满动荡,充满新东西和旧东西的不断对抗。毫无疑问,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一个生命系统离这个平衡点太近,它就有陷入无序和自取灭亡的危险;但如果它离开这个边缘太远,它就变得僵化、呆板、独断专行。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它的灭亡。变化太大和太小都是毁灭性的。复杂系统只有置身于混沌边缘才能兴旺。”他顿了顿。“所以,从其内涵上来看,物种绝迹是变化太大或变化太小这两种行为方式的必然结果。”听众中许多人频频点头。在场的大多数研究人员对这种看法都持认同态度。混沌边缘概念的确已几乎成了圣菲研究院的信条。“遗憾的是,”马尔科姆继续说道,“这一理论框架和物种灭绝的事实之间还有一道宽阔的鸿沟。我们无法证实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化石能告诉我们某种动物绝迹的时间,但却不能告诉我们它们为什么绝迹。电脑模拟的价值很有限。但我们不能用活的有机体来做实验。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物种灭绝是无法验证,也无法实验的,所以它也许根本就不是一个科学课题。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宗教和政治方面最激烈的争论之一。我想提醒大家,在阿伏伽德罗数字上就没有带宗教色彩的争论,在普朗克常数、胰腺功能问题上也没有。但在物种灭绝的问题上,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两百年。我不知道它该如何解决,假如——那位先生?有什么问题?”.在会场的后几排有个人举起手不耐烦地挥动着。马尔科姆皱起眉头,显然感到不快。学院里的习惯做法是,等发言的人讲完之后才让大家提问,中途打断一个人的发言是不礼貌的。“你有问题要问吗?”马尔科姆问道。在会场的后面有个三十二三岁的年轻人站起来。“实际上,”那人说道,“只是一点评述。”说话的那个人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穿着咔叽布衬衣和短裤,一举一动都有板有眼、非常得体。马尔科姆认识这个姓莱文的古生物学家,他是从伯克利到这个学院来参加暑期进修的。

前言

  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Crichton)是我和老友刘兵教授都非常喜欢的作家,我们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对谈专栏中刚刚谈了一期他的小说,谁知迈克尔·克莱顿本人竟于11月4日去世,终年仅66岁。我们的对谈发表时(今年8月),应该正是他缠绵病榻之日,这一巧合似乎也可以解释为“冥冥中自有天意”?迈克尔·克莱顿1942年10月23日生于芝加哥,最初在哈佛读文学系,后来转入考古人类学系,最后却于1969年在哈佛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有种极其了不起的能力,就是把科学和戏剧概念融合一体。只有他才能让恐龙重新得到生命。迈克尔把自·己华丽光彩的一面写进了小说,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他的地位。  ——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好莱坞和克莱顿继续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尽出于一个原因:我们酷爱它们。科技惊悚小说这一类别显然由《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完全掌控。  ——亚马逊网站  事实证明:作为续集,它连同改编的电影一起,创造了目前为止文学市场上最高赢利的纪录。  ——《出版人周刊》

内容概要

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 1942.10—2008.11)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导演、制片人,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50位最高雅人士之一,享有“高科技惊悚小说之父”的美誉。克莱顿以其“最具科技含金量的知识小说”,挑战着我们关于身边这个世界的种种预想,以一种我们都能理解的方式阐述了世界的众多谜团。他是一位伟大的讲故事的人,每部作品都占据欧美畅销榜,并不断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他的人生也像一部惊悚小说:差点搭上“9·11”事件中被劫持的飞机;在圣莫尼卡的家里与持枪劫匪面对面;他的四次婚姻皆以离婚收场……。2008年11月4日,克莱顿因癌症溘然谢幕,以一部未竟之作,为世人设下永恒的悬念,让有幸认识他的每一个人都将永远铭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曾经引起全球性恐龙热的《侏罗纪公园》的续集。侏罗纪公园发生惨祸被彻底摧毁6年之后,在哥斯达黎加的索那岛上又发现了奇怪的动物。只身上岛,想揭开这个秘密的古生物学家莱文遇到了危险,他的朋友马尔科姆、哈丁以及想窃取国际遗传技术公司秘密的道奇森等人先后登上该岛,于是在那个失落的世界里,展开了一场人与恐龙、人与人以及正义与邪恶的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大搏斗……

图书封面


 失落的世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非常吸引人的书,本来以为会像看电影一样,却发现比起电影中的镜头,书中的情节更加的惊险刺激。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大约是3500年,这还得从法国人在山洞中的壁画算起。
      但是有许多灭绝了的生物,他们在地球上驰骋了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果说,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的灭绝,是基因进化的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也是生命迈向更广阔适应领域的一项淘汰的话。
      而今,我们已经想当然成为地球主人的我们,在环境的掠夺上,导致的灭绝,是一种善意的循环吗?
      古生物的灭绝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在适应这个星球的同时,他们也在被这个星球筛选。
      而现今许多因为人类而灭绝或正在灭绝的动物,还处于这个顺时针的周期内吗?
      庆幸毕竟还生活在拥有众多生物的时代,或许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繁衍的人口,那时,回忆,是新鲜和虚幻的。
      
      我们不断的在掠夺资源和环境,环保的弱势抵挡不过强悍的经济利益和生存危机。
      很多人呼吁说地球有一天会因为人类的过度而毁灭。
      书中说,其实,地球不会选择死亡,史上四次大规模灭绝,正是地球的休息过程。
      让蓬勃的生命归于尘土,再静待千万年,凝结成新一轮生命的孕育。
      如果说有一天我们将地球运转到喘息沉重时,我想,并不是我们要选择生存或是死亡,而是我们脚下的大地,选择改变。
      
      书中的故事虽然是幻想,也勾勒出人类无尽的欲望和自大。
      在我们看来,几千年的智慧已然是沾沾自喜的高傲,任凭过去的沧桑也无法遮盖今天的光芒。
      甚至开始选择生命的再造更新,却忽略了,周而复始的轮回孕育。
      一步一步走成的生命的交替,并不是单纯的胚胎孕育,而是优良基因在时间中的更替,是历代生存者的规矩、秉性。
      我们主宰的了的不过是呼吸氧气的躯体,却永远无法掌握血液传送下心底的暴力、残忍、血腥、欲望……
      
      小时候大人会讲,有一天,我们会迁移到另外一个星球,因为人口的数量和地球的资源。
      可是现在,我却深深的认为,有一天,地球会选择让我们和曾经的生物一样沉睡,当骸骨变成石块,下一任的继承者,会想象曾经的盛事繁华。
      
      http://pariscatzi.blogcn.com/index.shtml
  •     电影的第二部简直太差了,但意外的是小说居然并不乱。电影里被拍成圣母的萨拉其实在书里理智又勇敢,相比起叫嚣着观察研究恐龙的莱文,萨拉简直是女神。马尔科姆的混沌理论实在是太印象深刻,而且深深地觉得李菊福,科技这种东西永远都在推翻前人的看法,从宏观来看我们也许并没有我们想得这么伟大。这一本书恐怖和血腥成分比上一本少,看得出来人和恐龙在互相智斗。迅猛龙,三角龙,霸王龙和始秀颚龙还是栩栩如生,他们如何攻击,如何学习,如何抚育后代,真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啊。
  •       第一次读克莱顿的书的感觉就好象小时候第一次读金庸的小说那种感觉又重新回来----完全震撼!!因为想象力之丰富,作者本身知识面之宽广都很让我这个一生都不可能会达到的人所羡慕的.
      边读小说,边感叹作者要经过多少年的知识积累才可以构思出这样一本小说.当然加西亚的<<百年孤独>>又是另外一种震撼.
      总之,作者运用他在考古学方面的知识幻想出了这么一个丰富的异次元空间.读他的小说是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难怪大S对他那么推崇倍致.
  •     您是多自恋啊把上一部的书评复制过来就算了评论区还给自己捧一下臭脚。不过六年前您应该挺年轻的做出这种事好像也可以理解~
  •     惊心动魄,发人自省。
  •     硬科幻+动作冒险,比电影来的精彩;
  •     人类就爱“自作聪明”……
  •     探讨和玩味物种灭绝,框架比第一部更小,有限的人物使剧情更紧凑。每个角色都在故事进行中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样子,结合马尔科姆对于物种灭绝的关键分析。非常有意思。无论是角色塑造还是故事叙述克莱顿从未浪费太多笔墨,但效果达到了。就像刚果惊魂一样它无时无刻不提醒你,恐龙不是真的,但其他的部分全是真的。
  •     绝对的经典
  •     很好看
  •     呵呵,克莱顿,也是我的偶像。
  •       其实作为侏罗纪公园的读者,这本书是可看可不看的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修正了之前对于恐龙视觉系统的错误认识,还有就是对那些之前意犹未尽的人的一种满足
      
      结尾处马尔科姆和莱文的对话推荐大家看看,当然还有最后索恩的总结,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精华
  •     对啊,1我是看的电影,2看的小说,3还没看…(但是正经去看好像太傻了…)
  •     很好看,有趣
  •     太精彩了,绝对不能错过
  •     被霸王龙弄成重伤以后靠吗啡续命是马尔科姆在这个系列小说里固定的宿命吧?这一部里居然还提到了朊病毒感染恐龙的问题,和电影的区别挺大
  •     感觉最精彩的是那几段关于演化与灭绝的假说
  •     侏罗纪两部曲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马尔科姆坚持的混沌理论。人物塑造方面感觉有所欠缺,不过恐龙的一举一动却刻画的栩栩如生!
  •       被朋友借去一去不复返。01年的时候,看的。 里面的恐龙也在进化也有一定的智慧.刻画的场景和恐龙还有事件都很真实. 没了~
  •     初中的时候因为期末考试得到前几名获得的奖品,被深深的吸引。以致于后来看了电影《失落的世界》仍感到其没有表现出书中描绘的一半精彩。如果被电影所吸引,则推荐阅读本书。
  •     (東師圖書館)
  •     引入chaos及数模概念,十分不错!仍是经典!
  •     五年级买了一本来看,但当时看不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