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504648372
作者:陈美东
页数:480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宇宙本原与演化学说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们,自古就对天、地的由来这一深奥难解的命题产生了兴趣。天地是怎么形成的?是由什么组成的?天地是亘古不变的还是在不断演变的?如果是在不断演变,又是怎样演变?为什么会这样演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曾进行过思考,作出过许多猜测,并长时间地争论,且有过诸多有趣的论述。关于天地亘古不变的观点,春秋时期的孔丘就有过论述。在《庄子·知北游》中,记载有孔子同他的学生冉求的一段对话: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耶?”仲尼曰:“可,古犹今也。”晋代郭象注日:“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孔子还认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这就是说,孔子认为天地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天地是亘古不变的,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一直是当今这个样子。这种观点,在后代得到一些人的赞同。西汉董仲舒就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①,“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②。宋代司马光也认为:“天地不易也,日月无变也,万物如若也。”只是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并不占主导地位。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则是天地是在不断演化着的,它们有一个化育生成的过程。中国古代传统的、影响极其深远的蒙学课本《千字文》(梁代周兴嗣撰)的开首便是“天地玄黄,宇宙鸿荒,日月盈昊,星宿列张……”这几乎成为古代一般中国人的共同认识。当然,这种观念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包含有十分丰富多彩的内涵。

前言

中国古代天文学建树非凡,遗泽久长,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往着这份文化珍宝。只是数十年漫漫学海中有许多错过的机缘,以致今天仍还像是一个鹄立在圣殿门前的朝圣者,终未能进入门庭。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受到很大的喜悦、有幸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之际,见证了在竺可桢先生的倡导下,中国古代天文研究跨出了前所未有的聚集人才、系统“攻关”的步骤,而从那时起经两代人的努力,资料齐集,成绩斐然。如今又促成了这一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各单位的天文学史研究者齐力完成的学术壮举——一部上起夏商,下逮近代,罗列我国古天文学万象的六百万言鸿篇巨制!纯粹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审视古代天文学,首先,它是一门旨在认识天文世界——发现天文现象、探究天文规律的自然科学。这和今日的学科定位并无不同。其次,它是一门“观测的科学”,今日也仍然如此。如果把天文观测工具的“古”的界限设在天文望远镜应用之前,那么古代天文学眼界中所有的天体不超过7000个,这使得天文实测研究的对象限于几个太阳系天体的表象及其运行轨迹,星空的监测以及几千个恒星的定位和陈列。这些,中国和其他古代文明的情况基本上一致,可以认为是历史的必然。与之相应的天文理性认知的探求,这样规模的“天”,相对于地上的万物和人间的万众,虽然仍然是伟大、永恒,但也显得比较简单、稳定,导致了我国古代“天覆地载,人居于中”、天地人“三才”协调的宇宙观。这在一方面形成了宇宙结构、天体演化、天人感应的种种学说,成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把天文实测结果的解释引向到“天文”与“地理”的相关性、“天道”与“人事”的相关性的探求。前者把“天”联到了“地”,导致了在“时政”、“编历”这些“国之大政”上的应用;后者把“天”联到了“人”,应用到了当时同样属于“国之大政”的“星占”。

后记

本书的撰写大约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92年下半年到1994年底,断断续续地收集有关史料,并试写部分章节;自1995年1月至9月,相对集中时间与精力,先后完成初稿和定稿。总算了却了一件心事。但由于时间仍嫌仓促,不及精雕细刻,不妥或遗漏之处在所难免,尤望读者指正。本书除绪论外,又设七章,其中第七章系由徐凤先博士执笔,她以翔实的史料和精当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天文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本书大为增色。本书稿的大部分由余荔裳抄正,在抄写过程中,她还不时对文字做修订与润色。本书的绝大部分插图系由陈思燕精心绘制。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室朱敬、吴佩卿、程占京以及汪前进、李安平的大力帮助。在此,谨向他(她)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书籍目录

绪论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功能与特征  一、观象以授人时  二、观象以见吉凶  三、官办天文学的若干特征第一章  宇宙本原与演化学说  第一节  宇宙本原与演化学说的早期论述    一、虚无创生说    二、元气或水本原说    三、宇宙演化思想的早期论述  第二节  汉晋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一、《淮南子》等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二、《易纬·乾凿度》等的元气生成论    三、《灵宪》与魏晋宇宙本原及演化说  第三节  唐宋时期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一、《天对》、《元气说》及其他    二、北宋初年各家之说    三、朱熹的宇宙本原与演化理论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一、传统宇宙本原与演化说的余绪    二、西方宇宙本原与演化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五节  宇宙循环论    一、儒道宇宙循环论    二、佛教宇宙循环论及其影响  第六节  宇宙神创论  第七节  宇宙膨胀说第二章 天地结构学说  第一节  引言    一、论天家与论天学派概说    二、天地结构的神话传说  第二节 盖天说    一、周髀家盖天说    二、《周髀算经》盖天说    三、王充平天说    四、虞耸兄弟穹天论    五、佛家须弥山说及地轮一水轮一风轮一空轮说    六、萧衍金刚山说    七、元明清时期的盖天说  第三节  宣夜说    一、郗萌一黄宪宣夜说    二、虞喜安天说    三、宣夜说的源与流  第四节 浑天说    一、浑天说的缘起    二、扬雄难盖天八事及其他    三、张衡浑天说    四、陆绩、王蕃、葛洪等对于张衡浑天说的论证    五、姚信昕天说及刘智、姜岌等对张衡浑天说的改造    六、从何承天到一行对张衡浑天说的修正    七、邱光庭一朱熹新浑天说    八、新旧浑天说的论争    九、传统地圆说及西方地圆说的传入第三章 天论与天体论  第一节  天论    一、天地与宇宙    二、天地的大小    三、天或天体的层次论    四、日月五星左旋说与右旋说之争    五、西方宇宙体系的传入  第二节 天体论    一、关于太阳和月亮    二、关于五星、恒星和银河……第四章 天象论第五章 地动说和潮汐论第六章 历法思想第七章 星占思想、天人感应说及影响 参考文献后记总跋 补记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是关于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的专著。 天文学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自然科学之一,在华夏科学、文化史中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的全套书结构中,《中国古代历法》、《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中国古代星占学》、《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各立一卷,以概全面。完成这样的一部《大系》,可谓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来认识华夏文化的源与流。
近世100多年,华夏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撞,激湍跌宕,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出现前所未有的震动,至今波澜未已。其间在天文学上体现为结束古代传统、“转轨"西化、进入近现代的航道。《大系》中所设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一卷,阐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
全套书中用《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一卷介绍了对同属华夏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是一项开辟性的探索。另一卷《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篇幅达47万字,对天文典籍阅读者是十分有用的工具,也是好伴侣。《大系》共10卷,每卷40万到80万字。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喜欢天文,所以想学习天文,看看基础的书,以便以后深入研究。
  •     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们,自古就对天、地的由来这一深奥难解的命题产生了兴趣。天地是怎么形成的?是由什么组成的?天地是亘古不变的还是在不断演变的?如果是在不断演变,又是怎样演变?为什么会这样演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曾进行过思考,作出过许多猜测,并长时间地争论,且有过诸多有趣的论述。
  •     觉得这书不值,既然标题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就要用中国式的思维来叙述,为什么要利用那么多的数学与几何公式。古人在仰观俯察时还要用西方的数学几何吗?古天文学就要站在中国的本土思想来剖析上古的智慧,要以经解经。这种书写方式就好像用亚里斯多德和哥白尼的思维在学习中国的天文学思想一般。试看一下《黄帝内经》《老子》《周易》《葬书》《星学大成》哪一个用了数学与几何公式来解释,竟然还用了ABCD,A'B'C'D'。开根号。真是无语。真是糟蹋了古人的智慧与思想。此书不如改写成《中国古天文学的现代数学几何思想》更为切实。莫要打着古天文的旗号来骗人了。
  •     很好的书 是正品 物流也挺快的
  •     此套书大好,十本全收.
  •     不错!把一直转变变更的思想和历史继续传承下去
  •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读之书
  •       资料性还是不错的,把基本的骨架搭起来了,可以当做一个学习大纲。但与这么大的一个题目相比,这本书还是显得太薄了。
      不同的章节由不同的人执笔,最后一章和前面各章的文风、思路差异不小,但很有见地。
  •     书还是不错,就是不够怎么新,拿到后有种二手书的感觉。书的质量欠佳。
  •     古代天文学学巨著,内容丰富,让我很好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     很厚重的一本书。值得品读,了解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的思维模式
  •     古人法象天地而成《易》,以“象”喻“道”。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亦哲学亦求道悟道之学思也,美哉此书!
  •     以前就仰慕天文台的大家,终于买到他们出版的书了,是我研习堪舆的好老师,感谢作者的甘心贡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