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的十七歲

出版社:李敖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9789574153374
作者:李敖
页数:592頁页

内容概要

關於作者:李敖
一九三五年生於哈爾濱,一九四九年來到台灣。李氏文筆自成一家,被喻為百年來中國人寫白話文之翹楚。發表著作上百餘種,以評論性文章最膾炙人口,其中《胡適評傳》、《蔣介石研究集》更為代表作。西方傳媒更奉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
《李敖回憶錄》獲選為一九九七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續作《李敖快意恩仇錄》亦擠身各大書店暢銷書榜;一九九九年五月,來台五十週年,出版《李敖禍台五十年慶祝十書》;一九九九年八月,獲新黨提名參選二○○○年中華民國總統;二○○一年五月新作《上山‧上山‧愛》甫一推出即引起讀者熱烈迴響。
二○○七年十一月立委參選登記最後一天,李敖宣告不再參選並退出政壇,同時發表《李敖議壇哀思錄》一書作為政壇告別之作,書內容讓官員及立院立委們無不提心弔膽,深怕被大師嘲諷批評,引來風波。

作者简介

一名美麗的十七歲高中女生的腦部被植入晶片,使得她知識大增,但必須有人不斷的開啟她的智慧,這人是六十七歲的博學大師,他們之間發展出了最奇情的忘年之愛,有了最奇特的結局…。
幾年前,八卦媒體封面了李敖和高中女生的故事。高中女生十七歲,是李敖的模特兒,在她肉身上,李敖靈修出「虛擬的十七歲」。


 虛擬的十七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老而不死是為賊作者:梁昶5月買到李敖的新書《虛擬的十七歲》,花了兩個月讀完。不是因為好吃要細嚼慢嚥緩緩品味,而是因為粗劣寡淡味同嚼蠟才淺嘗即止。讀了一百頁已經興趣缺缺(全書一共五百七十五頁),只是出於小市民的算計心,心疼買書的花費,才勉勉強強時斷時續把全書看完。《虛擬的十七歲》以情色小說為號召,買書的第一衝動也是想觀摩一下七十衰翁的色情想像。但一撕開像安全套一樣密閉的塑膠書封,讀上兩頁,你馬上會發現自己上當了。如果《虛擬的十七歲》可以自稱是色情小說,那麼電影《赤壁》完全可以自稱是《索多瑪的120天》。全書唯一的肉感部分是通篇的肉麻——宣傳中說這本書「每五六頁就有高潮迭起的內容」——每兩千字必有一見的「高潮迭起」不是顛鸞倒鳳翻雲覆雨,是作者肉麻的自我吹噓。全書出現最多的詞彙是「大師」(作者的代稱)。隨處可見的都是這樣對話:「大師的腦細胞,一定有特異功能,幫你形成了大頭腦。外面都讚美你有大頭腦。我有一個怪念頭,有精子銀行,難道不該有腦細胞銀行嗎?如果能開發出你大師腦細胞銀行成品,大量生產,科學植入,該多麼有趣!」「世界這麼大,也許有一天,有人證明你大師的全面性偉大。」大師說:「我太聰明了,我不可能不知道……」寬容地說,偶爾的肉麻,還不失為有趣,但三十多萬字從頭到尾反反覆覆一成不變的自舔自品就有點噁心。另外,大師自證高明的橋段設計得也很拙劣。打個比方,大師的崇拜者(書中人物除了大師就是大師的崇拜者)隨便提到「椅子」,大師馬上接口說椅子在古文裏怎麼說,英文裏怎麼說,法文、拉丁文、梵文、希伯來文……裏怎麼說(只要你手邊有足夠多的字典,你就能湊出足夠多的說法),然後崇拜者一臉仰慕地讚歎:大師你太厲害了,這麼多高深的知識你怎麼能夠脫口而出!大師意猶未竟:你提到了「知識」,知識在古文裏怎麼說,英文裏……(再抄一遍字典),於是崇拜者崇拜到連死的心都有,以身相許根本不值一提,以身相殉都難表拜服之忱……有志於自我表揚的文學青中老年,這一招可以作為入門初步。《虛擬的十七歲》裏還是有若干性幻想的段落。出人意料——同時也令人反胃的是,作者性幻想的主要對象竟然就是作者自己。作者一再強調自己的粗壯龐大,但又心虛地不敢一試,杜撰了不少能舉而不舉,可奸而不奸的大話。如果草草地把書翻一遍,或多或少你會以為書中十七歲的女主角是向七十歲的作者求奸不得恨恨而死。在性愛這樣的體能領域內,肉身凋謝的大師還敢自封為奧運會冠軍,真的應了孔子的預言:老而不死是為賊。從幾年前的《上山上山愛》開始,李敖就自創了一種小說格局:用一個不倫不類的情色故事,把從前的媒體散文再發表一遍,賺第二輪稿費。書中的大量情話,都是很不得體的媒體舊文。《虛擬的十七歲》如法炮製,只是故事愈發不倫不類,情話愈發大而無當。新書中所謂的學問,所謂的思想,無論是聊電腦,聊人工智能,聊人生,聊情愛……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浮談無根,間或有一些語言文字上的小聰明,但根本而言不成體統。除了作者以外,沒有人會以為這些是什麼學問思想。這大概是李敖真正的悲哀。他在書中寫道:「我是中國自古到今最獨來獨往的、也最能獨來獨往的偉大知識分子,不入黨、不阿從、不曲學、不逃世、不寒酸、不孤憤。我是偉大的自大狂。」姑且承認李敖的「六不」,但問題是,除了自大狂以外,他還是什麼?無傳世之學、無傳世之功、無傳世之德,他憑什麼自大?就連色情小說,都比他的本家李漁差三百檔。他豈止「六不」,他簡直什麼都不是。李敖沒有傳之後人的學問,但他本人很有可能成為後人研究的學問。他是當代中國文化人自大自戀的標本。中國文人的自大和自戀,應該是未來中國心理學社會學研究中的顯學。平心而論,在那些自以為是的中國文化人裏,李敖讀書最多,文字最好。
  •     那遠去的十七歲,名字是C‧J‧周,在台北市朱崙街念了高中,她是「虛擬的十七歲」的模特兒,我寫下「朱崙」,一如寫下了她的名字??这个女孩子是谁咯?传说中李敖大师御女无数,特别是MM级的人物。我很想知道她是谁?大学时候读过《上山上山爱》,觉得蛮有味道,也够淫荡哈哈哈哈这个嘛正在读着,对于李敖大师,偶就不加评判了,童鞋们也自己心里有数,这个老色鬼,这个老家伙,这个老顽童,这个大师,让人想起东方朔,只不过没有东方朔的年代,而多了一些拍桌子骂娘的镜头!Y的,什么时候我也能。。。。。。。
  •     深交是记忆中的神交;深情是分离后的余情;深思是发黄纸上的落叶;深处是虚拟十七岁的忘形……如画的芳龄似永不知疲倦的美梦,美梦初遇似年华正茂的年轮。每段记忆都有属于个人的归属,每个角落都有心房温暖下的动容,毕竟年华已过,毕竟桑榆已老,回顾那段正当年,是迷失还是永驻?李大师的小说给了一番论述,大师喜爱的十七岁在于妙龄的现实,心灵的十七岁却永远在心中虚拟,即使曾经拥有过…为什么是十七岁?大可看做心里扭曲或是喜爱幼齿的变态,去解读本该美好的憧憬。17代表的很多,稚嫩、成熟、幻想、清纯、希望等等,还有对爱情的纯洁无暇,一段记忆总是凝固原本平常无奇的故事;一段恋曲总是在刻骨铭心和怨尤中相互辉映;一段过往也总是在起伏之间不断叩问……而十七岁像是初吻或是初识,那种一想之美是没有杂质的通透,吻可有无数次、相识而后无度,但十七岁只有一次,在脑海里十七岁只有一瞬之美…相聚是裸,相离是迷,迷而听它自去,是谓意在而情不迷,此为朦胧。何为爱,哪为情?苦苦的求索,哀怨的寻觅,最终无所获,情到深处最为浅,此种脱离了面包的乌托邦,只有心稍的一震才是最初的砰然。与子携手终其相伴一生,那是知己,是另一种包容;亡命追逐最终鱼死网破,那是狂癫,是另一种豪夺;好聚好散相得益彰,那是淡然,是另一种洒脱;念念不忘终究无所得,那是固执,是另一种自缢…爱是瞬息、爱是触动、爱是躁动、爱是纯粹…唯有十七岁才与之匹配,唯有不玷污的纯粹才是人所共事的永久,十七岁的现实代表年龄,十七岁的符号代表纯净…因为爱的少、爱的含蓄、爱得保留、爱得有距离、爱得有余情、爱的多情却似总无情……逃离电视脱口秀的李敖大师,终于回归本行著书立传,没有蒋介石,没有小马哥,既非蓝也无绿。再次以他的博学写下眼前的那部小说,是神交后的总结,是时过境迁的感喟,在浮华众生里有谁会在孤灯下摆脱尘杂的念想,读一本会引起共鸣,他人之笔描述自己的书呢?或许言过其辞的话只是一种夸耀,在外人看来以卖弄自己、夸耀自己的李敖,无非是故弄玄虚老王卖瓜的吹嘘他的“黄书”,看过的人大呼其露骨程度远没有宣传的那样神乎其神,记得上一本小说扉页赫然写道:清者阅之以为圣,浊者阅之以为淫…阖上书,俨然被内容中的言外之意困顿思索,外人看来,孤为淫还为圣?十七岁高中女生的脑部被植入芯片,使得她知识大增,但必须有人不断的开启她的智慧,这人是六十七岁的博学大师,他们之间发展出了最奇情的忘年之爱,有了最奇特的结局…展开灵性与哲学的追寻。离奇荒诞的情节,匪夷所思的内容,把上述遐思“十七岁”含义的思辨俨然回归到小说的真实,芯片、电脑、科技、网路这些潮流的东西在此应有之,虽避免不了掉书袋的不屑,但这也或许是抽离现实的真实,其真意在读此篇人的心中,千差万别。文中说:人类生命的繁衍,靠的是形而下的生殖系统,而人类文明的创造,靠的是形而上的人脑…而大量机械化、信息化的愈下,人的思索慢慢依赖于科技的烘托,凡可省之处均不吝遐思,所以造成当下的附庸风雅、心浮气躁、胸无点墨、妄自尊大的局面正在蔓延,形成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其自身浑然不知,引以为傲不是思想而是发明代步的工具,不得不说是愚笨咎由自取的自毁!要藏有谁藏要躲有谁躲躲躲藏藏他是谁是谁忘了我。年少时谁不都曾怀揣希望之翼隐没于大漠之中,现实的落差真实的摔落旧有残缺的梦,彷徨中、有所思、有所苦,沉醉不愿苏醒的旧梦,世故的李大师在隐隐深处投射出曾有的痛,但这种郁郁不得志恐只在脑海逗留不足半秒,随即化成向前扫去的荆棘,玩世不恭游戏人间,便成为一成不变的处世圆滑,不要轻易说出奸诈或奸猾,比起那些真正融入世故染缸的固守,这不乏在嬉笑无声间强有力的的反抗,无声嘶力竭怨尤,也无至死方休争执,一副乐天派却又暗藏玄机…不要用真实来证明他的完成或破碎,不论成真或成空,完成式是不值得推荐的,完成式是顶峰,你总要朝下走。世上认真之事几何?留恋之事几存?与其执着不如洒脱;与其执迷不如释然,游历在其中依旧故我是唯上策~!小说的情节似乎没有过多阐述,像作者的夸夸其谈一样涉及的都是支离破碎的闪念,一个个琐碎的离碎正好解构缠绕在其义中的隐含——十七岁的梦!长此以往蛰伏在沙漏中概念呼之欲出过去、现在、未来。经过的行列成为过去;将此刻化去成为过往;未来略过成为现实,此情此景到底是如何分析辩白?原来都是四维中的永驻,全凭心底的念想主宰着不同时段的音符,什么都是一瞬,一切都会化为泡影,只有记住的才是曾经有过的实在!伤势泯于心,太上忘情是无言的妄生这本离奇的小说恰似这篇无头绪的观感,都在深意中表达无言以对的苍凉…....深山是只有我到的青山深色是只有我爱的殷红深秋是被我惊醒的落叶深入是虚拟十七的裸裎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承认我是被封面的这幅画吸引住了,我对书的内容真的不感兴趣,对李敖也没兴趣。封面的这幅画真的很迷人,说不出来的感觉,很想知道这幅画的作者,看看他的其他画作。如果有一天真的把这本书捧在手里看,也是因为这幅画,台版书很贵的
  •     您說的都對,可就是丫老了,沒有才華了,這實際上也不是他的錯,無非是符合了生物進化論的結果,但是老了還在吹牛比,還在那裡倚老賣老,並且誤導年輕的一代走向一個他自己年輕時所痛恨的價值觀,這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
    和你一樣,年輕時候非常喜歡李敖,但是現在算了,看看在電視裡面的嘴臉就算了,儘管我們还尊稱他為“李大師”。
  •     只适合自娱,不适合出版
  •     美丽与智慧结晶
  •     不知所云
  •     不愧是李老狗。虚你女儿的十七岁。威你菊花的刚。 什么操性。你这是污辱情色,你这是染指先人的智慧,你这就叫无耻,恬不知耻的无耻。  去死吧!代表十七岁的少女咀咒你(以及你的女儿。暂不包括你孙女,希望她能是一个正直的人别像你“现在”这样一天到晚滑头又意淫。) 虛擬的十七歲 更新描述或封面 Search it ! 作者: 李敖 出版社: 李敖 出版年: 2008年04月 页数: 592頁 定价: NT600 ISBN: 9789574153374
  •     钱是不是根本原因谁说的清楚 我说两个可能 我可不敢说他根本上是由于哪种原因 “根本”简直无从说起 他并不缺钱 你可以说他还想要更多的
      
      我的评论有什么问题 你完全可以说出来 比如这只母鸡和鸡蛋有什么区别 但你觉得没必要是吗? 那干嘛又要回复呢?
      
      钱钟书可以看他的鸡蛋而不关心这只鸡 鲁迅你看了他的鸡蛋难道不会对这只鸡产生敬佩而关心起这只鸡 民族的脊梁 民族的良心什么的
      
      我没觉得很愤怒 我只是发表见解 你哪里可以看出我的愤怒?若说愤怒 我不过说了“我们一方面为他的杂文拍案叫好 欣赏他穷半生之力对抗强权两度入狱的斗士品格
        另一方面又嘲笑他在学术上无传世之学 这个样 好像有点不地道 ”还有这本虚拟的十七岁我看了前面点也觉得不好。愤怒不至于 无聊较真确实
      
      反倒是你让我不理解“"並且誤導年輕的一代走向一個他自己年輕時所痛恨的價值觀””且不说你对文化人上电视本身可能存在落伍的见解,认为不该上,单说的你所谓的误导就让不可理喻 自负的何止李敖,区别是说与不说,王朔自负 张爱玲也自负 自负的人多了去了 也不只中国文人 我喜欢李敖不假 谁没个欣赏的人 要客观理性谁都知道 可说起人谁还真的完全客观了 就算来个一分为二 那个“二”也还主观呢 讨论动机没什么意义 问题在我说的是不是明显有问题
    对不起 笨的要死 刚刚才知道 你这句话的意思“不要覺得一些人看不上你的偶像而感到憤怒,也不要因為你喜歡你的偶像而感到興奮”
    我转沈敏特的话 不是他的话表扬人又刚好适合反驳 我原先就那么看 后来刚好又看到了他那么讲
    如果我觉表扬的话就兴奋拿来反驳 裴钰那一通云里无里的东西我早看过 为什么不拿来粘贴? 他说的真是那个高
  •     做作而掉书袋,夹杂情色与污秽物,说不上这本和不二哪本更差一些
  •     很露骨,玄幻得让人头晕
  •     大师的自我满足式的梦呓。通篇充满对女性的物化和特殊人群的露骨的歧视。
  •     深交是记忆中的神交;深情是分离后的余情;深思是发黄纸上的落叶;深处是虚拟十七的忘形。 深山是只有我到的青山;深色是只有我爱的殷红;深秋是被我惊醒的落叶;深入是虚拟十七的裸裎。
  •     李敖是个很可爱且见解很深的老头。封面不够稳重。
  •     李敖大师,经常让人惊喜,也不断让人失望。
  •       深交是记忆中的神交;
      深情是分离后的余情;
      深思是发黄纸上的落叶;
      深处是虚拟十七岁的忘形……
      如画的芳龄似永不知疲倦的美梦,美梦初遇似年华正茂的年轮。每段记忆都有属于个人的归属,每个角落都有心房温暖下的动容,毕竟年华已过,毕竟桑榆已老,回顾那段正当年,是迷失还是永驻?李大师的小说给了一番论述,大师喜爱的十七岁在于妙龄的现实,心灵的十七岁却永远在心中虚拟,即使曾经拥有过…
      为什么是十七岁?大可看做心里扭曲或是喜爱幼齿的变态,去解读本该美好的憧憬。17代表的很多,稚嫩、成熟、幻想、清纯、希望等等,还有对爱情的纯洁无暇,一段记忆总是凝固原本平常无奇的故事;一段恋曲总是在刻骨铭心和怨尤中相互辉映;一段过往也总是在起伏之间不断叩问……而十七岁像是初吻或是初识,那种一想之美是没有杂质的通透,吻可有无数次、相识而后无度,但十七岁只有一次,在脑海里十七岁只有一瞬之美…
      相聚是裸,相离是迷,迷而听它自去,是谓意在而情不迷,此为朦胧。何为爱,哪为情?苦苦的求索,哀怨的寻觅,最终无所获,情到深处最为浅,此种脱离了面包的乌托邦,只有心稍的一震才是最初的砰然。与子携手终其相伴一生,那是知己,是另一种包容;亡命追逐最终鱼死网破,那是狂癫,是另一种豪夺;好聚好散相得益彰,那是淡然,是另一种洒脱;念念不忘终究无所得,那是固执,是另一种自缢…爱是瞬息、爱是触动、爱是躁动、爱是纯粹…唯有十七岁才与之匹配,唯有不玷污的纯粹才是人所共事的永久,十七岁的现实代表年龄,十七岁的符号代表纯净…因为爱的少、爱的含蓄、爱得保留、爱得有距离、爱得有余情、爱的多情却似总无情……
      逃离电视脱口秀的李敖大师,终于回归本行著书立传,没有蒋介石,没有小马哥,既非蓝也无绿。再次以他的博学写下眼前的那部小说,是神交后的总结,是时过境迁的感喟,在浮华众生里有谁会在孤灯下摆脱尘杂的念想,读一本会引起共鸣,他人之笔描述自己的书呢?或许言过其辞的话只是一种夸耀,在外人看来以卖弄自己、夸耀自己的李敖,无非是故弄玄虚老王卖瓜的吹嘘他的“黄书”,看过的人大呼其露骨程度远没有宣传的那样神乎其神,记得上一本小说扉页赫然写道:清者阅之以为圣,浊者阅之以为淫…阖上书,俨然被内容中的言外之意困顿思索,外人看来,孤为淫还为圣?
      十七岁高中女生的脑部被植入芯片,使得她知识大增,但必须有人不断的开启她的智慧,这人是六十七岁的博学大师,他们之间发展出了最奇情的忘年之爱,有了最奇特的结局…展开灵性与哲学的追寻。离奇荒诞的情节,匪夷所思的内容,把上述遐思“十七岁”含义的思辨俨然回归到小说的真实,芯片、电脑、科技、网路这些潮流的东西在此应有之,虽避免不了掉书袋的不屑,但这也或许是抽离现实的真实,其真意在读此篇人的心中,千差万别。文中说:人类生命的繁衍,靠的是形而下的生殖系统,而人类文明的创造,靠的是形而上的人脑…而大量机械化、信息化的愈下,人的思索慢慢依赖于科技的烘托,凡可省之处均不吝遐思,所以造成当下的附庸风雅、心浮气躁、胸无点墨、妄自尊大的局面正在蔓延,形成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其自身浑然不知,引以为傲不是思想而是发明代步的工具,不得不说是愚笨咎由自取的自毁!
      要藏有谁藏
      要躲有谁躲
      躲躲藏藏他是谁
      是谁忘了我。
      年少时谁不都曾怀揣希望之翼隐没于大漠之中,现实的落差真实的摔落旧有残缺的梦,彷徨中、有所思、有所苦,沉醉不愿苏醒的旧梦,世故的李大师在隐隐深处投射出曾有的痛,但这种郁郁不得志恐只在脑海逗留不足半秒,随即化成向前扫去的荆棘,玩世不恭游戏人间,便成为一成不变的处世圆滑,不要轻易说出奸诈或奸猾,比起那些真正融入世故染缸的固守,这不乏在嬉笑无声间强有力的的反抗,无声嘶力竭怨尤,也无至死方休争执,一副乐天派却又暗藏玄机…不要用真实来证明他的完成或破碎,不论成真或成空,完成式是不值得推荐的,完成式是顶峰,你总要朝下走。世上认真之事几何?留恋之事几存?与其执着不如洒脱;与其执迷不如释然,游历在其中依旧故我是唯上策~!
      小说的情节似乎没有过多阐述,像作者的夸夸其谈一样涉及的都是支离破碎的闪念,一个个琐碎的离碎正好解构缠绕在其义中的隐含——十七岁的梦!长此以往蛰伏在沙漏中概念呼之欲出过去、现在、未来。经过的行列成为过去;将此刻化去成为过往;未来略过成为现实,此情此景到底是如何分析辩白?原来都是四维中的永驻,全凭心底的念想主宰着不同时段的音符,什么都是一瞬,一切都会化为泡影,只有记住的才是曾经有过的实在!伤势泯于心,太上忘情是无言的妄生这本离奇的小说恰似这篇无头绪的观感,都在深意中表达无言以对的苍凉…....
      深山是只有我到的青山
      深色是只有我爱的殷红
      深秋是被我惊醒的落叶
      深入是虚拟十七的裸裎
      
  •     我的形而上还太低,看不懂
  •     乏善可陈。。
  •     你也找一篇纯粹发泄式的言论给我看看!
  •     老人家写的东西。。。真是看不下去
  •       如果没有更深入的考证的话,李大师可能是诸位东北大喷子中最早出道,同时也是最成功的一位。由于两岸制度的差异,在他身后,无论是长春的李大轮子(本书中大师特地表明了对这位本家后生的不屑),哈慈的郭立文,还是厕身北大的孔二和尚,都不如这位前辈的左右逢源,金枪不倒;而东北的广大群众则像孙红雷一样碌碌地潜伏在各自的机关单位中消磨时光,偶尔借几斤方瓶、二锅头在酒桌上小放一下厥词,小抒一番胸臆,远不能像大师那样喷得肆意妄为、虎虎生风。当然,大师的成名之路不光是喷出来的,也是坐牢底坐出来的;对后者,我们大家要心怀敬意。
      
      大师一生喷人无数,快意恩仇,当然有一颗比多数人还要年轻的心。人皆谓“人老心不老”,大师心虽不老,但为了大师的自尊,却更不能承认自己的“人老”了。依稀记得某本书里讲,古埃及的老年法老为表明自身尚存神祚可续大统,必择一吉日身着华服做出种种高难度体操动作见于子民,以示体格强健;这一古代习俗后来被四千年后东方的毛主度以中流扑水方式创造性地沿用。大师虽不是法老、主度,但毕竟身处琼楼最上层,金口偶不开,流言蜚语去又来。于是我们在凤凰卫视上看见大师神采奕奕、高谈阔论的身影,看见大师风光的“神州文化之旅”,也看见了大师借“宣淫”诉衷情的这部小说。
      
      通读全书,大师似乎是小动了一下感情的,不过动感情的对象似乎不是某个具体的“十七岁”,而更像是当年曾使李敖寻死觅活的高中女友“罗”的精神特质集合出的少女形象。读过大师的回忆录就知道,大师亲口承认过,“罗”这个女子,“我平生交女朋友不少,但是论眼神、论才气、论聪敏、论慧黠,无人能出其右……”。“罗”是才女,比大师低一年级,才华却比一向恃才傲物的大师还高一头。学校的国语论文大赛,连评判的教师都以为大师肯定夺魁,结果第一名却是“李敖的女朋友”的。既有如此佳人,大师却未能与其终成眷属,关键是佳人的父母阻挠。据说“罗”的母亲曾对少年大师放下狠话:“你将来阔到了做总统,我们也不上你门;你将来穷得讨了饭,讨到我们家门口,请你多走一步!”大师恨屋及乌,把“罗”家父母的身份记得牢牢:“我对虔诚的基督徒的作风,有了极深的印象。”大师与恋人的分手之夜凄楚感人:“她把内裤送给我,纵《红楼梦》的花袭人亦不若也。”
      
      话扯远了。拉拉杂杂扯一大篇大师少年的罗曼史,无非是想说,无论大师此后如何“李代桃僵”,王尚勤也好胡茵梦也好王小屯也好,一旦大师在作品里动起真感情来,就满满的都是“罗”的影子,她实在是大师心中永远的痛。你看这部书里的十七岁少女朱仑,大师借科学怪人之手给了她一个能对大师喜好云计算的脑子,这样与大师雪月风花时就大有了当年的气氛,也给大师的炫耀学识留下了空间。仔细看看大师与少女间的掉书袋情话,中英夹杂,东扯西拉,虽然肯定远不及《围城》里的俏皮话深厚自然,但怎么也比新概念文学青年三句一卡夫卡两句一方文山要强些。大师通过幻想,仿佛又遇到了那个高中时的“她”,那么美丽,那么有才,对大师是那么地崇拜……当然,当年的她可能只是爱慕,大师年岁渐长,把二者混淆了。
      
      但大师的幻想当然不是只有“灵”这一层次。在“肉”的这一方面,大师还是继续强调自己人不老,枪不倒;自己不但是程勃,而且是想勃就勃;自己不但能颜射,SM之类也是信手拈来。看到一位年且七十的人如此搔首弄姿,我不禁想起了久经考验的某老湿;两者都散发出某种从塞伦盖提草原飘来的气息。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大师对那个永远十七岁的“她”的另一种爱情宣言:即便老了五十岁,大师还是有能力上了你。如此看来,大师简直可以取代怡红公子,坐稳“五百年来第一白话淫人”的宝座了。
      
      写到这里,大师著书的意图无疑图穷匕见,我等小民对大师也只有仰止的份儿。不过性幻想虽可怡情,过度也会伤身。为大师晚年计,在这里不妨提个小小建议:如果大师实在憋不住寂寞,干脆找一个门萨小姐好了,据纽约的一个犹太人(他的学识和幽默感可比大师差太多了)介绍,那里的妹子可以:
      
      讨论梅尔维尔:
      《大白鲸》——100$
      或短一点的长篇——50$
      梅尔维尔和霍桑的比较性讨论——100$
      聊象征主义要另加钱。
      
      其他的服务还包括:“花上五十块钱,你可以进行‘不深入的陈述’;花一百块,一个女孩可以把她的巴托克唱片借给你听,一起进餐,然后让你看她来一次焦虑发作;花一百五,你可以跟一对孪生姐妹一起听调频立体声广播;花三百块,你可以得到全套服务:一个浅黑色皮肤的女孩会在现代艺术博物馆里装着搭上你,让你看她的硕士论文,让你和她在伊琳餐馆就弗洛伊德关于女人的概念尖声争吵,然后她会按照你选择的方式假装自杀。”
      
      当然当然,西方小说什么的都是过时玩意儿,入不了大师的法眼。但假若是唠唠更深奥的东西呢?Chomsky,Chaucer行不行?费曼,马克斯·普朗克行不行?Max Weber和Max Burckhardt行不行?Giovanni Gabrieli和郭小四行不行?……
      
      就此打住。
  •     无论书里的朱仑或是周长娟,楚楚动人,让人动容。爱,性,性爱与爱性。是欢愉也不只欢愉。没有人可以拒绝快乐。
  •     有些道理,我也买了这本书,已经看了一个多月了,到现在还没看完~
  •     读来想吐。。我果然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不过李敖真是博学啊。。。。。。。。。。。。。
  •     看了百分之四十实在看不下去了。满口的故作玄虚,和道貌岸然(也许要塑造的大师形象就这样?),说白了不就是一个大叔对年轻充满活力的17岁的向往和批判吗?还像是一个孤独的满腹经纶的男人对着唯一的陪伴充气娃娃(虚拟的爱人)的喃喃自语和情景表演。不期待结局。
  •     小说总是那样,挂羊头卖狗肉,不如直接“有话说”就好
  •     说那么多有个屁用
    至少他有牛逼的本事
  •     同意!看到这个书名就不喜欢。网站的介绍都是情色小说。真不知道这个人到底在自信什么。
  •     如果读者不知道遍布全书的历史典故、名人言论,会觉得此书东拼西凑;如果读者已经了解这些史料,会觉得此书毫无新奇之处。记忆力太好,阅读量太大的人要写出好书也不是容易事。
  •     死都死了,还谈什么大不大啊,恐龙还更大呢!
  •       完全是色情小说啊。。。
      从头到尾 都是李大师在对一个十七岁的曾经死亡,然后被植入智能芯片又活过来的博古通今的女孩的意淫。。。
      
      写的很赤裸。。。完全是意淫啊。。
      
      通过李大师和十七岁女孩的对话讲述了一些关于哲学之类的话题。。。。
      
      反正我看的很蛋疼。。。很无聊。。。。
  •     不缺錢和可以掙到錢,或者說可以很容易利用自己的品牌掙到錢是兩個概念。
    你最好可以看看他的其他文章,你就會看到:離了婚之後新婚的李敖在第一次住院做手術之後,他開始意識到要為他的小孩(不是那個 住在北京的女兒)以及年輕的妻子多留下一些養老的錢。他的確很富有,他收藏的文物至今在臺灣還是數一數二的。但是競爭激烈的電視葉更加喜歡無所顧忌嚴詞犀利的李敖來提高收視率。
    你要知道,上電視裡面做脫口秀要比給出版社寫書容易的多也來錢的多。我絲毫沒有對於電視文化存在更多的偏見,只是需要理解:電視媒體和平面媒體的區別在於,電視需要即刻更新,而平面媒體由於是印在了紙上,所以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所以經常活躍于電視台的嘉賓,顯然從收入和影響力上面都不太会選擇出版。出版的週期長且影響力不如電視來的快。
    你是不是覺得有人不在乎你的偶像就有辯論的慾望?謝謝你的慾望,保持辯論的習慣也許是你了解事物本質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全部。
    我回覆你的疑問是因為我覺得你还看過一些書,並不是關心你的評論有甚麼問題。
  •       花了25欧从台湾买了本寄到巴黎
      正巧最近搞了套丁度的电影全集
      
      丁度的电影把女人拍的香艳无比 但又不落俗 加上李敖的文字互补 两者相辅相成的看别有一翻风味 哈
      
      坦白讲这不是一部色情小说 情色也不能算 如果说是情色就把它看小啦
      
      这本书像是一部宣传册 把纭纭众生唤醒 让你向肤浅和愚蠢告别
      这本书像是索引 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之博大 而打开的钥匙就在群书中
      这本书像是电影 用简单简练的白话 雕刻出了最优美的时光
      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 你看到了它其实是看到了你自己
  •     中环购入,第二大收获
  •     情色+文摘+自恋狂=老男人虚拟的玩偶
  •     大师的YY之作,结尾真实(或另一个版本的虚拟)上演时,十七岁高中女生喂了一丸伟哥给他。百科知识的含量不少,也有一点大师说教的感觉。
  •     谢谢!本来想买来看的,现在看来没必要了
  •     大湿不仅书袋掉的勤,对自己的吹嘘更是登峰造极,整本意淫之书中充满了如同郭四娘般的自恋
  •     u right!
  •     M的!祥瑞玉兔这臭小子真是深不可测,说啥都能一套一套的!佩服ing!
  •     李敖现在基本就靠吹牛逼和自恋过活了
  •     什么鬼
  •     有些东西,需要有些沉淀的人去读才明白
  •     嘿嘿,我还就是不想便宜你!
  •       李敖的小女儿评价老爸是色情狂。可惜色情狂廉颇老矣,玩不出真刀真枪的情色,只好拉了一条法律的十八岁红线,来一个虚拟的十七岁。
      通篇基本是老观点加新素材。就爱情观而言,上山上山爱已经描绘过了,就色情描写而言,远不及声情并茂的MTV式A片。
      看此书就当做再看一次李敖卖弄博学。
      期待看到非小说的李敖新书《阳痿美国》(又不能在祖国出版了),事实上,我认为此类型的书才是他的强项。
  •     纯粹发泄式的言论,典型的靠说反话吸引眼球,很无聊。
  •     09or10?
  •     "並且誤導年輕的一代走向一個他自己年輕時所痛恨的價值觀”
    我还真不懂 他误导了什么?请教了
    还有我看到很多说自己年轻时看过李敖什么的人 这些人中有的竟是看了胡因梦的书幡然醒悟的
    至于你说李敖晚年上电视 我觉得没什么
    一方面李敖习惯了被人注视从文星时代文化太保开始 他不甘寂寞而且要赚更多的钱 另一方面他自以为还能影响公众 把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公众
    (知识分子经世致用 影响民众
    本来就是他的自诩 写高中生也能懂得文字)他笑话
    过年轻激进 年老保守 某些方面 他得继续保持激进 说大话是他的招牌 有些时候他未必不自知 。“有一次,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李敖曾说:“其实我这一生是失败的。你们以为我说了那么多,写了那么多,真有什么作用吗?”他喜欢鲜艳的红色,但有时候心里面却是灰色的。 ”
    而且作家文化人上电视在中国就是进步的事 李敖在九几年开始上电视主持节目
    这在国外并不少见
    沈敏特说“我以为在这一点上特别暴露了我国大多数文化学者的缺陷。譬如认为“太过娱乐”,认为李敖作为一个学者不应成为“电视明星”,甚至认为李敖上了电视失去了“神秘感”,这是李敖的损失。
      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当探究最新、最佳的传播手段,就像当人类有了文字就不能迷恋结绳和壁画,当人类有了印刷术就不能迷恋甲骨和竹简。因为人类不断在寻求着能够更快捷、更广阔的传播手段。再高超的文化不能传播,就不能实现价值;传播太缓慢、太狭窄,就要降低价值;文化的价值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忽视或轻视传播的文化学者,是不完全的、缺失了功能的文化人;以为学者利用电视是必须轻视的“明星化倾向”,这恰是自己的落后。前些时候不少人以讽刺的口吻,批评余秋雨经常出现在屏幕上,我就大不以为然;余秋雨在文化学上的根本缺陷至今没有人涉及(我将在适当的时机公开指出),而频繁利用电视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恰是余秋雨作为现代学者应有而为他人所不及的长处。要知道发达国家正在推进电视学者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既提高群众又提高学者的良性循环的过程。
      李敖能面对电视镜头,不摆学者清高自赏和深奥难测的架子,以生动活泼、近乎娱乐的方式来传播自已的文化价值观,这恰是在文化上高人一筹之处。只有观念陈旧的学者对此嗤之以鼻。我赞赏并且推崇。有人说,李敖的过去好,现在差。我的看法是,李敖较之自己的过去,有差了的,更有进步了的。能走出书斋,在电视上面对大众化的观众是他的一大进步。学者本是有七情六欲的常人,少一点“神秘感”,在这科学昌明的时代有百利而无一害。”
    郑南榕曾对李敖说 他离开台湾大学哲学系后一直劝人少谈“主义”
    尤其劝杂志的撰稿人们 他们一谈主义 销量就直线降下来 吹自由是好事 吹自由主义大可不必 又不是学报里的学究论文 主义何必挂在嘴边
    李敖在白色恐怖年代 在台湾逐渐开始获得民主言论自由 他拒绝象牙塔高学术 他选择了他认为当务之急该干的 以他的政论文为例 即监督了政府 作制衡 或者催化民主运动 开阔言论自由 又让人读者在具体的个例中耳濡目染 浸染了民主自由观
    他选择了这样 就注定了他无法再学术上有大的成就 我们一方面为他的杂文拍案叫好 欣赏他穷半生之力对抗强权两度入狱的斗士品格
    另一方面又嘲笑他在学术上无传世之学 这个样 好像有点不地道
    那篇评论的作者 我觉得也是喜欢过李敖的人 也对他能写出像样的小说报有希望 他虽然开玩笑是冲着色情去的
    我也觉得李敖没什么像样的学术著作是个遗憾 而他这个年纪写出好的小说的事不大可能的
    况且他太自闭 工作的太有规律
    嘿嘿 我太无聊了
  •     标题都写得很明确了“老而不死是為賊”,papa99也说得很明确了,老了上电视卖脸看着让自己很不爽,这不就完事儿么?扯那么多十年前、当年、以前做什么啊?累不累啊?这么爱李大湿啊?有完没完啊?不知道是谁在那里拿明白当不明白地嚼了吐吃了喷。
     挺papa99。这世道还真就不准人不喜欢个什么了么?谁爱看老色狼作秀卖和谐谁就看去。别人不喜欢看的发点牢骚还就不成了么?别挺在那里叽叽歪歪卖弄得跟个处男李嗷嗷似的。你是欠李大湿还是恋李大湿啊?这么维护他老人家?渴望被他灵修么?那请去找本人啊!真喜欢自己另开个帖子为李大湿这堆卫斯理语录级的自恋文本去歌功颂德卖吆喝去好了呗。papa99从头到尾已经说得很明白很明确了-就不爽这个越老越二的货了怎么地了?-不求你认同,也不用那些自以为多明白的人认同。
  •     因为看了此文后倍感无聊,有些后悔,早知道就不看了。另外,楼上,又何必去找,我这就很理智地送你一篇。
    评论应该客观些,从负面着眼也并无不可,但本文却从头到尾都充斥的作者强烈的个人感情。李敖自称“大师”不知触动了作者哪根敏感的神经元,叫作者浑身不舒服?然后大喇叭似地喊叫,唯恐别人不知道你神经。
    若觉得小说不算情色当然可以,但这竟也能明目张胆的成为批评此书的论据,作者真是理屈词穷了,大概你喜欢重口味,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不能叫你bq。
    李敖确实有掉书袋的习惯,但没作者理解的这么肤浅,你不服我倒是可以送你几本字典,你也写本30万字的小说如何?另外作者也有点煽风点火夸大其词了,李敖还没有无聊到专门写书告诉你“椅子”的梵文和希伯来文怎么写吧?你打的比方咋就没一点书中掉书袋的香气儿呢?
    至于你后面几段的JJYY基本可以无视了,完全的自说自话,还装的那么义愤填膺,真服了你了。劳烦像你写这样情绪化的评论时能勤快点多摘抄些例子来证明你不是在蛊惑人心好吧?譬如“新書中所謂的學問,所謂的思想,無論是聊電腦,聊人工智能,聊人生,聊情愛……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浮談無根,間或有一些語言文字上的小聰明,但根本而言不成體統。”你怎么不从原书中摘抄点来佐证你的论点?就凭这一句话?况且你告诉我什么是对人生,情爱的大彻大悟?就这种档次的评论,也就给假泻药做街头广告的水准,迷惑些便秘的家伙上当罢了。
    最后作者义愤填膺地批评所谓的“自以为是”,那为何不先照照镜子呢?
  •     (托人从台湾带回)“伤逝”
  •     高三
  •     有人说的对,老而不死是为贼。
  •     疯狂的掉书袋…李大师对年轻一代的期冀
  •       强暴心爱的小情人,是天堂,是一种异样的快乐。
      
        性交本是一种强凌,强暴是基本面。轻微的虐待狂本是一种兴奋,强凌着心爱的小情人,她地狱,我天堂。但这只是开始,只是过程,结局是强迫她也天堂,要她随着叫、随着赞美,她喊着My God,而God就在天堂。
      
        强暴心爱的小情人,我是伟大的、伟大的专业。强暴有那么多种,也有变种,只有伟大的才会发现。发现那美丽的脚、发现那白嫩的脚心,就在那里、就是那里。用我的脚、我的脚心,强暴上去,不是摩擦,太嫩了,没有摩擦,只有滑润与滑动。多么兴奋,用脚强暴她的脚、强暴她美丽的脚、白嫩的脚,听她去闪躲,又躲不胜躲,在求饶。而我,我是天堂的占领者,我肆虐。
      
        脚心也会被强暴,那是奇闻,还没结束。更奇闻的是,情人的两只脚,在两面脚心之间,加入滑润,会发生更令十七岁「难为情」的事。可怜的十七岁,在专业的男人面前,一身的美丽、一身的白嫩,无处可以幸免。
      
        再见她的时候,她穿了白袜子。
      
      
      本文源自一舟的家 地址:http://www.guyizhou.cn/article.asp?id=2931&Page=2
  •     对书没兴趣,但这样的评论很好看
  •     可以看下
  •     炒冷饭,掉书包,很失望
  •     跟上山上山爱比起来,话题变了,但书袋更零碎了,略微枯燥。大师在这部小说里大量而深入地探讨了人工智能AI的问题,最近刚好李在石和Alpha go在比赛围棋,看看还是有启发的。
  •     大師的第三本小說,含有他對人類前途的見解。
  •     想写色情小说其实不用藏着掖着啊大叔
  •     我看到的是 东方早报 上海书评 里写的 作者;小宝
  •       李敖教我们如何逃脱被电脑统治的命运,学如何‘读书得间’,学如何融汇贯通,如何电脑做不到的 我们能做到 如何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     GOOD~
  •     "不缺錢和可以掙到錢,或者說可以很容易利用自己的品牌掙到錢是兩個概念。"——正向我说的“他并不缺钱 你可以说他还想要更多的 ”
    而你后面的“你最好可以看看他的其他文章,你就會看到:離了婚之後新婚的李敖在第一次住院做手術之後,他開始意識到要為他的小孩(不是那個 住在北京的女兒)以及年輕的妻子多留下一些養老的錢。他的確很富有,他收藏的文物至今在臺灣還是數一數二的。但是競爭激烈的電視葉更加喜歡無所顧忌嚴詞犀利的李敖來提高收視率。 ”我知道 谢谢 我看过他的书的数量自认为还可以 并不是刚喜欢上的 很多年 李文房子的首付他也帮他补了部分还是全部 忘了
    但这些又怎么能说明是根本原因 我在嚼字眼倒是 可做一个事情原因可以有很多 不独这一个 我倒觉得他不敢寂寞惯于被注视才是根本 说不清楚的 关键是他作节目并不是什么坏事 相反还很不错 我看过他的书 再看他的节目的内容确很失望 好多重的 颠三倒四 也有新的 不过这件事毕竟是好事 好多人从这个节目知道他 他也能赚多钱 像于丹他们不是讲什么深奥理论 就讲一些他们知道又方便普通老百姓吸收的也挺好的 不管是通过论语熬心灵鸡汤什么的。
    有人不在乎我的偶像我没辩论欲望 毕竟好多可以读的书 不过队李敖的看法不一样 才有辩论的欲望 你要说李敖根本不擅长叙事写小说 我完全同意
    我哪打算认识什么事物 更想不到“全部”该怎样 如果我想错了 你说出来 彼此吹牛 打发时间而已 如果你挺烦我的不愿浪费时间 不如让我占下便宜 就此打住?
  •     两者都散发出某种从塞伦盖提草原飘来的气息
    ------------------------
    感谢俺女儿对动画片的热爱,俺难得记住一个外文名字。
  •     好久没来,没想到你回复的很快,而且颇有风度。看不惯自然有看不惯的道理,说出来也无妨。只是爱屋及乌,恨屋也能及乌。我不熟悉李敖,只读过他的部分作品,听过他的偏激言论。但是这部小说并不至于到了像你所说的这么不堪入目。作为评论,还是尽量的客观些,又何必去给那些根本不了解李敖的人或者还没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以先入为主的坏印象呢?你这篇评论言辞偏激,倒是颇有李大师的风范,你没白喜欢他,就连现在骂他也带着影子。书要是不喜欢,卖我得了,我还苦于见不到完整版呢!
  •       除了感叹,就是莫名,形式上的青春是空洞的而干涸的思想在呻吟
      小说是需要叙事节奏的,如果没有,那么就改写别的吧
      
      貌似丰腴的肉体却如同徒劳的嚎叫,很香艳么?没有
      为什么没有?因为没有荷尔蒙,只有若干年前被荷尔蒙刺激过的大脑记忆
      
      如果要看奇谈怪论还不如,吴宗宪的综艺,郭德纲的相声,李先生的单口评述也不错,只是别小说,大家一起累,累得还不充实,所以别小说了。
  •     仔细看了各位评论。
    觉得xixi真的讲得非常好。
    仔细看他/她讲的
    才发现
    明白的人还是明白
    不明白的人和他讲半天也是没用
    佩服xixi
    有这么多耐心
    和那些不明白的人口舌半天
  •     我是看到最后一节的时候 猛然觉得书要读完了 有点不舍
    看到这段CJ周的话 时候觉得大师真的老了 圆滑 为付出过得女孩总算留了个名字 搞得我在被窝里还在为自己“不大师”的伤逝而懊恼呢
  •     李敖脑袋里色情与中西哲学的点点滴滴交融杂错而成的呓语。速速翻完,不曾想深究,和大师还是两样的人。
  •     还是那句老话,看一个傻比老了大家一点感觉都没有,看到一个曾经很牛逼的人开始老了并且开始颓了还拼命掩饰拼命的挣扎,大家就觉得比较无聊了。
  •       其实还没看完,只是快看完了,有点可惜...
      更可惜的是,李敖说他删掉十分之一!!!
        
      "虚拟的十七岁"真的很好看!
        
      至于怎么好看,此书让我一看三叹,不能竟读,有时候看一两页,就得好好想一想,甚至看一两三行,就得好好想一想(或者好好笑一笑)。
        
      此书"密度"甚高,思想的密度,幽默的密度,机智的密度,资料的密度,文字技巧的密度...所以,这是一部适合慢读的书,看到网上有人说一拿到此书,急着翻看是否比"上山上山爱""精彩",只能觉得好笑,超级好笑,当然我不否认书里头的描写,颇能引起我的淫思:)
        
      日前看到有批评此书的,叫什么"小宝"的,我并不知道这个人,查了一下,原来他也出过书的。继续找..."别拿畜生不当人"的第一篇文章,津津乐道谈的就是李敖视为不入流的武侠小说,呵呵,我的"李敖原理"马上生效---不过又是个“臭鸡蛋”罢了,也来批评李敖!
      http://wenku.baidu.com/view/c6ce523231126edb6f1a10c3.html
        
      最后说一下,因为我看"虚拟的十七岁"时,深深觉得这本写的比"上山上山爱"好,刚刚查了一下,看到李敖也这么说,我非常高兴,拉拉杂杂就赶紧写了这些:)
      
      此文也发表在李敖小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855815/
  •     看的txt版,存在严重阉割现象,看得有点断断续续、。影响了观感。
  •     比较浪漫
  •     “他還是什麼?無傳世之學、無傳世之功、無傳世之德,他憑什麼自大?就連色情小說,都比他的本家李漁差三百檔。他豈止「六不」,他簡直什麼都不是。”
    非满篇术语方为传世之学?
    胡适评传 胡适研究 蒋介石评传 虽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对研究两人足以传世
    至于传世之功 李敖在60年代的台湾办文星 影响一代年轻人 80年代影响力依然巨大 办千秋评论 扩展台湾的言论自由 这些都不足传世?
    传世之德 他最了不起的就在于他本身 李敖两字足以传世
    “無論是聊電腦,聊人工智能,聊人生,聊情愛……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浮談無根"
    电脑 人工智能或如作者所说 至于其他 作者当李敖是作者自己
    作者结尾论定李敖 何尝不是一知半解?李敖了解多少?李敖文章虽杂
    但他好的可传世的散文杂文也不少 李敖对台湾 60年代 80年代的影响 也足以传世
    最后说 虚拟的十七岁只看了前面一点 感觉的确很差 李敖不懂电脑网络 否则他应该知道了解咨询多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人工智能之类的可当作小说的线索 作为知识炫耀实在没必要 李敖讲自己真正懂的熟悉的才好 梁漱溟讲 未深入自身血液 与自身打成一片的 知非真知 能非真能
  •     “再说说李先生的吹牛,本文一开头就讲李敖是人自恋狂,他的自我吹捧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过就这,他也比他的某些大陆同行强百倍,我们的文学家们对自己的作品往往自谦“拙作”,可暗地里却早串通了三五哥们,轮番上阵,一顿天昏地暗的爆炒,临了作者还要踏出来道:我是向来不看评论的,好比妓女边提裤子,边立贞节牌坊,两头都不误。对比之下李先生的自我炒作就显得干净得多,磊落得多,有趣得多,也可爱得多了。 ”
    最近小宝新书发表,邀好友 办沙龙,歌颂他的“后启蒙文本”、“四卷雄文”、“皇皇巨著”。
    十年前的一段话可供评注。
  •     身体年轻的,头脑年深的
  •     看了二位的评论觉得真的挺有意思的,这本书我刚看了几页觉得色情嘛倒是一般,很明显有些平时他言行举止的影子.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风格,写小说也罢、散文也罢、诗词也罢,关键看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咯.
    个人觉得李敖是个很有趣的人,至于写的这本小说嘛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一个人很有趣不见得一定要会把小说写好,能写好小说的人不见得很有趣.关键要看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
  •     如何评?
  •     引用清欢的评价“老而不死是为贼”
  •     吐槽犀利啊
  •     飘说得有理,楼主废尽口舌来说明此书不好李大师不好,可是个人的见解也不会因此而改变吧!
    只能说你这愤青很敬业,在下佩服
  •     自打李敖开始做电视节目的那一刻开始,我已经将我在高中时代崇拜的那个偶像给掀翻了。说他大师不为过,但是看到一个天天和人家白活当年和某女士如何如何的样子,我知道最怕这种过去的天才不甘寂寞的在电视上来挣通告费。
    书评我喜欢小宝这样的风格的,一味歌功颂德的似乎也没有人要看,尽管要写的人还是很多。我只能说李敖已经写不动了,稍微明白一些事理的话,就不要再写书了,做电视嘉宾很好啊,开口饭说完就算,免得留下墨迹被人贻笑大方,甚至感觉历史在倒退。
    你要送我字典就算了,我即使写不出30万字的小说,也有权利来批评他,所谓劳烦的事情,都是给劳烦喜欢看这本书的读者说的,如果书评都是摘抄的话,岂不是有骗稿费之嫌?
  •       那遠去的十七歲,名字是C‧J‧周,在台北市朱崙街念了高中,她是「虛擬的十七歲」的模特兒,我寫下「朱崙」,一如寫下了她的名字??
      这个女孩子是谁咯?传说中李敖大师御女无数,特别是MM级的人物。
      我很想知道她是谁?
      大学时候读过《上山上山爱》,觉得蛮有味道,也够淫荡哈哈哈哈
      这个嘛正在读着,对于李敖大师,偶就不加评判了,童鞋们也自己心里有数,这个老色鬼,这个老家伙,这个老顽童,这个大师,让人想起东方朔,只不过没有东方朔的年代,而多了一些拍桌子骂娘的镜头!
      
      Y的,什么时候我也能。。。。。。。
  •     其实李敖老师这种吊书袋的小说写作方式,真的不怎么好看…主人公朱仑跟我同年同月同日生
  •     门萨小姐这么有名哪?google后才知道伍迪艾伦有本书讲它。你是亲身消费过,还是见多识广对此耳熟能详?
    李敖想必还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马克斯·普朗克?我看过不少好谈玄学的喜欢弄点量子力学撑门面,其实连到物理习题都不会做。当然了 看过 别闹了费曼先生 薛定谔的猫 时间简史 就足够装出副信手拈来,尽在鼓掌的样。
  •     皇叔!绝对的皇叔!
  •     有很多以对话的形式来阐述的观点,其中很多观点非常奇特,但说实话读起来比较累,不轻松。
  •     黄色其表 红色其心
  •     我觉得很多话第一遍看不能理解。但是看了2遍之后。就会发现李敖告诉我们的是情爱秘籍。这本书比上山上山爱尺度更大。也代表了李敖对女人的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如果完全读懂这本书。成为情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话说的好像很不经。但相信聪明的人认真去读,会有同样的感想。
  •     一个想穿插哲学脑子却塞满生殖器的自恋狂
  •     我想知道 难道是台湾的版本 连回复否是繁体么。。。
  •     极不喜欢的,但是终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种作品真是有愧大师的名号
  •       世界是一个过程,是众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淬合。所以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字:乱。老的怕死,大谈唯心主义情怀,扯淡世出修养,是为怪力乱神。中年奸猾无比,上不及老的淡定,下不比小的有活力,所以坑蒙拐骗都是他们的,是为怪力乱世。少年是有命不怕家乡远暴民不怕鬼门关,不唯心只唯肉,翻来覆去都是“性”情中人,是为怪力乱性。小朋友乱性完了觉得不好玩,不过瘾,就开始乱世,乱世完了,老了,烂腾不动了,看看差不多该死了,就开始乱神。
      
      老中青三代人用一个乱字全部概括。当然这是常态,也有变态的,比如说台湾岛上就有一老头儿,73岁写限制级黄色暴力小说,附带卖弄学问炫耀书袋,实战不动了,重温战争年代也是爽的,回忆是老年人最好的意淫方式。黄书要论思想内涵,还得看李敖。
      
      比起73岁的李敖,96岁的季羡林就寒碜多了,一看快死了,拼命出书写回忆录,这么不到两年时间,你看人家出了多少回忆录,你哪怕是活得长了一点,吃喝睡觉蹲马桶加在一起,就能著作等身了。南怀瑾也是这个操性,出书比擦屁股还快,而且南怀瑾更操蛋,随便口述几句让手下的一整理,自己都省得校对,挂个名儿就上市了。周有光也是活得长就可以写回忆录,喋喋不休1947年北平大白菜多少钱一斤,混蛋媒体也跟着起哄,把老头儿当珍稀动物处理了,老头儿还一美。而王小波这种灰儿都不知哪里去了的也可以拿出来炒一炒,贴个网络标签重新上架。
      
      柏杨呢,好歹是死了,趁着死还要让媒体炒作一把,好保障人死作品不死,给为数不多的老婆,括弧,五个,留点可持续发展空间。我对柏杨的评价只有一句话:他太认真。还是四川女作家王英靠谱,一看世界这么乱,直接就从14楼上跳了下去,眼不见心不烦,一跳成名,终于有了在网页露脸的机会,在某网某版终于可以和王蒙冯骥才等称兄道弟。
      
      其它方面也乱,历史现在未来都是一锅粥,看了那么多新闻旧事,千言万语一句话:中国没好人。这是民族性,由民族文化属性决定,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中国,怎么混不重要,最舒服莫过于,无名父,无名师,无名女友。这是最最重要的。
      
      其它方面全靠自悟,偶尔翻阅历史人物资料,会发现很多困扰他们的问题放在现在根本不成为问题,这就是转变观念。对于一些现象,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照面,去伪存真,不是什么起哄都有价值。
  •       老而不死是為賊
      作者:梁昶
      
      5月買到李敖的新書《虛擬的十七歲》,花了兩個月讀完。不是因為好吃要細嚼慢嚥緩緩品味,而是因為粗劣寡淡味同嚼蠟才淺嘗即止。讀了一百頁已經興趣缺缺(全書一共五百七十五頁),只是出於小市民的算計心,心疼買書的花費,才勉勉強強時斷時續把全書看完。
      
      《虛擬的十七歲》以情色小說為號召,買書的第一衝動也是想觀摩一下七十衰翁的色情想像。但一撕開像安全套一樣密閉的塑膠書封,讀上兩頁,你馬上會發現自己上當了。如果《虛擬的十七歲》可以自稱是色情小說,那麼電影《赤壁》完全可以自稱是《索多瑪的120天》。全書唯一的肉感部分是通篇的肉麻——宣傳中說這本書「每五六頁就有高潮迭起的內容」——每兩千字必有一見的「高潮迭起」不是顛鸞倒鳳翻雲覆雨,是作者肉麻的自我吹噓。
      
      全書出現最多的詞彙是「大師」(作者的代稱)。隨處可見的都是這樣對話:「大師的腦細胞,一定有特異功能,幫你形成了大頭腦。外面都讚美你有大頭腦。我有一個怪念頭,有精子銀行,難道不該有腦細胞銀行嗎?如果能開發出你大師腦細胞銀行成品,大量生產,科學植入,該多麼有趣!」「世界這麼大,也許有一天,有人證明你大師的全面性偉大。」大師說:「我太聰明了,我不可能不知道……」
      
      寬容地說,偶爾的肉麻,還不失為有趣,但三十多萬字從頭到尾反反覆覆一成不變的自舔自品就有點噁心。另外,大師自證高明的橋段設計得也很拙劣。打個比方,大師的崇拜者(書中人物除了大師就是大師的崇拜者)隨便提到「椅子」,大師馬上接口說椅子在古文裏怎麼說,英文裏怎麼說,法文、拉丁文、梵文、希伯來文……裏怎麼說(只要你手邊有足夠多的字典,你就能湊出足夠多的說法),然後崇拜者一臉仰慕地讚歎:大師你太厲害了,這麼多高深的知識你怎麼能夠脫口而出!大師意猶未竟:你提到了「知識」,知識在古文裏怎麼說,英文裏……(再抄一遍字典),於是崇拜者崇拜到連死的心都有,以身相許根本不值一提,以身相殉都難表拜服之忱……有志於自我表揚的文學青中老年,這一招可以作為入門初步。
      
      《虛擬的十七歲》裏還是有若干性幻想的段落。出人意料——同時也令人反胃的是,作者性幻想的主要對象竟然就是作者自己。作者一再強調自己的粗壯龐大,但又心虛地不敢一試,杜撰了不少能舉而不舉,可奸而不奸的大話。如果草草地把書翻一遍,或多或少你會以為書中十七歲的女主角是向七十歲的作者求奸不得恨恨而死。在性愛這樣的體能領域內,肉身凋謝的大師還敢自封為奧運會冠軍,真的應了孔子的預言:老而不死是為賊。
      
      從幾年前的《上山上山愛》開始,李敖就自創了一種小說格局:用一個不倫不類的情色故事,把從前的媒體散文再發表一遍,賺第二輪稿費。書中的大量情話,都是很不得體的媒體舊文。《虛擬的十七歲》如法炮製,只是故事愈發不倫不類,情話愈發大而無當。新書中所謂的學問,所謂的思想,無論是聊電腦,聊人工智能,聊人生,聊情愛……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浮談無根,間或有一些語言文字上的小聰明,但根本而言不成體統。除了作者以外,沒有人會以為這些是什麼學問思想。
      
      這大概是李敖真正的悲哀。他在書中寫道:「我是中國自古到今最獨來獨往的、也最能獨來獨往的偉大知識分子,不入黨、不阿從、不曲學、不逃世、不寒酸、不孤憤。我是偉大的自大狂。」姑且承認李敖的「六不」,但問題是,除了自大狂以外,他還是什麼?無傳世之學、無傳世之功、無傳世之德,他憑什麼自大?就連色情小說,都比他的本家李漁差三百檔。他豈止「六不」,他簡直什麼都不是。
      
      李敖沒有傳之後人的學問,但他本人很有可能成為後人研究的學問。他是當代中國文化人自大自戀的標本。中國文人的自大和自戀,應該是未來中國心理學社會學研究中的顯學。平心而論,在那些自以為是的中國文化人裏,李敖讀書最多,文字最好。
      
      
  •     逼近的是处处美酒,可惜的是我已难醉。
  •     最恨美人迟暮英雄末路。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不懂。
  •     十七岁就要有十七岁的大脑!——一个七十岁老人的哀叹。
  •     黄书?你太高看李敖了! 看书的第一反应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李敖已经无才无能,哗众取宠让人尴尬,卖弄记忆力更是可笑
  •     其實李敖上電視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錢,因為做電視節目嘉賓的通告費要比寫一本書來的更加容易。
    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臺灣電視媒體更為發達,鮮見臺灣文化人不去做電視節目節目嘉賓的。
    看了你對李敖的一堆分析,坦率的告訴你,吃雞蛋是一回事兒,看到下蛋的母雞是另外一回事兒,好好享用雞蛋吧,不要覺得一些人看不上你的偶像而感到憤怒,也不要因為你喜歡你的偶像而感到興奮,不就是一本書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