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5-01
ISBN:9787208036864
作者:齐卫平 朱敏彦 何继良

作者简介

上海是中国抗战文化的发源地,这为全国抗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本书作者是多年从事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专家,他们用浓重的笔墨,详细地记述了抗战时期上海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研究和与之相关的文化人、文化团体及上海文化发展的脉络及特点。本书史料引用丰富、论述清晰、流畅,是该领域内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力作。


 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今天读齐卫平等人写的《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里面提到在“孤岛”时期有一部名叫《碧血花》的戏剧作品。所谓上海的“孤岛”时期,是指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宣告失败,上海绝大部分市区和近郊被日军占领,中国人在上海仅保留着一小块租界区可以进行一些自己的活动。当时日本尚未向英美等国宣战,租界区又宣布在中日冲突中保持“中立”,所以日本暂时不便占领租界。这种情况维持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不少文化人仍坚持活跃于租界内,形成了独特的“孤岛文化”。在孤岛戏剧活动中,非常醒目的一个现象是历史剧的兴盛,魏如晦(他更著名的笔名是阿英)写的这部《碧血花》正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碧血花》中的主角是明末秦淮名妓葛嫩娘,她在清兵攻陷南京之后被俘,清军将领看中其美貌而劝降,葛嫩娘誓死不从,嚼舌自尽。据《板桥杂记》(作者不是我想当然以为的郑板桥,而是明末清初的余怀):“主将欲犯之,嫩大骂,嚼舌碎,含血喷其面,将手刃之。”清末民初的宁太一在《随笔》中也有记述:“兵士颇欲犯之,嫩嚼舌噀血,喷其面,骂不绝口。”这自然而然地成了“孤岛”时期最能引人共鸣的题材。水到渠成的,这部戏剧轰动一时。据《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介绍:“在当时的旋宫剧场演出时,不少原本不大看话剧的妇女被剧情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剧中英雄就义前高声吟诵台词时,全场响起海啸般的掌声,报纸、杂志也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大量评论,盛赞《碧血花》的成功。”在葛嫩娘的衬托下,《武松与潘金莲》、《杨贵妃》一类的戏顿时黯然失色,被纷纷停演,作家们转而开始创作花木兰、陈圆圆、梁红玉等爱国型题材的剧作。舞台上的古装人物们成了在危难时代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激励人们坚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以上所说的这部《碧血花》,如今在百度谷歌中几乎找不到相关的剧情介绍;在用于学术研究的工具书《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中,也没有关于它的词条。当年坚持活下来的人们的子孙们,已不再知道葛嫩娘这个人是谁。年轻人爱讨论的,是《新还珠格格》、《步步惊心》中的女主角;年长者爱念叨的,是老舍《茶馆》里那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呀?”葛嫩娘就义前高声吟诵的台词,早已催不动人们的眼泪,激不起内心的波澜了。如今,还有谁想看这样一部戏剧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