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丛书

出版日期:1991-11-1
ISBN:9787532511976
作者:罗贯中
页数:712页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三国演义/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丛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三国演义》可谓在此之中的较为典型的文学产物。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而这种所谓的“美学理想”,其实与后来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有许多暗合之处。换言之,《三国演义》的创作在点滴之间渗透着接受美学的原理。首先,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意图是憧憬性的形象化生活信念”。这就是说,创作者(即作者)的意图,必然在文学作品中有所表现。“演义”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就较为直接地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在西方美学体系中,这种创作心理动机被理解是创作者本人所持有的,同时希望接受者(即读者)与以认同的一种“生活信念”。这种“生活信念”可以被解释为创作者所要倾注给接受者的自己的审美理想与社会理想。在通读完《三国演义》之后,读者不难发现,“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清代学者章学诚在他著述的《丙辰札记》中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这正是说明了罗贯中是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创作这部历史演义小说的。就这个方面而言,《三国演义》与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可谓大相径庭。简言之,作为“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的客观性较强,作者是以冷静平和的心态,较为真实准确地记录(或叙述)了三国的历史,而基本上没有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贯注到作品之中。虽然《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各有千秋,但不可否认,大多数读者还是倾爱于前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在文学价值关系中,读者才是其主体方面。“文学价值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客体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主体需要性。离开了读者的特定需求,作品就只能是还没有价值化的纯客体,或者说,只能是文学的潜在价值。”读者在《三国演义》中需求什么?需求的就是如孟子所精心设计出的那套“民为帮本”,“仁政王道”的社会政治蓝图,渴求正义精神而反对奸恶行径。作者恰恰把握住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趣,并使自己的创作倾向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这种需求心理,将作品的文学价值较为完整地诠释了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三国演义》对读者的吸引力是广泛而持久的,因而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获得了成功。当然,这种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不仅仅停留在主旨为读者接受的基础上。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永远采取直观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方式”即文字语言。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真正物质载体是文字语言。读者正是接受了文学作品的语言,才真正接近了文学作品,接近了作者本人。《三国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语言,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使读者“易观易入”,可谓一举两得。其叙述语言以粗线条勾勒为鲜明特色,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豪放稳健的阳刚之气。而这样的语言也最为适合塑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是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上百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们”构成了系列化的历史人物的艺术长廊。由作者的思想情感出发,以文字语言的形式来加工塑造艺术形象,在接受美学中被称为“意象——语符思维”的两个阶段。关于意象化与语符化交织的情况,高尔基有一段经验之谈颇有价值:“总之,要找到确切的语句,把它们这样地排列起来,使得能用很少的话表现出很多的意思,好像‘言简意赅’,使得语言能表现出一副生动的图画,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主要特点,和立即在读者的记忆之中坚刻着一个被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讲话的过程和语气,这是极端困难的。用语句来为人和事物‘着色’,这是一回事。而要把他们描绘得‘像浮雕似的’,生动的,正像托尔斯泰时常感触到《战争与和平》中主人公一样而能将描写出的东西用手去抚摸,那却是另一回事。”可赞叹的是,《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篇之作同时做到了高尔基所言的“两回事”,作者用形神兼备的精细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突出甚至略带夸张地放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了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赵云的勇、曹操的奸、司马懿的诈都跃然纸上,这样容易留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与此同时,将这些不同艺术形象的千差万别的性格展示在一起,也毫无雕饰之感地呈现了一种和谐之美。这种美感,是读者可以用心灵去触摸、去感受的真实实在。在作品语言之中,也体现了一种道德情感上的“召唤”。这与《三国演义》的主旨是相互呼应的。文学作品中有一种从属价值,即道德价值。这在接受美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就因为文学通过感性化、感情化的审美意向意境来潜移默化地向读者灌输一定的道德倾向,比之耳提面命的伦理说教要有效得多。”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文学语言将刘备及其跟随辅佐的将士们“英雄化”——要么有万夫不挡之勇,要么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与此相对,作者将曹操一方的英勇气质“模糊化”,或者说是“弱化”了。为何?根据儒家的思维逻辑,崇尚“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或“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作者正是基于此,对比刘、曹两家,将叙述一步步递进、深入展开的。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尧斯认为,文学的能打破读者旧视界的作用,“能将自身在感觉领域内具体为一种对于道德反映的召唤”。这就是说,作品语言在给读者审美感觉刺激的同时,也能在道德领域内向读者发出召唤,对读者原有的道德观念发起冲击。虽然在《三国演义》诞生之前,在民间流传的有关故事中已经存在“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但在历史上,刘、曹孰为正统的问题,历代专家权威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如陈寿、裴松之和司马光等学者文人仍尊魏为正统。所以,《三国演义》的意义在于真正从文本上确立了光明与正义的审美道德观,符合了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从而给读者内心的道德观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的作用,在思想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精神烙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自始至终将这种艺术和道德之美混融加工,使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作者的历史观和美学思想,并加以肯定、甚至褒扬这种文学价值取向。罗贯中虽早尧斯约六百年,却已通晓接受美学之奥义矣!综上,浅谈了《三国演义》中所渗透的一些接受美学原理。对于这部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的感悟与探索,从古至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愿有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它、接受它,并从中开掘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让《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和学术精神能够永葆长青。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经典名句。整个三国中,从开始的宦官之乱到袁绍会聚十八路诸侯,甚至到最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中间无不充斥着分分合合,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疆土而令巧言善辩之士前往游说联合。一如后来人毛泽东所说的“联合团结斗争”一样,联合进步势力,团结中间势力而孤立顽固势力,分分合合,乃各取所需尔。三国作者估计意赞刘关张三兄弟,叹诸葛孔明之智洒西川身先死,奈何奸雄曹孟德之天下一统梦却为异姓司马氏所夺,悲呼!整部三国以古文形式,读来稍觉不顺,故拖延如此之久,前曾读过几次,因没有坚持,遂罢。今番时间虽久,却完工了,了却一桩心愿,心甚快哉。回顾书中情节:前宦官之乱引董卓入京,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一英雄,后现李傕郭汜之乱,曹操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吕布英雄显,后董卓灭,诸侯纷争,各据地盘,自刘备得孔明入川而成三足鼎立之势。江东孙权,物产丰饶而休养生息,待时而动;北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欲南倾;西蜀刘备系汉室宗亲想兴复汉室而时常联吴北伐。奈天命所归,自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两出《出师表》而六出祁山,后死,姜维代之而九伐北魏,后因魏邓艾等翻越摩天岭袭入川蜀,一举灭掉时后主刘禅而局势逆转,降东吴后复归统一,司马晋主完胜。三国中记忆犹深的经典段子:桃园结义刘关张、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诸葛亮舌战群儒、初战博望坡、巧设八卦阵、计定空城、火烧葫芦谷、挥泪斩马谡,关云长义释曹操、温酒斩华雄、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至后来的刮骨疗毒、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张飞长坂坡一声喝退曹操百万雄兵,刘备曹孟德煮酒论英雄、白帝城托孤,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乱世纷争,群雄并起,要会识人,会用人,会明确目的而巧舌善辩,人心齐、泰山移,通天彻地亦需努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演的是义薄云天、忠肝义胆、乱世英豪,分终复归统一的历史,妙,精而耐人寻味哉!值得再看。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非常佩服那些把这本书倒背如流的哥们,偶是米有这种素养咯……
  •     古典文学兼三国史学启蒙。
  •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
  •     像真的一样
  •     我的第一本书,一本希望永远没有结局的书
  •     值得被人铭记的义气忠臣:王允 董承 吉平 审配 荀攸 郭嘉 徐庶母 严颜 诸葛诞 诸葛亮之子 姜维 奇葩:弥衡 左慈 傀儡:汉献帝 刘禅(與榇自缚) 孙誥 壮气:曹髦 陈宫
  •     看的是这个版本的~~
  •     一直被人称为读书人,但是惭愧而不敢告人的是,四大名著一直都没有看全。小时候水浒和西游看的卷了边,但是红楼和三国则一直没有完整看下去,总是前几章后即告失败。大二下的暑假把红楼看完,大三上的寒假把三国也终于看完了,总算没有了遗憾。阴谋阳谋是决不能从中习得太多的,也不能以此为模板,但是确实从人物个性上来说能学到很多。半文半白,小时候坚持不读缩减的儿童版,而去原版,自然是读不下来的,也算原谅了自己吧。日后有闲,还是会再读的。
  •     别人眼中的忠孝仁义勇,我却看到了漫漫的羡慕嫉妒恨!
  •     很老的版本了,初中买的,但是前年才看完~
  •     呼,等不了诸葛出来了
  •     中国人的谋略学。
  •     忘了是小学还是初中看的。至今三国志游戏是我的最爱
  •     儿时已读10遍
  •     读三国,果真流泪了
  •     耗费时间精力,却值得一读再读
  •     字很小
  •     诸葛亮,前期神乎其神,后来却计谋都失败——这就是北京人说的,先吹得呜呜嚷呜嚷的,再摔得瘪唧瘪唧的。因为源于评话,所以有很多民间流行的情节设计:差一点,曹操经常差一点被抓到;喝酒,是最常用的情节转折办法;进谏,是失败发生前必不可少的设计,但决策者就死活不听;神鬼等糟粕占了很多篇幅。
  •     三国人儿书,三国游戏,三国电视,三国电影,三国小说,铺天盖地,乐此不疲
  •     经典回顾
  •     我买的第一本《三国演义》。
  •     也是为了高考而读的,大多数人喜欢,但我读了还是很不喜欢。因为我觉得我不喜欢战争,里面战争太多
  •     百读不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