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诗歌全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020054923
作者:鲁迅
页数:678页

书籍目录

散文全编
朝花夕拾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朝花夕拾》后记
辛亥游录
《域外小说集》序
智识即罪恶
无题
说胡须
《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杂忆
记念刘和珍君
《穷人》小引
记“发薪”
上海通信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阿Q正传》的成因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答有恒先生
怎么写——夜记之一
再谈香港
在钟楼上——夜记之二
谈所谓“大内档案”
看司徒乔君的画
叶永蓁做《小小十年》小引
柔石作《二月》小引
我和《语丝》的始终
鲁迅自传一
《淑姿的信》序
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为了忘却的记念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我的种痘
《守常全集》题记
《北平笺谱》序
《引玉集》后记
自传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萧红作《生死场》序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我的第一个师父
白莽作《孩儿塔》序
“这也是生活”

女吊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野草》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自言自语
随感录六十六 生命的路
无题
为“俄国歌剧团”
烽话五则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杂感
小杂感
夜颂
秋夜纪游
喝茶
死所
半夏小集
《呐喊》自序
《热风》题记
《华盖集》题记
《华盖集续编》小引
《坟》题记
写在《坟》后面
《而已集》题辞
《三闲集》序言
《二心集》序言
《自选集》自序
《两地书》序言
《伪自由书》前记
《准风月谈》前记
《南腔北调集》题记
《花边文学》序言
《且介亭杂文》序言
《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
《集外集》序言
诗歌全编
别诸弟
莲蓬人
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惜花四律 步湘州藏春园主人元韵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
挽丁耀卿
题照赠仲弟
哀范君三章
哭范爱农

爱之神
桃花
他们的花园
人与时

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替豆萁伸冤
吊卢骚
题赠冯蕙熹
赠邬其山
自题小像
无题二首(大江日夜向东流)
送OE君携兰归国
无题(大野多钩棘)
湘灵歌
送增田涉君归国
好东西歌
公民科歌
南京民谣
“言词争执”歌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偶成
赠蓬子
一二八战后作
自嘲
教授杂咏
所闻
答客诮
无题二首(故乡黯黯锁玄云)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二十二年元旦
赠画师
题《呐喊》
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题《彷徨》
吊大学生
学生和玉佛
悼杨铨
题三义塔
无题(禹域多飞将)
悼丁君
赠人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
酉年秋偶成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闻谣戏作
戌年初夏偶作
赠日本歌人
秋夜偶成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天生蛮性”——为“江浙人”所不懂的
亥年残秋偶作

作者简介

散文全编
朝花夕拾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朝花夕拾》后记
辛亥游录
《域外小说集》序
智识即罪恶
无题
说胡须
《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杂忆
记念刘和珍君
《穷人》小引
记“发薪”
上海通信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阿Q正传》的成因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答有恒先生
怎么写——夜记之一
再谈香港
在钟楼上——夜记之二
谈所谓“大内档案”
看司徒乔君的画
叶永蓁做《小小十年》小引
柔石作《二月》小引
我和《语丝》的始终
鲁迅自传
《淑姿的信》序
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为了忘却的记念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我的种痘
《守常全集》题记
《北平笺谱》序
《引玉集》后记
自传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萧红作《生死场》序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我的第一个师父
白莽作《孩儿塔》序
“这也是生活”

女吊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野草》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自言自语
随感录六十六 生命的路
无题
为“俄国歌剧团”
烽话五则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杂感
小杂感
夜颂
秋夜纪游
喝茶
死所
半夏小集
《呐喊》自序
《热风》题记
《华盖集》题记
《华盖集续编》小引
《坟》题记
写在《坟》后面
《而已集》题辞
《三闲集》序言
《二心集》序言
《自选集》自序
《两地书》序言
《伪自由书》前记
《准风月谈》前记
《南腔北调集》题记
《花边文学》序言
《且介亭杂文》序言
《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
《集外集》序言

诗歌全编
别诸弟
莲蓬人
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惜花四律 步湘州藏春园主人元韵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
挽丁耀卿
题照赠仲弟
哀范君三章
哭范爱农

爱之神
桃花
他们的花园
人与时

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替豆萁伸冤
吊卢骚
题赠冯蕙熹
赠邬其山
自题小像
无题二首(大江日夜向东流)
送O.E.君携兰归国
无题(大野多钩棘)
湘灵歌
送增田涉君归国
好东西歌
公民科歌
南京民谣
“言词争执”歌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偶成
赠蓬子
一二八战后作
自嘲
教授杂咏
所闻
答客诮
无题二首(故乡黯黯锁玄云)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二十二年元旦
赠画师
题《呐喊》
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题《彷徨》
吊大学生
学生和玉佛
悼杨铨
题三义塔
无题(禹域多飞将)
悼丁君
赠人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
酉年秋偶成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闻谣戏作
戌年初夏偶作
赠日本歌人
秋夜偶成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天生蛮性”——为“江浙人”所不懂的
亥年残秋偶作


 鲁迅散文诗歌全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 引言最近读到些关于鲁迅的新闻:中学课本要减少鲁迅的篇目,他在北京的旧居也列入了拆迁的计划。新闻的出现,自然引来许多的议论。有人觉得无所谓,也有人极力反对。不论对鲁迅的态度有怎样的差别,有一点却是为很多人所认同的:鲁迅是一个批判现实的人,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一个愤青。这样的印象大概来自中学的课本中那些鲁迅的杂文,和别人回忆鲁迅的文章。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充满讽刺意味,一方面,我们对官方教材所宣扬的观点,抱着怀疑甚至逆反的态度,他们歌颂鲁迅是一个革命者,我们就是不去崇敬他。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从别的地方获得知识,又不得不把从官方资料中获得的知识,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把鲁迅当作革命者和愤世嫉俗的人。实际上,为了支持其中的观点,教材选取的材料,往往也值得怀疑,至少也是不全面的。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鲁迅参加杨杏佛追悼会时,出门有意没有带钥匙,以示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个故事出自许广平在大跃进时代写的《鲁迅回忆录》[1]。近年来已有人认为,这本书,出于迎合时代需求的目的,添加了许多与事实相悖的记述[2]。即使不做历史性的考究,单从鲁迅本人的行事思想出发,这个故事就很值得怀疑。鲁迅向来反对无谓的牺牲,柔石被捕后,鲁迅立刻举家搬进租界,并说“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磐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逃走了。”[3]何况出门不带钥匙,更像是行为艺术,最后回家了,莫非还要撬锁进门不成?对于“刘伶喝得酒气熏天,使人荷锸跟在后面”,鲁迅一语点破说“虽然自以为放达,其实是只能骗骗极端老实人的”[4],他自己怎么会做这样哄极端老实人的事?这个例子不仅说明,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未必就是真实的鲁迅吗,它也告诉我们,阅读鲁迅本人的作品,才是理解鲁迅,评价鲁迅的必经之途。 二 娜拉走后怎样常看到这样的问题,如果鲁迅活到现在,会怎样? 他还敢揭露社会的黑暗么?会不会因文入狱,或者流亡海外?我想:如果活到现在,鲁迅也许还会批判社会,但绝对不会弄得身陷囹圄。某名人说要继承鲁迅的精神,至少要有两条命,鲁迅是不会做要两条命才能做的事。鲁迅自己说得清楚:“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5]鲁迅尊重那些为了理想、革命付出献血和生命的人,并在他们的坟头添上花环,但另一方面,鲁迅对待种种理想、革命和运动,却抱着冷静和怀疑的的态度。所以鲁迅沉痛的纪念刘和珍,却又说,请愿本身,意义是很寥寥的。[6] 鲁迅的冷静和怀疑,源自鲁迅式的反问方式:革命胜利了、理想实现了、运动目的达到了,然后呢?阿Q高喊着“革命革命”,城头插上了青天白日旗,人们的生活却还像往常那样过。文学青年涓生和子君冲破家庭社会的阻力结合了[7]。他们在一起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壁上挂着雪莱的铜版像。这不是标准的理想爱情么?“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不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宣言吗?可这段恋情,由于生活的窘迫和没有“实时更新,生长,创造”, 最终不得不以妻离夫散作结。鲁迅做过题为:《娜拉走后怎样?》[8]的演讲。娜拉的出走是女权主义的胜利,可“娜拉走后怎样”呢?。鲁迅的答案是堕落或者回来。通过“之后……又怎样”这些反问,鲁迅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人本身,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那些人本身之外的东西,实际只是虚妄。单以社会的变革而论,一个好的社会制度,会有发达的生产力、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也会保障个人人性地充分发展。可即使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至多也只是一个起点,而远不是终点。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9]鲁迅是在说:如果人的蒙昧、麻木不改变,即便大家一并来到了天堂,天堂还是会有黑暗。就像祥林嫂、孔乙己的悲剧,并不只因为封建制度的黑暗,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所以鲁迅说:“中国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宴,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会被吃。”[10]社会对人摧残,从根本上说,是人对人的摧残,是人既被吃又在吃人。因此社会的种种丑恶,是根植在每个人自身的东西,并不可能因为社会革命与运动而得到根本的疗治。而且事实证明,那些试图改造人精神面貌的政体,带来的往往只是思想上的专制。因此把社会改革当成包治百病的良方,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鲁迅不是把改良社会,而是把“改良这人生”,揭出“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为写作的目的。[11] 既然社会问题的根源,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么就没有谁可以逃脱其中的干系。鲁迅发现自己,也在帮着排吃人的宴筵[12]。所以鲁迅“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是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真正的批判精神,正是指向人性和自己。可鲁迅的这种批评精神,却被肤浅的理解作了揭露现实的黑暗。甚至有说法认为,“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13]这种把责任完全归咎于社会与时代的说法,既低估了人的恶,也低估了人独立的力量。“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14]。“义”的含义,是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真的批判者,不会在宽松的年代才去批判,在高压的年代就放弃思考。即便他们会沉默,也绝不会被奴化。一个连底线都不能坚守的人,又怎么担得起批判二字。这个时代出不了鲁迅的说法,只不过给许多人放弃原则的借口。人们乐意听到这样安慰,他们做不来鲁迅,不是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是因为没有生在一个好时代罢了。实际上, “说中国人失掉了批判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5]和古时一样,这个时代,同样有人在苦苦地探索,沉痛地批判,我们应该从身边的这些人身上汲取力量,而不是坐等好时代的到来。所以与其说社会把我们逼得很现实,倒不如说我们认识不到好的东西,或者对那些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缺少坚持的力量和勇气。民主制度不能把一个坏人变成好人,它只能制约人不做坏事,鼓励人多做好事。民主制度的绝对意义,是建立在承认人永远无法消除自身恶的前提上。这个前提显然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观点。个人如果放弃了个人的责任,只能是一方面抱怨社会吃人,一方面又帮着着排吃人的盛宴。试想现在的每个青年人,或者少年,都明了个人的责任,有正直的灵魂,等到他们成长起来以后,成为社会的主流,哪里还会有腐败和麻木。可实际上,大多数批判现实的人,做了家长的,回到家还是去教育孩子世故一些,刚工作了的,也依旧去做些惟实惟利的事情。这样下去,社会何时才有改变的希望?鲁迅说过:“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16]在温和的专制体制下,与暴力革命相比,每个人的默默坚持、默默改变身边的人,是更可行,更好的选择。不去阿谀上司,尽量说真话,不能说真话就沉默,底线是不说假话。即便没有完全坚持自己想法的勇气,也可以给那些坚持的人一点鼓励,至少也不要围观甚至嘲讽他们幼稚。至于觉醒的或半觉醒的,更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其他人,身边人做了好的事,鼓励他,不好的事,善意的劝解他。就像河流中立着的石柱,虽然会被冲刷掉棱角,但只要立在那里,也细微的改变了河水的流动。等到不倒的石柱多了,河流也就变了样子。三 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一九零七年,鲁迅和一些留日学生,听说徐锡麟被杀的消息,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身为徐锡麟学生的范爱农却反对这一主张。鲁迅中回忆说:“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17]显然,鲁迅也曾有做热血青年的时候:容不得半点的黑暗或者与自己理想不同的东西,恨不得立时就把这些黑暗、异见清除,否则便有生活无法继续的苦闷。这样的热情自然有它的天真可爱在[18],很多人也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他们大抵希望凭着一时的血气,就把地狱变作天堂。所以他们更容易接受,通过制度的改变,政权的更替,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人不能一辈子停留在原地,还需要不断去反思,从而进步。我们被一些口号所鼓动,是不是因为必定胜利的前景的召唤。我们期盼立时的改变,是不是只因为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分享胜利的果实。如果值得探寻的东西并不允诺光明的前途,如果推动人类社会哪怕小小的进步,也是需要长久、持之以恒,甚至没有止境的努力,我们无法等到完成的时刻,也不会被后人记起,我们还会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参与吗?如果我们热情因此变得冷淡,我们那些所谓血性的行为,会不会只是一时冲动或者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呢?所以鲁迅一再引用裴多菲的话:“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19]既然人类的进步,在于人自己的改变,并没有毕其功于一役可能。对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就在眼前的说法,不过是虚妄。而为了虚妄的希望去奋斗,难免掺杂着功利的色彩,倒是绝望中的抗争更坚决些[20]。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鲁迅并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经营传世之作上。鲁迅翻译了近五百万字的外国作品。这些译著,从信达雅的角度衡量,算不上乘的作品,只是让当时的人们接触到外国的文学和思想。待到更好的译本出现,便自然的退出历史舞台。鲁迅也写了大量的杂文,但鲁迅并没有把它们归为文学创作,并希望“自己的文章和文章中所攻击的现实都能够速朽。”[21] 从传世的角度上说,翻译和写杂文,也不过是做没有希望的事情。作为一个有创作天赋的人,做出这样的抉择并不是没有痛苦的。在《华盖集》的题记里,鲁迅提及有人劝他少做短评,说自己也知道创作的可贵,“然而要做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恐怕也还要做这样的东西。” 虽然“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22]可鲁迅把自己看作人类进化链条中的中间物[23],扫除行进路上的障碍,并与一起被清除的障碍一同消失,也就够了,不必留下千秋万代的丰碑。现在很多赞扬鲁迅批判精神的人,不仅没有意识到鲁迅在写杂文时甘作中间物的苦心,却以为批判当作了与泄愤等同的东西。实际真正的批判,不只是为了揭露,更是为了清除,至少也是提醒他人,不要堕入圈套或中了暗箭。现在那些列举出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然后呼号几句“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的写法,是算不上批判的。人人都知道“正龙拍虎”、“黑窑奴工”的荒谬,你也跟着骂几句,感叹某城某地的沦陷,显示自己的胆量和见识。如果你骂得比别人更狠一些,或许能赢得同骂者和看客的喝彩,可这又有什么深的意义呢?批判就是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么?何况在网络时代,码几行字,和众多网民一起,骂骂社会,是最不费成本的事,不过是“见胜兆则纷纷聚集”[24]的一例罢了。前面已经说过,批判少不了揭出人的恶,但更要探寻根源,反思自身,把自己和别人一同送上审判台。可有些人明明知道大众狂热、愤怒的背后是人性的弱点,不但不去唤醒、引导,却以说出人民心声,代表人民利益的名号,去利用这些弱点,煽动人的情绪,为自己积聚人气,满足振臂一呼,应者影从的虚荣。我们不需要这些伪批判者,我们需要的,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思想者,敢于表达和大众观点不一致的独行客,把青年的热情化作坚持不懈努力的动力的现代启蒙者。那些被批判的东西,才有渐渐消亡的希望。四 从柏拉图的“洞穴”到鲁迅的“铁屋”最后要提及的是鲁迅与启蒙者的关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段著名的“洞喻”。一群囚徒从小就被绳索捆在洞穴里,他们不能扭头,只能看到火把映照下,物体投到到洞壁上的影子。其中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桎梏,逃出了洞穴,看到了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世间万物。于是他跑回洞穴,告诉其它的囚徒,他们看到的,只是幻像,真实的事物是另外的样子。可是剩下的囚徒不仅不相信他,还把他当作疯子处死了他。 柏拉图用逃出去的囚徒喻指向大众宣扬真理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一样,那个囚徒被杀掉了。这是一个古典式启蒙者的悲剧。哲学家的个体遭遇是悲惨的,但哲学家本人对光明的存在,通向光明的途径,是确信无疑。对自己启蒙的举动,是无怨无悔的。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在临刑一刻的笑容。可现代的启蒙者,已经无法这样胸怀坦荡的走向刑场。甚至启蒙(enlightenment)者这个称谓,都有了疑问。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光在哪里。鲁迅和劝他作小说的钱玄同,有过这样的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25]  从柏拉图的“洞穴”到鲁迅的“铁屋”,封闭空间中的黑暗是一样的,启蒙者的确信却没有了,“启蒙”还是不启蒙,对启蒙者竟成了一个艰难的人生选择。“启蒙”不可避免的意味着替别人做出选择。这件被古典启蒙者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到了鲁迅等现代的启蒙者那里,却成为了需要反思的事情。鲁迅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炕,都由我自己负责。如果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26]别人的生命是别人的,替别人生命做出选择的责任,启蒙者是难以承担的。何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感觉,那些启蒙者心中的美酒,会不会是别人致命的毒药呢?对启蒙者来说,走出柏拉图的“洞穴”,外面是光明的世界。这是无可怀疑的。但 “铁屋”外面是什么呢?钱玄同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可是到了铁屋外面,就一定有阳光和充足的空气么?会不会依旧是一片黑暗呢?打破铁屋打破的是对个人的束缚,而不是人生路上的障碍。至于再怎么走,每个人都不清楚,都需要探寻。[27]被唤醒的者走上了适意的道路,唤醒者能收获几分欣慰,被唤醒者若是经历了很多痛苦,甚至身受重伤,唤醒者面不了有深深的自责。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启蒙者,不再坚定、勇敢、热忱,确信自己找到了济世的良方,而是犹豫、彷徨、甚至有些阴冷,生怕未熟的果实毒死了偏爱自己果实的人。他们在启蒙实践中,经历着抉择的苦痛,灵魂的拷问。古典启蒙殉难者,他们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被送上了绞刑架。,可鲁迅这样的现代启蒙者,却是每时每刻,都被钉在十字架上,承受内心的挣扎和煎熬。他们更像是《西绪福斯神话》中的荒谬英雄。在苦痛中呻吟歌唱。“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28],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反观现在许多以启蒙者自居的人,没有这种心灵的沉重感,却有“人生导师”的优越感。言必称现代性和普世价值,以为他们所指明的道路是人类进步的不二法门,反对他们的人俱是保守落后和无知的代表。我觉得,他们并不是真心的为大家好,不过是炫耀自己接触过现代文明,高人一等罢了。对这些人,鲁迅有段话说得好:“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29] 四 后记在我出生的年代,家里找到鲁迅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第一次读课本之外的鲁迅作品,是上初三的时候。每晚九点半之后,我都会从课桌里拿出鲁迅的书来读,就这样读完了《野草》和《彷徨》,很多读得都不大懂,却依稀可以感到他行文的气势。上高中以后读了他很多杂文,大概所有结了集的杂文都至少读过一遍吧。不知不觉也学着鲁迅的笔法,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有很多装腔作势的地方,也少不了为了讽刺而讽刺,打着忧国忧民的旗号,去谋求不花成本攻击的快感。一丁点的不平等,就成了浓黑的悲凉,细小的悲伤,便让着要挖一个小孔,供自己呼吸。那时候也喜欢鲁迅的散文,《纪念刘和珍君》、《 孩儿塔》的序言,我都能通篇地背下来。鲁迅他经常解剖自己,我开始在本子上记一些小杂感,大致也与读鲁迅作品同时,这两件事的重叠,大概不是偶然吧。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我读到钱理群先生自选集《压在心上的坟》中的讲《野草》的演讲实录。钱理群介绍了鲁迅在《野草》中的“绝望哲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那个时候,由于对“马克思哲学”的逆反心理,我对一切哲学著作都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钱理群的那篇演讲,对我接触哲学,有着开蒙的意义。上大学以后,我开始读一些存在哲学的作品,一些西方哲人的呼号,在鲁迅的作品中也可以听到回音。每次读鲁迅的作品,总能获得新的体验,有时也感到惋惜,他写给自己的东西,实在太少。最近一次借出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诗歌散文全编》,给这本书作书评,也成了我写这写文字的借口。如果这片花了三周业余时间写出的东西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就算是我对鲁迅、钱理群二位先生在思想上启发的报答了。注释中的链接只是提供查找的方便,有机会还是读文本的好。我会不断校改这些文字,它不断更新的版本在这个链接上。注释:[1] 《鲁迅回忆录》,《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五辑)》,三百七十页。[2] 比如:《文艺争鸣》02年第一期上王彬彬写的:《许广平在改写鲁迅中的作用与苦衷》[3] 见《为了忘却的纪念》[4] 见《写在〈坟〉的后面》[5] 见《〈坟〉的题记》[6] 见《纪念刘和珍君》[7]见《伤逝》[8] 见《娜拉走后怎样》[9] 见 《野草 影的告白》[10] 见《答有恒先生》[11] 见《我是怎样做起小说》[12]见《答有恒先生》 :“ 我发见了我自己是一个……。是什么呢?我一时定不出名目来。我曾经说过:中国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宴,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会被吃。但我现在发见了,我自己也帮助着排筵宴。”[13] 陈丹青的演讲:《鲁迅是谁》[14] 见韩愈《伯夷颂》,亦可参看陈寅恪为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写的碑铭。[15] 改自《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 原文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以及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6] 见《娜拉走后怎样》[17] 见《朝花夕拾 范爱农》[18] 见《〈集外集〉 序言》 :“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现在是比较的精细了,然而我又别有其不满于自己之处。我佩服会用拖刀计的老将黄汉升,但我爱莽撞的不顾利害而终于被部下偷了头去的张翼德;我却又憎恶张翼德型的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欢张顺的将他诱进水里去,淹得他两眼翻白。”[19] 见《野草 希望》[20] 钱理群关于《野草》的演讲,深入浅出的介绍的鲁迅“在绝境中抗争”的思想。[21] 这句话的出处存疑,或来自《野草 题辞》:“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我印象中鲁迅的确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查明后补上。[22] 见《华盖集 题记》[23]见《写在〈坟〉的后面》 :“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大半也因为懒惰罢,往往自己宽解,以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当开首改革文章的时候,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作者,是当然的,只能这样,也需要这样。他的任务,是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但仍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24] 见《最先与最后》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25] 见《呐喊 自序》 。[26] 见《华盖集 北京通信》[27] 如《写在〈坟〉的后面》 :“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在寻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而憎恨我的东西如所谓正人君子也者偏偏都矍铄。”可参看《野草 过客》[28] 《华盖集 题记》[29] 见《导师》
  •     关于鲁迅,我们说得太多,读的太少。鲁迅的话都是不得不说的,读起来直教人每个字都不肯放过。鲁迅最出名的是小说和杂文,那是他向外的一面;而这本散文诗歌集则展现了他向内的一面,这里有另一个鲁迅。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魯迅還是很強悍的
  •     大二初购置,编辑很好,适合集中阅读鲁迅的散文和诗歌,另外,鲁迅的古诗很有味
  •     简略浏览。
  •     我的天我的神我的太阳我的爱人``
  •     每隔两三年读鲁迅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