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密宗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800578861
作者:尕藏加
页数:349页

《密宗》的笔记-第15页

绪论(3)活佛转世
一、理论基础
佛教大乘经文中,有“三身”或“三佛”之说。“三身”皆指三种佛,分别是:“法身”“报身”“应身”(化身)。
“法身”即人们先天便有的如来藏、本觉、真心,以此为成就佛身之因,故又名法身佛,或法佛。
“报身”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分为证知与享受佛境的报身,和为适应十地菩萨的需要而呈现出来的报身。
“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之不同状况和需要而现之身,如释迦牟尼佛的生身。
二、理论推导
藏传佛教在自身的修行实践中,对“三身”理论进行的探索与验证,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现、应身随机显现。
因此,一个有成就的正觉者,可以有若干应身(化身),在各地利济众生,当他圆寂之后,转世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三、制度形成
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在圆寂之时,口嘱他要转世,从此便开创了藏传佛教史上的活佛转世制度。用以选定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

《密宗》的笔记-第56页

藏传佛教认为,在佛教显宗中要达到佛陀境界则必须经历无数劫世界的三世,这就是所谓的显宗之道,实属一段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选择密宗之道,其修行着甚至在一世(生)中即可获得佛陀境界。

《密宗》的笔记-第21页

第一章·佛教密宗的由来及其特点(1)密宗的由来
一、历史沿革
印度佛教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建立佛教到公元一世纪期间,这是佛教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大乘佛教从一世纪到七世纪,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和后期大乘。
密宗是佛教发展到后期的主要特征,它与印度教在七世纪中叶的复兴有关,大乘佛教为了适应新形势以挽回颓势,从而积极接近印度教、婆罗门教,接受了其中的禳灾、祈福和密咒的观念,并将其佛教化,可以说密宗是佛教与印度教结合的产物。Shiv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密宗》的笔记-第35页

第一章·佛教密宗的由来及其特点(2)密宗的特色
2、密宗的六大元素
印度的古代哲学顺世论提出了“四大说”,即地、水、火、风。
密宗吸收了四大说,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空、识,形成了六大元素。这样实际上就是把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作为了世界的本原,形成了心物二元论。
地、水、火、风、空这前五大元素是物质元素,为色法,属于胎藏界,是理,是因;
识是精神元素,为心法,属于金刚界,是智、是果。
色心不二,胎金为一。
密宗又把六大元素分为“随缘六大”(随缘而起的六大)和法尔六大(固有的六大),其中法尔六大有其固有的属性:
地性坚,有保护万物的作用;
水性湿,有摄受万物的作用;
火性暖,有促使万物成熟的作用;
风性动,有长养万物的作用;
空性无碍,有不起障碍的作用;
识性了别,有决断和判断的作用。
这些就是万物固有的本性和根本作用。

《密宗》的笔记-第23页

第一章·佛教密宗的由来及其特点(1)密宗的由来
二、体系发展
1、初期杂密
密咒原发源于婆罗门教,释迦牟尼在世之时,曾尽量禁止密咒在佛教学说中出现,后来由于假如佛教的外道人士越来越多,他们习惯于用咒语治病等,后发展至部派佛教时期,如法藏部佛教,推崇目犍连,盛说鬼神,流行咒法。
佛教中的密宗思想萌芽见于《阿含经》。《阿含经》中认为,经常唱诵巴利文《律藏》等经中的简单经文,就可凭借此功德除灾招福,这就是明咒信仰。这些明咒、陀罗尼被称为“真言”,这些便是最初的杂密。
密宗最初是由大日如来佛(摩诃毗卢遮那)传授给金刚萨陲,金刚萨陲成为密宗二祖。在释迦牟尼圆寂八百年后,龙树菩萨出世,他开南天铁塔而得以亲自向金刚萨陲面授密乘,成为了密宗第三祖。
总结来看,七世纪中叶前的密宗,其传承系统模糊而混乱,未出现权威经典,在此之前的密宗皆可归为初期杂密时期。

《密宗》的笔记-第29页

第一章·佛教密宗的由来及其特点(1)密宗的由来
二、体系发展
2、后期密教
A——两个中心
七世纪中叶以来,佛教为适应新形势,竭尽全力将后期大乘佛教向密宗方向发展。在这场变革中,印度的两座著名佛教寺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分别是那烂陀寺和超戒寺。
那烂陀寺
位于印度王舍城北面仅有几公里处的那烂陀寺,是云集了当时各派佛教学僧的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早在七世纪初,那烂陀寺便开始重视密宗中的陀罗尼 ,并且编纂了密教的根本典籍《持明咒藏》,形成了设置坛城的礼仪,在坛城中已经出现了供奉的神。涌现出光友、月称、寂护等密宗著名大师。
超戒寺
超戒寺的规模大于那烂陀寺。在该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僧,国王会授予其“班智达”的学位,而有重大成就者,又称为“守门师”。该寺也涌现出诸如“不二金刚、阿底峡、宝寂”等著名学僧,其中阿底峡进藏传法,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3世纪初,1203年超戒寺被回教统治者焚毁,这标志着印度佛教的灭亡。
B——三部经典
《大日经》
又称《大毗卢遮那经》,是由大日如来佛所讲。《大日经》作为密宗的理论经典,是最高大法,也是顿悟法、易行道。《大日经》的中心思想是“即事而真”,从而提出了“即身成佛”的教理,它在历程上是速成法,在目的上是究竟法,《大日经》完成了密宗理论的形成。
《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属于瑜伽行派系统,是以“心识说”为中心思想发展而来,其中含有浓厚的大乐思想。《金刚顶经》的学习者被引导到超过祭仪的外表形式的层次,已经达到了某种内在的体征(瑜伽)。从密宗的修炼次第来讲,《金刚顶经》的修炼层次高于《大日经》,这两个系统的密教称为“纯密”。
《时轮经》
《时轮经》是继《大日经》《金刚顶经》后,佛教密宗的又一重要经典,比《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更为重要。从内容结构来讲,《时轮经》属于阿提瑜伽体系,是一部包括无上瑜伽在内的密教最高大法,它比其他两部经典更注重神经系统作为瑜伽基础的理论,提倡用瑜伽的方法控制身体内部“有生命的风”,可使得人体不受时间的影响,从而长寿,以至于脱胎换骨,变人身为佛身,即身成佛。
C——传承系统

《密宗》的笔记-第17页

绪论(4)密宗文化
一、历史背景
当佛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藏土之时,正值佛教在印度进入密宗盛行的阶段,也就是说藏传佛教在形成伊始便带着明显的印度后期佛教的特色——即密宗兴盛。
密宗在藏土的形成与发展,与两位外籍密宗大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是莲花生大师与阿底峡尊者,他们分别是藏传佛教前弘期与后弘期的代表人物。
莲花生大师出自印度那烂陀寺,系龙树中论系统的密宗大师,他精通密宗咒语,通晓深奥仪轨。
莲花生大师来到藏土之后,以密宗法术与苯教巫术展开激烈的斗法,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为佛教立足于藏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阿底峡尊者也是位名扬四海、德高望重的密宗大师,他来到藏土后,规定了修行的次第,端正了密宗的仪轨,并且翻译了大量的密宗经典,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密宗的第一中兴人物。
二、文化解读
对密宗的解读见仁见智,但有一点,任何解读都需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有很多对密宗的解读都很武断、粗暴和无知。
作者在绪论中的解读我个人认为还是客观的,他说:藏传佛教密宗文化是藏族人将印度大乘密宗长期在雪域高原藏土精心培育出的宗教文化硕果.......它以理论指导实践,是一种脱俗、自燃、独立的生存智慧

《密宗》的笔记-第14页

格鲁派寺院
甘丹寺 色拉寺 哲蚌寺 扎什伦布寺 塔尔寺 拉卜楞寺
四大活佛系统
达赖 班禅 章嘉 哲布尊丹巴

《密宗》的笔记-第38页

奉行密教的修行者 也是金刚 女性配偶为明妃。
金刚杵象征男根 男性
金刚铃象征阴 女性
发菩萨心和利他的大悲乃为修习佛道的主要纲目。
般若就是空性的智慧,大悲就是利他的方便。

《密宗》的笔记-第34页

第一章·佛教密宗的由来及其特点(2)密宗的特色
1、密宗与显宗的主要区别密宗经典里有这样一句话:“好信徒,基本上任何是就是是。本性,包括你自己,本来不是纠缠的,为什么要避免纠缠呢?本来不被诱惑的,问什么要避开它寻求真理呢?实践而不理解,是盲目的;理解而不实践,是浅薄的。当二者合而为一,便有自我控制。”
密宗认为,不管是物质还是心灵,有一方特别重要就会纠缠不清,假如以任何一方视为出发点,都能视为“固然”和“本性”,则可以对任何事物没有偏见、误解,以一视同仁。
当一个人没有偏见、没有误解的时候,他就是“自由”本身,就是解脱、得救和永存的意义。
密宗认为,显宗的唯心论者是放弃物质身体而去追求影子。

《密宗》的笔记-第8页

绪论(1)苯教的漫长岁月
苯教最初的形成与萨满教有许多的共同点,都是巫文化的产物。其历史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多苯时期、恰苯时期和居苯时期。
多苯时期
从吐蕃王朝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公元前四世纪)至第七代赞普——止贡赞普期间。
这一时期的苯教仍然带有明显的原始巫术性质,尚未形成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也没有较高层次的修炼法门。
恰苯时期
从止贡赞普(公元前三世纪)至松赞干布赞普前后,这是苯教进入拥有高超的实践法术的新时期。
居苯时期
从松赞干布前后,即公元七世纪中叶开始,包括了藏传佛教整个前弘期与后弘期,这一时期苯教也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早期居苯: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这一时期苯教出现了“一位穿绿裙子的班智达”,他将一部经法埋于地下,若干年后又自行将其掘出,这标志着苯教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理论经典。
中期居苯:赤松德赞至朗达玛灭佛前(公元九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苯教徒开始翻译佛经,开始形成了自身的宗教理论体系。
后期居苯:从朗达玛灭佛后至整个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此时的吐蕃王朝彻底覆灭,苯教徒彻底解放可自由信仰,于是开始了大量翻译佛教经典的过程,编纂了苯教的《大藏经》,即苯教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形成了自身完备的宗教理论体系。
但此时期的藏地的主体宗教已经是藏传佛教,苯教仅在个别偏僻地区继续发展。位于昌都地区孜珠山上的苯教寺院孜珠寺

《密宗》的笔记-第14页

绪论(2):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一、开始
公元四世纪就有印度班智达慧心护入藏传法,但鉴于当时并未出现书写、翻译、念诵、讲经等佛事活动,故不将此时视为佛教正式传入吐蕃的开始。
松赞干布在位期间,是佛教正式传入吐蕃的开始。这一时期,吐蕃的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采取了自由开放的态度,这也就导致了藏地传统文化(以苯教文化为核心)与外来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主)长期的斗争与相互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藏传佛教这一融合了苯教特色的佛教支派。
二、形成
到了赤松德赞(755-797)时期,吐蕃赞普开始了亲自参与弘扬佛教的活动当中。赤松德赞分别派人到萨霍尔国请来了寂护大师,又照寂护大师的建议从尼泊尔拘勒雪的岩洞中请来了邬仗那国的莲花生大师。
寂护与莲花生大师在吐蕃举办了一系列规模空前的传教活动:寂护大师向人们讲解佛法经典,莲花生大师则显示神通,调伏苯教凶神,还向父母俱全的青年男女传授了“圆光法”,这是一种可使鬼神附体的法术,这也是密宗神通第一次在藏地传授。
在寂护大师与莲花生大师的主持下,桑耶寺于778年建成,这是藏地第一座正规寺院,由寂护大师担任堪布(剃度仪式主持人),为七位贵族子弟授比丘戒,这便是藏传佛教最早出家的僧人,史称“七觉士”。
佛教在赤祖德赞(815-842)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此时期修建了有九层金顶的乌香多宫殿,还制定了七户藏人家庭供养一位僧侣的制度,至此,藏传佛教已经形成。
三、法难
藏传佛教到了朗达玛(836-842)时期遭遇了最大的一次法难,以这一时期为界,藏传佛教分为前弘期与后弘期。
随着朗达玛灭佛,吐蕃王朝也开始全面覆灭,一个衰败、瓦解的时代来临。直到公元十世纪末,藏地再次出现大批出家僧侣和重建寺院的热潮,可视为后弘期的开端。
四、发展
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特点是:诸派纷起、密宗盛行和活佛转世。
藏传佛教在后弘期时代,形成了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希解派、觉囊派、格鲁派等诸多派系,并更深程度地参与政治,甚至左右政权。
十七世纪中叶,格鲁派取得了西藏地方世俗统治地位,并形成了四大活佛转世体系,即:达赖、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哲布尊丹巴。藏地第一座正规佛教寺院——桑耶寺,建于778年,由寂护大师与莲花生大师共同主持建造。

《密宗》的笔记-第3页

绪论(总)
藏传佛教丰富并推动了藏民族文化的发展,藏文文献的出现即是伴随着公元七世纪中叶吞米·桑不扎制定藏语言文字,翻译佛经而出现的,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兴盛,至元明清时代,藏地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印经院,如:
四川——德格印经院
西藏——纳塘印经院、拉萨印经院
甘肃——拉卜楞寺印经院、卓尼印经院
青海——塔尔寺印经院
藏传佛教的发展也带动了西藏文明的全面发展,如公元八世纪产生的《居悉》,即《四部医典》便是由高僧宇妥·云丹贡布整理所著,《四部医典》成为了藏医体系的理论基础。
四川德格印经院藏医经典《居悉》(四部医典)

《密宗》的笔记-第15页

三生或三佛
法身 报身 应身(化身)
法或法性
如来藏 真心 本觉

《密宗》的笔记-第57页

藏传密宗理论经典 <大日经><金刚顶经><时轮经>


 密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