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8月
ISBN:9787208070035
作者:[美]约翰·R·塞尔
页数:285页

内容概要

约翰·R·塞尔,1932年出生,1959年于牛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米尔斯心灵与语言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言语行为》、《意向性》、《心灵、语言与社会》等。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发展了“意向性”概念与“意识”理论,对唯物论与二元论都有批评。因为在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上卓有建树,1977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美国人文科学奖章。

书籍目录

译者序致谢导言第一章 意向状态的本性第二章 感知的意向性第三章 意向和行动第四章 意向因果性第五章 背景第六章 意义第七章 意向状态和言语行动的意向报道第八章 意义在头脑当中吗?第九章 专名和意向性第十章 结语:意向性和大脑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本书是约翰·R·塞尔前两本重要著作《言语行动》(1969年)与《表达式和意义》(1979年)的哲学基础。约翰·R·塞尔发展了一种对于进行语言研究来说具有高度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方法,这种方法隐含的假设是,语言哲学乃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本书的主要目标是要发展一种有关意向性的理论,而“意向性”正是人类内心与世界之间联结的桥梁。约翰·R·塞尔从感知、行动、因果性、意义以及指称等方面对意向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 “心一身”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本书是约翰·R·塞尔前两本重要著作《言语行动》(1969年)与《表达式和意义》(1979年)的哲学基础。约翰·R·塞尔发展了一种对于进行语言研究来说具有高度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方法,这种方法隐含的假设是,语言哲学乃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本书的主要目标是要发展一种有关意向性的理论,而“意向性”正是人类内心与世界之间联结的桥梁。约翰·R·塞尔从感知、行动、因果性、意义以及指称等方面对意向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 “心一身”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图书封面


 意向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近日卖了一堆书,其中包括这本《证据与探究》,还有一本刘叶涛翻译的《意向性》。这两本书原本是好书,卖掉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两本书的译文简直无法卒读:通篇都是“下述……即……”。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在英语里非常普遍,但在汉语里并不经常这样用。因此,当(定语或同位语很长的)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翻译成汉语时,一般都是将其拆分为几个并列的汉语句子,用这些句子的意义来表达原先那个带大从句的句子的意思。可是这两位译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翻译规则,原来的欧式句子是怎样的句式,无视汉语语法,直接硬译过来,放在后面的定语,译过来还是放后面。这样的欧式句序,念不通是肯定的。译者是发现了有些不对,于是就一概朝里头插入“下述……即……”,仿佛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但不是这样。汉语不把定语或同位语放后面,插入了“下述……即……”,也不能把错误的句式变为合格的汉语。所以这样的著作只能是语句上不合格的译作。我曾经试图拿着笔,一节一节地改,到处涂满黑疤,到处在行间补文句,这样读实在是太累了,还不如算了,直接买本英文的。真希望以后这些“下述即”翻译家,要么学点翻译理论,要么就不要翻译了,弄出个不合格译作,还在叫自己的甘苦没人能懂,何必嘛。
  •     这本书都说了些什么?——评约翰·塞尔《意向性》理查德·罗蒂 著GTY 译在最近一次针对德里达的争论中,约翰·塞尔把当前这一时期说成是“语言哲学的黄金时代”。这当然百分百正确。这是个创建体系的时代,大量极端复杂的体系被建构了起来。那些非难创建体系的老派分析哲学修辞,(相对于短小精悍的期刊论文的)大而无当的书籍,以及哲学“学派”的发展,所有这些统统被弃之如敝屣。当前,没有谁还会去提什么“团队合作”或者“易解答的问题”(bite-size problems)。相反,每隔那么几年,语言哲学的难题就会被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另一种原创性说明所改变,这种崭新的说明打一开始便否认了以往被认为是游戏规则之一部分的某个前提。当前,在语言哲学这个领域中,一大批受同侪间友好竞争氛围激发的绝顶聪明的家伙正忙于创造学派——而大批学生则时刻准备着通过对模态语境、条件句、索引句等等理论加以绝妙阐释,来守护其老师的“核心洞见”。语言哲学的这一盛况绝非分析哲学的其他领域能够望其项背。产生出这一黄金时代的同一种疑虑,此前也曾产生过哲学的其他黄金时代——比如13和14世纪那伟大的“经院”体系,或者德国唯心主义那了不起的形而上学体系。此种疑虑在于这样一个见解:以某种方式来说,我们或许只能受困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摆脱桎梏,去触及那极端重要之物。在中古时代,那看来无法触及之物乃是上帝。人类这一有限者也许能够跨越其自身与那无限者之间的鸿沟,但也可能无法办到。各种极其精致的学说被用来描述这一鸿沟,学者们就如何跨越此鸿沟各抒己见。到了康德那里,争议对象变成了物自体。伟大的形而上学想象技巧产生出各种体系,以之解释或否认主客体间那晦暗不明的同一性。而自弗雷格以降,时空世界看来乃是人类语言所无法企及的。康德认为我们只能受制于现象世界,他的这一看法使得下述见解成为可能:我们只能受制于我们自己的意向,而无法让我们的语言游戏紧扣世界。近年来,(语言使用者脑袋里的)意义与指称(也就是将语词和世界捆绑到一起的那一关系)这二者间的关系问题主宰了分析哲学。争论这一问题时的那种紧迫感,难免让人联想到当年对“超越我们的主观性”这一问题的探讨。塞尔的新书异常优雅地、深刻地说明了我们何以能够——不妨这么说——在我们的脑袋里进出自由。他是这样谈论其目的的:像这样的探讨往往沦为那种吹毛求疵的经院哲学,从而掩盖了正在探讨的那些基本的“形而上学”假设……我的基本假设只不过是:与语言[1]的因果关系以及其他种类的自然关系,只是在其影响到脑的范围内,才与语言和其他种类的意向性相关……某个形式的内在主义必定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来干这差事。我们只能用脑来给我们自己表征世界,我们能够使用的每一样东西,都必定在我们的脑里面。对于一个缸中之脑而言,我们所具有的每一个信念都是可能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恰恰是一个缸中之脑;那个缸就是一个头颅,而那些进到里面来的信息,正是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才得以进来的。就塞尔而言,内在主义这一术语相对于下面这种普特南—克里普克式的观点:为了搞清楚某人所指称的或谈论的是什么东西,你必须自外部观察她,在她与宇宙的其他部分间的因果关系语境中看待她——虽然她可能对那些关系一无所知。克里普克让塞尔变成了弗雷格的替罪羊,他认为塞尔的早期著作《言语行为》里的专名理论败坏了弗雷格下述内在主义观念的名声:“意义决定指称”——简单来说,你所触及到的那外在于你的东西,乃是依赖于那内在于你的东西的。在《意向性》中,内在主义给出了回击。[1] 本译文所据网页上原文如此,而塞尔原文应为“实在世界”,因本人没有能力考证此错误性质,故仍按所据原文译出。——译者http://www.lrb.co.uk/v06/n09/richard-rorty/whats-it-all-about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再读一遍…………
  •     有很多交集,等以后再做深入讨论。
  •     晦涩难懂。。终于啃着才把整书读完了,并整理了电子版的读书笔记。
  •     分析哲学前十名中
  •     一般来说我不太会抱怨翻译,因为翻译干了很多活,翻译很累,不像很多人不干活还瞎哔哔。不过这次我只是想说,intentional和intensional在23页的时候都不给个区分,有点不太对
  •     语言现象学~~日常语言学派的语言分析一贯很琐碎,塞尔不厌其烦地啰嗦锦上添花~~
  •     当你想要学一些分析哲学,建议先看塞尔的,因为如果塞尔的还看不太懂,就可以放弃了~~
  •     翻过
  •     意向 感知 行动的定义与分析。此等类型的书,还是看原版来得要清晰。
  •     我投降。。。
  •     半年前读过。比塞尔的其他书信息量大。也精细些。可塞尔一遇到副现象论就萎了。这里言之凿凿说这种意向性一定不是副现象,后来其它地方就松了口
  •     当年傻逼读了一堆意向性的东西。。
  •     观点同意,翻译太渣!
  •     :B84/3129-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