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的孤兒》书评

出版社:遠景
出版日期:1993年9月10日
ISBN:9789573901419
作者:吳濁流
页数:282页

书评

一本写在1945年台湾光复前的小说里,吴浊清笔下的主人公胡太明经历了日治台湾~日本东京~上海~南京~再回到日治台湾并最终发疯的过程,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生命轨迹,其中对于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作品给出了一个我个人比较满意并且与众不同的观念,给4颗星

我又没事儿玩忧国忧民了……

西坡 10:34:13我觉得,估计未来图书市场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过不了几年,那种跟风书、垃圾书会被市场彻底淘汰葳蕤 10:34:39呵呵 那倒不至于 你要相信中国市场之大 总是对于投机取巧之徒 有特别的包容……西坡 10:35:24好吧,看在现在脑白金还在超市卖着的份上,估计是可能的葳蕤 10:35:46哈~山寨机也还没有淘汰~葳蕤 10:36:04真的 我一直觉得吧 中国的市场能够混乱到这个程度 还保持经济增长绝对是一个奇迹……西坡 10:36:43美国当年崛起的时候估计也是这样葳蕤 10:36:56还是中国的市场大吧林子大了 就要容忍 什么鸟都有西坡 10:37:37这是中国政府思考的层面……葳蕤 10:37:54好吧……也是 我们一介贫民 成天忧国忧民的 思考体制 批判政府 之类之类过过嘴瘾而已了 到底有什么用啊?西坡 10:38:40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拿这个自我安慰葳蕤 10:39:00我那天想 微博上那些话唠 全都是浮躁行业的 我就没发现什么医生啊 警察啊 科学家啊 那些真才实学的 成天在微博上话唠西坡 10:39:25浮躁行业,这个词好……(省略无关闲话以及涉及个人隐私之类话题若干……)西坡 10:50:55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以前听过这首歌吗葳蕤 10:51:04没罗大佑实在是太沧桑了我觉得我还没到年纪去懂他的声音西坡 10:51:45我觉得这首亚细亚的孤儿,歌词和唱的都很有感情西坡 10:52:25后来读文学史,才知道台湾文学史上有部很重要的作品就叫《亚细亚的孤儿》葳蕤 10:52:41哈 我又寡闻了……西坡 10:53:42这个……隔行如隔山西坡 10:53:47我以前也不知道读文学史才知道的葳蕤 10:54:20好吧 那看来 我的“行” 只能在娱乐圈了……西坡 10:55:12媒体圈啊葳蕤 10:55:20哈哈~~这么说好听点……葳蕤 10:55:35唉 整个媒体圈都是浮躁的我那么讨厌浮躁却又不得不在这个浮躁的行业中葳蕤 10:55:52神啊 矛盾死我吧……西坡 10:56:35哈哈,矛盾是世界的基本规律,毛主席的《矛盾论》教导我们葳蕤 10:57:07好吧 其实也就是无路可走 逼不得已 没什么真才实学的 只能干这个了西坡 10:59:36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文科学生真的没什么出路葳蕤 10:59:55那国外的文科生的出路是?西坡 11:00:14不知道西坡 11:00:22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西坡 11:01:12整个世界都是工程师、金融专家和法律专家的天下西坡 11:02:02想要以文字立足的人没有多少生存空间西坡 11:02:23即使在传媒界,最大的收入是广告,最火的媒体的财经西坡 11:02:43畅销书卖的都是励志读物葳蕤 11:03:07嗯……整个的都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的社会啊……不说了不说了……我又忧国忧民了……

亞細亞的孤兒,不如自己做主去

一个伪果粉,很难不对台湾产生偏爱以上的正面情感。这是钟山风雨后仓皇南撤的国府的行在所在。台北的意义,在这大陆上有时会让人产生这是临安或者重庆的错觉。我漫步于山城和金陵的街头凭吊前朝的遗迹,我交游闽粤江浙的新朋谈笑“北迎王师”的段子。金门岛上的胡琏将军,在滩头潮尾迎接西北风送来大陆上革鼎的腥风血雨,他一定懂创业维艰。这民国迁台的六十年里,我看到这二千三百万人在围堵和炮击里站稳了脚跟,守成百年辛亥的梦想,在中日美苏的角力里艰难成长为一个民主富强的国家。爱这里,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一个假文人,若是对于远东的文化稍有兴趣的话,就一定会爱上台湾。朱天文龙应台席慕容齐邦媛叶嘉莹,我随手拈起今日读到的大家名讳,就为台湾的文人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就是论器物的完美,我愿意举荐台北故宫和诚品书店对于我的神圣与庄重的意义。感动于美丽岛和野百合中那种在奋力抗争时仍不是冷静理智克制和忍让。何况,越是研读旧日的典籍,越是关注今天的世情,就会越发地对这礼义廉耻犹存,仁信勇义尚在的社会倾注一份热爱。赤毒不尽肆炎夏,海东犹有小中华。可是当你真真地关注这个地方,完全抛弃先入为主的国共情节时,以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去试着了解这个东海上的岛屿的时候,我宁愿抛弃她瀛洲、台澎或台湾的名号,因为这些名字毕竟太中国了,把大陆上的中华帝国的名字赋予这土地太霸道了。窃以为最美好最贴切的名字无非就是400年前泰西水手的赞叹:福尔摩沙,我爱这名字“美丽岛”。你重复播放李双泽的美丽岛,这首台湾人自己的歌曲时,那里面吟咏的是“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那个高贵冷艳的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天朝如何能有这么朴素的美好。你看胡德夫的演唱会上,三十年后与老人一起高歌“我的家乡美丽岛”的人中,有历经两易其主的耄耋长者,有成长于戡乱时代的花甲老翁,有亲历开放解禁的中年人,还有见证政党轮替的新新青年们,无论是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都是在油然地为他们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的国家歌唱。这与海峡这边的这个老大帝国有半毛钱的关系?这里哪里是中华的一省啊,这明明就是斯土斯民的国家啊! 你揣摩异类这个词,是那样的熟悉。曾经不见容于任何群体里的另类,更熟识这令人颓唐的痛楚。我读吴浊流先生的小说,我读李先生的演说。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的时候,可曾有人为你拭去眼角的泪珠?你孤悬海外守着炎汉的最后一点血脉,你无援苦战抵抗吞并好苦好苦。你高祖曾祖父辈辛苦耕耘的辛劳付出,这岁赋亿兆的沃土,终究被视若敝屣弃如他土。那个我大清可以为安南输掉一支水师,可以为高丽葬送十年经营。吐蕃的荒原值得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回疆的沙丘需要大军奔驰靡费巨多。唯有这化外之地海垂孤岛值不得耗费千里之外养心殿里的半点心思,割便割去,化外蛮荒之地,这才是中国对你的定位。他放弃你如此决绝,哪里视你为中国?你钦慕教化甘愿成为皇民,内外一体日台同心奉献自己的富庶。那海上来者即便是要把这里建设为桃源乡聚乐第,也是从不是为你而作。你甘愿使用新主人的名讳和语言,你自愿和他们一起建设家乡,你把自己当做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去为之浴血奋战,只待到东亚共荣的时候做一个获得认可的公民。可当日轮为星条摧毁的时候,你才发现他们只是把你视为可以下金蛋的母鸡,如果必要的话,杀鸡取卵有何不可?你们是台湾人,不是皇民。你的命运,你想若是自己做主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可高鼻碧眼的西洋人又把你作为从东邻那里夺得的战利品“还送”给西邻。那就看他们先是把这里做成清国的台湾,一个税赋的来源,在这就把这里当成日本的台湾,作为反攻的基地。你们是谁?是中国人?可是大陆从不当你是一份子。是日本人?那么怎么解释对你的压制。那么你是台湾人?你看周围的两个国家同时把大棒砸来,台独分子。呵呵,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没有人想跟你玩平等的游戏。你每一次斗争去获得的,都是原本就从你这里夺去的。你为什么要感恩于强盗给予的残羹冷炙,你为什么不去把自己的东西要回来?我看到的福尔摩沙,就是如此。即便是困难重重危险多多都不能抵挡这理性的愤怒。他们把自己的东西要回去,把妄图回来的吸血恶魔驱逐走。这有什么错?若是有人排斥你打击你欺压你打击你的话,你会怎么做?你会恬着脸凑上去对他奴颜婢膝甘为犬马奔驰为奴为婢嚒?他贪婪你的甜美肥沃的时候展露出的丑恶嘴脸你能够忍受么?亚细亚的孤儿,你何去何从?这样的孩子,又如何不疯?那贪婪的魔手,请你回收!读《亚细亚的孤儿》有感作于2011.12.13

孤兒台灣

亞細亞的孤兒的背景是日據時期的台灣,藉著主角胡太明的經歷來訴說日本人統治下台灣社會的慘狀。除了控訴日本人的暴行之外,我覺得本書更想說當時台灣人無所適從的身分認同問題。本書主角胡太明小時候先是接受四書五經的漢學教育,後來因應時代潮流,進入日本人辦的國民學校就讀。使他漸漸地認同日本文化。在胡太明很努力的成了日本體制下師範學院的老師之後,他看見的未來,卻是在日本人校長的「日台平等」空虛口號下,永遠也無法往上升遷的台灣教員。與他愛慕的日本教員內藤久子,拒絕他時說的話:「我們(的種族)是不同的。」意識到日人與台人間無法彌補的身分差距,而對現狀感到失望的胡太明,先去日本留學,再前往中國大陸。但是不論在哪裡,他都找不到心靈上的安歇之所。在日本留學時,他的台灣同鄉這樣告訴他:「你在這兒最好不要承認自己是台灣人,台灣人的日本話很像九州的口音,你就說自己是福岡或是熊本地方的人好了。」在中國大陸時,他原本就此在大陸終老,不回故鄉了。沒想到中日戰爭一爆發,他就因為身為台灣人,背負親日嫌疑而入獄,九死一生。應驗了他的好朋友曾導師說的話:「命中註定我們是畸形兒,我們自身並沒有什麼罪惡,卻要遭受這種待遇是很不公平的。可是還有什麼辦法?」當不成日本人,也當不成中國人的胡太明,就是那個時代台灣人的縮影。亞細亞的孤兒,就是台灣。其實胡太明相當了不起,但他在一個普通人能力所及的範圍中盡了力。當師範老師時,他的學生的升學成績是全校最好的。在農場工作時,他用閒暇時間教育沒上過學的甘蔗田的女工們。太明帶著一點點的理想,相信他憑著自己的力量,或多或少可以扭轉一點社會上的黑暗。不論如何困境,胡太明始終都忠於自己的良心,從他勸姪子達雄的一番話就可以看出來:「我只知道必然的事實是必然的,真確的事實是真確的,把必然的事實看做必然,和有勇氣承認事實,至少是知識分子應有的能力,你說是嗎?」但最終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勞。個人的努力只是在歷史大海流中的孤槳,一絲方向也無法沒有辦法改變。這本書停筆於台灣光復之前,但是可憐的是,光復後台灣迎來的是另一個殘暴的統治者。從二二八事件,到後來五十年的白色恐怖統治,外省大官們一直到七零年代還在討論讓本省人擔任高階職位是不是「安全」,與日本殖民者有何兩樣? 嗟哉。

中文版的缺失

吴浊流是日剧时代的作家,在其第一章和其他各章,他巧妙的将东京话和闽南话的谐音来表达他的意识。而中译本,这个奥妙就乏善可陈了。

感同身受,扭正视角

很早就对台湾文学感兴趣,但总是虎头蛇尾。读过陈映真、白先勇,但印象中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记。《亚细亚孤儿》是一本特定时代的书,如果没有它的存在,许多那个时代的故事便变成无从追究的罗生门了。我们一直渴望台湾的回归,但却忽略了台湾曾经作为孤儿的那一种处境。主人公胡太明的一生经历了台湾-日本-大陆-台湾-广州-台湾的辗转,但从懂事起,便失却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儿时在云梯书院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奠定了他一生的气质。是一种书生气质,正义而软弱,缺乏实干精神。在革命者中,他是沉默的一个,而在庸庸大众中,他是发声的那一个。在当时台湾的背景中,这样的人已经很难得了。一直以为是台湾任性的抛弃了我们,当年,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却因为台湾的日据统治而被视作“间谍”。“台湾人”是在任何场合都不被认同与尊敬的身份。带着这样的民族记忆成长的台湾,难免无法治愈自身的创痛。

亚细亚的孤儿

书写于1943到1945年这个战争年代。这种反应历史与战争,对国家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做出呐喊的小说,本不罕见。而这本小说特殊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太明的身份——一个台湾人,一个知识分子。“亚细亚的孤儿”首先指的是主人公,他出生于这个新旧交替杂糅的夹缝年代,出生成长于台湾这个曾属于中国大陆后被日本殖民的夹缝地带。他小时候跟着爷爷读四书五经,后来入新式学校学习,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年轻时也曾想在这个混乱的历史时期为“国”做一些事情,中国大陆的时局也无时不刻不牵动着他的心。这些题材常见于大陆民国时期的小说中。但是作为一个台湾人,主人公无论去日本还是大陆都遭受歧视,甚至最后他从大陆回到台湾,正是日本侵华之始,他也被日本政府监视。他一方面心系中国的命运,但一方面又无法参与其中。一是因为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读书使得他看透了革命的空虚,也厌倦政治场上的交际。第二则是因为作为一个“夹缝中”的人,从心里从客观上他都无法投身到救国救民的运动中,从而有一番大作为。他的这种矛盾使他痛苦一身,最终酿成悲剧。而这个矛盾也正是“台湾”自身的矛盾。“亚细亚的孤儿”实则是指“台湾”。书中作者借主人公发出对台湾过去的思考,对台湾所处的未知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台湾的思考。在小说最后,太明想到虽然台湾被日本殖民,虽然有一小部分人沦落为汉奸,但是大部分淳朴的台湾农民却是十分憎恨日本的统治,他们虽不识字,没有知识,但世代与土地相连让他们不会被轻易地煽动,想到这里,太明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光明。由此可见,虽然小说以悲剧结束,但是作者认为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依然存在着未来的希望,那希望就是台湾人民自身。虽然台湾沦落为“孤儿”,但是未来的可能性也存在于台湾人民之中。最后一节主人公发疯后的呐喊,也正是作者自身发出的呼唤。因此可以看出,小说虽然不长,但是包含的内容主题非常之丰富。不过从另一方面,小说也可以算展现了日本殖民台湾历史的一个侧面,并且能对这段复杂的殖民历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日本对台湾施行的“国语化”政策、卫生政策中可以看日本殖民与推进台湾现代化进程之中发生的摩擦。制糖场里女工们的辛苦的生活会联想到那个时代女工本身的遭遇。主人公早年在日本的高中教书,算是一个小文官,他也可以算是日本殖民的合作者之一,这里可以联系到殖民地中本地人与殖民者复杂的关系的问题。从男主角的妻子又能看到当时的modern girl作为一个社会政治问题的存在。另一方面,小说中处处表现出“新”与“旧”的冲突。男主角毕业后回到村里,与村里人和习俗发生的摩擦,这是男主角代表的是“新”,而村民代表的是“旧”;后来男主角与其妻子的不合也是这种冲突,但是此时男主角变成了“旧”,而他的妻子则是“新”,由此可见在现代变化之快,“新”“旧”界限之不稳定性,这也是现代性的特点之一。除了对于现代性的矛盾的描写外,男主角对于台湾与大陆的态度的描写也值得思考。当男主角第一次登上大陆,来到上海,他看见的一切都是美好而新鲜的。他说上海这个大都会是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完美结合,他看到上海的那些modern girl都觉得非常有素养。这里充满了他对于大陆的美化与想象,与后来他逃离大陆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他逃到日本人的渔船里,被船长数落说遇难了才说自己是日本国籍以求帮助。而男主角自己也觉得到了船上像是回到了家一样。由此可见,男主角对自身的identity的确认就是十分暧昧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圆滑的人,但是在危机时刻还是会利用这种身份暧昧的便利。但是这种暧昧也正是他一身的苦恼之渊源。他即不属于日本又不属于中国。这在他的语言上也有充分的体现,他虽从小学日语,但是说的日语却是带有九州腔的日语;他虽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但是说的确实闽南语和一些广东话。到大陆的一段时间他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自由活动。因此在语言上,男主角也是属于边缘的。而这种暧昧的identity和边缘性也正是“台湾”自身的问题所在,而在书中,作者没有明确给出如何走出这种暧昧与边缘的方法,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台湾人民自己的身上,或许这其实已经算是作者的表态了吧。PS: 这本小说原作用日语写成,十年之后才得以出版,台湾中文版也在4年后出版。

日占时期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

读该书的动机是源于罗大佑的一首同名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当时听歌声有一种说不孤独悲凉之感,于是上网查资料才发现原来吴浊流先生还著有这么一本同名书。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我抽空在实验室翻阅了这本书。最主要的收获还是通过作者的笔触陪同主人公一起经历那段特殊时期的生活,陪书中人物一起喜一起忧,一起悲伤一起恐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现在台湾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推荐想要了解日占时期台湾历史的朋友读一读这本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平实的语言中透漏着历史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总的来说值得一读。

表情包的交流

太惭愧对于我这种历史不及格的人来说,1895年到1945年的近代史好像没有台湾,只是感觉大家一条心,台湾同胞一定在忍辱负重暗渡陈仓想要回归祖国怀抱。吴浊流的小说《亚细亚的孤儿》讲的就是一位日据时代的台湾知识份子生平经历及其最后发疯和他的乡土家族在大时代分崩离析的故事。日据时代的台湾一方面受殖民政权的压迫,一方面祖国又认为台湾实质是日本领土,得不到祖国大陆的支持,“台湾人”在殖民主与祖国间同遭歧视与排挤。虽然不能以之为史,但两岸50年的分离再加上40年的隔阂是事实,所以关于表情包大战的“民间交流”私以为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不知道以后能不能一笑泯恩仇,越辩越明要多久,但对于两岸年轻人交流比漠视好。最后回归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陆港澳台大家一起加油。要硬说成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让你高攀不起,太那啥了。

吳濁流 亞細亞的孤兒[アジアの孤児]~說不出的心酸...

這本書 很直得一看 跟著主角胡太明歷經這一段往事 他的喜 他的悲 或許也是時下我們所感受的 被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 記不屬中國人 也不屬日本人 在這個迥異的年代中 歷經不知多少滄桑和血淚 從第一篇 題到了當時台灣因受日本殖民統治 而必須學習西方的教育文化 太明的爺爺 還是傾向於漢學是中國傳統 所以便把太明帶給彭秀才 後來太明就入公職 便發生本省教職和日本教職間的不愉快 本省教職員排斥日及教職員的心態 以及刻意迎合日及教職的校長 把台灣教職修建公費通通挪用給日及教職 實在是讓人有氣說不出 太明因喜歡上內藤久子 不料卻有意無意被校長知道 太明告白那天還當場被九子拒絕 他們心知肚明 國籍的差異 以及民族的隔閡 不久後太明便遠渡重洋到日本求學 回台灣後的太明 更是受到鄉人的重視 不過運氣不佳 卻遲遲找不到一份正式的工作 因而又受到大家冷潮熱奉 實在...真叫太明情何以堪... 後來太明在友人田園工作一番 也實在感到充實 不過阿新嫂的去世也讓他深深感到台灣鄉村人民的學識不足 從日本回來的他遲遲覺得台灣進步不如東京發達 這種慢步調的農業生活 換來的是失望 他也試著去交那些香下婦女一些[新知識] 也就是生活常識以及從日本學來的算數 日語 等等... 這種生活 其實根本不能糊口 農場的收益也總是負...一職位這些農民爭取薪水的太明得知後 也深深感到挫折 沒想到要生存 要糊口 只能靠著這種方式 不斷的向製糖公司借貸 連年虧損 其實那都只不過是日本的壓榨 每甲僅收穫三萬五千兩百餘斤 加之米價下跌 蔗糖每百斤僅值四十三元六角 平均每甲虧損一百五十元左右 [一律以舊台幣計算 所以幣值較今天台幣來得大]這樣一來 他們對製糖公司的負擔 增加到兩萬五千元了...實在是說不出的心酸 記得月貴老師說過:[第一憨 拿甘蔗給會社磅] 也就是說地一傻的人 就是拿著甘蔗去給當時日本的糖廠[會社]秤重...無疑是 怎麼秤就怎麼輕 而且日本糖廠壓榨台灣農民 故意哄抬價格 把原料價壓的相當低 這樣還有誰能最錢嘛? 所得利益不正反而負 而日本加工後又以高價賣出 ...沒多久 太明音緣際會又碰到曾老師 曾老師是太明很崇敬的人物 他曾經是太明的同事 當面指責校長這種對日本人的不平等態度 他已教職員名牌為例 名牌應該是按照職位階層依序牌下來 校長偏偏把日本人排在前頭 而比臺灣人排在後頭 他指責 日臺平等 所謂日臺平等...校長根本沒做到 而日本叫職員又有那種優於台灣種族的心態 讓台灣教職員看了頗不滿 縱使太明在喜歡久子 仍舊覺得她這種驕傲的身段令他不舒服 曾老師便請太明到中國大陸南京去住宿他家 並未他找了份工作 他在中國大陸後也成家立業 取了金陵女子中學的淑春 後來淑春也經過很大的變故 迷麻將 迷跳舞 太明則認為這種[陋習]跟吸鴉片一樣的可怕...後來淑春從政去了 他的新時代婦女思想也令太明十分頭痛 這種難以控制的妻子 成天就是去發表一些漫無內容的政論 吵的沸沸揚揚卻毫無思想內涵 不金令他聽的都想遁逃 太明學識淵博 也試個有思想的青年 不料後來竟然被捕 抗戰開始 國共合作...時代洪流滔滔不絕地在推動...太明因身分是台灣人所以被捕 [因為當時台灣是日本殖民統治 日本大量強迫台灣人當志願冰對中國作戰 宣稱皇民化 大量把台灣人洗腦] 所幸他的學生素珠 幫助他越獄 逃離中國...回到台灣上岸時 海中飄來不知名的屍體...令他不寒而慄 戰爭的後果造就許多無名屍體都沒人處理 連個哪家的都不曉得... 七七蘆高橋事變發生 終於引燃極度變化危機中的戰火 太明的哥哥志剛成為保正[十戶設一甲 十甲設一保] 之後積極位日本人做事 什麼獻金運動啦[無非是位日本人戰爭而捐現金錢] 還有積極皇民化啦 改日本姓氏 學習日本精神 參拜神社...等等 這另置名非常不滿 好歹也試個台灣人 就這麼任日本人擺佈 竟然日本人還宣稱 對中國打戰 打這場[聖戰] 太明份份不平地罵道:[聖戰!聖戰!今天那些檢查員的行為 與聖戰究竟什麼關係? 新聞紙上把中國人比做雜草 誇讚一支日本刀子砍七十多人的虐殺行為為英雄! 這就是聖戰嗎?]...我也不今為這段話份份不平 日本人的惡行橫行兩岸 南京大屠殺不用說根本是血洗南京 還有其他地方種種 各式不刊入耳 這種血淋淋的筆跡...在我看來也是種難受的煎熬 太平洋戰爭爆發 接下來日本開始徵招志願兵[其實根本是強徵] 太明也被征召去當海軍 到了廣東省廣州 太明更是發現到 台灣人民接受日本命令 在大陸橫行霸道 到處殺人 頭顱一個接著一個地砍 實在令他看不下去 不久後他便因為精神異常被人遣送回台灣休息了 後來美國宣佈對日作戰 很多台灣人都大感開心 終於呀 有個台灣人高高興興的跑到太明身旁:[號外!號外!我們的老闆 終於跟有錢人開火了]指的就是日本對美國宣戰...後來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 太明去參觀[捐獻金屬報國展覽會] 看到許多鐵器製品 銀製品 心理莫名感嘆[這些出志名匠之手的美術品教要變成槍砲會利刃 供人大肆屠殺 難道這也是和平與戰爭的象徵麼? 後來有人感歎:[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抵禦被歪曲的歷史狂流的] 這句話仍深深的印在我腦海...看到太明歷經種種 我相信這句話...個人力量如此微小 我認為[皇民派的悲哀]這篇主題曲的太好了 名符其實 我也認為陳靜在日本皇民化運動下的台灣人 這種只能夠認人擺佈的命運實在悲哀 什麼國語化[當時國與是日語] 效忠天皇...沒多久 抗戰勝利...太明便發瘋了 至今不祥 胡家牆上他寫了些大字:志為天下士,豈甘做賤民?擊暴椎何在?英雄入夢頻。漢魂終不滅 ,斷然捨此身!狸兮狸兮![日本人罵台灣人語]意如何?奴隸生涯抱恨多,橫暴蠻威奈若何?同心來復舊山河,六百萬民其蹶起,誓將入血為義死!亞細亞的孤兒作詞:羅大佑 作曲:羅大佑 編曲: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 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 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裏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其實亞細亞的孤兒就是當時台灣人民的寫照 我也覺得很不平 記憶最深的還有一段 就是太明和媽媽要藏米的那段 當時日本人把台灣所有有用的物資通通都收歸國有 在按照人口分配 其實這是不公平的 保正和甲長因為享有特權所以可以分得比較多的東西...而一年之中四五九月農村經濟枯竭 所以人情也淡薄了 所以有句俗語說[四五九月 人情斷絕] 所以說糧食配給根本分不夠的 各家紛紛藏糧食 而太明的哥哥志剛卻因此而不滿 只不過因為志剛本身是甲長 而且也遵行皇民化運動 任日本人擺佈 在我看來這是愚蠢的 儘管效忠天皇 改日本姓氏 講國語[當時國語就是日語] 也不可能享有和大和民族 正統日籍的日本人享有平等地位的...聽過歷史老師說 日本統治時 她朋友的爺爺因為私自藏糧食 而遭到日本警察凌虐 又是棒棍 又是挨打的 日本警察打的好不痛快 根本不把人當人看 一點人性也沒有 也難怪當時人人看到日本警察都喊[大人]...太明會瘋了 也有他的道理 這樣一個滿懷熱血的青年 我想他心中的中國就是台灣和大陸 到大陸工作的那段日子 她想的也試創造美好的榮景 想不到戰爭也就這樣無情的暴發了 還有顯示到時下台灣人的無知 比方說課長和太明對話的 太明無聊時便開始讀起[浮士德] 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哥德的作品 是德國人 結果課長大罵太明 說這什麼時代了 你還看敵國的書? 太明反駁 可是 浮士德是哥德的作品 和希特勒一樣是德國人 德國是日本盟邦國 難道也是敵性的嗎? 雖然太明是台灣人應該挺日本的 不過他心裡一定不是挺日本的 她說這句話無疑是站在課長挺日本的角度說 所以絕不是他本身挺日本 我想他還是希望有美好前景的 太明也表明過自己的立場 就在他卻說達雄 不要他隨隨便便參加日本的軍隊 他問:[達雄! 你應該認清我們目前的現實 他們不是伊麵要本省人變成"皇民" 令一面卻實施強迫統治 把本省人控制得不得動彈嗎? 你現在準備要去效命疆場 試問究竟位誰效命? 為什麼效命? 你不防仔細考慮考慮!]就這樣一番話 馬上勸說成功 達雄也恍然大悟 施行的皇民化運動等等 不過試日本的目標 其實就是要台灣人去戰場效命 太明表明:戰場上大規模的殺人 是日本用國家名目把它合理化 英雄化起來 一切的矛盾 胚胎於此 歷史以國家為前提 而歪曲事實 教科書的存在不過是把國家的存在正當化起來 而勇戶其權力的宣傳文字而已 由小學至大學的教育過程 總之其實是宣傳的一貫過程而已 因這種教育 使人們習慣於國家生活 由因襲而更成為制度 制度就把人類硬收入那鑄型裏面去 不願被嵌入這種鑄型的人 就被視為異端或叛徒 太明把其間的事情,引用中國的纏足為例子來說明。纏足以前在中國是一種美的標準,因為纏足而違背道德的一面則不被問及。全體社會都以為這是善的、美的,對它不生疑問。但是,因為接觸了西洋的近代文化,以為纏足是美的看法便崩潰了。新的美的標準,新的道德標準登場。而中國女性的解放史,由於纏足的廢止,而寫下其第一頁。制度有使人盲目的一個要因。太明再以國家與國家的對立問題而言,若社會進步了則其對立便會消失,戰爭的必要消失了。到了那時,戰爭將只是以過去曾經存在的殘虐習慣記錄於歷史罷了,太明這樣做結論。他所說的這種放棄戰爭的立場,不過是觀念性的抽象論,但這裡至少有更高的理想。 __我只知道事實是必然的 真確的事實是真確的:把必然的事實看作必然 和有勇氣承認事實 至少是知識份子應有的能力...

全世界的孤儿

上个学期从欧洲穷游归来之后发现,长时间的放荡不羁已让我无法适应新学期繁重的学业. 于是所性把所有土木工程的必修课延期,选了几门无关轻重,和钢筋混凝土没有丝毫关系的选修。其中一门就是Dr.Christopher Rea教授的中国虚构文学。最后一节课上,他推荐了吴浊流的代表作,亚细亚的孤儿。对此书印象由为深刻是因为当时Rea说,此书从头至尾由一个中国人,在台湾,用日文写成。这个组合的确有些罕见,而且其主人公太明叙述的独特视角也没有让我失望。本想暑假去台湾浪一浪的,所以买了这本书当作背景学习了。不过好像眼下重要的事情恐怕是要修身养性把日子过好。在空调房里看看小说,这也是好多个月没有的闲逸和心境了。其实文中对种种台湾民众的描写,让我想起了一些亲身经历。在温哥华,新移民的中国学生也可以浅显地分为两派。一派迅速被whitewash(洗白),穿衣打扮美式休闲风,看hockey,穿Canucks球衣,张口闭口青春无脑的扬音。另一个极端则红的发黑,比五毛头上更多毛。此派人数不多,但是几个交往过的典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些人能在细小的事情上和台湾、香港同学甚至是老师,在不恰当的时候(比如物理课上)全方面撕逼。在书中,whitewash派相对印的就是以太明的哥哥志刚为典型的,妄想成为皇民的日本走狗。从着装到改姓到饮食,一切改为日本式,好让下一代“做个堂堂正正的日本人”(103)。另一派在书中命运悲惨,比如太明继母的儿子志南,因为拒绝参加志愿军,被应招做工折磨致死。其实太明心中也是倾向于后者。他只是太清楚地意识到了像烈士般盲目抵抗,是过于徒劳的罢了。绝大多数的人,其实都被夹在两个极端中间,太明也是。 他初到大陆时,国语也说不流利,中国人也只当他是“番薯仔”。作为一个日语比国语流利,在日本学校长大,之后到东京留学的他,居然还有报孝故乡的念头,而不索性融入日本社会。做个皇民,生活不会容易很多。相比起温哥华的华人们,这样地融入至少没有肤色这个硬性限制。中日开战之后,台湾人民不但在生活上被繁重的苛捐杂税所压迫,在其他方面也被孤立地彻底,而他们自己的信念也许也被夹在了中间。不知二战期间移居北美而被抓进集中营的日本人,是不是也曾有类似的感受。如今在养老院般的温哥华,表面上亚洲移民和比较老的欧洲移民似乎相处的不错,一年无数个多文化节日,大家吃吃喝喝游行玩乐。然而假如有一天,像是南边某国另派当权,各种矛盾被激化开来,不知道类似场面会不会重演。以上为一个中不中西不西的孤儿读完《亚》幼稚的联想。


 亞細亞的孤兒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