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交响乐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8
ISBN:9787541116131
作者:[法]纪德 等
页数:515页

作者简介

《席特哈尔塔》(德国)黑塞,张佩芬 译
《斗牛》(日本)井上靖,李德纯 译
《阿克云朵斯》(俄国)卡里姆,力冈 译
《田园交响乐》(法国)纪德,庄慧君 译
《阿尔卑斯山之歌》(白俄罗斯)贝科夫,靳戈 译
《中午酒》(美国)凯•安•波特,李文俊 译


 田园交响乐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我突然中觉出自己错了,错的特别不应该,我不知道要如何去寻找这个原因。我就这样读完了《人间食粮》,无疑我的理解是错的。他写的是那样的让人深思和要去真实地对待一切,而我却在没去理会那些意象的同时妄言他的癫狂,而在掩卷之后再一次摘取其中段落去阅读的时候,我在低缓的声调中像是体悟到了他所讲的生活和他的思考。我在想,他所说的食粮,我从未去尝试过,而却作为欲念给扼杀去了,我不知道还要多少年在生活中去单纯地沉沦之后,才会理解他的思考。然而青春短促,纯粹的癫狂又将能延展到什么地方呢?我无疑又在其中发觉了忧伤,而我却又有着不可理解,我不明白那些深沉的忧伤是如何隐伏在迅急而虚幻般的声色中的。
      
      人,在不断地与自我斗争,我们到底有着些怎样的罪恶,以至于我们从未停止过对自身的责难和痛恶,我满脑子浮现的是那些单独的傍晚、阗寂了的晚上;夕照、月光、影子,清冷的一切,依随的忧伤,然而之后,依旧中的欲的癫狂。 流浪是怎样的,它不是去过遥远的地方,不是声色中美好地将人儿寂寞地怀想,不是从于日子的花园一次又一次相望中有罪地陌然走过,不是一天又一天崭新的日子--都不是的--它仍然是低徊,洒在窗台的月光和一路上清冷的露水。
      
      如果上帝死了,那么这“流浪”又将去到哪里,谁成为自己的上帝,谁就成了自己的信仰,然而“方向”从没有在我们的近前,尤如幸福总在过去或是未来,而现时的总要是逝去中的某个影子在心底搁浅了的忧伤。我们从没能成为自己的信仰,如若我们没能成为自身的信仰,那么我们将如何去欣然接受那横陈在近前的“全欲”,而忧伤不再是我们近前怜悯的影子,而上帝不再是我们最后忏悔自身中渴望赐予的原谅。
      
      如果种子不死,它将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便结出许多粒来。而“人间的食粮”如果没有死,那么它们将不再是食粮,而是它们自身意义的、无意义的自身部分,而如果它们没死,那么我们仍将是我们自身,那“全欲”高高在上的牵引将不再依附于我们自身的信仰,因为,如若我们没死,是我们自身,那么自身便将是自身的信仰,而“全欲”将是自身信仰的一部分。 而“全欲”需要食粮,而我们将在那结出的许多粒中不再是我们,那可能是忧伤和痛苦,而信仰忧伤和痛苦,为什么不去信仰解除我们痛苦的上帝呢?而这忧伤和痛苦在上帝面前将是有罪的,将不是幸福的,那么,你尽显的癫狂之下忧伤的影子,不就有否定这一“全欲”吗?
      
      是的,这痛苦最终将被人明白。
  •        好吧,第一次用这么哲理的标题,去年回厦门前,在书店挑了两本书,一本是《一个人的好天气》,令一本就是《田园交响曲》,在看完第一本厚因为它上面写着三部曲,于是又将另外两本买来看。之前有一段时间我蚕食书本的速度变的很缓慢,但在这几本书中又找回了之前的自信。三本书每一册都没有超过200页,最后一本是《窄门》,我承认在看《违背道德的人》的时候经常会睡过去。
       其实当我将这三本看完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国外的思想和我们也一样嘛.第一个是大叔和罗莉的故事,接着是花花公子,和姐弟恋.其实这到不想是道德的叙述,到像是在自我检讨.只不过花花公子的检讨是一整本书的内容,所以很难让我保持注意力.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和道不道德不是很沾边,更像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的,很真实的表现自己,只是对于别人来说他的行为很不道德.
       姐弟恋的这本书"窄门"看的那我有点难受,总觉是故事里的事情已经映射到了我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和里面描述的相似,当然我指的不是姐弟恋,而是书中男女主人公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明明很想爱,却又不想自己毁了对方而表现的一种贞烈.爱本来就很简单,有时候是要为对方多着想着,于是就分不清什么时候为自己什么时候为他,不过我倒是切身体会了一把,两个人如果关系如果已经到了这种情况,当一方要走的时候,另一方如果说留下,他会毫不犹豫的留下,想太多的结果就是导致时间飞逝在想挽留都来不及了.所以现在我也努力处理好与每个人的关系,不想让书中的内容成为现实.
       "田园交响曲"大叔与罗莉的故事,挺适合写成剧本的一书,换位思考,如果我救助了一个女子就后将她抚养成人,那我恻隐吗?肯定不会,就是因为男主人没有提前表明立场,就在这混沌的关系下进行,最后女主角才会发现自己是恩将仇报的成为了第三者,留下了一个悲惨的结局,早些时候如果能说清楚,事情也不会落的如此悲伤,我们就是很容易留恋在那有点暧昧又有点清明的关系中,但这对谁都不好.
       三本书最好一起买,每本书几乎都用了两天的时间,除了花花公子以外,装帧也不错,很适合收藏的一本书.而且受益匪浅.
  •       
      
        <田园交响曲>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小说三部曲之一.小说篇幅不长,延续了他一贯的对宗教,人性和爱情的思索,在叙事性的故事中自我心理剖析,探寻人性.
        关于小说的主题, 纪德曾在《日记》中评论过自己的作品:”《田园交响曲》是对某种自我欺骗的批评.”他通过一位牧师的回忆,在第一人称叙事中,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文本的内核,一起反思,探索,最后走向结局的高潮.
        故事的情节简短清晰,讲述了一位牧师收养了一个盲女,通过长期的相处和训练,终于使她成为了一个正常的人,从黑暗中走向了光明,而在这个过程中,牧师却陷入”爱欲”与”道德”的矛盾漩涡中,阻止了儿子雅克与盲女的相爱,最后致使获得光明的盲女死亡,牧师也陷入长久的忏悔之中.
        宗教总是在纪德的小说中拥有着强大神秘的力量.<窄门>中痛苦的爱情,<田园交响曲>中牧师的信念….纪德一生受歌德与王尔德影响颇深,而歌德又谨遵着斯宾诺莎的教导.在故事的开头,牧师见到盲女时,她只是” 一堆毫无意识的肉体” ,而牧师却恍然听到了神谕一般,认为拯救她是自己的使命. 他引用了<圣经>中的”亡羊论”来作为自己崇高意识的载体:
        “一个人如有百只羊,走失一只,他不是要将九十九只羊丢在山上,去寻找那只迷途的羊吗?”
        宗教情绪高涨的牧师将盲女看作是走失的羊,她生活在黑暗中看不清路途,等待拯救,期盼光明…这似乎是耶稣降下的使命,因此牧师怀着热情马上收留了盲女,这也成为了他的道德义务,却并没有考虑家人的感受.
        盲女的灵魂仍旧是一片混沌,身上脏乱,犹如天地初开,抟土造人的初品.而牧师充当了将她带入正途的重任.他有一种”创造亚当”的欲望,想要迫切通过盲女获得神圣的满足感与荣耀,
      
      
        ”羊”之于牧人,”盲女”之于牧师,本身就是一种驯化的关系,一种凌驾于被驯化者之上的存在感.这种凌驾,会导致两种道德上的矛盾:
      强加的善是否是真正的善?
      而强烈的道德动机可能会使人掩饰住自己的非道德行为,从而将善强加给他人.
        这种矛盾在后文便暗自滋生而出,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尾.以”驯化”一词为例,雅克为自己的爱情阐述的理由之一是“可是,爸爸,我也希望别人灵魂幸福。” ,他认为” 在驯服中才有幸福.”
      ,<小王子>中对”驯养”的定义是”建立关系”,” 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这里的驯养是小王子与狐狸的双方平等契约,是抽象而纯粹的爱的建立.
        而父亲对雅克的回答是:而驯养只能是顺从而非强加的.也由此引出了他的观点:
        ”强加的善非善”.也就是”情感的双方应该是平等的”.
        牧师站在这个正义的道德立场上却虚伪的滑入了”强制的善”的漩涡之中不可自拔.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书写,叙事者不仅是作者,也是故事的主角,承担了”上帝角度”和”主角角度”两种职责,从上帝角度来说,小说的发展是无所不知的,而主角角度来看,他却又因虚伪而要处处掩饰.在这两种矛盾冲突的叙事下,使得整部小说有一种遮遮掩掩却又偶尔丢出一句真实意图的叙事方法,读者必须分花拂柳,揭开迷雾来寻找文本意义的真实内核.
        一方面,牧师强调着善不可强加,一方面,他却企图捍卫自己”上帝”的立场.
        首先,他将收养盲女描述成一种上帝的使命,一种必然的道德行为,将此强加给自己的妻子和家庭.当妻子表现出不满意时,便迅速悄然的将妻子置于”不近人情”的不道德立场来掩饰自己的强横.
      然而这种强加并非仅仅之于妻子一人,渐渐地他又把狂热对准了盲女.
      
        盲女孩如同赤子一般,贪婪的吸收所有的知识.就如同一张白纸有着最大的书写空间和潜能.她想要弄清所有的概念,不懂就问,有着孔子”不知为不知”和苏格拉底反复追问反问的强烈学习态度.就像是一个成人用自己的经验开始重新塑造自己的灵魂,一个婴儿自觉地分配自己的DNA与养分一般.除了学习的贪婪,她还表现出了婴儿般的好奇,我们还会为一朵花的开放,太阳和月亮的升起的感动么?是否还会惊讶于世界充满的奇迹?她沐浴在这奇迹与美好的幸福中.
        当牧师带她去听<田园交响曲>,告诉她色彩的美妙,她更加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美好之中.她通过想象几乎看到了天国,那无比美妙的景象和幸福的世界.虽然,这一切都是虚假的想象.
        基督说: “你们若是盲人,就没有罪了。” 作者写道:罪过,就是遮蔽灵魂的东西,就是阻碍快乐的东西.热特律德浑身焕发的完美幸福,就是因为她不知何为罪过.她身上只有光明和爱.
        然而没有了罪与恶,是否还有善呢?如果有,那么这种善是否是一种虚假的伪善呢?
        如果视觉象征着人们的感官,人们通过视觉看到了更多的罪恶与不完美,产生痛苦,怨恨,贪婪的情绪,大量信息从视觉的涌入也破坏了我们对自然的纯真感知,双眼看到的可能是假象与伪装,是一个人的面具,但盲姑娘却用灵魂便能感受到牧师的内心.难道上帝是一个盲人?难道缺失却反而是一种”获得”,缺点是一种”长处”? “眼睛能看见东西的人,并不懂得自己的幸福。”牧师说道.
        音乐似乎能直达人心,我不止一次为完美的交响乐演奏感动的灵魂颤抖泪流满面. Radu Mihaileanu导演的<音乐会>结尾处15分钟的柴小协载着我的灵魂直冲云霄,真个世界似乎都被净化了.音符与旋律包裹着周身如大浪一般拍打灵魂,音乐世界映射出的似乎也只有最本真的真善美.
        但真实的世界就是充满了善与恶的混杂,交锋.没有了视觉,只是无知的盖住双眼就丑陋视而不见,王阳明曰:”心外无物”,但西哲用逻辑似乎证死了客观的存在.对于无限追求知识的盲女孩,无知是罪过.于是她想要治好眼睛看看光明.
        牧师将双眼失明时的美好和幸福强加给盲女,还用她的无知阻拦了她与雅克的相爱.她的无知让她认为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这完美正是被强加的.
        等到她睁开了双眼,她看到了自己真正爱的人却早已离去,那个天天陪伴的牧师并非内心所爱,她看到自己原来的行为带来牧师妻子的种种痛苦,她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看到了世界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于是她悲哀的念着‘从前没有法律,我就那么活着;后来有了戒律,罪孽便复活,我却死了’.
        她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便选择死去.
        这样一个悲哀的结尾,正是牧师造人计划的悲剧性所在.虚假的善与完美并非是真实的美好存在,他给的幸福也并非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他仍旧为了爱欲阻挡了盲女的爱情选择和真实目光,为了自己崇高的虚伪而将善强加给她,只能借助<圣经>的字句来获得自我安慰.
      最后,牧师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匍匐在了自己一直爱着隐忍着的妻子的面前.
        眼睛,真的能寻找幸福么?
        反问自己吧,是否早已将幸福换成了麻木,是否在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
      
      PS:因为篇幅短小,故事并没有<窄门>的那种深厚感情,剧情的单调,内心剖析的不完善,导致小说在情感的共鸣上稍弱.悲剧性也并没有如此痛彻心扉.因此四颗星,献给纪德.
      
  •        一直很喜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封面设计,书页的自然的纸质,内封的浅浅纹路。我想纪德一定不介意我是熄灯后躲在洗手间分4天看完的,说不定他还会觉得这很特别,跟我做朋友。感觉他一些曾经飘忽过我杂乱的大脑的想法用毕生的经历贯穿在他个性鲜明的人生之中。他或许不是一个忠诚的男人,但应该会是个很好的朋友。如果能够认识他,多好吖。哎。就算成为他笔下另一个帕吕德我也不在乎。
       对纪德了解不深。大部分常识都来源于前言。这本书的前言一开始看得我头昏脑涨难以理解,还是要边看小说边看前言来得舒服。
       3个故事里面,最喜欢的是帕吕德。许多人说看不懂,如果我说喜欢,或许我的理解已经远离了作者的本意,反正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帕吕德,是吧。作为一个囫囵吞枣的不负责任的读者,把同一个故事看两遍并不是常见的现象。
       “我”对于旅行的实践,从设想、提出、体验、回归,似乎和我之前短暂而疲惫的旅途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期待,一样的空虚。我以为一个人第一次脱离旅行团脱离朋友自主的旅行会是特别的旅行。当然不可否认自己画路线、订机票、说服父母的快乐,和相熟的友人在陌生的土地小小地探索充满惊喜。只是,那些雄心壮志兴奋快乐在准备的过程中消磨地如同婚姻里可怜的爱情,一点一点地。以至于最后,唯一记得的就是回家的路。所以我无法想象,那种流浪漂泊的日子,那些雄心壮志,冒险的热情是如何保持到82岁——82岁的纪德仍然计划着流浪。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算是一个低调的悲剧故事。稀薄的悲哀缠绕在字里行间。“我”与安贝尔互不理解的价值观却带着多余的爱情,“我”与查理德友好的幕布下潜藏的虚伪与不屑,“我”那个不被理解的故事。“我”在书里写故事,正如作者在故事里写“我”,多么奇妙的设计。
       纪德并没有完全将自己的概念强加于读者,他留足了自己创作的空间,也留足了读者二次创作的空间。这样的弹性并不是每个作者都能把握与慷慨给予的吧。如果你在一个庸俗、恶劣、狭小的环境里面感到满足与幸福,你感受细小的生活的变化,这样无所作为而快乐的人是正常人还是非正常人呢。我们指出他生活的不幸,是对的吗。我们的拯救给他带来的是痛苦还是解脱?如果他们不希望被拯救,你会悲哀地让自己成为病人去拯救自己么。我不可抑制地联想起闭关锁国自满与天朝大国的清政府。山清水秀,财富雄厚,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他们是幸福的。然而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反对封建、之后反对帝国主义,这样的呼声、这样的诉求、这样的革命,是痛苦还是解脱?我们现在又一定是幸福么。坏了,我有点黄老思想在里头了。
       哎困了不想写了,反正就是,第二篇好压抑,第三篇人名地名太多,希腊神话看得太少,稀里糊涂的浏览完了,没什么好说的。
       哎,如果今晚梦到纪德,一定要跟他聊会儿天,问他还打算去哪里行走,还有什么未竟的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