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汪精卫

出版日期:2000-10
ISBN:SH10456-179
作者:林思云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林思云,1963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日本福岛县会津,现居日本。林思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1992年赴日留学,1996年获工学博士。毕业后曾在日本的化学材料公司工作。

作者简介

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曾是近代中国有数的叱吒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应该考虑还汪精卫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
要为汪精卫写一个比较真实客观的小传还有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有关汪精卫的资料十分匮乏,人们似乎都极力避开这样一个敏感人物,怕给自己惹来各种麻烦。19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关于汪精卫的书籍,比如蔡德金的《汪精卫评传》,黄美真的《汪精卫传》,秦亢宗的《走向深渊》等。但中国出版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有意识地贬低丑化汪精卫,写书的重点放在猎奇和艳史方面,不是严肃的人物传记而近似于野史小说,真实性有很大的疑问。日本也有不少关于汪精卫的书籍,比如上板冬子的《汪兆铭的真实》,杉森久英的《汪兆铭传》,今井武夫的《支/那事变的回想》,特别是亲身参加过汪精卫和平运动的松本重治写的回忆录《近卫时代》和《上海时代》,犬养健的《扬子江仍在奔流》,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情。与中国的资料相比,日本有关汪精卫的书籍比较严肃,基本没有凭信性很低的猎奇艳史部份。因此这篇《真实的汪精卫》以日文资料为主,中文资料为辅,力争做到求实客观。

汪精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所以本文也分为三大部份来写:第一部份:为了革命奉献一切;第二部份:打倒独裁者蒋介石;第三部份:和平运动曲线救国。


 真实的汪精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参见《南京政府那十年》一书,不过很不幸,这段话在出版时被删除了。=======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汪的历史评价问题,主要也就是如何看待他投日的问题,我这里可以先简单指出几点,留待我们后面慢慢求证。第一,除了崇日亲日外,汪骨子里是个容易理想化、感情用事的文人,一旦碰壁又容易心灰意冷,所以拥有“如毫无骨气,感情用事,意志不坚,时冷时热,变化无常等劣性”(蔡德金语),所以他由党的领袖竟慢慢变成了给蒋提鞋和擦屁股的了。这些是他人格方面的悲剧渊源。我对于汪的外表也不是很以为然,感觉若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就不应该如此讲究,虽然不必如王安石那般邋遢、龌龊,但如此风流范儿、文士范儿也不像政治人物的做派,与民国的痛苦民生很不相宜。当然,这也许只是本人的一种不成熟的直觉。第二,受陈璧君的不良影响。陈璧君是个虚荣心、权力欲很盛的人,她在背后不断地煽动、怂恿汪,投日之举也多半是出于陈璧君对蒋的憎恶;陈璧君一副慈禧太后范儿,在后来的汉奸群中就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即“没有汪夫人,汪先生不能成事;没有汪夫人,汪先生也不会败事。”【27】家庭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政治人物也不例外,世人常常讲“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站着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反之,也往往站着一个善出幺蛾子的女人。第三,汪对时局的过分悲观及对民生的揪心。“九•一八事变”之初,汪还算是个主战派,可是他眼见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各军阀相互倾轧,尤其军队战斗力极差,严重缺乏抵抗意志,虽不至于一触即溃,但也往往作鸟兽散。汪眼见张学良等人视抗战为儿戏,抗战必亡的悲观情绪也由此种下。及至抗战爆发,眼见国军主力受到重创,国土不断沦丧,人民遭遇巨大的牺牲和苦痛,汪不忍坐视,为了中日两国的福祉(他认为日本的大敌不是中国,而是苏俄,中日交战只会便宜苏俄【28】),所以他愿为两国间的和平奔走;就算达不到目的,让自己去做汉奸头子,卖国也会比那些没有气节、没有底线的真正汉奸要有限,他自认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曲线救国”。陈公博便为汪辩解称:“当日汪先生来京之时,沦陷地方至十数省,对于人民只有抢救,实无国可卖。在南京数年为保存国家人民的元气,无日不焦头烂额,忍辱挨骂,对于个人只有熬苦,更无荣可求。到了今日,我们应该念念汪先生创立民国的功勋,念念他的历史和人格,更应想想他在事变之前、事变之中,如何的替国家打算,如何的替蒋先生负责……”第四,汪意志不够坚定,旗帜不够鲜明,尤其是能力有限,好心也不一定能办成好事,陈铭枢就批评他是“一会东风,一会西风,而且容易被人利用”。本来汪的初衷应该是和日,但是由于日人的背信,以及汪本身的妥协性、软弱性,也就成了一种变相的降日。亲历过其事的日人犬养健在回忆录中这样惋惜地说道:“本来,在陆军头脑中早就有一种成见,认为汪精卫是为了掩盖曾说过‘不以蒋介石为对手’的近卫的失言而被提出作为代理人的,因此,即使决定和平条约内容的交涉委员,在谈判中也丝毫不想给汪精卫以最佳条件。他们认为,这一道好菜,是蒋介石本人出场时的‘供品’,若给汪,有些可惜。这样一来,汪的处境就槽了。面对日本陆军如此严重的违约和冷遇,汪耗尽了毕生的政治本钱。”(《扬子江仍在奔流》)汪对于特务机关及军队的统驭能力非常有限,这也导致了他无法实现初衷。对于张发奎等人而言,汪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汪不是以权势拉拢人,而是以精神感召人、以主义吸引人,而且他们都是地域观念严重的广东人(据说与粤语的难懂有一定关系)。张曾说过:“1926年5月9日,汪精卫受该事件牵连而离开了广州。我强烈感觉这对他不公平。此后我对他的著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演讲感动了我,我认为他是仅次于孙总理的演说家,他的品格令人仰慕。”【29】然而,汪却也是个缺乏责任心的人,张发奎等人誓死追随他的反蒋、护党旗帜,可是汪却对他们缺乏应有的关照,以至于弄得张等人逐渐心灰意冷。第五,汪的不怕死的精神。早年他就以不怕死而闻名于世,晚年又经历了1935年的那场暗杀,生命随时都可能不保,所以他才抱定了牺牲的宗旨,认定了:我连死都不怕,还会在乎什么权力吗?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本来他完全可以不操心每况愈下的国事,更可以一走了之,像陈公博在抗战前期那样明哲保身,起码不要被千夫所指。可是他认定了某些人的抗战的“高调”是一种阴谋,民众是受煽动和愚弄的,他非要趟这个“浑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第六,前文中已经提及,汪可能是受到日本文化感染,有一种烈士情结和英雄情怀,有人为此分析道:“他一直相信自己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再度为国牺牲,甚至期待着再度成为烈士。化革命的激情为治国的耐心,本是革命者转型为政客时经常面临的困难,汪氏虽以调和妥协见长,却似乎难以抗拒“烈德”的引诱;即便已在赴欧“小休”途中,他的诗里还有“劳薪如可热,未敢惜寒灰”之句。此一浪漫而特殊的自我期许,种因于辛亥革命时期,而其投影,则在汪氏民国以后历次政治抉择中,隐约可见。”【30】长期以来,国共双方都将汪视为民族罪人及卖国贼,国人更指斥其为秦桧之流,可是偏偏日本学者为其大鸣不平,认为汪是个爱国人士——可不是指爱日本人的国、爱蒋介石的国哟!现在来看,汪的投日行为,也很有可能是经蒋默许的,种种迹象表明,蒋是有意放汪一马的。如此一来,就等于是国民党把注压在了两头,不管抗战前途如何,国民党都不算输家。而且即便将来政府再次如宁汉合流,汪对于权谋老到的蒋的权力也不会构成多大的威胁,何况他投日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反共。但是无论如何,汪的行为都分裂了国民党,分裂了抗战的力量,而且在民族大义面前他还一味坚持反共,手腕明显缺乏灵活性,这就难免给国人造成一种“汉奸”的印象,给某些人的误导宣传以口实。至于他究竟是不是汉奸,是多大的汉奸,在充分地洞察过历史的真相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有些人把民族尊严看得很重,有些人则把人民的安危利害看得很重。如今为汪盖棺定论一样为时尚早,不妨几十年后再看。毕竟有些真相还需要澄清,毕竟文化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法做到统一思想。毫无疑问,汪是个优柔寡断的、善变的人,以此也颇为人所诟病,陈公博也跟他相似。前面说过,孙科也以善变著称,固然有些自身利害的考量,但主要还是出于政治局势与思想观念的因素。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恤人言、不媚时俗、勇于追求道义的表现,梁启超也善变,但那是一种自我坚持、不迎合权势的探求真理的勇气:就算世人皆轻我罪我,我亦不悔,只要千百年后尚有一个知己懂我怜我。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政治抱负、政治责任感与政治野心等,在汪身上不易区别。野心分子善使阴谋诡计,但这明显不是汪的长处;而且野心分子大多初衷不善,但是汪也非如此。只是有一点是非常清楚无疑的,就是汪的个性不太适宜搞政治,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而来。“精卫填海”虽然其志可嘉,终究无异于愚公移山。然而,汪不过是这个时代无数悲剧人物中的区区一个而已,如果说他动机纯正而方向不对的话,那这样的人在当时也是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的。悲剧莫此为大,历史终将证明这一点。
  •     汪精卫也许真的是不恋权势。他只有好名声而无权势的时候,实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最美好的时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自己的势力,也就没有猪队友拖后腿。汪的好名声,恰恰是因为他没有私家军,也没有掌握经济命脉。一旦他组建了南京政府,他自己倒是一片好心,可手下都是什么人呢?他本人打算顶着“汉奸”的帽子,为国民争取有限的和平,可别人呢?陈公博也许是和他一条船的,再剩下那群乌泱乌泱的下属,不过是群政治投机分子罢了。当整个团队充斥着汉奸的时候,汪本心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了。他是这个汉奸团队的最高领导人和形象代言人,他就要为这个团队的错误负责。更甚者,他的决定都可能被整个团队左右。一旦他建立了南京政府,他就属于南京政府。
  •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单,不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历史老师还不至遇到太大的麻烦。*汪精卫对陈璧君说:革命家生活无着落,生命无保证,革命家结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让自己所爱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过。汪精卫发誓说:“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与其受人之羁縻,不如离去。*汪精卫还有一些话不便公开讲,他私下说:别看现在全国一致高喊“彻底抗战,牺牲到底”的口号,实际上真的准备为国家牺牲的人能有百分之几?大部分人嘴上高喊牺牲,但他们内心里牺牲的概念是让别人去牺牲,而并不是自己牺牲。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肯讲出不愿牺牲的老实话?是因为他们害怕卖国的罪名,害怕承担亡国的责任。中国後来抗战的结果,的确应验了汪精卫的分析,大多数人都以保全身家性命为第一目标,真正勇於流血牺牲的人是极少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历史总是这样,成王败寇;第一次阅读这种历史人物传记。能够成为历史名人的,要么才华横溢,要么能力过人,要么天赋机缘。而原来汪精卫也有过那样的年少轻狂,那样的豪情天纵。但是,现实却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吧。
  •     可以作为了解这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的敲门砖。
  •     现在发现对历史有点感兴趣
  •     可能因为和小时候通过历史书获得的信息差别太大了,即便前面加了真实两个字,也很难区分开来,不过书里作者的语气一点也不偏激,甚至比历史书都平淡的多,虽然标题是关于汪精卫,但内容其实很多涉及到同盟会,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和抗日,非常值得一读
  •     单论遗祸,汪兆铭哪比得上张汉卿?汪被人唾骂,而张却被cp吹上天,就是因为挽救cp于危亡之际。前有918后有双12,故而连保存实力不抵抗的锅某党替他扣在常凯申身上。其实张汉卿就是饭桶一个,守不住基业,将东北送给日本人,后来救cp于生死存亡之际,真是蠢而又蠢,民族罪人!汪倒是个糊涂蛋,白面书生躲在防空洞摇旗呐喊便可,不必亲上战场,何苦呢。中国人历来讲究名节,前次行刺摄政王赌对了,这回和平运动栽了吧?你要是留在重庆,抗战结束后好好经营,指不定不会像常凯申那样丢了江山呢。
  •     多少有些美化成分了。
  •     人大于民族大于国家
  •     很多地方都存疑 不过换个角度总是好的
  •     书名“真实”,然最大问题就是史料出处不详。洗白用力过猛,过于突出汪前半生“革命性”,淡化后半生“妥协性”,把汪的人生选择归结为历史进程(中日发展水平悬殊)、外在环境(当政必须靠枪杆子)和性格缺陷(凡遇挫折必归隐逃避),强调汪“和平救国”的合理性,甚至借陈公博之口为秦桧“平反”,实则为汪的“卖国”开脱责任。须知在其位承其重,汪肯定有其无奈之处,但这绝不能成为出卖国家利益的理由。对此书“三观”实不敢苟同。
  •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     提供了不一样的观点,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魂兮归来
  •     认识与历史不一样的汪精卫
  •     因此书而对汪兆铭先生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希望自己日后学了日语后有时间可以结合两边材料多做些考据工作。
  •     成王败寇,“若汪精卫没有被挂上卖国的罪名,可能会被提到与张学良同列的爱国英雄的位置。”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汪精卫,本书还是有一些洗白的嫌疑。对汪精卫的生活上洁身自好的态度还是认同的。官场上的人更需要的是善变且果断,而不是优柔寡断吧。
  •     换个角度看也挺有意思的
  •     爱国文人的政治幼稚真让人唏嘘
  •     还不错吧,辩证度还是不太够
  •     不知道是否事实,但是这是在教科书之外我读到的第一本汪精卫的书,不敢妄自评价,如果是真的话太.........震撼了
  •     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     诸事未考证,姑妄听之
  •     脉络清晰,可以一读。电子版。
  •     没有人想当坏人。但汪精卫确实算的上汉奸。我也很同情他。
  •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何其豪迈,奈何天意弄人,白云苍狗。
  •     挽天河。文人是文人,但政治智慧太差劲,在某些决定上甚至不该说是决绝还是软弱;很好奇他夫人对他的影响。
  •     律师应该看看,如何将当年万人唾弃的被告,辩护为护国的正面人物,类似练习的范例还可以试试秦桧、阮大铖等等
  •     读罢此书,对比我之前一些怀疑,确实让我如我预期一样的有对汪评价的修正。不过就个人感觉,虽然作者在前叙说力求客观,全书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不过还是因为立场原因,作者多少表现出了一些袒护。在对汪正面的叙述中,本书做得功课很足,不过在一些过失,不知作者是否认为乃谣传不值一驳,基本对这些点都选择了忽视,按下不提
  •     一直以来没有看过关于汪精卫的书,只知道历史教科书里的“汪伪政府”,这本书给了另一种了解汪精卫的途径,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历史的视角,让我明白看待历史是需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这样才能有收获。就本书来说,对于汪精卫由“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英雄少年如何一步步转变为“汉奸”的发展历程的解释大体合理,但总觉得对于汪精卫过于赞赏了,感觉还是需要再多看看相关的资料才能更深更准确地了解真实的汪精卫
  •     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     主观论断太多了吧,反正读的时候就一直反感。希望能看到更客观的关于汪的书,但真的蛮难找到的。也是16年暑假司考时候读的闲书...
  •     历史难说真假,但是一种解读,了解了很多东西和看问题的角度,不论是蒋是汪,还是日本人。
  •     成王败寇,古来如此。依旧还是那句话,别戴有色眼镜看待历史人物,要以旁观者角度看待。中国人喜欢用好坏评价别人,而西方喜欢阐述历史,我觉得,我们这点该向西方学习。 汪被多少人不齿,可是,历史少不了他,我觉得他依然是个值得敬重的人。
  •     真的是,一腔热情,情多于理。不喜。
  •     历史真恐怖,真的像一个布娃娃
  •     主观性太强,部分描述一度让人分不清这是写史还是写小说。依然觉得可读,因为有的地方的确把我说服了。
  •     这是公然为大汉奸翻案,是李登辉之流,甚至怀疑作者本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根本不是中国人或中国人种。这本书就是一本臭气熏天的垃圾书。
  •     说汪精卫是一无所取的十恶不赦之人自然过了,但也不可能不应该是一个没有瑕疵的所谓圣人,这本书主观性太强,难以信服
  •     铁骨铮铮男子汉,仙风道骨中华儿郎
  •     一个没有任何欲望政治野心也不贪生怕死贪财好色的人,为什么选择了一条傻子都不会选的路,明明知道会遗臭万年,会被唾弃,为什么还要去做?我不知道勇气是引成一快的大义凛然,还是被受世人指责还义无反顾的活着
  •     没有办法不去敬佩汪兆铭的个人品行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圣洁,他没钱也没军队,靠着自己遗世独立的精神节操与元老的影响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爱国爱民。老蒋爱国是爱一个统一大国所带来的权势与站在高峰的快感;而汪先生则是爱每一寸土地,爱每一个可怜的民众,他从不贪恋权力,一心只有圣贤之道,当梅山上的墓被毁灭,也只能留下唏嘘的泪水,惟陈璧君与之终生灵魂伴侣,兴之,痛之!希望历史有一天能真正的独立于政治之外,而这是我们每一个学历史的人所奋斗的终极目标,此文当是汪先生最好的纪念。
  •     若是汪精卫辛亥革命后在欧洲不再回来,或许也是民族英雄了
  •     有意思,但史料缺乏出处,可以多方找找资料深入了解下
  •     文人从政,不做技术细节与现实功利的计较,总失之空幻。再多理想热血,再多悲剧英雄,总还要沿着趋势为上。
  •     在凤凰卫视节目预告里看到一档关于汪精卫的节目,评价是“一生分作两回人”,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找了这本书看。不得不说,没看前,对汪主席的印象只停留在历史课本里的“汪伪政府,汪汉奸”,很脸谱化的一个人物。看完后,大为改观。虽然感觉写的有些主观了,不过汪主席的人品我认为确实如书所言,高尚
  •     一言难尽
  •     看完最大感受,汪精卫算不算汉奸我不敢说,但陈壁君一定是一个好妻子。
  •     草。打了两三百字说没了就没了。我才不想再来一次。
  •     洗白,从他身上看到了文人救国的理想化的悲哀。书中写的都是他的正面形象,有过褒的嫌疑。「国人只知其汉奸名头,但对其生平一无所知」另,应该注明所参考的史料
  •     20160203 前段看完张国焘的《我的回忆》,这两天在看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飘飘在上的感觉离地气有点远,再看看另一家言。比起汪兆铭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陈璧君更令人钦佩。就本书而言略显粗线条。 20160211 大年初四,工人医院输液室看完。 抛开作者刻意翻案的意味以外,就汪精卫本人来讲怎么也算不上一个坏人,不追逐名利,权力很难得;个人品行也绝对算得上君子;能力难以断定,也算不上枭雄,除了资格老独立作战能力胜绩不多;但汉奸的帽子肯定摘不掉了,典型的一失足,前功尽弃型的。不过就世间的评价来讲也正常,向来非善即恶的二元体系,胜者王后败者贼,只以成败论英雄,精卫同学真真负了少年头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