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美术史话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2
ISBN:9787102019918
作者:王瑞芸
页数:204页

章节摘录

书摘1      这个局面和100年前考普利面临的形势大不相同。那时考普利的求实很受社会欢迎,社会不要求画家要画得向欧洲人那样潇洒风流,反倒是考普利自己巴望着作品要潇洒飘逸。100年后,情况反了过来.倒是社会来要求着“口味”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倒又看不上了。这个变迁让埃肯斯这个优秀的画家“生不逢时”,他的画市场很小,也无人捧他。对这种情况,他如果软弱些可以屈服,他如果坚强些也可以坚持。埃肯斯选择了坚持,他一直坚持这么画,也坚持这么去教导他的学生。他曾在费城美术学院做教授,他的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当时其实是给美国的美术教学带来清新气氛的。他让学生画人体,画实物,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学生们受到了严格而科学的造型训练,这给下一代人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但他后来因为坚持要让女学生也同样画男裸体模特儿的事和学院闹僵了,从此他就离开了学院。       由于埃肯斯个性鲜明,而且追求如一,他的艺术风格是明确而突出的。他画的人物非常耐看传神,“一个是一个”的,尽管他不追随欧洲风气,但他从不拒绝吸收欧洲绘画技法。他的难得处其实正在这里——学欧洲的技法却不跟随欧洲的风气,只是拿欧洲人的手段用来表现美国人的面貌,这其实正是当时美国画家缺乏的品格。但在历史中,潮流往往有它的惯性,因此反倒像他这样一个很优秀的画家被时代冷落着。由于这冷落,当他年老之后,便渐渐有些消沉的迹像,画出来的画也缺少了早年的力量和元气。而到了现在,美国人说到自己的艺术,埃肯斯却成了他们必数的“家珍”,认为是他和荷默这样的人构成了19世纪后期美国艺术里最有内容的一章。    像这个样个性鲜明的画家当时还有一个,赖德(Albert Pinkham Ryder.1847~1917)。赖德和他们两人相比,更是一个全然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虽然他在开始起步的时候也是跟人学过画的,但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材的。他的绘画风格非常独特,纯然只属于他自己的面貌:一种高度概括物体,没有细节,只强调画面整体结构的画,再加上他喜欢用浓重的颜色,强烈的明暗对比,起伏流动的构图韵律去统一画面,这使得他的画具有极强的表现意味(图29)。这种少见特别的风格是赖德注重写内心图像的结果。他自己也说过他画中的图像不是从客观世界里吸取的,而是从主观世界里吸取的。由于他沉溺于关照内心,便喜孤独。即使随着家里搬到纽约,他依然过一种孤独的生活。当时有人记载说,他在纽约的画室里堆满了东西,几乎插脚不进,只有一条窄窄的“路”通向画架,这种画室外人根本走不进去。这八成是他故意弄成这样的,他一定不喜欢别人去他的画室打搅他,他作画是跟自己的内心在对话。相传他有一个做了船长的朋友,随船带他到欧洲去了4次。每一次去,他都不是为了去看欧洲的博物馆,而只是为了能呆在远洋船的甲板……书摘2    19世纪末美国艺术追随欧洲,失了本性的倾向终于被有心人注意了,而且开始“谋反”了。在20世纪初有一群美国画家由一个叫亨利(RObcnHenri,1865-1929)的画家领头,开始面对美国,用记实的态度画美国的凡人小事、街道杂院,用真代替当时画坛上流行的美、绘画味、以及欧洲风。这群画家的做法在当时显然是逆流而动,因此在美国艺术界引起轩然大波,被人骂为“黑帮”。却也从这里开始,美国艺术追随欧洲的风气被扭转了。    亨利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学习,1888年到巴黎再继续深造。作为一个画家,他在艺术上并无创新,技术上跟其他在欧洲学习的画家比也不算出色,难得的是他有一种提倡自由、反对束缚的思想倾向。他虽然也置身在赴欧洲学习的潮流里,但他却看出了这个潮流带给美国艺术的负面作用。因此,他一直努力提倡美国艺术家独立自主,不必盲从欧洲的立场。亨利的思想来源主要是美国19世纪超越主义的传统,像作家爱默生、诗人惠特曼等人反复强调的境界:人应该超越理性的控制,让精神自由解放,崇尚自己的良知,和自然和谐合一等等。所以亨利厌恶崇拜任何权威,敢于蔑视时风。他头脑清楚地看出,眼下的美国画坛完全跟随着欧洲的风气,丧失了美国人自己看事物描绘事物的立场,导致了美国艺术和生活的严重脱节。比如说学印象派,美国画家们不光学得了法国印象派表现光色的手段,也学得印象派所选择的题材——在阳光下散步、聊天、喝酒、抽烟的闲暇人群。但是法国印象派的这些题材是从他们所在的社会里自然产生的,而美国艺术家照搬这种模式就是盆里栽花了。虽说美国也,样有灿烂的阳光,有阳光下颤动透明的阴影,但在阳光下生活的美国人却不见得和巴黎入一样。巴黎有多悠闲的美妇娇娃,有很多悦目的花园空地,可纽约人比巴黎人活得要拥挤得多,忙碌的多,街上闻得到的主要是煤油味,而不是法国的香水味。而美国画家在用学来的印象派手法作画时,却偏也要往法国人的样子上靠,让自己的漂亮女友在小花园里摆那种巴黎人的谱。就画出来的画而言,虽然对模特儿是真实的,但对整个美国社会来说却不够真实,因为美国人不是这样生活的。所以亨利认为现在宁可不去学欧洲绘画的技巧,也要先恢复了美国人自己看事情的眼光,他说:“在我看来,美国艺术的发展只系于一件事,那就是美国人应该学会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地方表达他们自己。在这个国度里我们不需要艺术是一种讲究,是一种温文尔雅的行头,是为了诗意或为了什么别的出于艺术自身的理由制作的东西。我们需要的艺术是表达当代人精神的手段。”亨利的这个主张在当时对美国艺术的确有补偏救弊、振聋发聩的作用,于是凭了这个思想,亨利成为革新精神的代言人,影响了世纪初美国艺术的风气。     1891年亨利从欧洲回到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执教。在这个城市,他遇见了一群年轻的插图画家,  其中有格莱肯(willian J.Glacken, 1870-1938)、路卡斯(George B.Luks)、西因(Everctt Shinn,1876-1953)、梭伦(JohnSloar,1871-1951)等人,他们都在为一份叫做《宾夕法尼亚新闻》的报纸画插图。在那个时候,这个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摄影记者,因为当时照相技术还没有普及,报纸上的新闻必须由画家来配插图。正是这个特殊的职业,使得这批插图画家养成了善于观察美国社会、乐于记录身边的凡人小事的习惯。他们的这些特点和亨利的艺术主张正好合拍,于是,亨利便引导他们把这种真实记录美国人与事的态度从速写,插图卜转移到油画上,而且叫他们尽量用轻松的笔调去画,不要对油画战战兢兢,以为必须有严谨的造型功力,重大题材才配来创作油画。这些人被亨利壮了胆之后,就把他们过去的插图题材直接升格成了油画,这样一来,在当时被视为严肃画种的油画在这批人手下成为一种对生活即兴的,印象似的记录。比如梭伦的《发廊的窗口》(图30)、路卡斯的《角力者》(图31)等等,他们这批入画的都是这样的日常小景,甚至内院后街闹闹哄哄,甚至蓬头粗服。但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描绘,在美国艺术中“失传”了的写现实的创作态度又回来的。而且,这类题材和这类写印象似的画法改变了美国画家一向对创作油画诚惶诚恐的态度。他们从此变得敢画了,知道如何直接用画笔去记录现实和印象了。后来他们其中有人感激地回忆道:“在90年代,宾夕法尼亚的一群年轻插图画家一无所知,只是像匠人一样工作着。亨利用他启发性的教授使我们成为画家。他是一个催化剂、一个启蒙者。他把美国艺术从幼稚的学院派成见里解放出来,他并且还把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激发出来。”    亨利的确是一个奸教师,他几乎执教终身。他的教育方法别具一格之处在于,他对学生的教育不以技术为主,而以解放学生的思想为主。他在美国的学校里是第.个拿美国艺术家的作品来作为教学范本的教师。学生都爱听他的课,他的朋友顶爱到他那里去聊天,因为他时时处处鼓励人解放思想,放弃陈见,他对艺术的反权威的态度在世纪初影响了很大一批年轻画家。1900年以后,亨利移居纽约,他先在纽约艺术学院任教,后来在上百老汇开办了自己的艺术学校。过去在宾夕法尼亚的那些年轻画家们也都跟到了纽约,他们常常聚在一起。渐渐地,在亨利周围,一个提倡画美国、画美国人自己生活的画家势力形成了。     然而,这个圈子里的艺术家虽然有自己明确的艺术方向,但是他们因为得不到展览机会,因此很难让自己的艺术主张被社会了解并传播。其实当时美国每年都有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他们也每次都把画送去待选.但从没有被选中过。因为主持者都是保守派的势力,他们对这批画家直接从生活取材的态度,以及“草率”的画风根本不能见容。所以一年一度的美术展览总是把他们这批人的画拒之门外。拒绝的次数多了,这些入全火了:什么玩意儿,这样再三再四地压着我们,这辈子也甭想出头了。妈妈的,你们不让展,我们自己给自己展,难道非得在你这棵树上吊死!?于是,这伙人就自己动手筹备起画展来。他们说动了一家画廊接受他们的展览。在当时,这成了第一家肯展出美国当代绘画的画廊,那个时候,美国的画廊只展览已经死了的画家或欧洲人的画,新新鲜鲜活在眼前的美国人是轮不到的。参加这个展览的一共有8个人,他们是:亨利、梭伦、路卡斯、格莱肯、西恩、潘得加斯特(Matmce Prendcrgast,  1859-1929)、  劳森(Erncst Lawson 1873-1939)  和戴维斯(Arthur B.Davies 1862-1928)。这个画展因此被叫做“八人画展”,这群艺术家后来在美术史中也就被称为“八人画派”。    展览在1908年5月在纽约的一家画廊开幕,一出台立刻在美国艺术界引起轰动。这是第一个和美国学院派分庭抗礼的在野艺术家独立办的画展,而且展出的作品取材的几乎都是人们身边的日常生活、庸人琐事,不仅不美,而且还粗鄙龌齪,这让美国观众着实吃惊不小。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在画展上只看欧洲派头的、人物典稚优美、技巧精致L件究的油画。这个画展中的作品却告诉他们,油画也可以画得随便,轻松而且贴心,不必画大事情,就面日常生活;不必画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就照直画身边的市井小民——这些全是和他们的审美习惯反着的。于是,舆论大哗,画展一开幕,马上成为纽约城里的热门话题。评述的文章天天见报.毁誉迭起,但攻击“八入画展”的是多数,批评家们几乎气急败坏,骂不绝口,说他们是一群口味恶劣、道德败坏的“黑帮”,痛责他们绘画题材的粗鄙猥琐、孔陋庸凡,绘画技术马虎潦草、胡涂乱抹。客气一点的,还肯叫他们“八人画派”,不客气一点的就干脆叫他们“黑帮画派”、“丑陋的先知们”、“垃圾箱画派”等等,因为他们用真实的生活玷污了艺术考究的美。    虽然挨骂,“八人画展”总算成功地触动了美国美术界。它等于是一个宣言,明白无误地向美国人宣告:美国画家完全可以不模仿欧洲,而是脚踏实地,面对美国,画美国人自己的生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世界是一个整体                                                                刘小路    早在2500年以前,伟大的孔子就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时代的四海是指中国,今天我们理解的四海则指全世界。人类自古就互相交往,尤其大航海时代以来,东西方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撞和交流,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今天,有人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文化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1996年在哈佛大学讲演时,我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    十几年前,我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的责任编辑,对中外美术的研究和出版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早就想编一套中外美术史话。到美国和日本讲学时,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在美术馆前排起长队,更深切感到美术教育的普及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外美术史话,不就等于一个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吗?我国已经出版过一些中外美术史著作,却还没有一套分国的美术史,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随着我国与外国交流的日益增加。世界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这套丛书的重要意义更不言而喻,而选题的设想也逐步形成了。    非常幸运,这个盛世修史的选题设想得到国内最权威的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经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装帧设计室主任胡建斌先生协商,很快得到社长郜宗远、总编辑刘玉山、副总编辑程大利先生亲切关心和鼎力支持,这个选题终于决定下来。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正与荣宝斋、连环画出版社等国家最高的美术出版机构联合组成中国美术出版的第一大集团——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所以,这套丛书同时荣幸地成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重点项目。    我们计划先编10本外国的美术史话,每本大约12万字、100幅图片。图片全部是彩色随文插图,便于大家阅读,并且在20世纪内出齐。这10本是:希腊罗马美术史话、意大利美术史话、法国美术史话、德国美术史话、英国美术史话、俄罗斯美术史话、美国美术史话、日本美术史话、印度美术史话、现代美术史话。条件成熟后,还想再编两河美术史话、埃及美术史话、非洲美术史话、拉丁美洲美术史话……等等。这样,外国美术就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    这些国家的美术,实际上我国国民并非完全陌生,许多年轻人甚至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一长串艺术家的名字、作品和事迹。但是,要想把该国美术发展从头到尾理清楚却绝非朝夕之功。而且,西方的美术史往往是按照原始、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现代等时代顺序编写,各国的独自发展脉络反而不太清晰。所以,编写分国美术史实有必要。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外国美术史应该由外国人来写,中国人写的外国美术史行吗?其实,外国人也会碰上中国人同样的问题,他们也同样是本国人写外国美术史。他们也许对本国美术是权威,但对于本国以外美术的研究未必就比中国学者高。我到国外的深切感受之一就是:中国学者的水平绝不亚于国外学者,尤其是在对第三国的研究领域。我的一些同学在美国留学西方美术后曾深有感触地私下对我说:“美国教授固然对欧洲美术有其见多识广的长处,然而我终于认识到他们研究的深刻性并没有超过我的硕士导师吴甲丰先生,遗憾的是吴先生却是直到功成名就的晚年才去过一次荷兰。”我亦有同感。在读研究生时,我也受过吴先生的教诲。他虽去世有年,但他的修养和文采使我记忆犹新。    外国美术史话丛书所邀请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相应国家美术研究的学者,懂得相应国家的语言,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且具有到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留学、访问或工作的经历。有的还长期旅居国外,甚至做过驻外文化参赞。记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时,曾有一个口号,叫作“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条目”;那么,外国美术史话编写的口号就是“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书”。因是史话,我们力求文字优美,通俗易懂,写法大致统一,而又保持个人风格。    青年是世界的希望,也是21世纪的希望。所以,这套书主要是面向普通的大学生朋友。但我们期待它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所有的朋友都适用。我们希望:它将是献给21世纪的一份厚礼。    让中国更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1998年12月12日

内容概要

王瑞芸,1958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78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史师从秦宣夫先生。毕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在吴甲丰先生指导下专攻西方美术史。1985年获文学说是学位,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1988年赴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方储备大学继续学习西方艺术史,1990年获艺术史硕士学位。毕业后居家写作,并从事现代艺术的研究,现居美国加州洛杉矶市郊。迄今发表的著作有《巴罗克艺术》,《杜尚访谈录》(译著),《20世纪美国美术》。同时,在大陆,台湾以及美国的华文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散文,小说。

书籍目录

丛书前言世界是一个整体……………………刘晓路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二  欧洲艺术的出色学生三  好山好水好地方四  合着欧洲的节拍起舞五    “黑帮”画家反潮流六  小画廊办大事七  现代艺术的重磅炸弹——军械库展览八  美国——现代艺术的“新大陆”九  传统写实风格卷土重来十  美国人登台唱主角——抽象表现主义产生十一让艺术纯粹十二让艺术庸俗——波普艺术十三走出艺术,打倒艺术十四现代派的写实艺术十五后现代艺术(一)  十六后现代艺术(二)  附录:当代纽约艺术印象图版目录

编辑推荐

《美国美术史话》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美国美术史话》用历史的长线串联起一幅幅精美珍贵的图画,再现灿烂辉煌的美术史,带你走近艺术家的人生历程,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辛,以及他们画幅中所表现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历史人物变化所隐藏的悲欢故事。


 美国美术史话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我在图书馆看了一半,嫌弃它太脏了= =想自己买一本。这书必须和别的艺术史类书一起看,相互补充。
  •     看过不少关于美国艺术史的书,这本书觉得是最好的,不管是从文笔还是理论方面,作者的功力真的不错。推荐。
  •     文笔直白生动,本身就是好散文。
  •     最喜欢O'Keeffe ,可惜篇幅太少,插图挺美
  •     考普利的《男孩与松鼠》相当震撼……
  •     强忍着翻了一遍,语言修养不好。
  •     此书不错!漫话式的,很到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