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迈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030362155
作者:胡珍
页数:197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概述第一章 性别与性教育概述社会性别教育往往在成年人固化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潜意识中,以及社会文化方方面的,渗透到对男孩、女孩的训导、影响和塑化中,从而形成“被继承”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在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政府将社会性别纳入主流化的过程中,我国教育中关于传统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以及社会性别不平等的观念、行为、人才培养模式也日益受到挑战。性教育与性别教育作为孪生姐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主流化,也必然与性教育相伴而行。性教育如果脱离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那么它的价值便所剩无几;如果脱离了促进社会平等,那么它的实施便很难取得实效;如果脱离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那么便有违众多性教育倡导者的初衷。第一节 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性教育相关理论一、性别划分目前,国际上根据视角不同,将人的性别在不同层次中划分出6种性别,它们分别是: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前四种层次的统一称为生理性别(常常通用为“性别”)。(一)生理性别生理性别简单的说就是人被分为男性和女性,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性别。通常情况下,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表现为身体差异,不能被自然改变而普遍存在的。这种男女两性的生理性别差异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样,比如,被认为是女性的人具有卵巢、子宫、染色体是XX,可以孕育孩子;被认为是男性的人具有睾丸、染色体是XY,男人不能生孩子,这就是生理性别差异。(二)心理性别心理性别又称为“性别角色”,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的性别认同。心理性别属于个体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人格,而与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关。心理性别不同于“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这4种生理属性,也不同于“社会性别”这种社会属性,而是属于复杂的心理学范畴。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是单一维度的,认为一个人的性别非男即女,男、女分属坐标的两极:认为一个人的男性化气质强则女性化气质弱,反之亦然。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Bem首次提出了“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概念,打破传统的“男-女”一维性别角色定位。Bem认为,男性化与女性化属于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因此,一个个体可以拥有高水平的女性化特质(双性化),也可以男性化与女性化气质均很弱(未分化)。归纳来说,性别角色类型一共有四种,他们分别是:1、男性化(男性化气质强,女性化气质不强)2、女性化(男性化气质不强,女性化气质强)3、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气质都强)4、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气质都不强)一位剑桥大学的教授最新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男性都有一个典型的“男式”大脑。差不多每五个男性中就有一个的大脑是“女式”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人会喜欢芭蕾胜过喜欢足球。反之,每七个女人中就有一个的大脑是“男式”的:擅长数学,喜欢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胜过喜欢聊天逛街。目前的研究认为,影响心理性别的原因一方面与基因调控相关,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家庭教育和角色认定有关。研究表明,刚生下一天的婴儿,大脑就已经具有了不同于生理的独特“性别”。一般认为,性别认定自1-2岁开始形成,3-5岁时基本完成。(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男性和女性由于有生理差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他(她)们的角色、地位、作用以及行为形成不同的期待、定位、要求和规范。这样形成的男女性别上的区别,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如:认为女性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赡养老人、男人就应该在社会上打拼、养家糊口,就是社会性别。是社会强加给男女性的角色和分工差异。这些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很多国家已经与历史上的这些差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女性也在社会上挣钱养家、男性也在家里抚养孩子。二、从男女平等到社会性别平等(一)男女平等的提出1975年6月19日—7月2日,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墨西哥召开,会上通过了《墨西哥宣言》,第一次特别明确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定义,“男女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该定义的基本含义是:1、男女在人的尊严和价值上平等:意思是男性和女性尽管生理上有差别但同样都是平等的人,没有尊卑;男性和女性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是同样重要的,不能因为许多妇女从事家务劳动就认为她们对社会的贡献没有男性大。2、男女权利平等:指女性和男性应该拥有同等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利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具体到农村妇女有权参与村委会选举和被选为村委会成员,有权自由行动,有权上学、受教育,有权继承家庭财产等。3、男女机会平等:指男性和女性应该有同样受教育的机会、参政的机会、发展的机会等。上述内容的核心是指尊重男女两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承认男女两性应有平等的机会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健康等各个方面的资源。任何限制男女两性上述平等权利和机会的文化习俗和制度规定都需要改变。(二)社会性别平等的提出1、社会性别平等概念的出现社会性别平等概念于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内容为:“人人都有平等机会享受自己的权利,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以便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而且平等地享受其成果。”该社会性别平等是指人类所有性别的人:那些男性化(男性化气质强,女性化气质不强)、女性化(男性化气质不强,女性化气质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气质都强)、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气质都不强)的人,都可以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而不被社会规定着向着所谓“社会主流认可”的唯一方向发展。2、社会性别平等观的主要含义显然,该社会性别平等观将过去仅仅关注由于生理性别造成的性别——男女平等平等问题,扩展到了要关注由心理性别、社会性别造成的性别平等。其含义显然也是在原来男女性别平等上的扩充。(1)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都平等:无论是表现为生理性别、心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的人,无论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别,同样都是平等的人,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他们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同样重要,尤其不能不能因为一些人数少数群体、与我们大多数的性别表现不一样就认为她们对社会的贡献可以被忽视、甚至歧视。因而,他们无论从事何种劳动,都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在酬劳上得到法律的保护。(2)每个人的权利平等:无论是表现为生理性别、心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的人,都应该拥有同等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利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他们的性实现权、性表达权、性取向权,在符合一定社会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都应该受到尊重;同样,他们有权自由行动,有权上学、受教育,有权继承家庭财产等。(3)每个人的机会平等:无论是表现为生理性别、心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的人,都应该享有同样的参政和发展的机会等。(三)正确理解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因为主张无论是生理性别、心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的个体都应该平等机会享受自己的权利,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就意味着生理上和心理上认同一致的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的生理性别决定,也不由他们是否认同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所决定,而是由他们生而有之的人权和社会参与、发展权决定。由此可见,社会性别平等的概念无论从内含还是外延都比男女平等的概念更为全面和科学。它不仅仅指生理性别上的男女要平等,也包括对那些在性别角色不同于生理性别的所有人也要平等对待,是真正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或观念。三、社会性别平等的主流化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理念和方法从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并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迅速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在联合国机构和国家一级实施,并成为捐款国的优先领域。1997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基本表述是:把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是一个过程,它对各个层面的立法、政策对妇女和男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把妇女和男性的关注、经历作为在社会各个领域设计、执行、评估政策和项目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考虑,以便使男女两性平等受益。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一)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含义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也称“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主流”或“社会性别主流化”,它是由英文gender mainstreaming直接翻译过来的概念。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包括以下含义:1、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认为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和男女两性的问题,没有社会的关注与行动,没有男性的参与和支持,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性别问题。2、社会性别意味着要同时考虑男女两性的差异和利益,因此不应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片面地理解为增强妇女的权力。如果我们把社会性别问题看成是单纯的妇女问题,就容易导致社会性别问题的妇女化,或是把妇女本身当作问题。3、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强调男性和女性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因性别、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使男性或女性只能享有一定范围的、有等级差异的权利。同时,男女的生理差异不应成为影响两性享有平等权利的障碍,也不应成为导致男女两性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二)社会性别平等要成为政府的主流行为1、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强调把性别问题纳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决策的主流,即把社会性别问题作为社会发展战略,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它关注社会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变,使妇女和男性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受益。2、社会性别主流化强调实现性别平等的责任主体首先是政府,即促进社会性别平等首先是政府的职责,特别是各级政府决策者的责任。如果把妇女组织作为主要责任主体,由妇女组织履行政府职责,就会影响妇女发展的进程,甚至将社会性别问题边缘化。3、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强调使用“双头战略”。“双头战略”是指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政策与项目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到男女两性的平等,还要关注到男女两性发展起点的不同,即使是平等的政策也会对男女两性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需要给女性以政策倾斜和特殊保障,以防止不平等的延续和扩大。如妇女参政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学者也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将狭隘的“男女平等”概念由社会性别平等的概念所替代。(三)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紧迫性1、我国妇女在教育领域中的不平等现象到2005年,在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三分之二;在家庭教育投资相同的情况下,男孩的受教育回报率高于女孩,大学本科教育的男女收益差别率是2.1%(即同样的家庭教育投入,男性收益高出女性2.1%),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男女收益差别率分别为3.4%和8%,直接影响到家庭对教育投资的选择。2、在妇女的健康领域人工流产低龄化及商业化医疗对女孩的危害日趋严重;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居世界之首,是我国育龄妇女的第一位死因;艾滋病流行呈现女性化趋势,2000年我国女性感染者不到1/5,2005年已占到1/3;医疗保健服务的公平性问题,突出地反映在农村贫困妇女的身上,如孕产妇死亡率高。3、在妇女参政领域第十届人大女代表的比例比上届下降1.58%,为21.8%(达标为30%);在2003年国务院任命的38个部委的部长中,没有一位女部长,女领导多姓“副”,出现“无知少女”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村委会主任中妇女比例仅为1%;中国妇女参政国际排序由1994年的12位,下降至2003年的第37位。4、在妇女的经济领域与1990年相比,2005年,我国城镇女性的在业率从76.3%下降到63.7%,而且再就业困难;农村劳动力以“389961部队”为主,农业女性化趋势明显;城镇女性就业多集中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妇女就业结构下沉,影响到妇女的医疗、养老保障;男女两性收入差距加大,2000年比1990年扩大了7.4%。城镇低收入女性比男性高19.3个百分点,女性贫困人口增加。5、大众传媒消费女性现象以“美女经济”为例,美女搭台,经济唱戏,传媒领域推波助澜;第一人造美女、美女工程、醉美人决赛。女性被商品化,女性美丽成为商家和媒体的卖点;对儿童青少年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如评选校花、班花,护花使者。6、传统社会性别观念阻碍女性发展“学的好不如长得好”,女学生整容、减肥成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同率增高,女性达到37.3%。认为女人的事业就是经营男人;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认同率超过半数以上,在一些政府部门的高层决策者中占5%。7、婚姻家庭中女性仍然处于弱势早婚早育给年轻女性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离婚率上升的同时,出现“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扬”的现象,包二奶有增无减;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令人发指,但常常被认为是家庭私事,无人干预;2000年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小时,两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距仅比1990年缩短了6分钟。以上事实说明,中国妇女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还需要通过性别平等主流化来促进男女两性的平等。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是提高妇女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上述问题的许多方面都涉及到性教育的问题,如:性与生殖健康、少女人流、艾滋病流行呈现女性化趋势;大众传媒消费女性现象对青少女性健康的影响;传统观念对女性发展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性权利的维护等。因此,在孩子早期的性教育中纳入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有利于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推进。第二节 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小学性教育一、正确认识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性教育(一)人们对社会性别平等为主流的性教育误解目前,一些对社会性别平等概念缺乏了解的人,包括一些家长甚至教师,都担心基于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指导下的性教育,会将孩子教成男女不分、无视自身性别特点的“中性人”;或者担心这种教育过于激进,会造成“矫枉过正”,形成对男性的“打压”。这样的担心是基于对社会性别平等概念的误解。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的生理性别或者心理性别是男还是女来决定;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抹杀男女之间的差异,而是无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传统性别分工、偏见及歧视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自由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男女平等也并不是要“歧视男性”;无论生理性别还是心理性别认同是否一致的人,都应该被尊重,不应以多数人的性别认同而否定甚至歧视少数人的性别认同,并剥夺他们平等发展的机会。(二)传统社会性别不平等对女性发展的限制和伤害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不平等表现在男女两性之间在经济关系、家庭结构以及社会文化中的权力不平衡和不平等,仅仅在选择性关系和性行为中,妇女就受到多重限制。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1、家庭内的不平等一般来说,男性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角色扮演等方面均高于女性,这种不平等导致了男女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力不平衡,男性理所当然地拥有家庭事物的决定权,而妇女却存在着提出离婚的法律障碍、强迫婚姻、对家庭财产的拥有权和控制权等一系列问题。妇女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2、女孩受教育权不能自主从传统至今,婚姻模式中的“男长女幼”导致女性必须以年轻的优势进入婚姻,因此,女孩早婚也是导致家庭权力不平等、进而增加妇女对疾病易感性的原因之一。与年长男性结婚造成了夫妻之间在经历、发言权、经济自主性方面极大的不平衡。在许多地方,由于早婚、怀孕、经济困难或家务等因素,女孩辍学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男孩。教育和就业前景的受挫注定了这种不平等将持续整个成人期。在未入学的小学学龄儿童中,女孩占大多数。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的国家,过去10年里女孩的入学人数不断下降。我国的调查表明,在15至19岁的青少年中,有基本知识、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免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孩少于男孩。3、妇女没有经济自主权在传统的社会性别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对男女性的社会性角色期待是:女主内、男主外;妻子管家庭事务、养孩子、照顾老人,丈夫管社会事务、养家糊口、工作挣钱。其结果形成妇女在经济上和财政上依赖丈夫、其他男性亲属、上司和男人。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自主,在失去家庭中对男性经济的依赖、又没有任何社会资源生存的情况下,就更易陷入贫穷的境地。其结果,只有凭借肉体的资源获得生存的经济来源,她们受到暴力的伤害,甚至沦为无家可归的性商品和工具。而贫穷会严重地妨碍妇女拒绝同她认为有危险的人发生性关系的能力,她们会铤而走险忍受性暴力或以不安全的性行为换取金钱、住房、食品或教育。使妇女沦为面临着随时有可能被动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在许多国家,妇女对土地和财产的权利是通过婚姻获得的。如果婚姻因被丈夫抛弃、离婚或丈夫死亡而终结,妇女的土地权和房屋权也就到此结束。贫穷和文盲妇女往往没有实际的资源去通过法律制度诉求帮助。4、双重标准的性文化观制约女性发展在传统性文化的观念中,女孩从小受到的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是:要把有关性活动的主动权和决策权交给男人,男人的需求和欲望占主导地位。男人在经济上的支配权使女性常伴随着对男性肉欲和性暴力的容忍。传统性文化的观念中对男女两性的性行为的双重标准,也是女性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即如果女人不忠贞,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怀疑的,就会受到指责或被抛弃;而男人则可以心照不宣地被期待或被允许有多个性伙伴。在约定俗成的社会角色中,妇女往往被要求在性关系中保持性纯洁、性无知和性被动,而男性性行为中的鲁莽、缺乏责任、攻击和主宰则无伤大雅。(二)传统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健康自由发展的限制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固然让男性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但也让男性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生存压力。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在剥夺女性权力、禁锢女性发展的同时,给予了男性过高的期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也给男性带来过重的负担。这种性别观念不仅是对女性的压制,同时也是少数占统治地位的男性对大多数男性的压制,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性别意识也限制了男性的发展。可见,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不仅能推动女性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男性减轻“负担”地全面发展。联合国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署项目官员马雷军先生接受网易访问时说:“随着社会发展,男女应该平等地参与很多事情,因为现在的社会不再是以前简单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了,办公室工作,80%的工作都是男性和女性都能做的,但现在我们却人为地把女性限制在外,因为把女性限制在外,社会就把重担压在男性身上,认为男性就应该成功,就应该买房买车,我们倡导的是让女性更多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男人参与家庭,使社会家庭更加和谐。所以我觉得,男性不仅仅是社会性别平等的拥护者,也应该是社会性别平等的受益者。”男性不仅因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赋予过多社会责任而造成压力,也因传统社会性别规范而被剥夺了表达软弱、恐惧等负性情绪的权利,因而损害了男性的心理健康。“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膝下有黄金”等男性规范,使一些天性较敏感的男性因情感丰富而受到指责或嘲笑;为避免被指“不够阳刚”,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努力扮演强者形象,这使得男性负性情绪不能有正常宣泄途径,可能会选择攻击、酗酒等方式,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也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性别平等的倡导让男性摆脱这样的传统男性角色给予的桎梏,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情绪表达方式,自然地宣泄情绪,有利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三)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性别角色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按照人的生理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即一个社会认可的适合某一性别的行为方式的综合。个体性别角色规范是一种文化上的规定,当人们以性别为框架,赋予男女以不同的社会特征时,性别角色的规范就产生了。可以说,性别角色规范也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人们逐渐接受了社会所规定的哪些是男人可以或不可以做的,哪些是女人可以或不可以做的。在现实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不应是社会中对立的两面,而应是相互融合的社会有机整体中的两个部分。消除两性间的错误意识,实现平等和自由,是促进两性关系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被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规范塑造成了符合角色期待的行为模式与观念;这些已经成为其个性中的一部分,非常稳定难以改变。而小学生从观念到行为都处于极易塑造的阶段,在性别意识萌发之际,接受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教育影响,形成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这样,就能对来自社会的传统性别角色规范中不合理的部分有了抵抗力,还能在家庭中对父辈产生反向社会化,挑战他们已经形成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二、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小学性教育基本目标根据《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对性教育目标的规定,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针对儿童和年轻人感到好奇且需要了解的主题,提供准确信息;为儿童和年轻人探索与性和社会关系相关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提供机会;促进技能的获得;以及鼓励儿童和年轻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尊重他人的权利。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无一例外都与社会性别平等有关;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均需要在形成小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方面做出努力。根据《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对性教育目标这四方面的规定,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我国小学性教育基本目标可以做如下设计:(一)为小学生提供必要而准确的性知识,包括性生理及性发育,以及基于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性安全、两性交往与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二)为小学生探索与性及由性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相关的价值观、态度和社会规范提供机会,使其初步具有对有违社会性别平等的规范与刻板印象有评判能力,能有选择地接受与性别有关的社会规范的影响;(三)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两性交往技能,以及处理家庭与同伴关系的基本技能,为以后形成以平等为原则处理性伴侣之间关系的能力打下基础;(四)帮助小学生建立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责任感,在家庭与同伴关系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小学性教育基本原则(一)提供给小学生的信息应该准确科学无论以任何形式开展小学性教育,提供给小学生的相关信息都应该是准确的、科学的。目前部分小学校已经将性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范畴,那在课堂上教师都应避免发生知识性错误,更不能因教师有对性的羞耻感而对某些知识含糊其辞,或是提到某些概念使用不规范用语导致学生接收的信息失真。在社会性别平等的视角下,这一原则还要求性教育教学中对男女两性生理特点的解释不能带有性别歧视的色彩,如避免以赞赏的口吻提及男性的力量,以蔑视调侃的语气讲解女性月经期情绪的变化;要避免将这些生理上的区别以优缺点来划分,而只能是作为特点,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来述及。例如,男性肌肉骨骼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力量强于女性,而女性有生理周期的事实让她们在特殊时期需要特殊的保健。(二)以年龄不以性别区分教育对象不同年龄的学生接受不同内容的性教育,这对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的各年级学生而言是必要的,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以学生性别来区分教育对象,男女生分别接受不同的性教育,这就毫无必要且有违社会性别平等理念。有人主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性别区分教学对象,亦即部分内容只针对男生传授,部分内容只安排女生学习。在性教育实践中,这种做法也长期存在。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生物教师张超的性教育讲座录像曾在网上风靡一时,而他的讲座是就是只针对男生的,是以“男人间的谈话”方式进行。小学也是如此,不过更多的是针对女生发育较早、月经初潮容易遇到问题而专门为小学高年级女生开设性教育“小灶”。看看以下案例,可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原则的重要。记我经历的小学性教育(节选)我是80后,90年代上小学。让我们坐时光机回到90年代的某山区小城....1.小城萝莉90年代的山区小城,冬天有大雪可以打雪仗溜冰,夏天有冰雹和蝉鸣,晚上有星星眨眼睛,白天上学放学也不怕被坏人拐走,现在想想真是美好的回忆。但是,我负责任地说,我萝莉时期的感受,用4个字来形容,就是——无聊死啦!!无聊了干什么呢?八卦呗....于是,课间休息时,窗前桌边永远聚着一群又一群的萝莉在八卦着家长里短,女人的天性在萝莉时期就展现无疑。记得有一天,当梳着羊角辫儿、嚼着果丹皮的我,或者说我们,八卦完了昨天的作业、前天的电视剧、邻居家的哥哥和隔壁班的臭小子,实在是无话可八的时候,突然萝莉A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吗?我表姐说我们六年级的时候要开会呢,只有女生才能参加呢”。这几句话无疑是给我们这些无聊的萝莉打了一针鸡血。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起来,“你表姐有没有说讲什么?”“为什么只有女生可以参加?”。可惜,八卦的萝莉A空有引起话题的本事,没有八卦到底的决心,问来问去也只有“表姐没说啊”、“我也不知道”、“表姐说开完会我们就知道了”这种没有信息量的回答。但是,这件事却算是在一众八卦萝莉心中扎下了根。您知道小城的交际圈有多小么?A的表姐可能是B的爸爸同事家小孩,C的堂哥可能和D的小叔是同桌。就算是现在,E和F谈恋爱要见家长了才发现,原来双方父亲或母亲是同学/小时候的邻居/前单位的同事。最让人发指的是,初高中好不容易偷偷摸摸早恋一把,牵着小手逛河堤,被对面不认识的大叔多看了两眼,回家就被吼“昨天逃课了是不是?!别装蒜!说!和某某局谁谁谁的儿子在河堤上干什么?!”而且在这个只有两所好小学的小城里,父母和子女、堂/表兄弟姐妹从同一所小学毕业实在是太平常的事情,甚至常常有老师教了父母辈,接着教儿孙辈。于是乎,萝莉们从表姐/堂姐那里多方印证了这个消息,同样的,表姐/堂姐们模棱两可的回答和含义莫名的表情,在萝莉们心中又一次加深了对那神秘会议的期待。现在想想,这些表姐/堂姐们真是不厚道,不过后来,八卦的萝莉们也默契地当了不厚道的表姐/堂姐。2.神秘大会盼星星盼月亮,萝莉们升到了六年级,变成了,嗯,大萝莉。终于有一天,班主任(女)淡定地走进教室,说:"女生排队跟我走,男生继续自习。"萝莉们故作镇定地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3分好奇,5分期待,还有2分是作为特殊群体的骄傲。迎着正太们或困惑、或了然、或不屑的目光,我们走出了教室,来到了大会议室。大会议室里无疑是个女儿国。最后面站着各班班主任,中间坐着6年级的所有萝莉,最前面的黑板前站着医务室的女医生,她们平时还兼任卫生课老师。其实会议很简单,女医生兼卫生课老师主讲。她在黑板上画了个极为抽象的图,就是一个大括号,中间竖着画了3个小圆圈。她对萝莉们说,前一个是用来撒尿的,后一个是用来拉屎的(原谅我们粗糙的方言),中间那个有时候会流血,流血是正常现象,不用惊慌,如果在学校就去找女班主任或者去医务室找她们,如果在家就去找妈妈。然后强调这不是什么病,只是自然现象,不用害怕,平时上完厕所一定要从前向后擦。之后就是一些保健知识,比如流血时不要玩凉水之类。这是萝莉们有史以来开得最认真的一次大会。大概20分钟就结束了。回到教室后,面对正太们八卦的询问,萝莉们小脸红红,但是默契地保持了沉默。于是,很多正太到了初中,才从某本生物书上隐约猜到那次神秘会议的内容,当然,如果他们还记得有过这次会议的话。3.混乱反思对于大多数萝莉来说,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知识,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尴尬,至少不会出现《山楂树之恋》里的情节。对于当年那些平胸、甚至比男孩还高的萝莉来说,这可能是第一次意识到性别的差异。骄傲么?自卑么?好奇么?我不知道,也许兼而有之吧。后来上了大学,卧谈会上,我才惊讶地发现,无论是来自平原小城的下铺,还是来自沿海大城市的对面床美女,居然没有一个开过类似的会议,甚至有人一直认为月经和尿液分享同一个洞。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以为人人都经历过的大会,其实只是只有我一个人或者说某些学校一少批人的宝贵经历。……其实没有必要谈性教育而色变。这些不仅仅是OOXX那点儿事儿,从卫生和生理的角度来讲,可能会让萝莉们受益终生。当然,要是能在初高中或者大学把避孕知识讲清楚,不引起过分的好奇,也不引起过分的反感,这也是大好事一件。这篇网络帖子下面,许多网友跟帖,从内容看,他们初次接受的性教育,许多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男女分学的方式,主要还是针对女生应对月经问题,如网友“红豆糯米饭”留言:“本人90后。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发《健康教育》课本,里面有说男女生青春期发育的内容,老师上课讲解的时候说这个是每个正常人都会经历的。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是个女老师,召集全班女生说了关于月经的事,说这是正常生理现象,第一次来的时候不要慌张,要怎么怎么做。初一的时候有一天学校让全年级女生去上了次生理卫生课,是校医室的女校医上的,说了经期的注意事项什么的,还说了以前还没有卫生巾的时候女性是用什么东西来应付大姨妈的。”即使到了初中高中,在生理卫生课或者生物课上,也多采用男女分学的方式。深究起来,这些准性教育教师们采用男女分学的方式,推测出发点不外乎有三:一是避免谈论男女性生理现象时学生的尴尬;二是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性刺激;三是认为男女生只需要分别了解跟自己性别有关的性知识就可以了。前者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性文化中的性羞耻感,即使同性学生一起谈性尚且有难以启齿之感,当着异性的面更觉难堪,这倒也是事实;后者则是老师们的另一爱护之举:性意识觉醒的孩子们对于有关性的话题十分敏感,老师和家长都不希望有激起他们性兴奋的外界刺激。但是,这样做真的能达到爱护孩子们性成长的目的吗?其实未必,反倒是这种做法可能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而第三点更是荒谬,男女两性不是分住火星金星,彼此之间需要相互了解进而和谐相处,怎么能只需要了解与自己性别有关的信息?羞于谈性、不能以科学坦然的态度面对性问题,这本就是不良的性意识,是传统文化造成的对性的羞耻感,这会阻碍孩子公开地通过正常途径获取性知识、形成健康的性意识。为避免学生谈性的尴尬而男女分学,恰恰强化了这种对性的羞耻感,益发让学生感到这是只能偷偷摸摸应对的事情,这是上文中“小萝莉”们开完神秘会议后,面对“小正太”们好奇的探究一致保持沉默的原因。通过男女分学来减少对学生们的性刺激,更是掩耳盗铃之举。且看两份《记我经历的小学性教育》后面的跟帖:“为嘛我们高中了才有个女生集体观看性教育DVD的生活健康课程呢?一众正太(包括我)当时对于女生竟然可以待教室看碟我们男生竟然要去操场跑4000米觉得十分不公平,回头回到教室上课女生们个个面红如潮(让我想起了岛国动作爱情片的女主角事后的模样),威逼利诱都不肯说出到底是看了什么,直到某位同学偷到了光盘……”(网友“标准非2B文艺青年”)“我们学校也有这个,当时是快放学的时候,把我们男生全部轰出去,留女生在里面十来分钟吧,我们就在外面爬窗子看看是在干啥……结果啥也没看见……”(网友Mature)这种遮遮掩掩的做法反倒极大的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他们以自己的、非正规途径获得了这些信息时,其造成的性刺激恐怕已经被心理上放大了若干倍。无论是男生女生,了解自身性别有关的生理知识,同时也了解异性有关的生理知识,这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须的。性教育就是要“普及性科学,扫除性愚昧,倡导性文明,构建性和谐”,性和谐的构建需要两性共同完成,如果仅有对自身性别的了解,而没有对异性有关知识的掌握,这一点就无法顺利做到。正如一位教师给学生讲解青春期知识时,讲到女生的性生理,以幽默方式提醒男生关照女生月经期的情绪变化:“你们男生也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等到将来有了女朋友,有些时候就要让着她点;不然,每个月都有七天你天天想报警。”因此,无论在学历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学校性教育都没有必要男女分开教学;没有哪部分知识或技能是只需要某个性别的孩子掌握,也没有哪部分知识或技能只能由某个性别的学生学习。这种人为割裂性教育的做法,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性知识和形成全面的技能过程被破坏,而且强化了一些不良的性观念,包括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内容概要

胡珍,女,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四川省学校性教育推行第一人”。四川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主任。执教课程:师德与教育法规、性心理学、性教育学、性教育课程设计、性教育教学法、性科学与大学生性健康。世界华人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性学会青少年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社会学学会会员。获奖情况有:1.2011年4月,专著《转型期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文化变迁的实证研究》获2010年四川省政府颁发的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序第一;2、2011年09月,获省委教育工委授予的“四川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2011年04月,获省政府颁发的“第14次哲社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序第一;4、2010年05月,获成都学院“教学名师”称号;5、2009年12月,获成都学院“2009年教风、学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6、2009年08月,获成都市妇联评为“2009年度家庭教育优秀志愿者”;7、2009年02月,获省政府颁发的“第13次哲社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序第三;8、2009年01月,四川省心理学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9、2008年09月,由省人事厅、省委宣传部评选为首批省“四个一批”(理论组)优秀人才;10、2007年01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11、2006年09月,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序第一;12、2005年05月,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2005年03月,获省政府颁发的“第11次哲社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序第一。

书籍目录

序一 性教育越早越好序二 把社会性别纳入主流性教育前 言 性教育是孩子们一生的幸福教育第一部分 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概述第一章 性别与性教育概述第一节 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性教育相关理论一、性别划分二、从男女平等到社会性别平等三、社会性别平等的主流化第二节 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小学性教育一、正确认识社会性别平等的性教育二、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小学性教育基本目标三、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小学性教育基本原则第三节 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小学性教育师资基本要求一、有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责任意识二、对社会性别平等信息保持敏锐的觉察力三、整合与利用性教育资源的能力第二章 解读教育部两个《纲要》中的小学性教育第一节 解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一、明确规定的性安全教育内容二、可渗透性安全教育的内容三、性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第二节 解读《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一、明确规定的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及目标二、可渗透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三、小学性健康教育目标教学示例四、性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第三节 两个《纲要》对小学性教育指导的局限一、国际上几种性教育模式简介二、两个《纲要》对小学性教育内容规定的局限性三、两个《纲要》构建的小学性教育内容体系局限性第三章 与国际接轨的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第一节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的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体系一、社会性别与青少年性教育的主题和学习目标二、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要点第二节 与国际接轨的我国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内容架构一、小学一年级二、小学二年级三、小学三年级四、小学四年级五、小学五年级六、小学六年级第三节 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一、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实施途径二、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的理念与原则三、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的策略和技巧第三节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小学性教育内容解读一、《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的性教育主题和学习目标二、《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要点第二部分 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教案选编第一章 小学一年级教案第一课 生命的诞生教案1 爱的接力棒(专题课) 何 蓉教案2 美丽的生命(专题课) 胡晓衡教案3 生命的故事(专题课) 张 薇第二课 了解自己的身体教案4 洗澡(美术渗透课) 张 璐教案5 小辫子和小平头(专题课) 杨 蓉小学二年级第三课 成长的基本知识(人的生命周期)教案6 生命的列车(专题课) 何 蓉教案7 小蝌蚪找妈妈(语文渗透课) 苏 情第四课 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预防性侵害教案8 放学啦,不跟陌生人走(专题课) 李文碧教案9 保护自己小战士(专题课) 纪 薇小学三年级第五课 男孩女孩的社会性别教案10 三.一班的男生和女生(专题课) 何 蓉第六课 认识身体发育 预防性侵犯(安全)教案11 “周长”讲预防性侵犯(数学渗透课) 乔学蓉教案12 我们的生命周期(科学渗透课) 罗 凌小学四年级第七课 性在生命周期中的意义教案13 动物的繁殖活动(科学渗透课) 罗 凌第八课 认识身体 保护性安全教案14 撑起身体的保护伞(专题课) 张 玮教案15 认识身体 保护自我 快乐成长(专题课) 叶开琼教案16 学会保护自己,预防儿童性侵犯(专题课) 李晓艳教案17 预防性侵犯(专题课) 邓杰荣教案18 运动中的性保护(体育渗透课) 袁丽荣第九课 异性间的友谊教案19 喜欢—自然美好的情感(专题课) 李质华小学五年级第十课 青春期身心发育及卫生保健(健康)教案20 走向青春(专题课) 马文燕教案21 青春启航(专题课) 朱德敏第十一课 性与社会性别角色教案22 男女有别吗?(专题课) 李代琼教案23 社会性别角色——做怎样的自己(专题课) 吴群英教案24 社会性别角色——男孩女孩(专题课) 卢洁萍小学六年级第十二课 为青春期做准备教案25 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音乐渗透课) 佘虹艳 李 荔第十三课 亲情、友情、爱情教案26 喜欢、爱与恋爱(专题课) 彭 玲第十四课 青春期的隐私及保护(二)——青春期保护的技能教案27 预防性侵犯(专题课) 冷 静教案28 预防性侵犯(专题课) 罗永春教案29 身体红绿灯(专题课) 陈 娟第十五课 预防传媒性信息的不良影响(性安全)教案30 鉴别人体艺术和色情(美术渗透课) 张 颖第十六课 预防艾滋病(性安全)教案31 有“艾”更有爱(专题课) 刘 杨教案32 懂“艾”更有“爱”(专题课) 何 蓉第三部分 小学性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文献一、《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国务院三、《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简介及小学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后记

编辑推荐

《向青春迈进: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编辑推荐:中国第一本将社会性别主流意识纳入青春期教育的小学性教育教师理论与实践指导用书。

作者简介

《向青春迈进: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是近年来小学性教育课堂实践的成果之一,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主题课和渗透课教案。全书内容丰富,包涵了从生命的诞生到青春初期的基本性教育知识。还结合国际上最新的性教育成果,将中国主流性教育中缺乏的社会性别意识贯穿全书,对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性教育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向青春迈进:社会性别与小学性教育》适合学生家长、小学性教育或德育工作者阅读。


 向青春迈进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