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杜拉的故事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1
ISBN:9787503408335
作者:弗洛伊德
页数:241页

书籍目录

目录
序:梦的结束和开始
一、绪论
我绝不会犹疑与人,甚至是与女孩子谈论这问题
在这本病历中,性的问题将被公开而坦白地
讨论,性器官与性功能有适当的 科学的名称
二、临床现象
一个鄙视自己母亲的怪脾气的少女
通常的性的吸引力使父亲和女儿站在一边
而母亲和儿子站在另一边
揭开杜拉自杀的真相
在他们湖边的屋子里,她常看爱的生理学及
类似的书籍。“很可能”,他又补充说:“她因阅读
而兴奋。’他断言她所说的只不过是“幻想”
十六岁的少女第一次得到男人的拥抱和吻
她声称,她还能感觉到K先生的拥抱在她身
上所加的那种奇特的压力
父亲的情人
他们两个曾在树林里幽会时被人看见,她
的父亲因此编造这种自杀的童话故事 为他们的
幽会进行辩解
两个男人的叵测居心:把杜拉当成“筹码”而交换情人
当他们住得很近时,K先生可能一年到头,天天
送鲜花给杜拉 而她的父亲却好像全然没有
注意到K先生的这些明显的求爱举动
暗恋与病痛
杜拉认为 那个病完全是由于堂姐的嫉妒所
引起
生病的真正动机
她生病的目的 显然是想夺回她父亲的关心
促使她父亲和K太太分离。
杜拉奇怪的咳嗽――医学界的震惊和恐怖
她知道得很清楚 她说 爱的满足方法不止一
种。
为什么杜拉喜欢吮吸姆指头
我想,没有人会争辩,嘴唇和口腔的粘膜是初
期的“性感区域”。
恋父情结:要K女士,还是要我
因K女士的出现而受打击最大的 并不是她
的母亲,而是杜拉自己。
更为隐秘的同性恋情:对父亲的情人的爱
和一位同性同学的浪漫而多愁善感的友情
随着誓约 接吻 永生不渝的承诺 以及敏感的
嫉妒心引起的争吵 是一个少女和一个男人初恋
前常有的序曲
三、第一个梦
四个相同的梦与树林里的遭遇
那天下午,我照常躺在寝室的沙发上小睡。突
然我醒来 并看见K先生站在我身边
珠宝盒的意义
“也许你不知道,‘珠宝盒’也是不久前你用
小手提包来比喻的东西的另外一种常用的暗示
――即女性的最隐秘部分。”
梦中的“火”与“水”
“不仅因为怕失火。人们被警告不要‘玩火’
是一种特殊的暗示或双关”。
梦醒后的烟草味:少女对吻的渴望
如果真是这样,这梦的补充便恰好意味着她
对吻的渴望 因为和一个抽烟的男人接吻肯定会
嗅到烟味。
尿床和玩弄小荷包的背后:少女最深的隐秘
杜拉的小荷包只不过是女性隐秘处的象征罢
了。她玩耍它 打开 然后又将手指放进去,纯粹
就是一个她喜欢做的不害臊的一种戏剧性表现。
性的另一证据:呼吸困难或神经性气喘
同时 她还想起那天晚上 他和她母亲做爱时
多么劳累 她担心那会不会对他有害;另外 她也
想到她是否会因自慰过度而劳累的问题,因为
自慰和其他性满足方式一样,在达到一种性高潮
时,会伴随着轻度的呼吸困难一 到最后,呼吸困
难加剧,成为一种症状。
“我对他罪恶式的爱情受到疾病的惩罚”
当她被拥抱的时候 她感受到男人身上对她
身体的压力。天下的男人都是轻薄而不可靠的 对
杜拉来说,这一定意味着天下的男人就像她父亲
第一个梦的全部意义
杜拉知道性必定涉及到男人给女人某种点滴
状的液体。她知道这就是危险所在 因此 她便努
力防止她的身体被尿湿
四、第二个梦
我已问了一百次:“钥匙在哪里?”
在我看来,“钥匙在哪里?”就等于“盒子在哪
里?’的阳性的相对问题 它们都是有关生殖的问
题。
车站、密林的象征以及报复双亲的动机
梦中开头的情形即意味着她对处女被突破的
幻想,幻想着一个男人寻找着进入女性的入口
假的盲肠炎和跛足是少女破处怀孕的幻想
“妊娠幻想背后的假设是 在那个遭遇中,发
生了与性相关的某事,也就是说 在那个遭遇中你
经历了在百科全书中所看到的那些事情。”
真相大白:杜拉突然中断了治疗
如果他不在乎杜拉最初的拒绝,并且以毫
不迟疑的热情继续向她求爱的话,其结果也许是
杜拉因为对他的爱克服了由内心的嫉妒而引起的
冲突 最终获得成功
五、后记
附录一、歇斯底里幻想及其与双性对偶的关系
附录二、论歇斯底里的发作
精神分析的经典故事和阐释
一、《少女杜拉的故事》是怎么写成的
二、伊玛小姐的故事
三、梦兆与象征
四、与一个小女孩的十二次接谈
五、从梦中了解人的秘密
六、对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
七、释梦的方法和技巧


 少女杜拉的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这个版本的翻译很有问题。德语里的丛句表达不可以这么生硬的照搬,况且德语写作就好端着说话。本来很好理解的一句话,非要反套反,兜了又悠。求更好的翻译版本。
  •     让我崩溃了。就有哪些插画,这本书已经不知消失在哪位男同学的手中....唉
  •        这本书的确是运用了很多“梦的解析”中的分析方法。对于杜拉,我没什么问题,但对梦我有很多不解。
       佛洛依德分析的梦的基础,是清晰记忆的梦,但是从理论上和时间上来说,从梦的种类,情感等等,不同的梦印象是不同的。
       在梦结束的朦胧中,试图记忆梦,但后续的梦又在冲淡着记忆。于是醒来后往往只记得最后做得梦,先前的梦只有片段了。
       当在床头放上纸笔,睡梦刚一结束,就挣扎着起来记录,这无异于是一种煎熬。
       解析梦时的联想更困难了。
       我想我就算多读上几遍,仍然是无法解析自己的梦的。
  •     !!!豆瓣真神奇 = =我看的这本1997年出版的也在。。。
  •     有时间就想看了...
  •       注:本人不懂心理学,只是把此书当成一本小说看。
      看过此书的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爱是一种病。杜拉的每一次发病我们都可以从影视作品或我们生活中找到对应,但是到了佛先生这里,这些恋爱过程中很常见的事(逃避,掩饰、嫉妒,猜测,自责以及对他人的谴责)都变成促使杜拉发病的根源。杜拉的根源来自于被压抑的爱。对同性的爱,表妹,K女士,女家庭教师;对异性的爱,父亲,K先生。这些爱伴随着逃避,掩饰,嫉妒,猜测,自责以及对他人的谴责嫉而来,导致的杜拉歇斯底里的病症。间歇性咳嗽,失语,并企图自杀。经过佛洛伊德的分析,我才发现原来导致杜拉发病原因也都曾出现在我们身边。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
      一、生病的动机。当病人们发现生病可以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比如小孩可以不用去上学,K女士不用同她丈夫同床)他们便会在潜意识里对症状采取宽容和保护的态度。童年的时候,小孩子为了渴求父母的爱,会利用自己的不舒服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结了婚的女人,会因为丈夫经常出差对自己关心不够而在丈夫回家后身体开始不舒服。M女士明明好好的,心情也不错,会去购物,接送孩子,给孩子做饭的时候哼着小曲,可等她丈夫一回来全都变了,她开始容易暴躁,乱发脾气,平时可以一个人应付来的事这时候也需要有人来打下手,一些常年的老病也会发作,比如怕吹凉风,头晕。丈夫回到家里本来是希望得到休息,这样一来他不但不能够休息而且会更累更不耐烦,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丈夫会把出差看成是一种逃避,更加乐于出差,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比如《傲慢与偏见》里伴随着班奈特夫人多年的神经痛,还有《达子的春天》里男主角的妈妈,她经常会做出一些很过分的举动,另全家人很没面子,(具体的事记不清了)记得的是有一次男主角责怪他父亲:要是您对妈妈多关注一些她根本不会这样,事实也是如此。佛洛伊德的临床对象多是女性,其实如果那些生活在这些女性周围的男性平时能够给予这些女性更多的关注,这些女性也许就不会得病。
      二、对象的转移。“那孩子决定跟她父亲走,实际上,她是逃向她父亲,因为她害怕追求她的男人;她寻求她父亲小时候的爱,以便阻止她对一个陌生人的爱。”这里涉及到佛先生的一个很有名的观点:女孩的恋父情结。如果把这个观点延伸即是所有的女孩都有恋父情结,而那些对父亲有意见的女孩则是因为她们没有或者她们觉得她们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应得的爱。这个最典型的代表非张爱玲笔下的许小寒莫属。张氏在《心经》讲了一段双重对象转移的故事,即许小寒和她父亲许峰仪。许小寒逃避一切异性的爱,并总是躲藏在父亲的臂膀下。许峰仪最初是因为对许太没有感情而把全部的心血寄托在女儿身上,这是他的第一个对象转移;当他发现女儿对自己的爱不仅仅是父女之间的那种,便把自己的爱转移到女儿的好友(同时也是和女儿长相相似)段绫卿身上。在杜拉的世界里,她父亲一直和K女士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所以她既埋怨自己的父亲又嫉恨K女士。在没有体现恋父情结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存在着对象的转移。如《相思成灾》里的女主角,她对异性的爱感到没有安全感,却对身边的同性恋朋友(是男同性恋)推心置腹,她的前男友曾经对她大吼到:你永远都不能爱上任何男人,除非那人是个Gay。当然电影的结尾她不能免俗的克服了自己的畏惧感,爱上个纯爷们。
      三、同性之间的相互利用。这一段落在次证明了能看清女人的男人是多么可怕。在佛先生眼里似乎所有女人都被扒光了,暴露出人类(主要是女人)最原始的赤裸裸的面目。在这里杜拉被两个她曾信任的女性利用了。K女士为了博取杜拉父亲好感在一段时间里充当了杜拉密友的角色,杜拉的女家庭教师也是一样,她撺掇所有人去反对K女士。但是敏感的杜拉一下子就看穿了她的动机,女教师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当父亲在的时候她变得风趣而殷勤。这就是天下所有后母和小三的悲剧了,你永远不能获得孩子们的认同,除非你真正是一个一慈悲为怀的人。而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是不会爱上一个有妇之夫的,所以孩子们永远是对的,不要被弯下腰递给你苹果的陌生女士所欺骗,所有陌生人送到苹果都是有毒的,除非你有把握能找到有解药的王子。
      最后,我祝福所有女同胞们都能得到男性朋友的关注,给自己一个爱和被爱的机会,并遇到有解药的王子,希望是。
      
  •     是否可以说是人在感情上的不安全感带来的结果?
    不安全感来自于不确定。
    追逐不确定的东西是人的征服欲决定的。
    所以,请淡定,对人,对事。
  •     你真把这当小说了?
  •       这本书,真的是被出版社给毁了。
      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120位世界美术史上的顶级大师与弗洛伊德一起开讲”,与其说一起开讲,不如说是那些名画把弗洛伊德的故事拆得支离破碎,乱七八糟。
      
      我觉得加进去那么多画,用精美的铜版纸印刷,只是为了把一本只能卖15块钱的书给变成48块,为此编辑们也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把每一幅画都和弗洛伊德扯上关系(当然有些画确实有关系,而大部分画都可以用精分来解释),但是编辑大人们,拜托你们看清楚画的内容好不好?
      
      记得当年看《碎舞——读画笔记》的时候,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洁尘根本没有仔细看画,在我看来她只是为了赚钱为了完成任务,她引用很多名人的话来充实她苍白到矫揉造作的文字,但是她还是无法掩盖她根本就没有仔细看她所评论的那些画的事实。
      
      而这本书也一样。
      在弗洛伊德扣人心弦的解谜故事之中,大量穿插着编辑选出来认为和当时情境贴近的画,让读者(我)经常感到摸不着头脑,而这些画的最大作用其实是破坏了弗洛伊德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如果有人对这本小说有兴趣,千万不要买这个版本,会让你崩溃。
  •       80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文化研究参考丛书》比较歪,把台湾版盗了,封底印上“内部发行”,是境界比较高的盗版精品。其中荷妮《自我的挣扎》、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都是当年的热门读物。
      
      
      不过书的内容还是很绝的。彼时编者都带着一种使命感。为国人看不到好东西急得一头汗。
  •     刚买了这本书,在读~
  •     原来崩溃的不止我一个
  •     那就 没办法 正常的爱一个人了嘛
  •     当有病的时候是因为你爱一个人没有得到实现
      而你爱他的原因是你在抗拒对另一个人的爱
      而你爱这另一个人是你转移了对另另一个人的爱
    ~~~~~~~~~~~~~~~~~~`
    好吧~~
  •     看到我怀疑自己有精神病
  •     没错,就是给毁了。
  •       百般煎熬,《少女杜拉的故事》终于是告了一个段落。整个过程,对我来说甚是跌宕,由懵懂到鼓励到努力到耐性到暴躁到挫败再到坚持。在阅读的过程中,真切地理解了弗氏在绪论中提到的对读者领悟水平的担心。
      
      没有太多感想,但不可否认弗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些理念。我能汲取的部分在脑海里一次又一次被强调,那些从起始就尚未领悟的仍然云里雾里。譬如,弗氏在临床的精神分析中我一直没有弄明白他为何那么肯定杜拉对K女士有强烈的同性恋情结;在弗氏对杜拉第一个梦的解析中,我不懂“珠宝盒”与那隐秘部分的转移关系。
      
      杜拉的问题很纠结:这个失常的女孩有一个失常的父亲,他有一个失常的女友,该女友有一个失常的丈夫,而该丈夫引诱这病女孩当情人。弗洛伊德像一位精明的侦探,抓住那些潜抑的蛛丝马迹,灵动且耐心地将那些表面上似乎毫不相关的线索综合连贯,经过他的想象、推理和求证,终于解开了这个结。
      
      杜拉的病是一种心理症,叫做歇斯底里。经过弗氏的研究和分析,歇斯底里症的产生涵盖着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因素。如果缺乏某种程度的身体配合因素,透过有关身体器官的某种正常的或病理的过程,歇斯底里不能产生。然而如若没有心理上的意义,该身体症状不可能出现两三次以上。歇斯底里是在过去很常见,而现在又比较少见的病。它经常出现在小说中,用来形容某人受到刺激,情绪极度失控的状态。
      
      梦一向被视为不可思议以及不可解的现象。弗氏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对梦的解析,对人类潜意识的重大发现。通过临床的精神分析之后,弗氏用“转移关系”解析了杜拉的两个梦。这两个梦都很完整,第一个梦甚至连续重复了四天,梦中的伪装,倒错,象征以及隐喻,经过弗氏的解析后非常可读。但于我来说,更多地注重推理结果而不是推理过程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人的潜意识里的冲动,尤其是性原欲,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发泄的出路。因此,自我如何谋求超我和原我的疏通与平衡,是精神分析给予现代人的一种启示。
      
      少女杜拉的故事或许也是许多同年少女的故事。本书虽然具有很浓的戏剧性和故事性,但严格说来,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倘若,读者抱着看爱情故事的心态看它,难免是会失望的。
      
      
  •       看的是全彩珍藏本,书中选取了120位世界顶级大师的作品,一起与弗洛伊德一起讲述少女杜拉的故事。
      对译者的翻译实在不敢苟同,个人对译文比较敏感,特别是句子结构,甚至到了轻微强迫症的程度:一旦读到一句让我觉得不舒服的译句,对书的好感程度立即降低一格。
      ” 在我建立的另外一套理论里,我认为梦只不过是愿望的表达,即梦的意义只限于一种形式。我简单化的理论因此而受到了全球性的批评。我没有权利和义务简化一个心理学上的过程,以便使它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在这里我必须申明。我觉得,必须使研究上一个新台阶,找出复杂内容的规律,才能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由我的研究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从表面上看是意外的事情,事实上是与我以上所阐述的理论相符合的,对我来说这非常重要。“这一小段文字中,一共有九个”我“...必定是按照原文原原本本地翻过来的。
      ”我建立了另一套理论:梦只限于一种形式,是一种愿望的表达。这个简单的理论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我必须声明的是,本人没有权利和义务为了方便读者接受,而简化某个心理学上的过程。但要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先找出复杂内容的规律,才能其简单化。我的研究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意外,但事实上却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修改后,省去42字,但是并未影响作者原意的传达。(仅代表本人意见
      )。
      作者在绪论里介绍的”这本病历是专门为已经有梦的解析知识基础的人编著的,对于没有这种准备知识的读者来说,它会让人失望。这一类的读者从这本书里得到的将是迷惑,而不是帮助。“如果弗洛伊德想传达10分信息,我能读懂的只局限于表面不到1.合上书,除了杜拉的情感经历(我觉得不能将之称为”爱情“,杜拉的故事充其量不过是个敏感的少女在爱情大门前面徘徊的情感历程,并未打开爱情之门。)只能勉强回忆起一些简单的理论,恕我无能~对不住大师。
      对于父亲,或许是出于如作者形容的“异性相吸”,对于K,更像是一个缺乏家庭温暖,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顺应本性地去寻找温暖,寻找安全感,对于K夫人,则是出于一种向往,向往像K夫人一样获得父亲的爱。
      整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到结尾时,身为心理医生的作者,向杜拉揭示内心的秘密“实际上,你深信K先生的求爱是发自内心的,除非你嫁给他,要不然他不会罢休的。”这一次,杜拉没有辩解,她不再继续无视自己的心声。只要他再努力一点,只要他再坚持一下,只要他再挽留一下,只要…这是姑娘们的共性。可是真正的爱情是靠这一点,一下来证明吗?
      合上书后,安德烈 怀斯的干笔画《情人》反复出现在脑海中。窗棂上的阳光,折射在少女身上,形成一块块斑驳的阴影,静谧的一切。少女扭过头去,还是害羞吧,任阳光在身上起舞,读者可以任意想象她的脸庞。金色的阳光,丰腴的肉体和黑暗的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害羞的少女也无法让人联想到主题-情人。她是少女杜拉,也是你,是我,每一个经历过或正在经历那个既害羞又悸动年纪的少女们。
      
  •     对一个歇斯底里少女的精神分析,细致入微。
  •       前些天在博客上偶见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画,然后突然想起受试这个词儿 psycho这词儿前缀 也着实吸引人变态心理犯罪心理梦的解析潜意识力比多 总要找点儿理论依据吧 他祖父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能落下么 《少女杜拉的故事》这份心理分析病理报告本应该非常枯燥的 基本上不是专业人士 若不是图慕弗洛伊德的大名 估计读这本书的人 会比较少吧,各种风格迥异的插图 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 呵呵呵 梦的解析 关于弦波 不是那样容易理解的 冰山之下的重重包围的潜意识 若真的探究起来 人人都可以写部有关自己的精神病史来读这本书最好先有些心理学基础 不然就太枯燥了
  •       这是一本不是小说的小说 弗洛伊德在书中说 如果我是个作家 我会如何如何 他一直说这是一个病例 经典的病例
      他不认为这是个小说
      杜拉是个普通的女孩 看似曲折变态的情感与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 或者有机会有过
      杜拉如此的爱K 他英俊成熟 对他的爱 是杜拉对自己的重新审视 有关自己的存在 欲望 幻想 而这一切都是被从小到大的认知所压迫的 不允许的 是在缝隙中看见自己心中的兽 可爱但却野蛮的兽 欣赏他接纳他
      但很明显 她失败了 K如一切男人一般 怯懦 同时 除了他们两个 还有杜拉父母 K夫人 或自私 或自以为是的感情碎片 一切变得野蛮而无法接受 恶心到无法正视
      其实 杜拉找到弗洛伊德不过是想找到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借口
      这一切都因为爱
      就人本身来说 这的确算是最具毁灭性的感情 自私 嫉妒 独占 狠 与之并生 而且如死般坚强
      我们赞美他 但同时也压抑他 精神分析不过是想释放他 释放爱
      也许一切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人的虚无 以及皮相性爱的欢愉
      但那的确让人着迷 并为之动容
      
  •     有那么多裸女看还是不错的。学校门口的35折书店买的人飘过……
  •     超级赛亚龟说他的英文名就是杜拉
    我看过,可能翻译的比这个好
    大学里刚进来的时候就看了
  •     很多人的“爱情”不过是歇斯底里症~
  •     LS说的太好了 鼓掌
  •     我是在图书馆借的,惭愧~~
  •       P90 杜拉一反常态,没有任何辩驳地聆听我的话,她似乎被激动。
      
      P96 在精神分析治疗的期间,新症状的形成总是被阻止。
      
      P96 它们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它们以医生本人来代替以前的某人。
      
      P97 其它的转移关系构造比较巧妙;它们的关系已经过一种润湿的功夫——即“异华作用”——并且藉着对医生本人或环境的某些真实特性的机灵利用,它们甚至可以为意识所接纳。
      
      P97 分析治疗也不至于因为转移关系而加强新的负担给病人。
      
      P98 精神分析治疗并不制造转移关系,它只是使它们展现而已,就象其它许多隐藏的精神因素被发觉一般。
      
      P99 但我对第一个警告充耳不闻,我以为既然没有进一步的转移关系发展,而且分析的材料还没用来,我还有许多时间可供利用。
      
      
      估计金山快译也就这样了吧……另,书皮上写的作者名字是“弗洛伊德”,里边全是“佛洛依德”……
      
  •     一本开启我的心理学历程的书。
  •     ”很难理解序里所说的“文学才华”“同感,读完了,不懂!
  •     有空了一定会看的,早就听说这本书了
  •     弗洛伊德并没有虚构内容,他所报告的重点一个少女是青春期的力比多活动。
    个人看法:爱情只是荷尔蒙失调的结果
  •        用了两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
       不管是谁翻译,我对弗洛伊德的文字始终有一种不适应感,很难理解序里所说的“文学才华”。
       读起来很辛苦,但因为是心理学,而且又是喜欢的弗洛伊德,所以认真地读完了。
       老实讲并不是完全明白,并且我并不完全认同佛洛伊德下的一些结论,比如他断定杜拉有同性恋倾向的那一段,我估计那是他没有从更多层面去理解女性友谊的缘故,这一点上,沈宏非做得比他好。
       每次读佛洛伊德的论文,都很想认认真真地去解释自己的一场梦,虽然按佛氏的理解,所有的梦不外乎都是被伤害的童年和被压抑的性欲。
       可是真的能揭开那一层罗曼蒂克的面纱,窥见旗袍里的虱子,难道不是一件刺激的事吗?
       有时我能意识到自己一些无法解释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于是我就想,佛洛伊德会从这些想法和行为中窥见什么呢?然后又要怎样告诉我呢?
       后一个问题没有什么可讨论性,根据我对他的了解,他几乎就是不留情面的把它能分析到的一古脑倒出来。
       这是一个严厉的心灵审判者,不容你逃避和含糊其辞。
      
  •       看佛洛依德分析完了少女杜拉之后
      我也能来做分析了
      当有病的时候是因为你爱一个人没有得到实现
      而你爱他的原因是你在抗拒对另一个人的爱
      而你爱这另一个人是你转移了对另另一个人的爱
      以此类推。。。尽可能组合。。。
      而所有这些爱后面的推动力是力比多
      性欲
      
      少女杜拉的毛病常人身上多多少少也有些吧
      爱一个人
      他向你求爱了
      自己明明想要
      却以拒绝的方式迂回测试对方的真诚
      一旦人家偏不陪你玩这无聊的游戏
      就只能跟自己的幻想玩了
      玩成了精神病人
      众生要小心
      
      书的最后揭露了
      这位宣扬别人一切行为出发点都是性欲的佛洛依德
      实际却是个克制寡欲的清道夫时
      就觉得他不可信而可悲了
      他这么做的理由竟然是
      文明人都这样,下等人才那样
      他不享乐是为了避免痛苦
      这样才能离杰出人物近一些
      哎呀,佛洛依德他牺牲了自己的欲望帮助人们认识欲望
      的确一般人要慎为之的
      
      
      
      
  •     读心理学的人基本都不会这样去评论这本书,倾向比较学术和病理的角度去分析,我还是第一次听别人评得这么有趣。
  •     这类书籍的枯燥感确实来于理性+知性的心理分析.而这些如果主观不加思索的直观判断,又会觉得这类书籍是否有事后诸葛之嫌.
    这本书籍,我个人觉得到确实更能被一般读者所接受,而其实不是媒介推崇下的书,电影,音乐......真正打算投入了解的人,本身是对其有需要的.
    我看得很慢,那些插图,倒是让我了解更多的画家,心理分析确实很有意味,但这些也都是需要时间积累.
  •     报告小说。。
  •     这个小女孩知道太少又想得太多~
  •     从这本书开始认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因为这本书配有名画插图,而且那时候正好在读弗洛伊德的文集就买了。以前一直就读了一个序言,最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如果你没有弗式心理学的背景,但喜爱研究癔症和心理表现,这本书会让你觉得像一部侦探小说一样。是一个以童年为“动机”,社交关系情景为“导火索”,并在梦中留下了“证据”。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里存在着一切事物之间的暧昧关系,并且在梦中表现出来。杜拉爱K先生,爱自己的父亲,甚至爱自己父亲的情妇,K先生的妻子。珠宝箱,小钱包与女性的生殖器之间相通的,尿床和手淫相通的。一切是不是太牵强了?初次读完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受。简直就是一部虚构的关于潜意识与梦的侦探小说一样。
       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到弗洛伊德,都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里,Libido就是一切的根源,这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会让人有些反感。作为文明人我们难道不是可以控制性欲的嘛?是,但是那种所谓的控制性欲,只是控制性幻想而已,并不能控制一些生理上的反应。众所周知,在情绪激昂的时候,肾上腺会上升,也就是情感可以控制体液,从而可以控制生理现象。但反过来体液也能够控制人们的情绪。在精神官能症的一些生理表现上就能看出这一点,比如抑郁症患者受到了脑垂体激素的影响,再比如歇斯底里症。激素分泌紊乱的确会导致生理问题。但是激素分泌的混乱是否直接与原欲(libido)有关呢?能控制激素的因素确实不只是性欲,但导致精神官能症额激素分泌紊乱多数是跟性有关。弗洛伊德说歇斯底里症是模仿分娩的一种现象;精神性咳嗽是满足口欲的一种方法,等等。有些时候只能承认这个事实。
       另外在这一部关于梦的解析的实例当中,如果知道弗洛伊德的转移和转置理论其实所有的分析也是非常理所当然的。出现转移和转置的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一些欲望被压抑,但是任然存在于潜意识当中。那么这些欲望该如何得到表达呢?弗洛伊德说梦是唯一能够逃过意识的“审核机制”的。那么这些难以面对的欲望能够在梦中出现并被记住的方法就是转移和转置。转移是指将关键的人物或事物替换掉。而转置这是出现根本相反的感情。梦中的场景是最近的一些毫不相干的元素的拼凑,而藏在这些拼凑下的原型则是儿童时期发生过的事。这样的梦并不和癔症直接相关(不是癔症的生理表现),但却能够成为解决癔症的钥匙。所谓癔症是带来了生理的疾病,却能够因为发生一些事情而化解。比如杜拉的胃病却在K先生出现后会好过来。这是分辨癔症和真正疾病的关键。所以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则是通过一些“事实”发现患者隐藏在潜意识里被压抑却作祟的欲望,并且让患者意识到。如果那写隐藏在潜意识的欲望被意识到并且能够被承认的话,那种潜意识里的欲望就无法通过转移和转置来控制生理,它会被意识捕捉,因此患者的病就可以得以化解。
       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承认的是:
       1. 儿童时期的事的确会成为潜意识编故事的蓝本。的确只有儿童时期的梦是能够直接表现欲望的。因为成长过程中欲望的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但任然会通过转移和转置通过梦这一途径实现。为何是通过梦,不得而知。但的确是一个事实。而且必须承认的是儿童时期会比任何时期都深刻和直接。
       2. 神经官能症是通过导致激素紊乱得以在生理上有所表达的。这也是神经官能症为什么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原因。因为药物可以控制激素。但是是否是让患者意识到潜意识里的欲望就能治愈这一点是无法肯定的。的确有些人能够在当潜意识的欲望摆在眼前时能够承认,但仍然有一些人并不是刻意的,而是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些欲望存在在潜意识当中(被压抑的太深或审查机制被发展的太好)。如果说通过聊天让你觉醒就能够治疗你的生理疾病,比如说神经性胃疼,神经性咳嗽等等,感觉比较神奇。但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通过因为心理情况而导致的生理疾病确实会在心理变化后好转。杜拉会在谎言被拆穿的时候出现胃疼,这的确不是装病。但是杜拉在幼年的时候的确是成功的使用过这样的伎俩,而且为了真实,刻意使身体变得真的像生病一样。
       的确不能忽视心理咨询的作用,看起来只是和你聊聊天而已,其实是让你意识到隐藏在你潜意识的欲望,因为这样的欲望在表现的时候会控制你的生理,从而让你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所以心理咨询的目的也就是让你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只是不会使用到分析儿童时期,分析梦这样比较直指人心的方法而已。导致“发病”(也就是无法控制情绪)这种事必定会有最近发生的事为导火索,所以通过对这些导火索一样的事进行分析就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
       另外,关于一般弗洛伊德的书背后,描述弗洛伊德生平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3岁开始就患有了神经衰弱,并成年后用自我分析治愈。自我分析治愈这是中何等境界呢?对于我来说的话,就是要直面自己的欲望吧。面对欲望和失望,不拐弯抹角。联想到了萨提亚的一致性表达。或许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也需要进行一致性表达的交流吧。
       写完发现其实和这本书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对弗洛伊德和心理学的一些理解,自己是非专业人士,所有的解读也完全是自己的看法而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插图选画非常好。德尔沃的画就不说了,巴尔蒂斯的画确实充满了性暗示。巴尔蒂斯并不像德尔沃一样有直接而离奇的性场面,巴尔蒂斯的话很明显的在环境和道具中能够发现一些性暗示,这样对性欲的表达这深深的印在观看的人的心里,反倒比直接描述更加强烈。当然我要所得不是色情的场面而且对性的感受。知日·制服这本书里有一个摄影师原久路(http://hisajihara.com/)有一系列作品就是学习巴尔蒂斯的作品,也能体现其精髓。
  •       泛性论 乍看上去 感觉很不舒服 所以一直以来有些排斥弗洛伊德
      随着案例的积累 和学习的加深 发现很多问题还真是和这个力比多有关系
      毕竟人是有动物本性的 潜意识里 积蓄了很多这种力量
      本质上 性欲和食欲没有太大区别 只不过一个是用来繁衍 一个是用来生存
      在一定的阶段 性欲表现的不那么明显 而食欲则表现得理所当然不可或缺
      这种不明显的欲望 一直被压抑在潜意识里 直到达到法定年龄 在社会道德允许的情况下才得以释放 正是因为这种种束缚 才使得它的不健全或者扭曲的形态表现得那么奇特
      如果一个人食欲过剩 或者厌食 很明显的会再餐桌上和体型上表现出来 这是一种对生存欲望的极度索取 如果有异食癖或者偏食 也不会有太多伦理道德上的谴责 至多是营养不良 健康受损
      但若是一个人的性欲望在成长过程中被禁锢被扭曲 则会以弗洛伊德所阐述的病例歇斯底里等形式表现出来 当然这是弗洛伊德的解释 本人以为 不仅仅是性的原因 如果说是一种能量的异化 我觉得 不单纯只有性能导致这种状态 比如对死亡的恐惧 对自尊的侮辱 等等 都可能会导致这种能量以一种异常的方式爆发出来 比如癫痫 比如眩晕 等等
      当然 他的有些观点还是可以借鉴的 但我无法全然的接受
      比如说 失眠这个问题 如果说两个人一起睡觉做爱 真的有助于睡眠的话 我相信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激素的释放 高潮过后的放松 等等 但若把失眠的原因全然归于是因为性不能满足 我觉得还是有些极端 毕竟 睡眠和性是两个系统的事情 性不是催眠曲也不是安眠药 大脑的兴奋可能是因为过量的咖啡或者饮酒 也可能是处于考试或者人生大事的紧张兴奋
      至此还是比较讨厌弗洛伊德不理性本能的笼统论调
      但他说她可以与少女进行类似于医学检查般的有关性的对话 感觉这方面做得分寸还是不错的 至少没有看出少女对他产生移情 他们只是就事论事 他所产生的治疗作用 个人觉得相当于 你想吃一个东西 但这个不是面包米饭 而是果冻 甜点 之类的非必需品 而你对果冻的渴望在世人眼中是不道德的 所以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渴望着果冻 但他一眼就看出你对果冻已经惦记了很久 他可以和你把果冻拿到桌面上来谈 他是好吃 他是怎么做的 它是怎么产生的 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症状 你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有多少是因果冻而起的 当然 没有果冻的日子你已经习惯 就像你习惯了对果冻的渴望一样
      由于弗洛伊德读的不多 这本案例也是不了了之 所以我很想知道 如果她得到了果冻 会对他的症状产生疗愈作用吗 后来弗洛伊德直说她嫁人了 就再也没来过
      如果说对性的渴望本身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状态 是否可以证明 满足性爱的需求 是一剂良药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关于性的挫败或扭曲 在合适的年龄 在婚姻或爱情的领域里 是否可以疗愈
      如果说 爱和性的满足 是对症下药的话 那心理医生的职责是否是将其引导向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性爱与幸福中来 而其中的伦理道德又应该摆在何位置
      还是不能接受所谓的俄狄浦斯情节 但不否认它的存在
      个人观点 爱是超越性的 比如亲情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如果可以作为性原始的启蒙 孩子所接受到的不应该是她和父母之间的爱情 或者是 嫉妒父母的一方 我觉得应该是全然的接受父母这个整体 承认他们是一个整体 而不是去嫉妒或排斥同性的一方 应该是学习父母的相处模式 带到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中 不知我这种想法算不算是理想化 又或者是带有中国本土色彩的论调
      弗洛伊德 择其善者而从之
      继续多读一些 加深些了解 或许会理解他多一些
      希望有一天能读到原版 当然 前提是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
      加油吧
  •     这个是谁?
  •     哈哈,好可爱的评论
  •     呵呵,有道理!
  •     说老实话,总感觉弗洛伊德把梦境中的东西强行与性相联系,有点牵强!
  •     同感。觉得不是在读一本书
  •     肯定不是小说啊
    这是弗洛伊德写的一个病例报告
  •     这个版本的附录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其中有一篇是Fromm对弗洛伊德所进行的精神分析,当中还重新诠释了弗洛伊德的梦。
  •     ……好像什么追溯源头都是性……有点厌烦
  •     这难道不是小说么
  •       故事没怎么看的进去,总觉得弗洛伊德的书比较晦涩难懂,其实我也没怎么去仔细推敲过。
      里面选的画都还挺喜欢的
      尤其是德尔沃的,我很喜欢他的画风,画里的少女都是一副脆弱,纤细,玻璃样的人,诶,算是对我自己金刚芭比的弥补吧
      
  •     我觉得每一句都没什么语病,挺好的。
  •     同上~~~~~~~~~
  •     当有病的时候是因为你爱一个人没有得到实现 ,而你爱他的原因是你在抗拒对另一个人的爱, 而你爱这另一个人是你转移了对另另一个人的爱 。以此类推。。。尽可能组合。。。 而所有这些爱后面的推动力是力比多, 性欲 评论的很彻实。
  •       九州出版社出版,正文内容是弗洛伊德对一个女病人的病例分析,附录挺有意思,是其他一些精神分析学者对弗洛伊德的分析和评论,也有毫无关系只是同样针对少女的精神问题分析,估计这些附录都是出版社后加的,为了增加厚度,提高价格。
      不要以为看了这样的案例就能学会解梦或者精神分析,如果这么简单,解梦早可以做成软件跟那些所谓算命一样放在网站上供大家娱乐了。
      案例只是更详细的分析而已,鉴于精神分析的特殊性,在没有见过真人,没经过尽可能的交流之前,想要成功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精神分析在我看来仍然是难以捉摸的有别于物理化学以及常规医学的学问。读过此书就会了解我这样说的原因。
      杜拉作为一个歇斯底里症患者,到弗洛伊德那里做精神治疗,在书中,弗洛伊德主要分析了杜拉做过的两个梦,并根据杜拉的家庭背景做出诊断,但由于他触及到了真实的病因(弗洛伊德自己认为的),导致病人产生抵制心理,对医生进行报复,中止了治疗。
      看这本书是几个月以前的事情了,细节我也记不太清,可能有些不太准确的地方,大致是忠于原著的。
      杜拉的父亲常年在外,跟她母亲的感情不好,而他们家有好朋友K先生一家,杜拉的父亲跟K夫人的关系很暧昧,可能是出于某种补偿或者交换的心理,K先生与杜拉的关系很暧昧,还曾经向杜拉索吻,杜拉有过一个女家庭教师,很喜欢她父亲,嫉妒她的母亲和K夫人,还喜欢看一些关于性知识的书籍。杜拉一度住在K家,并作为大姐姐照顾K家孩子,就像K夫人。杜拉有一些莫名的病症,而其实她很健康,因此这些症状是精神问题引起的,甚至可能出于一种模仿行为。而经过弗洛伊德老先生细致入微的了解和分析,发现杜拉身上体现出了恋父情结、仇母并意图替代的情结、对K先生的爱情和对其亲密行为的本能厌恶、对K夫人仇视和同性之恋、对父亲将自己推向K先生的怨恨,好家伙,简直是五毒俱全,完全可以当做琼瑶小说的提纲了,而且比琼瑶还有深度,不过弗洛伊德并没有这么浅薄,他的理论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是一切的根源,因此书后面又深入的将杜拉这些症状和她小时候的一些不良习惯啊,生理上的感受和行为啊,等等等等凑到一起来分析杜拉的病因和梦的形成,《梦的解析》中说过,梦的素材通常同时包括儿时记忆碎片和近期遇到的事情,两者融合突破了潜意识的防线,并被意识所加工丰富,从而呈现为梦。这部分分析十分艰涩,很难理解,毕竟咱不是专业人士,总觉得这样的解析有过度之嫌,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倾向,只不过正常人能够控制或者抑制,要说杜拉什么毛病都有,感觉就跟说她没病差不多,不像是一个医生负责任的结论,偏偏人家又说得头头是道,后面那些直接叩问本能,将心理最终挖出生理根源的分析有根有据,但我还是觉得分析到这个地步,医生怎么说都好像有道理似的,许多话都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上,因为在结果上,他已经把能说的可能都说了,他掌握着话语权,我这种业余爱好者也只有说几句闲话的份儿,毕竟人家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获得世界认可,那应该是有两把刷子,说得有些道理的吧?只是不知道一般的心理医生水平能有多高,想分辨他们的诊断是否正确,实在很难,除非自己也是一个高手,那么,高手能否分析自己呢?就像算命先生能否给自己算命,算了能否改变趋利避害呢?这似乎是个有趣的悖论。
      看《梦的解析》时,我就不太了解“歇斯底里”作为病症有哪些症状,百度了一下,果然有人知道,原来就是癔症。
      ----------------------------------------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其中典型的症状是患者自己认为失去身体某部分的功能,而且也确实表现出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丧失。如有的人认为自己失明、失听、失语、肢瘫了,确实就表现出失明、失听、失语或病变。
      甚至还可以发生流行性癔病,即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连续多人发生同类性的癔病。第一个发病者大多是在众人目睹下发病。由于多疾病不理解,众人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如怕患怪病、传染病、中毒后认为是神鬼作怪等等。在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基础上,相互影响而陆续发病。癔病,特别是流行性癔病的发生,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传说有关,常见与边远山区或文化层次较底、迷信色彩浓厚的地区和人群,也与一定的人格特征(如易受暗示性)有关。
      症状表现为痉挛发作、肢体震颤、抽搐、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失语症、多种感觉障碍和特殊感官障碍,植物神经机能障碍。情感爆发、意识朦胧状态、昏睡状态、遗忘症等。
      “歇斯底里”在希腊文中是“子宫”的意思。当时人们认为这种病的发生与子宫有关,故称为“子宫病”。这种带有臆测的理解是由于歇斯底里大多发生在女性身上。女子云案子器官的区别之一是自贡,那时的人认为子宫是可以沿着身体流动的,移动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便发生障碍。
      到目前为止,专家们公认歇斯底里是与神经衰弱同属一类的神经官能症。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的分类对歇斯底里的定义是:一种“似乎未被病人觉察到的动机造成了意识范围的缩小、运动或感觉技能的障碍,病人因而似乎取得了心理上的利益或象征性的价值”。
      歇斯底里的表现
      抽搐发作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它类似癫痫一样抽搐。发作之前有胸闷、心痛、心烦、委屈等表象。发作时出现四肢抽动或挺直,眼球上翘,但自我意识并未消失,故伴有各种动作,如撕衣服、抓人、大叫等。
      肢体某个部位颤动 如面肌、眼睛、头部、手部等等。有时还可能表现出某些部位的僵直,很长时间紧握拳头等。
      非神经性的麻痹 下肢一条腿突然不能动了,手麻木了,或不能站立,不能行步等症状,有时突然讲不出话,或长时间不讲话,但可以与人书面交谈。
      其他症状如喉咙梗塞,特定部位剧痛,突然看不见东西,突然耳聋。还有情绪突发,大笑不止,痛哭嚎啕,狂怒,大叫,打自己或别人。有时还作出婴儿一样的动作。如吐舌头,要人抱,尿床。计算混乱,乱称呼人,乱报年龄。有的人还有夜游行为,本也起来做了一些事,再倒下来睡觉,醒来全然不知。
      歇斯底里的病因
      歇斯底里症患者都有歇斯底里性格,感情丰富、多边,容易感情用事,而且情感反应强烈、夸张,对事物的认识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另外,这种性格容易受暗示,对己对人好猜疑、多心。
      歇斯底里性格的人还有过多的幻想,自己往往分不清所讲的哪些话是真的,哪些话是假的。这种人喜欢听人赞扬,爱己胜于爱人,过于自私,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美貌,同时也爱羡慕、嫉妒别人,喜欢说大话,好哗众取宠。
      歇斯底里症的基础是特定的气质与性格,而发作的客观原因是环境的刺激。有个女病人每次发作时,都感到眼前火光熊熊,楼梯折断。原来这个女病人家中曾遇到一场大火,并烧死了一个女佣人。所以每当发作都出现当年遭受创伤的情景与体验。这种病人在生病前遇到较大的情感刺激,如亲人突然亡故、家庭夫妻不和、婚姻破裂、失恋、失学、邻里纠纷、与领导不和或事业上的失败,加上病人不能正确的总结原因,造成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而致病。
      歇斯底里症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绪的发泄,是一种社会逃避行为。病人一旦觉得承受不住社会的种种压力,就“逃进病中去”,从而得到别人的同情、关心、谅解。在极端残酷的战中时期,有些士兵容易发生肢体瘫痪的歇斯底里症。而战争一结束,大部分人不治自愈。有一个病人从小丧母,在参观了幼儿园之后,突然像孩子似的在床上爬,吐舌头。当他在一旁听别人说,孩子要尿尿的,他也把小便尿在床上。这实际上是一种需要得到别人爱抚的“装病”。有些病人发病具有表现性,亲朋在出兵侵犯而发作得更厉害。如一个男人两腿不能行走,有人在时连腿都不能动,一碰就大叫,但到了半夜竟然能够下床去倒水喝。故护理这种病人人不宜太多,更不能给他不良的暗示。过渡的照顾、过多的提供享受条件也不利于病情的改变。一旦病情转好,就应该鼓励他们做些正常的家务活,并投入工作。
      
  •     我看这书的时候觉得像推理小说,每个人和杜拉的关系和这种关系变化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杜拉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隐瞒和接受。
    至于爱情到底是个啥,你觉得是荷尔蒙失调就是吧。
  •       看完后我一点不懂。我只能说在弗洛依德看来什么和性有关,就算是珠宝盒子,是不是他本人有点神经过敏啊?还有这样经典的言论,由于性别的不同,父亲总是和和女儿站在同一战线,而母亲总是和儿子站在同一战线。这是真的吗?我想知道这是不是只是他个人的臆想。
  •     关于看似简单的梦,能有如此深刻而富有逻辑的推理,并通过蛛丝马迹了解病人生活的点滴。不掺杂世俗的偏见,才能将人复杂的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临床心理学典范,让我们随作者捕捉人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隐藏最深却最原始的欲望。
  •     去读读这本书~呵呵
  •       高中读的,从市立图书馆借所以价格不是问题。
      
      书没内容简介里面那么吹,故事性的(日记性?)跟《梦的解析》不在同层次上。这版本插图不错(印刷不太行),尤其配的几张超现实主义油画(保尔.德尔沃,还有几张古典的)对于我本人的绘画启蒙开了个好头。
      
      里面的故事,把这个小女孩的心理和一堆乱七八糟的糗事(她要是长大了肯定这么觉得)写得挺有逻辑性。
      
      收获是,如果我没看这本书,很多文艺复兴和后现代绘画我是摸不着门的(别人说不定能懂)。再提点,里面虽然没写,但是对两性的不同认知方面表现得很有趣,想想,书中提到艺术大师都是男的,然后弗洛伊德本身也是,但他们都在阐释同一个主题——女人,这就很有意思。
      
      说白点就是一个老头窥探一个少女的心理,然后他发现他理解不了,好想能的出点结论但是自己又觉得不太确切,于是就客观点(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以供后人探究”。
      
      这真不是一家之言,不信看看弗老自己写的前言,还有因为这本书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影响很深,所以评价不甚客观,完毕。
  •     说的太好啦,很同意你的观点。。谢谢分享
  •       我就懒得说之后的故事了,琐碎和漫长,夹杂爱与憧憬,自以为是的爱情,醒悟和发狂,误解和成长,仇恨和背叛,荣耀与阴影,然而那是一个人的一生。
  •        这本书是我在几年前看的,谈话的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弗洛依德对同性恋的一段看法。他说人或多或少是存在同性恋情节的,女性尤为甚。当时,我年纪还不大,呵呵,反正是处于青春期,对什么都好奇却又什么都不知的时期。说来,哥哥张国荣好像也是在那一时期去了另一界的,同性恋话题也是那一阵子起来的。
       现在回头看看,真是一部不适合在人少不更事的时候读的书呢,作者主观臆测的东西太多----更幸好的是,我在之前读过类似弗洛依德生平的文章,也看了里面几篇弗洛依德生平的文章。如果是非专业人士,还是读完“生平”再看他的正文吧^_^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