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不再来》书评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6-1
ISBN:9787806399026
作者:(台湾)三毛
页数:238页

想念三毛

听到轨迹这首歌时,突然有种淡淡的哀愁萦绕心头。不知为啥,想到的却是三毛,而想到三毛,最先想到的却是这本书。即便不太记得书中的情节,却依然记得读书时那种清新的感觉,跟随着三毛敏感而善良的视角,一起审视她雨季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每一次小小的感动和邂逅,都被她描述的细腻而感人。偶一直认为好的文艺作品,不管书画、音乐抑或其它,能够触及到欣赏者内心最深处角落的话,一定有作者的最最真挚的感情或者生命融入其中,因为这些作品吸收了作者的灵魂,因而作者也往往短命,对于女人而言,尤其如此。女人是感情支配的动物。一直固执的认为女性更能接近生命的本质,也许是由于女人本身也孕育生命的原因吧,因此,当一个女人用自己的天分去表达情感的时候,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对于这些有天赋的女人,生命更像烟花一般,绚烂而寂寞短暂。如狂恋大提琴中的Jackie,如黛玉,如三毛。仅此向三毛致敬。当我走到生命的第22个年头,自知也许永远都无法感受到她感受到的生活的1%的质感,而自叹不如。

........

我觉得看了之后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是她抑郁的悲观的精神感染了我让人变得更脆弱。 三毛的文字在我的印象里从来都是平淡的丰腴和韵味也都出自这平淡我对她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因此爱了她的散文也是抱着一种极其轻松和愉悦的心情读她的文字

喜欢三毛

三毛的作品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她的个性,很佩服她的勇敢!!哎,我都不出远门的,更别提撒哈拉沙漠的,有胆量,有才华的女人!!可惜他的婚姻短暂,生命也太早结束了!!

三毛早期的文字

《雨季不再来》是三毛早期的文字,充满阴郁!!让我害怕去触碰,书总合了又翻,翻了了又合!!我是在心疼,心疼三毛的少年?

流浪的三毛

读大学的时候很喜欢看三毛的作品. 因为她也曾象我们那时一样爱做梦, 不同的是我们只是时常发发呆而已, 到底还是父母的乖孩子, 听话的好学生, 而她却有勇气真地东奔西跑去追梦, 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真谛, 去理解生命的意义. 我们那时一边看她写的书, 一边体会她的浪漫遭遇, 一边羡慕她的见识和经历, 恨不能与她同行去无垠的沙漠守候日出日落, 去异国他域流思乡之泪, 去看, 去听, 去欣赏另外味道的人民, 音乐和风情. 好在她把她所经历的都写了下来, 我们在她的书里和她一起四处流浪, 也期待能和她一起找到生命最终的答案. 可惜, 似乎没有. 她在四十七岁时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探索和她的生命一起嘎然而止, 仿佛告诉世人她曾用心生活过了, 生命中有她不可掌控的部分, 但她能够把握的机会, 她都为自己作了主, 甚至生命的结束. 就这些, 没有更多了.真的好可惜, 三毛自己就象她的书一样没有结局, 或者说没有合乎情理的结局. 而当我们也步入中年以后, 竟再没兴趣拿起她的书来看了. 就好象再没兴趣看琼瑶的爱情连续剧一样.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 能流芳百世的人或事被精炼得占总人类的比例越来越小; 也就是说, 只有那些真正理解和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的人或事才会被纪念下来, 而其它的都将随时代的更替, 随斗转星移而渐渐被淘汰, 被遗忘, 随风而逝……一个人短暂的一生里所经历, 所听闻的也一样. 渐渐的, 许多你曾经铭心刻骨的体验, 到后来, 你会觉得也就如此而已, 因为那时的你确实是太单纯, 太幼稚了吧.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 他们也有了自己的 “三毛” 或其他的偶像作家, 偶像歌手, 偶像名星……. 你也不用觉得他们可笑, 也不用阻止他们, 他们也要用他们自己的一生亲自去体验呢.有关三毛的记忆, 在我的脑海里基本上就剩下两首歌了. 一首是叫作<<追梦人>>的, 歌词我也记不完整了. 另一首, 我倒是完全没有忘记, 特别是在我已成为耶稣信徒的今天, 这首歌更让我感受到一个非基督徒也可以有发自内心, 自然而然的如此接近基督信仰的情结. 似乎这就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 我们那个年纪的人都应该还记着这首美丽的诗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 流浪……还有, 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为什么流浪, 远方,为了, 我梦中的橄榄树.”是啊, 我们的一生不正象是一个流浪的旅人吗? 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也不知道我们最终会停驻在哪里? 我们感受着这个在我们之前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奇妙的世界, 对比人手所造的一切, 我们竟仍然热爱自然中的一切: 天空和自由飞翔其中的小鸟, 青山和欢快流淌其间的小溪, 一望无际的大海和草原……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呼唤, 催促我们去寻找, 寻找我们灵魂的归宿. “自从造天地以来, 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 虽是眼不能见, 但籍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 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1: 20 ) .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 住在全地上… 要叫他们寻求神, 或者可以揣摩而得, 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我们生活, 动作, 存留, 都在乎他”(使徒行传 17:26). “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 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 就当存敬畏的心, 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希伯来书 1:17). 不知道三毛是否真的了解橄榄树的来龙去脉, 而在这首诗歌里, 橄榄树竟成了这位流浪旅人的终极目的. 在<<圣经.旧约.创世纪>>第六章至第八章所讲述的诺亚方舟的故事里写到, 当毁灭全地的洪水渐渐退去之时, 诺亚 “他又等了七天, 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 到了晚上, 鸽子回到他那里, 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枝, 诺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 正是从这个在圣经里记录的真实故事开始, 鸽子和橄榄树成了平安,祝福的象征. 橄榄树更象征上帝的饶恕和恩典, 象征赐给在洪水中绝望挣扎的人类的希望的绿洲.除了看过她的书以外, 我并不了解三毛的其它方面. 但我会一直喜欢她的这首歌, 一直唱下去. 我真的希望三毛找到了她的橄榄树, 已然安息在上帝所赐的平安中(RIP).

每个人都都有过一个“二毛”,每个人都不是三毛

我幼稚的年代,这本书给我带去了很多有趣的时光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感。文字之间二毛带着那个“我”欢快的奔跑,一度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这么的无限畅快,心中反复念着“多好啊!”。直到看到《背影》,我也长大了,不再是无数“二毛”中的一个。知道了,即时有时候承受不住了,也得让自己成熟起来。认识到了责任有时候是无奈的,我可能曾经是一个“二毛”,但我永远不会是三毛。我不支持放弃自己的生命,活着有笑着的流泪,也有悲伤的眼泪。活着是勇敢,活着有时确实是为了一种责任,这些无奈的责任中,也不尽是痛苦,阳光在雨季后的世界也是存在的。不能如三毛一般的我们,有时感伤,那我们就写写字。有时忘记了感伤,那就让我们暂时忘记好了。年幼时的矫情,与现在确实是不一样的。

再见雨季

时间竟是如此的匆忙,匆忙得来不及触摸。不知不觉在这里即将走过一年的春华秋实,不知不觉间已经长大了许多。六月不知什么时候被加上了悲伤这个词,六月要送走一些人,送他们走出校园结束这么多年的校园生活,六月还要送走一些熟悉的面孔送他们到另一个新环境,六月许多人结束了初中在期盼高中生活的来临,六月也有许多人在憧憬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许多事是开始也是结束,是起点也是终点,时光就在这样的思考迷茫中一次次从身旁走过,走到了现在,在过了雨季。想起三毛,想起他的《雨季不再来》,在那个童稚的岁月二毛变成了三毛,而三毛的心依旧在二毛那停留,童真就是如此。一直在下雨,阴阴沉沉的迷蒙了好长时间,迷蒙的有些忧郁,但愿阳光很快会来,希望每天都有阳光心情......

读三毛之三:宿命

读三毛之三:宿命“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著,拼命探求,而得不到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至永远不能超脱。”——三毛全集2 《雨季不再来》读到这一段,心中一颤,眼睛就潮潮的,脑子里就蹦出一个词:宿命。尽管刚读完贾平凹论写作技巧的文章,但我仍然不能摆脱“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语法。我不敢说我聪明(我甚至有点愚钝),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很敏感。我记不得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探求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了。我知道的是:很多时间都走过去了,周围生活的圈子换了两三回,可是我依然没有明确答案,有的是一步步地妥协,一步步地退让,因为那“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占去了我许许多多年代。“对三毛来说,她并不是睡在床上看着时光在床边大江东去。十年来,数不清的旅馆,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她白白地虚度她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烂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对我来说,十年来,我没有一次自己的旅程,没有一次物质的、实在的流浪,没有一次情感上的坎坷,我有的,恐怕是白白地虚度了一生中最珍贵的青年时代。现在,当我抽出头来看周围的生活时,是陌生。因陌生而恐惧,因恐惧而胆怯,因胆怯而悲观。恶性循环。当我懂得陌生时,我要克服陌生去面对;当我懂得恐惧时,我要克服恐惧去熟悉;当我懂得胆怯时,我要克服胆怯去勇敢;当我懂得悲观时,我要克服悲观,别无选择地去战胜。不但要面对知道痛得痛,还要面对一轮轮、一层层痛的紧逼!我走得很慢,走得很累,走得很痛。现在的我,哼,麻木了。乐观的说法是,平淡了。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静,淡泊。“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霎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了。”注:所有引号内的内容引自《雨季不再来·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自序)》2004-10-2

雨季不再来

  虽然只是集子中的一篇,但把这个做为总标题还是有一定的含义的。我个人体会应该是“青春”不再来的味道。此书算是三毛初试文笔之作的合集出版,从文章也可以看出颇有些自恋夸大和卖弄之感,这也难怪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可以说没有这种积垫,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成熟。当然坚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其成功也非偶然,即有其自身十年的生活积累,另外也有着父母家庭的宽容。其实后者我更感觉深刻,在那个年代,能够让三毛过着那样的非主流生活而不苛责,不仅仅是有着父母的爱,还要有极其宽广的胸怀,又有多少人被严厉的父母所扼杀。  当然此书单看一般,要对照三毛成熟期作品才有感觉。

想要纪念雨季

这本书收录了很大一部分三毛十几岁时写的文章。那些青涩的文笔,处处体现了一些少女的迷茫忧伤情怀。但我之前看了她《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和《温柔的夜》,实在是不喜欢这部书的内容。虽然两个人都是三毛,但在这部书中所变现的三毛,或者说是二毛,正是一位不成熟的少女,让我难以持有赞赏的态度。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像是在看一些现在正流行的青春小说、散文,感情丰富,文笔细腻,但并不能带给我多大的感动,也不能让我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我也曾经一度想放弃继续阅读下去。不过我后来静下心来,从另外一些角度去体会那些文字,也感觉到她写下的一些思考,或者说是一些关于生活和人生的疑问,但在这部书中是没有给出答案的,有的只是一些感悟,或者是自我安慰。我也想到了我自己的青春故事。最近我一直在写东写西,希望能把过去的一些回忆借助文字记录下来。只是我的文笔很不怎样,所以算是在苦苦奋斗吧。但我一定会坚持,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部作品,当年华逝去,青春不再的时候,或许我们需要翻翻过去的文字,来给予自己心灵上的一些慰藉。我是出于这个目的。但三毛告诉我,过去的故事化作文字之后,也是一种自我反省。是啊,过去的我犯下了很多过错,在记录美好回忆的同时,我也该铭记那些教训。我的青春,也已走到了尾声。只是我要想迈向“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三毛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在我看来,应该说是对过去的自己的一种纪念,还有她的自我反省。从“苍弱”走向“健康”,三毛的人生之路,并不舒坦。也的确如她所言,可以给读者在将这部书与《撒哈拉的故事》的对比当中,得到一些“小小的启示”。我想,某种程度上,她也是在以自己的青春故事,以及成熟以后的那份稳重,来告诉我们成长的真谛。

生命的过去,好与不好都是造就未来生活的基石

我是看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后再来看这部作品的,而且这部作品也给了我之前思考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撒哈拉的故事》里面有一篇《死果》的文章,三毛无意中捡到一串挂饰戴在了身上,结果是撒哈拉南边‘茅里塔尼亚’那边施了巫术的符咒,“这种符咒的现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以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三毛近乎自言自语的说“我在想——也许——也许是我潜意识里总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欲望。所以——病就来了。”看到这里,我就在想撒哈拉故事里阳光灿烂、能从贫瘠困苦的荒漠中找到生命热爱的女人,有着怎么样的过去。《雨季不再来》则给出了答案。诚如介绍所言,这本书是集结了三毛17岁到22岁发表的文稿整理出来的,而这些作品里面也再现了那个时候的青少年时期的“二毛”是多么的叛逆、辍学、自闭。前半部分的几篇文章,基调阴沉、晦涩、忧郁,也有年轻生命对生命意义的寻索,更多的是画地为牢走不出去自己设下的怪圈,多少有点辛弃疾所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但这些都是以我们的视角来观察的,作为一个23岁的人来说,虽然已经脱离了17-22岁这个年龄段,回过头想一想很能理解那个时候三毛的心情。青春面前,有些烦恼面前不分性别,特别的有时候会有一些病态的行为倾向。青春期过后步入中年,会有部分的人回顾青春往事,会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多么的傻,但都是必经之路。《赴欧洲见闻录》之后,阴暗、灰色的色彩被明亮所取代,三毛的性格逐渐的转变。《欧洲见闻录》中三毛因为英国警察的无礼而抗争着,被怀疑被监禁,整个过程中心境总体来说是很达观的。被关的时候,她没有哭。警察只请她一个人喝咖啡,结果她一点也不见外的把关在里面的十几个人全部都叫出来,请他们每个人喝咖啡。漫长的等待之后,等来了移民局对她的判决,因为不符合规程怀疑她偷渡到英国而不是去西班牙的,所以判决遣送她回香港。她安静的听完了警察宣读的内容,而后奋起反击逐一反驳,一二三四点思路清晰,逻辑鲜明。末了,她说:“如果你真要送我回香港,我转托律师将你告到国际法庭,我不怕打官司,我会打到‘你死’为止”。呵,多么勇敢干脆的姑娘,之前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凄凄惨惨戚戚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据理力争、‘胆大妄为’的知性女孩了。一开始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并不怎么样,前半部分的故事也是快速看了一遍,不觉得喜欢反而有点厌恶,觉得不论是内容还是文笔上都是不成熟的,好在后面柳暗花明。只是读完之后,真的赞同三毛所说的:“《雨季不再来》是我一个生命的阶段,是我无可否认亦躲藏不了的过去。它好,它不好,都是造就成今日健康的三毛的基石。也就如一块衣料一样,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而我呢?何以讨厌前面的‘二毛’?可能是因为看到了部分自己的影子了吧,当你讨厌别人的某个特点的时候,可能就是在讨厌某个时刻的自己。不管曾经如何,我们都要坦然的面对。一株幼苗长大以后出了清绿,但没有幼苗如何会有以后的安详和喜乐。

沙漠里有一潭湖水,周围都是沙

这沙漠,是撒哈拉。湖水在沙漠之上,周围都是沙。在湖水能抚到的边际,藏着一粒琉璃。弥散在整个豆蔻季节的细雨让她顾影自怜。无缘由的悲伤,带着高傲的心气将自己推上了孤独的王座。而仰视她的,只是自己。她做了自己的王,就做了世界的王。但是所有的人,只是负她,她被世界伤了。所有的事与愿违,委曲求全,都只有她不该承受。她是琉璃,拥有精美的色彩,剔透的内心。在沙漠中,她就是王。周围的沙子在她面前,渺小无比,甚至看不清面容,分不了彼此,更不必论及美丑。湖水抚面,她在阳光照耀下,越发明亮动人。直到有一天,她想伸手去触碰前方的湖,平静的湖面却没有泛一圈涟漪。无数次的尝试后,她才看清。湖的影像,永远在身边,却不能触及。哦,我们称之为,海市蜃楼。雨变得细疏了,雨之后停了。琉璃依然拥有美丽的色彩,剔透的内心。甚至,她更晃眼,内心也变得璀璨。可是她自己看不到了。她不再是王,她眼中看到了周围的沙。虽然渺小,却各有相异,沙粒也呈现出来自己的风情。眼中有了世界,心中的自我就渺小了。她接受了他们,甚至一心融入他们。在她心中,自己也成了沙。“做一个特殊的人,是最羞耻的。”嗯哼,琉璃就是沙。2012.1.4,也许这个日子提不提没什么意思。也许就算在今天宣言或者领证都也不能证明爱你一生一世。这一天很普通,不是世界末日,也不是万物伊始。这一天很有意思,我们都趁着此时,真心诉说对爱人的一切蜜语。巧了,我在这一天拾起搁了好久都没读完的《雨季不再来》,之前读的部分,真心不适合我,怀有太多青涩情怀,无痛呻吟的年少文字让人难嚼。而今天读的部分,很蹊跷的让人寻味。文中叙事带了生趣,生活真的有了生命,不虚渺飘无,难以下咽了。而嘲讽的是,在感受到她文字的生命的同时,不经意看到一个缅怀,是她。她竟然是在22年前的今天,离开了自己的身躯。当你被一个生命吸引,却发现这个生命就是在那一天定形,这种感觉很宿命。于是我抓紧在睡前读完了余下的章节。至少在这一天看完这部作品,也算是对宿命的一个交代。是撒哈拉的气息改变了一个女人,还是所有的生活都可以?我才不需要知道答案。她的成长就如讲沙子变为琉璃一般,内心总是经过煅烧。雨季不再来,顾影自怜的湖,也不再来。而到来的是平静的善良的对世界发自内心的温存。

本书序-当三毛还是在二毛的时候

我之所以不害羞的肯将我过去十七岁到二十二岁那一段时间里所发表的一些文稿成集出书,无非只有一个目的━━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的不同的二毛。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  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著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是一个逆子,她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因此,她从小不在孝顺的原则下做父母请求她去做的事情。  一个在当年被父母亲友看作问题孩子的二毛,为什么在十年之后,成了一个对凡事有爱、有信、有望的女人?在三毛自己的解释里,总脱不开这两个很平常的字━━时间。  对三毛来说,她并不只是睡在床上看著时光在床边大江东去。十年来,数不清的旅程,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她白白的虚度她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  我想,一个人的过去,就像圣经上雅各的天梯一样,踏一步决不能上升到天国去。而人的过程,也是要一格一格的爬著梯子,才能到了某种高度。在那个高度上,满阮风月,青山绿水,尽入眼前。这种境界心情与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上面将是什么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相同的。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二毛的确跌倒过,迷失过,苦痛过,一如每一个“少年的维特”。  我多年来没有保存自己手稿的习惯,发表的东西,看过就丢掉,如果不是细心爱我的父亲替我一张一张的保存起来,我可能已不会再去回顾一下,当时的二毛是在喃喃自语著些什么梦话了。  我也切切的反省过,这样不算很成熟的作品,如果再公诸于世,是不是造成一般读者对三毛在评价上的失望和低估,但我静心的分析下来,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顾虑。  一个家庭里,也许都有一两个如二毛当时年龄的孩子。也许我当年的情形,跟今日的青年人在环境和社会风气上已不很相同,但是不能否认的,这些问题在年轻的孩子身上都仍然存在著。  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份执著,拚命探求,而得不著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平凡的长大,做过一般年轻人都做的傻事。而今,我在生活上仍然没有稳定下来,但我在人生观和心境上已经再上了一层楼,我成长了,这不表示我已老化,更不代表我已不再努力我的前程。但是,我的心境,已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对人处事我并不天真,但我依旧看不起油滑,我不偏激,我甚而对每一个人心存感激,因为生活是人群共同建立的,没有他人,也不可能有我。  《雨季不再来》是我一个生命的阶段,是我无可否认亦躲藏不了的过去。它好,它不好,都是造就成今日健康的三毛的基石。也就如一块衣料一样,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  我多么愿意爱护我的朋友们,看看过去三毛还是二毛的样子,再回头来看看今日的《撒哈拉的故事》那本书里的三毛,比较之下,有心人一定会看出这十年来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一朵温室里的花朵。  有无数的读者,在来信里对我说━━“三毛,你是一个如此乐观的人,我真不知道你怎么能这样凡事都愉快。”  我想,我能答复我的读者的只有一点,“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乐观与悲观,都流于不切实际。一件明明没有希望的事情,如果乐观的去处理,在我,就是失之于天真,这跟悲观是一样的不正确,甚而更坏。  我,只是一个实际的人,我要得著的东西,说起来十分普通,我希望生儿育女做一个百分之百的女人。一切不著边际的想法,如果我守著自己淡泊宁静的生活原则,我根本不会刻意去追求它。对于生活的环境,我也抱著一样的态度。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如果将我这种做法肯定是“乐观”,那么也是可以被我接受和首肯的。再读《雨季不再来》中一篇篇的旧稿,我看后心中略略有一份怅然。过去的我,无论是如何的沉迷,甚而有些颓废,但起码她是个真诚的人,她不玩世,她失落之后,也尚知道追求,那怕那份情怀在今日的我看来是一片惨绿,但我情愿她是那个样子,而不希望她什么都不去思想,也不提出问题,二毛是一个问题问得怪多的小女人。  也有人问过我,三毛和二毛,你究竟偏爱那一个?我想她是一个人,没法说怎么去偏心,毕竟这是一枝幼苗,长大了以后,出了几片清绿。而没有幼苗,如何有今天这一点点喜乐和安详。  在我的时代里,我被王尚义的《狂流》感动过,我亦受到《弘一法师的传记》很深的启示和向往。而今我仍爱看书,爱读书,但是过去曾经被我轻视的人和物,在十年后,我才慢慢减淡了对英雄的崇拜。我看一沙,我看一花,我看每一个平凡的小市民,在这些事情事物的深处,才明白悟出了真正的伟大和永恒是在那里,我多么喜欢这样的改变啊?  所以我在为自己过去的作品写一些文字时,我不能不强调,《雨季不再来》是一个过程,请不要忽略了。这个苍白的人,今天已经被风吹雨打成了铜红色的一个外表不很精致,而面上已有风尘痕迹的三毛。在美的形态上来说,那一个是真正的美,请读者看看我两本全然不同风格的书,再做一个比较吧!  我不是一个作家,我不只是一个女人,我更是一个人。我将我的生活记录下来了一部材,这是我的兴趣,我但愿没有人看了我的书,受到不好的影响。《雨季不再来》虽然有很多幼稚的思想,但那只是我做二毛时在雨地里走著的几个年头,毕竟雨季是不会再在三毛的生命里再来了。  《雨季不再来》本身并没有阅读的价值,但是,念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后的朋友,再回过来看这本不很愉快的小书,再拿这三毛和十年前的二毛来比较,也许可以得著一些小小的启示。三毛反省过,也改正过自己在个性上的缺点。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时间。我常常想,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我们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固执不变当然是可贵,而有时向生活中另找乐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标,如何才叫做健康的生活,在我就是不断的融合自己到我所能达到的境界中去。我的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是什么,我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在冥冥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回返永恒的地方。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用脚步丈量自由

8、9岁,大字不识几个的时候,在一本《中国母亲》的书上,知道了这么一个小孩,内向、敏感、才华横溢、远走他乡、四处流浪.......后来看过她的些许书,去年生日朋友送了套她的精选集作为生日礼物,但对她的记忆、印象,还是在8、9岁!

夜读三毛

手边放了一套《三毛全集》,总想不起来看,因为大多都在很多年前读过,所以提不起重读的兴趣。只是赶上偶尔兴起,加上夜里不想睡,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才会从盒子里顺手抽出一本,一看却是她的第一本文集《撒哈拉的故事》。挺有意思的是,这两天音响里放的是一张陶喆的老专辑《I’m OK》,所以老是听到《找自己》这首歌:今天晚上做了个梦,我走进撒哈拉沙漠……。两个撒哈拉,算是巧合了。其实三毛的书我是从来都没有读全的,中学时想看却没有机会看全,大学时就仿佛过了那个读三毛的最佳时期了,所以其实有一半可能是不曾读过的。印象中第一次看三毛的书还是初中时从家里翻出的一本《倾城》,当时特别喜欢她用一种极生活的笔调来写自己童年时的故事,感觉既亲切又可爱。后来便在书店里自己买了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记住了那个哀伤的故事,和那首美丽的歌谣。这也是我中学时拥有的唯一两本了,倒是在别人那里看了一些。大学以后因为藏书的原因,特别喜欢大陆最早的一版三毛的文集,也就是我自己《倾城》那一版,友谊出的,于是到处搜罗,凑了几本,前段时间都送了给人。不过几年前看到哈尔滨的新版三毛全集,19本是最全的了,就先买了,友谊的毕竟实在是难寻,以后慢慢来了。《撒哈拉的故事》以前是读过的,也是三毛最初讲给大家的关于西属撒哈拉的风情故事,尽管不是三毛最早发表的文字,却是第一本书。我完全能够记得最初读到这些充满异域色彩的文章时的感受,一方面很为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向往和感动,另一方面也更期待来自撒哈拉的更多更美丽的故事,所以三毛后来的风靡一时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了。虽然没有什么新鲜感,但因为很久不读了,倒是增加了一些老友重逢的亲切感,再加上突然闹起了肚子,连着跑了五六趟的洗手间,折腾的根本睡不着,所以一本书就这样看完了。然而还是不想睡,觉得特难受。发现夜晚真的很长,而人生病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真的比任何时候都寂寞和孤独。有些想念曾经的一些时光,和人。看看表,已经是三点多了。再三个小时又该起来去上班了,索性不睡了,又换了第二本《雨季不再来》来看。这本书以前没细看过,记得当时还是从书店里租来的,以为和《倾城》一样是回忆自己读书时的生活的,没想到却是三毛从前的旧作,不怎么感兴趣。现在来看,也是没有想象中的感觉,毕竟算是少作了,有很多不经意间的痕迹。其实三毛的文字大概有两种是比较对我的胃口的,一种就是《倾城》那样写童年在台湾的读书生活,一种则是写自己后来在国外与荷西的感情生活的,如《梦里花落知多少》一般。想来一个人最初的阅读经历还真是难以磨灭的,那种最初的感觉,总是难以磨灭的。不过现在看《雨季不再来》,是对三毛的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就好像看自己从前的文字一样——当然要比三毛的青涩和幼稚许多了,会有阅读之外的别样感受的。不过,倒是很喜欢三毛在自序里的那段文字,正好也在夜里劝了她很多关于开心、快乐和幸福的事情,真是于我心有戚戚了: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也正像我在电话里最后告诉她的那样:其实快乐真的不难得,幸福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一切都要靠自己,一切也都在人心里。

那个女子也不再

“对一个人关注太久,就会产生光晕效应。虽然不见得什么都喜欢,但既然持续关注,那就是基本喜欢的。这个基本喜欢就成了一个光,然后周围散出晕,也就看不清轮廓了。这样的人,有一种私藏的意思藏在自己心里的某一层皱褶下面。只要一碰,这个意思就会起反应:哦,他(她)呀。”三毛对我仿佛就是这么一个人。从十一二岁时起的启蒙,奠下一个人生基调,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她那样的奇女子,但每个人都可以充满乐观希望的过一番不悔的人生,哪怕是盲目的乐观。这是一部三毛早期的作品,雨季不再来,记叙着一个沉闷寂寞等待的夏天,也记叙了一场没有结果的初恋。无休无尽的雨像不散的游魂,纠缠着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仿佛世界末日都要来了,再也见不到阳光。断断续续的雨滴,砸在她身上,渗透衣服和鞋袜,有些咸湿又有些冻人,却不比一直记挂着的那个还不来找自己的人更让人心疼。心神不灵,若有所失,行为举动异常,是为那个充满才气的他么,可不是这样性情的女子,如何会有这样浓烈的情怀。三毛的每部作品,都是时光留下的珍珠。

青春襲人

看完此書,第一個印象就是“青春襲人”,《惑》裏的少女特有的敏感與珍妮的幻象,自戀與自虐相交織的迷惘;《秋戀》裏朦朧的浪漫與唯美的遺憾;《月河》裏kappa的青澀與固執;《極樂鳥》的孤憤與悲愴;《雨季不再來》裏的多愁善感與觸景生情……這些,與《撒哈拉》裏的健康、豁達的三毛形成一定的反差,也讓我們看到,時間改變一個人的力量。我們都有那樣的一段憂鬱迷茫甚至反叛的青春記憶,那時,我們都太專注於自我的情緒,探知的渴望與不可知的答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矛盾的痛苦,再攪拌著一點不可抗拒的孤寂,思想和情感的味道掩蓋了生活本身的意義;過於執著和自信也讓我們無知卻很有勇氣,愛拼但不一定會贏。正如三毛所說,“《雨季不再來》是我第一個生命階段,是我無可否認亦躲藏不了的過去。它好,它不好,都是造就近日健康三毛的基石。也就如一塊衣料一樣,它可能用舊了,會有陳舊的風華,而它的質地,卻仍是當初紡織機上織出的經緯。”《一個星期一的早晨》裏描繪的空靈澄靜的生活情趣;《安東尼,我的安東尼》裏自然流露出的愛惜生命的善意之心;《赴歐旅途見聞錄》裏敍述“坐監牢”這種尷尬惱人經歷的詼諧筆觸;《翻船人看黃鶴樓》初涉商海的坎坷經歷和滅不掉的雄心……瞧瞧這些生動幽默,直白而又真性情的標題:“陰溝裏翻船”“我不閉嘴”“人生幾度坐監牢”“英國佬不信我們有電視”“復仇者”“開仗了”“我的反擊”“一刀一刀刺死他”“雄心又起”……儼然讓我們看到了撒哈拉裏那個達觀、幽默、真誠、熱愛生命的三毛的雛形。流浪的三毛,視野廣闊了,閱歷豐富了,心智也更為成熟,淡泊的生活,是她開拓的更廣闊的生命意境:“人,是可以改變的,只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時間。我常常想,命運的悲劇,不如說是個性的悲劇。我們要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固執不變當然是可貴,而有時向生活中另找樂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標;如何才叫做健康的生活,在我就是不斷地融合自己到我所能達到的境界中去。”“在有限的時空裏,過無限廣大的日子。”但願我也能像三毛那樣,在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之時,無限地追求生命的廣度。看完了這本書後我的第一個舉動就是翻箱倒櫃地找尋自己少女時期的日記和書信,還好保留了一部分,看著那段莽撞、羞澀、純純的青春躍然於紙上,動容之餘,更多的還是對現在的伊感到欣慰,因為她更加瞭解自己,也學會了寬容和謙遜。

忧郁、敏感

三毛早期的作品,文字上当然不如后来的几本书,但应该是最能反映她真实性格的一本书。里面的文章我记得大多数都忧郁、敏感甚至颓废。从中可以看出她有一种自我放逐,甚至是自我毁灭的潜意识。所以她会去浪迹天涯,所以她一意孤行,所以她随心所欲,所以她弃世离尘。从这本书看她后面的书,乃至看她后来的经历、作为、结局,可以看出她写书很真诚,做人也是真性情。

哭泣的骆驼

荒芜一人的大漠,只有血一般的残阳和那埋葬了灵魂的永恒的哭沙。三毛的文字,在我的印象里从来都是平淡的,丰腴和韵味也都出自这平淡,我对她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因此爱了她的散文,也是抱着一种极其轻松和愉悦的心情读她的文字。这一夜,印象里恬静的撒哈拉忽然狂躁而凶残,吞噬着幻与梦,竟赤裸裸地将暴虐的人性捧到我的眼前,颤抖,因这文字而无法停止,闭上眼,耳边仿佛传来一阵哭嚎

证明感情总是善良,残忍的是人会成长

昨晚沙宝打电话给我,说信已寄出。好久没听见她的声音,感觉亲切。存在于朋友们世界里的自己,也是一部分的自己,这让生活不再是自娱自乐,让这盛大的世界与自己相连。我想到鹿桥写的一句话:无论我们相距多远,共同推波逐浪前进的日子里会再相见的。到时候若忙得腾不出手来握下,咱们就响一声呼哨,破破沉寂。可爱的相知。最近确实很忙,却是浮浮沉沉一点都不充实,身边像飘了充气泡泡,不能熨帖,心不在焉。人力,总有穷尽的时候。三年来,所面对过的都没有这两个月所经历的人事灰暗让我这么沮丧,毕竟,她们曾是我全心信任想要好好对待的朋友。一段用过心的感情能让人懂得好多事情。曾一个人对着台灯默默流了泪也没自觉,曾天旋地暗都是她们说的让自己伤透了心的话。但一切都渐渐淡了,也就习惯了。现在终于能面对了,也便真的放下,无所谓了。也许隐忍,才是真正的智慧。纵然也许我并不聪明,但我亦不颓废不寂寞不绝望,我可以选择不要铺天盖地的华丽也不要赤裸裸的残酷,也可以在暗哑处静候时间看它怎样在繁星周围滴答出幻境里的天堂。辰光那么安静。窗外,是很轻很轻的初夏。我想到了这本书。雨季不再来。“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人之所以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她说自己是个并不乐观而苍白的人,是个被风吹雨打成铜红色外表不很精致,面上已有风尘痕迹的人。在我心里,这书里妳是那么真实那么美的一个女孩子。自由抑或痛苦,苍白或是健康,迷茫亦曾伤感,普通的如同身边任何一个平凡的年少人。再美好的容颜终会老朽,而妳却永远钟灵毓秀的美丽着。我喜爱妳善良的灵魂里纯净的光,正因为有如妳这般存在的人们,永远都不会有绝望淹没人心的一天。想想也是,生命总有这样的时段。彷徨于明暗,在意起世界,为白昼消失,为黑夜沉沦。经历一两次情事挫折或同僚决裂就仿佛知道了一辈子的刻骨铭心,却又能对未来享有着明媚的盼望。而那些心灰意冷的痛,不过是拔节生长造成的撕连,完成了,回望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受。成长之残酷,也要看人各有不同。他人如何对我已不再重要,要做好一个自己便足够。荒凉与温暖一直交替,安德烈·纪德说,生活比人们想象的要美好。就应该这么相信。I want to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best of my life.且把这句歌词,送给留在我生活里的每个我爱的你们。

我想去加里纳群岛

上午十点四十分,阳光开始灼热,剪下的影子铺不满桌子。我一把绑起头发,特意用力扯了一下然后咬咬牙,仰起头看到很多没法呼吸的尘埃,那么不自在地漂浮在阳光的眼皮底下,自怨自艾地哼起了《旅行的意义》。一种无法言明的负罪与窃喜夹杂而来,翻开那个新的小日记本,却什么都写不下。我玩弄着桌面上的矿泉水,任由那些由光线打造出来的痕迹跟着水纹放肆,以后自修要记得带水杯,记得咯。收拾好书本,放在自己的位置上,要等格子先生的。想念三毛,走过去四区,拿起了那本很多人不喜欢的《雨季不再来》。深呼吸,又要再翻一次了,疼到心底的那些契合,竟然有点害怕,因为那个不单单是雨季的你,你明明知道。第一页你印上了黛玉的那条裙子,但是又有多少人会记得,又有多少人会了解,又有多少人心跳呢?确实,我们都是傻瓜。原来你也会说“细水长流”,但我却少了你的碧波无痕。那个稻草人看守的季节,我也快要走完了,只剩下最后一个十二月。我在想,直接绕过现在的岁月会不会更好呢?白羊座的你,我早就应该知道你是白羊座,自我,热情,单纯,冲动,任性,正义,敏感,敢爱敢恨,爱恨分明,大义凛然却又自尊得让人又爱又恨。白羊其实就是另一个狮子。echo,我很想很想跟你说话,很想很想去加里纳群岛,很想很想带把绿菊给你,很想很想唱《旅行的意义》给你听

再看三毛

我買了整整兩套的三毛全集,不為什麼,只想留住從指縫間悄悄溜走的最後那麼一點青春。每次看,都會勾出我無限的歎息,眼眶都是濕濕的。最近,閑來無事,再拿起“雨季不再來”,正好也看到這諞文章,為她感傷,也為自己感傷。

如果是二毛,其实就一直是二毛

“生命太短促了,要怎么活才算够,我热爱这个世界,希望永远不要死去。” --- 三毛永远不要死去?又为何自己了结了生命?幸福的时刻不了解痛苦的颓废,痛苦的岁月也忆不起幸福的滋味。是这样吗?那人生中每时每刻的自己都不应该算作“自我”,每时每刻都似新生,每时每刻都似陌生。是这样吗?亦或许这就是真正的自己。如果是二毛,就一直都是二毛。三毛是二毛追求的三毛,二毛才是我们心中的三毛。为什么呢?

三毛式的爱情观

我称这是三毛式的爱情观,看第一章的不S鸟,就可以看出三毛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现在在社会里很难再可以看到这种执着了~!

这样的生活,我很向往

看过一次,看完后,真的很佩服三毛的勇气,独自一人踏上国外。我这么大,外省都没去过,很想像她一样,只可惜始终缺乏勇气,可望而不可及。生活,真的不能缺少激情,何时,自己也能够勇往直前,至于那些所谓的舆论,不再去理会。

刚刚看完

刚刚看完这本书,虽然没有撒哈拉的故事那样精彩,但是依然可以从书中读到作者的心声,读到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到处流浪的痕迹。我不知道为什么哈尔滨出版社把这本书编在第二本。三毛的作品我可能只能再读一本了,因为时间的有限,我也只能说这些了。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能把全部她的作品看完。我希望那天来的快一点。

年轻的时候

只是觉得 原来后来文字那样通透的三毛,也留下了这么多偏执的文字,那些带着青春的渴望、绝望、安宁、任性的心情。。。我还是更爱那个成长为女人的坚强的三毛,然而没有这段雨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毛。轨迹 即真实。


 雨季不再来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