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十五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 欧洲文明十五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
ISBN:9787301066072
作者:陈乐民
页数:279页

有意思、精辟....

这本书让人透过历史看文化、了解文明,以及欧洲人的思维方式。还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差异上加上了很多更加辩证的、成熟的观点....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西方人以及它们的发展渊源....

格局观

这本书迟早要读完的,感想来的时候不写,走了就很难憋出来了。小时候,只上过中国地理,只学过中国历史,只见过中国人,只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过,曾经天真的以为世界之大,就是从小村庄到一个大点村庄,再后来读了中学,以为世界之大是从小村庄到镇上,再后来读了高中,以为是从镇上到小县城,后来读了大学,以为是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再往后读了博士,发现是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随着脚步的走远,思想也跟着改变。看到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知道考试第一名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见到那么多种成功,才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看过那么多种生活方式,才明白读书不是生活的全部和唯一。说了这么多废话,只想表达,不了解才会造成自大。封闭的思想让人固执,封闭的国家会落后挨打。这本书写的是欧洲文明,真该让所有的中国人多多学习。上朝天国,以我为尊,这是传统中国人的普遍认识。或者是近代中国被外国人揍得很惨,一些人又开始认定非西方不先进。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解欧洲文明,可以了解同一时期世界上的人都在做什么,可以了解文明如何发展,如何扩张,如何融合,未来走向何处。在全局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而不是盲人摸象,断章取义。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老先生,人越老,越能抓住重点,因为经历了太多的平凡,只能留下不平凡在心间。看这本书就当是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给你讲讲这个世界吧。能字字放在心上,必会有所感悟。

入门

看完《大国崛起》之后总觉得不过瘾,于是看了这本欧洲文明十五讲,作为大致框架搭建的书。从希腊、罗马、罗马分裂、日耳曼入侵,拜占庭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影响特别深刻的是对于宗教的说明,之前一直弄不懂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关系,这下终于知道基督教是新教,脱胎于天主教~总之这本书可以作为大体的框架,关于内容可能还需要看更加详细的书~

From reading

1.Reading,maketh a full man;2.Conference,a ready man;3.Writing,an exact man;4.I,need them all.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这是作者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一部通识教育教材。虽说是教材,但书中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不像其他教材那样只是些较陈旧的观点和知识细节的梳理。因为是根据录音整理,读起来不是那样的晦涩,就好像是亲自在课堂聆听一样。作者在这部书中只是讲了欧洲文明的大概轮廓。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参考书目给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了学习的门径。书中作者的一些观点让我觉得很是新鲜(毕竟自己读的书太少了),比如对希腊罗马文明的理解、中古与近代欧洲人的思想观念的分野、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理性主义的对比等等,使我把平时所知道的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不能说有很多新的认识,但毕竟受到了启发。尤为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在治学经验中提到的“了解欧洲”。作者说:“了解欧洲应当通其‘三史’;一曰欧洲通史;二曰欧洲思想史;三曰欧洲艺文史;”这种经验可以说为我们这些晚辈学习欧洲史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指导。当然,可能是因为出版社校订或者是因为录音整理而成的原因,书中仍存在一些小小的问题。比如把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写成了745年(p.78);英国的《权利法案》写成了《权力法案》(p.178);中法作对比时说“中国有齐白石,法国有毕加索”(p.236)。但这些不会对我们理解欧洲文明和作者的思想观点产生太大的影响,不能因此而否定本书的价值。我感觉对于已经有了相关基础知识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并且在每一讲的后面都附有学生问答,这些读者来说都是很有启发的。

深入浅出的课堂

这本书最开始是阿杰推荐的。它的基础是陈乐民先生在北大讲堂的录音记录,然后通过整理编辑成的一本书。内容比较浅显,因为限于一堂课的时间,另外陈乐民老先生的语言很生动,是跟青年学生传授知识的姿态,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学到多少知识点的书,它理出了欧洲文明历史的线索,提供一种思维,陈乐民对历史成熟的理解,他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概念的清楚、准确。这个线索就是时间上的几次运动、几次革命:“从两西文明发端,经过罗马-基督教文明,经盎格斯-撒克逊的实证、经验哲学,而后衍为‘英美传统’的自由和民主精神。在欧洲大陆,古典的‘文化传统’加上英国的经验、经过启蒙高潮,汇成了自由、平等、博爱、共和等近代的民主思想。”贯穿全书的一个问题就是“欧洲何以成为欧洲?中国何以成为中国?”陈老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讲课的思维也是学习西方的精神,同时思考我们该怎么吸纳。陈乐民先生还在课堂上推荐了许多好书,我都记下来,我想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以下是部分书摘及理解:“历史的长期合理性”,就是说历史是不能责怪的。西方人就是这样,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假设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再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不是这样。中国结决了一个问题,敲锣打鼓好多年。一种理想,哪怕是非常神圣的理想,如果要把它变成现实的话,逃不脱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一旦介入就必然带有事功的成分、利益的成分。所以我看天下理念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只要一落实下来,没有不变味的。民主、自由、宽容、美好、灵感等等这些体现精神抽象的字眼都不是绝对的。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恩,这让我想到了许多体制上的东西。既是跳板又是可以溺死人的)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的国家呢?)我们现在的引进,我很担心地把西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引进来了,而且引进得还非常像样,比西方还“西方”,但是人家很精华的东西没进来,学的是最容易的、表面的、包装的东西。(对这一点的理解我感受很深,就是说“文化”的引进,文化怎么引进?引进什么?引进者是否具备了理解西方文化、筛选西方文化的能力?我觉得很缺乏。这说起来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电视引进西方文化,学的是节目形式、节目运作,这些东西被运过来变成“山寨版”,这个还不说,关键是他们都是很表面的东西,国外节目的那种民主是学不到的,商业运作也不是自由的资本体制下的,最后弄得很畸形,西方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没学到,结果是口味恶俗、翻录版权的下等产品,这种节目太多了,电视被弄得庸俗不堪,但我认为这个庸俗和国外电视的庸俗还不同,我们的庸俗就是低能的翻版,没有内核的东西,国外的庸俗是商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形态,同时对其它地方的文化有巨大的腐蚀作用。同时,他们的电视也有高端节目,我们要做就太困难的。还有就是我们吃西餐,出国旅游,过圣诞节这些,没错!都可以,但是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就嗨了,还是觉得这些就是“洋气”的,“洋气”的就是好的。而这些就是最容易、最表面、最包装的东西。)我们现在还没有“现代化”呢,我们处在“前现代”时期,离“后现代”还远着呢!我在中国科技史办的展览上,说老实话,没有看到科学这个东西,只看到“技术”。(其实就像刚才说的,我们更喜欢表面上的东西,深层次需要长时间去挖的东西很缺乏,冠冕堂皇的东西我们很擅长。我觉得主要原因首先是本来近代历史发展还不够长,另外就是这样的体制、这个民族性让我们重于形式。西方务实、重经验,我们重成果。)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我觉得,应该是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现代化是从西方文明发展出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工业革命,启蒙运动都发生在西方,现在的大多数物质和精神文明也来自西方。这是个事实,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恩,对历史诚恳,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已经被“历史教材”影响至深,要诚实就只有多看看别的人怎么看历史。)中国没有也不可能从自己的土壤里生发出近代文明,中国是同西方文明有了大面积接触以后才有近代史的,更不用说当代史了。英国的实证哲学、法国的理性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连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近代思维。中国传统社会存在从上至下的“专制主义”和从下至上的“臣民主义”。中国文化比较讲“情”,故注意人际关系、等级关系;而西方文化比较讲“理”,故求真知、提倡大胆怀疑。陈乐民还在书中提及了一下“劣等民族”的问题,没有细讲了,我想了很久,要改变先从自己做起吧。

我觉得

这本书和陈哲衡女士的那本<<西洋史>>,我都看了,我觉得,两本书一起看比较好,而且这本书的线索比较乱.

接触欧洲历史

理科生,对于初高中学的那一点欧洲历史基本已经忘得所剩无几。模糊记得几个词: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world war。。。最近看了2014届世界杯,发现自己对于中国以外的地方(中国本地其实也一样)的认识是如此匮乏,好几个完全没印象的国家。想想这么多年来,都是在无知中度过,揣着这一片空白竟也活得沾沾自喜。在无知当中,也默许了自己不去接触这一领域。总有人知道。可某天忽然下定决心要开始打开这片空白之地。给它装点东西进去,于是随意选了一本书——《欧洲文明十五讲》。花开了大概两天的时间看完,大部分看得不太懂。不过,对于公元前1000至20世纪欧洲文明发展的线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本书,更像一个目录,告诉我主线如何,细节上那庞大的部分,就是日后该逐步接触的方向。分时间段,分重点事件。刚接触者可以作为指南看看。顺便写下我能记下的——两希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希腊,波斯王国,波希战争,雅典城邦的民主制,伯利克里的悼词,亚历山大东征,屋大维和罗马帝国,西罗马的灭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兴盛与衰亡,神圣日耳曼罗马帝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起源),中世纪的宗教和战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的发展等等

欧洲何以为欧洲?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到了美国发达的根源问题,这话题自然被引到了欧洲去了。他觉得美国的发达得益于欧洲,对此我并不否认。我开始搜寻关于欧洲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是些历史书,没有太多对当时那段历史有独特见解的解读。后来搜到了本让我产生了兴趣的书,名字叫做《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是陈乐民,一位刚刚过世的老学者。此书是他在北大讲堂的录音记录,语言生动且严谨。陈老先生有一番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说:“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不是在消化西方文明,而是试图用西方的文化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不忘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很难,因为人的观念存在实用主义问题。从现代化角度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帮不上忙,无法通向现代化。”事实上我们确实已经生吞活塞西方文化很多年了,从传统工业到音乐电影再到互联网,我们一直处在山寨状态。很多人把这些归结于国民素质问题,那我们的国民素质到底低在哪儿?书中提到,我们是低在文化水平上,关键是在这儿,愚昧是可怕的,愚昧是可以葬送一个民族的。我曾和一些人讨论什么是有文化,其中大部分都觉得学习好就是有文化,学习好的人是有文化得人,用他们的话说,上过大学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而文化在他们眼里是一种可以学习与创造的东西,对此我无言以对,但实在觉得这些人眼里得“文化”太过狭义和肤浅了。如果大家对文化感兴趣,可以在书中寻找,陈老先生在讲欧洲文明的时候对“文化”的解读十分到位,而且针对中国做了大量对比。书中在讲启蒙运动时说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民主与自由。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时常被民主与自由所困惑,书中对此这样写到,总之自由精神与民主精神,在欧洲19世纪已经浮出水面,其定义和论证也日渐,羽翼丰满。概括的说可以叫做“自由主义”。他越出了早期的纯经验阶段,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制度。他有一下几个基本点:第一,自由与人。“自由”的基础是人,是个人,他充分尊重,人之为人,尊重个人的权利、利益、意愿;只有个人的意志、创造力、积极性的到充分的发挥,有个人组成的社会才能“文明”起来。所以可以说,“自由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主义”)为基础的;这种“把人当作人来认识”(马克思语)的“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前提。第二,自由与法律。人同时是社会的个人,因此任何个人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星矢自由的权利;亦因此,法律不仅仅是对违法者的惩罚,尤其是对人的权利的保护。“自由”需要法律来保护。康的有两段话说的最好。我忍不住再做一次“文抄公”。康德说:“法律限制我们的自由,只是为了使我们的自由可以和他人的自由以及全体的公共利益相一致。这种自由附带着这种权利,那就是把我们自由还不能处理的各种思想和疑惑公开付诸讨论,而且这样做时,不会被人污蔑为捣乱的有危害性的公民,这是人类理性原有的权利之一,而人类的理性,除了人人在其中都有发言权的那种普遍的人类理性之外,并不承认其他的裁判者。而且既然我们的状态所能有的改善,要得自这种来源,所以这样得权利神圣得而且必不可剥夺得。”(还有三和四可以在书中找到,这里就不多摘录了。)看完这本书,不禁感叹中国现在连一个19世纪就提出的人类理性原有的权利之一都不敢充分给予人民。如果中国没有自由的精神,那“民主”也只能是个空壳,而这自由的精神,不仅仅是“上面”的人要有的,更是“下面”的人要有的,但这就又说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问题了。陈老先生多次在书中提到,他研究欧洲,实际上心里想的是中国。我看他的书其实心里也是想着中国,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对如今几乎全面照搬西方的中国却有很多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而这本书给了我相当多的答案。在第十三讲中,陈老先生提出了一个命题留给我们去思考——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希望大家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读后小感

读后,给我的冲击是自己读的书太少了,没有能力像那些学生一样提出这样具有深度的问题,我深深地感到自卑。而且陈乐民先生由头到尾都强调一点:我在这里讲的只是一个框架,几条线,你们自己要多看书。在这一点上,有点像我们的新闻学史的老师。他现在教的是“中外名记者研究”,每节课讲述一个记者的生平,然而时间的限制和没有课本的窘迫,造成了课程有点闷。我一开始的打算是每个记者都找一本传记看,但是终究没有坚持下来,很是惭愧。读后,印象最深的是,“为什么有些事情中国做不到,而欧洲能做到呢?(启蒙运动,工业革命……)1、欧洲的智力发展是独立发展的,2、欧洲在实验上的发展(钻研的实验方法),3、西方的发明是不断翻新的(波浪式推进)”有些事情,没有经过对比是不能发现问题的。学术要独立发展,脱离政治的控制。学术独立发展,才可以自由发展,迸发活力。这个令我想起了深圳的那所南方科技大学,一所为脱离政治管辖而建的大学,一所希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大学,在建立之初遇到了多少困难啊。但是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可见在独立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必须从制度上做出真正的变革。钻研,要的是耐得住寂寞,“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跟现在社会的浮躁之风脱不了干系,每个人都想着怎样出名,确切来说是如何快速出名,于是浮躁的风气无处不在,你传染我我传染你,很少有人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的人又被视为异类,就像作家当年明月还没成名前一样,总是在看历史书,就被人说这说那的。创新,要的是不满足与现状力求突破。中华五千年值得骄傲,但是现在国际上拼的是现在的综合国力,各种实力都包含在内。凭着以前的辉煌,我们又怎么能一直屹立不倒呢?我们要求突破啊!

自由之空虚,平等之法外,博爱只爱己

1 达芬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 商人成熟。3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埃德蒙博客《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全盘否定。人类是分等级。英国保守主义基础。4 人生而平等最早出现在洛克的《论政府》。5" 自由,自由,多少罪行都是假汝以行。" 《罗朗小传》梁启超。罗朗夫人被送上断头台罗朗先生当晚自杀。6 没有恐怖的道德是无能。罗伯斯比尔

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本书

这本书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是在考研准备期间见到这本书的,对于“封建”的真实内涵我是第一次见到,当然以后在其他书中也见到过。而最重要的是陈老先生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国何以为中国,西方何以为西方”,当我见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但是却没什么成果,我希望当我挣了钱以后,专门设一个奖项,奖励在研究这方面有突出成果的人^_^

有瑕疵,但仍值得一读

说来惭愧,笔者现在在法国交流,欧洲国家也游历过不少了,基本涵盖了东、西、南、北和中欧,但所读的系统介绍欧洲历史文明的书却只有一本《极简欧洲史》,对欧洲的了解仍只局限于平时所累积的一些碎片化知识。圣诞假期刚去了中欧的奥、捷、匈等国,在参观一些教堂或是著名历史遗产时,却仍是一知半解,于是回来之后希望利用这本书给自己好好补补课。陈乐民先生是社科院欧洲所的前所长,学养深厚自不必谈,更重要的是本书是他给北大国关大三学生讲课的内容整理。笔者现在正处于大三年级,北大国关又是笔者中学时期一直梦想进入的学术殿堂,看到这样一本书,自然是如遇知己。下面就简要谈谈笔者读罢后的一些想法。这本书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基本算是系统梳理了一遍欧洲文明的演进历程,佐以陈先生的一些个人观点,很适合希望入门了解欧洲文明的人阅读。编排体例也比较经典,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占据了较大篇幅,有中学历史基础的读者读此书不会有任何障碍。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是以中国视角来审视西方文明的,所以这本书不仅在谈欧洲,其实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谈中国。作者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认为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教所演化出的政治文明只会带来朝代的更迭与循环,缺乏向现代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中国文化自1840年后其实已丧失了自主性,面对当前“新文化”建设这一任务仍未完成的情况,我们还是需要从欧洲文明的精华,即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中寻找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我认为此处作者说得其实比较隐晦了,可能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作者认同从欧洲产生的民主自由平等等等这些理念是可以作为普世价值并嫁接到中国的土壤上的吧。观点上见仁见智,但我总觉得,从陈先生对中国目前文化教育状况批判性的评价以及陈本人的经历身上,还是很能看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了学生当堂向陈先生提的问题。虽然陈大多未给予正面回答,但这些问题本身多极具思考价值,比如:“既然罗马在历史上有如此崇尚法制传统、如此严格的社会结构,意大利又是对罗马文化继承最多的国家,不仅历史遗迹仍存留在意大利本土上,语言、生活、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也应该如此,甚至资本主义萌芽也产生在这里。那么如何解释意大利后来的政治动荡、经济欠发达以及犯罪组织黑手党的兴起等一系列问题”?但不得不说本书算不上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由于是对讲课口述内容的整理,自然少了一些对文笔的要求、少了一些可读性。另外细节上还是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第三章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伊斯兰堡、唐朝打击匈奴,第四章“荷兰的安特卫普”,第九章路易十六上了“绞刑架”等等。另外陈先生比较喜欢用“回族人”来代指中东地区的穆斯林,这个代称在讲课的时候说出来当然学生都可以理解,但如果出版成书时考虑到作品的学术性,还是应该将“回族人”与“回教徒”严格区分开来才好。这些瑕疵,对于一本口述整理出的作品,也是在所难免的,我本人还是理解的,而且少量瑕疵的出现并不影响这本书思想观点的表达。所以我觉得尽管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本书对于希望入门欧洲文明史的人来说还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最后用陈先生送给北大学子的那句培根名言作为结尾,笔者亦共勉之:“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希望现在重拾这三样,亦不算晚。

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

匆匆十五讲,将欧洲文明的主线牵出来了,通俗易懂,又意犹未尽;作者虽然主要研究欧洲,但里面一直透露着对中国的思考,也就是“欧洲为什么是欧洲,而中国是中国的问题”。在先生看来,欧洲文明的一个核心特点是具有“科学、民主”的精神,也就是五四运动时期我们引入的“德先生”“赛先生”。在作者看来:“了解世界,有如剥笋一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先剥去所谓“国际关系”这层眼前的表皮,再把“社会”现象剥开,剥到最后,便露出了现象覆盖下的“内核”,即黑格尔所谓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照为看,就是从两希文明发端,经过罗马——基督教文明,至盎格鲁—撒克逊的实证、经验哲学,而后衍为“英美传统”的自由和民主精神。”而由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是“依附”在“官”上,政治意味太浓,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老先生认为,中国不可能独立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原因。此外,先生给出了一个研究欧洲的思路,他说:了解欧洲应当通其“三史”。一曰“欧洲通史”,二曰“欧洲思想史”,旁及社会史、哲学史和科学史;三曰“欧洲艺文史”,含诗文、美术等诸科。那么从我开始,先看一些吧。本书的最后几讲,特别是谈到中国文化“自主性”的丧失、中国知识分子的断代,中国教育的问题时,明显能感受到老先生对现状的担忧,对改变的紧迫感,对学生的殷切期盼,这一份拳拳之心看的人感动,真的,热泪盈眶;老先生虽然研究的是欧洲,但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中国。我想,经历了文革时期的这一代学者,他们离五四时期的思想繁荣时间并不远,而又亲历了那些对知识分子无情的迫害,把已经有点起色的中国自主文化硬生生的掐掉,破坏掉,以致现在中国在人文社科方面的中断,心里该是多么难过啊!希望中国再不要出现那样的情况,希望中国从高层到每一个学生都开始重视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的文化会逐渐逐渐发芽,成长,并开出艳丽的花朵!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教育,我想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我成长在农村,2000年读初中,大概是这个时期。想想当时读书时,虽然课程不紧张,但是完全没有意识要去读一些书,一些经典著作;而父母或者其他亲人,根本不懂这些,更不可能引导你去读书。想想《苏菲的世界》,主人公是初中生,我是在大学读的,而且我相信很多大学毕业的人仍未读过这本书,或者其他哲学相关的书。这不是谁的过错,而是意识还未觉醒,就像老先生讲的,通识教育,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视和普及远远不够;这也不是谁的责任,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年青一代的责任,让我们的文化生根发芽!

看了三遍,将来还要给儿子看

总是遗憾以前看到的书太少所以恨不得孩子能从小就领悟到一些东西古今中外现在都逐步让他涉猎但到了合适的时机,历史常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是要让他看这本书的曾经跟老公说希望孩子学理工科,但历史人文方面一定也不能放过。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转】

欧洲文明是个大题目,如果去读厚厚的大部头著作,是件很麻烦的事。往往是费劲读了几天,也进展不了几百页,非但未能掌握概貌,看到后面还有上千页的篇幅,心都先凉了。所以有时候读些简单性的、概括性的文章,了解点基本情况,培养并维持兴趣,有助于去通读那些专著。这也并非只是针对欧洲文明,举凡历史啦、文化啦,这些貌似深奥的专题,都可以从普及性的简单读物来入手。要说通俗易读,讲义便是一类很好的文章。百家讲坛有不错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口语化的讲解,虽然听这类讲座无助于听众成为专家学者,但是能传播引导基本概念,就已经完成主要任务了。《欧洲文明十五讲》,是一本大学里讲解欧洲文明的讲义合集。如果读者中学时历史课已经学得不错,对欧洲历史有常识性的概念,那么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好像有很多收获,但又好像什么东西都没学到。这位作者老师呢,用十五讲的内容把欧洲文明做了个基本梳理,大致讲了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0世纪、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差不多可以一目十行看下去,不用担心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简单到什么程度呢,简直都有灌水的嫌疑了。但是呢,要硬说他是灌水,似乎也说了很多东西,并没有毫无意义的感觉。另外,每一讲之后,还收录了一些学生的课堂提问,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也确实不乏机灵和刁钻。看看老师是如何来回答问题的,也是一种乐趣。这些问答内容的存在,是本书非常有价值的地方,也更不能说是灌水了。如果看完这本书感觉不过瘾,翻回第一讲,作者列了个书单,推荐了一批书。这本书虽然读起来不吃力,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观点都容易让人接受。比如说,这位老师谈起十字军东征,谈起西方人侵入美洲,极力强调在促进交流上的文明意义。我对这类“入侵虽然不好,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交流”的历史观,虽然一向不太感冒,但也勉强可以接受。然而,当这位老师讲到,“这个问题呢,西方人是抢了印第安人很多地,杀了不少印第安人,但是印第安人也杀了不少西方人,这就不好说了。”我实在是没法忍受了。所谓残酷的征服带动了交流融合,本来就是史学上一个别扭的说法。貌似十字军不东征,地中海就没有商船穿梭。貌似蒙古人不进攻,东西方就一直老死不相往来。还好,这些观点毕竟承认侵入本身是残暴的。但是这个莫名其妙的观点——“征服者虽然杀了很多当地人,当地人也杀了很多征服者,所以这就扯平了。”等于是说,侵入者随便来抢你的地,杀你的人,当地人只能伸长脖子等待屠杀,不能反抗,否则,你也杀了对方的人,道义上就平等了。能这样为侵略行为本身来辩护,确实太强大了。尽管如此,这本书通俗易读的优点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需要启蒙

用了两天看完了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多,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西方),引起了很多思考。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通往西方文化的窗户,我现在读大三上,这是与我们从小到大被教材灌输的东西和所接受的所谓传统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另一种东西。这就是启蒙吧,陈乐民先生已经逝去,他书中反复提及的几句话印象很深,“不读中国史,不知道中国何以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道中国何以落后”,“要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国文化,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文化。”觉得这本书对我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给我打开了另外一个思维世界的门,西方文化,美国文化。想利用这个寒假好好把西方文化好好地了解和学习下,民主和科学,对个人权利的尊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没有的,包括现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也是缺乏的,应试教育会祸害一代代人人,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已经把陈乐民和资中筠两位先生的书都收藏了,在前几天刚看完这本书后又马上看完了先生的《给没有收信人的信》,还找到了林达夫妇的介绍美国文化的书,确实在读书的过程有震撼,也有很多思考。也引导了要对民国人物和对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那一段历史有更多了解。先生已去,感谢陈乐民先生。愿先生在天之灵安好。

把人类文明的源头讲透了

听说陈乐民走了,心中恍然若失。陈乐民的这本书是这套从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一本。因此知道了陈乐民,因此去买他的所有的书、看他所有的文章,包括陈乐民夫人的文章。

外来的问题

这本书时隔半年重翻 ,再一次感觉做陈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一方面是可以聆听这位富有人文情怀的老先生的教导,另一方面是可以和那么多优秀的同学一起思辨。本书虽说是谈欧洲文明,骨子里还是在想着中华文明的走向的。古代史尚且可以把中华文明放在一旁,一到当代矛盾便无处可躲。与动荡更迭的欧洲文明比,中华文明除了数百年一次的朝代更迭外显得异常安稳。如果没有西方的扩张和入侵,中华文明是否依旧能够保持那种田园般的恬静呢?或者说,中华文明本身没有什么大的毛病,近代的问题都是源于西方的入侵?我也曾有过这样的设想,却不知道答案。原来康有为早已有解答:如果西方人不过来,我们仍然沿着老路再走一千年,也就是如此。当其他文化寻找到更好的社会发展方式时,曾经辉煌的却相比之下“落后”的文明难免被动地淘汰,而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残酷的。现在我们对于西方文明的态度,颇有点瞻前顾后的意思。其中缘由,可以联想一下基督教教义与基督教会的关系。

信息量大,很值得

这本书值得多读几遍,另外,里面推荐了很多的书,我总结了一个书单,来分享下。1: The Western Heritage BY Donald Kagan, Skven Ogment, Franlo.M.Turman可做查询用2: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BY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读绪论3:《西洋史》 陈衡哲 辽宁出版社很好4: 《欧洲史》 德尼菲.加亚尔 海南出版社 年代清晰5: 《西洋文化史纲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雷海宗6: 《欧洲文明扩张史》 陈乐民7: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BY David.S.Landes8: 《历史》希罗多德 “史学之父”两河流域文化如何影响希腊9: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伯里克利悼词10: 《顾准文集》11: 《高卢战纪》凯撒12: 《罗马盛衰原因论》 孟德斯鸠 p 74,7513: 《拉奥孔》 莱辛14: 《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法兰克时代》 恩格斯15: 《日耳曼尼亚志》塔西佗16: 《查理曼大帝》 爱因哈德好希望有一天我能把这些书都翻翻

欧洲文明的大纲

引子陈近南:小宝,你这次进宫九死一生;但是不要紧,我这就把武功秘笈传授给你。(说着,掏出一本小册子)韦小宝:这么薄啊,真好真好;一个晚上就能看完诶~陈近南:这个只是武功秘笈的目录,那一堆书才是武功秘笈。最近看一个北大出版社的系列图书,叫“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标题是《某某十五讲》,比如我这里提到的《欧洲文明十五讲》(陈乐民著),还有其他关于哲学,文艺,历史等等相关的。总得来说,这些讲座都属于相对于技术的“科学”,或者相对于器的“道”。鼓励人了解这个世界现有的现状,去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的这个现状。当然,作为讲座的讲稿,这个系列的书自然是存在一些得失的。缺点显而易见的,正如《欧洲文明十五讲》开篇“关于第四次重印的四点说明”中说的,此讲稿是根据课堂录音整理,而上课的时候,作者只准备了最简单的提纲,绝大部分都是临时讲的,所以此书文笔布局只能说一般,不仅算不上字字珠玑,甚至于还有部分史实的错误。好的一点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话题展开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评论,这样,读者在陷入具体知识细节之前,先可以纵览整个话题。作为一个大纲,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上的问题,倒不是特别重要了。回到具体的《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此书探讨的问题,主要是“欧美何以成为欧美”。所以这本书从现在影响欧美文化最深远的古希腊的民主和科学讲起来,然后探讨这些东西怎么在历史中默默的发展,然后成熟。此书说的“欧洲文明”,准确的讲是cultural Europe,而非geographical Europe;讲的是古希腊精神之传承和演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某某年发生了某某事的列表。当然,书里夹了很多作者本人的史学观点,或者说,私货。可以借鉴一下,但并不是绝对的权威。不过,令人特别感激作者的是,他这里开了很多书目,而且都附有简短的评论,这些东西,就好比一个大厦之基石,有了这些基石,你自己自然可以真正了解了欧洲精神,也可以从这些基石发展出更多的书目。这个是个大好事,为初学者节省了无数的时间,不用自己一头钻到书海里慢慢摸索了。试摘出这些书目和简要的评论,每一讲标题和书评语是小p鸟按原书缩写的,有一些没贴上来,跟主旨看起来没啥关系的:第一讲 开场白Kagan等,《The Western Heritage》,西方历史教材,很厚不一定看完,对于具体的事情可以查一下搞清楚来龙去脉。黑格尔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非常难读,不一定全读。但是绪论要读。最好看德文的或者英文的。陈衡哲《西洋史》中国人写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文笔非常流利细腻。加亚尔《欧洲史》法国人的大学教材,翻译人蔡鸿滨和桂裕芳,查年代特别方便。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纲要》必备工具书,37年讲课纲要。陈乐民《欧洲文明扩张史》供批判用(作者自己的书)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汤因比《历史研究》有空可以翻翻,不必认真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西方中心主义,名气大但实际没法看希罗多德《历史》可以看到两河流域如何影响希腊。前面讲埃及和波斯是怎么样的,后面讲波希战争。看了以后感觉自己很无知。有时看得很激动。《罗马兴亡史》《罗马帝国史》《罗马盛衰原因论》第二讲 希腊亚力士多德《政治学》考察了希腊150个城邦的政治体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认真看,全文引述了伯里克利为雅典斯巴达战争阵亡战士所作的悼词,归纳了雅典的民主和法律,还有“雅典精神”,可以让人体会出黑格尔所说的“只要我们提到希腊,我们欧洲人就有了一种家园之感”。《亚历山大东征》《顾准文集》《柏林谈话录》简单好玩,自由的态度,提倡多元;有人认为太滑头。第三讲 罗马兴衰一千年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是论法的精神的根据之一,不大容易读。捏着鼻子看。塔西佗《日尔曼尼亚志》恺撒《高卢战记》商务汉译名著,翻译的很好。把沿途风俗民情都记录下来了。但丁《神曲》荷马史诗以外最重要的史诗。第四讲 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恩格斯的论文《论日尔曼人的古代历史》《法兰克时代》把日尔曼民族从原始变成文明的过程描写的非常详细生动。爱因哈德《查理曼大帝》马克思 恩格斯《神圣家族》Haskins《12世纪的复兴》《The renaissance of the Twelfth Century》但丁《新生》a new life。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三联,引了很多中世纪的文明礼貌的小册子。第五讲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讲了意大利各个邦国的历史。有个愿望是希望这些邦国统一起来。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黑格尔总把简单的事情说的很复杂。比较难读,但是值得硬着头皮把它弄懂。伊拉斯莫《愚人颂》或作《愚神颂》很好玩。作者人文主义色彩。第六讲 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提出排除道德的政治学的第一人,贡献大不大?雅克布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有时间翻翻非常厚非常详细,什么地区发生了什么事情。马丁路德《这是我的立场》上海译文。对他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形势有很精辟的分析,对马丁路德也有很精辟的分析。茨威格《一个古老的梦》《伊拉斯莫传》写的非常好,作者性格很复杂。茨威格《昨日的梦》,写的太好了。对19-20世纪的情况很失望,很遗憾。《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第一个国际公约。伏尔泰《论宽容》自由和宽容是相容的。经典之作。说明宗教战争时期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可以了解下宗教改革期间科学的发展,科学思想的发展。第八讲 话说启蒙康德《理性历史批判文集》中的《答复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启蒙》何兆武翻译。字数不多非常精练。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经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写的文章。培根《新工具》伏尔泰说,在此书之前没人知道什么叫“实验哲学”,不知应通过实验认识世界现象。不一定从头到尾读。文字比较清新通顺,充满智慧。伏尔泰《哲学通信》上海人民出版社,非常好看,对了解伏尔泰了解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必读书。他的一生我觉得活的非常的丰满。狄德罗《达朗贝的梦》非常轻松,有点讽刺的嘻笑怒骂,有哲理,用人的眼光看世界,看物质,看心灵,批判现实。在《狄德罗哲学选集》约翰 密尔《论自由》把自由讲的比较全面。第九讲 英法革命《权利法案》《大宪章》《权利请愿书》《五月花号公约》伯克Burke《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潘恩《论人权》洛克《论政府》杰佛逊《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联合国人权宣言》卢梭《社会契约论》第十讲 欧洲文明的辐射马克思《共 产 党宣言》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关于美国如何继承了欧洲文明,而又反馈给欧洲。第十一讲第十二讲 20世纪的欧洲

关键字书摘

希腊一千年BC1000-0两河流域到尼罗河 城邦政治 代议制民主 三个时期 三次战争 四次改革 伯利克里 梭伦 希波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希罗多德《历史》 《顾准文集》 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纲要》 陈衡哲《西洋史》只要提到希腊,我们欧洲人就有了一种家园之感。罗马一千年BC500-AD500共和制到帝国制 布诺战争 凯撒 屋大维 安东尼 尼禄 戴克里先 奥古斯都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公元476 孟德斯鸠《罗马兴亡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行省制 《十二铜表法》 《民法大全》 李维《罗马史》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凯撒《高路战纪》 维吉尔 脆弱的哲学 法律和行政古罗马的传统只是一种怀念性的,一种对自己古代文化的自豪。历史没有否则中世纪一千年AD500-1500日耳曼 基督教 市民社会 封建制fief feudalism 教皇pope 经院哲学 圣父father 圣子son 圣灵holy spirit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恩格斯《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法兰克时代》 但丁《神曲》 8次十字军东征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查士丁尼 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民族国家 英法百年战争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佛罗伦萨史》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商业发展 1492新大陆 航海家亨利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薄迦丘《十日谈》 伊拉斯谟《愚人颂》 宗教裁判所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托马斯阿奎纳《神学大全》阿拉伯人给我们带来了数学、几何、天文……,蒙古人来了什么没给我们带。希腊文明是由东向西传入欧洲文艺复兴300年 14—16Century Renaissance of Arts英法百年战争 玫瑰花战争 都铎王朝 君主立宪 大宪章 威尼斯 佛罗伦萨 热那亚 但丁-维吉尔-贝亚特丽奇 彼特拉克 薄迦丘 马基雅维利 达芬奇 拉菲尔 米开朗基罗 bourgeois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丽亚,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宗教革命1517始Indulgence 英国威克里夫 捷克扬胡斯 马丁路德《这是我的立场》95theses 因信成义《论基督徒的自由》 闵采尔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伊拉斯谟《愚神颂》《圣经》校订 茨威格《一个古老的梦》 Protestantism 英国圣公会 法国胡格诺派 瑞士加尔文教 三十年战争 哈布斯堡 《威斯特法利亚条约》荷兰格劳秀斯 宗教宽容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基督教教廷是在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用血来巩固的启蒙运动 17—18Century Enlightenment康德《答复一个问题:什么叫作启蒙》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实验哲学 John Locke洛克休谟 伏尔泰《哲学通信》ELI 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 达朗贝 笛卡尔 日耳曼莱布尼茨 英国经验主义 法国理性主义 德国古典主义 法国大革命 卢梭《社会契约论》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英法革命三十年战争 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 查理一世 英国内战 光荣革命 荷兰威廉三世 权利法案 东印度公司 圈地运动 工业革命 路易十六 巴士底狱 法国大革命 埃德蒙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托马斯潘恩《论人权》 《人权宣言》 第二次革命 国家安全委员会 罗伯斯皮尔 雅各宾派 雨果《94年》自由,自由,多少罪行假汝以行20世纪的欧洲苏联的诞生和崩溃 法西斯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 欧洲统一 霍布斯鲍姆《Age of Extremes》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 1956苏共二十大 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修正主义 1959《哥德斯堡纲领》 第三条道路 一战威廉皇帝 魏玛共和国 1958《罗马条约》 欧盟东扩 1956匈牙利事件 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欧洲是从战争的铁砧上敲打出来的

欧洲何以为欧洲

在这本书中首先强调的问题是欧洲。在大家看来,欧洲不过是与中国面积相似的位于亚洲西方的一块陆地,但是对于学习国际关系的人来看,更重要的是看到它是cultural Europe,而非geographical Europe。全书大致用了这样一个线索:希腊、罗马文明——欧洲的封建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再到英法革命来说明欧洲的统一,欧洲文明的传播、欧洲文明现在的发展,最后是欧洲文明对现在中国的启示。几千年来欧洲文明不断地创新深化,其实很大程度上与欧洲的精神有关。陈先生总结道:欧洲的精神就是:两希(希腊、希伯来)文明发端,经过罗马基督教文明,至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实证,经验哲学,而后衍为“英美传统”的自由民主精神。其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自由的精神,民主的制度。正好现在学习的国际关系史,战前的国关史一大部分是讲欧洲的。在谈到历史的长期合理性(long term rationalty of history)。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叫做黄仁宇,他写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学上颇有建树的作品。他在提倡一种类似于宏观经济学的宏观历史,也就是一种大历史观。他提出来了历史长期合理性,,就是说历史是不能怪罪的。有相当长的合理性在里面。这样,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说如果当时怎么怎么样,就怎么怎么了。想到这里,我们老说的贞观之治李世民最后不应该不听谏言、李后主不应该去做皇帝等等,一个是既定的历史不能去改变,另一个是我们不能去怪罪他们,要是换做我们在那么年代,我们能做到他们那样吗?历史已经形成,我们以史为鉴,看到了当年他们的不足,所以现在要做的不应该是怪罪而是反思,去避免此类的事情重复发生,这才是我们最应当做的。所以我们在了解欧洲的历史过程中,更要看欧洲历史的长期性。以往我们喜欢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事件去标志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其实,往往历史的变化都是在渐变中量变的,而恰恰是某一个事件,成为了历史的标尺。但是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长期的酝酿。欧洲为什么会发展到现在,我想是和它的源头有深切关系的。正是因为希腊的民主制度,所以有了欧洲人的精神本源,所以会有人民反抗教会统治,所以会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所以会引起法国大革命。这些民主的浪潮一波又一波的来袭,这正是不断地强化精神,繁荣文化,所以才会有欧洲文明的不断发展。为什么哲学家像康德、黑格尔、叔本华他们出现在德国,这正是由于他们的民族性和历史传统,孕育出了独特的思辨伟人。这似乎更好的解释了历史长期合理性,我们不能怪罪他们产生了所谓黑暗的“中世纪”,我们也不能埋怨我们为什么历史发展中没有文艺复兴,各自的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我们要跳出局限的历史发展观。这点,应该向斯塔夫里阿诺斯学习。在我们的眼中,提到中世纪,我们想到的词语是黑暗。陈先生告诉我们,这段时间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欧洲的封建时期,而不是dark ages。尽管中世纪教会独断专权,可是那个时候的天空也不是黑暗的。照样出现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我们现在的遗产,有多少是这个时候的啊。而且,而且恩格斯说中世纪的出现,才会有了在近代使其成为民族国家的欧洲。这也是欧洲近代化的一个历程吧。尽管教会对人的控制是极为苛刻的,但是,又正是中世纪,产生了第二个成果,就是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就像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一样,对西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约束作用。博爱、平等、自由,敬畏,这些精神伴随着西方人的不断地成长深化,成为了他们立国之本,成为了他们处事之源。马克斯韦伯有一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在强调宗教思想不可能从经济的物事演绎出来,有自己固有法则性和不可抗的力量。基督教的精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已经深化到他们骨子里的内涵。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说,世界历史,精神而非现世的。刚读到的时候,觉得的确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在里面。可是,仔细想想,这句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有句话说深层文化精神价值,是超越的而非现世的,是道义的而非功利的,是高尚而非鄙俗的,是文雅的而非野蛮的。诚然,历史的目标是精神的充分自我发展和自我意识。所以,当欧洲的民主和自由思想在欧洲人中不断发展,成为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时,历史的朝向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轨道,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历史合力论解释这个现象我觉得更有说服力。当你我都朝着一个民主自由的道路上前进,历史的车轮也会不断地前进。历史使我们每个人的历史,是我们集体的历史。历史确实有相似性。循环螺旋上升,抽去这些历史事件,在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上来看,不正是一个精神的骨架在支撑着发展吗?所以,我们观历史,知古今,如果有足够的历史直觉,我们也能看到历史的未来。在这门课上,陈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太多的零碎知识点。现在我的水平也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学习国际关系的人需要是一个“通才”,研究这个问题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希望我可以一直在这条路上,用数十年为这道题找出答案吧!

斯人已逝,学问不朽

陈先生之所以为大家,不仅在于他对西方文明深刻,全面的了解,更在于他那渊博的中国文化背景。因此,书中纵向,横向的脉络都十分清晰。可惜他的看法在当前也定会被扣上普世派的帽子,引来一群喝着发霉,发臭的孔府家酒的民粹主义者的骚扰。

回到课堂

回到课堂,听老师从希腊开始讲起……从远古走到现在,遥望欧洲的孕育产生发展曲折,然后低下头,审视自己。今天刚从世纪坛回来,倒退着看世纪坛上篆刻着的印记,从山顶洞人到2000,中国的演变。抬头的时候,期待恐龙的出现。地球只是上帝吹出的一个肥皂泡吧?我在它破碎之前,欣赏泡泡上瞬间变幻的花纹。。。

读书笔记

有些书能给你打开新的世界,陈乐民先生这本书绝对是把金钥匙。没有长篇累牍的编年史,没有乏善可陈的说教。陈先生用自己毕生思考串起这本书的大本大宗,给了读者一个审视欧洲的角度与方法: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顺着两希文明、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英法战争、20世纪的风云变幻,陈先生将欧洲史关联起来,历史不是断裂的,每个阶段都有着内在的延续性。跟着这本书,学史实是次要,学见识才是根本。大学时有个老师说,世界有多大不重要,关键你内心有多大,内心多大就能装下多大的世界,剩下的世界和你没有关系。陈先生这是把欧洲和中国装在心里的人,这本书反复重复一句话,“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先生心里是有个情结在的,他也说,“做学问,包括本科生的学习,没有一种情结是不行的,要有情结,要有兴趣的升华,甚至升华到感情色彩,你才能学得下去。”做任何事情都如此,要有点情结才能支持你度过每一段艰苦的日子。陈先生还讲,做学问第一要怀疑;第二,要经常感到缺憾。西方人就这样,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假设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再提出一个问题,再解决一个问题……中国人不是这样,解决一个问题,敲锣打鼓好几年。这段话可是说到心坎里,任何事情首要要做完,其次是不断地去突破,不断地去挑战天花板,一次次迭代升级,才有发展。除了这些做学问的大本大宗,你还可以从中感受到陈先生的问题意识,他是用多个问题串起这门课程,比如在探讨20世纪的欧洲时,他提了四个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崩溃以及东欧那些社会国家的诞生和崩溃> > 法西斯主义的出现与崩溃> > 社会民主主义> > 欧洲统一你可以从中看出陈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他是如何从庞杂的历史中捋出历史的主线。“要了解欧洲,首先你要懂欧洲的通史,就是那些事件;其次是欧洲的思想史,哲学、社会史等;再就是欧洲的艺术。”在本书末尾,陈先生这么总结。可由于本书篇幅有限,陈先生讲得大多偏重思想史,他在这书里夹杂讲了和思想史相关的书籍,也算是给我们学习其他部分史学一个启发与参考,比如:##希腊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希波战争这段不得不看;##罗马史> 《日耳曼尼亚志》> > 《高卢战记》,凯撒> > 《神曲》,但丁> > 《罗马兴亡原因论》,(这书是《论法的精神》前期准备)##中世纪> 《文明的进程》,这里你能看到西方文明礼貌是经过数世纪才培养起来。> >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 《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 《法兰克时代》> > 《查理曼大帝》> > 《12世纪的复兴》> > 《法哲学原理》> > 《上帝之城》##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的生意》##宗教改革> 《这是我的立场》> > 《一个古老的梦》> > 《宗教宽容》> > 《论宽容》> > 《异端的权利》##启蒙运动> 《新工具》> > 《哲学通信》> > 《达朗贝的梦》> > 《顾准文集》##其他> 《围城》、《干校六记》、《洗澡》,这三本能帮助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 >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描写20世纪样子的一本书> 这些书单,我没记全,可是引用陈先生的话,“一本书忘了多少,不重要,记住多少才重要。”读罢此书,可以再看下陈衡哲的《西洋史》,补充些史实,这是民国时女学者所书,文笔非常优美,有读小说之感,也是陈先生推荐哒。

文明的脉络

在读这本书,从古希腊的文明讲起,到后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我对欧洲文明的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作者在书中对所涉及到的文献参考资料信手拈来,为我以后的阅读提供了方向。总是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是时候比较研究一下中西的不同,试着判断一下我们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了。

给陈乐民先生作助教

2002年9月28日至12月21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聘社科院欧洲所的陈乐民先生来给本科生开《欧洲文明史论》课。当时我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许振洲老师指派我和同学陈斌担任助教。这真是我们的幸运,这一段经历也让我难以忘怀。陈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在欧洲文明史领域成就斐然。此前我曾读过他的《文心文事》,印象很深刻。先生在书里面说,他是搞国际问题研究的,但对美国舶来的某些“国际关系理论”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简单复杂化”的“玄学”,是“形而上学机械论”,“不足取法”。他写了这么一段话,让其时特别崇拜“理论”的我很受震撼:治学之道,本没有什么花花哨哨的东西,老老实实去做就是了,走捷径不行,想讨俏也不行。尤其是治文、治史(国际问题也不例外),脱不出太史公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积累丰富的资料),略考其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话虽过简,却是千古不易的经验之谈,舍简求繁、求“玄”,真划不来。从这里,即可看出陈先生所提倡的朴实学风。他还说,自己虽是从研究国际问题“起家”,但所谓国际问题,离不开政、经、史,而核心还是哲学,所以他最关注的是历史哲学、政治哲学;他时时所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洋务”与国学结合起来,“中国的学者而不大懂中国的学问,可乎?”先生是本学科的老前辈,他讲的这些话,我特别信服。也是带着这个印象,我和同学一起到先生府上去拜见他。第一次见面很紧张,也不知道说什么,只记得先生特别和气,两道眉毛很长,很漂亮。资中筠先生也在家,她告诉我们,陈先生患了尿毒症,每周要去医院做两次血液透析。资先生语气平静,可我知道这是很重的病,很难治。陈先生告诉我们说,他从北大西语系毕业之后,就分配到外交部门,过去长期做“民间外交”,后来到社科院搞研究,很少讲课,这次北大请他,他很愿意,再辛苦也要坚持去讲课,他想利用这个机会,多听听现在的青年学生有些什么想法。先生交给我三页稿纸,上面是他用毛笔小楷写的“讲课纲要”,要我打印出来发给选课的同学。这份手稿,我一直珍藏着,后来这门课的课堂记录整理出了书(《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可惜没有把这个纲要收录进去。我原样抄在下面:讲课纲要(参考用)一、 历史、哲学、国际关系二、 远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地理环境 黄帝、尧、舜、禹、商三、 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早期 两周中晚期 秦、两汉(汉武)四、罗马兴衰一千年 汉、魏晋南北朝五、“黑暗时期”和日耳曼入侵 隋、唐六、封建时期(中古) 五代十国宗教与教会 北宋经院哲学 南宋神学与教育 元但丁的时代意义七、封建时期末期(旧制度开始瓦解) 明天文革命商业、传教、航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思维八、近古与近代相接 晚明、清初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欧洲文明向欧美文明转化(1815以后)政治理论的“实验” 晚清与民初九、一个“方法论”问题康德——理想主义与欧洲主义黑格尔——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归结于“一”与“多”——走向“欧洲联盟”十、文化的“濡染效应”从欧洲出发走向世界欧洲界内,亚、非、拉,日本,美国十一、欧洲与中国——中国文化的前瞻这个纲要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欧洲文明的历史与中国对应起来。先生解释说,他虽然是讲欧洲的事情,但心里面想的都是中国。他研究欧洲,只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第一次见面之后的三个月里,每周六一早,我就打车从万柳学生公寓到方庄,将先生接到北大,讲完课再将先生送回家。那时候北京的出租车车况比现在糟糕多了,尤其是冬天,车里面比较脏,味道不那么好,许振洲老师就特别叮嘱我,要打每公里一块六的车,稍微宽敞一点。而陈先生拖着病体,每周往返奔波,天寒地冻刮大风也没有停一次课。我们在车上,常常聊一些闲话,大约是他问我一些现在北大学生的情况,我来回答。可惜我现在记不起来什么具体的内容了。我也实在不是一个称职的助教,当时先生坐着讲课,有时候提到一些人名、地名、书名,就由我们帮助写到黑板上,可是我孤陋寡闻,常常写错字,如果是外文,更一点写不出来。这三个月讲课的详细情况,基本上都已经整理到了《欧洲文明十五讲》那本书里。我读了好几遍,因为书里面不仅讲了欧洲的事情,先生还利用这个机会,谈了很多中国的问题,甚至谈到了人生问题。我喜欢听先生讲话,平和、平实,他爱引用中国古代的诗文,也爱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先生是服膺启蒙思想家的,他认定,欧洲文明的核心就是民主科学,欧洲文明几千年发展,有一条线索,就是民主科学在萌发生长,“欧洲精神”点出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中国文化必须要引进这个才有未来。对这样的观点,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就好像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上写的,“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但是,他的这些主张背后,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体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还有几个小的细节值得记下来。陈先生对于现在国际问题研究过分偏重美国不太满意,他上课第一句话就说:你们不了解美国,还有可能了解世界,要是不了解欧洲,可能就很难了解这个世界了,你们不要把美国想得那么大、那么强,它的源头还是在欧洲,欧洲才是博大精深的。我当时就想问,您是欧洲所所长,资中筠先生是美国所所长,您这样说,资先生同意吗?可惜我没敢问。先生每次讲课,差不多要持续三个钟头,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仍然在讲台上端坐着。他说,我现在得了这个病,基本上很少有小便了,我坐着就是休息。结果课间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过去找他提问,还有同学找他签名合影。最后一次课讲完了,有两个同学走过去,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敬。还有一次,陈先生对我们说,推荐大家读一读某位老先生新出的一本文集,这本书非常非常了不起,里面的观点很新,思考很深刻。我于是找这本书来看了,里面讨论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可读完觉得没那么了不起啊。我有这个想法,也不敢问陈先生。后来才了解到,这个老先生过去是参与写“九评”的“秀才”,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能够进行这样的反思,真是非常大的一个事情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后来的人万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新”而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是比前辈少了许多思想包袱,却也可能因此体会不到前辈的贡献所在。从这个事情,我也对所谓“了解之同情”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三个月的课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先生了。这几年里,偶尔从袁明老师、许振洲老师那里听到一些关于他的消息,也常常读到他新写的文章。有时候我真想去拜访他,可自己毕业后即从事行政服务工作,很少静下来读书,心中无比惭愧,怎么敢再去打搅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师。那短暂的“助教”经历,只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新年的第一天,我上网,突然看到了先生去世的噩耗,心情沉重,因为在最近出版的几期《万象》杂志上,先生还连续发表了几篇关于启蒙运动的文章,没想到就这样走了,而且没有举行任何告别仪式。我想以这些笨拙的文字,纪念驾鹤西去的陈先生。我深信,先生人品高贵、学贯中西,他的道德文章,必将泽被万千后学。

通识推荐读本

陈老师属于老一辈知识分子中比较能不断更新的,其中第十四讲陈老讲的非常精彩,推荐精读一下。虽然陈老有些历史解读有值得重新探讨之处,但还是不乏独到,譬如在谈到中国存在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上,陈老是持有异议的,这和余英时的看法一致。总之道来~此书值得每一位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作为欧洲史的入门读本。

摘记:文艺复兴以前

第一讲:开场白欧洲文明源头:两希文明(希伯来、希腊)欧洲文明源头的源头:两河流域伊拉克及其周边(中东)、埃及黑格尔:“只要提到希腊,我们欧洲人就有了一种家园之感。”问答提要:治史者,多看再看,后评再想。早起文明的地理因素不可忽视。第二讲 希腊——欧洲文明的“精神家园”黑格尔:“只要提到希腊,我们欧洲人就有了一种家园之感。”希腊:吸收融汇亚非文明,随着航海之开拓精神、商业精神而远行。政治: BC1000,城邦制度基本确立,以雅典民主制、斯巴达专制为典型。其中雅典的四次改革:德拉孔立法、索伦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等为(直接)民主制度奠定基础。战争:希波战争(文明黄金期)、伯罗奔尼撒战争(文明衰落期)、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化)问答提要:1.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太宽泛,内容驳杂,三言两语只能误导,不如单就两种文明自身发展进行研究认识。2.所谓“希腊精神”,基本就是“雅典精神”。中国人喜欢讲我们古代如何如何,外国人其实亦如此。3.雅典建立民主制敌,而斯巴达没有的原因::1.)地形————雅典离文化发达的小亚细亚、克里特岛更近一些。 2.)人才————雅典本土涌现的人才多一些。(除了个人智力因素,亦可能和辩论风尚有关) 3.)经济、商业更为发达,文化更高。4,希腊民主局限性与希腊的灭亡:1.)有民主暴政和导致暴政的一面。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看,是以奴隶制为其前提条件的。3)这种直接民主制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至于希腊由盛转衰,在古代的时候,任何文明都有兴衰之过程,天理也。第三讲——罗马兴衰一千年罗马人是一个很能打的民族。在帝制之前,罗马有一股冲劲,能开疆拓土。古罗马的传统只是一种怀念性的,一种对自己古代文化的自豪。但其不如希腊的地方,在于罗马模仿的成分多了一些,没有自己开创出全新的文明面貌(史学、特别是思想上的哲学,以及自由、民主精神)。但亦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1.政体:(小范围民主——贵族政体——王政帝制)2.行政经验:行省制度、中央统治、分省管理 ,公民权3.罗马法4.建筑艺术、雕塑雕刻技艺精湛,气势恢宏,且完整保留(中国要加把劲了!)在渥大维以后日益衰落,其中原因大致有:1. 疆界过大,行省过多,地方行政管理难受中央有效控制。2. 帝国内官员腐化,财富过于集中,贵族垄断财富与仕途。3. 制度、政体均有问题。(小范围民主——贵族政体——王政帝制),产生昏君暴君。4. 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综合如下:1.)战争太多:军权分散,民心难聚2.)经济问题:各行省经济体系相对独立,财富又被垄断,腐化严重,人心涣散(孟德斯鸠《罗马兴亡原因论》)3.)蛮族入侵4.)其它:公民权广泛的赋予使得地方将领不停中央的话了,而行省制度之分省管理又成为贪官污吏滋生的土壤问答提要: 1.从辞源考超一些概念,往往可得妙用。如共和——帝制——皇权之演变,凯撒dictator(我说你听),屋大维imperator(命令),再到后来的皇帝emperor2.罗马人与日后意大利民族似乎有许多不同。也许,真正行的时期,只有罗马的共和以及帝国初期,后三分之二的帝国时期及其之后,意大利就开始不那么一本正经了。3.罗马人吸收了部分希腊文明,日耳曼人吸收了部分罗马文明,所以说日耳曼人挽救了西方文明。第四讲——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AD500-1500)日耳曼的罗马化与罗马的蛮族化。基督教的大发展。1.日耳曼 ,罗马化、雇佣兵、民族大迁徙2.基督教 ,查理大帝,奥托大帝——神圣罗马帝国,(被教皇册封)AD600前后,罗马教皇——教权 与 皇帝——国家政权 平起平坐。教会兴起,神职人员等级逐渐拉开。后土地、财富增多,与世俗皇权开始争夺最高权力,爆发诸多战事,以及对异教的残忍迫害,如宗教裁判所。教义——“三位一体”等,经院哲学,现代西方教育的前身。3.封建制度,fief、 feudalism,8世纪形成,十一二世纪鼎盛。Emperor,king of kingdom ,princes, 皇帝,国王,亲王等级制度下发展而来的文明===传统中国所谓的“礼仪之邦”4.市民社会,源起中世纪,近代形成。( 地域因素:如佛罗伦萨,地势较高,周边地势低,方便自治。)5. 文艺复兴,文化复兴——新生十字军东征,1509—1204,共八次5. 东罗马帝国,《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法的发展集成希腊传统(艺术、风气、文化)商业发达东正教6. 阿拉伯的崛起与文化再输入东、西欧问答提要:1.天主教与东正教教义区别不大,在礼仪操作、对“三位一体”的解释有些不同。东的礼仪更为复杂一些。2.民族国家典型的是法国、荷兰,意大利、德意志等小邦林立、民族很多。第五讲————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AD500-1500)阿拉伯人给我们带来了数学、几何、天文……,蒙古人来了什么没给我们带。——普希金希腊文明是由东向西传入欧洲。基督教教廷是在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用血来巩固的。Nation,翻译成“国族”,比之“民族”更恰当一些。一系列大革命正在酝酿:如地理大发现,日心说等。三个贡献:西欧民族国家之形成、基督教文明、东西交流1.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源头(英、法、意等)查理大帝子孙三分帝国——西、中、东法兰克(法、德、意)民族语言:日耳曼语系、拉丁语系 中若干分支不等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2.西方市民社会的萌芽:封建制度、水陆交通发达因素利于地方政治实体发展3.东罗马帝国成为欧亚文明中心、北欧崛起4.欧洲工商业文明发达(地域、商业组织、行会等)、大航海开拓了欧洲人视野5.基督教政治化两恶果: 一、基督教会机构、组织人员设置——按罗马帝国模式,后来发展出“宗教裁判所”,所有基督徒参与教会活动,力量惊人。成为镇压性的组织。二、东西教派分裂以及内部再分裂,导致纷争不断6. 基督教政治化好处:修道院对古籍的整理,教育的发展模式。7.基督教的理论化——经院哲学(神学)——哲学、自然哲学(科学)之脱离8.东西交流:阿拉伯保存了大量希腊哲学原本,后经西班牙流经西欧,成批成套地被翻译成西欧诸文字。并带入了许多数学、天文、医学等知识。问答提要:本章没有,有点奇怪。

穿越历史长河的回忆

看《欧洲文明十五讲》,如同之前迷恋中国古文化一样,再一次沉醉其中。 就像陈乐民老先生说的,或许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如托福来的实用,然而,当精神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在这一片自希腊发源的人类文明之海畅游时。 你才发觉自己,以及身边的诸多闲杂事是多么的渺小。 由此心境平坦,视野大开。 科学和民主,代表人对自然,对人的认知而提出的精神领域的口号,她跨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然耀眼动人。 看书过程很是享受。 老先生在北大讲座的笔录,口语方式,幽默风趣,深入浅出。 也修正了从前对于西方的一些肤浅理解。 心里有种温暖的踏实。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这是作者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一部通识教育教材。虽说是教材,但书中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不像其他教材那样只是些较陈旧的观点和知识细节的梳理。因为是根据录音整理,读起来不是那样的晦涩,就好像是亲自在课堂聆听一样。作者在这部书中只是讲了欧洲文明的大概轮廓。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参考书目给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了学习的门径。书中作者的一些观点让我觉得很是新鲜(毕竟自己读的书太少了),比如对希腊罗马文明的理解、中古与近代欧洲人的思想观念的分野、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理性主义的对比等等,使我把平时所知道的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不能说有很多新的认识,但毕竟受到了启发。尤为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在治学经验中提到的“了解欧洲”。作者说:“了解欧洲应当通其‘三史’;一曰欧洲通史;二曰欧洲思想史;三曰欧洲艺文史;”这种经验可以说为我们这些晚辈学习欧洲史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指导。当然,可能是因为出版社校订或者是因为录音整理而成的原因,书中仍存在一些小小的问题。比如把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写成了745年(p.78);英国的《权利法案》写成了《权力法案》(p.178);中法作对比时说“中国有齐白石,法国有毕加索”(p.236)。但这些不会对我们理解欧洲文明和作者的思想观点产生太大的影响,不能因此而否定本书的价值。我感觉对于已经有了相关基础知识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并且在每一讲的后面都附有学生问答,这些读者来说都是很有启发的。

有利于扩展阅读

这本书的前半部觉得讲得不错,推荐书目也很多。后半部,进入欧洲文明的近代,就觉得先生有的地方讲不通,回答学生问题很多也没有回答到点上;可能不是先生的缘故,这本书用录音、笔记整理起来的,有的地方有点错误,口语化、经不住像一本学术书似的推敲语句。总的来说,感谢这本书,可以对很多书进行扩展阅读。这也是先生推荐的学习方法。

凭记忆而写。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

看欧洲是为了看中国。欧洲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希腊,可以说,欧洲文明同源而异分,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在中世纪,nation 和 state,希特勒上台,用了这个纯种的概念,清洗犹太人,也用了这个概念。现在的欧盟,也是这么个源头。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不同。华夏民族是个啥民族?所以中国的民族主义很诡异,基本上都是所谓的汉族——不知道有没有纯种——或者是华夏文化吧,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中华民族是啥?56个民族?不问了,再问就要分裂了。或者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是中世纪的种子,重点是将人不再看成神的附属物,人之为人,意大利是文艺复兴开始的重镇,但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同时而起的另外一个重要源头。经验主义与神秘主义(?)相对,强调个人经验的重要性,与宗教改革相呼应,避开了宗教组织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此其一;经验主义强调理性,reason,个人理性变得重要,个人责任也变得重要,不能全部推给上帝;经验主义之后是实验,这是科学的起源;牛顿这样打大牛有个好的环境好好玩,算是运气。(中国为啥没有科学?我倒是觉得老百姓是经验主义,没有上帝,不过有个佛、道,儒家算是入世的;徐光启、沈括也算热心科技的知识分子,但是不成气候;地震仪、数学也搞出了不少东西,为何没有进一步发展?问题应该不能归结到文化,还是归结到制度)跟着,就是扩张。欧洲文明随着贸易的扩张,大航海。竞争性的国家给了航海家更多的选择,不像中国大一统,皇帝说不玩就不玩了,一个海禁就搞定。欧洲文明带着枪炮、病菌和钢铁开始了与其他文明的碰撞,压倒性的优势(武力上的,当然,武力背后是制度。制度后面是文化吗?),美洲土著减少95%,中国被打开强制性打开国门。在这些碰撞中,欧洲是强势的,欧洲中心论是从欧洲往外看,为什么可能是欧洲中心?因为它够NB。为什么不是中国中心论,堂堂大国多少年的外邦来朝,结果被干掉了。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失败,清朝算是外来的和尚,但是中华文明是同化满族,知识一脉并未断绝,反而在成长,仍然还是中国中心论。但是1840之后国门打开,当知识分子与欧美有交流和接触之后,不少人开始怀疑自己文化(或者制度),理想中没能在中国实现的,在欧美国家实现的更好,这个时候开始要学习西方,虽然说有“体、用”之分,但是不久就开始学习制度,直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直延续下来。可以说,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国门逐渐打开、视野逐渐国际化(其实是学习日本、苏联和欧美)、从学习器物、学习制度一直到改造文化(所谓国民劣根性、丑陋中国人),当然,还有其他选择,比如复古,但都不成大器。历史是延续的,不会跳跃;因此,将中世纪、上古时期这种分类方式有局限性,要知道现在,必须知道历史。这个历史,不是设计出来的,是演化出来的,当然,自称先知并且碰巧蒙对的除外,我看都是事后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支持历史的演化?是文明?是文化?是地理?还是经济?或者人种?有决定论吗?还是碰巧的概率性世界?欧洲之所以是欧洲?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概率还是必然?BTW。自由主义也好\个人主义也好\理性主义也好,都是注重个人,大写的人。作者也蛮欣赏这一点,但是一旦问到欧洲文明把美洲土著干掉95%以上的时候,作者又不强调人了,认为应该用历史的观点来看,欧洲文明进入美洲后,对美洲文明发展有重要贡献。同理,这种伴随文明扩张的殖民地、侵占、不平等条约等等从“文明”的角度来看都是历史的进步。其实是强盗逻辑。是历史达尔文主义。不是说历史达尔文主义有什么不好,我不知道哪个政治正确,但是两者应该区分开来,不要因为自由主义、以人为本好听就拿来做挡箭牌。历史上的自由主义也好,个人主义也好,首先是同类之间,不是我们的人,就不和你自由;最初是贵族,然后普及到普通百姓(欧洲白人),然后开始有黑人(奴隶解放),然后开始有女人(女性主义),然后,有我们立场的人,比如战后的日本、印度(不知道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何见解)。我们要是能够干掉你,搞到你的资源,我就更自由。我和你,是敌人,敌人是没有自由的。只是,这个敌人在不断的变化而已。这么说,不是说中国已经做的很好,我觉得比他们更糟。但是,不能说自己屁股没擦干净就不能指出别人屁股也不干净,尤其是这个别人总认为自己干净的不用擦。站在个人立场,当然是哪个爽选哪个,但是,有得选吗?对于笼子比较大的国度,你是外人,不能享有自己人所有的自由,你在笼子之外;对于自己的国度,生活在自己的牢笼,这个倒是自己人,笼子量身定做。从小驯化的结果是让你觉得笼子不再是笼子。

侃侃而谈

以口语化的叙述方式将西方千年文明缓缓道来 不拘于细节 而是试图用一种非常宏观的文明进程演变史来演绎西方历史

有些书让你遇到是种幸运

差不多一年前偶然听到这本小书的Podcast,“静雅思听”录制的,听了一集便喜欢上了,为了加深印象没直接看书,边听边记了半年。同时进行的另一条线是蒋勋的《西洋美术史二十四讲》。两条线梳理完,感觉之前以散点形式存在于脑中的西方人物、事件都在一条横贯3000年(1000 B.C. - 2000)的时间轴上有了清晰的坐标。试着将此时间轴画在一张A3纸上,上下密密麻麻标注了西方重大历史节点,以及美术、哲学、古典音乐领域最出色的大家;再平行画一条中国历史的时间轴,上下对比,看过去3000年中西文明发展的异同,思路由混沌变得清晰流畅的愉悦感油然而生~~~~~这张纸上留下不多的空白处,我希望后面用文学、建筑、心理学领域的关键词把它填满。提纲画完,最近两月把纸质书读了一遍,还配套读了陈先生的《欧洲文明的进程》(其实就是这十五讲的略详细展开),感到有必要把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汇总一下,免得又忘了,年纪大了,记性是个障碍唉......1. 这十五讲是根据陈先生在2002年下学期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的讲课录音整理,完全口语化,所以理论上任何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人都能轻松读完,问题是愿意读这种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羡慕北大学生的同时,也为国内对“通识教育”的不重视而遗憾。北大出这么一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真是做了件大好事,或许就有人因为其内容的浅显有趣被领入了知识殿堂,而没有在入口处就被貌似高深枯燥的内容给吓跑了。2. 陈先生认为,“了解欧洲”应当通其“三史”:通史、思想史、艺文史。光这三方面,就够我们列一份长长的书单了。3. 作为一个研究“欧洲文化”的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选择的继承”的态度。陈先生认为“我们的新文化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传统文化又进一步式微了。” 引某老先生的警句:“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如果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这么落后。”4. 关于教育:“我们的国民素质低,低在文化水平上.....办教育需要的是“宁静致远”,应该恢复到蔡元培那时候的“通识教育”上去。”5. 最近才知道陈先生的夫人是资中筠,女婿是巴黎大学的欧洲历史系教授,好有学养的一家人.....下面是陈先生自己的一些见解:P6 欧洲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两希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欧洲文明是有这么一条线的。——希罗多德的《历史》买了这么久该赶紧读读了,虽说买它的初衷是因为《英国病人》。P18 Ch2. 古希腊文化有相当深厚的小亚细亚、北非成分。希腊的古文化约定俗成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700年、公元前700-公元前400年、公元前400年到公元纪年)。三次战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四次改革(孔德拉立法、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克利思提尼改革)。P38 Ch3. 古罗马的含义是从公元前510年所谓“共和时代”起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这么大约一千年上下。——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准备多时了...读完也是个浩大工程,有时间先读个台湾译本吧。P82 中世纪,为什么是中?上面接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下面接着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进入近代了.....所谓的中世纪,就是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P181 (关于人权)这条脉络是这样下来的:“大宪章”——洛克的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P204 写美国内部的事情,没有人能够超过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回忆录.旧体制和革命》找时间读吧P206 欧洲文明我觉得只能讲到19世纪,到了20世纪,西方文明确实是转移到美国去了,这跟国力有关系......我想大西洋有一个文化体系,就是欧美体系,而东方没有一个太平洋体系,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同源。西方是同源分流,而亚洲没有一个同源。 P226 我感觉欧洲的精神层面上或者说人文哲学方面的层面上,传统的东西到19世纪末已经非常成熟了,在这方面提不出新鲜的东西出来了,所以才有20世纪的这种文化的,我说句不客气的话,混乱的现象。——这话用在西方美术、音乐等文化领域,似乎也说的过去......P244 英国的实证哲学、法国的理性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连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近代思维。P248 黑格尔所谓的“精神世界”,照我看,就是从两希文明发端,经过罗马—基督教文明,至盎格鲁—撒克逊的实证、经验哲学,而后衍为“英美传统”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最后,《欧洲文明的进程》P274有段陈先生抄下的语录,被他认为是写这本书(包括这些讲课)时使用的技巧,深以为然:19世纪荷兰文艺评论家比斯肯.许埃特在他评论荷兰画家伦勃朗时说:“最好的历史记载就如同运用伦勃朗的技巧:它将一束耀眼的光线投射在某些选择出来的因素上面,投射在那些最完美、最重大的因素上面,而将其余的一切都留在阴影里和看不见的地方。”—— from 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中译本扉页人生短暂,得以窥见一斑已是幸事!

回到曾经的欧洲

看的时候很喜欢喜欢老师看侃侃而谈的语气喜欢跟着他的思路去想象曾经的繁盛,战争,罪恶……很不错的一本历史书看过后收获很大直到了一个新的欧洲不同民族而又同一的欧洲

读《欧洲文明十五讲》有感

“中国何以而中国,西方何以而西方?”陈乐民先生的这句话,对于我们读书,读史,大有裨益。短短的篇幅,帮读者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欧洲文明发展脉络,原来今天占世界主流的西方文明,它的复兴与自我扬弃经过了曲折的发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生来就领先的。“希腊是欧洲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是高山仰止的三代之治么,还是百家争鸣的先秦?我们的启蒙运动在哪里?是船山、梨洲的家国之叹么,还是五四昙花一现的自由与解放?

读后感

先读了陈先生推荐的陈衡哲的《西洋史》,文笔真是优美,叙述简明流畅,而对史料的选择编排则独具匠心。非常汗颜地,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欧洲通史。小学时侯对历史颇感兴趣,不过读的是《世界五千年》《上下五千年》之类讲故事多于分析的科普类书籍;整个中学则身陷应试教育泥淖,几乎没有把视野拓展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上去(可以看作我个人智识发展上的中世纪。。);上了大学后痛苦地发现自己知识视野的狭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知道需要通过大量读书来改变;可是因为从小到大的应试惯性与环境的喧嚣嘈杂,以及各种其他原因,阅读量上也没有太大起色。即使到现在,环境相对单纯宁静,心境相对平和,也只是把时间花在完成课内阅读上,看看豆瓣书单就知道,这两年读过的书基本都来自各门课的reading list《欧洲文明十五讲》是接着《西洋史》读的。在历史分期与各时期关键事件及其影响的分析上面,我并没有感觉到两本书有太大不同。而显然在可读性上《西洋史》更高一些,虽然是民国时期的著作,稍带文言气的写作风格一点都不影响阅读与理解。《欧洲文明十五讲》的特点是,其中融入了作者对中西文明的比较,同时作者把这一比较同国家民族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我觉得这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前在上民主化的时侯总是在想,各国的文化传统与国民性对民主制度的巩固间有没有、有什么关联;在一国合适的制度是否可以照搬到其他国家去,或是需要做适当改革;民主到底更多是一种价值呢,还是更多是一种制度;而如果是一种价值的话,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制度去实现它。当时觉得问题的答案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里头,只有去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及其对人民的影响,才能够了解为什么某些制度能在这个国家work out,某些不能;而只有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中国人的影响,才能让我们了解什么样的制度适合中国,什么样的不适合,不适合的话如何改造。这样一来想得就远了,而现在的情势也不允许太深远冗长的思考与研究;现行制度下产生的各种矛盾越来越频繁地演化为各种危机,而越来越多的人把问题与矛盾的产生归结于缺少真正的民主,似乎民主一出,官员就负责了,贪腐就消失了,社会也公正了。我不是要唱“民主不是万灵药”的老调,而是觉得,一种制度的成功是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国民性上的;普选也好多政党也好,这些制度的发挥作用最终依靠的还是人们对于它们所反映所倚靠的价值的深刻认同:要知道,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而面对制度的漏洞,我们是选择利用选择“闷声发大财”,还是选择自律与修补,实在与我们对制度背后的价值的认同度紧密关联的。所谓“民智未开不便选举”,其实不是我们的知识水平有欠缺,而是对其背后的价值尊重的不够,以及这些价值对我们行为的约束力的缺少。走出校园时乔峰想到的是,“没有人希望被关在笼子里——问题是,给你一片没有边际的天空,你是不是真的敢要?”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自己够格享受更多的自由——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欧洲文明十五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