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536671805
作者:[英] 阿道司·赫胥黎
页数:255页

内容概要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2)是一位多产的英国作家,共写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他是生物学家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他对人类生活中的矛盾具有超人的预见力。尽管一次眼疾几乎让他视力全失,但在学习了盲文后,他逐步开始写作,先后创作了许多胎炙人口的小说,并在20年代成为一个明星人物,其中,1932年创作的《美丽新世界》让他名留青史。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一幢银灰色的大楼
・一个庞大的金属柜
・意外的消耗
・年轻的贝塔减技术员
・冷冻和不舒服轮番轰炸

第二部分
・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
・一个致命的弱点
・阿魏树脂的香味

第三部分
・空气里布满了睡意
・那个声名狼藉的人
・棕色头发的女人
・最严格的传统
・睡眠教育专家伯纳马科思
・喜欢就可以给自己放个假

第四部分
・换瓶间里的小伙子
・整整迟到了七分钟
・命令守门的伽玛加
・话语真能达到力透纸背吗

第五部分
・皇家森林那座庞大的工厂
・一支人们喜爱的旧曲
・那个大笨蛋川口
・胚胎库的红色朦胧中旋转

作者简介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恩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美丽新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8条)

  •     1.刚刚看完,这本更注重科技在发展中的力量。和前两部差别巨大。西方人反对科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上帝把巴别塔推倒的那天算起,也有段年月了。开头那么认真讲了从现在算起半个世纪之后的时代,描述的相当细致,尤其是用了老师带学生的方式。相比于前边两部的集权,我完全没想到这本书最后选了印度人民的种姓制作为政治基础,实在始料未及,好歹给共产大同留条路好嘛。于是我就以为这本书接下去就像新时代说明书一样,做好看说明书的心理准备,结果!我就知道!出现了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对立!作为一个坚定支持科技发展的人类,请让我扶额休息一下。最后野蛮人同学还自杀了,手动再见。中间还是一堆人性讨论,夹杂了我并没有那么喜欢的大段莎士比亚选段,以前觉得有趣,现在看着有点累心,像弃妇一样自怨自艾呢。大量的隐喻影射。至于文体和写作方式上没有太多突破,开头惊艳,后来实在乏力。2.当然还是有很多批判意义的。种姓制首屈一指。那个毒品一样的玩意儿排名第二。命运预定局这个名字排名第三。3.其实我还真想看那个感官电影。捂脸逃走。
  •     “一幢灰白色的大楼,矮矮的,只有三十四层。门口大书:中央伦敦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盾式的图案上是世界国的格言:共有、统一、安定。”——开篇就注定了的禁书总的来说本书相当具有大屠杀潜质攻击面相当的广从乌托邦系列、弗洛伊德系列、马克思系列及福特系列到试管培植、条件制约、催眠、睡眠疗法、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及至种姓制度、社会阶级制度、愚民制度、集权制度以及和谐制度杀很大确实杀很大...因而也就不敢多讨论了吧毕竟我不大喜欢喝茶也没本钱喝唯一能说的是本书最有趣的地方不在于它的情节有多荒诞而在于他构想的可行性有多么惊人当然这不仅仅停留在科技层面很多1931年看起来荒谬不经的奇谈怪论已就成为今日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相反的诸多1931年听上去天经地义的道德箴言却已沦为当今人神共愤的异端邪说究竟这是部“讽刺小说”?是部“科幻著作”?还是部“预言书”?曾经的鸿沟早已被时光消磨的越来越淡当然书本身的缺陷也是有的尤其是在书籍的最后“野蛮人”约翰(有趣的名字 施洗者约翰?颇有殉道的意味)与总统的对话分明是作者的独白可惜语气愈谈就愈相近完全忽略了人物本身的本性层级所谓的对话最终完全演化为作者的自问自答从这个角度讲这部小说是有写作问题的而约翰性格的过于怪异以及突然深化的极端倾向性格过于剧烈的加速波动使得最后的隐居和自杀显得多少有些突兀让故事的发展出现了设计上的问题当然考虑到这个青年身上背负的诸多历史性符号我也只能说作者尽力了无可厚非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书建议提前阅读乌托邦、弗洛伊德心理学以及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书籍以备参考加深共鸣
  •     佩迪特的《共和主义》才刚刚读完,就碰巧看了赫青黎的《美丽新世界》,翻译的很糟糕的语言——除了高中时读过的至今已然记忆模糊的沙翁的诗句,然而还是硬着头皮花了数个打着应急灯的晚上读完了。此刻被Coph Nia的《Flowers Made Of Snow》里首曲《The Oath》仿佛圣喻似的庄严所包围,没有“索麻”的世界注定充满了疼痛和残酷,即便华森能骄傲的思索到自由的命题,他也仍然被制约得对“母亲”一词感到猥亵,而野人约翰只有在鞭邢下才能感受到的存在——感谢上帝,上帝在那时还在——让制约的人们触目惊心的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感,上帝,我们身边充满了这样看戏的人群。无支配的自由的意义在于非控制的,即有选择自由和不自由的“自由”,而非将自由强制给予,无干涉的自由则是绝对不允许的,它带来一个无政府主义的错乱和癫狂的状态,这通常不是一个有效的结果。而无支配的自由所带来的不安定——人们通常不满于现状——则由于科技的进步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原始社会的个人犯罪通常不会给集体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很难想象在或许可控核聚变发展到民用阶段时由于个人犯罪会带来如何恐怖的结局。“这是一个由于享乐而丧失自由的未来世界”,20年前的预言在中国那么轻易的就变成了让人不寒而栗的现实,尽管我在大部分时候都认同有“约束的自由”在现代社会是无可奈何的手段——毋宁说这是一种为了使得游戏继续进行的必要手段,然而也少不得为大多数人——无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在逐渐放弃思考的权力而无奈,在被给予选择放弃思考还是保持思考的自由时,人们通常选择了放弃,昆得拉将捷克的著名寓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发扬到极致的时候人们其实忘记了自己所应得的那部分自由。不过“越少完美,越多自由”却突然映和了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即“不完美的幸福”,无论我是1个多么的不苛求完美的人,我也突然能将那种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取完美状态(理想状态)的状态与苛求完美的人达到一个和谐的“同情”的心理,我突然理解了他们在选择时所遭遇的种种的痛苦或者无可奈何,而作为讨厌选择的我而言,虽然理解——甚至感同身受,却还是无法深层次的来影响自己,“不完美”如同“无支配的自由”,而“无干涉的自由”则如同完美,“福特”纪元比“marix”要完美的多——而且稳定,不易破坏,赫青黎笔下这个完整而庞大的世界就非常完善的描述了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安定因素可以通过消除——索麻、隔离——发配到边疆地区——等等来解决,即消除由于技术本身所产生的不稳定因素。结合前几天看的《慕遥东南飞》,其实粗糙生涩的拍摄并无所谓,也就是说穷苦破落的生活其实无所谓,影片本身给人的快乐远大于糟糕的表现所带来影响,就如同阅读“美丽新世界”时糟糕的翻译一般,这并不影响阅读本身——不完美没有关系,这并不影响幸福本身。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 是选择被设置的幸福还是自由的痛苦,不仅困惑着美丽新世界里的野蛮人,也拷问着今天的我们。可我没有唆麻,只有现实。
  •     稳定压倒一切!
  •     读了五分之一读不下去了
  •     真他妈黑
  •     今年第一本从第一章开始就吸引眼光无法放开的书。
  •     人不可以称之为人。没有情感只有条件反射的人和注入灵魂的木偶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类娱乐至死,麻木,苍白,不自由。但是,这只是野蛮人的想法,是微不足道可以弃之一边的。一点点异端,在1984里必须拖进101号房去极力扼杀的异端,在美丽新世界里根本不算什么了。可怕。
  •     not bad
  •     与《我们》和《1984》那种触目惊心的压迫与专制相比,这本读到后来甚至让我相信了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从一开始就祛除不必要的欲望,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生活,并且他们是发自内心。。好像没什么不对啊。
  •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充满疾风骤雨的想象梦幻和沉重的恸哭讥讽
  •        最近反乌托邦很红火,书价都被炒起来了。六年前读过1984,那种阅读时强烈的时刻处于崩溃边缘的感觉一直让我难忘,并且在没有其他的书给过我这样的感觉(除了平凡的世界)。这两天一个人在学校,思想上自由的让我害怕,害怕今后再没有如此自由独立悠然的时刻。于是用阅读填补了忧愁......
       哎呀,又矫情了,其实我想说时隔六年我终于看了另外两本反乌托邦!!《1984》是一整本的绝望、《我们》是一整本的荒诞。《美丽新世界》则是200页的荒诞+30页的思辨+20页的绝望。这本才是反乌托邦的巅峰之作,和《1984》《我们》不是一个套路的。建议阅读顺序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艾玛,全新的阅读体验啊~
  •     配合 娱乐至死 一起食用效果更佳,同时联想下 机器人三定律 毛骨悚然。
  •     文中的高潮——野蛮人与总统的那段哲学辩论真是欢快呀淋漓,跳啊跳啊,打着七八拍子,真是欢快呀淋漓......
  •     标题多讽刺,比1984更可怕,可怕到你意识不到,你以为的思想只是被设定的。这个时候,苦难显得多么弥足珍贵。
  •     逃避孤独到最后还是孤独的,通过“人人彼此相属”,以性代替爱的方式只是避免了肉体上的孤独,不过条件设置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自由的精神,就不要谈精神孤独了。
  •     “但我不要舒适。我要上帝,我要诗,我要真实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孽。”
  •     并不比一部蹩脚的科幻小说更高明。
  •     不愧是伟大的科幻小说,我觉得无论是预见性还是文字语言水平都在乔治奥威尔之上。
  •     野蛮人大喊,我要享受苦难的权利,最后,他选择了死亡
  •     断断续续看完了,娱乐,消费,滥交,唆麻的幸福,交织在日本这段旅行的日子,这个国家,这本书,这段漫长的时光,常常有迷失的错乱感。越少完美越多自由吧。
  •     我可能是被翻译坑了
  •     三观不正很容易被洗脑~
  •     希望有一天,世界能如此一般。
  •     若无自我,那活着和死去又有什么分别
  •     掩卷而思,恰见公交车上众人被手机那点惨淡的光照亮的木然的脸。我不想那样丑陋,被自己的欲望主宰什么的,忽然想起来亚里士多德说不会控制自己的人不算人类(乂'-' )拒假
  •     “一个人越有才华,引诱别人误入歧途的能力就越大。个人受点苦强过很多人一起堕落。”
  •     看到<人类简史>讲关于幸福的时候提到的书。这是一本很有名的反乌托邦小说。对于未来的设定更加可怕。在胚胎时(甚至没有胎生了)都已被安排好了未来,唾手可得的各种方式让人可以得到各种感官的享受,看起来人人都很幸福,社会无比平稳。可是似乎缺了点什么?不确定性呢?这般没有活力的社会不知该如何发展。。。
  •     人已被物化 是在水下的百分之九十 露出水面的百分之十 是少數人 在看似有序又摒棄了原始慾望的世界裡和被強制修改過的本性 還是被操控著的
  •     野蛮人来到文明的美丽新世纪追求文明,最终发现这个世界没有自由,没有孤独,个人空间被侵吞,不存在一夫一妻制。任何个人情感都可以被毒品和性滥交抹去。最后,野蛮人开始寻求原来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由,但是文明世界已经开始要同化他,丑陋的文明阿
  •     为什么我通篇看到的都是孤独
  •     如果说1984还只是正面描述一个极权社会对人的控制来警惕她的可怕性,美丽新世界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不仅构建出了一个有着科学参与的极权社会,而且论证了这个社会的合理性,并给人一种这样的社会并不赖的错觉。
  •     失去思考的自由,才最可怕
  •     社会、本分、安定,当所谓的框架不在时,失序,可能带来痛苦与折磨,可能创造出新的希望、新光明。其实一切的选择,都源于自身,一切的果,由自身品尝。
  •     那是荒谬的。硬叫阿尔法标准换瓶和按阿尔法条件设置的人干爱扑塞隆半白痴的工作,他是会发疯的。否则他就会砸东西。阿尔法是完全可以社会化的——但是有个条件:你得讓他们干阿尔法的活。爱普塞隆式的牺牲只能由爱普塞隆来做。有个很好的理由,爱普塞隆们并不觉得在做牺牲,他们是抵抗力最小的一群。他们的条件设置给他们铺好了轨道,让他们非沿着轨道跑下不可,他们早就命定了要倒霉,情不自禁地要跑。…………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去的路。
  •     局外人
  •     “美丽”新世界,人性已逝
  •     前面比后面有趣
  •     第17章开始高潮迭起
  •     概念很棒。但是文笔描述方式不是很适应,为了刻画出那种理想完美的社会分配类型,整个小说都有很刻意的感觉。帮助找到了负面情绪存在的意义。That makes us human
  •     关于《美丽新世界》我觉得一定要和《娱乐至死》放在一起谈。 20世纪有3本反乌托邦的书名声大噪,其中奥维尔的《1984》更为我们所熟知,包括他的《动物庄园》。我觉得吧 大抵就是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个红色动荡的年代与老大哥和称霸的猪有些许的相似。 可是反观我们的当下生活,然而,却是新世界与娱乐至死让人看了更为脊背发凉。 那么问题来了 所谓的更多幸福与自由是不是最终桎梏我们的手段?我们崇尚自由崇尚个人主义,会不会有一天这些东西反而把我们吞噬? 老大哥是被统治的,然而有一天我们已经不再读书了,变成了连幸福都是被标准批量生产的人难道不是更可怕吗?
  •     一个机械文明下表面的科技进、秩序井然的信奉快乐和稳定的社会,人类在基设因计与药物麻醉之下,大量的愉悦感受即是最大的意义。
  •     可怕的是人们真的更渴望蒙德主宰的那类世界
  •     其实我个人看来,这个新世界是挺完美的,每一个人都很开心,没有烦恼,当然每一个新世界的现代“人”都付出了代价。自由的代价。 我觉得书中的野蛮人有些固执,偏执或者怎么说呢,像愤青,像一个禁欲主义者,虽然看得很动容,但最后他选择的自杀我却认为这也算是一种逃避吧,虽然可能对他那神奇的信仰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了吧,但对我来看也还是一种逃避。 只能说,在这样的新世界里只希望自己不是最下等。
  •     这种与现实社会的交错感真是让人鸡皮疙瘩,16-17章真灵魂拷问。
  •     在书中,主宰者和野人约翰有一段点名主旨的对话,主宰者说,“事实上,你要求的是不幸福的权利。” 约翰回答:“我正是在要求不幸福的权利。还有变老、变丑、变得性无能的权利,患上梅毒和癌症的权利,吃不饱的权利,肮脏的权利,总是生活在对明天的忧虑中的权利,患上伤寒的权利,受各种难以言状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不自由,毋宁死。”
  •     三趟地铁读完 效率非常之高。读书是很充实又舒服的事情 需要坚持。
  •     《1984》所描绘的是短暂又现实的噩梦,《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却是人类下意识里对这个世界的理想模型之一的具体操作,不管有识之士如何呼吁,人类的本能去只是嬉笑着把人类往那个方向是不是推一把。更可怕的是,选择了莎士比亚的,也没有得到救赎。
  •     剧情挺一般的,倒是对社会制度的设定和解说蛮新奇出彩的,最后野蛮人和总管探讨古书也好玩。
  •     道理我懂,可是不好看
  •     人们彼此相属
  •     在伟大的思想面前感到自惭形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