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传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308112871
作者:伊安•罗斯
页数:75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736年1月,“自由贸易者”安德鲁·威尔逊被捕的消息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大热点,他企图抢劫皮藤威姆(Pittenweem)附近的征税船来弥补自己在走私中的损失。随后他又企图从爱丁堡监狱逃跑,以失败告终,后来在监狱教堂的早祷告中,他又一次试图逃跑,这一场景正好被斯密的朋友亚历山大·卡莱尔亲眼目睹。爱丁堡城市守卫队的波蒂厄斯上尉命令他的部下朝逃跑者开了枪。在波蒂厄斯被政府赦免了这一罪行后,一位刑满释放的暴徒,据说还有许多来自法夫郡的人,于1736年9月7日晚上抓住了他,并在威尔逊被打死的地方吊死了他。他们用这种方式显示了对于威尔逊所反抗的税收体系的不满,以及对官方权威的公然藐视。在《国富论》中,斯密带着一定程度的同情和理解,思考了这一走私贩的命运,将他呈现为“一个人虽然由于违反了自己国家的法律,毫无疑问完全应该受到谴责,但是他通常并不会违反那些自然正义的法律。如果他的国家没有将这一自然绝不会认为是罪行的行为确定为是罪行,他在每一方面都会是一位优秀的市民。”我们或许可以将威尔逊的命运看成是完全符合斯密所描绘的典型的走私贩的命运:他们“从最初,或许,更多的是轻率而非有意犯罪……到最后经常成为最大胆的和最顽固的社会法律违反者之一”。 斯密的校友说,斯密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他参加比较消耗体力的娱乐方式,比如街头的简式曲棍球游戏,而道德上的厌恶又将另一些娱乐方式排除在外,如传统的忏悔节斗鸡,因为在《国富论》中他写道:“对斗鸡的热爱毁掉了很多人”。然而,复活节的时候也许是去林可斯市场的好时机,这是一年一度的街道集市,街长约一英里,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304年。但是在18世纪,这一集市已经因其中的流浪艺人表演、畸形展示、动物表演、斜槽滑道,螺旋滑梯、旋转木马等而成为人们乐于惠顾的场所。 散步可以是斯密专心学习之余一种宜人的消遣,可以为他提供许多观察和评论的素材。与詹姆斯·奥斯瓦德一起,从市区的住处出发,前往邓宁基尔庄园,路上要经过帕斯海德村庄。这是走私贩威尔逊的出生地,位于港口上方的一个陡坡上。在村庄里,可以看到那些互相分工合作的不满20岁的工人们,能比独自承担各种铸铁任务的铁匠,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钉子。…在当时的帕斯海德,或者附近迪萨特庄园的辛克莱镇(Sinclairtown),铁钉似乎是可以被当作货币在面包房和酒类商店内使用。在这些地方的散步让斯密亲日艮目睹了分工生产的场景,以及社会等级和地位方面的显著差异,比如当时苏格兰矿工和盐商地位下降,而农奴(bondsman)的法律地位并不比奴隶(slave)强多少,因为他们是随同工作场所一起出售的。这一准奴隶制无法为雇主们带来丰厚的利润,因为为了让工人接受这种受束缚的地位,他们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资,而矿工们仍会逃到纽卡斯尔(Newcastle),那里尽管工资低但能享有自由。

前言

第二版前言激励我着手《启真•思想家:亚当•斯密传》第二版工作的,是斯密面对着年高体弱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时,于1788年3月15日写下的一句话:“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我想,就是让我已出版的那些[作品],能在我身后处于最好最完美的状态。”同样秉着这样一种精神,尽管当然完全无法与斯密的成就相提并论,我在本书中尝试对斯密的一生及其个性做出一个更为准确和富有同情心的描述,也将对斯密思想的发展路径以及这些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述进行更为仔细的追踪记叙。友谊、他人的帮助以及家人的支持是斯密一生中引人注目的特点,而这些也同样是我所享有的财富,尤其是近几年在我为完成本书而开展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中,显得弥足珍贵。在这里,我尤其要感谢的是:大卫•拉斐尔,这位斯密伦理学研究的泰斗,给予了这本传记持久的关注和兴趣;大卫•雷纳非常及时和迅捷地与我分享了他就18世纪思想和历史所做的孜孜不倦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诺文•乐迪极为慷慨大度地为我提供了日内瓦特龙金家族通信研究中的新发现,他的发现让我们对作为教师的斯密(这一角色是如此符合斯密的心意)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样我要深表感谢的还有罗里•坎宁亨(斯密继承人大卫•道格拉斯的直系后裔),他对自己的家族史颇有研究。2005年他与我取得了联系,愿意为我可能会碰到的家谱方面问题提供帮助。此后,他已为我提供了家族谱系图以及斯密纪念物的保存地等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他最近成功地负责修复了斯密令人敬畏的母亲玛格丽特•道格拉斯生前于1778年由康拉德•梅茨为她所绘的肖像画,现在科卡尔迪艺术展览馆(Kirkcaldy Art Gallery)展出,并在坎宁亨先生的允许下,作为了本书的插图(彩图g)。从2007年春到2009年夏,我得到了牛津大学出版社莎拉•卡罗(Sarah Caro)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她从两位匿名评审那里获得了很有用的报告,并接受了其中一位的建议,我也与爱丁堡大学正在着手写斯密思想传记的尼古拉•菲利普森博士取得了联系。他非常热心地送了我他自己手稿的两个章节,介绍了斯密早期修辞学、法学和伦理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我发现这些内容非常新颖,也激励了我继续沿着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深入下去。他还向我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即重新考虑斯密所拥护的伦理学流派这一问题。我积极做出了响应,结果,从原先与大家普遍接受的那样,把斯密看成是一位专一的新斯多亚主义者,到现在把他看成是在某种程度上与他的老师哈奇森相似的现代折中主义伦理学家。他的思想保留了斯多亚主义的主要要素,但同时也兼容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实证主义思想,以及休谟的同情学说,斯密对后者加以了提炼,因而使之能够见容于现代伦理学问题的讨论。最近,我重新开始参加了十八世纪苏格兰研究协会的研讨会,会上就斯密思想及同时代人物的思想——尤其是卢梭和弗格森——及他们对现代商业社会所面临问题的极度敏感进行了生动和活跃的交流,我从中获益匪浅。我还非常幸运地能到国外游历、学习和讲学,并因而得以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同事那里,获悉了斯密社会哲学思想方面研究的新视角。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因而我不得不提及网络资源为我提供的巨大帮助。大卫•雷纳为我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关于如何使用网上资源的建议,并为我找到了大量可供我仔细研读的各类文摘,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十七、十八世纪早期报纸伯尼数据库》。还有,我的好朋友克里斯•泰勒,他对电脑和打印机及其为写作提供方便的各种程序设计了如指掌。他为我的写作选择了合适的模式,负责让它们顺畅运行,并在我遇到困难时总能火速地进行解救。当本书的校样从牛津大学出版社用电子邮件方式寄回后,却无法打开,我的朋友赫伯特•科赫就立刻接手,并在一天之内将可打开的文本交还给了我。不仅如此,他的打印店还帮助提亮了在爱丁堡商业大街眼神颇有些犀利的斯密雕像照片,并成为本书有用的插图。我对他如此专业的帮助深表感激。自2007年始,世界主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如美国、英国、西班牙房地产泡沫扩大并破裂;华尔街投资银行倒闭;东西方股市跳水;信贷冻结;制造中心大规模工人失业;伴随的是,经济衰退甚至是经济大萧条,在全球蔓延。于是,那些对斯密生平及思想感兴趣的人士便急着将斯密之名冠以罪魁祸首,又或者救世主。如果斯密确实是现代世界的缔造者之一,那么他到底把我们带入了怎样的一种噩梦之中呢?或换一种说法,如果斯密确实成功地探寻到了财富的起源以及财富的构成,为什么他的思想又会被如此地误读和误用呢?好吧,他的生平故事和著作将告诉我们,斯密绝不是一位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乐观鼓吹者。他自我剖析说有着一颗“抑郁、悲观的心灵”,并公开谴责那些施行混杂了愚蠢和欺骗的阴谋诡计,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谋求自己财富的“挥霍者和投机者”。他对政府表示怀疑,同样也质疑了商人和制造商意图通过垄断市场或从事其他非法行为欺骗大众的做法。他相信市场中合法、公平的竞争,会公平地补偿生产者的损失并给予消费者一个合理定价,这在哪里都行之有效,而无需以牺牲一方来满足另一方。在我看来,斯密也会认同路德维希•艾哈德以及其他二战后人士所阐发的观点,他们认为那些以自由、公平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社会的国家,同时也应为卫生保健、养老和失业保险提供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安全网络。奴隶制的施行,尤其是在非洲的种种做法,曾令斯密义愤填膺,我想今天正困扰非洲的疾病、饥饿、内战、环境破坏等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同样也会令斯密深感忧虑。或许在当今关于国际援助的争论中,如丹比萨• 莫约博士充满挑战性的著作《致命援助》(Dead Aid(2009)),斯密会识别出自己的某些思想,即对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运行不善的国家,慈善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大量资金流入积贫积弱的国家,似乎就等同于政府职能的减弱。莫约博士建议,这些国家应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在金融市场中募集发展资金,以促使政府对投资者和为债券利息纳税买单的公民负责。然而,这可能又是一种将非常复杂的局面过于简单化的做法,斯密可能会更感兴趣的是用其他一些方法来促进发展:通过提供“和平维护,安全保障,贸易特权和有效管理”来实行援助 。能够深入研究斯密的这些思想并探讨它们在斯密作品中的出处,再看看它们与斯密的经历、阅读以及他自己所处时代和我们所处时代面对的各种焦虑和问题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对我而言真是一项莫大的荣幸。我衷心感谢那些总是乐意为我提供研究和写作所需文献、论文和书籍的图书馆理员和档案保管员。同样要深表感谢的还有我的朋友们,尤其是英属哥伦比亚维多利亚的琼和约翰•诺贝尔,他们在讨论和通信中听完我的意见后,很慷慨地与我分享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最后,我想写下的是对家人深深的谢意,他们理解并接受了我对了解斯密并将这些诉诸文字的热情:我的孩子伊丝拉、贝蒂娜、安德鲁、大卫和马里恩;我的弟弟安格斯;和我最最亲爱的妻子英格里德(Ingrid),在整本书的构思过程中,她是我如此足智多谋而又体贴深情的伴侣。在我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时,传来了对亚当•斯密研究发展最具激励性的消息。斯密在爱丁堡度过他一生最后几年时光的潘缪尔大楼,已由爱丁堡商业学校(赫瑞瓦特大学)购得。这一位于荷里路德宫和苏格兰国会附近的所在,将被修复成为一个研究中心,以促进斯密生平及思想的研究,而这不仅只是为了造福斯密的同胞,更是为了地球上所有国家人民的福祉。L.S.R.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2010年6月30日

名人推荐

从亚当•斯密那里开始,经济学才真正成为了一门科学。罗斯的这本《启真•思想家:亚当•斯密传》,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斯密传记。任何有志于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人,都应该多少了解一些亚当•斯密思想和生平。相信认真读一遍这部传记,对经济学本身会有新的认知和感悟。——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斯密的)现代最权威的传记……——《格拉斯哥先驱报》

内容概要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荣誉退休英语教授,研究亚当·斯密以及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权威学者,《格拉斯哥亚当·斯密通信集》主编者之一,还出版了《William Dunbar》以及《Lord kames 在苏格兰的日子》。《亚当·斯密传》是作者的代表作。

书籍目录

中译版序言 1
第二版前言 7
引言 11
1.科卡尔迪 27
2.童年 47
3.格拉斯哥 63
4.永远难忘的哈奇森 79
5.牛津大学 103
6.值得尊敬的听众 130
7.哲学(科学)史和法学史讲义 157
8.格拉斯哥大学的召唤 176
9.教师 201
10.著书立说的学者和管理者 227
11.《道德情操论》的创作 257
12.《道德情操论》相关评论 291
13.相伴游学导师 321
14.过渡阶段 355
15.国民财富研究者 376
16.北美殖民地危机和《国富论》 398
17.太棒了!亲爱的斯密先生 434
18.与行将辞世之人的对话 466
19.定居爱丁堡 488
20.理论经济学家就任海关专员 505
21.文学研究 524
22.艰难而困顿的时代 546
23.为立法者留下的遗产 570
24.风烛残年 600
25.“巨大转变”(人生大限) 632
索引 668
参考文献 701

编辑推荐

《启真•思想家:亚当•斯密传》作者挖掘了斯密思想与当代的联系,为斯密思想在当代的复苏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作者简介

《启真•思想家:亚当•斯密传》内容简介:亚当•斯密,18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经济学鼻祖。《启真•思想家:亚当•斯密传》是当代仅见的对亚当•斯密生平与其著作的全面以及权威的著述。《启真•思想家:亚当•斯密传》揭示了亚当•斯密作为学者、政策建议者和海关官员的罕见史实,及其与18世纪著名人物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作者尤其挖掘了斯密思想与当代的联系,为斯密思想在当代的复苏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亚当·斯密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转自杭州日报文/张粉英现在,当我们说起近代市场经济体系,说起自由放任主义,总会提到一个词:“看不见的手”——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它最早是由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两部名著《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中提出的。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人,但是,他的学说依旧影响着现在。2010年,伊安·罗斯这本《亚当·斯密传》推出第二版时,特地说了这样一段话:“自2007年开始,世界主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如美国、英国、西班牙房地产泡沫扩大并破裂;华尔街投资银行倒闭;东西方股市跳水……于是,那些对斯密生平及思想感兴趣的人士便急着将斯密之名冠以罪魁祸首,又或者救世主。”罗斯不禁问:“如果斯密确实是现代世界的缔造者之一,那么他到底把我们带入了怎样的一种噩梦之中呢?或换一种说法,如果斯密确实成功地探寻到了财富的起源以及财富的构成,为什么他的思想又会被如此地误读和误用呢?”罗斯认为,斯密的生平和著作会告诉我们答案。国内之前出过好几种亚当·斯密的传记作品,比较有名的有约翰·雷的《亚当·斯密传》,但论者一般认为这部传记只专注于斯密的生平轶事,对其学说却了解不多,阐释也就不够重量,其生平和学说,水是水,油是油。而罗斯这部《亚当·斯密传》的强处,就在于能将传主和学说联系起来一起阐释。举个例子,1740年-1746年,斯密在牛津念书,他发现,牛津绝大多数很牛的老师对教学毫不关心,敷衍了事。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斯密得出结论:牛津教育体系之所以抵消,是因为像牛津这样富庶的大学里,教员过着安逸的生活,缺乏学术竞争和学术发展动力。罗斯说,这一“洞见”无疑为斯密后来提出的观点——竞争为维持整体市场的最大效用提供了动力并发挥着调节作用——做出了补充说明。相比于亚当·斯密在经济学领域内的惊心动魄,他的私人生活有点无味,仿佛整个就是18世纪一板一眼的英国绅士罢了。不过,通过罗斯全面的(中译本全书16开,厚达757页)、透视的(结合斯密的人生与学术)论述,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活生生的、看得见的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的传有很多版本,这一版的优点在于史实钩沉颇见功力,比如他晚年担任海关官员时的作为,为政府提出建议的细节,不见于他书,作者引用史料之丰富、考据之深入,令人叹为观止。亚当•斯密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他为人类认识世界拓展了一个全新视角,是不折不扣的大师,然而,他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呢?首先,亚当•斯密自小生活在贵族氛围中,虽未出生时便失去父亲,但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到30岁便已成名,在院校中呆了很多年,一生以学术为志业,终身未婚。虽然他也曾生活困难过,但他始终以高傲的姿态面对。这高傲是双刃剑,一方面,他公开与英政府唱反调,支持美国独立,另一方面,他极为在意文名,故传世作品极少,其余基本被烧毁,他的《国富论》也被反复修改。其次,他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英帝国占有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亚当•斯密有幸看到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商业帝国的运转方式及其弊端,如果没有超然的视野,他是很难体会到“重商主义”的危害的。第三,亚当•斯密与当时的知识群体紧密联系,他的绝大多数观点建构在“思想实验”的基础上,而非实际操作,正是知识群体内部的批评、创新与竞争,刺激他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在推出《国富论》之前,他被公认为哲学家,直到53岁,他才完成了这部标志他一生成就的巨著,如果没有一个鼓励思考与原创的氛围,谁会如此十年磨一剑呢?第四,宽松的环境为亚当•斯密学术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亚当•斯密对英国当时的“国策”并不买账,经常提出批评,但英国大学源于教会,政府无法有效管控,事实上,亚当•斯密对英国大学也颇不满,认为它守旧而封闭,所以他晚年又会去政府中任职,在两者之间自由往来,所以他保有着独立判断的精神。一位大师的出现,可能是几代人努力的成果,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可谓大师辈出,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尊重科学的氛围中,许多科学家甚至到茶馆中去做科学实验表演来挣取外快,市民也以结识科学家为荣。相比之下,东方社会的人们更愿意结识领导,虽然那里也有茶馆,但舞台上挤满了娱乐人物,他们表演得越露骨,观众越高兴,伴随着一阵阵粗野的哄堂大笑声,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历史契机。如此说来,没有大师,该算是谁的责任呢?
  •       文/左页      1877年,严复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前往英国格林威治的海军学院留学。他和那个时代大多数被送往国外的留学生一样,极具天赋,但从未能毫无旁骛地钻研自己的专业。中国曾经的荣光,以及当下无法令人满意的现状,让包括严复在内的知识分子始终无法抛下这样一个问题:西方富强的秘密何在?  两年之后回国,一直到1880年代末,严复染上鸦片瘾,这位在“实务”中郁郁不得志的学者,把大部分的寄托都放进了对西方社科学术的译介之中。在他追求“信、达、雅”的译本中,严复喜欢把个人的见解以及评论,以长长的“按语”形式安插进译本里。这些“按语”和他在甲午战败之后所发表的几篇情绪激烈的论文一脉相承,所要表达的,是对于陷入困顿之中的中国深深的焦虑。  1897年,严复开始着手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严复译本名为《原富》),同样带着长长的“按语”面世。这不是中国人首次知道亚当·斯密这个名字,但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却是第一次出现。翻译这本著作时,严复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境,太多陌生的经济学词汇无法在中文里找到,他只能生造,银行(Bank)被译为“版克”。  除此外,严复翻译这本经典著作还必须直面一个更大的困境:在那个迫切追求国家富强的时代里,如何让国民相信,一本诞生于一百多年前,推崇最小政府、自由放任和自利的古老著作会有利于中国的富强?早在《原强》这篇论文中,严复第一次提到亚当·斯密,就曾告诉人们,西方之所以富强,其生财之术多要归功于斯密。但对于刚刚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而言,坚船利炮促进国家强盛,会有更加直观的画面感,而要让人们相信最小政府、自由放任和自利也同样有利于国家的富强,实非易事。  实际上,严复翻译的《国富论》出版之后,其影响只局限于文化素养高且喜爱西学的新知识分子之中,可谓“生不逢时,曲高和寡”。上世纪60年代,王亚南在《人民日报》刊文说,这个译本影响很小,甚至“纯学术的影响也谈不到”。  严复翻译《国富论》的动机,在他的译本中有过清晰的说明。研究过严复的史华慈似乎对此并不以为然,他比严复说得更为直白:严复的翻译,可能仅仅就是因为《国富论》的风行正好对应着英国富强的盛期。  但是,史华慈认为严复可能是“误解”了《国富论》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竞争中,越是强盛的国家,“自由竞争”才越有可能促进其强盛,而不是相反。而对于当时虚弱的中国而言,最小政府、自由放任、自利,听起来无疑更像是一种欺骗的谎话。反而亚当·斯密所激烈抨击的“重商主义”,或者贸易保护主义,更适合当时的中国。而这,或许也是严复的《国富论》“生不逢时”的根本原因所在。      与严复相反,对于斯密而言,在1776年刚刚推出自己的著作时,所遭遇的困境恰恰是被认为过分“应景”。在他创作《国富论》时,他的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的金融危机,他的保护人巴克勒伯爵在这场危机中几乎破产,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产抵债。另外,此时的英帝国,正焦头烂额地应对正愈演愈烈的“北美危机”,人们想知道,是让这片土地走向自由,还是以武力继续维持过去严酷的殖民政策。  在斯密的朋友们看来,《国富论》的出版,也正可被认为是向政策制定者的建言。不过,斯密自己一开始却并无打算把著作写成时政策论,反而,他希望像那个时代特别推崇的牛顿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寻找到类似“万有引力”那样的普遍规律。但是,从最终的成书来看,斯密的著作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后来干脆把这本书描述为“对大英帝国整个商业体系最为猛烈地抨击”。书中关于英国政府和北美殖民地的讨论,充满了辩论式的口吻。而北美殖民地也成为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主要案例。  或许,正是因为斯密心绪的复杂性,使得后世关于斯密的关键性比喻“看不见的手”的讨论,陷入“罗生门”式的热闹之中。有人总结说,对于书中“看不见的手”的理解,至少有九种不同的诠释。其中一种观点甚至认为,“看不见的手”不过就是斯密讲的一个笑话。而斯密最为亲密的朋友大卫·休谟,在一篇叫做《论谷物贸易和谷物法短文》中,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谷物交易中的众多中间人”——显然,这样的解释,不会被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所认可。  我同意斯密的传记作者伊安·罗斯的看法,为了理解这位复杂的作家,有必要深入到他的家庭背景、社交圈子、个性发展、私人关系,等等细微之处。  1995年,罗斯创作了《亚当·斯密传》,被认为是关于亚当·斯密现代最权威的传记之一。《经济学家》杂志称它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本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厚度达到惊人的750页,可能会令一般的读者望而生畏。  而且,罗斯为了让人们“不失偏误”地理解斯密的思想脉络,拒绝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斯密的生活。他通过大量的书信和同时代人物的评论,以及耐心的考究,给我们还原一个尽量完整的斯密。但是,很多人可能会对罗斯无止境的考究癖所激怒,那些突然出现的陌生名字,以及一些“不必要”的人物描述和评论,常常会让人“迷路”。  另外,除了爱走神的毛病被人所津津乐道以外,斯密本人过于沉闷的生活,也让传记作家和读者失望不已。这位缺乏浪漫史的思想家,个性沉稳,事业顺遂,生活平静,害怕一切不比要的纷扰,更是拒绝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众媒体上。英国的大文豪约翰逊宣称斯密“是他见过的最为乏味的人”。为了自己的“安宁”,斯密甚至违背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休谟的临终遗言,拒绝负责出版休谟的《自然宗教对话录》,因为他预计这本著作会引起宗教上的非议,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斯密的预计是错的。      在斯密逝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并未引起人们热烈的关注。《泰晤士报》在报道斯密的死讯时,甚至发表了一篇尖酸刻薄的评论,说他生前神色木讷、言辞不知所谓。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人认为,斯密的著作,常常是以修辞的华美代替辩论的推理。尽管在生前,斯密最痛恨的就是过分繁复的词汇堆砌,他最欣赏的恰恰是斯威夫特式的简洁。  不过,更为严厉的“指控”,还来自于他“自相矛盾”和“虚伪”的主张。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给人带来的不协调感,更是来自于他的理论观点和他实践之间的矛盾。类似严复那样的“被欺骗”,并非个例。马克思整个学说的中心,即可以被认为是对于斯密“虚伪”的揭露。而在罗斯看来,理解斯密的关键恰恰在于如何以“同情的了解”斯密的这些矛盾之处,这位善良的传记作家始终相信斯密个人品质的高贵无暇,在此基础上,尽力寻找各种事实“谅解”斯密的自相矛盾和词不达意。  对于斯密诟病最多的,莫过于他在考量英国与北美贸易之间发生冲突时所支持的《航海法案》,这是一项古老的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重商主义法案。如果斯密是自由放任的支持者,那对于这项法案的支持,实际已经违背了他自己的原则。而且,在斯密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变成了一名海关专员,成为经济限制和禁令体系的热情执行者,鼓励国家执行的经济奖励刺激。人们认为,所谓的自由放任主义,对于斯密而言,边界仅仅就是大英帝国,并非普世的。另外,即使在一国之境,斯密也不全然支持自由放任:“一小部分人行驶某种天然自由,却可能会危害到整个社会的安全,这样的天然自由就要、也应当由政府制定法律加以限制,不论这一政府是最为自由的还是最为专制的。”他赞成政府对于货币市场实行的监管,赞成政府对个人在公开市场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加以限制。  另外一个关于斯密的令人迷惑之处,来自于他那本研究“同情共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斯密对于这本著作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国富论》,他对于前者的修改,一直坚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两个月。在这本著作的最初版本中,斯密着力论证人们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同情共感”机制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公正旁观者”功能,就可以形成合意的生活秩序,无需神意或者强制性的外在力量插手。  但是,在这本著作的最后一个版本中,斯密却对这个观念有所动摇,对于“看不见的手”会自然形成好秩序不再那么坚定。他认为人们往往崇拜富人和大人物,鄙薄穷人和小人物,认为追求财产的人们时常忽视对美德的追求,对于快乐的同情共感强于对悲伤的同情共感,这导致人们爱慕虚荣,最终背弃美德。此时,斯密不再把“公众的旁观者”视为行动者凭着习俗自己想象的天然的公正、中立,而是有着斯多亚贤人的影子,是一个具有“圣人般超凡脱俗资质”的半神的存在,而只有依靠它才能建立好的秩序。这样,斯密对由人类天性能够自发形成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彻底散失了信心。      罗斯没有放弃为斯密辩护的机会。在罗斯看来,后人实在不必过分的苛责,在那个民族国家刚刚启蒙的时代,斯密的眼界从来也只关注大英帝国的利益,而他对于美德的担忧,也符合他所处的时代因为财富过分迅速的增长带来的困顿。罗斯相信,我们或许更应该为斯密的现实主义以及他的恢宏大度喝彩。  的确,如果斯密是一位市场的原教旨主义者,又或者是一位道德的乌托邦主义者,或许更值得我们担忧。而后世大部分人的苛责,也大多只因为一个处于18世纪的英国人无法满足他们当时当地的需求,就如严复又或者马克思。罗斯先生,显然会更希望人们以“同情的了解”来面对这位思想巨人。  毫无疑问,斯密不是那种躲在书斋里的学者,而是他所处的时代最为敏锐的观察家,当然,斯密无法胜任后人想赋予他作为预言家的角色。我同意台湾学者赖建成先生对于斯密的判断:他不是一个国家主义者,也不是大同世界主义者,他是理性的利益维护者。他的经济政策,化约地说,就是自由经济政策,基本的动机,还是维护英国的国际竞争力。  本质而言,斯密并未“欺骗”严复,至少他们的动机都是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批评斯密,如果从动机上去推理,往往得到的可能仅仅就是愤恨。实际上,斯密从刚刚推出自己的观念开始,甚至到今天,就一直是赞美与批评并存的。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比喻为人所诟病,但同样也为人们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  斯密的动人之处,在于他追求安宁、平和的生活哲学背后,敢于突破常识。在一个宗教森严的时代里,他劝解人们放弃暂时的偏见,相信“自私自利”会带来幸福总和的增加;在一个追求财富同时阶层固化还未完全打破的时代,敢于蔑视安逸和不思进取,相信竞争会带来繁荣。斯密是苏格兰启蒙时代的代表人物,接受他的主张,需要理智的勇气。在他的时代,让人们相信“直观的恶”会带来“未预期的后果”,并非易事,而在我们的时代,让人们相信斯密即使主张自利会带来繁荣但并未赞美自利,同样不太容易让人理解。    《亚当·斯密传》,伊安·罗斯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无
  •     至少从传记的角度看,二十年内再难出现一本超越它的斯密传。
  •     「伟大人物的最细微境况、最微小事务都引得人们热切探寻。已故之人的文字,在后人的消化中得到修改。」
  •     我接触亚当·斯密的过程是老师要求阅读亚当·斯密的《哲学论文集》,我习惯了数理推理,看不懂该书;教授即从书架上借了本田中秀夫《亚当·斯密的足迹》给我,才渐入状态。田中的书包含简单的传、且主要介绍斯密的思想脉络和相关人物,简练易懂,但没有中文版。由此观之,如果你读不懂《道德情操论》、《国富论》,抑或是其他斯密著作,或许可以从这里开始。此书部头很大,内容包括了详实的传记和思想发展脉络,涵盖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这些年热门的亚当·斯密研究的大多数内容,作者学风严谨,堪当本世纪亚当·斯密记述的权威,或可以传世百年以上(建议罗教授安排出版Hardcover、最好分上、下两册)。校译者罗卫东,是国内亚当·斯密研究的前沿学者,译文可以基本保证;而且我想,作为斯密粉丝的罗教授,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不敢在这部书上不花功夫吧!斯密粉丝
  •     啃下来之后再做细读,值得花时间。书本身大气,喜欢。
  •     很见功力
  •     堪称亚当·斯密大传。
  •     软精装,舒服,大气,是该出版社最用心的出品吧!
  •     书很好,有深度,内容广。揭示了斯密知识复杂的一生。值得一读。
  •     内容翔实 就是太鸡毛了些
  •     亚当·斯密的一生太平淡了,精彩都在斯密本人的两本传世著作中。
  •     考据十分详细,但是有些过于详细了。。。最后写的斯密去世的一章堪称经典,是可以传世的好文章
  •     非常严谨的斯密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