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书评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7 年 03 月 29 日
ISBN:9789573260172
作者:雅麗嘉.古德曼
页数:423頁页

科学界的现实

我大概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正在做或将要从事科学研究的朋友。《直觉》是一本科学小说,确切的说是关于科学界的小说。从一个生物学发现开始,引出一桩丑闻(事实上到最后作者也没有明确地说到底造假有没有发生)。细致地描写了整个科学界的生态。从那些博士后研究员,到实验室主管、大学教授、科研基金、政客、媒体,一一呈现百态。我在飞机上读的时候感觉可以看到那些人的面孔一样。虽然我身处社会科学界,研究的分工并没有像书里所描写的生物实验室那么细致。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体会到非常类似的感觉。学术研究的分工化大概是20世纪后半期学术界最大的进步之一。像早期的研究者那般单打独斗的情形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出现了以大学或私人实验室为基础的团队化工作。这样的团队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也有清晰的等级层次。它的好处大概可以类比工业上的流水线。每个研究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而不必成为全才——–事实上,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不管是资源的投入或者是成功的比率,培养一个专才比全才要容易得多。团队化工作的好处是效率高,并且可以开展许多大型的项目,这些在以往是很难有独立研究人员完成的。但是这样也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制度性缺陷:政治斗争、官僚主义,这与一般的办公室并无太大的区别。《直觉》中所描绘的那些实验室研究员,大都充满了对科学的渴望和热情。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成果以争取到下一笔经费?和一般人们传统印象中研究员过着遗世独立般潇洒生活,每天就在实验室里面捣鼓些瓶瓶罐罐不同。现代的实验室没有哪个不用面对资源和经费的压力。科学是花钱的。特别是那些基础科学。不但花费巨大,而且很可能得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要求研究人员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毅力支撑下去做这些研究,代价往往是以“年”记的。《直觉》的主人公克利夫就是如此。自从他拿到MIT的生物学博士之后的三年他全身心地扑到了R7病毒细胞的研究上(完完全全就是蒲慕明教授说的那种研究员)。但是整整三年都无法做出他希望的结果。期间的沮丧和挫折恐怕是一般人难以体验的。不但没有结果,还要不断地在实验室老板面前争取时间和资源。因为没有成果,谁也不愿以无限制地等待和宽容。事实上两位实验室主管并不是冷血的动物。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私人小实验室难以和大学竞争。完全仰赖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但是迟迟不出结果,让他们也没有办法开口继续要钱。所以当克利夫发现实验的小白鼠身上的肿瘤细胞消失的同时,狂喜和冲动也随之而来……。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恐怕是它描写的真实。虽然自己并没有在实验室待过。但是事实上现在团队化工作已经蔓延进了社会科学领域。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那些大型数据搜集、分析的项目过程中,俨然就和一家小的企业一样。课题带头人(一般俗称老板)往往负责寻找新的研究题目,和华盛顿的政客沟通,阐述想法,拉资金。下面有其他合作的教授。教授往往有自己雇佣的研究助理(博士研究生),或者直接雇佣博士后研究员。除了这些专业人员之外,还有大量的秘书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但是毕竟社会科学还是有研究者的主观意见在里面(很多时候有大量的主观意见)。而像《直觉》中所描绘的科学实验室,只有数据才是最终的证据。所以研究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造假的诱惑也随之而来(想想黄禹锡事件吧)。科学并不是纯粹的概念——-至少在现代实验室科学的语境之下。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预期。《直觉》从另一方面描绘了这种众生相(采用了一种全知的描写视角)。当冲突最后随着一出匿名举报电话而爆发,每个个体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保卫自己的利益,描绘地鞭辟入理。在这样的时候,科学研究似乎早就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矛盾、八卦、新奇才是公众永远的最爱。而那些身陷漩涡之中的科研人员,并不比一般人有更好的方法来应对。同样,人性的光辉也在此照射出。至于说到对科学的直觉,我觉得还真是反讽的一句话。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7/12/15/1178/


 直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