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内战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1
ISBN:9787500625193
作者:[美] 胡素珊
页数:552页

内容概要

胡素珊(SuzannePepper),美国学者。1972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学位。现长期居住香港,从事中国问题特别是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写作。除本书外,著有:《中国的大学》(1984),《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1990),《激进主义与20世纪
的中国教育改革》(1996)。
《剑桥中国史》第13卷(中华民国部分)有关中国内战的篇章
便出于她的手笔,她还为《剑桥中国史》第14、15卷(中华
人民共和国部分)撰写了有关教育问题的三章。

书籍目录

第一部:国民党统治末期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结局的起点:接受日本投降
第三章 反战学潮
第四章 经济弊政的政治代价
第五章 怨声载道: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评判
第二部:共产党取而代之
第六章 知识阶层对中共的评判
第七章 重新土改
第八章 重返城市
第九章 新的开端:共产党取代国民党
第十章 内战的政治
附录一.文献注释
附录二.参考文献举要
译校者后记

作者简介

这本出色的学术著作是对1945-1949年中国内战期间国共两党政
治冲突的权威记录。作者将此书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国民党之所以在大陆崩溃的种种弱点,第二部分论述导致共产党最终夺取政权的优势所在……这本书是对我们有关中国现代史知识的最重要的补充,是这一领域的必读著作。
――美国《亚洲研究》
那些对内战时期的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组织,对剖析政治权力的
基础感兴趣的读者,不可不读此书。
――美国《亚洲事务》
本书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胡素珊公允地、充满智地分析了国民
党失败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她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它们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她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因此产生了这样一本对中国的内战首次作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记叙的著作。
――美国《选择》
胡素珊引人入胜地叙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如何在不到四年的
时内间完全输给共产党的过程。这主要不是一段军事斗争的历史,这是一段政治斗争的历史。国民党的腐败与无能最终使各阶层的民众起来反对它,在论述这一历史黑白点的政治斗争方面,可能不会再有比这本更好的著作了。
――《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中国的内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如胡适这样安于沉默的自由的冷静的知识分子,更是少之又少”“shumi2”到底看过书没有??胡适要是真的只是“安于沉默的自由的冷静的知识分子”,他就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理人之一了,他也就不会长期霸占着民国有限的教育经费资源,让理工科的“大师”处处收掣肘了。因为政府拨下来的非常教育经费,几乎都给了那些耍笔杆子的大师们去钻研传统国学,顺便教导诸位未来的官老爷们各种传统文化去了,国家根本没钱再办各类理科的专科职业学校了。“shumi2”是不是要让胡适去负责给中国打造自己的工业体系??说起来,日本侵略中国后,国民政府发现,那些胡适们最多也只能在报刊上发表几篇支持抗战的“精神武器”,而真正在战争中最能够发挥用途,指导工人搞兵工厂、维修厂和建设战备公路的知识分子,却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几个。胡适为什么要对叶功超保持沉默??因为胡适在叶功超他们的统治下是特权阶层,每月光是大学教授的工资就几百大洋,还只是基本收入。作为国民党统治下的既得利益者,胡适不想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所以只能跟着叶功超他们,对于现状也只能“沉默”。“shumi2”还好意思说什么“对思想自由的禁锢”!!!现在,你还觉得大陆对思想的自由有禁锢么??你以为国民党不想禁锢思想?别忘了常凯申是创建过法西斯式的蓝衣社,鼓励中国一切行为军事化的人!!常凯申怎么会不禁锢思想??只不过是因为国民党当时在大陆管不了太远的地方,是想管而管不了。说起“思想禁锢”,“shumi2”认为中国的一切行为都要向西方靠齐,西方说做错了,那中国就做错了;西方说做对了,那中国就做对了;敢违背西方的意思,敢跟西方不保持一致,就是打错特错。要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思想禁锢”!!!禁锢你的思想,你还觉得自己的思想很自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禁锢”!!!。如果那些文人能觉察到新中国有“思想禁锢”,那反而说明了新中国没有禁锢思想。
  •     喜欢军事史的人,不要进来。书名经常会误导读者,美国学者胡素珊所著《中国的内战》即是一例。本书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过程的大段文字,有的只是对国统区官员腐败、施政不力、经济恶化、知识界抗议与批评、解放区和游击区的土改、中共接管城市的成功与失误,以及自由派知识分子从抗拒到“接受”中共的记述和分析。胡女士如果委托我帮改书名,有一个建议是:《中国内战的背后》。从一个美国政治学学生转向中国现代史研究,胡女士要克服的困难是多重的。而从本书引用文献及对她对文献的解读来看,她远比大批名气更大的“中国通”成功。抗战的胜利正是国民党失败的开始,这一点,不但“党国”高层始料未及,国统区和原沦陷区的百姓更加毫无心理准备。国民党接过孙中山的旗帜,北伐胜利奠定全国统一,“黄金十年”成就显著,领导抗战侥幸得胜,这一正统地位似乎坚如磐石。直至平津被围、徐蚌鏖兵、大势已去之时,饱受折磨的工商界、知识界人士中仍有大量死心塌地的政府支持者。“尽管这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理智地作出接受共产党的决定,但并无迹象表明他们明确拥护新政权”(本书第507页,以下凡引用本书仅注明页码)。原因正如著名自由派领袖储安平所言,自由,在国府治下只是“多或少”的问题,在新政权治下,则是“有和无”的问题(第256页)。如此清醒的政治分析家,却在1948年底偷偷溜到解放区石家庄参加新政协会议去了。储安平的这一行动并不典型,大多数的高级知识分子,既没有随军撤往孤岛,也没有主动投怀送抱,而是静静的呆在自己所住的地方,迎接“解放”。饱受低工资和通货膨胀折磨的知识界人士,从善意的建议,到激烈的批评,到参与街头抗议活动,其出发点,仍是把国府当作自己人,希望通过这些言论和行动,促使政府改革而已。国民党确实辜负了这些愚忠的知识人。但知识人只能影响舆论,却无法左右内战的局势变化,所谓“第三势力”也同样如此。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乃是东北、华北地区参与土改的农民。“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共方的后勤供应和兵员补充,经由“土改”而得到妥善解决,相形之下,蒋方单靠拉丁征粮的传统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适足以自速其败。胡著精彩的地方,在于对被笼统称为“土改”的这一场农村革命,给予了全面深刻的剖析,揭示出中共现实主义政治路线的威力。对“土改”作简单化理解的人不在少数,本人也是其中之一。有了革命史教科书灌输的先入之见,土改在我们心目中,也就是斗地主、分田地、翻身农民踊跃交公粮、送儿参军这样的场面。殊不知,在华北地区,租佃制并不普遍,农户的主要类型是清贫的自耕农,也就是说:地主既不多,雇农也很少。若按正统阶级斗争理论施行,则在农村几乎无所作为。但是,经过“延安整风”的这支队伍,已经武装了灵活变通的政治现实主义。土改,首先是给贫苦农民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不仅分田分地,还分“胜利果实”以及“清算”老账),以“斗争”瓦解农村原有的政权和社会结构,“推翻现存的农村精英阶层”(第379页),消除腐败和乡村传统势力对农民的欺压,建立起全新的农村组织,产生更多可支配资源,通过多种刺激手段和保障措施,动员青年加入民兵、自卫队直至参军。可以说,以“土改”来保障后勤供应和兵员补充,走的是迂回曲折的路线,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种赤裸裸的“交易”。党的高层几乎是有意地在土改初期,鼓励、放任群众的“过火”行为,在运动后期再用“反左倾”来加以局部微调,其深意在于:农民们在对恶霸、地主、国民党政权拥护者进行物质剥夺和肉体摧残之后,别无选择,只能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边,以防止反攻倒算,防止胜利果实被夺走。而贫农团、妇女会等等新型组织的活动,定期非定期的全村大会,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有助于营造一片热烈的气氛,让得到果实而不愿当兵者感到羞愧。这跟国民党方面用钱买壮丁的做法,效果完全不同。然而任何高明的策略,若无一支组织良好、战斗力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干部队伍也无法实施。这一支干部队伍的形成,胡女士认为与1942-1944年的整风运动密切相关。若非作者是个美国人,我们会觉得这只是革命史教科书的陈词滥调。随着高华《红太阳从这里升起》一书的出版,国人对这段历史总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将延安整风仅仅理解成权力斗争(本土派对莫斯科派的夺权斗争)的看法依然十分流行,而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也容易蒙蔽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这一场运动,对凝聚全党共识、锤炼干部队伍、加强战斗力的意义。在一个自耕农为主体的国度,人人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的状态,内不能应付灾难,外不能抵御侵侮,孙中山之所以痛下决心进行国民党改组,其立意未始不是:欲改造中国社会,必先改造党组织。蒋政权覆亡的根源,在于忽视意识形态教育和党组织建设,腐败、无能、不公、通货膨胀,是结果而非原因。对内战期间“民心向背”的争议甚为激烈。若从纯粹“实证主义”的要求出发,要确定民心之所向,需要由“中立机构”分别在国统区、解放区进行“不受干扰”的大规模民意调查,这种要求,在当时的环境下,纯属扯淡!胡素珊引用了1948年分别在留美学生和上海大学师生中进行的两次小规模民意测验的数据。上海大学的统计结果是:15.9%的人赞成把反共运动进行到底;72%的人赞成组织联合政府;3.7%的人赞成共产党政府。留美学生的答案是:18%的人赞成国民政府应消灭共产党,51.1%赞成组建含中共、民盟等在内的联合政府;2.7%的人赞成由中共统治全国(第98-100页)。就事论事,这两批不到2000人的“样本数”,如果说有什么代表性的话,代表的是城市知识分子,而他们之中,支持中共的固然是极少数,死心塌地反共的也不多,最主流的意见,是赞成国、共、第三势力共治,但,这恰恰是不可能之事。知识分子看现实政治的不切实际,于此可见一斑。若要了解真正的民心向背,必须到农村中去,而他们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不吭声,只是用行动作选择。无论是否受到“误导”,城乡中的大多数,要求的是饱暖,而在普遍皆不富裕的前提下,谁能缩小贫富差距,并保持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谁就能被“接受”,如此而已。[本文首发于国学数典论坛]
  •     “我们这样的自由主义分子之所以还彻底追随你们这种人,唯一的原因就是在你们的统治之下,我们至少还能享受沉默的自由。”------ 胡适对叶功超语-----------对普罗大众而言,盼望脱离贪污横行、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旧社会,迎接一个承诺平均地权(均贫富)、官员廉洁、和平的新社会,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对储安平这样的知识分子而言,答案似乎没有这么简单。他生活在一方的政治专制恐怖中,并对官僚阶层的无能失望之至;对不熟悉的另一方,他敏锐地觉察到同样的对思想自由的禁锢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及非法治化的暴力倾向;他在做着绝望的选择。但由北向南快速推进的隆隆炮声,替他做出了无奈的选择;更何况,如胡适这样安于沉默的自由的冷静的知识分子,更是少之又少。---------作者搜遍这四年的报刊,深入刻画了当年知识分子政治上的矛盾心境;尤其是引用了许多解放区的土改个案,反映农民迫切的民生愿望和土地政策微妙的演变进程,不失为研究第二次内战的绝佳视角。没时间通读全书的人,可以只读最后一章的结论。但电子版的缺失污损部分,多少影响了阅读效果。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一般般
  •     作者试图对内战背后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说白了就是民心向背决定战争成败。
  •     并不是很有趣,也并不是不有趣。反正历史老师没给我说这些。更主要的是我读的是电子扫描版~~~~~~~看的我很痛苦啊!有几页是看不到字!
  •     Radicalism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20th-Century China的作者
  •     看的比较仔细的书一般就能有底气去评价。给四分。分析的还算比较详细,对于以前各个时期间中共对于土地政策的陆续变化以及国民党腐败问题的揭露亦较透彻,自由知识分子毕竟无话语权,只是占有不多的舆论权。其实上次看红太阳之后便对核心内容有所了解,一个高压且凝固的政党打败一个腐败自大的大党……
  •     “真正的悲剧是,一部分民众在对比了国民党之后开始回忆起日本人的某些好处,而你根本无法与他争论”……大概直到80年代早期为止,将某千古完人党换成宇宙真理党这个命题也一直是成立的~
  •     kmt如此倒行逆施,尚且那么高的支持率。要等tg下,这辈子无望了
  •     16福建主席陈仪被控勾结日人17赵保元王继美姜鹏飞31九月中旬西南工业经济濒崩溃52学生不求推翻只求限权79/93于子三90处决穆汉祥史霄雯98学生民意测验131王孝和132购买国货运动163国民党右派打击政协决议163宪法民意测验185四六年粮食财政失败188征兵201周鲸文批东北政策205自由派:社会主义+民主208施复亮V严仁赓211东荪漱溟反对英美式政府241东北共军三来源252反苏运动254自由派反国共单独执政,要民主256杨人楩周绶章257知分政策266接受中共276中国农业协会八次会议296北岳控诉寺庙运动324推翻统治阶级而非地主335土地法大纲废除祠庙土地所有权363/72刘群众整党428劳动保险制443苏联经验
  •     《翻身》和《红太阳》带着各自的偏见,《大江大海》过于煽情,唯独这本美国学者的书算是给了那个时代一个比较公正的解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看看这个依然处于割裂状态的中国社会,想想储安平教授的遭遇,掩卷只觉得很悲观,很无力
  •     补记,很早以前看的,这本书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吗?反正我读的时候是没什么印象。另,原来某老师也对这本书的翻译做出了贡献啊~真没想到啊~
  •     中规中矩的学院派著作, 如果是外行看的话会很枯燥;作者最后的结论好像是赞许了共产党的出色应变能力,自我评判精神。
  •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
  •     严肃的历史著作,严谨的考证,翔实的数据,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历史没有偶然。
  •     极其精彩的历史著作。
  •     有些失望
  •     此书是美国白左知识人的观念。胡素珊认为,“政权合法性”不足以解释国共内战的本质。她试图考察国共内战时期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并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种观念完全摒弃了CCP无视人的基本权利,用土改的残酷和欺骗性许诺,以及破坏KMT治下的金融,以达到占领大陆,实现独裁者个人野心的真实情况。此书是美国白左知识人的思想的体现,说麦卡锡主义是“恐怖的统治”更是令人不舒服的,明明是当时的苏联间谍混入美国政学两界……
  •     写作结构非常好,引用大量的报刊杂志。很容易得到当时中国人对国共两党的态度的认识。中共的胜利不是本身的胜利,而是国民党的失败。
  •     没有多少故事性所以可读性差,读起来是很枯燥的。但是读完之后不禁感叹就那么几年居然国共双方的力量扭转是这样的。再想想现在学校里面的学生读的教科书真是感叹万千啊
  •     胡女士的研究详尽而扎实,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其中的人,而非对于胡女士)悲哀的是,如此详尽扎实的研究,揭示出的无非还是一座动物庄园。
  •     《大公报》在沈阳的记者证实后一则报道的真实性,但他也指出,共产党的声望因为它和苏联的关系也受到了严重损害。他写道:“那些帮助外国人将物资和设备从东北运走的人给人们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但无论人们当时的印象有多么糟糕,在苏联军队撤走之后,这一议题激起的人们对共产党的反感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尽管如此,私下里仍有许多批评意见,不时有人暗示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势力的关系过于密切。一名国民大会代表的意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名代表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说要实施三民主义,但国民党只愿意实行前一半原则,共产党则愿意实行后一半原则。因此,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人民都只能得到“民半主义”——三民主义的一半。共产党忘记了民族主义,国民党则忽略了民生主义,而两党在民主建设上都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工作。
  •     中规中矩
  •     研究解放战争国共两党缘何兴衰起伏的扛鼎之作,与以往历史传统观点侧重于军事战争不同的是,本书多从政治、经济及社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国民党在各方面如何丧失人心,第二部分阐述共产党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纪律严明将国民党失去的民心拉拢为己用。读完此书,便可对为何KMT失败而CCP成功有一客观清醒之认识。那些妄言如果KMT统治将如何如何的人而言,实在是管窥蠡测也,存在即合理,当初的KMT实在是腐朽无能之极,纵然中正先生一身爱国心,亦有心无力耳。同样地,当初之CCP也却是应历史而存在,作风廉洁,纪律严明,恢复经济,深得民心。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尘不变的,总随着历史客观进程而发生量变,进而发生质变,此言得之矣。
  •     关于共管理兰州那段,充分体现了一个低水平运作的政府会给民众带来多少灾难。看到微博上关于沈阳地铁的讨论http://weibo.com/1214419912/y4mu53kTa 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是以什么方式来进步
  •     中共在与日本抗战中得到磨炼和进步,而国民党并没有……
  •     很详细的描述了国共内战的情况,除了军事外,而且引用的绝大部分是当时的报纸,能够很好了解当时人们的想法。
  •     国共以武力的方式来决定中国的未来,谁输谁赢,注定都是中国的失败。
  •     翻译得不错
  •     不愿意通读全书的人,可以只读最后一章
  •     就像是现在啊
  •     没有关联到军事和国际形势方面的讨论
  •     两个基本常识:你匪能打赢内战首先是靠俄爹(包括朝鲜)的军火和顾问,你匪搞学运工运地下情报是靠俄爹20年来下血本经营的特务网络。你会给一本从头到尾不提关东军的满洲国建军剿g史打一星以上么?
  •     国府的覆亡是不可避免的 只是新生的政权是个更为下作的东西
  •     虽然由于水平有限,看不大懂,不过还是觉得很有料呢
  •     着眼于内战期间双方的政治角力,战争终归还是政治的继续。但总体感觉本书考据资料来源泛而浅,分析时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也较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