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
ISBN:9787201060095
作者:(挪威)易卜生
页数:150页

作者简介

《玩偶之家》,19世纪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著名社会剧。作于1879年。
女主人公娜拉出身中等家庭,美丽活泼,天真热情。她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海尔茂。为替丈夫治病,她曾冒名举债,又熬夜抄写文件,挣钱、省钱,偷偷还债。如果需要,她甚至表示可以为丈夫而死。但她的丈夫(过去的银行职员,现在的银行经理),却是个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他平时管她叫“小鸟儿”、“小松鼠儿”,可一旦知道娜拉曾冒名举债,危及自己的社会名声和地位时,便一反常态,大骂她是“犯罪女人”,还扬言要剥夺他教育子女的权利,要对她进行法律、宗教制裁。后来,当债主受女友感化,退回了冒名借据时,他又转变态度,表示要永远爱她和保护她。经此转折,娜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泥娃娃”处境,发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于是对保护这家庭关系的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严重怀疑和激烈批判,并毅然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她对社会的背叛和弃家出走,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然而,在素把妇女当作玩偶的社会里,娜拉真能求得独立解放吗?茫茫黑夜,她又能走向何处?
《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剧本结构紧凑,情节集中。全剧采用追溯的手法,通过债主的要挟,海尔茂收到揭发信,交代剧情发展的关键事件娜拉伪造签名,然后集中刻画他们冲突、决裂的过程。


 玩偶之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此书很好地将易卜生的六部经典短篇小说汇编在一起,用平实的语言向年轻的读者讲述着一个个朴实的道理。娜拉的故事告诉女性要独立,心甘情愿地做男人的“小鸟小松鼠”只会有悲惨的结局;“社会支柱”需要对自己从前的错误“买单”;群鬼展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海上夫人教育人要现实,不能总活在梦中;培尔金特则告诉我们人终究需要赎罪;人民公敌教育人们要勇敢地追求真理。易卜生生活与十九世纪的挪威,鄙视旧欧洲的腐朽与混乱,向往自由与梦想,相信真理与道德。在以上的六篇小说中,美国作为这种象征出现了四次。
  •     刚看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这本书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去看. 今天下来电子书,一看才只有70来页,就索性把它一口气读完. 这个剧本讨论的是,妻子为了救生命危在旦夕的丈夫的命,冒名签了父亲的名字以筹得一笔款项来救丈夫命,不料,事情被病愈后的丈夫知道以后不但没有原谅妻子,反而怪罪妻子,认为妻子侮辱了他的名声. 真正了解到丈夫品性的妻子,对丈夫的行为感到十分失望,于是便伤心地离开了家. 女性,在19 世纪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这部作品所揭示的就是19世纪女性在一个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 只是男人的一个玩具,一个摆设. 我们可以从女性的称呼,女性的职业,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来分析这个问题.女性的称呼在玩偶之家里妻子被丈夫称之为“我 亲爱的小鸟”,我的小云雀,我的小松鼠. “ 从本质上而言, 妻子已成为一个玩具,是丈夫的玩偶,他要她唱歌,她就要耍尽手段哄她开心. 而当丈夫要干共事的时候,丈夫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对自己的妻子说外面的空间都是你的,我亲爱的小鸟. 你尽情的欢乐吧. 而书房,这个应该与妻子一起讨论正事的地方却不是属于他和妻子共同拥有的地方. 或者说,丈夫的事情与妻子无关. 他们只是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 正如荒诞派的一部作品《秃头歌女》" la cantatrice chauve" 一样,一对住在一起的夫妻却互相不认识对方. 这样的故事是荒诞的也是悲哀的. 还好 在玩偶之家里,8年之后, 妻子认清的自己的丈夫,决定离开. 可是试想, 就算拿到今天的社会,亲爱的女孩子们,你们在嫁人之前是否好好想过,所嫁之人是否正确. 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离了婚,又去结婚. 这又是何必呢. 社会太浮躁,太物质. 19 世纪的时候,女性没有地位,不能自己赚钱,只能靠男人来养活. 在那个年代如果讲女性解放实在有些荒唐,本身经济基础就是决定上层建筑. 可是二战以后,随着女性就业的机会增加,她们的地位也在上升. 她们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权利. 她们可以自立根生. 这里我很赞同thatcher 夫人提到victorian value, 所谓self _reliance,自力更生的价值观. thatcher 夫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立更生,然后照顾他人,而不是由国家政府来帮助穷人,国家救助是要的,但却不是要帮助所有由困难的人,而是帮助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人. 为了这点, thatcher 出台来标准来衡量那些人是真正需要帮助的. 我觉得这个做法很正确. 虽然我的老师认为她的观点很可笑. 而我认为老师的观点很可笑,所以英国经济再怎么差也不会比法国差. 而法国只知道用富人的钱给穷人,明显造成人们工作积极性下降. 我 每个月稳稳地拿失业金,我找工作干什么. 也就多300欧, 我再多申请些补助,我拿的救助金和工作的钱不都差不多么.话题有些扯远,但是我认为女性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自主的权利就应该自立根生. 而不是依靠男人. 这样在择偶方面经济状况就可以避轻选择. 想起范爷说的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嫁豪门,但我就是豪门这一句和超女一句我宁愿坐在bmw 里哭,也不愿意坐在你单车上笑. 前者令人肃然起敬,后者让人贻笑大方. 现在很多文章,很多观点都会钝化人们的思考力和误导人们的方向. 什么是有钱,你若和你老公勤俭持家,兢兢业业,何况赚不了钱. 你若与你老公一起败家,坐吃山空. 再多的钱也不够你花. 关键是,女性自己要独立. 女性也有自己的选择权. 如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 认为不是对的人何必要留下来. 继续做玩偶. 如同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ncence” 这本书里 archer 劝ellen 不要离婚, 他说美国在法律上是支持离婚的,而在习俗上是不支持离婚的. 所有的老纽约都要把 ellen 这种女人排除在外. ellen 说那我的自由又算什么. 最后,ellen 还是离婚了,一个人去了巴黎如同写这本书的作者wharton 一样,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定居巴黎. 玩偶之家中妻子说” 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 并且书里也是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 都要 用脑子想一想,把事情弄明白. 同样的, 离婚是无奈之举,可是现在的人一碰到事情就闹离婚. 感情的事情,向来不容易, 大家应该好好停下来,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哪里出错了. 玩偶之家里丈夫和妻子因为没有交流,因为丈夫一直把妻子当成玩具,以至于妻子不了解丈夫才会酿成错误. 她试着去帮丈夫解围却遭到丈夫的斥责和不理解. 这样的错完全在于丈夫么. 不是的,她只是被教育成了玩偶.女性是父系世界的玩偶书里妻子对丈夫说,我在未出嫁之前是父亲手里的玩偶,后来我来到你家继续做你的玩偶. 我想这个思想一直都还留在现在吧; 试着问问自己你到底要什么;你不要什么.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么. 很多女孩子不是这样么,出嫁之前留在家里,挫折困难由父母给你想办法拿主意,出嫁以后,到男人手里,靠着男人,遇到困难有男人给你出主意. 而你知道不知道你到底要什么. 父母说公务员好,你考了公务员,而你喜欢做这个么. 你喜欢这样的生活么. 你想过没有你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大玩偶. 你被别人摆布着你的命运. 自然如果你愿意,这也是一个选择无可厚非. 只是选择了,就不要后悔. 就好好地被摆布,幸福地被摆布. 这样也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只要你感到快乐.玩偶思想在很多部书里都有出现. 我目前读的the age of innoncence就有. 主人公archer 希望自己能够引导自己地未婚妻may, 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教她文化,在意大利湖畔读“浮士德” ,他把自己想像成 pygmalion 一样的人物. 刻了一个雕像,然后爱上来找个雕像,然后求神灵使这个雕像复活和她生活在一起. 有趣的是,bernard shaw 的“my fair lady” 的剧作原名就叫pygmalion. 同样一个关于女性悲剧的故事,wharton 的另一部作品,“the house of mirth” ,我只看了电影,没有看书,lily 在那个时代不能够做什么,她以靠她父母的遗产生活,最后终于无法维持生活,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这个时代的,女性可以自己做选择了, 如果她们愿意. 尽管世界仍旧不够宽容. 一直在看“meet the press” 的评论,这几次的主题出了美国和俄罗斯的问题以外就是2016年总统大选的问题了. 08 年的时候, 希拉里因为理财不佳,外加奥巴马运用无比聪明的手段获得巨额选举款项,希拉里以财政困难退出总统选举. 现在她蓄势待发,很多人却旧事重提,因为克林顿的zippergate,拉链门事件来说希拉里不能够成为总统,代表美国人的形象. 试想一下,拉链门,错在于克林顿, 这个和希拉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就是因为如果希拉里要成为 2016年的总统,而克林顿可能成为第一先生,而克林顿有拉链门事件有碍于希拉里的能力么. 这件事情让我感到很震惊. 因为个人认为美国是一个思想很开放的国家, 却因为克林顿的原因造成希拉里不能当选总统也太可笑了吧. 虽然希拉里可能有其他的能力的不足. 但起码我认为,拉链门事件不该成为一个焦点问题来讨论希拉里的个人能力问题. 感情和个人能力是两码事.易卜生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 可是从希拉里的事件来看,我们的世界受否有所进步呢 ? 女性是不是还是父系世界的玩偶呢?
  •     掩卷,玩偶之家似乎更多的带给我一串人生、社会问题的问号。而这问号盘旋在这三幕戏剧之上,久久不肯离去结尾有似《Gone with wind》,男主人公Torvald说了类似“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充满对资本主义未来“奇迹中的奇迹”的理想寄托。但剧本的最后,却是以一声远处的关门声,硄然戛然而止的。这是否意味易卜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可能的否定,抑或只是写实主义的作者、在合乎情理地为他的剧本安上一个结尾?通常,在我们意识形态的考虑中,似乎易卜生对布尔什维克抱着彻底绝望的审视,猛烈地抨击这种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制度。然而,这种看法,确实太过偏激,太带中国政治色彩。1.剧本与钱、个人经济地位的关联让人遐想。是不是获得平等爱的权力的前提是个人经济的独立?难道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唯一根基么?2.Mrs.Linde和Doc Rank的设置与Nora和Torvald夫妇形成良好的对照、对比。林登太太是易卜生褒扬的形象么?是对娜拉夫妇的反讽么?而Rank医生的作用是什么呢?这个有趣又悲情的配角,是不是一种更深刻的针砭呢?3.鲁迅的《娜拉出走以后》,似乎对娜拉的结局篇外篇抱着暗色的态度:娜拉最后的选择将是悲剧的。然而结尾的海尔茂的希望又引人怀疑,代表千千万曾是“玩偶”的妇女的娜拉、甚至是反对不合理社会的反叛者的她,将何去何从呢?虽然她也说,自己并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但出走却似乎命中注定,是她痛定思痛后的完美选择。4.真正的自我、相互理解究竟建立在什么根基之上?以书中的描写来看,现代的女性们,是不是也拘泥在玩偶之家:被丈夫看做泥娃娃、把孩子当做木偶呢?娜拉幻想的破灭伴随着她和家庭的彻底决裂,甚至和社会、宗教、信仰完全的“分道扬镳”。这种如同烟花一样被点燃的结局和选择,是不是会在璀璨的瞬间后化为碎片、无影无踪了呢?易卜生没有给出解释或答案,他笔下的人物只是在一个舞台上尽情地演绎着1879年的社会现实。答案在风中飘。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自我意识的觉醒,关于爱情信仰的支离。既然无需追寻,那心中便不再有寻的念头。
  •     好短。。。。
  •     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是怎样觉得有不少地方不太自然,人物性格可能不是我的偏好。但不管怎么说,都是能明白过来人不能把别人的人生当作自己的人生。
  •     娜拉是相当有勇气的,现在也有很多女性这样的生活着,却不敢作出“离开”的决定。
  •     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几页的神来之笔,好久没有那么畅快地看过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了,尤其是娜拉的话语,字字撼动人心:“我最神圣的责任,就是我对我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对丈夫、对儿女的责任”,这种“人本位”的精神,什么时候才能在兔子国宣扬出来呢?
  •     看的是电子书
  •     毕竟是戏剧经典,可能还是舞台表演更具表现力吧
  •     阐释自由的每个故事,引人深思
  •     身边许多但与爱情梦中的娜拉。
  •     人格独立有时也需要外界刺激。。
  •     女人永远的悲剧。
  •     看的时候觉得恶心,看到结局想拍手的一本书。
  •     爱情婚姻关系里,女性似乎很容易沦为附庸并乐此不疲。好比娜拉出走,但如今女性觉醒看似普及,多少姑娘仍幻想拥有一个托伐再走回这个家,男人们也仍旧为成为托伐而奋斗着,一旦失败,就会归咎为“这个女人不知好歹”。“小鸟儿”“小松鼠”也不再是物化的标志,成为了爱的象征。鲁迅先生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什么样的梦都是一个道理。最后一幕的戏剧冲突太好看,但最要紧的是,不要去叫醒她。
  •     女人不应沦为男人的附庸
  •     虽然娜拉一开始看上去像个无知的家庭妇女,但之后毅然离开令人敬佩,现实中又有多少女性敢这样做呢。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的爱情也只不过是两个孤独的人相互依靠罢了,但重拾生活的希望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     挪威的national theater外面立着易卜生的塑像,所以挪威回来以后一直想读一下《玩偶之家》~看完感觉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吧
  •     海尔茂: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   娜拉: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托伐,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是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
  •     太过戏剧性,不管是人物性格还是情节。。。
  •     娜拉漂亮,可爱。家庭生活美满,觉醒从量变到质变,不知是好还是害了她
  •     太好看了!写的太好了!好喜欢娜拉,女人当自强啊。
  •     我看到的是一个用双手蒙住自己双眼的上蹿下跳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天真又可怜的女人
  •     找自己
  •     一瞬间的顿悟。
  •     常常很快活,从未幸福过。
  •     下次要读读英文版,冲突写的太棒了
  •     震撼并没有那么大!甚至感觉平淡·娜拉的确觉醒了。但仅仅是一笔带过···我感觉曹禺先生的话剧冲突更大于这个
  •     弗洛伊德谈到《玩偶之家》曾经提起娜拉的恋父情结。但总觉得娜拉似乎并不懂爱。无论如何“娜拉出走”应该是她最好的选择。
  •     故事的前段都很好 最后一幕的最后半片横插直入 未免太过生硬 并不是我喜欢当玩偶的娜拉 只是这故事被绑架在神坛上太高 因而会对它有更高的期望
  •     娜拉的命运引发我的思考,堕落还是回来?
  •     理想主义者的觉醒
  •     网上找的错别字连篇的电子书,不知道是哪个版的。
  •     转折未免太快了点,娜拉啊娜拉
  •     我还真不喜欢娜拉。
  •     一篇反驳北京西城区那块宣传牌上标语的文章中提到这部剧,剧本里面的话简直句句经典,同时还看了鲁迅关于这个的演讲叫「娜拉走了之后」(貌似是这名),里面的话放到今天也不过时(老舍的《抱孙》也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里面提到女性的经济权的问题,希望历史不要倒退。
  •     1879年,挪威,男性剧作家笔下的女性主义,相当伟大
  •      先知道出走的娜拉,后知道娜拉是玩偶之家的人物,才读
  •     泥娃娃
  •     收到kindle读完的第一部小说。娜拉出走这个情节,在我本科论文中还用到了,读来才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文章中的丈夫,简直活脱脱的我爷爷,呵呵。人物塑造确实很到位,喜欢~
  •     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 1.堕落 2.返回 3.迷失
  •     我的女权启蒙作
  •     1/“就是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等人。” 2/一个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却不愿意为了你牺牲自己名誉的男人,是自私的,因为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 女人爱的是男人,男人爱的是自己?
  •     今日与人论及两性平权问题,想起找来一读。不胜唏嘘。
  •     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生活独立~
  •     值得思考,作为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作为一个女人,不能依附于某个人。
  •     娜拉的奇迹
  •     很棒的剧本 现代散文剧的鼻祖易卜生的著作很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矛盾的冲突和化解都很以外 玩偶影射的不只是娜拉 还有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尝不是 受控方和控制方的游戏呢。
  •     也做过花瓶,爱他至深。现在回头看那个男人,懦弱自私冷酷,哪里值得爱。可笑。
  •     戏剧还是要亲眼看到。
  •     女性觉醒。
  •     读开头部分只觉得“夫妻之间的对话怎么可以这么甜腻”,可是多读几段就觉得腻歪:多么空虚的对话!并不是说要谈多么深刻的东西,只是连最基础的“实感”都没有。真实的生活中怎么能有如此表演性质的对话呢?林丹太太的出现给娜拉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海尔茂的反应催生了这颗种子。娜拉看清了自己的身份,但那不是她想要的。所以她离开去重新发掘自我,不靠他人定义的自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