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左翼精神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15509167
作者:林丽云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林丽云,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学士、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人类学博士候选人,目前为台湾交通大学亚太/文化研究室研究员。曾任职于电子工厂、杂志社、报社。译有《阿拉不是一定要》、《等待野兽投票》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为何寻画 001
第二章 三莺大桥的两端 011
第三章 成为一名画家 023
第四章 真理在海的那一边 035
第五章 深夜与天明之间 045
第六章 黑暗中寻找星星 055
第七章 远行 071
第八章 在狱中 083
第九章 蒙尘的明珠 095
第十章 为你看最后夕阳之美 109
第十一章 自画像与向日葵 119
第十二章 青春的火焰 141
第十三章 革命与颓废 151
第十四章 安息吧,亲爱的朋友 161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一部寻找吴耀忠的画作和采访他的朋友的报告文集,通过画与人的交织重现出吴耀忠的人生轨迹与艺术创作历程。除了认真寻找吴耀忠的画作外,也许找不到触碰到吴耀忠孤独灵魂的其他方法。与吴耀忠有过一面之缘的作家林丽云,通过不断追查、访问、搜索,找出吴耀忠散存各处的画作共130余幅,她与“寻画小组”一步一步发掘深藏于每一幅画作之中——持画者与吴耀忠之间的动人故事。让迷失在岁月中,逐渐被世人遗忘的画家身影再度清晰起来,如黑暗中的一抹星光,相隔四分之一世纪之后的今天,依旧震慑人心,以那无告的颓废、无尽的寂寞及无法熄灭的热情。从理想到幻灭,却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历史的命定也好,是自身无法抗拒的选择也好,这个精神传承却真实的活在我们的天空里,如影随形。


 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左翼精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梦魇里的理想、幻灭与坚持陈光兴不知道为什么,要替林丽云的《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左翼精神》写序时,马克思写在1852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书里,被后世不断引用的一段话就自动地跳了出来——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脑子。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对这段名言我没有更新的理解,但是再次阅读中,感受到1848年,法国大革命的三年后,就能针对拿破仑正在进行的军事政变提出历史性的分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放到第三世界的历史空间里,我们自身的历史感与马克思写下的经验相互重叠中又有分殊。我自己所熟识的前辈们,很少以回看的方式整理过去面对未来,凭空创造历史的意味很强,虽然所有人都在理智上清楚地知道,当下不是孤立的,走到今天有它的历史纵深与轨迹可寻,但是立即进入战斗状况的迫切性,使得大家都抛开过去,于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我们长期惯于卷入对于现实的响应,与过去历史进行联系的工作都暂时丢在一旁,似乎只能等待以后处理了。这或许是历经“革命想象”的人们一致的宿命吧。也正是因为这样,历史感流失的速度快得惊人,再加上过往对异议分子总是充满了不堪,除非有强大的意志力,否则能闪就闪,总是将寄望摆在未来里。于是马克思所说的已经死去的前辈们建立起来的传统,不再像梦魇那样纠缠着后生的我们,从过去中解脱出来,我们凭借着自以为是的、真空的理论思考,因而与历史绝缘,剩下的都是看似新鲜而又单薄的当下。但是能够感受到当下的单薄,开始要与过去建立起些许的关系,似乎都得等到历史已经翻了一页,我们不仅终于有条件去面对过去,而且得开始与过往建立起联系才能照亮未来,否则路走不下去了。我是以这样的心情来理解林丽云写作的动力。这些年来,我所属团体“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的同仁们开始反省到,二十年来缺乏历史感的投入当下的各种“运动”,好处在于现实感很强,但是一直被情势拉着走,没法建立起有主体性的知识方式。于是,我们开始慢慢追问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像追问“台社”这样团体的形成,当初到底是哪些前一代人所代表的力量交错的结果?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几次内部讨论,也请来一些海外参与不同团体的朋友们回首当年,逐渐地有了些轮廓,才能惊觉到原来我们的路其实是前人走出来的,猜想其他历史更久的团体或许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在官方书写百年历史的洪流中,期待民间对战后左翼思想状况进行访谈、口述等历史性的整理工作,该是很卑微的呼唤。这些年来“台社”同仁集中地对陈映真进行研究,无非是想要以他为线索,开启当代左翼历史的讨论,保住这块不该被再度泯灭的历史。我们发现,顺着时序走,从陈映真那儿确实可以拉出不同的线索,其中包括松散的读书会到后来的大小团体,乃至于无数的“单线联系”,所以“陈映真”早已不是个人,作为某种异端思想的组织工作者,他身上承载着各种各样复杂纠缠的关系网络。吴耀忠于是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我们的眼帘,有点像是陈映真少年失去的孪生小哥,那样亲密的位置很早由这个神童画家补上了。而无缘与他相识的我们,只能在他零散的画作与几乎是上世纪70年代那篇唯一的访问中神交,惊艳台湾居然有这样思想深度的异类画家,但跟其他几位熟识的左翼前辈一样,他们的抑郁而终似乎都不是偶然,想要进一步理解吴耀忠这谜样人物的主体精神状态,却不得其门而入。2009年5月起,林丽云进驻(台湾)交大亚太/文化研究室担任驻校作家,提的写作计划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追踪吴耀忠的过去。坦白说,因为相关信息不足,当时很难判断可以做出来什么,同仁们都只能抱着乐观其成、姑且一试的心情,支持丽云的尝试。有趣的是,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以团队的方式在进行。林丽云、苏淑芬、陈瑞桦,上世纪90年代是(台湾)清大社人所前后期的同学,十余年后因缘际会又在新竹聚在一起。除了旧识中存在互信与默契,他们三人在个性、能力上互补,丽云虽然瘦小精悍,但是热力十足,一方面有艺术家狂傲不羁的气质,同时又有着革命领导人的主导性,所以扮演着动力火车头的角色;瑞桦沉稳收敛,在经常踩刹车的同时,抓紧方向、稳定军心;淑芬发挥了她协调的长才,巨细靡遗地把所有事情落实了。我从旁观察的理解是,几乎所有的访谈,他们三人都在场。最后,丽云以她文艺青年时期的熏陶,尔后记者与媒体的经验,加上她的人类学训练,在团队一年内大致完成了访谈的工作后,在第二年逐步完成了本书的书写。过程当中,其他两人充分做好了对话、把关的工作。最后“寻画”的整体行动计划里出现了三个支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林丽云的报告文学,除此之外,读者会看到他们三人共同编辑的《寻画——现实主义画家吴耀忠》书画册中亲朋好友们对他与时代的追忆,也会看到陆续在台湾各地展出的画展与座谈。因此,本书虽说可以单独来看,但想深入以吴耀忠及其画作为媒介的那个时代的读者,可以对这个三位一体的构成进行参照性阅读。我个人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三人组的团队工作,让我个人学习到在团体中截长补短的爆破力与相互支撑的连带归属感,但又不压抑反能充分发扬个人特质的动力关系,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不该过度美化,但对他们而言或将是长久珍惜的缘分,却也是我们想做事的人该发掘的工作方式。我偷偷地认为,其实圈子里很多能成事,或多或少都是参与的人能够在充分认知差异的前提下前进,落单的个体没法做事,小团体的力量却是不容忽视的,在革命组织陨落的时代,这或许是未来合作更为清晰的基本逻辑。丽云写作的过程中,我零星地读到正在成形的篇章,这次更为集中的阅读,把分散的光点凝聚到一起,浮现的是一个多面向立体的吴耀忠。他让我们学的是,那一代人青春的理想,虽然受到政治力量的重击,压迫着他们的精神与肉体,让他们认识到在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因而产生今生不可即的幻灭感,但是他们依然终其一生没有背叛与放弃对世间、对劳苦大众的关爱,最后就算被迫撤守到他们可以操作的范围内,也还是继续固守原来的信念。就算朋友们在他身上都看到了那种无奈的颓废,但是最终又得重新认识到世俗赋予颓废意涵的肤浅,吴耀忠真实的颓废里依然是饱满的坚持。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前辈的典型,他的画触动了许多路过的青年,他不多言而散发出深沉的魅力牵引着身边的男男女女;他在一边不经意地通过送画,没有压力的鼓励着刚出道的年轻人,是在这样点点滴滴细琐而又真情的小事中,提供给身边朋友们多少的温暖与前进的能量。我以为,吴耀忠树立的生存方式,是让我们学习到人们之间要如何互给空间,要如何不吝于轻轻地赞许与默默地扶持,但是又敢于真实地活出自己无法抗拒的懦弱,敢于不恋栈地先走一步。吴耀忠1987年离开人世,但是“寻画”计划却发现到他从来没有离开,还深刻地活在家人、朋友、同志们的心中。我以为吴耀忠既特殊又具代表性,在台湾的语境里,他的同代人、与他擦身而过的晚辈里,有不少的文化人、运动分子与思想者,其实都分享着他存在的轨迹:从理想到幻灭,却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历史的命定也好,是自身无法抗拒的选择也好,这个精神传承却真实地活在我们的天空里,如影随形。上纲地说,这或许是第三世界左翼分子共同走过的精神道路,在林丽云刻画的吴耀忠身上,难道看不到与韩国作家黄皙暎《悠悠家园》(印刻,2002)中吴贤宇、韩允姬重叠的身影?如何记录、梳理、讨论、比对、承继这些第三世界的精神资产,是我们这代人难以回避的任务。感谢林丽云与寻画小组成员苏淑芬及陈瑞桦,他们的努力与坚持,不但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启发了我们对未来推进战后左翼历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还有机会在梦魇中与前辈们相遇。丽云说得好,寻找吴耀忠就是在寻找我们自身失去的动力,请回吴耀忠及其朋友们的幽灵是让我们跟过去连上线,在无路可走的当下,通过他们走过的幻灭与坚持的剧目,看清自己的处境,准备继续上场演出历史的新剧。是以为序。陈光兴2012年元月10日于宝山(本文作者为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蜜蜂出版/蜜蜂书店  图书订购、投稿与合作:418275327@qq.com  联系电话:010-89513492  蜜蜂出版QQ读者群:253094493  新浪微博:@蜜蜂出版官方微博 @蜜蜂书店  微信号:@beepub (蜜蜂出版) @beepubbookstore (蜜蜂书店)  蜜蜂出版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尚堡艺术区B-106  邮政编码:101118  ----------------  蜜蜂书店实体店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尚堡艺术区B-106  乘车路线:国贸立交桥下坐808或809路在小堡北街站下车,直行300米右侧即是。  蜜蜂书店微店:http://wap.koudaitong.com/v2/feature/127tmehcg  蜜蜂书店淘宝店:http://beepub.taobao.com
  •     古老神秘的“纳斯卡线”——相隔三十年,吴耀忠的故事在我家展开续集张香华从1980年到2013年,“吴耀忠”这个名字曾经在我家“隐居”了好长一段时日。可是,他为我所作的一幅素描,虽随着我的迁徙时隐时现,但最终都会出现在我家墙壁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他可以算是我家一名不可或缺的成员了。通过他的素描,他赋予我眉宇间的神采,我们当中似乎有一种外人所不能解读的语言,我感觉到他内心的灼热和寂寞。我们曾经走过的那一个时代,像一场舞台剧,我们在同一布景先后出场,灯光或明或灭,闪电与雷交加……后来每当人们看到这张素描,问起我是谁替我画的,我就指着素描右下角一个简单的签名“吴”,说道:“一位姓吴的朋友。”也有些时候,对方若是美术工作者,我就会补充说出他的全名——吴耀忠。他的名字是什么意义呢?台湾美术史上没有他的名字,他没开过个展,作品更零落四散……没有几个人会听说他的。属于他的那个青春烈焰燃烧的年代早已湮灭,朋友多半老病凋零,有的或已改弦易辙,或起伏沉……我也早把他与那个年代的狂飙人物、景物,如陈映真、黄春明、星夜拉着我陪她四处寻找陈映真的好友——痴心的“连”,以及当年的台北文化地标“明星咖啡屋”、台北风景人物——摆书摊专卖诗集的诗人周梦蝶……一起收集成为一张一张值得记忆的风景画片,我将他们存在心底深处了。2013年6月一个意想不到的日子,我接到台湾新竹交大与清大联合的“寻画小组”成员陈瑞桦老师的电话,他劈头就嗫嚅地问我:“是不是有一名叫吴耀忠的人帮你画过素描?”我吃惊地反问他:“你怎会知道?……”于是,相隔三十年之后,吴耀忠的故事在我家展开了续集。我真是又惊又喜,激动得几乎要哭起来。这个我关心的画家吴耀忠,在他过世了那么多年之后,终于有人要为他“寻画”了。2009年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的陈瑞桦以及服务于(台湾)交通大学的林丽云、苏淑芬两名研究工作者,在“教育部”提供一年驻校作家专家补助款的基础上成立“吴耀忠寻画小组”,并展开近三年的四处寻找吴耀忠画作的研究调查工作。当“寻画小组”的另一位成员林丽云递给我她的专书《寻画》,还亲自逐篇读给我听(我因目疾已无法阅读)时,我才了解他们做了了不起的工作,而丽云的著作更是写得少见的好,例如,她写吴耀忠的《成为一名画家》一文,说明台湾美术界在日本殖民时代,启蒙了台湾本土画家,承接法国印象派之外,融合日本浮世绘的外光写实技法……她对流派辗转变化有相当精细而深入的追踪和交代,也就是说她对一个现象的记述不止是平面的,而是像一个雕塑家一样,把肌理和纹路一笔一笔地刻画出来,而全书每一篇章都用这样深刻而负责的笔法来完成。她的触角敏锐,又能循不同的轴线,平行而深入采访,使挖掘出来的历史更立体化,而她的文字风格绵密又优美,结合记叙报道和学术探讨两者的优点,是我长久以来很少发现兼具两者长处的综合体。 之前半年(2012年6月)在北京,我们结识了蜜蜂书店经营人张业宏,他的经营理念和行事风格留给我们的印象至深。这时,我们立刻想到要把《寻画》这本书推荐给他出版。当我们在电话中跟丽云提起这件事时,她向我们说,她也曾经在北京接触过一个气味相投的出版人,我们几乎同时喊出“张业宏”这个名字。今年(2013年6月),我们赴北京,顺道将合同带回来给丽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同构型使远在天边的人如此容易相遇。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台湾白色恐怖风声鹤戾唳,吴耀忠与台湾作家柏杨虽不同案却先后被捕入狱,同时监禁在台北景美看守所一段时日,成了“狱友”。70年代后半,两人又先后出狱。翌年(1977年),我和柏杨结了婚。1980年的一天,柏杨带回了三幅吴耀忠为我画的素描。2008年,其中一幅被收藏家索去,我自己留下一幅,另一幅则捐赠给台南大学“柏杨文物馆”──就是陈瑞桦电话中问起的那幅。意外的事还有一桩,认识寻画小组不久,发现陈瑞桦、林丽云夫妇竟然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住处相距不到十分钟车程。如今曲未终、人不散,从陈映真—“连”—我—柏杨—吴耀忠—陈瑞桦—林丽云—张业宏,以半个世纪时间的酝酿,跨过台北—台南—新竹—北京,海峡两岸的空间俨然有一条古老的“纳斯卡线”,正在形成一幅神秘的图腾。就像有人从高空鸟瞰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发现空旷的高原上有类似巨人行过的遗迹,就像永劫之前,那里曾经有过文明繁华的古都,更有人说那是外星人的足印……如今月落星殒,风生水起,生命原是一个谜样的轨迹。吴耀忠走了,虽然自始至终我从来没有亲自见过他——那并不重要啊!重要的是,他的画留下来了。我们面对这幅古老而神秘的“纳斯卡”图腾,我禁不住自问:“我们的内心将涌动出什么样的启示?”张香华---------------  蜜蜂出版/蜜蜂书店  图书订购、投稿与合作:418275327@qq.com  联系电话:010-89513492  蜜蜂出版QQ读者群:253094493  新浪微博:@蜜蜂出版官方微博 @蜜蜂书店  微信号:@beepub (蜜蜂出版) @beepubbookstore (蜜蜂书店)  蜜蜂出版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尚堡艺术区B-106  邮政编码:101118  ----------------  蜜蜂书店实体店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尚堡艺术区B-106  乘车路线:国贸立交桥下坐808或809路在元亨利站下车,北行100米右侧即是。  蜜蜂书店微店:http://wap.koudaitong.com/v2/feature/127tmehcg  蜜蜂书店淘宝店:http://beepub.taobao.com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谢谢吴先生
  •     孤愤的灵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