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书评

出版社:食貨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04-01
ISBN:9789578876019
作者:黃仁宇
页数:357页

义理难行

刚刚读完这本《萬曆十五年》,但还是不明了作者所倡的“大历史观”。或者我头脑中已经有了它的印象,但是还没有一个可以直接表述出来的形象。我阅读本书后唯能真切记住的是“道德与法律”。似乎万历一误就是因为整个国家运作靠的不是条例明细的法律而是可以被人随意解释的道德、义理的缘故。或者说一个朝代、整个君主帝制时代中国的落后都是源于此。著书立传写下“道德”、“义理”这些概念的人早已经不在了,所以要了解它们都是些什么意思就需要引用者自己的解释。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目的,所以就会说出不同的解释来要让别人相信、顺从。这样子,不同的朝代、统一朝代不同的时期、统一时期不同的人都会说出不同的话,使得朝廷有着不同的表现。所以,用“道德”、“义理”这类虚无的概念不能用来统治国家,用它们统治国家是近代中国沦落的原因是我从这本书中看出来的。而对于书中的人物:万历皇帝是一个被传统束缚而欲脱离却不得的人物。他自己身处悲剧中,却又直接地造成了整个王朝的悲剧。申时行是一个“和事佬”。但是成为和事佬是因为他的眼界宽,他看得比同时代、同个朝廷中的其他人看得透彻,而他又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所以才不惮以己身补万历帝和其他文官之间的深渊。尽管他注定不能成功。张居正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谜。而其中最大的一个谜就是为何他在劝诫别人甚至皇帝节俭的时候自己却可以奢华、可以贪污纳贿。而这也是令万历皇帝伤心痛恨他的地方。还有就是为何他可以胆大到得罪整个文官系统。难道他不知道他的政策的实行就是要靠这么一群人吗?就算自己权势滔天,但是那些他所得罪的官员在执行他的政策的时候不尽力也会影响到他啊!所以在我看来,实在不行的话,先迁就着这么一群人,等到改革成功之后再秋后算账也是一条路的。只是,张居正没有这个想法。他也没有这个时间,他死得太早太突然了!海瑞是个教条主义者,是个十分古怪、万分“正直”,一个不管放到哪里都不会让人舒服的人。也许他这个儒家传统的态度比倡导者都要强烈几分。戚继光,一个大体上来说十分幸福的人。除了最后的几年,有着谭纶和张居正的照应,他可以在那样一个武官被文臣压制不能伸展的年代里随意德惬意地练兵打仗,真是天眷啊!当然,他自己的才华是不容小视的。李贽,一个极端高傲却没有本钱的人。他其实很想我一个高中同学,自视甚高,但却没有什么作为。当然,这是根据黄仁宇对它的著作和思想的评论而得来的。这么一些人,或者被传统禁锢不得脱、或者坚守传统阵线不移、或者欲变法而自强、或者居中调和而共存、或者看清形势尽力而为、或者以所谓思想为生(在昏世中欺世盗名)。总之,这么一些人,为着这个传统的“义理”在《万历十五年》中挣扎。

啃下去吐出來的東西──不想重讀的《萬曆十五年》

史學大師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自成書來已獲得莫大讚譽,本不必區區錦上添花,但以一位讀者的身份,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卻是「使用」這本書的方法。 若要論封建中國的制度弊症,那封建本身就獨占鰲首,以一個父傳子、子傳孫的帝室握有天下大權,本身就是高度風險,根本不用談及其它。所以,到底我們要如何看待封建下的歷代行政得失?不能識才適任是失人,不能因舊佈新是失勢──我建議從這兩方向下手。 中國輕武重文,並不是從明朝開始;中國人的道德觀和以儒家思想治世,也不是從明朝開始。若只以這些點來看《萬曆十五年》,並不能說服人它是本重要著作。我們應當從本書裡去挖掘的──就我本身而言──即是失人、失勢所導致的人才耗滅與國家消亡,而這些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或為反例、或為正例,確然已鮮明地突顯出來。 1. 失勢 自從對中國史產生興趣,我就對史上屈指可數的名相每個下場都挺慘的感到好奇。管仲和齊國一起病死;商鞅死於車裂;諸葛亮過勞死;寇準被貶死;王安石抑鬱而終;張居正死後抄家。照我在第一段列的兩大方向來看,這些名相的上台,和一個知人善任的「名君」肯定脫不了關係,若不是知人善任,至少也是政治大環境允可,失去這二個條件,名相就只能下台。再以第二條件看來,管仲尊王攘夷;商鞅、王安石變法;諸葛亮三分天下;寇準澶淵之盟;張居正行一條鞭法,這些名相之所以「有名」,都是因為在現行制度之上或改革或力行,但其結果卻有很大差異。 從前姜太公與伯禽分封齊魯,兩人治理封國的態度不同,姜太公是「簡其君臣,禮從其俗,尊賢尚功」,周公即預言後世必有篡弒之臣;伯禽則是「變其俗,革其禮,尊賢尚親」,姜太公即預言魯國後代將越發孱弱。就算是聖人也沒辦法讓一個國家長久不衰,其最根本的動因便在於一國的制度。制度必須隨時勢而變,所以「變」是必要,差別只在做法。 我之所以提「因舊佈新」,而非「除舊佈新」,正因封建制度本身就是弊症,在如此龐大的制度前,牽一髮而動全身,若沒有可當緩衝的改革踏板,其結果可見商鞅(身死)與王安石(身去政亡)。若我們不能正視這最大的基準點,便無可衡量這些政治人物的得失。 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的世局,和王安石身處之時局相似,同樣面臨國家財政的嚴重不足。但王安石的做法是廣興財源,張居正的辦法卻是化繁為簡。我們可以虛擬一下當時人民的心態,要是逼著你交許多種稅,一定怨聲不絕;但若就以你現有資產來計量,畢諸稅於一稅,當然較為合理也甘心繳納。民心之所歸,就是一塊柔韌的緩衝墊。 失去因勢利導的順當性,改革本身便會與受改革者產生高度的磨擦。治大國若烹小鮮,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的決策,將成為一國消亡的遠因。2.失人 馮夢龍於其書《智囊》裡,列舉一則關於用人的小故事:『宋禦史台有老隸,素以剛正名,每禦史有過失,即直其梃。台中以梃為賢否之驗。范諷一日召客,親諭庖人以造食,指揮數四。既去,又呼之,叮嚀告戒。顧老吏梃直,怪而問之。答曰:「大凡役人者,授以法而責以成。苟不如法,自有常刑,何事喋喋?使中丞宰天下,安得人人而詔之!」諷甚愧服。』 馮夢龍在這則故事後批註說:這人真是一個當宰相的人才,可惜以一個老隸吏的身分埋沒了。絳縣有位老人,僅僅知道天干地支,就使得魏明帝時的尚書韓宣動心惋惜;像這樣的老隸吏,卻沒有人上書舉荐。用資格去束縛人,國家怎麼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呢? 但凡一個手握大權的明君,最聰明的用人法就是將合適的人擺在合適的位子上。是以管仲可以為相,鮑叔牙只能為司寇,海瑞可以掌刑獄,戚繼光可以育將才,若是君王不明白這個道理,他最好能懂得分辨忠奸,否則就只能靠運氣了。 可以為相,不代表其為人就得完美無缺,管仲、寇準、張居正皆享受豪奢,諸葛亮以主觀讓天下延亂百年,私德不足,不代表專業能力有缺,若帝王以其人私事為忌,無疑畫地自限。不用談創新,光要守成也很困難。一個國家若制度不變革,也沒有可培育人才的環境,那積弱之境可見,敗亡之期也不遠了。 3.結語 回歸本書開頭。 「西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在這無大事可敘的一年,張(張居正)派被清算殆盡,海瑞、戚繼光先後離世。數十年後,明朝走向滅亡。 讓明朝覆滅的原因,不僅是大體制的僵化,或制度、道德、儒家思想的範疇。這些原因自然可供談說,但未免過份遙遠。要追究明朝的覆滅,我想更值得討論的是:有才者不能在其位,不能在其位致使不能謀其政,失去了可以培育人才的環境,對一個封建體制下的國家,留剩的是王權的幽靈。 或許可以說,北宋在王安石去世後就死了,明朝在張居正死後就滅了,後來存在的不過是一口氣罷了。

先生的代表作

照片显示的为台湾版,大陆先后由中华书局和三联书店出版过此书。此书是先生的代表作,的确是一本有趣的书。我初读此书,在高二,于该书的精妙之处不甚了了,及至年长,重读数遍,方有了些许的体会。

结构上依然觉得新颖

刚毕业时看得,有一气呵成的新鲜感,于是找他的其他著作近来有些印象的是蒋公日记的点评,配合那时读的《蓝衣社碎片》,于二三十年代的艰难(无论慷慨青年还是中正先生),有了一些认识于是继房龙之后,又认了一位老师越早读越好

是但喇

早兩年,林煥光先生在港台「十本好書」活動中介紹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知道 林先生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早陣子終於讀畢此書,更了解 林先生為什麼會推介這部數書。先說這部書的題材及形式。和其他歷史書不同,「萬曆」一書沒有其他學術著作那種大條道理的嚴謹分析;「萬曆」一書亦不像其他通俗簡介式讀物,希望為某個時期的歷史提供一個大約的圖像。相反,「萬曆」一書以明朝「萬曆十五」年為主軸,試圖以剖析這年間左右的政治人物更替,試圖指出中國這古老帝國在制度上的問題。不懂亦不想討論歷史。只是希望指出書中的一個重點﹕制度的制約。在「萬曆」中,黃先生提出,由於明朝的政治制度為中央集權,所以中央指令難以下達於地方;亦由於明朝政治中重文臣輕武人,所以文臣(作為一個集團)對政府以至王帝有強大的制約作用。在黃先生的論述下,我們了解到所有明朝政府的施政均靠文臣以落實;文臣不團結,又或是對政策不滿,文臣集團就可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阻礙施政的效度。又因為文臣集團以自身利益為目標;所以所有觸動到此利益的改革均難以施展。在「萬曆」中,黃先生的聰明在於,他一方面讓讀者看到 首輔(類似宰相的職位) 張居正施以強人統治,希望以圖改革,另一方面,我們亦可看到張居正的繼任人 申時行 施以懷柔政策,希望團結文臣,改善施政效度----透過兩種不同風格的改革手段(及展現其如何失敗),黃先生讓我們了解到 改革的困難,讓我們看到文臣集團的力量。同時,黃先生亦讓我們看到制度(作為一種制約)如何限制及強迫我們制定策略,開展行動。在書中,黃先生雖然只約略於後記中提及其書的「現代意義」。不過,中國政治現在仍然是中央集權模式,而所有團體 (香港政府就是一例)或多或少均需倚賴其自身的利益集團運作。因此,我們不難了解「萬曆」一書的意義;我們更不難了解為何林煥光先生為何特別推薦這部歷史書。*************和其他網上書評不同,我沒有著眼於所謂的大歷史。因為,在讀 黃先生的書時,我看到的是 經濟學上的制度學派,與及張五常就中國政治經濟改革的評論。在制度學派裡頭,其中一個大課題是「官僚的自利行為如何影響政策」;在中國的政治研究中(無論是 政治制度學派或是張五常的經濟學制度學派),中國政治制度如何影響往後的制度改革更是一個最重要的課題。在這批理論中,有關改革的討論重點在於 如何以官僚/共產黨的利益引誘其進行自身改革 (在新左派裡頭,則再加上 如何確保改善不會影響社會及政治穩定,亦即要保障改革進程不受政治及社會因素影響)。不想探討這批理論。想講的,只是許多學問,到頭來其實有其共同根源有其邏輯。

一卷解千年

一 中國人是有張居正情結的。這點跟我們活著的,掌握國家話語權的這一代人經歷過改革開放有關。這些人都喜歡改革者,尤其是挽大廈于將傾的改革者,這類人物的模範還有曾國藩,曾氏的家書訓示也是文化圈內圈外備受推崇的。當然,由於切身的對於變化的深刻體會,這個人物才是中國人對張居正曾國藩這類人推崇備至的背後原因——鄧公。張居正和曾國藩作為官僚治理國家,兩者都經歷過類似的,艱苦卓絕的過程。他們要寒窗苦讀,參加科舉,考得要夠好,擠進國家公務員的門檻,玩倒身邊一切競爭者,然後遇到一個呼喚能人的亂世,身登高位,一展宏圖。當然對於資質平凡的漢人曾國藩而言,在滿人政權中,經歷這個過程遭受更多挫折是肯定不用說的。他們都獲得過當時無人能及的話語權和行動權,而張居正改革的效果和同治中興的局面也證實了他們的過人能力,同樣相似的是,他們都沒能阻止帝國的最後崩潰。在他們死後不久,各自奉獻終生嘔心瀝血的政權皆被取代。二中國的歷史說到底就是土地的歷史。能給人以土地的人能獲得天下,做不到的人便失去天下。兒時看的一本帶漫畫的中國通史,每當寫到一個王朝的最後階段時,往往都會有這樣一句話:土地兼併嚴重。當時以為是多麼可惡的一件事,後來發現,無非就是,土地買賣而已。當然還有的土地是高利貸被收走,土地多的人自然可以放高利貸,借款人還不起,土地多的人於是土地更多。而一個完整的土地法,政府主持的低息借貸,對地主的適當壓制和對貧農的適當扶持一直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統來運作。那麼就只能通過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來解決:改朝換代。新的政權做的第一件事又往往是丈量土地,把田分給農民,以此類推,不斷循環。而所有的體制內的改革家,都是必須動土地的腦筋的。唯有曾國藩因為時代的不同,總算可以繞開土地問題,主持洋務,開拓新的水源。而我們看張居正,他的改革無非就是在做兩件事,一是量土地,二是催著下面的官員好好幹活收稅(考成法),爲了方便收稅順便再推動了稅賦的貨幣化。張居正意識到了問題,成功的從體制內解決了問題,避免了改朝換代提前到來。但張居正這樣一個又要文章寫的好,長得帥,能力強,機遇好,能在皇帝面前說一不二的能臣,他在中國歷史中出現,是個怎樣的概率呢?世間已無張居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算張居正是質量極好的春藥,也有藥勁下去的一天。而當一個王朝老朽得不得不用春藥提勁的時候,時日已然無多。三當年明月對海瑞的評價有這麼一句話,聰明人才能當清官,蠢人只能當蠢官。海瑞聰明絕頂,頑固透頂。他很清楚體制的運作方式,他也能輕易的利用這樣一個運作方式,走出一個無法複製的神奇仕途,他決心改變體制的運作方式。當他名震四海時他很可能真的有過能夠做到這件事的錯覺。但只能是錯覺。明朝的體制基本上也是中國封建歷史的政府體制的縮影,執政集團一是缺乏不同業務的技術培訓和分工,二是僅僅在用一個流派的思想來維繫其道德操守。搞水利的搞教育的搞財政的官員都要考寫文章才能爬上來,而他們所有人名義上都要遵從孔孟之道的言行規範。孔孟之道說官員要兩袖清風,而偏偏朱元璋開國訂立的官員薪水又少得無法糊口。道德約束和現實衝突時就面臨一個陰和陽的選擇,像海瑞這樣的人當官當的是理想,但畢竟大部份人當官當的只是個職業,而職業是用來糊口的。缺乏科學的制度,妄圖用道德約束來完成制度該做的事,效果怎樣,可見史書。所謂高薪養廉即是這個道理,因為再高的薪,也是薪,薪就是一個準。高薪不一定絕對養廉,但低薪肯定更辦不到,畢竟大部份人做不到像海青天那樣自己種菜吃,窮得以致于買肉成了全國新聞。而一個科學的制度,就需要科學人才,就需要法學院醫學院工學院這樣的專業培訓機構,而這些對於帝國而言,是個完全沒有概念的事。四戚繼光就是個典型的技術人才在文章道德支撐的帝國的悲劇。一個軍事將領想有所作為不能光在自身業務上有所造詣,還必須設法迎合文官執政集團。跟張居正的存在情況類似,一個軍事能力優秀,又要會來事,會搞人情,正好又能遇上一個傑出的,能給予支持的頂頭上司的軍事將領,每朝每代,存在概率為幾何?而我們所處的時代,偏偏我們的長輩又樂於用這樣的信條引導我們,即適應一切的愚昧不公,爬上高位,實現抱負。我們這輩人,是否能再出現張居正,是個很難說的事,而不幸的是,就算出現了,又能做到怎樣一個程度?把國家的崩潰推後幾年?制度不是萬能的,但道德更不是,非傷筋動骨的改良,也只能救一時,難維持長久。指望張居正式的天之驕子來拯救蒼生,本身就是個很絕望的想法。適應環境,左右逢源,最了不起,瀟灑這一世,可我輩畢竟還有後人,總不能人人都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吧?


 萬曆十五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