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里的中国》书评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39961170
作者:吴敬琏,郑永年,[美]亨利.基辛格
页数:343页

中国的年轻人,应该到哪里安放我们的青春?

《影子里的中国》重磅观点整理:吴敬琏:现在中国存在另一个怪圈:权贵们太厉害、太霸道了,于是,一些人就支持加强政府的强力控制,想以此来遏制权贵。殊不知政府的行政力量越强大,寻租的机会就越多,到头来还是加强了权贵的力量。这种怪圈跟中国过去历史上的怪圈一样,实际上是走不出来的。李稻葵:西方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袖出现,更没有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思想领袖和学说,西方的精英阶层陷入迷茫,由此带来了自信心的下降。一个不自信的西方加深了其对中国的猜疑。努力化解西方的猜疑无疑是中国崛起的必修课。华生:权力可以转化为金钱与财富,现在对谁都不是秘密。它更大的危害还不仅在于官员交换到的这部分不义之财,而是这每一笔权钱交换,都造成了行贿者在社会财富的竞争中不公平地得到了一块更大得多的资源,从而推动了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所引起的普遍愤恨,已呈野火丛生、越演越烈之势。秦晖:有两种行为很流行:一种是强迫的利他,一种是借强权强制别人来利己。中国的一切事情都是这样搞坏的,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也是这样搞坏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门匾上有一句格言:“劳动使人自由”。在另外一个集中营也有一句格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些话,听起来很好听,但是这样的东西一旦和不受约束的权力嫁接起来,就会变得恶莫大焉。秋风: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人们的价值观念如此狭隘地聚焦于物质财富,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心智用于获取财富,而根本不顾其他价值。一个民族把自己的全部智慧、资源投入财富产生与享受中,其财富当然可以超常规地增长。孙立平:改革初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问题是,也存在一种可能性,摸石头摸上瘾了,却连河也不想过了。房宁:中国这三十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就是中国从以家庭出身和政治态度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成就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这一转变,给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一个极大动力和空间,中国社会中蕴藏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犹如火山爆发般喷发出来。民主就是调动积极性。郑永年:体制外的权力反对者大多也是为了权力。程亚文:在不过一代人的时间内率先完成工业化的西方世界,已经一扫之前辛勤创业的劳模形象,转而养尊处优,靠从后发国家借债或耍弄金融诡计骗取钱财为生,已经蜕化为世界体系中的懒惰国家。邓聿文:一个好的制度和一个坏的制度,它们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矛盾、冲突,而在于这个制度、这个社会能否容纳矛盾和冲突,容纳的能力有多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否则,当矛盾和冲突还处在萌芽的时候,政府就会惊慌无措、草木皆兵。张维迎:什么叫市场?一句话,市场的好坏是由别人说了算,而不是你自己说了算。什么叫市场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是你如果要想幸福,你首先要使别人感到幸福。如果别人不幸福,你不可能幸福。王小东:弥漫在中国主流经济学界浓重的“忧患意识”,至少会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误导我们这个民族在该改革不该革命的时候革命,从而毁掉当今相当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至少是制造动乱,阻滞这个好势头;(2)导致上至决策层,中至企业家,下至老百姓误判经济形势,坐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更不要说深谋远虑,大胆进取了。

中国梦不需一个标准版本,平凡人的生活亦如是

买书的因由很诡异,吸引我的是标题《影子里的中国》,许关注所生所长之地背于阳光之处。看到这个题目没多想便下单,到手后才知是一本杂志的要闻选编。最喜本书的一个原因在于:对一个问题,通常会请不同背景,不同派别的人来发表看法,观点不同的人之间有攻击,但少指责,这样可以让学者的观点行程一个竞争市场,百家争鸣远远胜过一家之言,以便让真正立得住的观点赢得受众。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迥异的观点中产生思考,去选择“认同”,而非被迫“认同”,去思忖,而非盲从。这点在书中第四章“我们的价值观在哪里?”体现的尤为明显。此书并非一言堂,因而有的文章能说到你的内心,能引发感慨或思考,却也有观点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试图去解决问题,或者全然是人民日报社论腔,亦或是总在不厌其烦的提出问题却没有解答。不同观点的选择全全然在于读者,这也许就是本书最大的特点。读此书的目的,许在于想观摩下对于当下的社会现象的学术化解读。最喜后记中的一句话:中国梦没有一个标准版本。事实上,中国梦也无需一个标准版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与补救之法,以最小的成本博得最大的收益,以便更好的"圆梦",而非简单的"做梦。而“圆梦”之路千途万途,选择越多,也许决策便越难以下定,但总归越容易的找到能够执行下去,并且兼顾长短期目标的途径。事实上平凡人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时时刻刻面临矛盾与选择,迷茫与坚守,冒险与胆怯?我们又该如何决策,如何选择?书的副标题是“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与应对之策”,中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并且不断的提出问题:渐进式的改革能否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如何应对改革的碎片化倾向?如何应对渐进式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经济结构的羸弱现状?为何行政在经济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以致市场失衡?如何保护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如何规范产权,引导创新?// 如何去抑制政治寻租?中国是否历经一种“不稳定幻象”,行政手段压制争议是否可取?如何应对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及固化现象?// 精英主义是否只是理想主义的一个梦境?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我们是否历经思想的被殖民 // 外部环境是否容许中国继续发展,而中国是否有能力去合理的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读者需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开拓以及对国之现状的了解,仅此而已。所有这类知识分子言论类的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多问题而少举措。许因为知识分子是讲传承的,所谓书香门第是也。草根出身的企业家不少,政客和学人却少见。因为这两个圈子都存在难以打破的壁垒,这种家学渊源加半垄断式的培养模式,一方面使学人能够规范理性有高度的思考问题,另一发面却也割裂了学人与草根民众的关系,高屋建瓴却少有联系现实,有所倡议却少可行的举措,也许就是本书最大的问题。我期待的文章,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是有细节以助知晓现状,有高度以助理性思考;批驳和倡导都立足于现实;能够进行合理的预测,而非空谈理想或者覆亡;发表的言论的初衷是正义的,而非私利的。《影子里的中国》和众作者,做到的很多,但远非完美。

发现一个打酱油的存在……

全书只引用了一篇基辛格很久以前写的关于美俄不同历史传统影响的文章,然后其名字就醒目地出现在了封面上~编辑真是用心良苦……当然这不影响你对于整本书的阅读……你全家都很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

共识,照亮未知前路

开始还是要先抱怨一下书名。我非常不认可“影子”一词在书名中的的应用。作者在这里对“影子里的中国”解释为“中国在暗处”是一种主动的“暗处置身”的策略,殊为让人难以理解。影子,顾名思义,要么是阴影,要么是映像,都有模糊不清或者捉摸不定的含义在里面。所以,影子里的中国,就其字面意义来理解,更象是在形容中国在应对挑战时的被动性和发展前路上的不确定性。从这本书中可以深度了解,中国当下的发展的确阴影重重,民族复兴之路到处布满陷阱。三十多年高速发展所累积的矛盾和问题,现在到了集中暴发的时候,从经济发展的地区失衡、结构失衡,到邻国关系的恶化、国际环境的掣肘,发展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难题越来越大;从社会问题的贪腐横行、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到核心价值观的缺失、道德的沦丧、人心的浮躁、对抗的加剧,天天见诸报端、网络的都是群体性事件,整个社会几乎就要成为一个火药桶。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纷至沓来,在这种情况下,可供政府选择的政策手段越来越少,转寰余地越来越小,更象是刀刃上的行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落悬崖,中国梦非但实现不了,甚至会变成噩梦。虽然书名用了一个描述性的句式,但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描述中国当下所面临的问题,而在于分析这些问题的缘由,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为中国的发展寻找和条光明、平坦之路。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各路专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左、中、右各方所持观点各异,左的计划观、民族观、国情观,右的市场观、民主观、普世观,中的实用观、现实观、调和观等等之间充满了矛盾与争论,但基本上都注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本书反映了这种争论——它是《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一些要文的汇集,其中精选了中国的轨迹、即将到来的危机等7个议题,在每个议题中左、中、右的知名专家、学者等代表人物分别发表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交由读者评判,带给读者的完全是一场头脑的风暴,一场思想的碰撞。但是,我也必须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现在的一些所谓意见领袖、社会精英正在夸大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看不到缓慢而稳妥的进步,进而否定现有的一切秩序;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的忽左忽右、朝令夕改,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也让社会心生怨望;同时社会大众对政府政策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宽容度越来越小,根本没有一个政策试错的空间。可以说,社会各方对现在的社会现状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这些在这本书中都有代表人物,都反映了社会精英和政府官员面对挑战时的底气不足和惶惑不安,甚至草木皆兵,不知所措,这些对未来都是有害的。中国面临的问题固然严重,不容忽视,但也并非一塌糊涂,无法拯救。所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小东说,忧患意识过浓的精英阶层一叶障目,一是会挑逗民意,误导我们民族在不该革命的时候革命,阻滞甚至毁掉当前的大好势头,二是会错传信号,让决策层误判形势,左右为难,畏首畏尾,不敢进取,最终是捆绑了手脚,作茧自缚,因循守旧,毁掉中国。对于当下形势的认知,我更为认同《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的观点,政府要逐步适应有矛盾、有冲突的社会。同样,社会精英、普通大众也要适应这样一个转型中的社会。一个好制度和一个坏制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矛盾和冲突,而在于这个制度能否有效的容纳矛盾和冲突,能否根据矛盾和冲突进行自我调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益的表达和权力的博弈来消除矛盾和冲突。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当前的形势,不管是意见领袖、社会大众,还是政府官员,可能都会对彼此更加宽容,更有信心,至少不再愤青,不再对立。其实,现实的挑战远比想象中的要更迅猛、更残酷、更凶险,不管是哪种观点、哪种措施可能都无法一刻见效,一着制胜。仅举产业结构调整一例,单纯的交由市场自身进行优胜劣汰,不但先极化后坍塌再重建的过程漫长,而且要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果光是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又会因为官员的政绩驱动而走向极端,要么一哄而上,要么一哄而散,效果难见;双管齐下,油门与刹车的交替使用,不但带来经济动荡,又会带来市场与政府两者边界的划分难题。当前这种复杂的形势,对学者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对官员来说却是极大的难题。学者的坐而论道显然要比官员的现实选择要容易得多,前者只需考虑什么是对的,怎么做是对的,并据此对后者的做法进行评判,而后者则要考虑怎么样才能做对,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每一项决策都是诸多方案的反复权衡、彼此折衷。这本书是诸多知名学者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一个汇集,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包含着他们根据自己立场对现实和未来的判断和思考。当然,他们每个人的观点未必全面,未必正确,给出的对策也未必能够奏效,但是,这样一种左、中、右三者观点同时的、集中的呈现,的确能够彼此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期待这思想的火花能够在全社会凝聚最为广泛的共识,以共识之光照亮中国未知的前路,能够为解决当前诸多问题找到有效的措施,找到合适的路径,为中国梦的实现扫除一切阴霾,扫除一切障碍!

“对抗”社会下的生存法则

“对抗”社会下的生存法则评《影子里的中国》把“对抗”概括成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是有依据的,可以轻易地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每天发生的新闻以及我们每天经历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所体现。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中国的市场变得更加有活力,但有限资源的分配屡屡发生争夺:在国际市场中各国利用各种平台对抗中国的崛起,政治、经济、文化的对抗不断发展;在国内政府不断地介入资源的分配,政府与市场“对抗”,国企与民企“对抗”,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也屡有官与民“对抗”场面。更令人担忧的是,从校园投毒案到厦门BRT纵火案,我们发现民与民“对抗”也在升级。从一个市井小民的角度来想: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对抗”社会下,我们还有安全感么?即使不谈什么发展,不想什么幸福,只想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我们该怎么办?《影子里的中国》中的作者们,从经济、政治、历史、国家关系等多个角度,分析当今中国存在的各种危机,借以警醒中国的每一位公民:如今的中国危机四伏。书中把今日中国置于危机的阴影之下,他们辨析了中国的社会现状,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进行了一定的展望,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试图提供了必要的解决方案,并企图通过这种分析与预测来告诉我们认清当今情势,大到为国家、为民族,小到为家庭、为个人,寻找一个应对之策。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他们所在领域的专家和意见领袖,他们的意见集结更是体现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精英群体对于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注,反映了在中国快速发展与危机四伏的今天,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未来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刚刚进入第三个30年不久,如果说头两个30年分别完成了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如今迫切要解决的是社会建设了。政治建设更多是执政党与政府自身建设问题,经济建设涉及的因素也相对简单;社会建设则涉及从政府到民众,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地理诸多因素,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使得改革从一开始便面临着诸多的艰难选择,很多决策也迟迟未能最终下达并实施。这个时候,是全面审视中国社会情况和历史发展状况的最佳时机,也是深入分析危机态势和民众诉求的良好时机,《影子里的中国》的各位作者们,用他们专业的眼光看待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为社会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他们对于未来的大胆展望和改革方案的大胆建议,提出了一个专业上相对完善、结构上相对完整的方案,与他们的分析同样精准。而他们心怀天下、忧思民族发展的情怀更值得我们敬佩。“对抗”社会下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就是减少对抗。政府慢慢地把行政权力从市场中撤出,国企逐渐从竞争性市场中撤出,官员们安分守己完成他们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从统治与被统治层面上减少对抗。第二阶段是社会建设阶段,社会的法律制裁与道德约束不断健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逐渐提高,各种社会团体慢慢成长为社会服务的桥梁中介,社会建设的推进减少民众之间的对抗。第三阶段则是公民个人素质建设阶段,随着公民个人素质的提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对抗能进一步减少。2013-6-16

正视中国的阴影

这本书的书名的确吸引眼球。影子中的中国,的确如此,中国在发展的过程有很多阴影,遇到很多危机,需要认真对待。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凸显出来,而这些问题必须解决,不然中国的前程困难重重。现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的阻碍之一是权力的垄断与寻租。这一点,书中的作者之一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权力的垄断与寻租是中国增量改革的畸形产物。中国的改革不是一种整体的改革,一直采用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这有客观上的原因,不知道最终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也有主观上的原因,维持原有主体经济的利益,改变的阻力小一点。这种增量改革的好处是改革过程比较平稳,坏处是行政权力大肆干预经济活动,权力寻租现象大量存在,导致贫富差距巨大,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面临着衰退的严峻形势,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慢,进出口有所下降;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也是怵目惊心;房价的居高不下更是让老百姓诟病,很多民众都成了“房奴”。可谓是乱象丛生。面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同的学者的看法和观点并不相同。但很多学者对一些基础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还是大致相同的。为什么中国现阶段存在这么多问题,大多数学者专家认为是改革没有到位,政治改革比较滞后,行政权力不肯推出市场等等。我认为这些分析是比较正确,也是看清了问题本质和病根。现在的问题是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这本书是很多学者专家的合著,有些学者的观点是有自己的思考体现在自己的文章中的。比如黄平提出: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民主,而是善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善治其实也是离不开民主的。没有民主,能善治?我还是比较认同吴敬琏先生的看法: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顺乎潮流、合乎民心的光明之途。宪政、民主和法治之路,是中国绕不开的前进之路。尽管前进的道理困难重重,任重道远,但这条路我们是必须走的,只有走这条路,我们才能解决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个一个阴影。

中国梦,梦在乎?

《影子里的中国》-名字起得相当“内涵”,也正是因为这个名字所以提起了阅读的兴趣!自十八大以来,一个新的词汇又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中国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这还真的是一个“梦”。这个“梦”似乎触手可及,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民的生活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不管各位看官承不承认,至少我们现阶段的“物欲“已经不会只停留在温饱的阶段了。也是基于一个这样的假设--我们只要继续保持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那么30年后我们都可以实现一个“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者有其屋,和谐幸福”的太平盛世。那么本书里各位学者所提的“普世价值、户籍制度、既得利益等”诸多问题都要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去慢慢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可话说回来,没有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心,开辟一个改革的新局面,人民又怎么能够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所以这个“梦”离我们又是何其的遥远。

是中国的阴影,还是我们的杯弓蛇影?

今天的中国,与100年前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时的美国是世界的新兴经济体,但是当时世界的霸主仍然是英国,英镑是世界的储备货币。今天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美元是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对比历史可以发现,当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崛起的时候,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可能跟它并不相匹配。这时候可能导致很多宏观判断的失误,并不是说格林斯潘故意要这样干,而是全球化所导致的经济现象使他没有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中国发展起来了,全球化使得企业的效益在提升,成本在降低。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支撑着廉价产品制造业,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出现价格适度下降是正常的经济表现。那么如果试图维持价格不下降,本身就意味着出现过多的货币、过多的信贷、扭曲的经济结构。同样对中国来讲,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们进入了国际市场,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已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汇率本身对国际经济平衡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我们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以为只要有外汇储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就没有问题。但事实证明了,不是这样,我们现在那么多外汇储备,事实上并没有办法真正地兑换它。当然,中美两国互相有这样高度依赖性,对未来的世界和平是一件好事。但有一点是比较乐观的,就是我刚才说的,现在的中国和100年前的美国很类似。无论它的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包括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劳资关系问题,都有很多类似。这也为我们鼓舞着信心,我相信未来30年,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30年美国崛起一样,中国也会有大发展。我们有希望和美国一样成为世界强国,那时,影子与梦才能实现。

期待未来十年的洪流

涉及经济和金融的部分有很多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也许不是面向普罗大众的读物(虽然车站的书店里能找到这本书)。说来也是,这本书里的文章全部出自《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而这本杂志的定位,就是“以(国家)自身战略利益为关注点,理性地超越个别利益群体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政策性刊物”,就如美国的《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是“历届总统的必读物,各路知识精英的论坛”。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字字珠玑。“左”、“中”、“右”三派观点互相激荡,发人深思。印象最深的是第4章《我们的价值观在哪里?》。在“左”派潘维洋洋洒洒的文章之后,便有直接反驳潘维观点的其它文章。中国当下的时局混沌而复杂,充满着悲观因素,也充满着乐观因素。习总上台后的未来十年可能真的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作为平民老百姓我做不了什么,不过还是有点期待这股洪流,也有点进一步理解我一位师兄为何想回国发展的原因。

“知识体系”可以救中国?

《影子里的中国》是一本很奇葩的书,从书里我看到了当年北大的影子:兼容并包,五花八门。当然,北大包容的是一个个特立独行的学者,这本书里包容的是乱七八糟(此处没有褒贬之意)的思想。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没有知识体系的中国怎能强大?》,作者是郑永年先生,鼎鼎大名,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虽然早有耳闻,但是郑先生的大作一本也没读过,不好置评,但是看了这篇文章真让人大跌眼镜。郑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降,从来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秦朝到近代是王权依附,近代以来,又变成了西方知识依附。“自由派学欧美,左派学苏俄”,学来学去,变成了学步邯郸的“寿陵少年”,在国际上不仅丧失了话语权,还丢掉了“原始创造力”,一搞自主创新,就山寨货全国遍布。可能是受篇幅所限,郑先生在文章中一味论述,没有举证,也没有分析、演绎和归纳。首先,“知识体系”指的是什么?郑先生就没有交代清楚。我们从“知识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国‘软空间’非常狭小,和中国所拥有的硬实力(如经济力量)毫不相称”,“意识形态是内部统治的软力量,缺失了有效的意识形态,中国的统治成本在迅速提高”等论述,似乎可以得出知识体系与意识形态有某种重合的结论。然而,接下来,郑先生又说“没有知识体系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努力借用外在世界的尤其是西方的知识体系来认识自己,解释自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着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西方社会学家、西方政治学家,却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这意味着知识体系是指文化和思想(带有方法和工具性的东西)。紧接着,在后面一节的论述中,郑先生又把知识体系和科学方法撇清了关系,“同样产生于西方的科学方法,帮助西方人确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跟上面的分析又有出入。总体来说,郑先生笔下的“知识体系”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晰,隐约可以看出它与本土文化价值有着某种关系。如果这样,郑先生就是一位文化决定论者了。这且按下不说,郑先生认为中国没有能够解释自己的学者,这个观点是笔者不能接受的。郑先生认为,中国学者都是用国外观点解释中国,这种思维、思想是一种“被殖民”。在被殖民这三个字上,郑先生加了双引号,不知道郑先生是突出强调,还是为了表明一种不太妥帖的借用。但是不管如何,被殖民这个提法都是非常欠妥的。殖民指的是一种强迫、欺压(主权丧失),思想被殖民,就是被强迫使用某种思想、思维说话、行事。显然,国内学者用国外思想解释某种东西,并没有被谁强迫。其次,郑先生的这种提法,抹杀了普世价值的意义。人类思想本来就有共通性,相互借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某种思想在某个国家某种情况下产生,换个地方换个情形可能不适用,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不能就此得出思想、思维不能借用的结论。况且,有些思想、思维本来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我们都认为强奸是一种不道德不正义的行为,我们都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难道能以它在国外出现过,而否定它在国内出现的价值和意义吗?至于国内学者借用西方的“左右”观念,来评判和衡量国内问题(如在福利问题上,国内左派学者主张为政府扩权,右派学者主张为政府卸责,秦晖认为左右两派是在讨论“伪问题”),这是基于对现实认识不清(或者有意模糊),造成的结果,就这一问题,秦晖先生在很多文章中做了详细辨析。如果郑永年先生读过秦晖的文章,不知道还会不会得出国内学者只会用国外观点解释中国的结论。除了秦晖的文章,我想作为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郑先生不可能连新儒家的文章也不读吧。新儒家们(即使是海外新儒家)又何曾用国外理论来解释中国呢?郑先生认为,解决中国没有知识体系的问题,“创造者就必须摆脱政治因素的控制,政治控制从思维领域退出变得不可避免。”同时,郑先生告诫统治者们“在现代社会,统治者拥有了包括‘组织’在内的各种现代化控制机制,就再没有必要通过思想的控制来实现统治权”了。郑先生的意思很明显,要建立“知识体系”,必须放开思想束缚。那么,这种想法有没有可能实现呢?这让笔者想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这也是一个广受诟病的问题,说到解决之道,很多人说关键在于改革应试制度,甚至还有人主张取消高考。果真这样就能解决中国教育问题了吗?如果真是这么简单,问题早就解决了。那么,到底难在哪儿呢?难在根源上。教育的功用本来是发现人的兴趣,培养人的特长,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可是,如今教育的主要功用不是这个,而是教人怎么思考。高考根本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而是考察和强化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路径。改革考试制度,如何能改得了呢?郑先生认为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是因为知识体系没有建立。笔者倒觉得问题是在制度(包括教育)上。理解了这些,就可以看出郑先生提出的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也是很不现实的。

暗处置身的智慧

何为“影子里的中国”?面对隐晦而复杂的社会危机,“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多”的“暗处置身”凸显的是中国智慧。何为“中国在暗处”?这是一种主动的策略,中国既有人人皆知的问题,也有着与不为人知的付出。然而,综合数十年精英们对中国变迁或变化的所见所论,或许会发现某种规律,那就是,多数中国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判断是消极的,甚至是悲观的。但现实的中国却是经济奇迹、影响力崛起。相比之下,国际精英对中国的判断要乐观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一大原因是,中国学者可能更多是从一些普世的角度、意识形态的层面、最优秀文明的追求等角度着眼去看待、分析、建构,由此会更多地看出中国与国际主流、发达国家的差异,从而更多地为中国的不同而苦恼而寻觅改变之道。相比之下,国际学者更简单,多半从物质力量、国家能力、发展潜力等角度去思考,从而更多地从中国的强大、学习做强国及中国可能与当下世界第一的美国出现冲突等角度去思考。与此同时,中国内部,左中右各方所持又各异,相比左的计划观、民族观、国情观,右的市场观、民主观、普世观,中的实用观、现实观因合传统之政道和现实国策,与政府更切合,支撑着主流的合法性,而左右主要从张力上牵扯现实、影响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其实,历史也非客观事实,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他们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正因为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才可能努力去争取最好、最合理的未来。相对于今天隐晦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更大的问题,在于更新的程序与速度。作者芸芸,既有经济学家,又有社会观察家、历史学家,还有国际关系战略家等。横侧兼顾,多管齐下,我们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未来留给中国的时间不会太多。所谓,《影子里的中国》。

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

看书名,还以为是中国在什么阴影里,原来,影子就是即将到来的危机。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太强了,不知道这会不会毁了中国。书中还说“民众集体决定了未来的中国”,难道要革命了?此书,推荐一读,看看吴敬琏、郑永年、基辛格咋说。

影子里的中国,阴影下的专家

这本书,是一些文章的合集。这些文章都是来自于当年的货币委员——李稻葵,在清华研究院办的一本杂志,每期以一个主题来讲,各方论证。杂志的观点是——民众的集体偏好决定了未来的中国。于是乎,各方大神都来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民众的偏好,进而达到“一言兴邦”的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追求。不可避免的,尺度前卫,精彩纷呈。可惜个人订阅不到,哎。这本书里边的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者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必然吴敬琏、何帆、秦晖、郑永年、厉以宁、李稻葵、张维迎、潘维、吴稼祥、杨帆、茅于轼等等等等。而讨论的主题,也包罗万象, 国际关系、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观察、历史翻案、公平正义。。。。。。而进一步看,其实大神们也不容易,有愤而论道的,有为当权者背书的,有试图煽风点火的,有怀旧的,有畅想未来的,总之,立场决定说法,算是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智库分子的群像志,相当有趣。书的结语是:中国梦并没有一个标准版本。 不知算是海纳百川一团和气,还是算是风暴过后一地鸡毛。引人发笑和深思。

评《影子里的中国》

所谓的中国公知们,知识分子们写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很不长,多个作者的多篇文章的合集。和主流媒体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都是关于中国发展的“大问题”,现实的很,关注的是现在中国的最核心的问题,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其中一章是讲价值观的,有一位作者,将价值观由内而外,分成了7个层次,最内层的是核心的人类价值观,最外层的是国际价值观,并指出了价值观一定是由外而内以此崩塌这样的理论,这个就有些牵强了……到后面才发现,原来跟在这篇文章后面的,好多文章都是来批判这篇文章的,哈哈。而且,我发现这种公知写的文章有一些特点,比如,多用问句,标题用问句,文章内也用大量的问句,反问句也好,疑问句也好,到处都是问号,苏格拉底似的好为人师。还有一篇文章是替“计划经济”说好话的,大意是,计划经济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有其合理之处,比如原子弹就必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才有可能实现,等等。

并不建议够购买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是看到我最近挺想了解的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看到一半才发现是一本杂家(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评论集。看到后记,才懂得组稿人的用意,这些文章是《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国内没有发行本)的过往评论文章。试读版的文章还可以,说的是其实是中国人普遍都知道的社会问题,政治寻租,社会流动性固化,要确保群众的产权问题以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等。读到一半之后,就会开始觉得组稿有些混乱了,据后记介绍,《中国与世界观察》采取的是左、中、右并举的组稿策略,让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在同一平台讨论对比。初衷是好,但总觉得读了一篇文章你认同的文章之后,可能后面的某些文章就难以接受的样子。由于篇幅有限,有一些文章显得空洞,论题显得大而无当,完全看不出作为一个学者把问题说通透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态度,有一些文章前面写得还不错,到了后面就草草做结,有烂尾的感觉。当然其中有某几篇是有真知灼见的。但是真不建议购买,因为你看了也不没法改变那些大层面上的问题。要推动社会进步,邓小平说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民间的力量,慢慢地争取去创造才能改变现在的中国。我建议这些知识分子学者好好地提出在某一领域的建议方案,会比议论中国问题要好得多。

“党八股”确实要除

原以为单纯是经济学家们的文章,翻开来看,居然是吴敬琏、李稻葵、郑永年、孙立平、秦晖、潘维、基辛格等等,其中既有经济学家,又有社会观察家、历史学家,还有国际关系战略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尤其对破除新“党八股”印象很深。现在机关公文的陈词滥调令人发指,希望下半年学习群众路线,能从大实话上下功夫。

垃圾

一本用乱七八糟的专家乱七八糟的文章攒出来的书,根本不值得一读。一本用乱七八糟的专家乱七八糟的文章攒出来的书,根本不值得一读。一本用乱七八糟的专家乱七八糟的文章攒出来的书,根本不值得一读。一本用乱七八糟的专家乱七八糟的文章攒出来的书,根本不值得一读。


 影子里的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