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里的中国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39961170
作者:吴敬琏,郑永年,[美]亨利.基辛格
页数:34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金融危机的政治后遗症 人们往往在危机之后过早的乐观。 2009年,人们已经在谈论经济增长的“嫩芽”,然而,“嫩芽”很快就被严霜摧折。2010年,人们又开始谈论“复苏的夏天”,可惜,我们又从夏天一步迈入了冬天。 这场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影响的程度,大大超过了我们最初的预料。 我们目前为止,至少已经发现了全球政治中的三个断层线:不同年龄的人口之间的冲突、超级富豪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同的种族、宗教之间的冲突。在这三种冲突的作用力下,社会板块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会更加激烈。 英国《金融时报》称为“全球愤怒之年”。其实,全球愤怒的野火才刚刚点燃。在未来数年,全球愤怒将呈燎原之势。 导致全球愤怒蔓延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本身不会引起社会动荡,但它们将如催化剂一样,使得社会变动来得更加猛烈。 第一个因素是遇到债务压力的各个国家将采取更加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从长远来看,财政紧缩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在短期之内,过分严厉的财政紧缩反而会加剧经济衰退,并引发社会动荡。财政紧缩会导致社会福利支出的减少,并使得受到危机影响的社会成员处境更加艰难。比如,在经济衰退期间,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将会增加,但政府如果要紧缩财政,必然实行裁员,这将使得失业问题更加严重,与此同时,政府又可能减少失业救济支出,这对失业者来说乃是雪上加霜。Ponticelli和Voth曾根据欧洲的历史,对财政紧缩和社会动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他们的研究,当政府削减财政支出的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2%时,包括游行、骚乱、罢工、政变等社会动乱发生的概率将明显提高。按照欧洲各国目前的财政紧缩方案,希腊削减财政支出的规模将超过GDP的5%,西班牙和葡萄牙将超过3%,英国和许多欧元区国家将超过2%。 第二个因素是城市化的发展。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未来40年,全球几乎所有的人口增长都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之中。现在全世界的人口已经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到2045年,三分之二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创新活动的源泉,但是,城市同样可以是社会动荡和骚乱的中心。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人口数量激增,城市化的进程将他们召唤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他们怀抱着美好的梦想到了城市,却发现自己的容身之所是肮脏破败的贫民窟。到2010年,发展中世界的城市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居住在贫民窟。潜在的社会动荡不仅可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可能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发生在伦敦和巴黎街头的骚乱,已经警示着我们,在城市繁荣的表层下面,不满和愤怒的地火正在燃烧。

前言

何为“影子里的中国”?面对隐晦而复杂的社会危机,“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多”的“暗处置身”凸显的是中国智慧。何为“中国在暗处”?这是一种主动的策略,中国既有人人皆知的问题,也有着与不为人知的付出。然而,综合数十年精英们对中国变迁或变化的所见所论,或许会发现某种规律,那就是,多数中国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判断是消极的,甚至是悲观的。但现实的中国却是经济奇迹、影响力崛起。相比之下,国际精英对中国的判断要乐观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一大原因是,中国学者可能更多是从一些普世的角度、意识形态的层面、最优秀文明的追求等角度着眼去看待、分析、建构,由此会更多地看出中国与国际主流、发达国家的差异,从而更多地为中国的不同而苦恼而寻觅改变之道。相比之下,国际学者更简单,多半从物质力量、国家能力、发展潜力等角度去思考,从而更多地从中国的强大、学习做强国及中国可能与当下世界第一的美国出现冲突等角度去思考。与此同时,中国内部,左中右各方所持又各异,相比左的计划观、民族观、国情观,右的市场观、民主观、普世观,中的实用观、现实观因合传统之政道和现实国策,与政府更切合,支撑着主流的合法性,而左右主要从张力上牵扯现实、影响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其实,历史也非客观事实,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他们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正因为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才可能努力去争取最好、最合理的未来。相对于今天隐晦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更大的问题,在于更新的程序与速度。作者芸芸,既有经济学家,又有社会观察家、历史学家,还有国际关系战略家等。横侧兼顾,多管齐下,我们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未来留给中国的时间不会太多。所谓,《影子里的中国》。

后记

中国梦没有一个标准版本    这本书是《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一些要文的汇集。    2005年10月,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第l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推出特集“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作者是当代中国十分活跃、颇具公共影响力的国际问题专家、政治学者和国情派人士,他们是王小东、潘维、林治波、张文木、房宁、刘江永、朱锋、时殷弘、金灿荣、金熙德、王逸舟等。    8年过去了,《中国与世界观察》相继推出了数十期特集,有代表性的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人民中国60年”、“未来十年中国政治发展”、“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中国金融”、“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发展”、“未来十年的中国外交”、“开放与经济安全”、“中国国家安全与国防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代中国的创新”、“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城市化与中产阶级”、“展望习李时代”等。    每期都推出特集,铸就了《中国与世界观察》独特的风格。独特性之一,每期特集的作者都是该议题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这在中国不多见,比如“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特集的作者李强、黄平、丁学良、沈原、刘世定、邱泽奇、张小军、唐钧、戴建中等,都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再比如“中国国家安全与国防现代化”特集的作者阎学通、罗援、乔良、戴旭、宋晓军、宋宜昌、孟祥青、楚树龙、叶自成等,都是中国军方和战略研究界有影响力的专家。独特性之二,每期特集设计、组稿时分别邀请“左”、“中”、“右”派代表人物,据不同的立场,就同一议题发表对立的观点,当然也有中性观点、包容观点,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集的作者中,潘维、崔之元被视为“左”派,于建嵘、石小敏被视为“右”派,林毅夫、陆学艺被视为“中”派,这样的对阵汇集于一期中的一个议题,在中国实不多见。独特性之三,围绕一个特集、一个议题展开“头脑风暴”的专家、学者并非来自一个专业而是多个领域,比如“当代中国的价值变迁”特集,作者有来自经济学界的张维迎,社会学界的丁学良、郑也夫,政治学界的房宁、潘维、吴稼祥,历史学界的秦晖,国际问题领域的张文木、刘靖华,思想界的汪晖、祝东力,文化界的黄纪苏,文学界的旷新年,以及民间学者王思睿等,不同专业的名家聚焦中国价值议题,展开理论博弈,其结果是思想开放、观点多元,不同的读者可从中各取所需。独特性之四,由于每期杂志均推出特集,都是“命题作文”,作者又是大家名人,角色重要、事务繁忙,为此,分别采用小型讨论会、直接访谈形式成文,这使得许多特集中的不少文章都保留了鲜明的口语特点,留下了作者的直接感受和原始的思想种子,包括某些不成熟、不完善,从而令读者易读的同时产生亲切感。独特性之五,为了国际化,杂志不仅邀请包括基辛格、李侃如等知名国际专家撰稿,更专设一名英文编辑,迄今先后邀三名美国年轻学者担当,每期特集中都选择五篇以上要文的精华,加上主编的卷首语,每篇文章的摘要、目录,译成英文,方便国际读者直接阅读、准确理解。    《中国与世界观察》之所以独特,得益于它的定位。撷取发刊词如下,以飨读者:    当今世界的各大强国都需要而且产生了以自身战略利益为关注点,理性地超越个别利益群体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政策性刊物。因其观点明确,通俗易懂,从而为决策者们所关注,为知识精英所乐道。由此,我们看到了美国的《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它是历届总统的必读物,各路知识精英的论坛。中国正迅速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需要这样的刊物。《中国与世界观察》(China and World Affairs)的目标就是这样的刊物。    《中国与世界观察》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CCWE)在2004年9月创办之初就开始策划并发起的。c(2WE的理念是全球视野、服务决策,力求从理性的角度和国际的视野来考察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以及中国在重新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道路上所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中国与世界观察》之所以能持续地坚守独特,尤其是对国际视野和包容“左”、“中”、“右”的执着追求,关键在于《中国与世界观察》拥有一位融思想、学术、政策于一身的开放的主编——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博士,我尊称其稻葵兄。作为当今中国富有国际意识和社会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稻葵兄的关注与主张,读者已从央视、新浪网等公共媒介有所接触,对于希望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与思想的读者,可以读读《大国发展战略:探寻中国经济崛起之路》、《逼出来的大国崛起: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的选择》和《乱世中的大国崛起: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世界》这三本著作,它们集中了稻葵兄从海外回水木清华执教后累积的思想与学术精华。为什么说稻葵兄是这本杂志的关键之人?允许我简介一下杂志诞生与发展的过程。    200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王红领博士与我联系,说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希望与我谈谈,看看能否争取恢复并合办《战略与管理》杂志。《战略与管理》杂志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创办的一份极具学术与思想影响的杂志,2004年夏因为主办方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失去社团法人注册资格被新闻出版署依法停刊。得知稻葵兄的积极想法后,我即与原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秘书长、《战略与管理》杂志社社长秦朝英先生一起到清华与稻葵兄商讨复刊与合办的可能。虽经努力,合办之事流产,《战略与管理》迄今仍未复刊。过程中,稻葵兄谈到清华大学创办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些独特理念,表明该中心希望推出一本在承续《战略与管理》风格基础上更富国际视野的新杂志,并邀请我来做这本杂志的执行主编,授权独立办刊,同时承诺新杂志绝不会因为经费问题慢待作者、编辑、印刷方。获得这样的信任,加上延续《战略与管理》血脉的理想,我开始了在稻葵兄领导下编辑《中国与世界观察》的历程。作为一本杂志,没有刊号就无法公开出版,因此,第一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于杂志选题重大、作者权威、所论复杂甚至敏感,第二期杂志出版社审查了四五个月仍未能通过。为了不让出版方为难,稻葵兄决定将杂志在香港注册,并到法国申请获批了一个国际刊号,由此,杂志在香港出版,并主要通过邮寄方式赠送读者。只有经费投入,没有市场回报,这样的事在当今的中国罕有人做;主办方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是个虚体,通过杂志并不能谋取什么政绩;稻葵兄是个知名学者,主编杂志并不能为其学术加分,反倒搭上大量时光、消耗大量精力;更不确定的是,杂志议题重大、专家所论不乏敏感,“左”、“中”、“右”对垒易生争端,尽管费力办刊,搞不好会得罪各方。尽管“消极”因素一大堆,稻葵兄都一一揽了下来,坚持至今。因此,已度过8年时光的《中国与世界观察》,其灵魂是稻葵兄。    在这篇拉拉沓沓文字的最后,考虑到读者可能的阅读需求,允许我对本书涉及的文章、作者及其背后议题选择、目标定位等关键内容再度进行概括。这本书中的文章和作者,以及最早刊登的平台《中国与世界观察》,集中表达的是中国知识精英、关注中国的国际精英关于现代中国发展、当代中国发展及未来中国发展的观察、判断、见解与展望。其中的重点,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进程的认知、阐释与解构,是对未来中国能否由大变强的建构。综合数十年精英们对中国变迁或变化的所见所论,或许会发现某种规律,那就是,多数中国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判断是消极的,甚至是悲观的,但现实的中国是经济屡创奇迹、影响力崛起。相比之下,国际精英尤其是国际知识精英对中国的判断要乐观得多。即使在今天,对于中国的前景,以上态势仍未明显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一大原因是,中国学者可能更多是从一些普世的角度、意识形态的层面、最优秀文明的追求等角度着眼去看待、分析、建构,由此会更多地看出中国与国际主流、发达国家的差异,从而更多地为中国的不同而苦恼而寻觅改变之道。相比之下,国际学者更简单,多半从物质力量、国家能力、发展潜力等角度去思考,从而更多地从中国的强大、学习做强国及中国可能与当下世界第一的美国出现冲突等角度去思考。与此同时,中国内部,“左”、“中”、“右”各方所持观点各异,相比“左”的计划观、民族观、国情观,“右”的市场观、民主观、普世观,“中”的实用观、现实观因合传统之政道和现实国策,与政府更切合,支撑着主流的合法性,而“左”、“右”主要从张力上牵扯现实、影响未来。值得关注的是,以上各方,无论内外,都已经并越来越重视中国超大体量现代化下的特殊性,同时也正视中国在全球化下对国际社会的深深融入,包括它近年来每年近亿人次的出国,以及大国中最高的经济开放度(进出口总额占GDP 50%左右)。关于这方面的各种分析和主张,读者可在本书中领略观点各异同时不乏一致性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言。作为杂志的编辑也是读者的我,设计议题、组稿、编辑中的感悟是: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其实,历史也非客观事实,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他们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正因为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才可能努力去争取最好、最合理的未来。历史铸就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与格局,未来中国将努力争取成为强国,这样的强国是国内重人民福利而非仅仅是GDP。国际重合作、责任、创新而非仅仅是复兴、强大、守陈。这样的中国梦,或许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不仅国内,也包括国际。    当然,中国梦没有标准版本,也不可能甚至不需要标准版本,《中国与世界观察》将秉持办刊宗旨,立足国际视野,云集国内、国际知识界、理论界精英就中国以及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阐发见解,期盼为我们国家、我们这块星球持续地奉献正能量。    杨学军    《中国与世界观察》编委

内容概要

吴敬琏,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
基辛格,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著有《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白宫岁月》、《纪录在案》、《动乱年代》《大外交》《论中国》等。

书籍目录

前言 何为“影子里的中国”
一、
中国的轨迹
1 重新反思中国改革之得失
2西方的自信开始下降
3超级大国的超级梦
4计划经济是中国历史“最坏的时期”?
5中国的巨大成本:国富民穷
6没有知识体系的中国,怎能强大?
7中国离一个世界大国还很远
8中国前进的势头能不能保持?

二、
即将到来的危机
1遏制权贵为何走不出怪圈?
2中国可能要陷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泥潭
3廉价劳动力已成中国最大的劣势
4消除垄断不容再失去时机
5金融危机的政治后遗症

三、市场之险
1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
2 世界经济到底缺什么?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赖于技术进步
4先富的人与未富的人如何看待财富?
5特权盛行仍是市场经济的“拦路虎”

四、我们的价值观在何在
1核心价值观对于未来中国有何意义?
2我们不能被“乌合之众”所引导
3个人价值如何整合成社会价值?
4黑白分明的价值观不适合世俗社会
5社会价值观的“破”和“立”
6 价值观的重建需要破除幻觉
7中国价值,母体文化应保持优先
8目前中国尚缺少重建核心价值观的的契机

五、邻居难防
1 日本将有大动作
2如何让“危险的邻居”望而却步?
3 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印度
4经济让步可换取小国政治支持
5 美俄之间的关系捉摸不定
6中国要向朝鲜提供更多元的支持者

六、未来中国的最大陷阱
1中国改革要防止“碎片化”倾向
2要成超级大国:能否达成共识是道坎
3粮食、石油与金融: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4政体西化——未来三十年中国的最大陷阱
5为何中国不得不长期停留于“转轨时期”?
6陷阱重重的改革路线
7忧患意识太浓的精英阶层会毁了中国

七、新秩序与新革命
1国内外压力增大使中国政改前景更模糊
2西方世界在普遍变懒
3公平分配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4政府要逐步适应有矛盾、有冲突的社会
5民主就是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
6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权力来自哪里?
7穷国、富国与中国 —— 金融危机催生新三个世界格局
8下一步改革可以是“自下而上”吗?
9民众的集体偏好决定了未来10年的中国
后记:中国梦没有一个标准版本

编辑推荐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与应对之策》编辑推荐: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胆预言2013之中国在暗处,把脉中国政治时局、经济轨迹,预测未来危机!十八大换届完毕,新政府班子刚刚亮相,名家跨界携手,预言一个不确定的中国梦。澄清了当下中国的改革理路。从“中国轨迹”到“危险的邻居”、从“即将到来的危机”到“未来中国的陷阱”。明处太喧嚣,聪明的中国选择置身于“暗处”。所谓“影子里的中国”!世界经济缺什么?金融危机留下了哪些政治后遗症?遏制权贵为何走不出怪圈?改革者为何变成了“反改革者”?先富的人和未富的人如何安然相处?中国知识分子的权力从哪里来?中国离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还很远,民众的集体偏好决定了未来的中国。

作者简介

谈经济离不开政治,谈中国离不开世界。《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是一本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国际学者共同把脉政治时局和经济轨迹、预测未来危机的著作。谈经济离不开政治,谈中国离不开世界。本书澄清了当下中国的改革理路,从“中国轨迹”到“世界上最危险的邻居”,从“即将到来的中国危机”到“未来中国的陷阱”,围绕金融革命、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未来新秩序展开思考,评判中国改革成败,并预言今后中国的新危机与未来世界的新格局。
焦点话题均为约稿专文论述,作者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巨大,预言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满足了社会各界精英对中国梦的期盼与想象,并为新一届政府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


 影子里的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影子里的中国》重磅观点整理:吴敬琏:现在中国存在另一个怪圈:权贵们太厉害、太霸道了,于是,一些人就支持加强政府的强力控制,想以此来遏制权贵。殊不知政府的行政力量越强大,寻租的机会就越多,到头来还是加强了权贵的力量。这种怪圈跟中国过去历史上的怪圈一样,实际上是走不出来的。李稻葵:西方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袖出现,更没有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思想领袖和学说,西方的精英阶层陷入迷茫,由此带来了自信心的下降。一个不自信的西方加深了其对中国的猜疑。努力化解西方的猜疑无疑是中国崛起的必修课。华生:权力可以转化为金钱与财富,现在对谁都不是秘密。它更大的危害还不仅在于官员交换到的这部分不义之财,而是这每一笔权钱交换,都造成了行贿者在社会财富的竞争中不公平地得到了一块更大得多的资源,从而推动了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所引起的普遍愤恨,已呈野火丛生、越演越烈之势。秦晖:有两种行为很流行:一种是强迫的利他,一种是借强权强制别人来利己。中国的一切事情都是这样搞坏的,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也是这样搞坏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门匾上有一句格言:“劳动使人自由”。在另外一个集中营也有一句格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些话,听起来很好听,但是这样的东西一旦和不受约束的权力嫁接起来,就会变得恶莫大焉。秋风: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人们的价值观念如此狭隘地聚焦于物质财富,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心智用于获取财富,而根本不顾其他价值。一个民族把自己的全部智慧、资源投入财富产生与享受中,其财富当然可以超常规地增长。孙立平:改革初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问题是,也存在一种可能性,摸石头摸上瘾了,却连河也不想过了。房宁:中国这三十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就是中国从以家庭出身和政治态度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成就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这一转变,给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一个极大动力和空间,中国社会中蕴藏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犹如火山爆发般喷发出来。民主就是调动积极性。郑永年:体制外的权力反对者大多也是为了权力。程亚文:在不过一代人的时间内率先完成工业化的西方世界,已经一扫之前辛勤创业的劳模形象,转而养尊处优,靠从后发国家借债或耍弄金融诡计骗取钱财为生,已经蜕化为世界体系中的懒惰国家。邓聿文:一个好的制度和一个坏的制度,它们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矛盾、冲突,而在于这个制度、这个社会能否容纳矛盾和冲突,容纳的能力有多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否则,当矛盾和冲突还处在萌芽的时候,政府就会惊慌无措、草木皆兵。张维迎:什么叫市场?一句话,市场的好坏是由别人说了算,而不是你自己说了算。什么叫市场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是你如果要想幸福,你首先要使别人感到幸福。如果别人不幸福,你不可能幸福。王小东:弥漫在中国主流经济学界浓重的“忧患意识”,至少会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误导我们这个民族在该改革不该革命的时候革命,从而毁掉当今相当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至少是制造动乱,阻滞这个好势头;(2)导致上至决策层,中至企业家,下至老百姓误判经济形势,坐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更不要说深谋远虑,大胆进取了。
  •     买书的因由很诡异,吸引我的是标题《影子里的中国》,许关注所生所长之地背于阳光之处。看到这个题目没多想便下单,到手后才知是一本杂志的要闻选编。最喜本书的一个原因在于:对一个问题,通常会请不同背景,不同派别的人来发表看法,观点不同的人之间有攻击,但少指责,这样可以让学者的观点行程一个竞争市场,百家争鸣远远胜过一家之言,以便让真正立得住的观点赢得受众。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迥异的观点中产生思考,去选择“认同”,而非被迫“认同”,去思忖,而非盲从。这点在书中第四章“我们的价值观在哪里?”体现的尤为明显。此书并非一言堂,因而有的文章能说到你的内心,能引发感慨或思考,却也有观点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试图去解决问题,或者全然是人民日报社论腔,亦或是总在不厌其烦的提出问题却没有解答。不同观点的选择全全然在于读者,这也许就是本书最大的特点。读此书的目的,许在于想观摩下对于当下的社会现象的学术化解读。最喜后记中的一句话:中国梦没有一个标准版本。事实上,中国梦也无需一个标准版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与补救之法,以最小的成本博得最大的收益,以便更好的"圆梦",而非简单的"做梦。而“圆梦”之路千途万途,选择越多,也许决策便越难以下定,但总归越容易的找到能够执行下去,并且兼顾长短期目标的途径。事实上平凡人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时时刻刻面临矛盾与选择,迷茫与坚守,冒险与胆怯?我们又该如何决策,如何选择?书的副标题是“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与应对之策”,中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并且不断的提出问题:渐进式的改革能否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如何应对改革的碎片化倾向?如何应对渐进式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经济结构的羸弱现状?为何行政在经济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以致市场失衡?如何保护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如何规范产权,引导创新?// 如何去抑制政治寻租?中国是否历经一种“不稳定幻象”,行政手段压制争议是否可取?如何应对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及固化现象?// 精英主义是否只是理想主义的一个梦境?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我们是否历经思想的被殖民 // 外部环境是否容许中国继续发展,而中国是否有能力去合理的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读者需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开拓以及对国之现状的了解,仅此而已。所有这类知识分子言论类的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多问题而少举措。许因为知识分子是讲传承的,所谓书香门第是也。草根出身的企业家不少,政客和学人却少见。因为这两个圈子都存在难以打破的壁垒,这种家学渊源加半垄断式的培养模式,一方面使学人能够规范理性有高度的思考问题,另一发面却也割裂了学人与草根民众的关系,高屋建瓴却少有联系现实,有所倡议却少可行的举措,也许就是本书最大的问题。我期待的文章,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是有细节以助知晓现状,有高度以助理性思考;批驳和倡导都立足于现实;能够进行合理的预测,而非空谈理想或者覆亡;发表的言论的初衷是正义的,而非私利的。《影子里的中国》和众作者,做到的很多,但远非完美。
  •     全书只引用了一篇基辛格很久以前写的关于美俄不同历史传统影响的文章,然后其名字就醒目地出现在了封面上~编辑真是用心良苦……当然这不影响你对于整本书的阅读……你全家都很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名人的杂文、博文集,说危机头头是道,说对策唯唯诺诺,空话大话一大篇,很多御用学者的政治文章,不值得研究,浪费时间。
  •     这是一个对当代中国反思的文集,左、中、右三个流派的声音都囊括在这本书里。谈经济、论政治,言之凿凿。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当左、中、右的矛盾赤裸裸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这何尝不是在逼着读者对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进行思考呢?
  •     后面一半真是毫无营养啊!!!
  •     某些专家的意见还是可以refresh我的观念的
  •     算是百家之言,但貌似时间有点早,最近的内容没有涉及的。
  •     全面的分析了中国所面对现实问题,从军政经外交等方面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道路
  •     这是一部很宽阔的思想碰撞集合,包含了左中右不同路线的想法,也对当今中国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在各自的角度上给出了建议。我们不去评价哪个是正确的,但我们需要这样的碰撞,需要百家争鸣的繁荣,需要忧国忧民的志士。
  •     所谓”左“、”右“派的观点皆有收集,观点的冲撞让人多有所得,颇有几篇好文章。潘维、郑永年、孙立平的几篇东西都不错。
  •     误以为是基辛格的什么书才买来,结果发现是一群人的演讲和文章攒出来的,可惜里面参杂的差东西太多,绝对无法当作一本高质量的书来看了。
  •     废话之余还是能发现一些好的忧患,带来一些思考。
  •     社会学和经济学界一些大腕文章合集,感觉数十年他们也没什么想法上的改变,文章本身都挺好的,简明扼要,对于第一次接触社会学经济学的读者会比较有帮助。
  •     说是吴敬琏基辛格写的我才买的,拿到以后有种上当的感觉,就是很多经济学人的文章堆砌起来的,提一个个具体问题,然后找几篇不同人的文章放下面,个人感觉不如找某个人的专著看系统。最坑爹的是基辛格那部分,就4叶半的内容,还是讲美俄关系的,居然还列到封面的主要作者里了。。。
  •     都是些短文,各位学者的宏观基本观点
  •     三星半。这里头每个作者都很焦灼,就好像这个时代一样
  •     左中右
  •     是个大杂烩,把好几个人的文章拼凑到一起编了章节,而且内容粗疏。网上公布的吴敬琏讲话都比本书中收录的文章有价值。
  •     大家之著....
  •     吴敬琏厉以宁写到本质了
  •     很多人的时政文,行文散,但看在了解国情的份上,可以看。
  •     ”预言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满足了社会各界精英对中国梦的期盼与想象”
  •     核心价值观几篇还不错
  •     一本拼凑的书,不靠谱,后买者当心!
  •     字迹清晰 无折痕 很好的
  •     里面有些观点让人眼前一新!
  •     一开始以为是吴敬琏的专著,后来发现其实是简介混淆视听,根本就是每个学者一篇,但好在学者们都还算有一定资辈。
  •     这是杂志《中国与世界观察》里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集,由于杂志在内地无法发行,本书的出版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左中右各派观点都收录了,而且涉及领域广泛,很多学者的观点还是很有独到之处的。
  •     无耻文人砖家写的
  •     各种演讲稿,各种废话,各种法则,更有基辛格老朋友666
  •     系统性还不如新闻网站,拼拼凑凑的感觉,书名有标题党嫌疑……
  •     前半部分更有意思,后半部分的国际关系没感觉
  •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各家之言
  •     是一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观点的杂集,文章出处是一本叫做《中国与世界观察》的杂志,在香港地区发售。本书的主线是对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现象的探讨,左中右各派,悲观乐观论调,可作为快速入门中国社会问题研究的工具。
  •     赞!
  •     很有深度 可以尝试!!
  •     一些专家学者,基于目前的形势而写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论文。通俗易懂,视眼开阔!
  •     观点深刻,不愧有学者风范
  •     一堆拼凑的无聊的文章
  •     观点立场身份各异的学者专家,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作出种种论述,所谓兼听则明矣。其中孙立平关于“转型陷阱“的阐述,令人耳目一新。
  •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同学感觉有些看不下去,不知为何提不起兴趣
  •     国人写的经济文章,用数字说话的太少,还是一副言官的做派,并没什么卵用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见解。很有见的,不敢全部苟同,但多方面的思考是有益处的
  •     看目录即可
  •     书还可以介绍的有亮点,唯一不足的就是这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撰写的,而是很多人的一些看法
  •     书名为出名,内容还是有些见解
  •     总体来讲可以的,有些思想观念是非常正确和深刻的,可惜都是浅尝而至,个别文章没有展开。但是仍然对现今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还有就是看到问题很多,但是解决方案,或者该如何克服没有说明,可能者也不是本书的目的。
  •     被作者名给忽悠了 ·····就是各种学者的文章啊 还是不错的!
  •     这本书集合了当代众多主流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文章,其中各个专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主要说了几个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绩显著,问题也逐渐凸显,中国陷入转型陷阱;2.目前经济改革浅尝辄止,政治改革更是浮于口号,主要是既得利益者的阻碍,甚至是欲将自身利益制度化、法律化;3.中国几千年的价值观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普遍缺失,缺少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4.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引起各方不安,新的三个世界“富国、穷国、中国”的格局让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应更加小心平衡各方力量;5.未来的中国去向何方,改革是必由之路,关键是如何改,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是否能放广大民众参与,都是问题,“中国梦”还没有标准版本。
  •     一本观点各异,对比鲜明的政经好书
  •     一堆人自说自话。。
  •     出第二本的话我同样会买。
  •     集合了各种立场的观点,值得每个关心中国社会的人读下。ps,茅于轼挨骂真不亏。左中右所有人都在讲道理表达思想,就茅的文章自夸了半篇抱怨了半篇最后塞了一个不知所云的例子。脑子糊涂
  •     全书每篇文章都有引人思考之处,值得阅读。不过有的文章对宏大问题给出的论断过于简单。
  •     值得一看啊,,特别是目前这时点。
  •     什么都说了,预言2013.……
  •     实质东西不多,基辛格的内容只是说美俄要合作
  •     读这种深刻的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对现今中国社会的好奇心,求解心。
  •     什么都说,什么都没说!
  •     有些文章很不错 有些很烂…… 自行鉴别……
  •     李稻葵主编的《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稿件汇编,好在左右中派文章皆有,差在只有絮絮叨叨的观点,没有清晰的框架和深入的分析。潘维的核心价值观有框架,但划分与递进逻辑存疑。文章篇数太多,出差路上翻完。
  •     一个词烂,烂烂烂烂烂烂那
  •     还好了,可以看看,。
  •     格调很严肃,作者很大咖,从批判务实的角度出发当然很好,不过这样的现实也让人觉得很无奈。这些影子下的黯淡地方,无奈总好过无视。可惜好多我还看不懂。。
  •     这书竟然能出版。。
  •     烂
  •     调剂一下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