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书评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506079755
作者:张鸣
页数:336页

透过意义之幕看五四

我所谓的意义之幕是指这样一种现象,经过岁月的淘洗,人们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不是从事情本身,而是从附丽于其上的意义开始的,这些由后代学者根据其后的历史向前追溯出来的高度概括化、抽象化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为一道道幕墙,将那些曾经鲜活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具体细节遮蔽其后,模糊化为一个个了无生机的意义符号,也就固化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意义之锚。比如说五四运动。如果仅仅是学过中学历史教课书,而没有就五四运动的历史进行过深入的了解,那么人们对于五四运动的印象可能就只是巴黎和会上失败这样的事件起因,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火烧赵家楼、抵制日货这些表象,以及由此总结出来的意义——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等等。然而,五四运动真的就如此简单吗?在这样了了几句的意义之幕背后又隐藏着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景象呢?张鸣教授在他的书中为我们揭开意义之幕,去看一个真实的、生动的五四运动。张鸣教授笔下的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巴黎和会上的羞辱造成的心理落差、由普遍的委屈而汇成的一股爱国主义的洪流,是各方力量彼此博弈的五四。五四运动是当时中国的第一重大事件,也是一个大舞台,不管是作为先锋队的青年学生,还是作为主力军的工人阶级,以及站在运动对立面的北洋执政集团,甚至是上海滩上的花界、帮会,每一方力量都要在此间选择自己的立场,尽情表演。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学生们不但通过游行示威来唤起民众,而且通过激进手段抵制日货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借助死难学生郭钦光的追悼会来激励士气,让整个运动充满了悲情色彩;花界人士也积极参与罢市,不只坚持不接待日本客人,而且大小妓院一律关门,甚至一度组织起“青楼救国团”,让五四运动平添了一层令人兴奋的桃色;个人印象中对学生运动进行残酷镇压的军警非但对学生多有同情,而且出现了向学生跪地哀求不要游行的情形,彻底地沦为了弱势群体,以此表明了自己爱国;作者分析的重点是当时执政的北洋集团,各个军阀都在争相表现以为自己争取民意支持,并因此而走向分裂与对抗,其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军阀们的通电游戏,吴佩孚因为在运动中屡屡成功窥测占据民意,占据了舆论制高点,并在五四运动之后迅速崛起登上了权势顶峰。不无遗憾的是,书中对于商人、工人的表现几乎没有涉及。更为有意思的是,张鸣教授不但为我们揭开了五四运动的意义之幕,而且对于运动中一众人等的表现进行了历史的还原,让我们对他们有了更为立体和直观的评价。袁世凯称帝并非醉心于权力而要复辟称帝,而很大程度上竟是为了恢复中央政权的权威;志大才疏、志坚才疏的段祺瑞为武力统一全国而大肆借入“西原借款”,却在不知不觉中堕入了日本人之奸谋;已经被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这三个卖国贼,在张鸣教授的分析中只不过是较为亲日的资深官僚而已,远称不上卖国,甚至在私德方面还多有可称赞之处;而我们惯常以为的武夫吴佩孚,竟然是一个掌控舆论的高手,其所发文章每每能够挑动国人神经,如果把“通电”换作是今天的微信、微博,他也绝对能够称得上是一个超级网红吧;时至今日依然盛行不熄的阴谋论,在五四运动中也早已有所表现,所谓“洋人下毒的魔咒”并不算非常可笑,但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反思;最为可恨的莫过于关于“二十一条”,以及西原借款等一些细节的描述,由此可见日本一直都在处心积虑地要分裂中国、灭亡中国,再联想到当下安倍晋三针对中国的所作所为,真是由不得中国人不仇视日本啊!模糊记得散文家黄文山曾有过一部历史散文集《历史不忍细看》,其中有一篇同名散文,大意是说历史一但细看,就象拿着放大镜看美女,不但其中韵味全无,而且需要为尊者讳、为名人遮、为君王避、为时政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就只能从大处着墨,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英雄精忠报国的正气歌,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意义之幕之所以能够结成的原因。五四过去已然近百年,但我们仍然走在实现当时运动目标的路上。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揭不揭开那层幕布当然无关紧要,但对于历史爱好者、研究者来说,去探究历史的意义之幕背后潜藏在那几分含混和几分闪烁中的历史细节的真实,则极为有趣,也让我们在纷纭的历史争论中保持自己的一分清醒——我直觉得相信,张鸣教授所描绘出来的五四,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重温北洋的流变

残酷而真实,这是北洋这段历史给我的感受,也是《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阅读后给我的最直接的体验。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五四”多的是肯定。但是现在掀起的否定的潮流。确实值得关注。对于“五四”,现在有一股否定的潮流。只是,人们否定的,是“五四政治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认为这场摒弃传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伤害巨大。而我正好相反。在我看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领域必需的变革。尽管有诸多的问题,但没有这场变革,就没有后来现代的学术和文化……作者在封底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本书不是按照学术规范的思路来写,但是从作者自己的“好看,好玩”的要求角度出发,这本是达到了确实对北洋这段历史的好看好玩的把味和揣摩。这也是值得最为阅读和欣赏的地方。

话说“五四”

学生时历史课上,“五四”运动是必学内容,课本上一般都会讲述运动经过,并且来一段总结,表明这场运动的意义所在,这一段话则成为学生的必背内容之一,这场“运动”多说三页就告知完毕了,而于那时的我,是不太理解这场运动的真正含义的,电视上一般讲述学生类似场景时,都是如此画面: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在拥挤的街道上,高举条幅、广撒传单、高呼口号,正情绪高涨时画风突变,白狗子、警察、日军从各个方向狂奔至此,然后就是混乱的殴打场面,死的、伤的、被抓走的,场面一片狼藉,这场“运动”到此结束,真的有什么意义吗?真的能唤醒国民奋起抗争侵略的意识吗?一场运动的爆发,必然有它自己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也就是说,想要了解这场运动,就必须对它进行彻底的研究,而不是仅仅了解其发展过程那么简单。张铭所著的《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历史事件与人物分析、过程分析、经济分析等方式讲述了“五四”运动的前前后后,以及各个诱发因素和影响结果。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且已经将课本上那几页完全归还给老师的“历史白”来说,真的没有什么资格来指出这本书有什么不足之处,我只能说,每一部分都让我学习到了不少的历史知识,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是这些人物进行的这些事件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国破家亡引起了爱国志士的反思,山东和青岛问题尤其是“二十一条”,日本人在侵略中国这一计划上可谓机关算尽,想方设法地吞并中国、博学中国,图谋将中国变成第二个“朝鲜”,欧美国家看着肥肉被鬣狗所食,自然不甘,却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索性中国之大,日本无福立即消化,这也给了中国政府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但是,奸诈的日本人怎会如此善罢甘休,于是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动作,还有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满腔充斥着爱国情怀的青年学生们爆发了“五四运动”。讲到政府厌恶的运动,自然不能不提当政者和掌握政权的权力者,书中讲述了不少军阀们的故事,这些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都可谓一代枭雄,其中的他们尽管权力欲膨胀,但是在面对大是大非面前却十分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有的人却与人民为敌,与豺狼为伍,为人所不齿。也许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一粒沙尘,微不足道;但也许某个人的想法就会惊起巨浪,改变这条长河的流向,历史中有太多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就像作者所说,哪里都有大鱼。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