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8-1
ISBN:9787503648243
作者:梁治平
页数:306 页页

作者简介

我的大学,ISBN:9787503648243,作者:梁治平等著


 我的大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编者的话:对自己行为意义的确信,大概是人能够如此行为的根本动力。...但是,对意义的宣称却须格外小心,不仅仅因为意义与价值早已多元化、个性化,而且是因为人多倾向于在有意无意中大化或神圣化自身行为的意义。《以一个“西政”人的名义》 王人博性格往往与体格有关。自然之物是好的,而离自然近的人未必是合乎自然的。道家提倡“返回自然”,但只有有了强健的智性——像庄子——“返回”才有可能。就我而言,首先是要求知,先得把自己变得文明。所谓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就是通过理性可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人。我天性与他们相近。人首先得知天认命。人的机缘和命运都是上天所定的,不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遭遇和不幸,他最终都回归于本该属于他的那个群类。所以,我相信在有知识的人那里是最容易实现民主,而文盲则不行。当然,也有人说,知识分子的“坏”,那是不见血的,这话我同意。“灵魂”的堕落是智性的滥用,但那毕竟还是“智性”,即使坏的智性,也比赤裸裸的暴力好一些。我并不厌恶敌人的“常胜将军”,却憎恨一个只知杀戮的士兵。(林向荣)老师坚持“述而不作”,他的理由是,“述”比“作”更重要,“作”容易博取功名,而“述”往往劳而无功,所以坚持做一些劳而无功的事是“教”的本分。学者与文人不同,前者为观念而生活,“爱智”便是生活目标;后者虽也爱智,但那是因为“智”可以带来名望和财富,文人有千般模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度害怕贫困。在我看来,“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讲道理、讲文明、讲良心的人。或者说,一个教师是相信知识和智慧比拳头更有力量的人。在公共领域也一样,一个好的政体(譬如自由民主制度)就是一个好老师,而专制就是爱比拳头,欺软怕硬的家伙。教师,注定了他应是一个爱智、明理的人。一个人虚荣可以被谅解,忘恩负义则不能。我的体会是,认定一个人为“教授”,不是对他现在状态的确认,实际上是对他过去的劳作视而不见的过错的一种补救。或者说,“教授”犹如“烈士‘,都是追认式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肯定谁都懂:研究的工具并不等于研究本身,更不用说”研究水平“本身。《那些逝去的岁月》尹田《老师栽树,学生乘凉》付子堂陈守一:”学习法律,从法律本身来理解法律是很难的,就法律来理解法律,结果是理解不了法律的。“认识法律,必须了解社会。《书山有路勤为径》田平安历史往往是捉弄人的,你想走进这个房间,而它却吸引你进了另一个房间。《回到”西南“》江山《岁月如歌》刘湘凯《记忆深处的西政情节与八班精神》李林《步入法学殿堂》李洁《二十之载刑法心路》李少平《自然、平和、坚实、坚定——我的人生态度》李开国《人生述怀》李昌麟《成我误我皆”贡献“》范忠信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运动,有许多矫枉过正的缺失。这种”矫枉过正“的法律变革,使得我们的法制不但过分对抗中国文化传统,也偏离了西方法文化的精神传统。近代以外我国确立的许多制度,特别是近五十年来的一些新建制度,在自己远未基本成熟之时,实际上已过早地割断了自己的两根脐带:一根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脐带,另一根是大陆法系的脐带。或者说,我们过于蛮横地砍断了我们应当深扎于两大法律传统厚土中汲取营养的两条主根。因此,我们今日的”法制之婴“显得有些面黄肌瘦,我们今日的”法制之树“显得有些枝枯叶黄。我们的法制,因而使国人感到陌生、隔膜、疏离。我们憧憬的中西合璧”即兼采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法律传统精华的新的法制体系并未产生,这就是我国法制今天面临的尴尬。《再回首》张卫平我这人有些虚荣,对穴位很是看重,”硕士研究生“对我来讲具有很大的魔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极快的国度,急功近利是自然的,没有多少人能沉下来做学问,学问的价值也经常被人们质疑。多数人还不得不为基本生计而忙碌。有朋友说:自己要当官,是“自杀”;要你当官,是“谋杀”。这是针对做学问者而言,也未必准确,但确有道理。愿意“自杀”,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官本位观念和现实。没有学者是不为名的(是否仅仅为了名,当属另当别论),不能否认追求真理是做学问的动力,但名也是一种动力,而且是一种普遍的动力。在中国,必须承认学术影响与权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权力能强化学术影响,使其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增加马太效应,跟有利于使用“吸功大法”,加之出国机会多,社会评价高,使人很难抗拒这种诱惑,但对学术研究者却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许多学有成就的人做官,并非真心想要做官,不过是一种存在价值的证明而已,一旦证明后更不愿再做,但此时已经身不由己了,一旦坐上了行政职位,就变成了官僚机构上的一颗“螺丝钉”。个人影响可能比以前更大,但学问基本已经终结,对于已经厌倦学术的人来讲倒是可选择之路。我言上述,也许被视为“酸葡萄心理”,但还是想提醒领导者,不要谋杀那些有学术潜质的人,“自杀”者另当别论。《情系军法》张建田当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时,只有耐住寂寞,以寡欲为要,以恭俭为先,方能盈科而进,不负光阴。何谓能力,能,学识、才能也;力,体质、体力也,“能”与“力”相辅相成,合为一体,才能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著名作家王蒙曾经说过:“人生在世,总有个追求,有个盼头,有个让自己珍视,让自己向往,让自己护卫,愿意为之活一遭乃至愿意为之献身的东西,就是价值了。”《我的“西南之恋”》张绍彦“五实”:做人老实;做事踏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作风朴实《想念您,那片难忘的土地》卓泽渊《在母校的岁月》青峰《宁静致远》赵万一《理性追求与时代使命》宫晓冰对于学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社会经历越简单,头脑越单纯,越堪塑造;而对于学文科的学生而言,则是社会经历越丰富,头脑越复杂,越能成器。经历拼搏之后,对自己的平凡与他人的辉煌,能够以平常心待之,其实就是一种不平凡。《五十年西政情怀》高绍先独立小阶俯绿苔,只愿心中惹尘埃。知识分子有一种怪癖,要顽强地表现自己。范文澜:板凳须坐十年冷。(治学道路上无捷径)《一个非典型学者的自述》顾培东学问已不再是我谋生的手段,学术上的功利于我来说更主要是自我精神上的满足。学问在我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取决于追求学问的乐趣与做学问的痛苦二者之间的随机平衡。业有所专,术有专攻。偏处一隅的孤寂。——【此刻考博心境】日渐丰满的私囊以及由此滋长的享乐主义本性也不断销蚀我做学问的锐气,做学问的内驱力常常不胜对做学问的酸辛的承受。学问于我,就像徐志摩先生诗中那段挂在树头上残损的风筝,而我只能怔怔地紧握着断开的鹞线。可见,学者稍有钱也会变坏。玩物而不丧志的境界,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具备的。人可自虐,不可虐人。在接受知识方面,不仅尽可能理解授体的(主要是经典著作的作者)所叙述的意义,包括语境及潜在意义,而且能够对其所述作出一些延伸性思考。我在阅读西方著作的一些重要书著的过程中,往往第一遍为理解,第二遍为欣赏,第三遍则有所审视甚而挑剔。这一代学者的作为究竟何在?这一代中国法学研究者,应当说是生逢其时。一方面,这一代学者的成长与中国法治的形成呈同步状态,法治的创立和完善为学者们设定了重大社会使命,同时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另一方面,新中国法学实际上也肇源于这一代学者,即使在“世无英雄”的意义上说,这一代学者在中国法学史上也会留下深刻的痕迹。这代背景和格局,决定了这一代学者的学术特质应当是实践性、建设性和基础性的。实践性体现于:学术视野应当聚集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过程,从法治的具体时间中寻求学术的生命力;建设性体现于:学者的思维倾向应更多地偏向于创设社会所需要的制度与理念,也包含对某些显示状态的合理宽容;而基础性则在于:学术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与实际运作相关的中、低端知识,学术精力和学术重心也只能放在这一层次。企求与法治化国家的法文化接轨,或者学者本人要与这些国家的法学大师们平等对话,都不太切合实际。更刻薄地说,在这一代中国法学家中出现国际级大师的概率几乎为零。这些问题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我实实在在看到少数才华横溢的学者纠结与一些虚玄的论题之中,并且在自演独角戏中以唐吉可德的勇气与国际大师们“争得”面红耳赤。对这类耗费心血的现象,我总有暴殄天物之感。就中国法治实践对法学的现实需求而言,应当解决的矛盾是饥饿,而不是营养。何况这些虚玄的学问未必就是中国法治将来所需要的营养。中国法学研究者,很大程度上是喝着西方法学的乳汁长大的。甚至可以说,这一代学者的个体差异往往同他所接受或所具有的西方法学理论的多寡有重要关系。我对西方法学的敬重保持在这样三个基本点上:一是西方法学文献中所蕴涵的分析工具,西方重要学者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法学家们所持守的理性主义态度。二是社会法学派,批判法学派或现实主义法学派对西方法治实践矛盾的揭示。三是西方法学所体现出的解决社会冲突与矛盾的经验与技巧,换句话说,即是西方法学著作中所阐释的某些合理而精巧的制度安排。我不赞成把西方法学所描绘的西方法治图景作为中国法治的理想模式;也不赞成把西方学者的某些表述作为批评或评价中国现实的证据;甚而反感那种找到了西方某著作的某段表述就以为找到了真理,从而获得了某一问题上的话语霸权的思维模式和交流姿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典型立场,是以知识分子与主流政治制度相对立为基本背景的。“道不合,不相谋”,这即是知识分子对其边缘地位消极认同的一种理由,也是知识分子为保持其独立人格而信守的一个原则。对社会实践,甚至对社会实践中非理性的东西,应有一种合理的宽容。在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过程中所具有的非理性,应当体现于该现象的实践背景有通剔的了解,并使自己的分析符合大众化的经验,也符合具体情境所给定的条件。在我看来,拆除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观念、情感以及活动界域的藩篱,也许比奢谈所谓的人文精神更具有意义。《我的大学》梁治平《读书的年轮》舒扬《一个法治学术的回顾》程燎原《悠悠歌乐情,伴我走天涯》谭世贵【最后,向法学家们致敬!】
  •     很长时间没有如此投入地看一本书了,就在昨天下班时突然觉得空虚无比,有一种要看书的强烈冲动。21点回到宿舍在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就开始看了,几乎是一口气、一动不动地看到现在。    看书的过程是一种类似于沉睡的“黑甜”,天昏地暗。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就这样爽死!    相见恨晚啊!《我的大学》    这是一群西政人为母校50周年写的一本学术随笔集。他们都是当前中国法律人中的精英,是现在中国实务和法学界的中流砥柱,是我们这些法学学子无限推崇的老师,是我们这些法律新人引人注目的榜样。这本书记录了他们的求学历程和创业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心灵所经历的炼狱和洗礼。其中的精彩让我时而朗声大笑,时而掩卷叹息,时而潸然泪下。他们的经历和他们对自己经历发自内心的感悟,让我想说“为什么上大学之初没遇到这本书?若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的大学生活可能会在榜样力量的支持下精彩很多。”因此,我第一次体会了“相见恨晚”的心痛与欣慰。    这些文章的作者多是西政78级79级80级的本科生,历史赋予了他们求学与创业时特殊的艰辛与幸运,同时赋予了他们面对苦难时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成就了他们传奇的人生!    看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拥有这些特殊的品质,也许对于迷茫中的我们有所启示:    他们大都对知识有着“狂热”的渴求。江山老师大学时为了写那篇《剥夺政治权利考》在线装本的古籍中艰难跋涉;为了能看书费尽心思抢占弃用厕所为书房,一住三年。舒扬老师对书的痴狂,以致他的文章题目就是《读书的年轮》,读书就是生命的进程。    他们的心中都涌动着学术激情。在书中不止一位作者怀念那个各种思想激荡的年代中,西政校园内那道特殊的风景线——学术大字报、班刊。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激情就像奇异的酒香弥漫在学子中间,吸引、陶醉。尽管一些观点和行为现在看来是不妥的,但这种学术激情应是我们当下学术气息日趋淡薄、商业气息日趋浓厚的大学校园应当予以更多关注的精神。    他们对学习机会的珍惜足以令我们今日多数的大学生汗颜。引用现在最高院担任要职的黄松有法官当年在西政求学时写的一首诗来体会他们那种珍惜的心境。《早读》“晨风飒飒,我步态轻盈地到烈士墓早读。墓碑巍巍,鞭促我要以一天等于20年的速度。读啊写,写啊读,无止境,战不休。既准备献身于壮丽的民族复兴事业,又岂止是朝朝暮暮?”    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以苦为荣”的非凡品质。军事法学家张建田在其文章中关于这一品质的肺腑之言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走出社会,常听人们说起我们78级学生赶上好机遇,使之能够成为当今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见证者和佼佼者,能够赶上时代的新潮流,支撑起中国法学界的‘半壁江山’。殊不知历史曾给他们的重负和磨难有几多。记得1978年秋我们入学时,各自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身份五花八门,年龄差异悬殊(小到16周岁,大到30周岁,各年龄段的人才应有尽有),我当年22周岁,恰好是78届学生的平均年龄。这是一群由下乡知青、退伍军人、工人、农民、军人、干部、教员、中学生等构成的特殊群体。当大家从全国各地涌入山城,聚集在东山脚下,突然发现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经历彼此相同: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经历了社会的风风雨雨,有着共同的感悟。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少儿时期,可谓童稚天真,无忧无虑;在对人生的憧憬中,三年自然灾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跨进小学、中学校门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之际,‘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劫难是我们朦胧迷茫;在‘祖国山河一片红’的锣鼓声中,在工厂、车间、工地、农田、操场等地方,北至北大荒,南到西双版纳,在荒山野岭的恶劣环境中再次饱尝岁月的煎熬和磨难……我们有苦有乐,有失有得,经历‘文革’、上山下乡,获得天降大任之前的磨砺;试手考场,十届学子中漫沙淘金;重入学府,抓住机遇赶上了‘末班车’……可以说,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定时期所产生的特殊群体,生活的逆境和挫折磨练和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也使恢复重建的西南政法学院有了重振雄风的生机和活力。歌乐山下重新聚集的数百名师生,心里明白我们代表着劫难后的中国加强民主的希望,我们将担当起中国法制建设的重任!尽管进校时的条件那么简陋,校园环境那么糟糕,然而‘切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与其牢骚、埋怨、彷徨,何不振奋起来,从我做起,立志在脚下踩出一条前行的路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人的成功,不都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劳动和持续不断的努力之上吗?同学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怎样的豪情啊!产生这样豪情又需要怎样的苦难沉淀和坚强灵魂!这是怎样厚重的人生经历,又会激发怎样深沉的人生体会!体味这些深沉时,我的内心有强烈震撼的感觉,有种要哭的冲动。    他们的大学生活充满诗意,而在当下日益浮躁的大学校园内,应为大学本质元素的“诗意”已经淡化无几。尹田教授在《那些逝去的岁月》中关于西政乐队的描写,让我羡慕不已。大学不应仅仅是学习,对艺术的眷恋,由此眷恋而生的诗意应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太羡慕他们对音乐都那么痴迷,太羡慕他们的音乐天赋,太羡慕他们拥有发挥天赋的自由空间,太羡慕他们充分享受天赋的快乐。    他们的经历还告诉我们:    “耐住寂寞,将会让人变得身处顺境时坚定执著,奋斗不懈;深陷逆境时举重若轻,怡然自得;就高事谋位而不骄,处基层工作而不怨;快乐时不自满,黯然时不自卑,在社会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定地走自己认准的路。”对于处于人生的路口迷茫而浮躁的我之类,这些话是天籁之音。    “何谓能力,能,学识、才能也;力,体质、体力也,‘能’与‘力’相辅相成,合为一体,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你的生命如1,其他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等,如1之后的0、0、0……将其有机联成一起,将能使其活得气贯长虹,有滋有味;倘若连生命都不存在了,余下的其他东西还有什么意义?珍惜光阴,奋发向上的精神固然可取,强健体魄,延续你的事业更加可贵。”因一次误诊而阴差阳错地体会了怀疑自己患绝症心情的我,对这些话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发现生命面临危机时,才会深切地体会健康有多重要;倒在病床上任疾病吞噬而自己无能为力时,才会尖锐地感觉到失去健康有多痛苦;如阳光般美丽的生命笼罩了即将逝去阴云时,才为碰触到万念俱灰的冰冷与疼痛——“冬天深夜里的一柄铁器,深深划过胸膛里那颗温暖而柔软的心”,就这么冷,就这么疼!所以,我们一定要爱自己,爱自己那古今天地间唯一的宝贵身体!    ……    前辈们的人生体会是我们这些晚辈们宝贵的生命经验,能读取并吸收这些经验是我们的幸运。所以,我有了相见恨晚的心痛与欣慰。       天亮了,终于通宵地看了一次书,并在这种痛快的支撑下写下了上面的文字。2008.03.31.07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很长时间没有如此投入地看一本书了,就在昨天下班时突然觉得空虚无比,有一种要看书的强烈冲动。21点回到宿舍在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就开始看了,几乎是一口气、一动不动地看到现在。
         看书的过程是一种类似于沉睡的“黑甜”,天昏地暗。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就这样爽死!
         相见恨晚啊!《我的大学》
         这是一群西政人为母校50周年写的一本学术随笔集。他们都是当前中国法律人中的精英,是现在中国实务和法学界的中流砥柱,是我们这些法学学子无限推崇的老师,是我们这些法律新人引人注目的榜样。这本书记录了他们的求学历程和创业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心灵所经历的炼狱和洗礼。其中的精彩让我时而朗声大笑,时而掩卷叹息,时而潸然泪下。他们的经历和他们对自己经历发自内心的感悟,让我想说“为什么上大学之初没遇到这本书?若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的大学生活可能会在榜样力量的支持下精彩很多。”因此,我第一次体会了“相见恨晚”的心痛与欣慰。
         这些文章的作者多是西政78级79级80级的本科生,历史赋予了他们求学与创业时特殊的艰辛与幸运,同时赋予了他们面对苦难时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成就了他们传奇的人生!
         看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拥有这些特殊的品质,也许对于迷茫中的我们有所启示:
         他们大都对知识有着“狂热”的渴求。江山老师大学时为了写那篇《剥夺政治权利考》在线装本的古籍中艰难跋涉;为了能看书费尽心思抢占弃用厕所为书房,一住三年。舒扬老师对书的痴狂,以致他的文章题目就是《读书的年轮》,读书就是生命的进程。
         他们的心中都涌动着学术激情。在书中不止一位作者怀念那个各种思想激荡的年代中,西政校园内那道特殊的风景线——学术大字报、班刊。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激情就像奇异的酒香弥漫在学子中间,吸引、陶醉。尽管一些观点和行为现在看来是不妥的,但这种学术激情应是我们当下学术气息日趋淡薄、商业气息日趋浓厚的大学校园应当予以更多关注的精神。
         他们对学习机会的珍惜足以令我们今日多数的大学生汗颜。引用现在最高院担任要职的黄松有法官当年在西政求学时写的一首诗来体会他们那种珍惜的心境。《早读》“晨风飒飒,我步态轻盈地到烈士墓早读。墓碑巍巍,鞭促我要以一天等于20年的速度。读啊写,写啊读,无止境,战不休。既准备献身于壮丽的民族复兴事业,又岂止是朝朝暮暮?”
         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以苦为荣”的非凡品质。军事法学家张建田在其文章中关于这一品质的肺腑之言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走出社会,常听人们说起我们78级学生赶上好机遇,使之能够成为当今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见证者和佼佼者,能够赶上时代的新潮流,支撑起中国法学界的‘半壁江山’。殊不知历史曾给他们的重负和磨难有几多。记得1978年秋我们入学时,各自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身份五花八门,年龄差异悬殊(小到16周岁,大到30周岁,各年龄段的人才应有尽有),我当年22周岁,恰好是78届学生的平均年龄。这是一群由下乡知青、退伍军人、工人、农民、军人、干部、教员、中学生等构成的特殊群体。当大家从全国各地涌入山城,聚集在东山脚下,突然发现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经历彼此相同: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经历了社会的风风雨雨,有着共同的感悟。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少儿时期,可谓童稚天真,无忧无虑;在对人生的憧憬中,三年自然灾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跨进小学、中学校门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之际,‘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劫难是我们朦胧迷茫;在‘祖国山河一片红’的锣鼓声中,在工厂、车间、工地、农田、操场等地方,北至北大荒,南到西双版纳,在荒山野岭的恶劣环境中再次饱尝岁月的煎熬和磨难……我们有苦有乐,有失有得,经历‘文革’、上山下乡,获得天降大任之前的磨砺;试手考场,十届学子中漫沙淘金;重入学府,抓住机遇赶上了‘末班车’……可以说,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定时期所产生的特殊群体,生活的逆境和挫折磨练和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也使恢复重建的西南政法学院有了重振雄风的生机和活力。歌乐山下重新聚集的数百名师生,心里明白我们代表着劫难后的中国加强民主的希望,我们将担当起中国法制建设的重任!尽管进校时的条件那么简陋,校园环境那么糟糕,然而‘切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与其牢骚、埋怨、彷徨,何不振奋起来,从我做起,立志在脚下踩出一条前行的路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人的成功,不都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劳动和持续不断的努力之上吗?同学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怎样的豪情啊!产生这样豪情又需要怎样的苦难沉淀和坚强灵魂!这是怎样厚重的人生经历,又会激发怎样深沉的人生体会!体味这些深沉时,我的内心有强烈震撼的感觉,有种要哭的冲动。
         他们的大学生活充满诗意,而在当下日益浮躁的大学校园内,应为大学本质元素的“诗意”已经淡化无几。尹田教授在《那些逝去的岁月》中关于西政乐队的描写,让我羡慕不已。大学不应仅仅是学习,对艺术的眷恋,由此眷恋而生的诗意应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太羡慕他们对音乐都那么痴迷,太羡慕他们的音乐天赋,太羡慕他们拥有发挥天赋的自由空间,太羡慕他们充分享受天赋的快乐。
         他们的经历还告诉我们:
         “耐住寂寞,将会让人变得身处顺境时坚定执著,奋斗不懈;深陷逆境时举重若轻,怡然自得;就高事谋位而不骄,处基层工作而不怨;快乐时不自满,黯然时不自卑,在社会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定地走自己认准的路。”对于处于人生的路口迷茫而浮躁的我之类,这些话是天籁之音。
         “何谓能力,能,学识、才能也;力,体质、体力也,‘能’与‘力’相辅相成,合为一体,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你的生命如1,其他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等,如1之后的0、0、0……将其有机联成一起,将能使其活得气贯长虹,有滋有味;倘若连生命都不存在了,余下的其他东西还有什么意义?珍惜光阴,奋发向上的精神固然可取,强健体魄,延续你的事业更加可贵。”因一次误诊而阴差阳错地体会了怀疑自己患绝症心情的我,对这些话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发现生命面临危机时,才会深切地体会健康有多重要;倒在病床上任疾病吞噬而自己无能为力时,才会尖锐地感觉到失去健康有多痛苦;如阳光般美丽的生命笼罩了即将逝去阴云时,才为碰触到万念俱灰的冰冷与疼痛——“冬天深夜里的一柄铁器,深深划过胸膛里那颗温暖而柔软的心”,就这么冷,就这么疼!所以,我们一定要爱自己,爱自己那古今天地间唯一的宝贵身体!
         ……
         前辈们的人生体会是我们这些晚辈们宝贵的生命经验,能读取并吸收这些经验是我们的幸运。所以,我有了相见恨晚的心痛与欣慰。
        
         天亮了,终于通宵地看了一次书,并在这种痛快的支撑下写下了上面的文字。2008.03.31.07
      
  •     心灵的洗礼,两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啊。。。羞愧。。。
  •     赞一个 回头一定得看看
  •     里面有我的导师诶,只是名字写错了
  •      尽管我不是西政学子的一份子,但是看完这本书却让我成为其一份子的冲动。在那时全国动荡不安的时代下,西政学子们能积极面对现实,两耳不听窗外事,勤奋去读书,搞学术,怀着远大的目标或理想勤勤恳恳的为中国的法学事业做出自己的那么一点点贡献,这一点的确让我作为同样作为学法学的学子来说感到愧疚。本书最让我深刻的一点就是大部分现在在法学界已经是名人的西政学子们,在当初刚进大学时都没有选择法律这么学科,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面对这样的现实,用心去发觉法律的兴趣,终究最后爱上这份事业。另外,书上各学子们在当年学习状态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自己很幸运能阅读到此本书,让自己也更坚定对研究法律的信心。
  •     最喜欢江山那一篇住在厕所里。
  •     拼凑的。 各种偶然的机会造就了各种人。 只不过那种纯粹的钻研如今却是这般稀少。
  •     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 苦难就是一笔财富
  •     受苦难者成大器啊。。。面壁。。。
  •     那也是我的大学。那段峥嵘岁月,让我辈好生向往!
  •     特立西南!
  •     这本书呢,是个序言集。
  •     嘿嘿,全书最高频的话竟然是 “想当初学法学,纯属偶然/ 意外”之类、、 那我去年当初选上海,选交大,选法学,是不是也可以说成是一时的非理性激情呢~~ || 小收获:有N多人写,他们当初念本科时看的如痴如醉的法学典籍是《社会契约论》;有一个教授说,学古文,背《古文观止》。很受鼓舞~~~~ 哇咔咔!
  •     江山写的最搞笑和心酸,梁治平先生写的质朴感人
  •     对于将来有志于进行法学研究和投入法治建设的伙伴们,值得一看。对于我来说,是在王人博、江山、张卫平还有梁治平这四位学者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鸣,对偶尔还会有些迷茫的自己不仅是一种点醒,也是一种激励。但除了这四篇,掺水分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我都横扫直接翻过了。并且没有看到贺卫方老师的文章,有些失望。很喜欢书中有篇文章提到的,对于法政人的成长、去向等进行研究,实质上也是从一个角度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窥见,相信如果未来真的有编辑愿意专注于这个角度,也算一大贡献。
  •     给个五星。要想成为别人口中的那个人,必须得冒着流眼泪的危险啊。
  •     挑几篇读读即可,例如梁治平、张卫平、尹田、江山、王人博、张绍彦。
  •     想看军都版的《我的大学》。。。
  •     我常常想,早点读到这些师长们的文字,我应该会少走一些弯路。
  •     真的是我的大学
  •     马上找来看一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